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一、本文概述二语习得(SLA)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致力于探索人类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35年里,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SLA的研究方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的演变1、传统方法:早期SLA研究主要采用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等。

这些方法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描述和对比,但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在过去的35年里,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各种研究方法对 SLA 领域的影响。

在早期,SLA 研究主要依赖于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结构的详尽描述和对比,以揭示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异同,进而预测和解释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

然而,这些传统方法的一个显著缺陷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它们假定所有学习者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发展二语能力,而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人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这些方法也未能深入探究学习者是如何逐步构建和发展二语能力的,即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因此,尽管传统方法在 SLA 研究的初期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SLA 研究者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视角,以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现象。

2、心理语言学方法: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SLA研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认知、记忆、注意等。

这些方法强调实验设计和量化分析,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开始深入探索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这无疑为SLA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

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

引言自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以来,认知派与社会派的论战已持续近二十年之久。

审视其发展历史可知,认知派与社会派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导致二者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中的研究偏重。

与此同时,人类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将研窕重心扩展至社区非核心成员的社会身份问题研究也叫由于儿童被普遍认为缺乏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无法为民族志田野调查者提供理想信息,对儿童群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该领域的边缘【纥对儿童参与社会的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亟待发展。

语言社会化由人类学家Schieffe1in与语言学家Ochs提出,认为母语是儿童社会文化知识与感知力发展中的根本工具,儿童母语的发展与其社会性发展互相交织、同时发生囱。

笔者回顾了以母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一代语言社会化与以二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二代社会化之间的理论发展,并基于此梳理了其研究范围、重心与方法论,进•步探讨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前提下,以微观宏观视角的理念迎合全球多语化的世界格局,在语言教育教学多方面发挥社会干预作用,从而成为二语习得新范式的可能。

语言社会化研究因其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独特优势,是迄今最能促进这•融合的研究范式,将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

1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派与社会派本体论是指探寻独立于人的主观性之外事物本质的哲学,而认知论则是有关如何认识事物本质的哲学,深受人的主观性影响。

认知派与社会派对二语习得秉持截然不同的立场。

1.1认知派:关注理想化的语言学习者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以普遍语法向当时引领语言学习的行为主义展开攻势,开启了认知派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征途囹。

乔氏语言学提出,由于一种先天普遍语法的存在,儿童的语言发展应当是受系统控制的、普遍的,而非行为主义认为的,仅仅是其所接触的语言输入的简单反射行为田。

与乔氏观点相同,Corder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非是由其•语所导致的反射行为,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发展中潜在的二语能力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PPT课件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PPT课件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 语言学中不同的理论思路: • 1 内在论 • 内在论十分关注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
是否仍然可及、中介语发展的关键等问 题,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者差异也有一 些新的猜测。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 2 外在论 • 外在论指的是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思路。功能主义的研究重点是真实环境 中的语言使用,它认为掌握语言是为了 交际,而语言发展也需要交际。二语习 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交际中创造性地使 用二语的过程。 • (Saville-Troikel, 2005)
…mainl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books
• Schumann, J. et al. 2004. The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Perspective fr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Gullberg, M., & Indefrey, P. (Eds.) (2006).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 的二语习得研究
• 心理语言学研究人们语言习得和掌握、 言语生成和理解时的心理机制。同时研 究二语语言习得和掌握、言语生成和理 解时的心理机制。
神经语言学视角下 的二语习得研究
• 神经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研 究产生、接收、分析和储存语言的神经 机制,以及这一机制与语言的关系。解 释语言的生成,理解的过程。形式主义 语言学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A Neur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LA Study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外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

国外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

国外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摘要】文章以社会语言学作为框架,深入探究二语习得过程中,社会情景、语言环境以及时间等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高效的二语习得机制,为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关键词】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语言环境;社会情景前言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划定为研究对象,厘清社会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是语言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多元化的研究对手,实现对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方式以及基本流程,形成对于二语习得学习本质的深度解读。

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结合,将相关研究活动放置于社会情景之中,明确其与语言学习形式之间的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提升了二语习得的科学性。

