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序》及译文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之欧阳地创编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毛诗序指《毛诗》的序言。
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译文《诗经》中的《关睢》是赞美周文王妃太姒美德的。
是《风》的第一首诗,是周文王从自己妻子开始推行风化天下,树立夫妇之间的美德的。
特意用它来教育百姓,用它来教育臣下。
《风》是歌谣,有教育作用;用歌谣打动他们,用教育转化他们。
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于内心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内心涌动就是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还不能表现的`就发出感汉。
如感叹还不适以表达,不知不觉就会手舞足蹈来表现。
用声音抒发感情,声音就成为宫商等的乐调,就被称为音乐。
太平社会的音乐安祥快乐,政事和顺;混乱社会怨恨愤怒,政事不正常;亡国的音乐悲哀幽思,百姓困厄。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即《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文字、诗歌、音律、意义等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诗大序是经过历代文献繁衍所形成的产物,是封建文学思想和现代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重要经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昔者,启发禹之洪水,黄帝尚民之疾苦,召伯弃商,唐虞兴国,周公祭祀,召公宁旧,皆以《诗》经受之。
自是以迄于汉,礼乐既尚,而《诗》尤重。
有司于是始详其义,观其文,考其德音,以为六艺之一焉。
东汉桓譚以《诗》受命,咏史推其意,而巷子深猥,内儿独晓,其咏无所成。
然自郑玄说成版本,虽瑕疵不少,而足以启迪神明,运化尘俗。
至于颜习斋总车《毛诗》,旁及诸韵,通六艺之精华,贯中西之要义,乃大成之圣典,文之至也,矣哉!
【翻译】古时候,启发禹治理洪水,黄帝体察民生疾苦,召伯放弃商朝,唐虞建立了国家,周公维护祭祀,召公宁护旧,这些都是以《诗》作为经典启迪人民。
从此之后,礼仪音乐崇尚,而《诗》尤为重要。
有关部门开始详细解析其内涵,观察其文字,分析其美学和音乐元素,将其作为六艺之一。
东汉桓谭奉命用《诗》进行教导,但诠释不够深刻,只是在一些深僻小巷子里有一些人理解一些原意。
直到郑玄将其解说后,虽然
版本中仍然存在不少错误,但足以启迪人类的思维,影响平凡百姓。
而到了颜习斋撰写《毛诗》并且涉及众多韵律,通晓六艺之精髓,将中西文化的要义串联起来的时候,终于形成了经典,成为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诗大序原文注释
(1)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 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注释】[1] “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
《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2] 经: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2)《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4]。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注释】[1] 风: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诗大序注译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 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 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 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注解】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 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 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 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 《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毛 诗 序 译 注
【原文】《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 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 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之欧侯瑞魂创作【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缺乏,故嗟叹之,嗟叹之缺乏故永歌之,永歌之缺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漓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尖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萇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尖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尖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処说《尖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尖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
《诗大序》及译文
毛诗大序及译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关雎》是赞美后妃的美得的,是《风》的第一首诗,是用来教化天下的老百姓、矫正夫妇之道的。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所以它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在诸侯的邦国之中。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风的意思就是讽喻、教化;用讽喻来感化人们、教化人们。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发言爲诗。
诗是人们用来表达志向的,蕴藏在内心就达出雅作矣。
上层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层的老百姓,下层的老百姓用“风”来讽喻上层的统治者,用文雅的言辞作委婉的谏劝,劝谏的人不会获罪,被谏的人足可以得到警戒,所以叫“风”,到了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失和,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迥异,“变风”、“变雅”的诗就兴起了。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国家的史官清楚政治得失的事实,悲叹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严苛,就选择吟咏性情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通达世事变化的事实而又怀念旧时的优良风俗,所以“变风”发自于内心的情感而不不超越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是人民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受了先王教化的恩泽。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因此,如果诗只是描述一个国家的事,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不同地方的风俗,就叫做“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雅”的意思就是正,表现的是王政之所以衰微兴盛的原因。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政事有小与大的分别,所以有“小雅”,有“大雅”。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颂”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告诉给神明的。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这就是“四始”,它。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地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地篇名.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地.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地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⑧动:感动.⑨化:感化.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注解】①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个人情志地发抒、表达.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注解】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地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②乖:反常.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原文】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注解】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地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地理解.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地十五国风.据下文地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地铺陈直叙地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⑤兴:起地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地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地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地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⑥雅:指雅诗.据下文地解释,有正地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地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⑦颂:指颂诗.据下文地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地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⑧刺:讽刺.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地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地诗,小雅中《六月》以后地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地作品,相当于上文地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⑾国史:王室地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矇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地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地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地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地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地诗乐.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注解】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地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地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地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地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地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地观点.