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09ffb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d.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定义和原理,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2.掌握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方法。
3.学会制作简易放大镜并探讨放大镜的优缺点。
4.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放大镜的定义和原理。
2.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的方法。
3.放大镜的优缺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及其与放大镜的关系。
2.制作简易放大镜并探讨其优缺点。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入:(1)你们有了解过放大镜吗?它的作用是什么?(2)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到放大镜的情景?(3)用放大镜观察过物体吗?放大倍数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打开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思维。
2.知识讲解放大镜是一种光学仪器,它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大。
放大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凸透镜。
凸透镜的原理是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到透镜上时,经透镜后会汇聚成一点,称为焦点,缩写为F。
而透镜中心点O与焦点F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缩写为f。
我们用求焦距的公式计算:f=R/2;其中,R是透镜的半径。
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可以手动画一张凸透镜的示意图。
3.开展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作为核心。
实验使用简易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一张平面玻璃。
在玻璃片的中心位置涂上一层透明油漆或指甲油,这个涂层就是简易的透镜。
(2)取一张小型照片并将其置于透明透镜上,通过镜头与照片调节焦距以扩大图像并通过透镜照明,最终可得到物体的放大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像的放大倍数,并探究在不同条件下,放大倍数的变化。
4.展开讨论放大镜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家的辛苦和创造,也让学生探究到了不同放大倍数背后的原理和物理规律。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评价、讨论和探究放大镜之间的差异,了解放大镜的好处和限制,并思考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动机和方法。
5.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本次实验的内容,并加强对放大镜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关于光学和科技的问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https://img.taocdn.com/s3/m/9a283db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c.png)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一、教学目标1.了解焦距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利用特定工具进行测量焦距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测量,加深对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焦距概念和意义的介绍;2.焦距的测量方法;3.焦距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拍摄的图片,或者通过物品的放大、缩小来引出焦距的概念。
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说明焦距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测量焦距。
3.焦距测量方法介绍三种测量方法:① 平行光法。
② 定点放大法。
③ 比例法。
并利用实验现场,进行对比测量,让学生亲自体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试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利用定点放大法测量人眼镜头的焦距。
5.实验结果比较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同学可以拍摄照片或记录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汇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6.教学总结在综合梳理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后,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方法、测量精度等问题。
同时,做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焦距对实际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1.焦距的概念和意义。
2.焦距测量方法。
3.实验数据和比较。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用实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特别注意实验的安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放大镜科学教案
![放大镜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28797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c.png)
放大镜科学教案放大镜科学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
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
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
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教科学词汇:晶体学(二)过程与方法: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
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制作晶体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f8f2c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8.png)
放大镜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掌握放大镜的成像规律。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放大镜、纸屏、蜡烛、火柴、实验记录单、制作照相机材料等。
2.学生准备: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每组两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师:放大镜又叫放大镜(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
学习新课:一、放大镜的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
二、演示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
三、学生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四、学生猜想:(一)“放大镜成像可能与蜡烛、放大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二)“放大镜成像可能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等。
五、学生实验验证。
(一)实验、整理实验记录。
(二)实验、修正假设。
(三)汇报、质疑。
(四)得出结论。
小结一、放大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制作照相机。
板书设计小学资源网放大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4b2dd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4.png)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be6d2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5.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33457655270722192ef79d.png)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ba069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4.png)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5cdc6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8.png)
科学放大镜教案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放大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2、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2一、主题来源: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2024鲜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ff473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d.png)
入射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向凸透镜时,它们会向 透镜中心汇聚。
折射光线
成像位置
折射后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相交 于一点,形成放大的虚像。这个点就 是物体的成像位置。
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会改变传播 方向,继续向前传播。
2024/3/28
10
03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024/3/28
11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放大镜
对于阅读爱好者来说,放大镜可 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发
现其中的细节和精妙之处。
在图书馆、书店等场所,放大镜 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阅读工具。
2024/3/28
16
辅助手工制作和维修
在手工制作领域,放大镜可以 帮助工匠更精确地观察材料的 细节,从而提高制作的精度和 质量。
2024/3/28
对于维修工作来说,放大镜可 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准确地定位 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和准确 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和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 世界的热爱。
5
教具准备和实验材料
教具准备
放大镜、投影仪、教学PPT等。
实验材料
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体(如树叶、昆虫、布料等),用于学生观察和实践。
2024/3/28
6
02
放大镜的原理与结构
2024/3/28
7
凸透镜成像原理
2024/3/28
光线折射
小学科学《放大镜》 教案(精选)
2024/3/28
1
目 录
2024/3/28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放大镜的原理与结构 •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 实验:制作简易放大镜 • 课程总结与延伸思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70d54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8.png)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进行自主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器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片、小纸片等。
