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提取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精制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并对其进行纯化处理,以获得高纯度的茶多酚产品。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探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手段,并比较其效果,以期为茶多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茶多酚的提取通常采用溶剂萃取法,如水提法、醇提法等。

纯化方法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将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进行茶多酚的提取,再通过吸附法进行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溶剂:水、乙醇- 吸附剂:活性炭、氧化铝- 其他: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 烘箱- 超速离心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漏斗、滤纸等四、实验方法1. 茶多酚的提取:(1)水提法:将茶叶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煮沸,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醇提法:将茶叶与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回流,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 茶多酚的纯化:(1)吸附法:将提取的茶多酚溶液通过吸附柱,选择合适的吸附剂进行吸附。

(2)洗脱: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吸附剂上的茶多酚,收集洗脱液。

(3)浓缩:将洗脱液进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的提取:通过水提法和醇提法,均能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

水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高,但纯度较低;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低,但纯度较高。

2. 茶多酚的纯化:通过吸附法纯化,茶多酚的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吸附剂的选择对茶多酚的纯化效果有很大影响。

本实验中,活性炭和氧化铝均能较好地吸附茶多酚。

六、实验结论1. 水提法和醇提法均可用于茶多酚的提取,但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纯度更高。

2. 吸附法是一种有效的茶多酚纯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茶多酚的纯度。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
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化学提取法,另一种是物理提取法。

1.化学提取法:首先将茶叶添加到有机溶剂中(如乙醇、乙酸乙酯),用乙醇或乙酸乙酯提升茶多酚含量,通常用于油性或极端复杂的多酚混合物。

2.物理提取法:这种方法利用政戒法(如冷冻干燥、液体挥发凝固沉淀)、萃取(如溶剂萃取)和微滤及吸附来提取茶多酚。

物理提取需要一定的技术,需要精确控制时间、温度和压力条件,以保持产品质量,同时还要求大量溶剂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茶叶提取茶多酚

茶叶提取茶多酚

茶叶提取茶多酚
茶叶提取茶多酚的方法:
1、传统工艺。

以水或乙醇为溶剂,采用水浴加热至80℃保温提取多次。

合并
提取液后用等体积的氯仿萃取,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将乙酸乙酯大部回收后浓缩近干,冷冻干燥后用去离子水反复重结晶即得精品。

但该法的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溶剂消耗量大、毒性大、成本高、提取率低,在高温下提取,茶多酚易氧化变质等。

2、用微波辐射萃取茶多酚。

提取溶剂为50%乙醇,功率320瓦,萃取时间18秒,液固比(mL/g)1:9,二级提取,此条件下的茶多酚的提取率为92.7%。

与传统的索
氏提取相比,微波法提取的最大优点是提取时间大大缩短,且提取率较高。

而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相比,它成本低,投资少,提取效率高。

但不适合在实验室操作。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一、实验目的:研究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大致含量,并分析比较现有的醇提和水提工艺,结合不同的纯化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比较得出其优缺点,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二、实验原理:1.,(粗提部分)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含水乙醇和乙酸乙酯等溶液中,而不溶于氯仿,苯等试剂,利用茶多酚在上述溶剂中具有具有不同分配系数等特性,经过多次萃取进进行提取分离纯化。

2.,(纯化部分)未氧化的茶多酚及其初级氧化产物易溶于乙酸乙酯3,(纯化部分)茶多酚能与无机盐中的金属离子(如Ca2+、Mg2+ 、Zn2+ 等)配位生成沉淀而对茶多酚进行分离4,在一定PH值条件下,酒石酸能与多酚类物质反应形成蓝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40nm波长下具有最大吸光度。

在适当范围内,茶多酚的含量与络合物的吸光度成正比,符合朗柏-比尔定律,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对茶多酚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干茶,真空干燥箱,分液漏斗,旋转蒸发仪,乙醇,氯仿,乙酸乙酯,纱布,烧杯,玻棒,漏斗,电子天平,水浴锅,95%乙醇,氯化钙(无水),氯化镁,硫酸,氨水均为分析纯。

索氏抽提器;PHS一3C数字酸度计;800型离心沉淀器;GSP一805型圆盘搅拌器;79—1磁力加热搅拌器;UV-9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波炉;LD4—800大容量低速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一):茶多酚乙醇提取和有机溶剂纯化实验(3次平行实验)1、乙醇提取:称茶叶磨碎样3g于烧杯中,加入5倍量(15ml)85%乙醇,将烧杯置于30-40℃水浴锅中,浸提20min,浸提过程不断搅拌,然后滤出滤液,剩下的茶渣再加2-3倍量(约6~9 ml)85%乙醇,再浸提20min,过滤。

