【精选】专题: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作文600字
走近鲁迅作文 600 字【篇一:走近鲁迅】走近鲁迅固然从初中开始,几乎每册语文书里都会有一两篇鲁迅的文章,但脑筋中对鲁迅这个人仍旧很模糊,不过星星点点的留有一些记忆的断片。
本不想看,他那带有文言文遗风的文字读起来常常要用掉好长时间,但转念想想,假如不看,错失了进步的时机又太惋惜。
于是便从朋友那边借来几本鲁迅文选,试图走近鲁迅,由本来的远望进一步去近观。
打开书,第一篇是《狂人日志》。
虽对鲁迅不是很熟习,但对于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仍是有所耳闻的,不过不曾读过罢了。
细细读下去,才发现本来鲁迅的文章其实不是想象中那样尽是些大道理,令人厌烦,反而是情味盎然,让人不由自主的赞美。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的笑 ??“他话中全部是毒,笑中全部是刀。
他们的牙齿全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旧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一笔笔生动的刻画,仿佛将一个活脱脱的狂人置于你的眼前,并且将“狂人”的心理躁动解析得酣畅淋漓,也完全的揭示封建制度的反动实质。
逐渐地,我发现自己已被他笔下出色的文字所吸引,于是,在兴趣的趋动下,欣欣然地读了一篇又一篇,没有老师定任务的逼迫感,纯真的不过因为自己已经开始喜爱。
常常会一遍遍地重读同一篇文章,在反刍中去思索此中的含义与奇妙,并一步步的研究、走近鲁迅。
试试着在脑筋中塑造一方舞台,把鲁迅笔下林林总总的人物搬上舞台,在想象里演绎文中的画面:吃着乌鸦炸酱面时嫦娥极其厌烦的表情;“豆腐西施”中年后长脚圆规式的体形;涓生重回一人间界后的凄凉凄清;华老栓拿着多年存储换来的血馒头急忙回家的身影 ?? 在想象的过程中,也感觉着字里行间浸显出的凄凉,对麻痹心态的深恶痛疾,对广大受压迫的可怜的基层人民的深切怜悯以及他欲要穷其一世改变中国现状的心情。
此刻,只需闭上眼,鲁迅笔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便会走马灯般的涌此刻眼帘:被人揍了还自我宽慰“儿子终于打过老子”的阿 q ;“只有眼珠间或一轮”的祥林嫂;饱受社会黑暗压制的中年闺土;整日歇斯底里,满脑子是“吃人”这两个字的狂人 ?? 以前对于鲁迅记忆的断片开始慢慢连在一同。
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一、先生的生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也是在长达十年文革期间的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世人对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走进鲁迅心得(精品3篇)
走进鲁迅心得(精品3篇)走进鲁迅心得篇2走进鲁迅:深度的思考与体验1.背景介绍: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享年55岁。
鲁迅的一生风雨飘摇,但他的作品却如长者般深沉,令人敬仰。
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创作风格: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深沉而细腻的描绘,他的语言犹如手术刀,犀利而精准,剖析社会现象,揭示人性弱点。
他的作品主题涉及广泛,从乡土中国到现代都市,从文化批判到历史反思,无不展现出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3.深入分析: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他通过对孔孟之道的批判,揭示了传统社会中道德规范的虚伪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吃人”的隐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对平等、自由、公正的强烈向往。
4.个人观点:鲁迅的作品让我深受震撼。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热情,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立,他的批判和反思充满了勇气和责任感。
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磨难,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自省和崛起。
在我看来,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5.对比与参照:对比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哲学思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作品以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的思考,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6.结论与评分:走进鲁迅,让我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磨难,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自省和崛起。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哲学思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给鲁迅的作品打出9.5分的高分,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走近鲁迅先生作文4篇
走近鲁迅先生作文4篇走近鲁迅先生作文4篇说起鲁迅这个人,关于他的事迹,我想多多少少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吧。
我们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鲁迅,了解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近鲁迅,欢迎查看。
【篇一:走近鲁迅】有没有一出戏,活色生香却又激流暗涌?有没有一支笔,起伏跌落后仍静于喧嚣?有没有一个灵魂,曲终人散后却永不寂寞?他是一个奇迹,一个永恒、神奇的真实。
你可以不相信神话,可以任凭那些说书的老人口中的传奇的人物在风流中流连,而只相信你所看见的。
可是你不得不承认,在莫测的风云中,他就这样突破重重阻碍向我们走来,他的足迹注定将成为后人永世的追逐。
终于有一天,我寻觅着他的足迹来到他的故乡——绍兴,走他走过的路,感受他的人生,品读他的情怀。
百草园,他儿时所有的记忆,尽管那只是荒芜的菜园,但却是他儿时的乐土。
踏上百草园的土地,那样平静的气息,细看来却也充斥着勃勃生气,如他一般,无需舞台,无需衬托,其本身就是主角。
厚实的土地是他不可动摇的坚定,土地孕育的生命是他在坚定中的憧憬。
只是在富裕的家庭也难逃没落的命运。
走出百草园,他经历了人间悲喜、世态炎凉,甚至经历了家庭落魄。
他变卖家产,最后也只得在别人的帮助下逃离故乡躲避。
难道上天也在嫉妒他的才情?但这些苦难丝毫无法阻挡他走向救国的道路。
他弃医从文,原本只为使国人在精神上得到救赎,却意外的使自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这是巧合,还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呢?他一生坎坷,他用自己的文字逐渐积累,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永恒,可是他最怀念的的还是在百草园的童年。