【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地诗,是《诗经》十五国风地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地.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地,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地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地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地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地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地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地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地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地关系,培养孝敬地行为,敦厚人伦地纲常,淳美教育地风气,改变不良地风俗.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地(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地(平民百姓),下面地(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地(统治者),用深隐地文辞作委婉地谏劝,(这样)说话地人不会得罪,听取地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地诗就出来了.国家地史官明白政治得失地事实,悲伤人伦关系地废弛,哀怨刑法政治地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地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地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地,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地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地情感是人地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地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地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地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地天下地事,表现地是包括四方地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地意思,说地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地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地叫“小雅”,有地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地成功地事业告诉祖宗神明地.(“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地了.。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毛诗序指《毛诗》的序言。
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译文《诗经》中的《关睢》是赞美周文王妃太姒美德的。
是《风》的第一首诗,是周文王从自己妻子开始推行风化天下,树立夫妇之间的美德的。
特意用它来教育百姓,用它来教育臣下。
《风》是歌谣,有教育作用;用歌谣打动他们,用教育转化他们。
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于内心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内心涌动就是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还不能表现的就发出感汉。
如感叹还不适以表达,不知不觉就会手舞足蹈来表现。
用声音抒发感情,声音就成为宫商等的乐调,就被称为音乐。
太平社会的音乐安祥快乐,政事和顺;混乱社会怨恨愤怒,政事不正常;亡国的音乐悲哀幽思,百姓困厄。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毛诗序指《毛诗》的序言。
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译文《诗经》中的《关睢》是赞美周文王妃太姒美德的。
是《风》的第一首诗,是周文王从自己妻子开始推行风化天下,树立夫妇之间的美德的。
特意用它来教育百姓,用它来教育臣下。
《风》是歌谣,有教育作用;用歌谣打动他们,用教育转化他们。
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于内心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内心涌动就是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还不能表现的就发出感汉。
如感叹还不适以表达,不知不觉就会手舞足蹈来表现。
用声音抒发感情,声音就成为宫商等的乐调,就被称为音乐。
太平社会的音乐安祥快乐,政事和顺;混乱社会怨恨愤怒,政事不正常;亡国的音乐悲哀幽思,百姓困厄。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永歌之,永歌之缺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平易近困.故正得掉,动寰宇,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所以经伉俪,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气.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掉,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掉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项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平易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世界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大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世界⑤而正伉俪也.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隆盛,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弁言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③后妃之德也:后妃,皇帝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公理》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公理》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⑥用之村夫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村夫”,指苍生.《礼记·乡喝酒礼》载:乡大夫行乡喝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公理》释“用之村夫”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平易近也”.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来宾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公理》释为“令世界诸侯以之教其臣也”.⑧动:激动.⑨化:浸染.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永歌之,永歌之缺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注解】①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小我情志的发抒.表达.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绪尔后用说话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太息;再出缺少,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平易近困.故正得掉,动寰宇,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所以经④伉俪,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气.【注解】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 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②乖:反常.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掉”等之功效.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原文】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掉,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掉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项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平易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世界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大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注解】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懂得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公理》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另有不合的懂得.②风:与“雅”.“颂”为一组领域,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说明,同时又含有风化.讥讽之义.③赋:与“比”.“兴”为一组领域,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示手段.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④比:比方手段.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感化的手段.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方的感化,有时只为乐律上的须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懂得颇多不合.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说明,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荣枯.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华夏正声云尔.”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说明,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跳舞表示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⑧刺:讥讽.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响应也.谲谏, 咏歌依违,不切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响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掉.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 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今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今后的诗.二者虽有个体破例,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今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⑾国史:王室的史官.《公理》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矇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说明.