文章着眼国外不同专家学者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以社会语言学作为框架,逐步厘清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脉络,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一、二语习得下社会语言学探讨著名学者Firth提出二语习研究过程之中,应当以心理语言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将语言学习者对于二语的学习作为嵌入式经历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探究社会要素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认知,构建现代化的二语习得研究机制。

在传统的研究过程之中,社会语言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重点在于具体社会情景下,各项社会环境因素对于中介语言结构等影响,长时间的研究表明,中介语言之中出现的语音、句子结构等语言组成要素,会随着社会情景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转变。

例如Douglas的研究表明,国际教学科目的助教在课堂上,论述自己研究内容时,语言表述更为具体,更为流畅。

Beebe通过分析各类研究数据,逐步形成一种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之中,Beebe提出中介语言的结构以及表述方式,与一些对话者的语言结构以及表述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但与其他对话者则出现分离的现象。

一些国外学者指出,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之中,在多种要素的影响下,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或然性。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20.01.042
Jan.2020 Vol.39No.1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
李菲菲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从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因此人们将二语习得归属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或者将其称 为应用语言学。近年来,大量学者都从语言学的角度下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理论认知以及学科属性进行了实证 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涉及多个学科的面向外语教学的独立领域。通过分析二语习得的学科 属性、学科定位,深刻剖析语言学角度下二语习得的学科归属与地位,以期为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奠定有益的理论基 础。
教师在进行二语习得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综合性培养这样就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潜能同时加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获得的语言信息才能更优质二语习得教学效果才会更好5
2020年 1月 第 39卷第 1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从学科归属的角度来看,二语习得应该归入外国语言学 及应用语言学,而不是英语语言文学。原因有三:第一,第二 语言的学习指的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因为它是第二语和 其他第二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学(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 用语言学)与文学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有着 本质的区别。徐立炯(2008)认为,“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 学的差异远远大于生物学与化学的差异。”一般来说,研究外 国文学的人不能读语言学论文,正如历史学家不能读化学论 文一样[3]。因此,将第二语言习得归结于英语语言文学是否 恰当仍值得思考。第三,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国 内学术体系中已经确立,包括外语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从 学科现状来看,二 语 习 得 在 我 国 学 科 体 系 中 的 地 位 有 待 提 高。从理论意义上讲,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体系、研 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第二语言习得的跨 学科性非常明显。我们不仅要学习世界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还要为国际研究做出贡献。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学习外语 人数最多的国家,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是世界 上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最多的国家。因此,提升 二语习得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其理论基础,而且有其验证的必 要性。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作为一个涵盖语言学习个体差异的广泛概念,包括语音感知、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学习动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速度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言学能的概念和理论背景,阐述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联。

接着,我们将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分析语言学能的不同方面是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

这些研究涵盖了语言学习者的语音感知能力、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共同作用于二语习得过程。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和提升语言学能来促进二语习得。

我们将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期提高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率和成果。

本文将总结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二语习得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语言学能概述语言学能(linguistic aptitude)这一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提出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

语言学能指的是个体在习得和发展语言技能方面的潜在能力,包括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语言记忆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共同影响着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语言学能理论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认为不同的个体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挑战。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起点水平上,更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上。

因此,研究和了解语言学能对于指导二语习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言学能的理论框架中,各项具体能力如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等,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着深远影响。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决定了个体在听、说方面的表现,语法敏感性则影响个体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汪顺强[摘要]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复杂性导致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然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勾勒出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

本文重点讨论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条件等理论以期对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二语习得的条件On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age Acquisi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Wang S h un-qiangAbstrac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have not been theorized completely owing to the immens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of interlanguage vari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al phenomena,and social identity,etc. Nonetheless,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sketched proposals for what theories of part of the field might look lik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orical meri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at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recently:co-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and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Key words: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co-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引言在应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2000:408)。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王璐璐1戴炜栋2提要:本文针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认知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把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测量方法和语料库分析方法作为补充研究视角,阐述了各研究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认识及其不同语料收集分析方法。