【篇二:走近鲁迅先生】他矮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长眠时体重不到七十五斤,但发自他内心的充满悲愤和爱憎的呐喊,却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而这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这个名字似乎代表了太多太多: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经过这次课堂单元中关于“认识鲁迅”与课外生活中的实践,使我更加走近了鲁迅!鲁迅先生生平的光荣事迹数不胜数。
走近鲁迅作文四篇
走近鲁迅作文四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近鲁迅作文,欢迎查看。
【篇一:走近鲁迅作文】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一张普通旧中国人的面容,面部黄里带白,人看起来瘦得教人担心,但他的精神很好;你可以看到他的头发与他的性格“相符”,寸把长头发大多是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书“一”字形的胡须点缀着鲁迅先生传统。
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的摩登,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配他的,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
鲁迅本是富贵出身,因祖父科举考场作弊,被下到监狱,判决秋后处斩,鲁迅家里花了大量钱去营救。
后来鲁迅父亲生病,花了大量钱医治,渐渐卖田卖地买房产当东西,家境渐渐衰败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
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
他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充满了祖国的热爱,正是这些热爱驱使他追求新的知识,探索传统文化。
鲁迅起先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去学医,后来受到刺激,决心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唤醒人民。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的思想文化,封建的道德伦理,成为几千年沉积下来的一种可怕思想,影响人们思想,而鲁迅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中学习并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真谓之为我们的榜样,也正是因为鲁迅看到这种可怕思想对人的羁绊,所以才弃医从文,决心医治人们的想法,挽救落后的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他我们民族永远骄傲的灵魂!【篇二:走近鲁迅作文】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样。
专题阅读4:走近鲁迅
专题阅读4:走近鲁迅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钱理群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鲁迅是谁?”其实,同学们从知道“鲁迅”这个名字的时候开始,就会遇到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就好像问“我是谁”一样。
老师可能会告诉你,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有革命家,这都不错。
不过,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鲁迅是怎么称呼自己的。
一头白象这里我要请同学们先来看鲁迅写给他夫人许广平的两封信的复印件,那是1929年5月鲁迅到北京(当时叫北平)看望老母亲时,写给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
信的开头把许广平称作“乖姑”—这好理解:是夫妻之间的爱称,就好像小时候爸爸妈妈叫你“乖娃”一样;但同时又叫她“小刺猬”——这是什么意思呢?更有意思的是,鲁迅在署自己名字的地方,却画了一头大象;而且你注意,在两封信里,大象的神态不一样;长鼻子忽而高耸,忽而低垂,这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心里高兴,就得意的大笑起来;心里不痛快,就哀哀的哭了。
——这显然是在讲鲁迅自己写信时的心情;那么,鲁迅就是这头“象”了。
你们看,夫妻两人,一个叫“小刺猬”,一个叫“象”:这多好玩,多有意思!而且这背后有故事。
先说“小刺猬”。
同学们大概有去过北京阜内大街鲁迅故居的,就在那个小院子里,有一天,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小刺猬,鲁迅的母亲看了很喜欢,就把它们养起来了。
这个院子里的另外两个“小朋友”鲁迅和许广平就常常和它们一起玩:“两只手一去碰它,缩成一团了,大大的毛栗子,那么圆滚滚的可爱相!走起来,那么细手细脚的……”不知怎么一来,它逃脱了,找不见了。
有一天,落雨了,许广平撑着伞来到院子,没有见到小刺猬,就回去了。
第二天,她却收到鲁迅的一封信,里面附了一幅画:一只小刺猬拿着伞走,真神气!——可惜这幅画后来找不到了。
但从此以后,许广平就被叫做“小刺猬”了。
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一头象呢?许广平说,这是鲁迅的老朋友林语堂给他取的绰号:他说鲁迅是头“令人担忧的白象”。
走近鲁迅作文600字(精选24篇)
走近鲁迅作文600字走近鲁迅作文600字(精选2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近鲁迅作文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近鲁迅作文600字篇1有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子成隶书的“—”字形……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故乡在浙江绍兴。
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发表了许多文章,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孔乙己》……他用笔战斗一生,在旧中国,起到了带头作用。
鲁迅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和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这样一些最底层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惨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与歧视、冷漠和冷酷。
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悲剧的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是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怒愤之气。
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弱小的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以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衣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走近鲁迅作文范文
