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说课标说教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景时期的治理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梳理知识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背后的原因。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时间轴等方式,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特点及其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一环。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基本知识。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文化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共63张PPT)
(1)历史人物
•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 郑和
•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 北方人、秦末农民
•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辽夏金元的、明清 •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郑和下 西洋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 增
方 加
式 的
少。,总删体减而的言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张骞通西域、八王之乱、安史之乱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七上P43、45秦朝疆域 七上p64南海诸岛 七上p65西域都护管辖范围 七下p52元朝疆域 七下p92清朝疆域 七下p9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点线结合:
贯通解释中国古 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 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 整体面貌,这就构成 我们习惯上常所说的 “面”。这样,就能 收到“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 功效。这些线也许并 不十分完整,但它们 能给学生提供基本思 路。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 加强、变得突出
部编版初一下册历史说课稿(3篇)
【导语】历史可提供今⼈理解过去,作为未来⾏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类精神⽂明的重要成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初⼀下册历史说课稿:《元朝的统治》 ⼀、教材分析 1、课题:《元朝的统治》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元朝是我国历第⼀个由少数民族建⽴的统⼀的封建王朝。
元朝的建⽴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省制度的建⽴对明、清乃⾄后来的政治制度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初⼀学⽣的认知⽔平,我将本节课的课程⽬标及重、难点分别设置为: 3、⽬标是: ①知识与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识记成吉思汗统⼀蒙古和忽必烈建⽴元朝并统⼀全国、⾏省制度的建⽴,理解元朝统⼀促进了民族融合;培养学⽣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评价元朝统⼀和⽂天祥抗元等历史事件。
②过程与⽅法: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天祥抗元的事迹,对学⽣进⾏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通过元朝统⼀和施⾏⾏省制度的学习,使学⽣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
4、重点:成吉思汗统⼀蒙古、元朝的统⼀、⾏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难点:对元朝统⼀意义的认识与对⽂天祥抗元⽃争的评价。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初⼀学⽣的认知⽔平和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盘锦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三段即:⾃学、导学、测评阶段,六步指:定向⽰标、⾃学指导、⾃学督查、导学释疑、合作探究和⾃主测评。
在学⽣⾃学的基础上,我利⽤⾃制的简单课件适当点拨,使学⽣的视觉、听觉相结合,并密切联系旧知和现实⽣活实际。
三、学法: 1、指导学⽣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感知历史。
引导学⽣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元朝的统⼀和⾏省制度,充分利⽤《元朝疆域》图,增强学⽣的空间地理概念,把握⾏省制度的三步曲(⽬的、内容、影响)。
民族融合的表现从四个⽅⾯来把握,培养良好的思维和记忆习惯,并引导学⽣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物的⽅法,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解说教材资料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 能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 一些基本方法,如,计算 历史年代法、识别和运用 历史地图和图表法、运用 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等。
过程与方法
注重探究式学习,通过多 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 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 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 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 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 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西晋的建立
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国鼎立
三国 鼎立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民政 族权 融分 合立 与
魏晋南北朝的 科技与文化
书法、绘画 与雕塑
科学家祖冲之 贾思勰和 《齐民要术》
北京人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
原始人群
原始社会
元谋人
氏族社会
3、知识内容及立体整合
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化 动荡的 春秋时期 青铜器与 甲骨文 早期国家 产生发展 远古传说 秦末农民起义 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亡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两汉的科技 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 科技文化
秦统一中国 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一)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 • • • • • 1.时 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2.地 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木制耒耜 4.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5.原始饲养业: 猪 狗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 彩陶 纺线
青铜器的 高超工艺 西周
老子
百家争鸣
早期国家产生 与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东汉后期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东汉的灭亡。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的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东汉兴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东汉兴衰的原因。
2.教学难点:东汉后期腐败和衰落的原因,黄巾起义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汉的兴衰》。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东汉兴衰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光武帝、明帝的统治和东汉后期的腐败衰落,使学生深刻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
6.黄巾起义:讲解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
7.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东汉兴衰的原因。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2.光武帝、明帝的统治3.东汉后期的腐败和衰落4.黄巾起义5.东汉的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包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仪乐崩等历史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教材内容紧凑,逻辑清晰,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时期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也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展示春秋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
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的文明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一节介绍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3.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阐述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5.巩固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战国时期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上历史三、四单元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21、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族政 融权 合分 立 和 民
说教材
1、编写意图 2、体例及特点 3、立体式整合
编者意图
人教版历史教材
1.减轻学生负 担降低难度 2.增强趣味性 生动性和启 发性
3.转变传统 教学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编写特点
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增强趣味性 启发性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历 史 教 材
内容标准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学习板块 历 史 学 科
世界现代史
内容标准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主题
中 国 古 代 史 上 册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内容标准
