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合集下载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开始南移是在南宋王朝灭亡、元王朝统一全国以后。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并用,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元廷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学与科举,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

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

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相对的诗词成就较少。

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

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

一批自由奔放的文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然而戏剧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建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

元代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元杂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元杂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元杂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这说明它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封建社会中最黑暗的年代。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十等人”中名列第九,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

一些进步的艺人和知识分子激于义愤,纷纷通过杂剧的创作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斗争,使杂剧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成为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并列的代表艺术。

然而,元杂剧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南戏那样,到明代演变为可以用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多种声腔演唱的传奇,从而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剧种,而是大致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就明显地呈现衰微状况,最终在舞台上消失了。

那么,导致元代杂剧衰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此,后人曾有一番激烈的争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许多文章认为,造成元代杂剧衰亡的原因是其创作的倾向和所反映的内容发生了逆转。

这可以从元杂剧的兴盛原因中得到启发。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元人胡抵遹在《送宋氏序》中这样来说明当时杂剧内容的广泛和题材的多样:“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筑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

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了普通人民对封建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

可以说,这正是元代杂剧之所以会繁荣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

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011-2012学年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学生姓名严伟指导教师陆慧敏2012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2012年月日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

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

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回复元杂剧,也被称为杂剧、元曲,起源于中国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创新。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了元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精华,成为当时戏曲艺术的代表。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一、元杂剧的起源元杂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后代忽必烈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开始对汉族文化进行重视和保护,通过各种文化交流使得蒙古文化和汉族文化发生了交融。

在这种背景下,汉族文化的特点开始融入到戏曲表演中,逐渐形成了元杂剧的雏形。

二、元杂剧的形成元杂剧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迎合政治需要的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1. 迎合政治需要的形成阶段元代初期,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融合民族,鼓励了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在戏曲表演方面,他授权汉人贾似道改编了一些元素,形成了大概率符合蒙汉喜好的曲艺形式,为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成熟阶段到了元宪宗时期,元杂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语言。

元宪宗时期的杂剧家郑光祖被誉为元杂剧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品《窦娥冤》成为了元杂剧的经典之一。

在这一阶段,元杂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动作演员和歌唱词曲为主的艺术形式,意境丰富、曲调婉转而情感深沉。

3. 衰落阶段到了元代末期,元杂剧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政权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骚乱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明朝的崛起。

明朝建立后,封建统治者对元杂剧不感兴趣,将其打入了冷宫,元杂剧从此走向了衰落。

三、元杂剧的特点和风格元杂剧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演员们通过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和舞蹈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

2. 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杂剧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力,演员经常以歌唱、对唱或合唱的方式演绎剧情,以及通过舞蹈来丰富表演内容。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一、引言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元代,戏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剧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元曲的四大剧种:元杂剧、元散曲、元织锦和元崇祯。

二、元杂剧1.起源与特点:元杂剧起源于南宋,兼具话本和鼓词两个传统文化形式。

其特点是体裁多样化,内容涵盖广泛。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窦娥冤》等早期作品为代表。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蔡沈作品《红字》,王实甫作品《汉宫秋》等。

•元末明初:经历了衰落,但仍有重要作家如郑光祖、李时中等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元散曲1.起源与特点:元散曲起源于民间音乐,结合了宋代散曲和元人词章的特点。

其特点是音乐性强,形式多样。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杨时中以及其门徒王直为代表,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曲作品。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贾仲明、王沂孙等重要作者对元散曲进行了丰富发展。

•元末明初:与元杂剧一样经历了衰落,但个别重要作家如秦桧仍有所创作。

四、元织锦1.起源与特点:元织锦起源于南宋织锦戏,结合了传统诗词与戏剧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是舞蹈性强,造型华丽精致。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西华山》等早期作品为代表。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白朴、冯骥才等重要作者对其进行了各种改进与创新。

•元末明初:因环境变迁以及官方曲艺政策的压制而逐渐衰落。

五、元崇祯1.起源与特点:元崇祯是一种以话本为基础,结合了歌唱、杂技和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剧种。