文章最后总结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指出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优劣之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应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开展多方验证以推进二语习得研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研究视角Abstract:This study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research methods according to such domains as linguistic,psycholinguistic,sociocultural,cognitive,language proficiency(the measurement of lan-guage accuracy,complexity and fluency)and corpus analysis research.It examines thoroughly the techniques of col-lecting learner language samples and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them in the research domains,and points out that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paper finally makes a summary of SLA research method appli-cation in China,and suggests that SLA researchers should employ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ir research topics and seek various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to ensure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domains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4)05-0029-091.引言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摘要】本文试析了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

在通过背景介绍引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指出了两者的交叉点,并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二语习得对社会语言学的启示。

在总结了理论相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以结束语结束全文。

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是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交融的可能性。

通过深入探讨二者的理论框架和交叉点,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相容性、交叉点、影响、启示、总结、展望、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分别关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而二语习得则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讨习得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和促进语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社会变量、语言变量和社会语境三个要素。

社会变量指的是影响语言使用和变化的社会因素,如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语言变量则指语言内部的特点,如语音、语法、词汇等;社会语境则是语言使用的具体场景和情境。

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认知理论、社会交互理论和语用理论等。

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认知和处理能力,社会交互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实现的,而语用理论则强调语言使用的交际功能。

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关联点主要体现在语言习得的社会性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上。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实际语言运用的背景和情境。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习得过程,可以反过来启发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化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

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

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

二者共同的基础首先是语言学理论,其次是心理学理论。

二者的研究对象虽各有侧重,但在很多方面二者存在交汇点: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变异现象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者如何理解和组织多样的话语形式,如果言语交际产生困难,这种困难缘何而起;应用语言学,特别是语言习得研究,关注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通常是目的语环境)中接收、理解、组织、使用目的语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

社会语言学创始人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曾经这样评价社会语言学的使用价值:“社会语言学理论的价值主要是在教育方面”,具体说来,“在于如何教学生从一种语言形式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形式”。

他提到美国教育界的一种叫做“语言经历法”的教学法,对不同种族的学生都适用;而他的语言变异模式不仅适用于母语的变异研究,也同样适用于“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

(石子强,1983)互动社会语言学奠基人约翰·甘柏兹(John Gumpers)关于互动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特性,一切语音、语法规则的价值只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传情达意的实际作用之中的论述,关于“会话策略”——会话人保持会话持续进行并能够不断增强理解的能力的阐释,以及“语境化暗示”(Contextualization cue)理论与案例分析(徐大明,2002),对于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开启新思路,探求新角度,均有重要作用。

2.社会语言学理论对于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或具有以下启迪意义:2.1社会文化环境与语言的文化性变异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定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心理必然会对记录该文化的语言在特征及使用方式上造成影响,形成语言的文化差异。

这是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目的语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舒曼(Schumann,1978)提出“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认为习得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距离远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环境是否良好,将决定“二语”习得的成败。

一些学者在总结教学实践成果后发现,从习得者习得规律角度看,习得者文化背景与习得材料程度越相近,习得效果越好,反之出现偏误的几率就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大量来华,我们对于远东文化圈习得者的习得规律研究有所进展,而来自距离稍远的欧美文化圈的学习者如何走进中国文化,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手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尚不尽如人意,有进一步推进的余地。

跨文化的交际研究(Cross-cultural of Communication)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习得者在语言学习中吸收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将语言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是教师的责任。

(胡裕树等,1989)以往的研究多注重语言学习或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多为微观的调查与研究,实际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习得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更为重要。

在厘清中国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前提下,在读懂中西文化本质差别的基础上谈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说清诸多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将跨文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教学当中去。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较早注意到这一问题,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以某些类似的交际策略为线索,考察“同一种交际策略在不同语言文化系统下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中、英、日口头谈话中的“应对形式”。

(徐大明,2006)2.2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启示。

语言能力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而语言使用就是从静态的语言知识构架中挑选适用的语言元素,用相应的规则加以调整以适应具体的语境。