合并两次滤液。

(取3ml留样分析)2、减压浓缩:将滤液装入旋转蒸发仪中,在40-50度水浴温度下减压浓缩至基本除去乙醇为止。

3、氯仿除去杂质:将浓缩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将同等体积的氯仿加入,摇匀后混合液分为两层。

有机实验12 茶多酚的提取

有机实验12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目的1.尝试探究未知实验的原理与实现方法,根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

2.练习离子沉淀方法的操作。

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

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利用沸水煮,可将茶叶中的有机物分离,过滤即可得到含茶多酚的液体。

将滤液进行离子沉淀,可将茶多酚与其余有机物分开,得到含量较高的茶多酚与该离子盐的混合物。

酸转溶并萃取,再蒸干溶剂即可得到含量达90%以上的茶多酚晶体。

茶叶;0.5mol/L NaHCO3 溶液;0.1mol/L AlCl3溶液50mL;80mL乙酸乙酯;实验仪器100mL圆底烧瓶;可加热磁力搅拌器;天平;布氏漏斗;蒸馏装置;分液漏斗。

实验步骤1.取2g茶叶,尽量研碎,加入40mL水,加热至85℃,持续大约1h,冷却后抽滤得茶叶浸提液;2.在滤液中加入0.1mol/L AlCl3溶液50mL,再用0.5mol/L NaHCO3 溶液调节ph为5~6之间,这时产生沉淀,抽滤得沉淀;3.将沉淀在60℃水浴下用80mL0.016 mol/L的稀硫酸转溶15min,抽滤取滤液;4.用40mL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萃取时间为10min,合并萃取液;5.蒸馏,将乙酸乙酯回收,剩余固体为茶多酚。

加热装置萃取装置乙酸乙酯回收及茶多酚固体蒸干装置实验结果实验中,由于使用的是原始材料,需要自行计算与配制溶液,过程繁杂,仪器使用的种类与数量均很多,各种操作也多,并有减压蒸馏的新方法,对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是一种在茶叶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物理实验方法,探究茶多酚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茶多酚的提取首先,我们需要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取适量的绿茶叶,将其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茶末与乙醇混合,搅拌均匀。

接着,用滤纸过滤混合物,得到茶多酚溶液。

实验二:茶多酚的紫外吸收光谱将茶多酚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进行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茶多酚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具有较强的吸收峰,主要在270-280nm附近。

根据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初步判断茶多酚的含量和结构。

实验三:茶多酚的溶解度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溶解性质,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溶剂,如水、乙醇和丙酮。

将茶多酚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并观察其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在水中溶解度较高,而在乙醇和丙酮中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茶多酚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其溶解度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

实验四:茶多酚的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氧化产物。

在实验中,我们将茶多酚溶液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棕色,这是由于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氧化产物。

实验五: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反应的发生。

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我们使用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将DPPH溶液与茶多酚溶液混合,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与DPPH自由基发生反应,使其从紫色变为淡黄色,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综上所述,茶多酚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物质。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了解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溶解度、氧化性和抗氧化性等基本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茶多酚的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茶叶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

论文导读: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羟基酚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效价高10~20倍,而且无毒,因此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天然抗氧化剂。

目前国内外茶多酚粗品的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波浸提方法、微波浸提法等6种方法.此外,还有低温纯化酶提取法,和盐吸法等。

沉淀法的优点是:①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生产安全性好;②工艺比较简单:茶叶经浸泡后,加入沉淀剂即可得到茶多酚与金属结晶性沉淀物,不必浓缩提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成本低;③选择性强,因而产品的纯度较好,可达95%以上,有的高达99.5%;④产品色泽好,水溶性好.缺点是:①无机盐沉淀剂沉淀转溶时pH值波动大,而茶多酚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影响产品品质;②过滤和稀酸转溶过程中茶多酚的损失较大;③溶液中咖啡碱等干扰物质因与茶多酚配合物的吸附产生共沉淀作用而被带入沉淀中,影响茶多酚的纯度.此外,有些金属盐残留对产品安全性也构成隐患;④工艺操作控制比较严格,废渣、废液处理量大。

关键词:茶多酚,溶剂提取,沉淀法,超临界流体微波萃取0.引言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羟基酚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效价高10~20倍,而且无毒,因此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天然抗氧化剂。