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兴起了新的艺术形式,如陈辉《梁溪老大》等作品。

•中期发展:各地流派成立,如鄞州腔、长沙腔等分别代表不同风格。

•元末明初:受到明朝政府打压,逐渐衰落至清代。

结论元代四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其中一些剧种逐渐衰落,并为后来的剧种所取代,但它们对于中国戏曲历史的演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和繁荣一、元杂剧的成熟和定型◆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调、说话、戏曲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元杂剧最直接的渊源是金院本,金院本中的“幺末”即早期北曲杂剧的别称;而“幺末”院本的音乐体制是在诸宫调北曲联套体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善和确立的。

◆新鲜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音乐。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

徐渭《南词叙录》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元杂剧在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审美导向,然而从整体而言,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李修生《全元文》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全真教所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与元代理学炽盛之间的离合关系。

视天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元好问《孙伯英墓铭》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元杂剧得以迅速走向成熟的先决条件。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条件。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元杂剧,是指中国元代(1271-1368年)时期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剧种。

在元代,元杂剧被视为是宫廷艺术,常常在皇宫里表演;但后来,它逐渐流入民间,并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戏曲剧种。

元杂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始于金朝(1115-1234年)时期,当时在金朝曾流行一种叫做“杂剧”的艺术表演。

因为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剧情反映生活,所以被称为“杂剧”。

另一说法是,元朝的前身是蒙古贵族部落,这些部落在生活和祭祀活动中经常表演一些类似歌舞的文艺节目,这些文艺节目在元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杂剧的一个分支——元杂剧。

无论哪种说法,元杂剧都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剧情特点。

元杂剧重视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表演,具有较高的语言和音乐性。

在唱腔上,元杂剧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唱腔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表演上,元杂剧注重服装、道具、舞蹈等方面的表现,从细节上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文化背景。

在剧情方面,元杂剧的表演顺序一般是先唱后做,即先由歌手唱出情节,然后由演员循着情节表演出来。

元杂剧的剧情内容较丰富,除了宫廷剧、历史剧、神话剧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的剧目。

这些剧目往往从民生出发,反映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如国家之乱、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社会文化较为繁荣,这为元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代中期开始,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大大增加,传统戏曲文化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元杂剧在宫廷文化中得到重视和推广,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评剧爱好者,他们喜欢在宫廷中邀请著名戏剧表演家表现才能,训练年轻的演员。

元杂剧自上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语言、音乐、表演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的加强,元杂剧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推广。

“元杂剧”及其起源

“元杂剧”及其起源

“元杂剧”及其起源杂剧是我国元代在歌舞戏和诸宫调等讲唱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表演艺术。

“杂剧”这一名称的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代大和三年(829)南诏攻入成都,大掠数日,使川蜀境内的珍宝货物、能工巧匠、子女人口被洗劫一空,“蜀之宝货、工巧、子女尽矣”(《新唐书·杜元颖传》)。

当时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杜元颖因此获罪,接连受到贬谪的处罚,后来死在循州贬所。

他和李德裕是好朋友,李德裕在《第二状奉令更商量奏来者》中为他辩解说: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西县,只有八十人。

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

《李文饶文集》卷十二李德裕所举的“杂剧丈夫”,就是指演戏的男角色,“子女锦锦”指的是演戏的女角色。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杂剧”的名称在唐时已经出现了。

宋、金时期,将歌舞戏、滑稽戏等也都称为“杂剧”。

元代以前虽然出现了“杂剧”的名称,但它们所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戏曲。

戏曲作为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其特点不仅需要音乐和歌舞、动作与对话,更重要的是展现故事的体裁必须是代言体。

而元代以前的所谓“杂剧”,只是各种杂戏的统称,包括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它们展现故事的体裁都是叙事体,尽管少数作品中已出现了代言体的倾向,然而严格地说,它们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戏曲。

歌舞戏只着重于歌唱和舞蹈,滑稽戏只着重于说白与科范,而内容都为片段,故事性不强;诸宫调虽然叙述长篇故事,但也只能说唱,不能搬演。

只是到了元代,杂剧才在汲取了大曲、破曲等舞曲和讲唱诸宫调营养的基础上,发展为纯粹的代言体,并且有科范动作、有宾白、有歌曲、有角色化装、有砌末道具的真正舞台戏曲。

正如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所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公(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国朝(元)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可见元以前杂剧的含义和院本、诸宫调是一样的,到了元代,杂剧的含义才和院本、诸宫调等杂戏有了明确的界限,而用以专指能够真正登场扮演的舞台戏曲艺术。