走进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影响了多少读者,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一定的地位。
走近鲁迅,不仅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也是通过学习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去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过程。
下面我将通过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解读,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走近鲁迅。
1.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但其核心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对现实的批判、反对封建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现实的批判是鲁迅思想的基础,他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反对封建主义则是鲁迅思想的最主要的方面,他不仅揭露了现实中的封建主义,同时也从文化和伦理等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则是鲁迅思想最深刻的一面。
他从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状态出发,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深入地思考,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许与担忧。
2.鲁迅作品的意义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其思想的表现形式,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语言、文体等方面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等作品,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作品通过赤裸裸的现实描写和深刻批判,揭示了社会、文化和人性的矛盾和问题,以此鼓舞人们对于人性的拯救和文化的振兴。
3.鲁迅思想的现实意义如何理解鲁迅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现实意义呢?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鲁迅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行动:鲁迅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并且在指导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教会了我们寻找当下的解决方法;鲁迅的思想是我们反思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起点,而思考时,我们应以他的思想为参考;鲁迅的思想仍可以激发我们对于文化的兴起和社会的进步的思考,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指引。
走近鲁迅就是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其思想的核心和作品的意义,以此为指引,去了解和理解这个时期中国的人性、文化和历史,同时也为我们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走近鲁迅作文(通用10篇)
走近鲁迅作文走近鲁迅作文(通用10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近鲁迅作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走近鲁迅作文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一张普通旧中国人的面容,面部黄里带白,人看起来瘦得教人担心,但他的精神很好;你可以看到他的头发与他的性格“相符”,寸把长头发大多是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书“一”字形的胡须点缀着鲁迅先生传统。
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的摩登,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配他的,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
鲁迅本是富贵出身,因祖父科举考场作弊,被下到监狱,判决秋后处斩,鲁迅家里花了大量钱去营救。
后来鲁迅父亲生病,花了大量钱医治,渐渐卖田卖地买房产当东西,家境渐渐衰败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
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
他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充满了祖国的热爱,正是这些热爱驱使他追求新的知识,探索传统文化。
鲁迅起先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去学医,后来受到刺激,决心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唤醒人民。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的思想文化,封建的道德伦理,成为几千年沉积下来的一种可怕思想,影响人们思想,而鲁迅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中学习并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真谓之为我们的榜样,也正是因为鲁迅看到这种可怕思想对人的羁绊,所以才弃医从文,决心医治人们的想法,挽救落后的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他我们民族永远骄傲的灵魂!走近鲁迅作文2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走近鲁迅300字
走近鲁迅300字
(原创版)
目录
1.鲁迅的简介
2.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
3.鲁迅的精神品质
4.鲁迅的影响力
5.总结
正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
他曾在日本留学,学习医学,但最终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的事业。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如《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孔乙己》等,通过这些作品,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礼教,呼唤民众觉醒。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精神品质同样令人敬佩。
他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积极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
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