茶多酚(Tea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较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学名Camelliasinensis)。

日本千叶大学山下泰德教授等科学家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
一.实验器材:
pH酸度计、索氏提取器、分液漏斗、蒸馏装置、温度计、小烧杯两个、大烧杯两个、棕色玻璃瓶一个。

二.所用药品
70%乙醇、0.415mol/LZnCl2、15%NaHCO3、2mol/L硫酸溶液、乙酸乙酯、2%维生素C水溶液、柠檬酸。

三.实验步骤
1.提取
称取10g茶叶末放入索氏提取器中,按物料比1:20加入70%乙醇,回流2小时(在70ºC条件下)。

2. 沉淀
移取浓缩后的茶多酚提取液10 mL于小烧杯中,加入0.415 mol/L ZnC1 水溶液,摇匀,用质量分数15%的NaHCO3水溶液调节酸度,在室温条件用酸度计测定,离心得到茶多酚——锌盐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2次,称重,计算茶多酚的沉淀率。

3.萃取
将茶多酚——锌盐沉淀移至烧杯中,加入2倍体积的蒸馏水混匀,室温下加入一定量硫酸溶液,沉淀物溶解(料酸体积比1:2),离心去除少量胶状沉淀。

茶多酚酸转液用15%的NaHCO3水溶液调节酸度,再用乙酸乙酯在室温下分两次萃取,合并萃取液(20ºC下,转溶15min)。

在乙酸乙酯相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Vc水溶液(用柠檬酸调节pH为3.0),两者体积比为2:1,洗涤两次。

60℃减压浓缩酯相回收大部分乙酸乙酯。

在60ºC下进行真空干燥,成品茶多酚为棕黄色粉末,置于棕色玻璃瓶中低温保存。

茶多酚提取

茶多酚提取

茶多酚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以下是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1. 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液进行浓缩、干燥得到茶多酚。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在高压下对茶叶进行萃取,得到茶多酚。

3. 微波辅助萃取法: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加速有机溶剂对茶叶的萃取,得到茶多酚。

4.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利用超声波的振动作用,加速有机溶剂对茶叶的萃取,得到茶多酚。

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到的茶多酚纯度和产量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茶多酚转溶水后萃取的原理

茶多酚转溶水后萃取的原理

茶多酚转溶水后萃取的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素氨基酸等。

茶多酚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弱,而采用水进行提取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化学和物理因素。

茶多酚在水中的溶解原理:
1. 溶解度:茶多酚的溶解度受到温度、时间、茶叶粉末的细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水中,茶多酚主要是通过分子间的水合、溶解和解离等过程进行溶解的。

2. 温度影响:高温有助于茶多酚的溶解。

一般来说,水温越高,茶多酚的溶解度越大。

3. 时间影响:较长的浸泡时间也有助于提高茶多酚的溶解度,因为茶多酚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充分与水发生反应。

4. 茶叶颗粒:茶叶粉末的细度会影响茶多酚的溶解。

更细的茶叶颗粒有更多的表面积,更容易与水接触,因此有助于提高茶多酚的溶解度。

茶多酚的水提取过程:
1. 水浸泡:茶叶通常通过将其与热水或温水接触来进行提取。

在浸泡的过程中,水分子渗透进茶叶细胞,与茶多酚发生作用,使其溶解出来。

2. 温度控制:控制水的温度是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温度为80°C至100°C。

这有助于提高茶多酚的溶解度。

3. 浸泡时间:茶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也是影响茶多酚提取的关键因素。

通常,茶叶需要较长的浸泡时间,以确保充分的提取。

4. 过滤和分离:完成提取后,通常需要进行过滤和分离,以获得含有溶解的茶多酚的水提取物。

这个水提取的过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可用于制备茶饮料或生产茶叶提取物。

茶多酚的检测国标

茶多酚的检测国标

茶多酚的检测国标
茶多酚是一种在茶叶中常见的重要成分,它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多种生理活性。

在中国,国家标准《GB/T 8313-2018 茶叶中茶多酚的测定》规定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

根据该国标,茶多酚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制备:首先,将茶叶样品粉碎并过筛,然后取适量样品称重,用水提取或乙醇提取茶多酚。

2. 提取:将样品与适量的提取剂(如水或乙醇)混合,进行适当时间的提取。

3. 过滤:将提取液通过滤纸或其他过滤器进行过滤,以去除固体残渣。

4. 浓缩:将过滤后的提取液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浓缩,通常使用旋转蒸发器或真空浓缩仪。

