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合集下载

《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元杂剧的发展》word版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地位。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戏曲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一、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外、净、杂。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主要由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

曲词主要用于抒情,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和串连关目的作用。

“宾白”是人物的对话,包括对白和独白,他们有的是散语,成为散白;有的是韵语,称韵白,以散白为主。

“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题目正名”,使用两句或四句对偶或压韵的话标示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一般放在剧本的结尾。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一、元杂剧兴盛的具体表现:1、作家作品多。

2、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3、体制完整,表演出色。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统治者的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3、新型剧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4、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5、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这是元杂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第一章 元代戏剧

第一章    元代戏剧

如人物上场时的叙述交代,它不是对白,因其 没有面向剧中人物;也不是独白,独白是人物 心理的表露。它是面向观众的叙述话语,其主 要功能是交待故事人物身份、说明故事的来龙 去脉或剧情在暗场中的演进。 出现在全剧开头的,便于引领观众入戏 ,如:

[净扮罗大户同搽旦上,罗诗云]……老汉罗大户的便 是,这是我的婆婆,我有个女孩儿,唤做梅英,嫁与 秋胡为妻,昨日过门……(《秋胡戏妻》第一折)
出现在两折之间者,则对前后剧情起到承上
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胡冠带上,云]小官秋胡是也。自当军去见了元 帅,道我通文达武,甚是见喜;在他麾下,累立奇 功,官加中大夫之职。小官诉说离家十年,有老母 在堂,久缺侍养,乞赐给假还家。谢得鲁昭公可怜, 赐小官黄金一饼,以充膳母之资。如今衣锦荣归, 见母亲走一遭去。
参军戏:唐代形成的有角色
的滑稽戏(有两个角色:参 军为丑角,苍鹘嘲弄他) 金院本:北宋已出现的杂剧 “院本”,传至金都燕京, 继续发展。院:行院,歌舞 行乐之地。院本:行院中演 出的杂剧。
二、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体制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本四折
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唱用北曲, 题目正名是标题。
扮演剧中女角,净的次角叫副净。 其他还有孤、卜儿、邦老、孛老、俫儿等称 呼,孤是官员,邦老是强人或流氓,孛老是 老头儿,卜儿是鸨儿或老太婆,俫儿是小孩 子。
科介:杂剧表演中的动作叫做科介。
砌末: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时所用的道具。
题目、正名 :元杂剧在每剧的末尾,用二
句或四句结束全剧,前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 “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剧的内容;后 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正名”,也就是本剧 的剧名。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

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漳德等地区。
隋唐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商业繁盛。 《录鬼簿》记载前期真定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 尚仲贤、戴善甫、候正卿、史樟、江泽民等7人,此外还 有大名李进取、陈宁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成,漳 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他们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作品: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夫与《风光好》、郑廷玉与《看钱奴》等。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为主,包括济宁、兖州、泰安、德州、济南、棣 州、益都等地。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民间 演剧传统。 《录鬼簿》记载,前期作家中,东平籍的有高文秀、 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等5人。另外还有济 南的武汉臣、岳伯川、棣州的康进之、益州的王廷秀 等。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元杂剧存目的水浒戏约30种,山 东作家群有10种之多。其中康进之2种,高文秀8种。



4、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为中心,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显要的地理位置、人口仅次于大都、有着民间艺术的深 厚传统(诸宫调的发源地)。 《录鬼簿》记载,前期杂剧作家中平阳籍的有6人:石 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太 原籍2人: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籍的1人:吴昌龄。他 们构成山西作家群。 代表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 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 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跻身仕途被断绝,民分十等,儒居末流,知识分子沉入社会底层,位居 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修养颇高的文化人疏远经史,冷淡诗文,于无可 奈何之中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寻求生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 批又一批专业创作者。剧作家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 加入书会的称为“书会先生”。落魄文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 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 黄金时代。

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发展和体制P191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一、中国戏剧的渊源中国戏曲,包括金元以来的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戏、近世京戏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历史上略具雏形的或简易的戏剧表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劳动歌舞、祭祀歌舞——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时期的“俳优”表演——一定的戏剧因素汉代的说唱、傀儡戏(木偶戏)和角抵戏——戏曲的萌芽南北朝、隋唐时诗词、传奇文、“士人小说”、俗讲变文和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

歌舞戏和参军戏(化妆相声)——略具雏形的戏剧。

二、中国戏剧的形成宋代产生了“杂剧”。

包括一些短小的诙谐滑稽戏,也有情节复杂,运用唱、念、对话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金朝杂剧,称为“院本”,即“行院”(勾栏妓院)演唱之本。

