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元杂剧和散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类别,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其演出形式、内容、影响、时期划分等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介绍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一、元杂剧元杂剧最初起源于北宋以后,始称元曲、演曲或元剧,到了明代晚期,有小品剧和大戏剧之分,此外还有歌仔剧、越剧、秦腔等类型。

杂剧有三个明显的分期:即南宋初期、元代初期和晚期。

1、南宋初期(1127~1279)当时,杂剧被贯穿着南宋传统文化。

杂剧演出着以破除僵化观念、倡导武术道义、唤起社会正义情操为主题的流水剧、散曲。

由于表演时间比较短,每个剧目的文本比较简短,因此成为市民小演出的首选。

2、元代初期(1271-1368)元代初期的杂剧注重小品剧的表演,剧本写得简单而有力,演出也非常生动,鼓动观众的热情,增加了杂剧的受欢迎度。

除小品剧外,大戏剧也开始流行,以“赵氏孤儿”为催化剂,表演者也加入了完善的舞台表演,使杂剧变得更为宏大。

3、元代晚期(1368-1644)元代晚期,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开始发展,杂剧从单纯的散曲发展到包括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在内的多种形式。

尤其是越剧,它独具特色,作品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政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散曲散曲是指由独唱、伴唱、歌狂、唱腔等构成的歌谣性剧目,是由南曲、北曲、越剧发展而来,与杂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表演,更多的是歌唱表演。

一般而言,散曲也可以分为聊斋散曲、民歌散曲和专业曲等几类。

1、聊斋散曲(1368-1644)聊斋散曲是由宋、元时期的吟唱文学者张籍、苏轼等人进行理论研究,创作而成,以小品剧中文学元素为基础,包括调侃、讽刺、爱情等故事性曲调,使散曲保持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引起了流行文化的关注。

2、民歌散曲(1368-1644)民歌散曲包括以民歌唱词为基础的曲调,以及以民谣歌曲和歌舞表演组成的联唱、伴唱等节目,主要以儿童歌谣、民间故事和古典诗词为主题,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一、引言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元代,戏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剧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元曲的四大剧种:元杂剧、元散曲、元织锦和元崇祯。

二、元杂剧1.起源与特点:元杂剧起源于南宋,兼具话本和鼓词两个传统文化形式。

其特点是体裁多样化,内容涵盖广泛。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窦娥冤》等早期作品为代表。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蔡沈作品《红字》,王实甫作品《汉宫秋》等。

•元末明初:经历了衰落,但仍有重要作家如郑光祖、李时中等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元散曲1.起源与特点:元散曲起源于民间音乐,结合了宋代散曲和元人词章的特点。

其特点是音乐性强,形式多样。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杨时中以及其门徒王直为代表,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曲作品。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贾仲明、王沂孙等重要作者对元散曲进行了丰富发展。

•元末明初:与元杂剧一样经历了衰落,但个别重要作家如秦桧仍有所创作。

四、元织锦1.起源与特点:元织锦起源于南宋织锦戏,结合了传统诗词与戏剧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是舞蹈性强,造型华丽精致。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西华山》等早期作品为代表。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白朴、冯骥才等重要作者对其进行了各种改进与创新。

•元末明初:因环境变迁以及官方曲艺政策的压制而逐渐衰落。

五、元崇祯1.起源与特点:元崇祯是一种以话本为基础,结合了歌唱、杂技和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剧种。

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兴起了新的艺术形式,如陈辉《梁溪老大》等作品。

•中期发展:各地流派成立,如鄞州腔、长沙腔等分别代表不同风格。

•元末明初:受到明朝政府打压,逐渐衰落至清代。

结论元代四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其中一些剧种逐渐衰落,并为后来的剧种所取代,但它们对于中国戏曲历史的演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元代的杂剧

元代的杂剧

剧末
题目正名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演唱体制:北曲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全 剧由四大套曲组成。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 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刀 会》、《赵氏孤儿》 《西厢记》等。
3、 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净行 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 男女均可。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 搽旦、丑旦。 末行:正末、外末、副末、小末、冲末、外末。 净:净、外净、副净。 杂:孛老、细酸、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张生主唱)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惠明莺莺红娘)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折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红娘主唱)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生红娘莺莺)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莺莺张生红娘)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中国戏曲通史》张 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 1979 年版 《中国戏曲史论》吴新雷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思考题
1、简述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一、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知识分子的低下地位
二、元代经济的恢复和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
三、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 四、文学从雅向俗发展的趋势
元杂剧资料的保存 钟嗣成《录鬼簿》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朱 权《太和正音谱》
臧晋叔《元曲选》
参考书目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简介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