他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许多人因为他的启示而走上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他的精神品质
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激发我们追求进步,为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鲁迅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远铭刻在我国的文化史上。
走进鲁迅作文
走进鲁迅作文走进鲁迅作文(通用5篇)走进鲁迅作文(通用5篇)1鲁迅,大家都不陌生,今天我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老师让我们开了个《走进鲁迅》的活动,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这位伟人——鲁迅。
活动规律如下:按座位分成四组,每组准备三个节目,向大家汇报鲁迅的资料。
老师在三周前公布了这次任务,我们就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并充分发挥脑细胞思考准备的内容、道具和各种各样的节目,想压倒其余三个组,在做完了所有准备工作后,我们便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待活动的来临。
看看别人都有什么“阴谋诡计”。
我们组准备了三个活动,它们是:1、介绍鲁迅,2、介绍鲁迅的家人,3、观看关于鲁迅的视频。
还准备一堆资料,几幅图片,一张主持稿,一张书法。
在活动开始时,我们四个组都跃跃欲试,虽然我对我们组的准备活动非常有信心,结果但是我们组还是彻底“败北”了。
我咋想也想不到是这个结果,全班第三(也可以说是倒数第一,因为第三的名额有两个)望着别组的精彩活动,我气得“咬牙切齿”,因为我不能原谅自己,我这个“超强大脑”咋能寻思不出来那些活动呢!算了,重在参与,不追究我大脑了,向大家介绍一个令我们全班“大跌眼眶”的节目。
这是一个相声。
(我真的没想到能用相声体现这种严肃的话题)甲:(对不起他们说的话真的太长太拗口太总之我记不住)之下便是介绍鲁迅的信息。
甲:鲁迅原名周杰伦、字豫山、山东绍兴人乙:(一把推走甲)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甲:(一把推走乙)1819年(应是1918年)首次用鲁迅做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
乙:(抢过话)1918年首次用鲁迅做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
甲: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们一直争下去)我呆呆的望着那些令我内心“崩溃”的节目(说白了,就是我羡慕嫉妒恨),发誓,下次我一定要发挥想象力,做出令世人震惊的节目盖过他们!走进鲁迅作文(通用5篇)2拂开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岸的身影,伫立在思考的悬崖上,冷眼对世间的玷辱污蔑,用一枝悲凉而又锋利的笔,写着世态沧桑。
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一、弄清鲁迅名字由来1、“鲁迅” 原名的由来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
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
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
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
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2、“鲁迅” 笔名的由来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据许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载,鲁迅曾当面对他说过:“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这是“鲁迅”笔名来由最权威的解释。
二、了解鲁迅的学习经历1887年,虚岁7岁入家塾读书。
启蒙塾师周玉田,教难懂的《鉴略》。
鲁迅在周玉田家找书读,发现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
周子京文理不通,其父获悉后便叫停学。
从1892年2月到1898年3月,鲁迅跟着寿镜吾老师学习。
这6年正是鲁迅性格成型的时期,寿镜吾对鲁迅的思想、品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鲁迅的学业基础也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
1898年,17岁的鲁迅考上南京水师学堂,这年春天,他离开故乡绍兴,开始踏上人生的转折点。
【作文】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也许根本无法走近,也许走近但是走不进,这是鲁迅。
对于鲁迅,第一次有着深刻印象是看到一张鲁迅葬礼的图片,在它的棺木上覆盖的是醒目的“民族魂”三个字。
从此就没有忘记过: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初读鲁迅,是初中时语文课本中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时从这里品出的是鲁迅先生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完全未预料到在那样的时代里这样的童趣只能被怀念。
渐渐进入高年级,鲁迅的形象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日渐清晰,透过鲁迅的笔也渐渐发现那些越来越沉重的现实,那时看到的鲁迅的文章都是带着深沉意味的,带着一种透不过气的沉重的时代感。
每当看到鲁迅笔下国民的麻木与劣根性,眼前都会看到鲁迅先生奋笔疾书力挽狂澜的孤独身影。
鲁迅先生的祖上荣耀无限,这也就给他带来一个快乐的童年。
整个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因此鲁迅从小就被送入学堂读书。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读书的为做官,做官不成便去经商。
但是鲁迅却走了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尝尽世间的人情冷暖之后,在自己心中开始酝酿着一个远大的梦想。
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的确,梦想总是那般美妙,此时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是充满着信心的,但是当他发现这样美妙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时,便不得不放弃这个构筑了多年的梦。
当鲁迅先生知道在这浑浊的国度里的人们即使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无法阻挡一个堕落的灵魂时,毅然弃医从文,用笔杆下作为灵魂的照明灯。
所以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最爱鲁迅先生的便是他对青年的偏爱,他对青年充满信心,因此他也更加爱护青年,把希望都寄托给青年。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他大声疾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曾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
走近鲁迅作文(通用27篇)
