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一)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一)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一)引言概述: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指通过运用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视觉元素来增强诗歌表达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点染的形式,使诗歌中的言语变得更加具体而生动,使读者更加容易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境。

本文将分析诗歌中的点染手法,并通过具体实例阐述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形象的点染手法1.色彩的点染:通过描绘色彩斑斓的场景,使诗歌中的意象更具鲜明的视觉感受。

2.动态的点染:通过描绘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

二、寓意的点染手法1.象征的点染:通过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或思想。

2.隐喻的点染:通过借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表达,加深诗歌的比喻效果和意义。

三、细节的点染手法1.具体的点染:通过描写具体的细节,使诗歌更加立体生动。

2.细腻的点染:通过描写微小的细节,诗歌更加丰富细致,带来更多的感受和意象。

四、音韵的点染手法1.韵律的点染:通过运用不同的音韵和韵律,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重复的点染:通过重复某个音节或词语,加强诗歌的音韵感和韵律感。

五、意境的点染手法1.景象的点染: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象,加深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2.情感的点染:通过诗人真切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体会到作者的感觉和意境。

总结: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运用形象、寓意、细节、音韵和意境等元素来增强诗歌表达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手法。

通过色彩、动态、象征、隐喻、具体、细腻、韵律和重复等不同的点染方式,使诗歌更具生动性、联想性和表现力。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诗人们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方式,也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与感受。

诗词鉴赏中什么是点染手法

诗词鉴赏中什么是点染手法

诗词鉴赏中什么是点染手法
1、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指诗词创作借用画家手法,加以点明和渲染的一种表现手法。

此法能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2、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点明“伤离别”时,用“冷落清秋节”渲染,成为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接着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意境来渲染烘托出清秋节的离别更难。

3、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第 1 页共1 页。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点染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将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

点是点明,即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染是渲染,即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揭示作品的主题。

点染之间必须一气而下,不能有他语相隔。

点染一词源于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用中锋点出景物,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
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如XXX《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通过点染手法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

诗词中的“点染”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先染后点是情由
景生的表现方式,如XXX《送元二使安西》和XXX《芙蓉楼
送辛渐》。

先渲染送别的环境气氛,再点出主旨,表达情谊和深情体贴,告慰友人自己始终保持着清白的操守。

点染手法

点染手法
“点染”手法
何为“点染”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 详细的渲染描写。点染中的“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染”,指的 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点”与“染”相辅相成:“点”因“染”才 有依托;去掉染,就显得空洞干瘪,索然无味。
例:试分析《雨霖铃》中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 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 孤身远去的不舍。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里的“点染”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名离别之情“念去去”,再 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 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 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离别之苦,“杨 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体会到 词人的离情别绪。
小试牛刀:
送王昌龄
李颀(qí)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pu bai)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望海潮》点染手法分析

《望海潮》点染手法分析

一、点染手法的体现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

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

纵观全词,作者除铺叙、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

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

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

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

点笔之二:“清嘉”。

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

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t”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

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

“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两篇)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两篇)

引言概述:点染是诗词鉴赏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它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选择,以点亮文字的色彩、增添意境的层次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

一、点染手法在诗词中的基本表现形式1. 色彩点染:通过运用色彩的对比、变化、互补等手法,使诗词中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 感情点染:通过将情感与事物形象有机结合,使整个诗词更具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3. 意境点染:借助隐喻、象征、对比等手法,以意境的变化与转化点染诗词,令读者陶醉其中。

二、点染手法在诗词中的典型应用1. 运用深浅对比点染:通过对事物的明暗变化进行描写,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引发读者深刻的感受。

2. 运用色彩对比点染:通过利用不同色彩的交织、对比,使描写更加丰富多变,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3. 运用感官刺激点染:通过对五感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诗词时能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4. 运用音乐美感点染:通过对诗词中的音韵、节奏等进行描写,使之具备音乐的美感,增强读者的审美体验。

5. 运用意象转换点染:通过将不同的意象进行转化,给人以意外的感受,从而达到点染诗词的目的。

三、点染手法对诗词鉴赏的意义1. 丰富诗词的形象:点染手法可以让诗词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思。

2. 深化诗意的层次:点染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给人以艺术享受。

3. 渲染情感的凝聚力:通过点染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词传达的情感更加深刻,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四、点染手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1. 古代点染手法的特点:古代的点染手法注重意象的运用,追求意蕴的深刻和情感的抒发。

2. 现代点染手法的更新:现代的点染手法更加注重形象的生动和细节的描写,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意境的转化。

五、点染手法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应用1. 借鉴传统点染手法:当代诗歌创作可以借鉴古代点染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化的作品。

2. 引入新的点染手法:当代诗歌创作也可以引入新的点染手法,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为读者呈现更多元化的作品。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一、列锦的修辞手法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列锦的诗句节奏鲜明,词约意丰,词断意连,形散神聚。