13、两汉的经济发展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 1、通过“丝绸之路”的开 12 、大一统的汉朝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 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 14、匈奴的兴起及 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的 交流中的作用。 与汉朝的合战 影响。 2、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 11 、“伐无道,诛暴秦”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 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的社会动荡。 15、汉通西域 和西汉的建立。 和丝绸之路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了解“文景之治”,知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 武帝巩固“大一统”王 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 10 、秦王扫六合 统 朝 和华佗的故事。 一 16、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标:增加了秦朝的灭亡 新课标:增加了对东汉的 国 汉的建立,删减了学生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家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及 造纸术、张仲景、华佗, 的 对汉武帝的评价。 删减了张骞通西域的事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的历史仍然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理解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以及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教学难点: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资料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分析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知识拓展:介绍西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司马炎、羊祜等;6.总结归纳: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西晋历史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西晋的成立背景–司马炎篡位–魏晋南北朝更替2.西晋统一全国–司马炎称帝3.北方各族的内迁4.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3.心得体会:通过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西晋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的王朝。
教材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描述,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统治策略和成效,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汉武帝和大一统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汉武帝和大一统王朝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策略和成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文化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文化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策略和成果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学:提问学生对汉武帝和大一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和重点。
3.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文化措施。
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策略和成果。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汉武帝和大一统的理解和看法。
6.总结提升: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文化措施进行总结,强调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经济、文化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导语】历史随时产⽣,是⼈们在过去⾃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隋朝的统⼀与灭亡》 尊敬的各位评委、⽼师,各位同学们,⼤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与灭亡》。
我将从以下七个⽅⾯进⾏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了解科举取⼠制度的创建和⼤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开通⼤运河、开创科举取⼠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构成。
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后,因为隋⽂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集权,经济繁荣富⾜。
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喜功,他的“⼤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世⽽亡。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时的隋王朝”。
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再造统⼀、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 从学⽣知识储备来看,在⽇常⽣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的认识。
因此,本课在以上整合的⼦⽬下,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基础知识,学⽣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
从学⽣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定的逻辑思考能⼒,能进⾏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与深⼊的认识。
针对这⼀情况,我将对⼀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在相互交流中进⼀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标,将本课的教学⽬标定为以下⼏点。
1、通过展⽰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学⽣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争鸣。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纷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思想仍然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繁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百家争鸣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百家争鸣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家思想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一是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如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等;二是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宗教等;三是两汉时期的文化名人,如司马迁、蔡伦、张衡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和文化底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就,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和文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就。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5.案例分析:通过介绍两汉时期的文化名人,如司马迁、蔡伦、张衡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精品说课稿的教材分析,我们需要从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入手。
本册教材共有13个单元,涵盖了我国古代至近代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他们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学生需要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其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最后,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课堂讨论、总结、布置作业。
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或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本节课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3.课堂讨论: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5.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取自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说课标部分将从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部分将从编写意图,教材的体例、内容结构来进行说明,说建议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本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掌握基本的历史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运用历史分析问题,理解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阅读普及性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本册内容标准,本册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要求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内容,主要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要求学生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二)教材编写体例:
1、教材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
2、单元的结构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
3、每课的基本结构分为1)导入框 2)正文宋体 3)小字楷体4)文献资料(竖排字)5)图表6)动脑筋7)注释和注音8)练一练9)活动与探究10)自由阅读卡十个部分。
(三)教材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的内容。
隋唐时期主要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唐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等方面的知识。
宋元时期主要学习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民族关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主要学习明清君权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危机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3.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当然,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充分发挥乡土历史的教育功能。
四、评价建议
可以通过1、围绕某一主题收集资料。
能解释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生动、完整地讲述历史小故事或历史片段。
3、自编自演有关的历史剧。
要求剧目情节完整。
4、评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来进行评价。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可以有效利用共享资源,比如网络资源。
教师自身资源,这样可以发挥教师潜力,放飞学生的智慧。
可以利用物件,像模具、图标、多媒体等。
还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像教科书、图书馆资料和其他科目知识等。
让我们共同努力: 运用人文历史,构筑活力课堂。
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展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