5. 溶解:将浓缩后的溶液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茶多酚的测定溶液。

6. 分析:使用分光光度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茶多酚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可能会因实验室设备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茶多酚检测时,应参考并遵守国家标准《GB/T 8313-2018 茶叶中茶多酚的测定》的相关规定,并在专业实验室或检测机构进行操作。

1。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应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对人体保健极为有利,且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纯度为80%—98%,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己烷及三氯甲烷等。

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

该法以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为食品和医药行业所不能接受。

柱分离制备法:目前,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等三种柱分离方法。

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且大量的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等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已有科研人员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及萃取技术相结合,成功开发出制备高纯度茶多酚的新工艺。

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茶多酚的应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的利用途径已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油脂抗氧化作用:茶多酚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也优于VE,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用以防止和延缓脂质的氧化或酸败。

色素保护作用:茶多酚可防止天然色素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褪色。

茶多酚提取实验

茶多酚提取实验

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综合实验实验名称: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试验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的常规提取及精制方法。

3.通过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并熟悉茶多酚的提取与精制的方法及其操作原理和步骤。

4.掌握提取精制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量的20%-30%。

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

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

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用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纯品。

三、实验仪器:电动搅拌器、离心机、pH试纸、真空干燥箱、抽虑瓶、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烧杯、量筒等。

四、实验试剂及材料: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抗坏血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绿茶等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浸提1.1 预处理:粉碎干茶叶;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1.2 提取:准确称取经过预处理的干茶叶末10. 00g,按照单因素实验的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分别搅拌浸提。

过滤(用抽滤的方法)得到茶多酚提取液。

用附一的方法测提取液中的茶多酚含量。

单因素实验步骤:(1)将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85℃下,分别提取0.5h、0.75h、1.0h、1.25h、1.5h,测提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图,找出最佳提取时间。

(2)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所测得的最佳提取时间下,分别在75℃、80℃、85℃、90℃、95℃下浸提,测提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提取温度。

茶多酚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溶剂萃取法

茶多酚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溶剂萃取法

茶多酚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溶剂萃取法综合实训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含量测定[实验目的]了解茶多酚性质、用途及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方法;掌握茶多酚提取和精制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方法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条件;[实验材料和仪器]磁力搅拌器、离心机、pH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浓缩蒸发装置、真空泵、天平、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烘箱、分液漏斗、移液管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实验原理]茶多酚(Tea polyphones,简称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的多酚类化合物总称。

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

茶多酚由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它们的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在干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一30%左右。

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血脂血糖、降血压、抗辐射、抗癌防癌等。

食品中的很多添加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对其抗氧活性存在协同效应,因而茶多酚作为食品抗化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采取溶剂法、沉淀法、树脂吸附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方法提取绿茶茶多酚。

由于茶多酚容易溶于热水,因此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除去部分杂质,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络合物在一定pH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萃取分离,最后对茶多酚进行真空浓缩和干燥得到成品。

常用的金属离子有Al3+、Ca2+、Fe2+、Mg2+、Zn2+等,其中Al3+、Zn2+是较适宜的弱酸性沉淀剂。

[实验步骤]1.浸提:称取一定量过20目的茶叶,加入其重量15-25倍70-90℃的热水,搅拌下恒温浸提20-60min,过滤得到茶叶浸提液。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标题】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探究不同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条件、影响、实验、性质、应用价值【目录】1. 引言1.1 茶多酚的定义1.2 茶多酚的作用和应用价值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仪器2.2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比较3.2 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4. 实验总结与展望4.1 总结4.2 展望【正文】1. 引言1.1 茶多酚的定义茶多酚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茶叶中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其中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备受关注。

1.2 茶多酚的作用和应用价值茶多酚在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抗氧化性能使其有助于维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稳定。

茶多酚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制备,具有抗菌、降低生物反应性等作用。

在日化工业中,茶多酚具备紧肤、抗皱、抗衰老等美容功效,因此在化妆品的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茶叶样品、乙醇溶剂、冰醋酸、去离子水等;实验所用仪器包括超声波提取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2.2 实验步骤(此处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准备、提取条件设置、提取过程、实验数据记录等)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比较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提取条件,如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浓度和温度等,然后通过测定茶多酚的含量来评估提取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提取时间为60分钟、提取溶剂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60℃的条件下,茶多酚含量最高。

3.2 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较长的提取时间能够更充分地提取茶多酚,但超过一定时间后,茶多酚的含量趋于稳定。