3.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操作,巩固放大镜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放大镜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对放大镜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放大镜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其中的细节,并记录下来。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1a845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f.png)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三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269faf240c844769eaeec5.png)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三篇篇一科学概念⑴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⑵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⑴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⑵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⑴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⑵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⑶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应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构造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⑴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相熟,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结构、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⑵小组讨论交放逐大镜的结构、作用、用途。
⑶展示交流放大镜的结构——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揭示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观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⑷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⑴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解说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35a5a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f.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二、教学内容1. 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1.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是利用透镜成像原理造成放大效果的光学仪器,可将物体观察得更加清晰。
2.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放大原理:透镜成像原理。
3.放大镜的种类放大镜有单凸透镜放大镜、单凹透镜放大镜和复合透镜放大镜三种种类。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主要使用方法均为透镜成像原理。
操作步骤如下:1.将被观察物体放在离放大镜稍近的距离(聚焦区),调节距离使物体成像最清晰;2.调节距离和距离比例,使成像放射出来;3.调节焦距等,使成像质量更好。
放大镜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放大镜需放在距离物体适当的位置;2.观察时要保证合适的光线;3.观察时要注意调节放大倍数。
3. 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分为四个步骤:1.选定被观察的物体;2.调节放大镜到合适的位置;3.观察物体,记录观察到的信息;4.测量物体尺寸、长宽高体积等数据,记录测量信息。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然后让学生自行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1.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种类;2.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3.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学生自主探究1.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演示,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不同的物体;2.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3.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五、教学评估1.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测量物体,并记录观察和测量数据;2.学生将观察和测量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3.课堂小测验: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识别是用哪种放大镜拍摄的,并说明为什么。
六、教学扩展将放大镜的应用拓展至生活,如如何用放大镜观察飞虫、水滴等。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263d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c.png)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放大镜的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2. 放大镜的作用:观察微小物体。
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和保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 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 实验材料:玻璃球、卡片等。
3. PPT课件。
4. 教学视频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实例分析: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3. 反思学生表现: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放大镜的原理图,并简要说明其成像规律。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思考、实验、交流等方面。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理解程度、创新意识等。
3. 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科学素养等。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好奇心,如:“什么东西,越靠近物体,看到的越大?”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https://img.taocdn.com/s3/m/28858fd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3.png)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21277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d.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8d70c1b84ae45c3a358c4c.png)
1.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活动三:三、放大镜的特点
1、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活动四:四、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活动三: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放大镜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3994104028915f804dc2d0.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1《放大镜》教学设计纹。
珠宝商用放大镜鉴定珠宝。
考古人员用放大镜鉴定古董。
技术人员修理精密仪器。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填写网状图。
温馨提示: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3、小结: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二、活动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明确:(1)观察方法一:镜动,眼、物不动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观察方法二:物动,眼、镜不动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对比观察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明确:我的新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3、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也是由讨论填写归纳回答观察回顾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温馨提示:先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1)我的假设与理由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验证现象注满水的器皿具有放大功能,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
水滴也具有放大功能。
(3)现象成因讨论:①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功能。
②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吗?(1)用直径大小不同的凸度一样的放大镜观察。
明确: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 过程与方法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 “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 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 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 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 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
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
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
2
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的学习你有什
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 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 思的细节)
2、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 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 有什么新的发现。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 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 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 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 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 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 、“透”的特点)老师给大 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 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 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 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 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
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
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
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
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
的透明器皿、 塑料薄膜、 铁丝、 普通玻璃片、 平面镜片、 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如放大镜
镜片的结构等) 。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
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