两者皆无剧本流传。

宋金杂剧演唱时运用北方的诸宫调和小令与套数作音乐和唱腔。

因为它兴起于北方,用北方乐曲来演唱,所以称为“北杂剧”。

南宋光宗朝浙东温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不断吸收宋杂剧、诸宫调和各种民间技艺的成分,迅速发展成熟起来。

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在临安和浙闽地区广为流行后,称为“南戏”或“戏文”。

北杂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三、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产生兴盛的原因:1. 从我国戏曲艺术内部发展规律上考察: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 从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去考察:(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大量的勾栏瓦肆(演出舞台和观众)元代众多的妓女(大量演员)(2)元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地位的卑下,使他们大批地走进勾栏瓦肆,充当“书会才人”,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创作队伍。

“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元杂剧概说、关汉卿精讲

元杂剧概说、关汉卿精讲
按题材内容分为: ➢ 社会剧 ➢ 爱情婚姻剧 ➢ 历史剧
二、《窦娥冤》与社会剧
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 《蝴蝶梦》、《鲁斋郎》等。
《窦娥冤》的题材渊源:1、西汉刘向 《说苑》卷5《贵德》篇所记“东海孝妇”故 事(又见《汉书》卷71《于定国传》)
2、晋干宝《搜神记》卷11《东海孝妇》 记此故事,以孝妇名周青。
《蝴蝶梦》、《鲁斋郎》:
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传统道德与不道德、 反道德的现实的冲突,同时在外部(人物与人物 之间)和内部(主要人物内心中)展开,因此显 得极为复杂,十分激烈,也颇为深刻。
关汉卿杂剧作品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们丝 毫不回避这种冲突,反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种 冲突,使人们在对戏剧冲突的观赏中,认识现实 的黑暗,呼唤理性的力量,重建道德的秩序。
《救风尘》的表层故事,写的妓女宋 引章、商人周舍和书生安秀实的三角恋 爱,但是主角却是侠肠义胆的妓女赵盼 儿。
赵盼儿身陷风尘,心灵却像水晶一样 纯洁明亮,她力图在污泥中保持自己的 尊严和人格,这种鲜明的性格给人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望江亭》叙写这样一个故事:权豪势要 杨衙内为了强娶白士中的妻子谭记儿为妾,竟 然请到皇帝的势剑金牌,要来取太守白士中首 级。谭记儿为了维护自身的爱情和婚姻,不得 不铤而走险,乔扮渔妇,以切脍献新为名,在 望江亭上尽情捉弄杨衙内,赚得他的势剑金牌 ,粉碎了他的阴谋毒计。谭记儿老练、机智、 勇敢、泼辣的性格,以及她凭借智慧战胜恶势 力,维护自身爱情婚姻生活。
《单刀会》思想倾 向:作品通过索荆州 和保荆州的斗争,表 达了领土主权不可拱 手相送的政治思想。
“正统”观念:
西晋:陈寿《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拜月亭》歌颂了王尚书之女王瑞兰对爱 情的坚贞不渝,指责了阻碍青年男女婚姻自主 的家长制度和门第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动荡离 乱的时代气氛和侵略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 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 本”。
• 关于“宫调”: •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 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 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 (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 “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 “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 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 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 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
•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 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 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 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 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 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 (《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 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 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 是王与郑。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概述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 王国维《 王国维 戏曲考原》 戏剧:演员演故事 戏剧: ♦衡量一种艺术样式是否形成的标 艺术特征·体制规范 准——艺术特征 体制规范 文字底本 艺术特征 体制规范·文字底本
四、宋金杂剧与古南戏 ——中国戏剧的成熟 中国戏剧的成熟
l.宋杂剧 宋杂剧 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 “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 先作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先作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 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 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 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 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 装孤’ 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 ‘装孤’。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 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 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 此本是鉴戒,又隐为谏诤,故从便跣露, 此本是鉴戒,又隐为谏诤,故从便跣露,谓 无过虫’ 之‘无过虫’耳。
思考复习题: 思考复习题: 1. 你认为我国戏剧什么时候产生和成 说说你持这种看法的理由。 熟?说说你持这种看法的理由。
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及兴起
一、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剧本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 剧本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 剧本结构 有时外加一个楔子。 有时外加一个楔子。 剧本文字由曲词(抒情)、宾白( )、宾白 剧本文字由曲词(抒情)、宾白(叙 )、科范 表情态、动作、效果) 科范( 事)、科范(表情态、动作、效果) 三部分构成。剧末有二或四句诗, 三部分构成。剧末有二或四句诗,用 以概括全剧内容、结束全剧, 以概括全剧内容、结束全剧,称题目 正名。 正名。