因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而常用的修辞方式。

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

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

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

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

”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

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望海潮》中的点染手法

《望海潮》中的点染手法

《望海潮》中的点染手法望海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在林海音的作品中,点染手法被广泛运用,给人以意境美、境界美和心灵美的艺术享受。

下面我们将分步解析《望海潮》中的点染手法。

首先,点染手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采用生动具体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把人、事、物的细节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引起读者的感触,加深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望海潮》中,林海音采用点染手法来描绘海边的景色。

他用“细沙滩上,经常留下一些洁白无瑕的贝壳,看上去是那么的美丽动人”来点染了海滩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海滩之上,感受到了海滩的美丽与神秘。

而在描写海风的时候,他写道:“海风在身上拂过,感觉顿时象是品尝了天然的清凉饮品一般”。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海风的清凉和舒适,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点染手法常常在人物描写中得以运用。

在《望海潮》中,林海音透过对主人公的描写,运用点染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他用“他的眉毛长得稀疏又柔软,一眼看去就让人感到亲切”来描述主人公的容貌,用“默默地苦笑一下,却又转身拍我一下肩,说道:我倒是有点口渴了”来描绘主人公的性格。

这些生动的描写使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点染手法还常常被用于描绘情感的细腻变化。

在《望海潮》中,作者通过对情感的点染,使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

比如,林海音在描写主人公思念故乡时写道:“原乡的情思藏在思绪里,时刻鼓荡着我的心,使我感到人生本是干涸得难支的心肠,在这打击的情境里,流露出点点的丝丝柔情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起伏,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望海潮》中的点染手法在描绘景色、人物、情感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点染手法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够更好地运用点染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什么是点染?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一、诗中的点染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高考重庆卷古诗词鉴赏材料):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通过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表现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感情溪流一波三折,第四句是以景结情。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点染”的手法。

第三句先点明“边愁”,第四句则是由情入景,用清冷的秋夜、高空的明月、绵亘起伏的长城这样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渲染烘托“边愁”,使人们感受到戍边者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无限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有对现实的忧怨,也有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挚爱。

再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古诗词鉴赏材料):晓上空泠峡王闿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峡中行船溯流而上的情景,这是借景抒情,是“染”,意在烘托“不解愁风水”。

第三句是“点”,点出作者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风波发愁为何事,这实质上是一种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又是“染”,用“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烘托“惯行不解愁风水”的心态,即诗人面对一切艰难都无所畏惧的傲然气度。

二、词中的点染请看下面例子(2006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材料):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指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明确表达主体的核心情感或主题思想,然后通过对环境、景物等的细腻描写来进行深化和渲染。

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又避免了直接陈述可能带来的单调和枯燥,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点是指作者直接点明情感或主题的思想,类似于画家用笔触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的“寒蝉凄切”就是一个典型的“点”,它直接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

染则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环境描写来增强和烘托“点”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

这种方法类似于国画中的“染”,通过色彩的变化和墨色的晕染,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

在诗歌中,这样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深度。

在实际应用中,点染手法往往结合使用,形成一幅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诗意画面。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先点明了离别的情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随后通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景物进行了渲染,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凄清和沉重。

总结来说,点染手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技巧,它在诗歌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和内涵,而且提高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简论古典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简论古典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析 画 线 句 的 表 现 手 法 。 答 案 是——① 以情相 问 , 以景 作答 ; ②
化 抽象之情 为形象 之景 ,增强 了
全 词的抒情 效果 。③ “ 深 山” 、 “ 夕 阳” 、 “ 秋雨” 三个 意象 连 用 , 委婉 地表达 出词 人心 中的孤寂 、惆怅
之情: 答 案 中虽 然没 有 “ 点染 ” 这
今为 阶下之 囚 ! 点得 明晰 , 染得淋 漓, 荡气 回肠 。( 2 ) 先 染后点 , 就是
南》 “ 多少 恨 , 昨夜梦 魂中 : 还似 旧 时游 上苑 , 车如 流水 马如 龙 , 花月
正春 风” , 用“ 多少恨 ” 来点 明全词 主 旨, 用“ 梦 魂 中” 点 明所 写 之景 都是 梦 中,都是故 国家 园之景之 人之 事 ; 用“ 旧时游上 苑” 之“ 车如 流水 马 如龙 ” 和“ 花 月正 春风 ” 来 染最 快意 的人 生 。点 与染 之间形 成 了极大 的反 差 , 曾为九 五之尊 ,
学教育
简论 古典诗 词 中的点 染 手 法
回 胡 杨 夸 先 慧
内容摘 要 : 古典诗词 化用绘 画的点染 手法 , 将诗词 的虚 实手法表 现得极为淋漓尽致。 点染就是诗词 中抒 情后 再从 多角度来 丰富之形象之( 或先形象后抒情 ) 的一种表现手法。点与染是 同时出现 , 即有点必有染, 反之亦然 , 绝对 不能理 解为这首诗 中运 用 了“ 点” 而另 外一首 中运 用 了“ 染” , 反之亦然 ; 点与染之 间无缝相接 , 点 了之后 紧 接着就是染 , 反之亦然 , 点与染之 间不 可 以插入 其他句子 ; 从 主次关 系看 , 点是核心 , 染是 左右上下 , 点是 主 旨, 染是为点服务 的; 从抒 情角度看 , 点与染 的抒 情是 叠加 的, 一体 的, 相融 的。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二)2024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二)2024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二)引言概述:点染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点染,诗人巧妙地使用色彩和图像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或者传达主题。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诗歌中的点染手法,通过分析五个大点,包括隐喻的点染、色彩的点染、音乐的点染、形象的点染和意象的点染,来展示点染在诗歌中的多重表现方式。