元杂剧先盛后衰原因新论

元杂剧先盛后衰原因新论

当时很多妓 院也就是戏 院,有许多妓 女充当演员 。这在 元代 人夏庭芝 的 《 青 楼 集 》 中有 记 载 。总 之 , 这 些 都 为 戏 剧 的 发 展提供 了必要 的物质条件 。前期 中心在 大都 ,后期在 临安 , 也说明戏剧兴盛与都市经济有密切关系 。 其 次 是 社 会 原 因 。 元 代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黑 暗 、 最 痛 苦 的时代 ,元蒙统治者对 汉族和其他 一些 民族进行残 酷压迫和 剥 削 ,强行 把全 国人 民从高 到低 分为 四 等 :蒙古 人 、色 目 人 、汉 人、南人 。这 四类人在政 治待遇上很不平 等,主要军 政长 官由蒙古人或 色 目人担任 ,汉人、南人 只能任副职和 小 官 。法 律 规 定 , 蒙 古 人 打 汉 人 , 汉 人 不 得 还 手 。 蒙 古 人 打 死 汉人 ,只罚凶手 出征,给死者家 属 “ 烧 埋 银 ” 。 死 人 的待 遇 差别 也很大 ,一名 回教徒被 打死,可得黄金 四十 巴里央 ,一 名 汉 人 被 打 死 ,顶 多 赔 偿 一 头 驴 。蒙 古 人 、 色 目人 犯 罪 由 大 宗 正 府 审 治 ,汉 人 官 吏 不 得 审 理 ; 汉 人 、南 人 犯 法 ,则 有 刑 部 审 治 。汉 人 、 南 人 犯 盗 案 在 臂 上 刺 字 , 蒙 古 人 、色 目人 则 免 刺 。等 级 高 的 人 凌 辱 等 级 低 的 人 无 罪 ,而 等 级 低 的 人 受 欺 凌 ,只能默默 忍受而不 能反 抗 。权豪势 要可 以胡作非 为,横 行霸道 。贪 官污吏 ,无法 无天 ,冤狱遍 地 皆是 ,人 民灾难深 重,纷纷起而 反抗 。元代 人民起义就没 有停 止过 。这 种时代 给 剧 作 家 虽然 带 来 了苦 难 , 同 时 也 让 他 们 有 了真 实 体 验 下 层 生活 的机会 ,从而开 阔了视野 ,为他们 开拓题材 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元代剧作家最终 以自己独特 的艺术创造 回报了社会给 予他们的不公,把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在剧作 中呐喊出来。 再 次 是 作 家 原 因 。 元 杂 剧 是 以 作 家 为 中 心 的 体 制 , 演 员是处于 次要 地位 的。元代的剧作家 大都是对现 实不满 的失 意文人 。 由于金元之 交的长期战乱 ,元初有许 多文人沦为奴 隶 ,加之 元代取消科 举长达七十 多年 ,文人 失去了赖 以为 生 的 仕 进 之 途 , 社 会 地 位 直 线 下 降 , 从 四 民之 首 沦 落 为 几 乎 垫 底的 “ 九 儒 ”。正 因为他们身份低 微, 曾为知识 分子 的剧作 家不怕丢 官也无官可 丢 ,才敢把满 腹牢骚在剧 中尽情宣泄 。 他们不容 于世而愤世 嫉俗 ,他们贵 重 自身而不 能齐家治 国平 天 下 , 只 能 游 戏 人 生 。 他 们 和 广 大 民众 一 道 受 着 令 人 窒 息 的 时 代 重 压 , 内心 积 聚 着 抑 郁 愤 懑 的 情 感 ,翻 腾 着 不 平 则鸣 的 欲 望 ,敢 冒 “ 得 罪 于 圣 门 ”之 大 不 韪 ,选 择 了杂 剧 这 种 最 为 当时 民众 喜 闻乐见 ,也最适合他 们发泄愤怒 的文艺形式 ,写 出他们最 真切 的时代 感受 ,写 出人 民的呼声 ,这愤怒 的呼声 比元 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的作家都 喊得 响亮 。 最 后 是 观 众 原 因 。对 于 戏 剧 的 成 功 来 说 ,怎 么 强 调观 众 的重 要性 都不 为过 。英 国当代 著名戏 剧理 论家 马丁 ・ 艾思 林 在其 《 戏剧剖析 》中声称 : “ 没有观众 ,也就没有戏剧 ”。 元 杂 剧 主 要 在 勾 栏 瓦 舍 中演 出 , 市 民成 为 主 要 的 观 众 。作 为 商 品化的文化产 品,剧作家必 须能够把握观 众赏剧心态 ,写 出的剧本才能 留住 观众 。出于此种迫切 需求 ,元代剧作家 大 多 能 够 站 在 下 层 百 姓 的 立 场 , 代 言 他 们 的 心 声 , 当然 也 只 有 这样才 能赢得观众 ,才能使戏剧 繁荣 ,不 言群众之所欲 言, 杂剧 就会丧命 。元杂剧 的对 象世界简直是 官员、手工 匠、商