走近鲁迅作文走近鲁迅作文(通用2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近鲁迅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近鲁迅作文篇1一直觉得雨天是适合看书的。
谢绝鸟语花香的繁华,一片书香细雨落在干涸的渴望里。
在巴金老人的《秋夜》里走近了先生您,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您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这就是您了,先生。
不由自主的,身体好像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苍狗白云,从脚边飞去了,泡沫散尽。
远处蹲伏着黑暗,乌鸦在天空歌唱,尘埃裹在风中到处乱撞,空气迅速下沉与泥土重叠,挨挨挤挤的洋屋浸在风雨中。
走近一个屋子,一种简朴的味道迎迓,仅此。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身影,混沌之后这才恍然是先生,我打量了他,瘦得叫人担心,头发还是精神抖擞。
我敬畏地垂立在一旁,先生过身来,抬起眼睛,融化了我的不安,他招我坐近前来。
“您的《狂人日记》号称‘打响揭露封建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尤其是《药》最为深刻,那华老栓用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孩子治病,我敬佩您笔下夏瑜的革命精神,更痛惜民众的无知。
”我发现自己的胆子在先生慈祥的目光里柔软起来,竟然滔滔不绝起来。
先生的脸显得安静,分明道:“但愿我的文章能像一束春光穿透被黑暗束缚的人们,寄予他们丝丝光明罢……”我体会到先生话里蕴含了沉甸甸的奉献自己的热情,仿佛要将自己脆弱的力量化为拯救国民的伟大力量。
他恳切的目光炯炯有神,我好像看见了岩浆自地底泛滥涌出。
我还想聆听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便急切问道:“先生作为大夫,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解救病魔困绕的难民岂不可乎?”他摇了摇头,沉痛叹息着:“身为大夫徒增国民的体质,却无措于他们思想的草莽,行医焉有大益?以为当今济世良药莫若从文化入手。
走近鲁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走近鲁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走近鲁迅读书心得体会篇1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的。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从小康家庭而坠入困顿,在每天店铺和药店的循环往复之间看清世态炎凉;从绍兴到南京学洋务,在奚落和排斥中与亲人分离;从中国到日本致力医术,在外人的歧视中发现国人的麻木不仁;从彷徨到呐喊,在万难被毁的铁屋中大嚷挽救将从昏睡入死的民族……谁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在我认识的人中想来也只有鲁迅了吧。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面对政府的“围剿”和迫害,面对“御用文人”的诽谤和风刺,面对广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对敌人顺手一击的讽刺,现在看来更像是驱除寂寞的苦药。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生在近代,却无时无刻不警示着一代一代的后人。
读过鲁迅的作品,个个丑陋的中国人: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麻木、卑劣、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即便是现在,我们的身上仍残留着它们的种子,行走在社会上仍处处可见。
鲁迅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着当时甚至现今的社会,对丑恶,陋习,弊病进行着无情的揭露批判,多么深刻,却又多么寂寞。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却又必须走近的。
鲁迅把自己投入到了黑暗窒息的深渊中,发出刺眼的光亮,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走近鲁迅,便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包含着勇气、热忱、客观、严谨的寂寞。
评语:逆向思维的高度截入,新颖,若辅以作品的分析论证其高远,则更能支撑“不可走近”的立意了。
走近鲁迅读书心得体会篇2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鲁迅的《朝花夕拾》.对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狗.猫.鼠》。
这篇*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走进鲁迅”主题阅读
“走近鲁迅”主题阅读说起鲁迅的外貌,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恐怕是“横眉冷对”四个字,好像鲁迅总是以一副严肃冷峻的面貌示人。
这可能是人们从习见的鲁迅的照片和雕塑,还有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中得来的印象。
其实,鲁迅并非总是严肃冷峻,他的外貌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鲁迅的挚友、作家许寿裳的描述最为真切、细致,他记下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样子:“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带着幽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
两臂矫健,时时屏气曲举,自己用手抚摩着;脚步轻快而有力,一望而知为神经质的人……总之,他的举动言笑,几乎没有一件不显露着仁爱和刚强。
”有一位叫阿累的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内山书店看到鲁迅后描述说:“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对于鲁迅的外貌,她最初的印象中有两点最深刻,一是鲁迅的头发,二是鲁迅衣服上的补丁:“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
手臂上衣身上的补钉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
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
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也掩盖不住了。
……那补钉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耀人眼。
”“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是作家萧红眼中的鲁迅;“他目光炯炯,精神矍铄”是作家黄乔生笔下的鲁迅……你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请你结合图中的先生的照片,运用上述内容中描写鲁迅外貌特征的词汇写一写你眼中的鲁迅,如果能用上《少年闰土》课文中的第1自然段的写法就更好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走近鲁迅作文
走近鲁迅作文一、走近鲁迅鲁迅,中国伟大的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读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了一个黑暗的巷子,但也能感受到一丝丝曙光的希望。