正文:一、隐喻的点染1. 使用隐喻比喻的点染手法,通过将物体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情感或者描绘景物。

2. 采用象征隐喻的点染手法,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象事物联系起来,来传达主题或者情感。

二、色彩的点染1. 运用明亮的色彩点染手法,将明亮的色彩运用到描绘景物中,来表达愉快、活泼的情感。

2. 使用暗淡的色彩点染手法,通过运用暗淡的色彩来表达忧伤、沉重的情感。

三、音乐的点染1. 通过使用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来点染诗歌,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

2. 运用音乐符号的点染手法,通过借用音乐符号的意象来表达或突出诗歌中的情感或主题。

四、形象的点染1. 通过生动的形象点染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或景物。

2. 运用隐含的形象点染手法,通过间接描述或者比喻手法来引发读者对于诗歌中图像的联想。

五、意象的点染1. 通过使用意象点染手法,通过巧妙地使用具象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或主题。

2. 运用符号意象的点染手法,通过将符号与意象相结合,来传递情感或者主题的深层含义。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诗歌中的点染手法,包括隐喻的点染、色彩的点染、音乐的点染、形象的点染和意象的点染。

每种点染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点染,诗人能够以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或传达主题。

通过对点染手法的研究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

2021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总复习:点染手法

2021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总复习:点染手法
染 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案例剖析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众多秋天意象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
点明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

[北正雁宫南]飞[端。正晓好来]:谁碧染染霜云天林,醉黄,花总地是,离西人风泪点紧。,
“点染” 作用谈
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眼,文中有文眼。它或点出全词的主题, 或定下全词的基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词中有染,有了景物对情感的渲染烘托,就会拓展词境,深化词 心,使读者更加具体、形象的把握。
点染结合,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鉴赏演练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善于点睛,尽意渲染
——提升学生“点染”手法的理解、鉴赏和运用能力
美学之“点染”
点染本是绘画中常用 的手法。画家挥毫作画, 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 法交互使用,画出一幅幅 意境优美的画图。
诗学之“点染”
点 指点明情感的内涵。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 《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问:鉴赏本诗所运用的点染手法
答:归思”是点,点明了思念的主题,定下了全诗悲伤的情感基调;“秋雨”、 “雁声”是染,描绘了一幅秋雨夜独闻雁声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凄冷、孤独的 情境,进一步烘托了主人公思念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写作运用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多 真情实感,少无病呻吟。写作中如果适时运用“点染”手法,会增 色不少。
写一段运用“点染手法”的话语片段

《送王昌龄》李颀 点染手法

《送王昌龄》李颀    点染手法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赏析:本诗使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
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
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
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
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从颈联“淹留野寺出”开始,至“解衣沙鸟鸣。

”共十句,通过“野寺、孤山、山路、蒲稗、夕阳、清波、酒、林月、沙鸟”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与友人分别时,分别后的忧伤,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孤寂,惆怅的离愁别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染,通常是指绘画时对景物的加点、渲染。

在文学作品中,“点染”则是指将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是点明,即抒情、议论,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

“染”是渲染,即写景、叙事,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揭示作品的主题。

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就这一点看,渲染有似于衬托中的“旁衬”,又似于情景交融。

如柳永《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两用点染手法。

“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

过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杨柳垂岸、
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诗词中的“点染”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先染后点——情由景生。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丽的图景,透露出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

后两句点出主旨,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友人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既写出远行者今后的孤单寂寞,也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别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先渲染送客离别的黯淡气氛和孤寂之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再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名句作结,点出主旨,告慰友人自己始终保持着清白的操守。

先点后染——缘情写景。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两句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从时间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悲”和“念”则是由此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以议论抒情,表达旅愁思归之心情。

后两句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久客之“悲”、思归之“念”。

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一体。

前两句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两句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
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先点无处投宿,后用平沙万里来渲染。

点染交叉——情景交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交替运用,描绘出生意盎然、美丽如画的西湖春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的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连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因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早莺”“新燕”“暖树”“春泥”把对物的描写与诗人“意”的表达,即“染”和“点”相融组成佳句,巧妙地用“几处”“谁家”来点出融于景中的初春主题。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

诗人对秋月、秋声、秋风的一再渲染和描写突出思念之情、怀人之景,并逐层烘托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末两句点出盼望良人早归的心声,深化了诗的思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