语言交际则是用某个语言社区已经建立的符号系统有意识地传递信息,语言交际理论之“交际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提出“迁适”现象及“靠拢”和“分离”两个概念,认为习得者的心理因素和语言能力,都会影响“迁适”现象的出现频率及程度;反之,出现在习得者身上的“迁适”现象,也是其目的语学习状况的评价依据。

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及对外汉语教学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概念。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71)提出,语言研究也应当关注“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指:①懂得什么样的话合乎语法(grammaticality);②懂得什么样的话能被人接受(acceptability);③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appropriateness);④懂得某一种语言形式真正实用的可能性有多大(probability)。

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与韩德理(M.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影响下产生的语言教学法——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

交际法改变了以往一些教学法的枯燥无味,无论是对我国的外语习得者,还是对国外来的汉语习得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2.3语言变化下的语言习得研究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影响在于,社会语言学认为,变化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何人何地何时对何人如何说何种话”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二语”习得者面对的、希望习得并掌握的,始终是这种变化中的语言。

这种变化在目的语社区内呈系统性、有规律可循,此其一;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也充满了变化,习得者之间会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此其二。

研究语言习得者如何学习、掌握变化中的目的语,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说出得体的语言,其个人语言发展以及与其它习得者语言发展的差别,是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共同的任务。

同时,各社会、语体层次上的变体形式是语言的现存单位,需要习得者逐步了解、把握、最终正确使用。

目的语变体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形成习得者用“二语”与本地人交际的“噪音”(noise),即,因双方语言手段不吻合而影响交际效果。

一般认为,习得者正是在学习不同变体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目的语的,对目的语变体形式了解、把握的多少,是衡量习得者目的语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

另外,教师或其他说本族语的人在将本族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时候,为了让非本族人听懂自己说的话,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语言,如故意放慢语速,咬音嚼字,简化用词和语法结构等,使人听起来有所谓“外国人腔”。

这些课堂上的语言的变化实际上也是社会语言学言语调节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感兴趣的一种变异:受话人对说话人言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其话语系统成了衡量说话人言语变化的标准。

2.4 言语功能变异和交际意义的获得与“二语”习得也有很大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学者开始用变异学派的理论来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一些研究者尝试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来收集语料,系统研究二语习得者中产生的言语功能变异。

同时,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对引起这些变异的外部原因,如态度、动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进行了研究。

其中拉波夫的变异模式强调语言的根本特性——社会性,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同样会因为语言环境和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体(variety)。

社会语言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域(register),“指按其使用的社会情景定义的语言变体”(转引自张德禄,1987),关注语境因素,即场境(field)、交际者(tenor)和方式(mode)对言语意义系统的决定作用。

其中,交际意义是语言习得研究最为关心的,而“交际意义通常在句子的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系统以及单词的态度意义(attitudinal)上得到实现”(张德禄,1987)则应对语言教师产生有益的启示。

另外,语域连续体、语域反映文化的功能以及“预测”的功能对研究“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策略也很有意义。

社会语言学中的语体连续体(style continuum)的概念也被运用到二语学习中来。

泰伦(Tarone 1982)认为,二语学习者也具有与母语者相似的语体连续体,他们对语言的注意程度越高,就会越多地运用较为有影响力的、受到广泛承认的语言变体,即,语体的变异是由于学习者对于语言形式的不同关注程度造成的。

(转引自徐大明,2006)克拉申(Krashen,1987)的监控模式也应用了注意力语体的概念,认为仅有一小部分比较容易描述的语言规则是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在日常交往中,这部分语言规则并不被运用,因为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运用它们;大部分很难描述的规则是通过无意识的语言活动习得到的,而“监控”就是指二语习得者对使用言语的注意度的监控度。

2.5言语互动与“二语”中介语。

习得者的言语互动与中介语的动态同步共振:二者在运动方向、动态特征上存在一致性。

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理论关注人际交流的过程和效果,认为互动是语言的根本特性,语法规则与词汇象征符号的价值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而其它语言元素只是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框架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