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1、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

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末、旦、净、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

例如男扮女装的旦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读音近似,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于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在杂剧中便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男扮女装的“旦”这一重要角色。

而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异曲同工。

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1)定义: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元以后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如驾(皇帝)、洁郎(和尚)等。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

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

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第二章 元杂剧的兴起

3第二章 元杂剧的兴起

2、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指四折以 外所加的场次,一般放在开端,相当于序幕, 或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戏。楔子只用 一两只曲子。 3、剧本最后标明“题目正名”。一般是两 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用于剧团演 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习惯以末句 作为剧名,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 书》); 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 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此外,这一时期南方戏剧圈中渐渐流行一 种用南方曲调演唱的“永嘉杂剧”即南戏 或“戏文”,以高明为代表的南戏作家创 作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 《宦门弟子错立身》、《张协状元》, 《琵琶记》以及《荆钗记》《刘知远白兔 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 高明的《瑟琶记》为代表作。
第三节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 的剧本称“旦本”。 2、曲韵:元杂剧根据当时中原的实际语音 为基础,共分为19个韵部。平仄通押,分 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无入声字。每套 曲子要求一韵到底。 3、衬字:曲词中可以用衬字,衬字是对曲 谱正字而言的。衬字不限于虚词,一般是语 气词或连接词,有大量实词,而且有加强和 揭示的作用,从而使唱词生动活泼。
元杂剧的曲词一般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曲词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同一折的各支曲是押同一韵曲词为长短句但它比散曲使用衬字更多又可以变格增句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达情意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生:男性 角色分为 老生、小 生、武生 等
旦:女性 角色分为 青衣、花 旦、武旦 等
净:性格 鲜明的角 色分为正 净、副净 等
末:配角 分为老末、 小末等
丑:滑稽 角色分为 文丑、武 丑等
杂:其他 角色如龙 套、跑龙 套等
乐器使用:以琵琶、三弦、 笛子等为主
音乐形式:以曲牌体为主包 括散曲、套曲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元朝时期:元杂剧起源于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背景:元朝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多元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艺术形式:元杂剧融合了说唱、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音乐风格:以豪放、激昂、 悲壮为主
音乐表现:注重情感表达通 过音乐传达人物情感和内心
世界
角色类型:生、旦、净、末、丑等
唱腔:以曲牌体为主有南曲、北曲之 分
舞台表演:注重动作、表情、语言等 综合表现
道具使用:注重道具的运用如扇子、 手帕等
化妆:注重化妆如脸谱、服饰等
音乐伴奏:以锣鼓、笛子、二胡等乐 器为主
起源:元代初期杂剧开始兴 起
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 等
代表作品:《窦娥冤》、 《西厢记》等
元代初期:元杂剧的萌芽阶段以杂剧为主
元代中期: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剧作家
元代后期:元杂剧的衰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元杂剧的创作逐渐减少
元代末期:元杂剧的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但整体上已经无法与繁荣时期相 比。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回复元杂剧,也被称为杂剧、元曲,起源于中国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创新。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了元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精华,成为当时戏曲艺术的代表。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一、元杂剧的起源元杂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后代忽必烈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开始对汉族文化进行重视和保护,通过各种文化交流使得蒙古文化和汉族文化发生了交融。

在这种背景下,汉族文化的特点开始融入到戏曲表演中,逐渐形成了元杂剧的雏形。

二、元杂剧的形成元杂剧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迎合政治需要的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1. 迎合政治需要的形成阶段元代初期,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融合民族,鼓励了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在戏曲表演方面,他授权汉人贾似道改编了一些元素,形成了大概率符合蒙汉喜好的曲艺形式,为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成熟阶段到了元宪宗时期,元杂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语言。

元宪宗时期的杂剧家郑光祖被誉为元杂剧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品《窦娥冤》成为了元杂剧的经典之一。

在这一阶段,元杂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动作演员和歌唱词曲为主的艺术形式,意境丰富、曲调婉转而情感深沉。

3. 衰落阶段到了元代末期,元杂剧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政权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骚乱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明朝的崛起。

