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辨别和判断图形是否发生了平移或旋转,并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辨别和判断图形是否发生了平移或旋转。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对平移和旋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4.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与拓展:总结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应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图形的变换,对于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运动实例,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
提问:你们观察到这些图形有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平移、旋转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案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案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本节课是该章的第二个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以及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能运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图形变换的方法。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平移、旋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移、旋转的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用具:三角板、直尺等,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的概念,并用语言描述平移、旋转的过程。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一.内容介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合同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相似运动)。
本单元学习的是第一种图形运动形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
它主要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根据课标要求,降低了难度。
教材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图形的对称内容安排上,教材先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实物,这些实物都是对称的,但是和数学上的图形对称还是有所区别,我们称之为对称现象,让学生对对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例1安排的是图形的对称,用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对对称概念有个直接的感知。
做一做在措辞上有非常重要的变化: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这里讲的轴对称都是图形而不出现对称现象的图示,所以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轴对称图形认识后教材先安排了平移现象的认识,从生活中的实物平移现象初步感知平移的概念,紧接着例2安排的就是图形的平移,与原教材相比,这里只需要让学生能判断哪些是平移的现象,而对于平移几格没有要求,难度降低了。
做一做通过学具画一排小汽车,让学生直观感知平移的内容。
例3安排的是旋转的内容,编排思路与前面一致,让学生在实物的旋转中感知旋转的特点,再到做一做中点的旋转,再到平面图形的旋转的感知。
都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直观感知,只要求学生描述出直观的旋转现象,要求不是很高。
例4解决问题,呈现了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图形领域内的解决问题,语言表述有变化,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
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来解决,具体用轴对称知识来解决,怎样折纸,怎样画?从尝试中解决问题。
右边的孩子提示怎么画?需要特别落实的一个环节。
练习第三题,图形的折叠和剪切,如有困难,可以先试一试;第十二题解决问题的巩固;第十三题渗透镜面对称,有所体会即可。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图形的运动,包括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的变换方式。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进一步掌握这些图形运动的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能够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的特征,学会用这些方式进行图形变换。
2. 能够灵活运用图形运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 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想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的特征。
2. 学会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方式进行图形变换。
教学难点:1. 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基本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简单的图形变换,对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图形的运动特征和变换方式。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在逐渐发展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想象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展示一些具有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特征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它们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教学内容呈现:教师依次介绍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特征。
例如,教师说:“轴对称是指图形可以通过一个轴线将图形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对称一致。
平移是指图形在平面上保持形状和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旋转是指图形绕一个中心点旋转一定角度,保持形状和大小不变。
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按比例增大或缩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2 图形的运动》-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2 图形的运动》-人教版 (1)一. 教材分析《6.2.2 图形的运动》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平移、旋转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运动的实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知识和简单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更复杂图形的运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图形运动的本质理解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运动现象中抽象出运动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学会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
2.难点:图形运动的本质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运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现象。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图形运动的理解。
3.采用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和运动规律的课件和教具。
2.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旋转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运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或课件展示,呈现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如平移、旋转等。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本质特征,如方向、距离、角度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图形的运动》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图形的运动》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学会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知识,对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问题解决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主要包括对称、平移和旋转三个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运动特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对称、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运动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图形的运动特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能够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图形的运动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以便进行直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回顾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特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框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可选取一些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主题图,教材选用的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乐园和春天里孩子放风筝的场景。
对称的图形有蜻蜓、蝴蝶风筝和小兔子钟面;平移的现象有缆车、在直线轨道上运行的小火车、滑滑梯、观光梯;旋转的现象有旋转飞机、风车和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转动。
同学们将自己观察到的场景表述出来,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演示,切实感受到每个实例的运动方式,再找一找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初步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提供了树叶、蝴蝶、天安门三种实物,它们分别是植物、动物与建筑的代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是一模一样的,从而认识对轴称现象。
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以巩固认识。
例1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材通过剪纸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折纸片、画图和剪纸片的过程,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而达到以下3个目标:首先,使学生明确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其次,使学生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最后,使学生明确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做一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其中第四幅图较难判断,教师应准备教具,当学生出现分歧时,通过对折的方式,发现它无论怎么折都不能完全重合,从而知道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需要对折后要完全重合,如果仅仅只是形状形同是不可以的。