通过走近鲁迅,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他的作品,更能够了解他的思想和个人品质。
首先,鲁迅的作品以“二百年一样的响动,一切大同小异的反面”为特点。
他用冷酷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以及一切压迫和剥削人的行为。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和精神的堕落,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反思和呼唤。
他的散文《病榻感言》更是直指社会的痼疾,深入人心,启迪思想。
其次,鲁迅的作品流露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将人性比作病邪,故作品中常常描写人们心中的恶,凸显了那一部分被遮蔽的自己。
例如《霜冷长河》中的人物形象就直接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卑鄙。
但鲁迅并非对人性完全失望,他认为只有认清人性的阴暗面,才能有所改变。
他在《南腔北调集》中写道:“我无情绪地居下去,但请原谅,我真痛快。
”可见他认为,只有面对现实才能有所改变。
最后,走近鲁迅,我们还能了解到他对于道义与正义的坚守。
他坚决主张捍卫民族尊严和人民利益,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出对于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且一直与社会的不正义进行斗争。
他的《华盖集》中写道:“坛边却写下:‘行法党台话’,以便贴在门上,自河间混栋至京师行说,千万躲过行法!”这些都是他对正义的坚守和不屈不挠的表现。
总之,走近鲁迅,我们能够体验到他的作品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道义与正义的坚守。
他的作品虽然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但也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和追求。
二、走近鲁迅当我从高中语文课本中揭开了鲁迅的作品时,一股冷风扑面而来。
我走近鲁迅,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阴暗和压抑的世界,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鲁迅的作品如同一把露骨的尖刀,直捣人的内心深处。
高中必修第一单元作文字:走近鲁迅
高中必修第一单元作文字:走近鲁迅引言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走近鲁迅,从他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和思想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他的伟大意义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生平经历鲁迅生于1881年,出生地在浙江绍兴。
他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家境贫穷。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痛苦,这也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接触到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国学和科学思想。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他曾经在日本留学,学习医学,但是由于眼疾的缘故,没有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在这段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鲁迅的文学作品是他最具影响力的成就之一。
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其笔触刻画准确、语言生动。
代表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陋。
《阿Q正传》则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反抗。
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鲁迅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社会价值,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思考鲁迅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思考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包括封建礼教、封建体制以及文化的落后等。
在他看来,这些问题是造成中国落后和国家挫折的原因。
他主张在文学艺术中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他提倡批判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观念,呼吁革命和变革。
这些思想观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也为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鲁迅的伟大意义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伟大意义在于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真相,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缚,为中国的文学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观念。
走近鲁迅先生作文4篇
走近鲁迅先生作文4篇说起鲁迅这个人,关于他的事迹,我想多多少少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吧。
我们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鲁迅,了解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近鲁迅作文,欢迎查看。
【篇一:走近鲁迅】有没有一出戏,活色生香却又激流暗涌?有没有一支笔,起伏跌落后仍静于喧嚣?有没有一个灵魂,曲终人散后却永不寂寞?他是一个奇迹,一个永恒、神奇的真实。
你可以不相信神话,可以任凭那些说书的老人口中的传奇的人物在风流中流连,而只相信你所看见的。
可是你不得不承认,在莫测的风云中,他就这样突破重重阻碍向我们走来,他的足迹注定将成为后人永世的追逐。
终于有一天,我寻觅着他的足迹来到他的故乡——绍兴,走他走过的路,感受他的人生,品读他的情怀。
百草园,他儿时所有的记忆,尽管那只是荒芜的菜园,但却是他儿时的乐土。
踏上百草园的土地,那样平静的气息,细看来却也充斥着勃勃生气,如他一般,无需舞台,无需衬托,其本身就是主角。
厚实的土地是他不可动摇的坚定,土地孕育的生命是他在坚定中的憧憬。
只是在富裕的家庭也难逃没落的命运。
走出百草园,他经历了人间悲喜、世态炎凉,甚至经历了家庭落魄。
他变卖家产,最后也只得在别人的帮助下逃离故乡躲避。
难道上天也在嫉妒他的才情?但这些苦难丝毫无法阻挡他走向救国的道路。
他弃医从文,原本只为使国人在精神上得到救赎,却意外的使自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这是巧合,还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呢?他一生坎坷,他用自己的文字逐渐积累,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永恒,可是他最怀念的的还是在百草园的童年。