明朝建立后,封建统治者对元杂剧不感兴趣,将其打入了冷宫,元杂剧从此走向了衰落。

三、元杂剧的特点和风格元杂剧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演员们通过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和舞蹈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

2. 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杂剧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力,演员经常以歌唱、对唱或合唱的方式演绎剧情,以及通过舞蹈来丰富表演内容。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元杂剧,是指中国元代(1271-1368年)时期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剧种。

在元代,元杂剧被视为是宫廷艺术,常常在皇宫里表演;但后来,它逐渐流入民间,并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戏曲剧种。

元杂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始于金朝(1115-1234年)时期,当时在金朝曾流行一种叫做“杂剧”的艺术表演。

因为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剧情反映生活,所以被称为“杂剧”。

另一说法是,元朝的前身是蒙古贵族部落,这些部落在生活和祭祀活动中经常表演一些类似歌舞的文艺节目,这些文艺节目在元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杂剧的一个分支——元杂剧。

无论哪种说法,元杂剧都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剧情特点。

元杂剧重视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表演,具有较高的语言和音乐性。

在唱腔上,元杂剧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唱腔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表演上,元杂剧注重服装、道具、舞蹈等方面的表现,从细节上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文化背景。

在剧情方面,元杂剧的表演顺序一般是先唱后做,即先由歌手唱出情节,然后由演员循着情节表演出来。

元杂剧的剧情内容较丰富,除了宫廷剧、历史剧、神话剧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的剧目。

这些剧目往往从民生出发,反映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如国家之乱、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社会文化较为繁荣,这为元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代中期开始,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大大增加,传统戏曲文化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元杂剧在宫廷文化中得到重视和推广,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评剧爱好者,他们喜欢在宫廷中邀请著名戏剧表演家表现才能,训练年轻的演员。

元杂剧自上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语言、音乐、表演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的加强,元杂剧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推广。

元杂剧(上)

元杂剧(上)


关汉卿 窦娥冤
一生
一生从事戏剧活动 其杂剧作品《录鬼簿》著录有62种。有主要三方面内容 1、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民主性的社会剧 代 表作 《窦峨冤》、《蝴蝶梦》 2、具有鲜明的现实社会内容的爱情剧 代表作《救风 尘》、《望江亭》 3、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的历史剧。代表作《单刀会》、 《西蜀梦》 除此之外关汉卿还有散曲作品,今存有57首小令和14套套 数。 关汉卿 窦娥冤
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剧末加题目正名 就其所具有的文学和表演艺术来看: 有曲、白、科和角(脚)色等内容组成 一、折和楔子 三、曲、白、科
元杂剧
二、题目正名 四、角色
元杂剧作家作品
前期作家主要指钟嗣成《录》中所列五十 余人,代表作家:关汉卿、杨显之、王实甫、 马致远等;此时期作品有337种,悲剧作品最 为著名,代表作品:《窦娥冤》、《梧桐 雨》、《汉宫秋》等 后期作家作品流传于世的仅十多人,作品 有78种代表作家: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 等
窦娥冤

回复 关汉卿
《窦》剧是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者,也是元杂剧中最 著名的悲剧。她是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作品的鞭挞的是 这个社会的黑暗制度,歌颂的是反抗这个社会制度的斗争 精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民主性。 作为戏曲艺术,关剧则通过一系列的戏曲冲突,塑造 了鲜明的舞台形象,表现了更为深刻的主题:对黑暗社会 的揭露与批判,对贤明之政的追求与企望。