茶多酚的提取影响因素分析

茶多酚的提取影响因素分析

茶多酚的提取影响因素分析
茶多酚的提取影响因素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料选择:茶多酚主要存在于茶叶中,茶叶的品种、采摘季节和处理工艺等因素会影响茶多酚的含量和品质。

一般来说,新鲜嫩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

2. 提取溶剂选择:茶多酚的提取溶剂对提取效果有很大影响。

常用的溶剂包括水、乙醇、丙酮等。

不同溶剂对茶多酚的溶解度和选择性不同,会导致提取效果的差异。

3. 提取条件:提取温度、时间和比例等条件也会影响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提取时间有利于提取茶多酚,但过高的温度和过长的时间可能导致茶多酚的降解。

4. 提取方法:常用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包括水煮、溶剂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茶多酚的提取效果也有影响。

5. 提取设备:提取设备的选择和操作方式也会影响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例如,超声波辅助提取时超声波功率和频率的选择会影响提取效果。

综上所述,茶多酚的提取影响因素包括原料选择、提取溶剂选择、提取条件、提取方法和提取设备等多个方面。

研究和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高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茶多酚_蒸馏法实验报告(3篇)

茶多酚_蒸馏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和提取原理。

2. 掌握蒸馏法提取茶多酚的实验操作步骤。

3. 比较不同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4. 学习茶多酚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能。

蒸馏法是一种常见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利用茶叶中茶多酚等可溶性成分在热水中溶解的特性,通过加热蒸馏,使茶多酚等成分从茶叶中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蒸馏水- 无水乙醇- 95%乙醇- 硫酸亚铁- 二苯胺- 氢氧化钠- 氯化铁- 氢氧化钠溶液- 碘化钾- 硫酸铁- 硫酸铜-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铁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第2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茶多酚的蒸馏法提取技术。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2、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能够利用超声波的机械能破碎茶叶细胞,从而使得茶多酚 更容易从细胞内部释放出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提取时间短、效率高,同时还可 以减少溶剂的使用量。
3、微波辅助提取法
3、微波辅助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法利用微波的电磁场使茶叶中的分子产生振动和旋转,从而破 坏茶叶细胞,使得茶多酚更容易被提取出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提取时间短,效 率高,但是设备的成本较高。
3、色谱分离法
3、色谱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可以将茶多酚溶液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 离。常用的色谱柱包括硅胶柱、大孔树脂柱等。色谱分离法的优点是分离效果好, 产品品质高,但是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
3、色谱分离法
结论: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是提高其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环节。各种新型的提取纯 化工艺不断涌现,如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可以大大提高茶多酚的提取效率。在纯化工艺方面,沉淀法、膜分离法和色谱分 离法等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未来需 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工艺和技术,实现茶多酚的工业化生产。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新型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 剂,从茶叶中萃取茶多酚。超临界流体具有高渗透能力和良好的传质性能,能够 有效地将茶多酚从茶叶中分离出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的优点在于选择性强、提 取效率高,且对环境友好。
二、提取溶剂的选择
二、提取溶剂的选择
溶剂的选择是茶多酚提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极性的溶剂对茶多酚 的溶解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茶多酚的化学结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常用的 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和水。对于有机溶剂,其极性越接近茶多酚,越有利于提取。 研究表明,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其与茶多酚的极性相似,能够有效地溶解茶 多酚。此外,甲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也可用于茶多酚沉淀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
摘要:茶叶中茶多酚含抗氧化活性成分,使得茶多酚作为一种添加剂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茶多酚是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的纯天然、多功能、高效能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净化剂,传统的方法如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提取法、柱分离制备法均存在弊端,而超临界流体萃取茶多酚法的应用能消除弊端,达到应用要求。

关键词:茶多酚,超临界流体,提取
前言:
茶是世界上最盛行的饮料之一,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现存最早的药物经典《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久服茶能“安神益气,轻身耐老”[1],这主要是由于茶叶中含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对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6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发现茶叶提取物中含有一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各国科学家相继深入研究,证明它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即茶多酚(TP)。

[2] 由于茶多酚广阔的应用价值及潜在的市场前景,优化提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现有工厂采用的是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及沉淀分离,没有高新技术手段,产品的颜色、纯度、溶剂残留和咖啡因含量方面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国内外客商的要求,尤其是由于工艺中使用大量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有的甚至使用有毒害的氯仿等溶剂,造成安全性差,质量差和综合成本高,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价格无法与一些合成的抗氧剂竞争,在医药行业纯度满足不了应有的要求。