“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世界”有别,标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公理》说明说:“诗人览一国之意认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⒀“言世界”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说明.《公理》说:“诗人总世界之心,四方风气,认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世界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皇帝之政,施齐正于世界,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说明.形容,外形容貌.此句说“颂”是祭奠时赞扬君王好事的诗乐.⒂四始:《公理》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认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首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正人,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注解】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 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公理》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平易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②“南,言化”句:这句说明《周南》之“南”的寄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公理》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平易近也.诸侯必贤召公,圣人故系之召公.”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 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公理》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根本也.”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不雅点.【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肇端,是用它来教化世界而改正伉俪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村庄苍生,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激动.教化人们.诗,是人表示志向地点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说话表达出来就是诗.情绪在心里被触动必定就会表达为说话,说话缺少以表达,就会吁嗟太息,吁嗟太息缺少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缺少以表达,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情绪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宁靖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快,当时的政治就温和通行;骚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当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哀思而思虑,其公平易近就困窘富裕.所以改正政治的得掉,激动寰宇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的.古代的君王恰是以诗歌来改正夫妻的关系,造就孝顺的行动,敦朴人伦的纲常,淳美教导的风尚,转变不良的风气.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平易近苍生),下面的(平平易近苍生)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如许)措辞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惕,这就叫“风”,至于王道陵夷,礼义废弛,政教损掉,诸侯列国各行其政,老苍生家风气各别,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度的史官明确政治得掉的事实,哀痛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刻薄,于是选择吟咏本身情绪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工作(已经)变更,而又思念旧时风气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心坎的情绪,但其实不超出礼义.发于心坎的情绪是人的赋性;不超出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惠膏泽犹存.是以,假如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示诗人一小我的心坎情绪,就叫做“风”;假如诗是说的世界的事,表示的是包含四方的风气,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陵夷隆盛的启事.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扬君王大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知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之欧阳家百创编
《毛诗大序》欧阳家百(2021.03.07)【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诗大序》及译文
毛诗大序及译文《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故用之鄉人焉,正夫婦也。
《关雎》是赞美后妃的美得的,是《风》的第一首诗,是用来教化天下的老百姓、矫正夫妇之道的。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用之邦國焉。
所以它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在诸侯的邦国之中。
之,教以化之。
风的意思就是讽喻、教化;用詩者,志之所之也,在讽喻来感化人们、教化人们。
情動於中而形心爲志,發言爲詩。
诗是人们用来表达志向的,蕴藏在内心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就会用语言来表达,若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若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情發於聲,聲成文謂声歌咏,若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之音。
情感通过声音来表达,声音组成宫、商、角、徵、羽的音调,就叫做音乐。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因为那时的政治和睦;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故正得失,因为那时的政治乖戾;亡国之时的音乐哀伤而愁思,因为那时的国民困顿贫穷。
先王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所以匡正政治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接近于实现这个目标。
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前世的君王用诗歌来规范夫妻关系,养成孝敬行为,敦厚纲常伦理,美化教育风气,改变不良风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上以興,五曰雅,六曰頌。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上层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层的老百姓,下层的老百姓用“风”来讽喻上层的统治者,用文雅的言辞作委婉的谏劝,劝谏的人不会获罪,被谏的人足可以得到警戒,所以叫“风”,到了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失和,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迥异,“变风”、“变雅”的诗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就兴起了。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大序及译文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
故用之鄉人焉,正夫婦也。
《关雎》是赞美后妃的美得的,是《风》的第一首
诗,是用来教化天下的老百姓、矫正夫妇之道的。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用之邦國焉。
所以它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
也可以用在诸侯的邦国之中。
之,教以化之。
风的意思就是讽喻、教化;用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
讽喻来感化人们、教化人们。
情動於中而形心爲志,發言爲詩。
诗是人们用来表达志向的,蕴藏在内心
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就
会用语言来表达,若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若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声歌咏,若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之音。
情感通过声音来表达,声音组成宫、
商、角、徵、羽的音调,就叫做音乐。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因为那时的政治和睦;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
故正得失,因为那时的政治乖戾;亡国之时的音乐哀伤而愁思,因为那时的国民困顿贫穷。
先王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所以匡正政治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
有什么比诗更接近于实现这个目标。
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前世的君
王用诗歌来规范夫妻关系,养成孝敬行为,敦厚纲
常伦理,美化教育风气,改变不良风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
上以興,五曰雅,六曰頌。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
“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
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上层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层
的老百姓,下层的老百姓用“风”来讽喻上层的统治者,用文雅的言辞作委婉的谏劝,劝谏的人不会获罪,被谏的人足可以得到警戒,所以叫“风”,到了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失和,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迥异,“变风”、“变雅”的诗
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就兴起了。
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国家的史官清楚政治得失的事实,悲叹人伦关系的废弛,
哀怨刑法政治的严苛,就选择吟咏性情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通达世事变化的事实而又怀念旧时的优良风俗,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所以“变风”发自于内心的情感而不不超越礼义。
是以一國之事,禮義,先王之澤也。
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是人民的本性;不
超越礼义是受了先王教化的恩泽。
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
雅者,正之雅。
因此,如果诗只是描述一个国家的事,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
“风”;如果诗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不同地方的风俗,就叫做“雅”。
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雅”的意思就是正,表现的是
政有小大,
王政之所以衰微兴盛的原因。
頌者,美盛德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政事有小与大的分别,所以
有“小雅”,有“大雅”。
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颂”是赞美君王盛德,并
是謂
将他的成功告诉给神明的。
四始,詩之至也。
这就是“四始”,它
们是诗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