元杂剧
回复 元杂剧作家作品


王 实 甫 《 西 厢 记 》
回复 元杂剧
元杂剧
关 汉 卿 《 窦 娥 冤 》
作 家 作 品
关 剧 的 艺 术 成 就
回复 作家作品
《 窦 娥 冤 》
生 平 和 作 品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二、爱情主题的升 华和幻变:元代 中期的爱情剧
《西厢记》、《倩女 离魂》、《㑇梅香》、 《两世姻缘》、《云 窗梦》、《百花亭》、 《举案齐眉》等。
三、仕进理想幻灭的困扰:元代中期的 道化隐逸剧
➢ 《岳阳楼》、《黄粱 梦》、《任风子》、 《陈抟高卧》、《七 里滩》诸剧。
元杂剧衰蜕时期的创作:
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是元杂剧发展的晚期(衰蜕期)。
❀才子佳人之恋:《拜月亭》 《望江亭》《墙头马上》 《竹坞听琴》
❀人神之恋:《张生煮海》 《柳毅传பைடு நூலகம்》
元杂剧过渡时期的创作:
自元成宗元贞元年(1294)至元文宗至顺 三年(1332)的近40年间,是元杂剧发展 的中期(过渡期)。
一、士精神的高扬:元中期的文士剧
➢ 《荐福碑》、《王粲登楼》、《范张鸡黍》、 《扬州梦》、《金钱记》、《渔樵记》、《冻苏 秦》、《贬夜郎》、《贬黄州》等近10种。
➢ 三、至正时代(按,承上文,当即1333-1368)。
李修生先生《元杂剧史》:
➢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 (1234—1294);
➢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 尔至顺三年(1295—1332);
➢ 晚期:为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本色派 文采派
三、怫郁、翼盼心态的 滋长:元前期的公安剧 和绿林剧
➢ 《鲁斋郎》、《陈州粜 米》、《后庭花》、《灰 阑记》、《魔合罗》、 《蝴蝶梦》、《生金阁》、 《救孝子》、《李逵负 荆》、《双献功》等。
四、在生存困境中躁动的 自恋心态:元代前期的 婚恋剧
❀士妓之恋:《救风尘》 《谢天香》《曲江池》《红 梨花》《青衫泪》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元杂剧的形式(二)
剧本的内容:曲词、宾白、科范、题目正名。 曲词就是唱词,主要用于抒情。曲词有严密的格律
要求,不同的曲子的曲词有不同的句数、字数、平 仄规定,同一折的曲词必须押同一个韵。 宾白就是道白,有散、韵两种,包括对白、独白、 背白等。宾白主要用于叙事,即交代故事情节。 科范是演员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提示。 题目正名是概括素
城市繁荣为戏曲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包括演出 场地,市民观众,服装、乐器等其它物质条件。
意识形态的相对宽松,知识分子边缘化导致专业作 家群的出现,读书人大量参与杂剧创作。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 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还有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影 响,重要的有“说话”、诸宫调和舞蹈表演。
元杂剧的形式(三)
角色分工:一角众脚。 杂剧一般是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
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其他角色主要有净(扮反面滑稽形象)、杂
(孤扮官员;卜儿扮老年妇女;孛老扮老年 男子;俫儿扮儿童)
元杂剧重要研究资料
《元刊杂剧三十种》 无名氏《录鬼簿》 元夏庭芝《青楼集》 明臧懋循《元曲选》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 今人王季思《全元戏曲》
???12951307??????????????????????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古代戏曲的演变
古代戏曲起源的问题,现在尚无定论。一般认为, 远古时代的歌舞、特别是宗教性的歌舞中已经包含 有后世戏曲的因素。
一般认为,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它和金 院本是元杂剧的最直接的来源。
元杂剧首先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流传。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活跃在全国各地,将元杂剧 推向了鼎盛时期。

元代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代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剧曲•明清小说元曲——包括散曲、剧曲•散曲——属于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剧曲——属于戏曲;即北曲杂剧,即“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代的戏曲种类——除了杂剧以外,还有南戏。

散曲•宋词后兴盛起来的特殊的诗体•散曲的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分属不同的宫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独立的只曲,与词的差别:–用韵加密,几乎句句押韵–无双调、三叠或四叠的调–可在本调之外另加衬字,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套数•也称散套,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短的只用两个曲牌,长则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一、元杂剧的兴盛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元杂剧是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代到宋金——中国戏曲形成时期–唐代参军戏–宋代的宋杂剧及其他说唱文学–金代的金院本参军戏:•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

•主要有参军、苍鹘hú两角色。

一问一答,科白为主•“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 ,使观众笑乐。

•戏剧划分行当之始。

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组成•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宋杂剧角色为4-5人金院本:•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