而这些问题是不能用现有的传统工艺解决的。

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弊端,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提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再结合传统工艺来生产高纯度的茶多酚,这样既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多酚,又可解决传统工艺的一些弊端。

1.茶多酚总述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因此常称为多酚类。

其主要成分是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甘类、黄酮醇类和黄酮类。

这些化合物都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的基本结构,故统称为类黄酮物质。

茶叶中绿原酸、鸡鈉酸、咖啡酸等酚酸类化合物也是茶多酚的组分之一。

在茶多酚各组分之一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优异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儿茶素类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包括 4 种形式的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 、没食子儿茶素( EGC)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 、儿茶素( EC) ,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它们在B 环和 C 环上的酸性羟基具有很强的供氢能力,能中断自动氧化成氢过氧化物的连锁反应,从而阻断氧化过程。

茶多酚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难溶于苯、氯仿、石油醚。

略有吸湿性。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 = 2~7 范围内均十分稳定。

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易氧化褐变。

目前,对茶多酚的研究较多,在各领域都有应用:
1.1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茶多酚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在于儿茶素分子结构中酚性羟基特有供氢体的活性,能与脂肪酸在自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结合,中断脂肪酸氧化的连锁反应,抑制氢过氧化物的形成,达到抗氧保鲜的目的。

而且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比BHA、BHT 高2~3倍,且安全无毒。

一些国家正试图用茶多酚替代BHA、BHT、TBHQ等合成抗氧化剂。

1991年7月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将茶多酚正式列为食品添加剂。

茶多酚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油脂、油基食品、焙烤食品、糕点、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等作为抗氧保鲜剂。

1.2在医药保健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是引起人体衰老、致病、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茶多酚能清除人体内过剩的活性自由基,提高人体抗衰老、抗辐射、抗肿瘤的能力。

实验表明,茶多酚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对O-2、O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8%以上,清除速率常数在109与1014数量级,对活细胞(PMN)产生的氧自由基的综合清除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

茶多酚还有去脂减肥,降低胆固醇和血糖、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菌、杀菌防治艾滋病等多种药理功能。

1.3在日用化学品中的作用
由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三抗”(抗衰老、抗辐射、抗肿瘤)作用,消除过剩自由基、抑菌抗毒、消除异味等,而且是安全无毒的天然制成品,因此,在日用化学品尤其在保健化妆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近年来,安徽省有关部门合作研制出茶多酚系列产品,如茶多酚防晒霜,茶多酚护肤霜和茶多酚清凉浴露等。

[3]
2.茶多酚的提取
目前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三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柱分离制备法。

[4]
2.1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

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己烷以及三氯甲烷等。

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浴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2.2离子沉淀法
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

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影响制品安全。

2.3柱分离制备法
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

近年来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

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树脂,亲脂凝胶等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大量有机溶剂,显然对工业化生产茶多酚是不合宜的。

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3.1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较高的萃取速度和较好的传质性能,特别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超临界流体密度的极大变化,从而可相当大地改变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通过改变物理参数(温度、压力)的方法就能方便地改善流体的溶解能力,从而达到有选择性地萃取分离的目的。

二氧化碳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 Tc) 31 ℃、压力高于临界压力( Pc) 3MPa 的状态下,形成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形态,即超临界流体。

这种流体密度和液体相近,粘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比液体大100 倍,对许多物质有极强的溶解扩散能力,因而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萃取剂。

用它可溶解多种物质,然后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

与传统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相比,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廉价、无毒、安全、高效,可以生产极高附加值的产品。

[5]
CO2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最常用的工作介质,超临界CO2萃取过程可在常温下进行,并且CO2无毒、无残留,因此特别适合于不稳定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的分离精制。

但茶多酚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很低(李军等(1996年)尝试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茶叶中茶多酚的研究,
结果表明茶多酚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很低,其重量分率只有10-6数量级,加入一定的夹带剂,溶解度也只能提高到10-6数量级。

超临界CO2在80℃、21Mpa的条件下加入3.63%的乙醇水溶液作夹带剂,萃取绿茶1h,萃取率也仅为0.215%。

)。

因此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萃取技术相结合,就可得到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

该工艺具有多方面优点:(1)可减少有机溶剂用量、且安全性好、污染少;(2)得率高;(3)残留溶剂可被彻底除去;(4)综合成本低等,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得率,使其含量>90%,咖啡因含量<2%,溶剂残留为零,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使用的溶剂,制作路线,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产品的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以利于在医药工业,食品中更有效地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