元杂剧PPT

元杂剧PPT

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 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关目之拙劣,所不
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 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情,与时代 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流露于其 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字,无不可 也。 元曲之胜,正在荒唐。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时期 原始歌舞 图腾崇拜 巫祝活动 宫廷歌舞 汉 代 百 戏 隋 唐 戏 文 宋 金 杂 剧 南 宋 戏 文 元 代 杂 剧 明 清 传 奇
萌 芽 期
Hale Waihona Puke 形 成 期繁 荣 期
3.元杂剧具有独树一帜的体制特征
体制特征:四折一楔子 剧本构成
宾白 唱词 科范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
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 角色分工
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
净:副净、二净
梧 桐 雨
楔 子
(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 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 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 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净 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也,……(卒报科。 张守珪云)着他进来!(安禄山作见科。张守珪云) 安禄山,征讨胜败如何?(安禄山云)贼众我寡,军 士畏怯,遂至败北。……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前期杂剧各类题材名作
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2、公案戏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 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 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 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 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 《窦娥冤》《西厢记》等。
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1.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 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
2.
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 自己娱乐之用。南宋· 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 “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 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
2、显畅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
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
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 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 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 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 “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 “代”剧场观众“言”。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和繁荣一、元杂剧的成熟和定型◆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调、说话、戏曲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元杂剧最直接的渊源是金院本,金院本中的“幺末”即早期北曲杂剧的别称;而“幺末”院本的音乐体制是在诸宫调北曲联套体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善和确立的。

◆新鲜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音乐。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

徐渭《南词叙录》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元杂剧在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审美导向,然而从整体而言,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李修生《全元文》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全真教所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与元代理学炽盛之间的离合关系。

视天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元好问《孙伯英墓铭》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元杂剧得以迅速走向成熟的先决条件。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条件。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元杂剧,是指中国元代(1271-1368年)时期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剧种。

在元代,元杂剧被视为是宫廷艺术,常常在皇宫里表演;但后来,它逐渐流入民间,并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戏曲剧种。

元杂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始于金朝(1115-1234年)时期,当时在金朝曾流行一种叫做“杂剧”的艺术表演。

因为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剧情反映生活,所以被称为“杂剧”。

另一说法是,元朝的前身是蒙古贵族部落,这些部落在生活和祭祀活动中经常表演一些类似歌舞的文艺节目,这些文艺节目在元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杂剧的一个分支——元杂剧。

无论哪种说法,元杂剧都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剧情特点。

元杂剧重视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表演,具有较高的语言和音乐性。

在唱腔上,元杂剧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唱腔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表演上,元杂剧注重服装、道具、舞蹈等方面的表现,从细节上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文化背景。

在剧情方面,元杂剧的表演顺序一般是先唱后做,即先由歌手唱出情节,然后由演员循着情节表演出来。

元杂剧的剧情内容较丰富,除了宫廷剧、历史剧、神话剧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的剧目。

这些剧目往往从民生出发,反映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如国家之乱、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社会文化较为繁荣,这为元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代中期开始,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大大增加,传统戏曲文化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元杂剧在宫廷文化中得到重视和推广,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评剧爱好者,他们喜欢在宫廷中邀请著名戏剧表演家表现才能,训练年轻的演员。

元杂剧自上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语言、音乐、表演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的加强,元杂剧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推广。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

3.元杂剧的角色分末、旦、净、杂四大行
末是男角,有正末、副末、冲末、外末等之 分 旦是女角,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等之 分; 净演刚强或凶恶或滑稽人物, (丑演滑稽人物,男女皆可。) 杂是末、旦、净之外角色的统称,包括驾 (皇帝)、孤(官员)、孛老(老头儿)、 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孩儿)、细酸 (年轻书生)等

庶尹,众百官府之长。
东海黄公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 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 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 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晋· 葛洪《西京杂记》