•“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

“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

(行háng)鼓子词:•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说唱伎艺;•用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分说唱相间、只唱不说两种形式;•北宋赵令畤zhì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述张生、莺莺故事。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盛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形成的文学内因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 演艺术和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 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 在二者的基础上,融合宋金时期在 民间流行的说唱结合的诸宫调,便产生 了元杂剧。
元杂剧 定义
杂剧独唱与南戏多人唱的比较
王骥德《曲律· 论剧戏第三十》云:
“剧之与戏,南北故自异体,北剧仅一人唱,
南戏则各唱。 一人唱则意可舒展,而有才者得尽其春容之 姿;各人唱则格有所拘,律有所限,即有才 者,不能恣肆于三尺之外也,于是贵裁剪, 贵锻炼……”
Hale Waihona Puke 四、音乐体系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
宾白的功能分类
①对白:人物间的对话,与话剧的对话相似。 ②独白:单人自叙,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 起重要作用。 ③旁白:也叫背白,角色背着剧中人物,直接 向观众陈述。 ④带白:唱词当中偶然加入几句道白。 ⑤分白:两个人各自道白,但内容相关联。
二、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结尾有题目正名
折:是元杂剧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双重含义:既是
题目正名
元杂剧剧末有题目正名,对剧情起概括作用,隐 含剧名。由双句或四句诗句或对偶句构成。 如《救风尘》题目: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正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窦娥冤》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单刀会》 题目:孙仲谋独占江东地, 请乔公言定三条计 正名: 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剧作者往往毫无遮拦地让人物 尽情宣泄爱与恨
关汉卿写窦娥呼天抢地,骂官骂吏,把悲愤
怨恨的氛围推到极限;郑光祖写倩女追求恋 人,乃至魂魄飞越千山万水,一路上吐露对 爱情的渴望。 有些剧作者甚至还借剧中人歌哭笑啼,释放 胸中积悃,马致远《汉宫秋》、《荐福碑》, 白朴《梧桐雨》中的多段唱词,实际上是作 者在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廷玉、武汉臣和秦简 夫等 杨显之、石君宝和尚仲 贤等 王实甫、白朴和郑光祖 等 马致远、李寿卿和宫天 挺等
本 色 派 文 采 派
敦朴自然派 温润明丽派 绮丽纤秾派 清奇轻俊派
本色与文采:
色调知只当 ,必,指行 则多果填兼 境本属词论 态色当”作 必;行;法 是果,“, 当其则殊本 行本句不色 。 …… 乘 乌其 摹 家 之 采 名 曲 , 有处 拟 者 士 烂 家 有 首 。, 曲 随 , 然 者 名 曰 而尽所皆,出家 几,装优在入, 臧 当 晋 叔 行 故忘 宛 演 为 淹 乐 有 《 元 。 称其 若 , 之 通 府 行 曲 曲事 身 无 。 闳 , 家 选 序 上之 当 不 行 博 文 。 》
黄 梅 戏 《 桃 花 女 》 剧 照
第三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一、剧本结构:
元杂剧剧本包括唱 词(曲文)、宾白 和科介三部分。 。元杂剧剧本的基 本组织形式可以概 括为四折一楔子。
王 国 维 《 宋 元 戏 曲 史 》
白元至 ,剧谓 则之宾 曲词白 亦,为 无大伶 从抵人 出曲自 。白为 相, 生其 王 ;说 骥 苟亦 德 《 不颇 曲 兼难 律 》 作通 。
李修生先生《元杂剧史》: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 (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 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为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二、元杂剧流派的区分
派别 艺术特征 豪放激越派 代表作家
关汉卿、高文秀和纪君 祥等