中国元杂剧发展历程

中国元杂剧发展历程

中国元杂剧的发展历程NING YUAN&沐中国元杂剧,又称元曲、元剧,是中国元代(1271年-1368年)的一种重要戏剧形式,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元杂剧的主要发展历程:起源阶段(13世纪):元杂剧起源于元朝初期,最早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支持。

最早的元杂剧以舞蹈、歌唱、音乐为主要特点,受到当时蒙古、汉族、西域等多种文化的影响。

元世祖时期,元杂剧开始形成初步的雏形。

发展阶段(14世纪初-中期):元代中期,元杂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一阶段,元杂剧的形式逐渐固定,分为“正曲”和“杂剧”两大类,其中“正曲”为叙事性强、歌唱较多的剧种,而“杂剧”则为以舞蹈、杂技、武打为主要特点的剧种。

元杂剧开始注重情节、角色刻画,表现了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关注。

成熟阶段(14世纪中期-末期):在元代中晚期,元杂剧达到了高峰,成为元代戏曲的代表形式之一。

著名的元杂剧作品如《汉宫秋》、《西华山》、《窦娥冤》等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元杂剧的编排、演出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精细的处理,剧本逐渐形成规范,演员表演技巧不断提高。

衰落阶段(14世纪末-15世纪初):随着元朝政治、经济的逐渐衰落,元杂剧也开始走向衰落。

虽然在元朝末年仍有一些重要的剧作问世,但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元杂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后继阶段(明清时期):元杂剧的影响在明代、清代仍然存在,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时,元杂剧的一些元素被吸收到了其他戏曲剧种中,影响了南戏、京剧等的形成。

元杂剧的部分剧本也在明清时期得到重新整理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元杂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衰落等不同阶段,在元代达到了高峰,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元杂剧在元代后期逐渐衰落,但其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仍然影响着中国戏曲的演变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体制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体制的名词解释【元杂剧的体制的名词解释】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元杂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而元杂剧的体制则是指其在艺术表演中所具有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本文将对元杂剧的体制进行一定的解释和探讨。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起源于13世纪的元朝时期,是由演员杂剧(即古老的“杂耍”艺术)和元曲(元代戏曲形式)相互融合而成。

元杂剧以其富有表现力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段,迅速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影响力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的表演方式元杂剧以其扎实的表演技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而在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杂剧的表演方式中,四大行当(花旦、生、净、丑)扮演着重要角色。

花旦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优雅华丽的形象,生以其阳刚之气和激情四溢的演技,净则以其细致入微的举止和动作,丑则以其滑稽诙谐的神态和幽默的语言,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舞台画面和角色形象。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舞台布景的设计和道具的运用,在视觉上营造出宏大瑰丽的戏剧氛围,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张力和情感的冲击。

三、元杂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流程在元杂剧的体制中,剧本的创作与表演流程是一项重要环节。

元杂剧的剧本往往由编剧和作曲家共同创作而成,剧本中包含了具有故事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和情节,旨在通过舞台表演来将剧情、人物以及社会风尚等元素传递给观众。

此外,元杂剧的表演流程也非常重要。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需要通过服饰、化妆、舞蹈、唱腔等多种表演形式,将剧本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活,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四、元杂剧的荣光与衰落元杂剧在元代达到了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然而随着元代的迅速衰落和明朝的崛起,元杂剧逐渐走向衰败。