【篇二:走近鲁迅先生】他矮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长眠时体重不到七十五斤,但发自他内心的充满悲愤和爱憎的呐喊,却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而这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这个名字似乎代表了太多太多: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经过这次课堂单元中关于“认识鲁迅”与课外生活中的实践,使我更加走近了鲁迅!鲁迅先生生平的光荣事迹数不胜数。
作文走近鲁迅
作文走近鲁迅作文走近鲁迅(精选2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走近鲁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走近鲁迅篇1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地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火光。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鲁迅。
百年以来,吹捧者、打杀者、赞美者、唾骂者不知有多少。
鲁迅或愤怒、或沉默、或奋起还击、或听之任之——依然故我,本色不改。
正如激流漩涡之中心,看上去永远那么安宁。
评价鲁迅,我不得不先把他从某些人架设的神坛上请下来,我和他平起平坐,促膝而谈。
鲁迅本就是属于人间的,为人的鲁迅,才是真的鲁迅。
他吞吐着烟雾,倔强的须发正如他倔强的个性。
看上去有点老了,也有点倦了,只有他的双眼仍然放出慑人的神采,仿佛千年以来即是如此。
看穿你,看穿一切世故人情。
我知道,这就是那个贴身藏着匕首的男人。
他其实只是个普通人,但决不平凡。
有人曾说他是个守夜者,是的,因为他足够警醒,足够敏感。
思想和情感的触须本就可以生的这么细,伸的这么远。
可往往过分的敏感反而导致了沟通的困难,像是凭空造出了一堵穿不透的墙,所以他叹息:“人和人的灵魂,是不相通的……”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棒打落水狗。
”所以狗都怕他。
狗本就应该怕人,人本就不应该怕狗。
他是一把双刃剑,在刺向黑暗与不公的同时也在割伤自己。
所以他总在流血,他不怕流血,可他有时很无奈。
“英雄的血,始终都是无味的国土里的人生的盐,而且大抵是给闲人们作生活的盐,这倒实在是很可诧异的。
”他可能有时很怀疑自己的血是否值得再流下去,可我们真的在他淡淡的血痕中开始觉醒了。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才是不孤独的。
作文走近鲁迅篇2这张脸有点不买账,有点无所谓,有点酷,有点慈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走近鲁迅鲁迅是谁钱理群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就好像问“我是谁”一样。
老师可能会告诉你,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有革命家,这都不错。
不过,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鲁迅是怎么称呼自己的。
一头白象这里我要请同学们先来看鲁迅写给他夫人许广平的两封信的复印件,那是1929年5月鲁迅到北京看望老母亲时,写给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
信的开头把许广平称作“乖姑”—这好理解:是夫妻之间的爱称,就好像小时候爸爸妈妈叫你“乖娃”一样;但同时又叫她“小刺猬”——这是什么意思呢?更有意思的是,鲁迅在署自己名字的地方,却画了一头大象;而且在两封信里,大象的神态不一样;长鼻子忽而高耸,忽而低垂,这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心里高兴,就得意的大笑起来;心里不痛快,就哀哀的哭了。
——这显然是在讲鲁迅自己写信时的心情;那么,鲁迅就是这头“象”了。
你们看,夫妻两人,一个叫“小刺猬”,一个叫“象”:这多好玩,多有意思!而且这背后有故事。
先说“小刺猬”。
同学们大概有去过北京阜内大街鲁迅故居的,就在那个小院子里,有一天,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小刺猬,鲁迅的母亲看了很喜欢,就把它们养起来了。
这个院子里的另外两个“小朋友”鲁迅和许广平就常常和它们一起玩:“两只手一去碰它,缩成一团了,大大的毛栗子,那么圆滚滚的可爱相!走起来,那么细手细脚的……”不知怎么一来,它逃脱了,找不见了。
有一天,落雨了,许广平撑着伞来到院子,没有见到小刺猬,就回去了。
第二天,她却收到鲁迅的一封信,里面附了一幅画:一只小刺猬拿着伞走,真神气!——可惜这幅画后来找不到了。
但从此以后,许广平就被叫做“小刺猬”了。
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一头象呢?许广平说,这是鲁迅的老朋友林语堂给他取的绰号:他说鲁迅是头“令人担忧的白象”。
许广平解释说,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象,大多是灰色;遇到一头白色的象,就显得“难能可贵”,同时,又让人感到“特别”,特别就不放心,“令人担忧”。
后来,海婴要出世了。
鲁迅就和许广平商量:管他叫什么呢,干脆把父亲的绰号送给儿子,就叫它“小白象”吧。
但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住在上海的里弄里,地方那么狭窄,到哪里去寻找“抚育白象那么广大的森林”呢?到海婴真的生下来了,鲁迅“五十得子”,高兴极了。
许广平回忆说,当鲁迅第一次尽父亲的职责,将孩子抱在怀里时,只见他把海婴横在他的两只弯起来的手臂上,在小房间里从门口走到窗前,再来回的走着,只听见他一边走着,一边唱着: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
(鲁迅手绘白象)不知怎么的,“小白象”变成“小红象”了——大概是看到新生婴儿红润的皮肤而引起的联想吧。
许广平静静的在一旁观察着这父子俩:“一遍又一遍,十遍二十遍的,孩子在他两手造成的摇篮里,安静的睡熟了。
有时听见他也很吃力,但是总不肯变换他的定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开它的责任似的。
”——在许广平的眼里,鲁迅与海婴变成了“雄鸽”和“小雏”:多么可爱,多么动人!胡羊尾巴你知道吗?鲁迅小时候还有个绰号,叫做“胡羊尾巴”。
“胡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绵羊”。
想想看,绵羊的尾巴,短短的,圆滚滚的,摇来晃去,多好玩。
这是因为小“树人”长得矮小灵活,动作敏捷利落,所以大家叫他“胡羊尾巴”。
少年鲁迅俏皮而活泼,大家从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早就知道他喜欢捉蟋蟀,掘蚯蚓,摘覆盆子,可能不知道他还会骑马。
当年他在南京读书的时候,还和民国初年流落在南京的旗人子弟比试过。
我们知道,旗人的祖先是很擅骑马的,这位旗人后代骑术大概也不错,就想暗算鲁迅,故意挨近过来,使两匹马擦腹飞奔,自己把脚蜷起来提到马颈上,却用马的鞍子去刮鲁迅的腿,鲁迅猝不及防,险些摔下马来,但还是巧妙的避开了。
倘不是驾驭得法,人又机灵的话,腿骨早就刮断了。
——你看,鲁迅从小就是这么一个好动的、活泼的、机灵的人,就和我们中的许多同学一样。
但这样的鲁迅,和我们心目、印象中的鲁迅,好像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总觉得他很严肃,甚至有点凶。
和鲁迅接近的朋友却告诉我们,鲁迅是严肃的,然而严肃不等于死板,晚年的鲁迅,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是个“胡羊尾巴”。