语 以宾 是 四白 也 六亦 。句曰 者说 是白 也, ;有 有定 对场 口白 白, ,初 各出 人场 散时 ,

徐 渭 《 南 词 叙 录 》
唱 为 主 , 白 为 宾 , 故 曰 宾 白

唱词、宾白之外,元 杂剧又有科(介)或 科范。科范指剧本所 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 表情、动作。
谓坐相 之跪见 科之、 。类作 ,揖 身、 之进 徐 渭 所拜 《 南 行、 词 叙 ,舞 录 皆蹈 》 、
三、怫郁、翼盼心态的 滋长:元前期的公安剧 和绿林剧
《鲁斋郎》、《陈州粜 米》、《后庭花》、《灰 阑记》、《魔合罗》、 《蝴蝶梦》、《生金阁》、 《救孝子》、《李逵负 荆》、《双献功》等。
四、在生存困境中躁动的 自恋心态:元代前期的 婚恋剧
❀士妓之恋:《救风尘》 《谢天香》《曲江池》《红 梨花》《青衫泪》 ❀才子佳人之恋:《拜月亭》 《望江亭》《墙头马上》 《竹坞听琴》 ❀人神之恋:《张生煮海》 《柳毅传书》
二、音乐体式
宫调,类似现代的“调”,包括调高和调 式两种意义。传统声乐系统的宫调理论, 以十二律与七声相配,理论上可得八十四 调,但唐宋燕乐实有二十八调,燕南芝庵 《唱论》记载元曲所用宫调为十七个。
《唱论》所记“北九宫”的特点为:
仙吕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 越调:陶写冷笑; 大石调:风流蕴藉。
纪君祥《赵氏孤儿》 此 把又 亦 剧 他能 紧 其 列适 密 事 为合 不 既 杰其 懈 佳 作内 , , 青 之容 曲 木 一, 词 而 王 正 。总 遒 结 国 构 儿 维 该劲 , ·
关 亦列 于 而 剧 纪 汉 无之 其 起 中 君 卿 愧于 主 赴 虽 祥 之 色世 人 汤 有 之 《 。界 公 蹈 恶 《 窦 大之火人赵娥 悲意者交氏冤 剧志,构孤》 中,仍其儿, ,即处间》 ,,
吕 天 成 《 曲 品 》
·
第二节 元杂剧的发展与变迁
元杂剧兴盛时期的创作:
自蒙古灭金(1234)至元世祖忽必 烈至元三十一年(1294)是元杂剧 发展的初期(兴盛期)。 一、忧患与怀旧心态:元代前期的历史剧
⑴ 四大历史剧:《单刀会》、《赵氏孤
儿》、《梧桐雨》、《汉宫秋》
《赵氏孤儿》程婴与屠岸贾剧照
·
⑵ 元初历史剧的时代精神:
其一,对历史兴亡的伤悼与反思; 其二,对民族正气与英雄主义的礼赞与呼 唤; 其三,对强权肆虐、伦常失序的丑恶现实 的忧患与思虑。
二、愤世之情与救世之念:元代前期的社会 剧
突出代表:《窦娥 冤》、《看钱奴》、 《金凤钗》、《潇湘 夜雨》、《秋胡戏 妻》、《合汗衫》、 《老生儿》等。
元杂剧过渡时期的创作:
自元成宗元贞元年(1294)至元文宗至顺 三年(1332)的近40年间,是元杂剧发展 的中期(过渡期)。 一、士精神的高扬:元中期的文士剧
《荐福碑》、《王粲登楼》、《范张鸡黍》、 《扬州梦》、《金钱记》、《渔樵记》、《冻苏 秦》、《贬夜郎》、《贬黄州》等近10种。
二、爱情主题的升 华和幻变:元代 中期的爱情剧
《西厢记》、《倩女 离魂》、《㑇梅香》、 《两世姻缘》、《云 窗梦》、《百花亭》、 《举案齐眉》等。
三、仕进理想幻灭的困扰:元代中期的 道化隐逸剧
《岳阳楼》、《黄粱 梦》、《任风子》、 《陈抟高卧》、《七 里滩》诸剧。
元杂剧衰蜕时期的创作:
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是元杂剧发展的晚期(衰蜕期)。 一、伦理文化体系的重构:元代后期的家庭 道德剧
《东堂老》、《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杀狗劝夫》等。
二、天命观对自主个性的销蚀:元后期的历 史剧
《豫让吞炭》、《霍 光鬼谏》、《敬德不 伏老》、《连环计》 等。
戏 曲 《 连 环 计 》
三、宗教观念的变异:元代后期的神仙道化 剧
《城南柳》、《升仙 梦》、《竹叶舟》、 《玩江亭》、《桃花 女》、《猿听经》等。
元 杂 剧 的 分 期 与 发 展
第一节
元杂剧的分期与流派
一、元杂剧的分期 钟嗣成《录鬼 簿》:
“前辈已死名公才 人”;
“方今已亡名公才 人”; “方今才人”。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至至元一 统之初(按,应为1234-1294)。 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间(按,即 1295-1332)。 三、至正时代(按,承上文,当即1333-1368)。
三、脚色与演出体制:
元杂剧的脚色分工较 宋金杂剧有重大变化, 脚色分工更趋细密, 主次明显。一本戏中 主要人物为正色,男 主角为正末,女主角 为正旦。
课后思考题
简述元杂剧三期分法的起迄时限及依据。 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本章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