在明代,元杂剧遭到了压制和封杀,很多的元杂剧剧本和表演形式几乎消失了。

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元杂剧才再次复兴,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1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3、宋杂剧、金院本 (1)宋杂剧: 宋代的一种成熟戏曲形式。北宋,“杂剧” 是各种技艺表演的总称。 南宋,“杂剧” 在各种伎艺中也成为首要的品类,其角色和演出程 序、内容、风格等也都有严格的定则。对后世戏曲发展就奠定了基 础。 (2)金院本 与宋杂剧名目虽异,实际却是同一类型的戏剧。它们的若干剧目相 同,演出形式与脚色也基本相同。宋室南迁时,一部分杂剧演员留 在北方,逐渐形成。是元杂剧的前身。 (3)温州杂剧 杂剧艺术与温州民间表演艺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南宋出 现并流行,是南戏的前身。 宋杂剧、金院本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三)发展概况: 1、创作和演出十分繁盛: 剧作家有一百多人,剧目七百多种。现存 有一百六十二种。 2、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各个方面,折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 题材极为丰富:爱情婚姻剧、社会剧、历 史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 (四)发展分期: 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前后期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一、元以前中国戏剧的发展:
1、唐以前: 上古时代: 歌舞; 春秋战国:傩舞、傩戏(驱鬼除疫); 汉代:角抵戏;南北朝、隋代:乐分九部,百戏空前 2、唐代 (1)“参军戏”: 参军和苍鹘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用以讽刺朝政 或社会现象。具备三点:一演故事,二科白并重,三可穿插 歌舞 (2) “歌舞戏”: 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大面(假面舞),拨头(歌舞表演 西域故事),《踏摇娘》(受虐妻子向邻里诉苦)
2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二、元杂剧: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代南北戏剧圈概况

元代南北戏剧圈概况

元代南北戏剧圈概况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一、元杂剧概况(一)元杂剧的兴起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元杂剧则是在前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

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

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正是这以上种种原因,在客观上发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1.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放开来的。

可以说,元杂剧创作的第一批作家的籍贯大都是在北方,以大都、真定、东平、平阳最为集中,也自然而然地以这四个地方为主体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作家群。

随着作家的流动而产生的交流也不断影响了周边地区,故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安徽的北部这一广大地域的北方戏剧圈。

(1)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大都原是金朝的首都,称作中都,后大都正式定为元朝的首都。

随着元王朝统一中国,大都城不仅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且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消费性商业色彩浓厚的大都会。

而大都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为杂剧的繁荣发展更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第一流作家都经常在大都演出,大都的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可谓是十分活跃,称得上北方戏剧圈的创作中心,前期的杂剧艺术之花在这里绽放得最为硕大,也最为艳丽。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元杂剧分期与发展

生:男性 角色分为 老生、小 生、武生 等
旦:女性 角色分为 青衣、花 旦、武旦 等
净:性格 鲜明的角 色分为正 净、副净 等
末:配角 分为老末、 小末等
丑:滑稽 角色分为 文丑、武 丑等
杂:其他 角色如龙 套、跑龙 套等
乐器使用:以琵琶、三弦、 笛子等为主
音乐形式:以曲牌体为主包 括散曲、套曲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元朝时期:元杂剧起源于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背景:元朝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多元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艺术形式:元杂剧融合了说唱、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音乐风格:以豪放、激昂、 悲壮为主
音乐表现:注重情感表达通 过音乐传达人物情感和内心
世界
角色类型:生、旦、净、末、丑等
唱腔:以曲牌体为主有南曲、北曲之 分
舞台表演:注重动作、表情、语言等 综合表现
道具使用:注重道具的运用如扇子、 手帕等
化妆:注重化妆如脸谱、服饰等
音乐伴奏:以锣鼓、笛子、二胡等乐 器为主
起源:元代初期杂剧开始兴 起
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 等
代表作品:《窦娥冤》、 《西厢记》等
元代初期:元杂剧的萌芽阶段以杂剧为主
元代中期: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剧作家
元代后期:元杂剧的衰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元杂剧的创作逐渐减少
元代末期:元杂剧的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但整体上已经无法与繁荣时期相 比。

元曲从兴起发展到衰落

元曲从兴起发展到衰落

元曲从兴起发展到衰落元曲从兴起发展到衰落唐诗、宋词与元曲共同构架起了传统文化的三座高峰,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