第二节 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一)发展概况 元杂剧的分期(元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 ): 前期:鼎盛时期 中心大都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杨显之《潇湘夜雨》 马致远《汉宫秋》 高文秀《双献功》 石君宝《秋胡戏妻》 纪君祥《赵氏孤儿》 康进之《李逵负荆》 尚仲贤《柳毅传书》 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元代四大悲剧 :《窦娥冤》、《梧桐雨》、《赵氏 孤儿》、《汉宫秋》
二)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1.元杂剧的体制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少数也 有一本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的。 折——幕,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一般用在开头,介绍故事的由来或发 端——“序幕”; 放在折与折之间的——“过场”。 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2.元杂剧的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范和题目正 名四部分组成
(二)形成期:唐和宋、金时期
唐参军戏:载歌载舞,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角色的扮演 宋杂剧、金院本:分场次和角色、一定思想内 容,形式相当完整。如《目连救母》杂剧 诸宫调、鼓子词(说唱艺术):宫调音乐和曲 白结合、散韵交错 (三)成熟期:元代以来 元杂剧

元明清文学讲义

元明清文学讲义

元明清文學講義第一章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内容▪元以前的杂剧发展情况▪杂剧的体制▪杂剧兴起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的发展分期▪一、元以前中国戏剧的发展:▪1、唐以前:▪上古时代:歌舞;春秋战国:傩舞、傩戏(驱鬼除疫);▪汉代:角抵戏;南北朝、隋代:乐分九部,百戏空前▪2、唐代▪(1)“参军戏”:▪参军和苍鹘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

具备三点:一演故事,二科白并重,三可穿插歌舞▪(2)“歌舞戏”:▪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

大面(假面舞),拨头(歌舞表演西域故事),《踏摇娘》(受虐妻子向邻里诉苦)▪▪3、宋杂剧、金院本▪(1)宋杂剧:▪宋代的一种成熟戏曲形式。

北宋,“杂剧” 是各种技艺表演的总称。

南宋,“杂剧” 在各种伎艺中也成为首要的品类,其角色和演出程序、内容、风格等也都有严格的定则。

对后世戏曲发展就奠定了基础。

▪(2)金院本▪与宋杂剧名目虽异,实际却是同一类型的戏剧。

它们的若干剧目相同,演出形式与脚色也基本相同。

宋室南迁时,一部分杂剧演员留在北方,逐渐形成。

是元杂剧的前身。

▪(3)温州杂剧▪杂剧艺术与温州民间表演艺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

南宋出现并流行,是南戏的前身。

▪宋杂剧、金院本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二、元杂剧:▪(一)杂剧及其体制▪1、定义:▪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是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2、杂剧的体制▪(1)音乐角度的体制▪以北方音乐为基础,用北曲演唱,采用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一个套曲,每一套取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

每折一个套曲,一般是第一折用仙侣、第二折用南吕或正宫,第三折用中吕或越调,第四折用双调。

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

每一宫调有数十支曲牌,曲辞按曲牌写,同一宫调的各曲牌都要押同一韵脚,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元代文学史一、二章_元杂剧概说【精编】

元代文学史一、二章_元杂剧概说【精编】

第一章北曲杂剧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北曲杂剧的来源与形成金、元北曲杂剧是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北曲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13世纪80年代,即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南方。

由于北曲杂剧是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因此也简称北剧,同以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南戏相对称;而北剧作品,则通称为杂剧。

说起元代的文学艺术,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公认,杂剧的艺术成就最高。

在元代就已出现把“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周德清《中原音韵》卷首),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1272-1348)更把“国朝之今乐府”称为“一代之绝艺”(孔齐《至正直记》卷3)。

他们所说的“乐府”虽然兼指散曲和杂剧,但却是以杂剧为主的。

明清以后,人们更一直津津乐道“唐诗”、“宋词”、“元曲”,所谓“元曲”也是侧重于杂剧。

可以说,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杂剧作为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古代文坛艺苑上吐蕊怒放,馨香四溢。

从文艺传统来看,北曲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陶宗仪(元末明初人)《辍耕录》卷25大致勾勒了元杂剧的渊源,说:“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杂剧”一词始见于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颍追赠状》(《全唐文》卷703)。

该文叙文宗太和三年(829)南诏攻占成都时,掠去“音乐伎巧”四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一“杂剧”所指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不详,近人任半塘《唐戏弄》认为是“男女合演之真正歌舞戏”,可备一说。