唐弢先生就在他写的《鲁迅的故事》里回忆说,有时候,兴致来了,鲁迅先生用手往桌子上一搭,全身就霍的坐了上去,好像鞍马表演—他还是那么机灵,那么调皮!还有这样的回忆:“鲁迅先生说话的时候,不但内容生动,而且姿态也很活泼自然,往往一面做手势,一面学样子,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讲一个故事:一个读书人,因为鞋袜破旧,向邻居的女人借到一套新的,穿着去赴宴。
不料他丈夫不答应,赶来当场索回。
读书人没办法,只好伪称肚子疼,伏矮身子,让长衫盖着光着的两脚,勉强遮掩过去。
鲁迅讲到这里,忍不住站起身来,学着读书人的样子,双手按着肚子,微微蹲下身子,用绍兴话叫道:‘我肚皮痛煞哉,我肚皮痛煞哉!’听的人无不大笑。
这种时候,你会觉得鲁迅先生已经完全恢复了他的青春,似乎有一个‘胡羊尾巴’在你面前晃动,真是满室生春,连空气也换了样,显得分外活跃了”。
因此,许多人都说,晚年的鲁迅是一个“老小孩”,这是一点也不错的,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吧。
再谈“白象”:特别在哪里?这样看来,鲁迅似乎很平常,和我们一样。
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另一方面:鲁迅又很不平常,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林语堂给鲁迅起的这个绰号“白象”。
大多数象是灰色的,鲁迅这头象却是白色的:他和别的象“不一样”,是一个“另类”;在象群中,他很“特别”,是“少数”,是“稀有动物”:这就是鲁迅。
那么,他“特别”在哪里?鲁迅自己说,如果让我做研究,我可以“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来”。
这就是说,鲁迅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他的思维方式,他对人对事的观察、看法,都不同于一般的人,不同于大多数人,他能说出别人看不出,想不到,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的话,听起来就有点让人扫兴,叫人讨厌。
所以,林语堂说鲁迅是“一只令人担忧的白象”。
鲁迅《野草》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立论》。
同学们写作文,参加中考、高考,老师都要教我们怎样“审题”,怎样“立论”。
鲁迅就设想了这样一个学生:“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
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激。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
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阿吆,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这里有三种说话方式。
一种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大家都这么说的话——“发财”“做官”之类。
一种是说摸棱两可的话,谁也不得罪的话——“阿吆,哈哈”之类。
一种是不看别人眼色,不考虑别人希望什么,讨厌什么,只说出真实,只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孩子将来要死的”之类。
前两种是多数人,所有的“灰象”的选择。
后一种是少数人,只有“白象”,才会做出的选择。
而鲁迅几乎是命中注定要选择说真话,公开说出真实,揭示真相,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个“真的人”。
他确实是一头白象,特别的,令人担忧的白象。
所以他一辈子被各式各样的人“合力的痛打”,以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找出各种名目来“痛打”他,这都不是偶然的。
鲁迅的“特别”,还在于:他的眼光特别,他有“第三只眼”,能看到普通的两只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许多事,人们司空见惯,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去想,特别是向深处想。
而鲁迅却要看,要听,而且要仔细看,还要向深处想,就看出了,也想到了许多隐蔽的,人们不想,不愿,也不便说破的东西。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
鲁迅写过一篇奇文,题目就很特别:《论“他妈的”》。
——“他妈的”堪称中国的“国骂”,男女老少,但凡是中国人,都会骂,即使不在公开场合骂,私下的暗骂也是有的。
鲁迅在他的文章里,还提到这样的一个趣闻: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说:“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鲁迅说:“这里的国骂,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问题是,全民都在这么骂,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认真想过:这样的“国骂”意味着什么,其背后隐藏着什么意义,更不要说就此写成文章:在人民心目中,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但人们忽视之处,正是鲁迅所要深究的;人们避之不及,鲁迅却偏要大说特说,而且要公开写文章,而且特别要“论”,还要考证一番:这“他妈的”的国骂起源于何时。
——这在许多自命“正统”的学者文人看来,都是大不正经,是有意犯忌,因此特别可恶,至少让人不大放心。
鲁迅不管这些,依然认真的做他的考证。
考证的结果,“他妈的”成为“国骂”,可能起源于晋代,和那个时代的风气直接相关。
晋代强调“门第”,即所谓“出身”。
出身于大家族,子弟就可以当官:这就是“依仗祖宗,吃祖宗饭”。
这样的遗风至今犹存: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那些出身低下,没有“好爸爸”的人,面对这样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自然不服气,心怀不满,但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走一条“曲线反抗”的道路:你不是靠着父母,吃祖宗饭吗?我就攻击你的出身,骂你的妈:“X他妈的”,出一口恶气,心里就取得平衡了。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反抗,但却是卑劣的反抗,是典型的“阿Q精神”:阿Q不是被别人打了,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忘记了一切屈辱,什么事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吗?——鲁迅正是通过“国骂”,看透了中国社会无所不在的等级制度,看穿了中国人一切依仗祖宗,不思反抗,自欺欺人的国民性。
鲁迅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仗祖宗。
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
”今天尚未麻木的中国人,读到鲁迅这句话,大概仍不免脸红心跳。
今天同学们听了鲁迅的分析,以后再有意无意的口出国骂,大概也会有某种反省与警戒。
鲁迅把我们中国社会制度的弱点,我们中国国民的心理弱点,实在是看得太透了,而此种弱点,都是人们不想,不愿,也不便说破的。
鲁迅一说,就成了“刻毒”。
这样的“毒眼”与“毒笔”,是许多人讨厌和害怕的。
因此,鲁迅又有了一个绰号——(鲁迅手绘猫头鹰)鲁迅曾亲手绘过“猫头鹰”,也可以说是鲁迅的自画像。
鲁迅的朋友回忆说:“他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猫头鹰。
”猫头鹰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首先,它在不同民族文化体系里,有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