说过了唐诗与宋词,再说说元曲。

什么是元曲?元曲包括两类文体:一是由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组成的散曲。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短调字少是其基本特征,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套曲又称散套、大令,由同一宫调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韵,且末尾都用“煞调”或“尾声”结束;带过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是由两三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所组成的一种小型组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用元代白话文写成)和科范(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元杂剧。

元曲的体制形式,涉及宫调、曲牌、押韵、平仄、对仗与衬字等许多专业名词,不再详细展开。

元杂剧又称北杂曲、北曲,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一人主唱”、剧本专注舞台性、角色分工专业化、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内在情绪等均为其显著的特色。

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在民间传唱已久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说起元代的文学艺术,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公认,杂剧的艺术成就最高。

在元代就已出现把“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共称”的说法,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1272-1348)更把“国朝之今乐府”称为“一代之绝艺”。

他们所说的“乐府”虽然兼指散曲和杂剧,但却是以杂剧为主的。

明清以后,人们更一直津津乐道“唐诗”、“宋词”、“元曲”,所谓“元曲”也是侧重于杂剧。

可以说,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杂剧作为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古代文坛艺苑上吐蕊怒放,馨香四溢。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从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是元曲的萌芽兴起时期。

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起源于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011-2012学年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学生姓名严伟指导教师陆慧敏2012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2012年月日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

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

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

并于公元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

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等地成为元朝的属国。

在国内,为了便于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西夏、西域等地人口)、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

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

正因为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凭借铁蹄打下江山的忽必烈不懂的也不屑于知识的价值,对待汉族文人学士采取的的措施就是杀戮和沦为奴隶,这对中国的文化摧残是不可估量的,许多的文学创作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消失了,更为严重和毁灭性的是元朝初期的几十年间更是取消了科举制度,,中国的文人墨客历朝历代就是“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十年寒窗的苦读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科举更是很多人唯一的谋生方式,这条路行不通了,留给他们的只有万丈深渊,这不但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失衡,更是连他们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的读书人不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谋生路,有的去做占卜算命,屈身三教九流之中,有的做了文墨书记,给人写字勉强糊口,还有一些人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则参加戏曲创作,与乐伎歌女为伴。

胡侍《真珠船》中记载着:“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①说的就是文人不得志以写诗作曲来抒发自己的不得志。

元朝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使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他们创作的戏曲作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了唐诗、宋词那般华丽的词藻,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平淡语言,屈身于社会的低层,使他们观察社会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进步的思想也渐渐的融入到了他们创作的元杂剧之中,题材的丰富、内容的朴实也一步一步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以前的“阳春白雪”也经过他们之手变得更加能让老百姓所接受,使观众对元杂剧的热情空前的提升。

正是因为元杂剧这样的形成背景,相比唐诗宋词两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后人对元曲的评价就低了些,有点不入大雅之堂了,其实不然,戏曲艺术历经百年经久不衰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一说到元曲,人们难免会联想到一个“俗”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指“低俗,俗气”而是指的“通俗,质朴”。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也明确的把曲归入了中国俗文学的范畴。

其实,轻易的给一种文学形式进行归纳是欠考虑的,戏曲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怎么就能用一个“俗”字加以概括呢。

比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那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明代的贾仲明在《录鬼簿》中称赞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③郭沫若先生评价说:“《西厢记》是超时空的艺术品,又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凯旋歌、纪念塔。

”再者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⑤艺术大师将《天净沙》比作唐代绝句,这些都是后人对元杂剧的高度评价,戏曲不只是“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体现,雅俗共赏,这①郑传寅.元曲鉴赏[A].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②王实甫.西厢记[A].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③贾仲明.录鬼簿[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980。

④马致远.全元散曲[A].中华书局,1981。

才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

二、元杂剧的兴起细数元朝的历史,从1271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定国号“元”到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前后共90多年的时间,元曲所取得的成就为什么能和唐朝,宋朝数百年的文学底蕴并驾齐驱,当然,文学艺术成就的多少不能和时间的长短划等号,但是元曲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元杂剧的兴起也着它得天独厚的因素:(一)元杂剧是当时所产生额新兴文学艺术,形式和之前的宋杂剧,金院本有所不同,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内容也推诚出新,在元朝建立的后十几年间,元杂剧的中心也从大都(今北京)一带往南方杭州地区转移,在迁移过程中也不断的吸收当地的民间故事进行创作,使其内容更加的充实完满,同时又将当时流行的诸宫调进行创编加工,两者结合起来创作,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元杂剧的剧本有着严格的高度程式化的写作形式,这也使他的创作更加的规范,给创作者带来了便捷性,通常都是以四折一楔子为一本,每折用同一个宫调的曲子,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形成,例如“第一折用仙吕宫套曲,第二折用南吕宫套曲,第三折用中吕宫套曲,第四折用双调套曲。