至宋、辽、金时期,杂剧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总称各种表演伎艺;二是狭义的,特称杂戏中的一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雏形,可以明确认为是早期的戏曲艺术样式。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节 戏曲的产生 8
4.唐代参军戏 以科白滑稽为主的参军戏肇源于东汉,至唐代渐 成格局。参军戏是与歌舞并行的一种滑稽表演, 它与上古以来的优戏有内在的血缘关系。参军戏 取材于真人真事,旨在讽刺贪赃的官员。参军戏 在唐代是颇为流行的表演形式。 参军戏中出现了两个较为稳定的角色名称,即 “参军”和“苍鹘”。至晚唐,参军戏渐由女优 演唱,体制上亦由单纯的滑稽表演一变而为歌舞 兼行。
第三节 元杂剧兴盛之因 6
戏曲及其他通俗文艺形式的创作在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书会这样一种特殊的创作团体。书会及书会才 人对于雅俗文学的递嬗和元杂剧的繁荣,至少有三 方面的作用: 1.书会把摆脱名缰利锁羁绊的狷介磊落之士联系起 来,使之有效地发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 2.书会才人的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北曲杂剧的艺术品 位,使之由质朴浅率的朴野形态升华为严密整饬、 雅俗共赏的综合艺术样式。 3.书会才人经由青楼艺人这个联系作家与观众的坚 韧纽带,与广大观众紧密联系起来,成动地将“书 面文化”转化为“视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 效应。
复习思考题
1.理解戏曲的概念? 2. 戏曲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盛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盛 1
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将近百人,创作杂剧500余种, 今存约160种。元杂剧兴盛的标志有三: 一、献身于杂剧的作家队伍。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于繁盛,关键就在于一 大批于宋、金政权覆亡后沉入社会底层的文人,由被迫到 自觉地投身于杂剧编演活动,使其由朴野粗率的民间伎艺 一跃而为严密整饬、雅俗共赏的新型文艺体式。《录鬼 簿》。关汉卿、郑廷玉、白仆、马致远、王实甫、杨显之、 纪君祥、尚仲贤、高文秀、武汉臣、戴善夫、石君宝、李 好古、康进之等戏剧名家,他们大都是不甘沉沦、愤世嫉 俗而又倜傥不羁,他们主动献身于杂剧事业,促成了元杂 剧的全面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 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 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 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 《窦娥冤》《西厢记》等。
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
研究元代杂剧的著作: 1、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出版,中国最早 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2、元· 钟嗣成《录鬼簿》,1330写成 3、明· 朱权《太和正音谱》
参考书目: 1. 明· 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2.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1999年版。 3.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 剧出版社,1980年版。 4.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1年版。
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际
从1237—1315年科举中断78年,文人沦落。 郑思肖《心史》: “鞑法:一官,二吏,三 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 十丐。”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 贡泰父文集序》说: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 以为不朽。” 青木正儿:“不遇不平的文士,染笔于通俗 文学作为发散郁闷的工具者,终于加多起 来。”
3、杂剧演出频繁,城乡活跃。 观众大量,名伶众多。
夏庭芝《青楼集志》说:当时 “内而京师,
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 观者挥金与之。” 名伶:珠帘秀、赛帘秀、燕山秀、天然秀、 梁园秀、忠都秀、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各 有所长,伎艺高超,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三、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1.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 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
2.
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 自己娱乐之用。南宋· 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 “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 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
管理乐人的教坊司居有正三品的高位。
3.
文化的沟通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作家
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熏陶,擅长汉
语创作。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 调,使元代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李直夫(蒙古人)、杨景贤(蒙古人)、 耶律楚材(契丹人)、贯云石(回纥人)、 萨都剌(蒙古人)、 薛昂夫(西域人)、 (李直夫《虎头牌》王实甫《丽春堂》)
元杂剧多数作家的语言重本色,如关汉 卿、康进之等,部分作家如王实甫、马致远 等则较重文采。 元杂剧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并使 之与文学语言融为一体,形成通俗流畅,质 朴直率、生动活泼的特色。这是我国文学创 作从文言向白话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 宾白灵活生动的特点,显示着元杂剧在 散文叙事方面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2、显畅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
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
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 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 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 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后期元杂剧较好的作品
1、爱情戏:郑光祖《倩女离魂》 梅香》(qiǎo)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 2、历史戏:郑光祖《三战吕布》 ,金仁杰《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豫让吞炭》《霍光鬼谏》 3 文人遭际戏:郑光祖《王粲登楼》宫天挺《范张鸡黍》 4、伦理戏:萧德祥《杀狗劝夫》, 秦简夫《东堂老》 《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5、神仙道化戏:范康《竹叶舟》、王晔《桃花女》
音乐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 相当于今天的一幕,一幕包括若干场次。在音乐上,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含若干曲牌,一韵到底。一本 四折就是四个宫调,不相重复。也有突破四折常式的。 楔子:是整本剧中有机组成部分。数目不定,位置不 定,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篇幅短小,不用套曲, 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可换韵。一般由次要角色来演 唱。
杂指以上三类之外的登场角色
2、表演体制: 由于元杂剧以主要力量描写正面人物,所以形 成一本戏由主角一人主唱的表演体制。分末本 戏和旦本戏。 由正末(男主角)演唱的叫末本戏,如《汉宫 秋》; 由正旦(女主角)演唱的叫旦本戏,如《窦娥 冤》。 但也有突破独唱惯例的,如《西厢记》中崔、 张、红、慧明都有演唱。
少数民族乐曲、中原传统曲调结合而成;每折 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四折四套曲子,宫调一般不相重复。 总体风格慷慨激越。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宫调决定着情感基调
每一个宫调有其各自的情感基调,元杂剧四