修订后的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修订后的只要求能从诸多图形中辨别出轴对称图形,而不要学生画出对称轴。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难点是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重难点突破1.认识轴对称图形。
突破建议(1)借助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如:主题图中出现的蜻蜓、蝴蝶风筝等,说一说自己在哪见过这样的图形。
(2)折一折,剪一剪。
课前准备好方形的纸片与剪刀,通过对折后画一画、剪一剪,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形成的过程,感受轴对称的奥秘。
五年级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PPT课件
(三)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认识数学的价值 “阅读和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审题,理解图形问题的情景,获 得数学信息,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比如这一单元中小鱼的拼 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一是小鱼图案是如何由七巧 板的图形拼组出来,二是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得到小鱼图案的 。“分析与解答”是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 作、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发现找出小鱼的构成方案是第一步 要完成的内容。然后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 解决。“回顾与反思”鼓励学生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用自 己的语言总结并简单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小鱼 可以有不同的拼组方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经历,培养了学生学会从数 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的一些基本方 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初步形成 评价与反思意识。
(二)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 观念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 “能识别”典型的旋转现象,“会画图”是指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旋转90°后的图形。教师应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设计看一看、画一画 、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而且要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 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如在教学方格纸 上画旋转90°后的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比如三角形)放在方 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再画下来。然后讨论三角形上的两条边转动到 了哪里,由此逐步引出画图步骤。之所以先“转”再“画”,是由于动 手旋转学具比画图容易,学生通过操作,看清楚了旋转后图形的位置, 再来讨论怎样画,就比较容易找到画图的方法。再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 时,利用七巧板拼出小鱼图案,既需要学生利用图形的运动动手操作, 不断尝试,同时也需要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判断和推理,在此过程中增 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基本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对一些基本的图形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深层次的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图形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基本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能够用语言和图形描述图形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发现图形运动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图形运动产生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基本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图形运动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和引导发现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运动现象,如旋转的的风车、移动的滑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运动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的基本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和演示图形运动的规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图形运动的内在规律。
4.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图形运动规律,互相学习和交流。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一、教材剖析这局部外容是修订后的教材在处置效果方面关于〝图形与几何〞范围所作的打破。
经过让先生应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处置剪出给定的图案的效果,打破了以往处置效果的例题多布置在〝数与计算〞范围的局限,使得培育先生的〝四能〞的素材和案例更为丰厚。
例4选取了中国官方传统的手工艺〝剪纸〞为素材,让先生探求如何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先生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很小,教员要引导先生寻觅缘由,逐渐调整战略处置效果。
重点突出以下两点:一是突出折纸的方法,以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要留意保证剪出的图形是手拉手的。
教材出现了处置效果的全进程,并在各个环节均有打破: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经过了解题意迅速调动有关轴对称的知识,进而笼统出数学效果;在〝应该怎样做?〞环节,应用已有的剪一个小人的阅历停止迁移,同时将效果转化为复杂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效果,以操作的方式探求折纸方法、画图方法,并经过不时的调整处置剪4个小人的效果;在〝成功了吗〞环节,教材出现了处置效果时应留意的事项,借以培育先生的反思才干。
这样既培育先生处置效果的才干,又培育先生入手实际的才干,同时鼓舞先生在操作的进程中积极思索,开展先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处置复杂的实践效果,难点是培育先生处置效果的才干。
二、重难点打破。
1.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剪出4个完全一样的手拉手的小人。
打破建议(1)应用轴对称知识剪出一个小人。
明白只需求对折一次,画半个小人,使折线是〝小人〞的对称轴。
(2)应用轴对称知识剪出两个一样的小人。
引导先生依据剪一个小人的阅历迁移到剪两小人,说一说需求对折几次,为什么?强调画小人的位置。
(3)继续应用轴对称知识剪出四个一样的小人。
想一想,需求对折几次?(需求留意的是:对折一次剪出一个小人,对折两次剪出两个小人,对折三次有先生误以为是三个小人,要让先生明白每对折一次的小人个数应是上一次个数的2倍那么多。
小学数学教案:图形的运动
5.2 图形的运动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对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直观上感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五章第二课时:图形的运动。
几何图形的认识是引导学生进入几何世界的钥匙,图形的运动更能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图形的运动,是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认识图形,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也大有好处,为进一步学习例题几何打下基础,本课同时还向学生表达了一种数学美的思想,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世界之美,几何之妙。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试验,了解平面图形如何通过旋转变成立体图形,了解如何通过翻折,平移,旋转构造新的图形,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的变化使学生能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增强数学美学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感悟到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
2例,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教学难点】在动手实验中领会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变化,特别是对“旋转”图形的理解.(四)、教学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情趣探究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层层推进.(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实物道具.(六)、教学设计过程1、复习引入(2min)回顾旧知师: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咱们先来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上节课学到,图形是由什么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什么,线与线相交得到什么?图形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线与线相交得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
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概念,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掌握图形的运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概念,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掌握图形的运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概念,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掌握图形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
2.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自主探索图形的运动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滑梯、玩跷跷板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
提问:你们观察到这些图形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呈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物模型或课件,展示这些图形的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平移、旋转、轴对称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图形的运动》的教学分析(★)
《图形的运动》的教学分析(★)第一篇:《图形的运动》的教学分析《图形的运动》的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篇:图形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对称现象及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第2课时)
《图形的运动 (一 )》教材分析 (第 2 课时 )一、教材分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
第 29 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