”这样严格的写作形式使得元杂剧的生产数量大大增加,量变带动质变,也使元杂剧在历史的长河上经久不衰。

(三)在政治因素下,元朝为了统治汉人,将国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汉族人的地位是最底下的,同时又实行名族压迫政策,歧视汉族人,特别是汉族的知识分子,这是在历朝历代封建社会从来没有过的,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这也和前面人们联想到的戏曲的“俗”有一定的关系,当时的读书人只得投身与戏曲创作中去,在戏曲中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同时这些人也是元杂剧的主要创作群体,在当时人们就认为写作元杂剧的都是这些落魄的读书人的生存之道,元朝的统治者还将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分为几个等级,郑思肖《大义略序》记载到:“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辖。

”①(四)在文化上,元朝实行的宽松的文化政策,儒家独尊思想的地位受到削弱,自古以来的君臣尊卑等级思想比较淡薄,这也使得元杂剧的作者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抨击现实社会,发表自己的愤懑之情,并将其写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那些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同时为了自己的生计,与社会底层的百姓紧密结合,将民间的世俗文化与传统的高雅文学相结合,写出了为后人留下最为宝贵的财富。

(五)在经济上,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为主,生产力较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忽必烈以来,历代元朝统治者都以农业生产代替了畜牧生产,所以元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元朝对手工业也十分的重视,将手工作业者都集中在城市,史料记载,元朝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光大都的工匠人士就有几十万之巨。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手工业的劳动者的大量积聚,促使了民间娱乐活动的盛行,庙会、夜市的大量普及也为元杂剧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瓦肆的出现标志着元杂剧进入了一个顶峰。

三、元杂剧的特点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明确,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文化艺术思想交流频繁,元杂剧的产生有着它的必然性,虽然元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谁不会忘记那个横扫亚非拉三大洲,打到多瑙河畔的蒙古铁师,它留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宝藏。

复杂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思想,不可一世的军事实力,铸就了元杂剧自身不一样的特点。

(一)剧本的统一化,元杂剧的剧本区别于以往的杂剧类型,呈现出高度的程序化,一般四折一楔子为一本,极少数的是五折或六折的,但是也有多个本的,比如《西厢记》,它有五本之多,但这些作品也是少有的。

楔子相当于序幕,篇幅都很短,一般出现在剧本的前面,也有的出现在两折之间。

“折”是元杂剧中剧本之间的分段,区别于西方歌剧中的“场”、“幕”,它不是在同一故事剧情发生的分段,而是有一个同宫系统下的多个唱段有序排列的套曲,与剧情衔接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都是空间的转换。

每一“折”都是有不同宫调的套曲组合而成的,一般的排列顺序是“第一折用仙吕宫(少数用正宫、商调)系统套曲,第二折用南吕宫(少数用正宫、中吕宫、越调、商调)系统套曲,第三折用中吕宫(少数用正宫、商调、双调、大石调)系统套曲,第四折用双调(少数用中吕宫、正宫、越调、商调、黄钟宫)系统套曲。

”每个套曲中所含曲子的数量不等,但大多数是在10个左右。

元杂剧中的曲牌联套也是有要求的,每个套曲的“头牌”和有些曲子的承接不能轻易的变换,套牌内要押韵,不能随意变换。

“曲”是剧本的精髓,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穿插在“曲”之中。

(二)“曲”都是由上台演出的角色所唱。

元杂剧的行当可以分为四大类:“旦”(女性角色)、“末”(男性角色)、“净”(刚正或滑稽的男女角色)、“杂”(其他的角色),每一大类也有更加细致的分类和区分,一般的元杂剧都是有“正旦”或“正末”来扮演主要角色,由其中一个角色主唱,其他的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或者只有说白,而且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