折,每折所用宫调都是有讲究的。 仙吕调清新绵邈; 正宫调惆怅雄壮; 商调凄怆怨慕; 大石调风流蕴藉。
四、元杂剧的发展和分期
以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金亡—元成宗大德年间),元杂剧
的鼎盛时期。

以大都为中心,剧作家主要是北方人(《录 鬼簿》载前辈已死名公才人56人都是北方人)。 作家多,作品多,质量高。关汉卿、王实甫、纪 君祥等著名的戏剧家的剧作,大都真实地反映了 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高度 的审美价值。
前期杂剧各类题材名作
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2、公案戏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 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盛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形成的文学内因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 演艺术和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 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 在二者的基础上,融合宋金时期在 民间流行的说唱结合的诸宫调,便产生 了元杂剧。
元杂剧 定义
三、角色分工和表演体制
1、角色分工:旦、末、净、杂四类: 旦——扮演女性的角色,女主角叫正旦,其余 有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搽旦等。 末——扮演男性的角色,男主角叫正末,其余 有外末、副末、冲末、小末等。 净——扮演粗暴勇猛或滑稽人物的角色,有净、 副净、二净及丑等。多扮演男性。
李行道《灰阑记》、
无名氏《陈州粜米》《抱妆盒》《盆儿鬼》
3、历史戏
多三国戏,有三十多种,今仅存十种,正面
描写三国鼎立前后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 突和军事斗争的有如下七种: 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 高文秀《襄阳会》 无名氏《博望烧屯》《千里独行》 《隔江斗智》《黄鹤楼》 其他:《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 四大历史剧:《单》《梧》《汉》《赵》




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 “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 “代”剧场观众“言”。
杂剧独唱与南戏多人唱的比较
王骥德《曲律· 论剧戏第三十》云:
“剧之与戏,南北故自异体,北剧仅一人唱,
南戏则各唱。 一人唱则意可舒展,而有才者得尽其春容之 姿;各人唱则格有所拘,律有所限,即有才 者,不能恣肆于三尺之外也,于是贵裁剪, 贵锻炼……”
四、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系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
题目正名
元杂剧剧末有题目正名,对剧情起概括作用,隐 含剧名。由双句或四句诗句或对偶句构成。 如《救风尘》题目: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正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窦娥冤》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单刀会》 题目:孙仲谋独占江东地, 请乔公言定三条计 正名: 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二)后期(大德—元亡),杂剧由盛转衰期
元代统一中国以后,杂剧开始南移,路线主要是
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路。形成以杭州为中心,扬州、 建康、平江(苏州)、松江(上海)为辐射的南方 杂剧创作圈。作家二十多人,有作品流传的十多人。 杂剧总体上呈衰落之势。原因: 1、杂剧活动中心南移,使“北曲不适南耳”; 2、儒学统治加强。 3、科举制度恢复(1315年) 4、统治者的干预和利用。 5、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 6、杂剧艺术本身的缺陷。
五、元杂剧的审美情趣:自然、显畅
1、自然。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
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 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 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文字也不事藻绘, 鲜活生动活泼 成因:剧作家作剧目的是为“自娱”与 “娱 人”。要让观众看得明白、真切,才能进一 步理解和认同。
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 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金元时代动荡激越的现实生活、黑暗政治的影响。 胡祗遹: “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 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批 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4、统治阶层对戏曲艺术的爱好提倡, 思想文化统治 的相对薄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起作用。
宾白的功能分类
①对白:人物间的对话,与话剧的对话相似。 ②独白:单人自叙,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 起重要作用。 ③旁白:也叫背白,角色背着剧中人物,直接 向观众陈述。 ④带白:唱词当中偶然加入几句道白。 ⑤分白:两个人各自道白,但内容相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