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会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进而能够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真正理解“对称”的含义。
而“剪一剪”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灵活应用、掌握新知提供了直观支持,对于理解“对称”的含义提供了表象支持,因此,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说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新知奠定基础。
(二)具体分析1.实物情境图。
教材先呈现了植物、动物、建筑物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发现这些物体左右(或上下 )两部分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通过认识“对称”现象从而引出“对称”的概念。
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加以巩固认识。
2.操作应用体验。
例 2 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
教材通过剪纸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折纸片、画图和剪纸片的过程,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而达到以下 3 个目的:首先,使学生明确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其次,使学生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 ;最后,使学生明确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先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3.练习做一做。
“做一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图形的运动》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图形的运动》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图形的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善于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平移和旋转。
但同时,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描述图形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运动现象,如旋转的风扇、平移的电梯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操作给定的图形,探索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描述图形的运动。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4.应用:学生分组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旋转的图案、计算平移后的位置等。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帮助和反馈。
5.巩固: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
《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一、教材剖析〝平移与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平移和旋转现象是生活中罕见的几何现象。
教材在引见平移和旋转现象时留意结合先生的生活阅历,从生活实例引入,使先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体会它们的特点。
经过设计方式多样的活动让先生入手操作深化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构成进程。
例2是看法平移现象,可分为三个局部,首先教材出现了观光电梯、观览车和推拉窗,引导先生观察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的路途移动,物体在移动中没有改动大小和方向,从而看法平移现象。
再由小精灵的提示寻觅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稳固看法。
接着教材出现了一幅静态的小房子,图形运动之后所构成的画面。
经过小精灵的效果让先生判别哪几座小房子图形能经过平移相互重合。
〝做一做〞让先生应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
在画的进程中,可运用大小不变的模型。
例3是看法旋转现象,可分为二个局部,教材出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浆的转动,让先生经过观察发现它们运动的共同特点:物体每个局部都是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
从而看法旋转现象,再由小精灵提示寻觅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稳固看法,把数学和生活严密联络起来。
做一做是个很有意思的游戏。
目的是让先生经过旋转螺直观感受纸片上的旋转所构成的图形,初步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来看法平面图形,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先生阅历充沛观察、操作的实际活动,在观察发现特点,使先生看法平移与旋转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过观察与操作使先生能识别复杂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识别旋转现象。
难点是使先生初步了解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二、重难点打破建议1.为先生学习提供丰厚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需求借助笼统直观的支持,要留意从先生熟习的生活实践入手教学,可以让先生先说说教材上三幅图中画的区分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除了教材上给出的平移与旋转的例如以外,让先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与旋转现象?把数学和生活严密联络起来。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是合同运动(即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相似运动(即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
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或方向,不改变形状或大小,它们都属于合同运动。
教材呈现了观光电梯、观览车和推拉窗,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从而认识平移现象。
再由小精灵的提示寻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巩固对平移的认知。
例2教学图形的平移。
教材呈现了一副静态的、小房子图形运动之后所形成的画面。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哪几座小房子图形能够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突出了两点:一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头脑中模拟小房子图形曾经发生的平移,也可通过操作(移一移)进行判断;二是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一定要沿着直线方向移动。
基于平移的要求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可在此图中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等)作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难点是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感知旋转运动的特点。
二、重难点突破1.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
突破建议(1)让学生认真观察一物体的平移运动,说一说什么没变(大小、形状没变),什么变了(位置变了)。
(2)将教材呈现的物体平移的轨迹画一画,发现平移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可以上下,可以左右,还可以斜着移动,但一定要是直线。
(3)学生拿一身边的物体,按照老师的要求平移,进一步感受平移时物体的方向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运动(三)》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第二完全小学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切实把握好“图形旋转”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度”。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将轴对称的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这样的编排更能体现螺旋上升式的递进。
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虽然都是第二学段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轴对称相较于旋转来说更简单易懂,因此把内容提前到四年级下册,学生也能接受和理解。
而五年级下册主要编排图形旋转的内容,这样更加有针对性和统一性。
2.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比如让学生回忆风车、道闸挡车杆的起落、荡秋千等熟
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与实验教材相比,在学习例3(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前编排了例2(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例3的教学做好准备。
4.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本的“欣赏设计”改为例4(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租的运动变化。
使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样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旋转的含义
例1借助钟面指针的运动,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描述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旋转变化。
比如,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然后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也可以将操作和描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钟表上边拨指针边用三要素描述其运动过程,体会旋转的含义。
例2:认识图形旋转的特点
例2让学生观察图中旋转前后的三角尺位置变化,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
还要让学生知道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为例3的教学画图做好铺垫。
例3: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例3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交流讨论,逐步引出画图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有问难,可以提示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与点O的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再把OB旋转90°,连接AB即可。
例4:解决问题
例4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编排了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
“阅读与理解”重在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是小鱼图案是如何由七巧板的图形拼组出来的,二是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得到小鱼图案的。
“分析与解答”通过对话展现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种是先动手拼拼看,拼出后再看看七巧板是怎样平移和旋转到相应位置的;另一种是直接在小鱼图案上分解,把图案按七巧板的图形进行分解,找出拼组的方案再移动。
基本思路都是要先完成小鱼图案的构成,再进行图形的运动。
“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这里的小鱼可以有不同的拼组方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旋转的含义、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以及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