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概述概念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行为,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此下,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弥补了这一不足。
社会心理学从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领域1.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信息。
其中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和推断等认知过程,以及对社会情境中他人行为的解释。
2.社会情感: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其中包括情感的产生、传播和调节,以及个体情感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3.社会行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其中包括社会互动、合作与竞争、群体行为和领导等方面的研究。
4.社会影响:研究其他个体或群体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压力、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等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仿真实验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设计可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社会心理学可以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和决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在广告、营销、政治和司法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心理学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研究:关注不同文化、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2.科技应用:研究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对个体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3.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幸福感的协调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在社会中的思想、行为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
研究了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群体与组织、社
会礼仪、文化社会建构和社会心理行为。
社会心理学有着多层面的研究内容:
一、行为学
它探讨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和维持的。
其中包括情绪和认知处理,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应。
二、社会环境
它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行为。
主要包括社会影响、社会条件、社会角色以及伦理价值观等。
三、社会心理认知
这部分探讨个人是如何理解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以及如何对社会信息
进行处理的。
四、社会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的。
五、人际关系
研究的重点是人们与社会环境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如何影响彼此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断绝的过程。
六、社会情感
该研究如何在社会中形成和表达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行为和其它活动。
七、文化社会性
研究社会中各文化群体是如何形成和维护,以及如何影响和表达其社会性质的。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行为及行为影响的学科,其重点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群体与组织、社会礼仪、文化社会建构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特征在它的研究范围之中。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是一项涵盖行为学、社会环境、社会心理认知、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会情感、文化社会性
等多方面的复杂科学。
它旨在指导人们去正确的理解自己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人们有效的应对日常的生活挑战,以及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能力
达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研究应用社会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倾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p15)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第三章1.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社会化的主体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
3.社会化的执行者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4.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结果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_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一、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的途径1、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对不同的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着决定作用2、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宠爱性、放任型、专制型、民主性父母态度家庭气氛3.学校4、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5.大众传播工具6、计算机网络二、个体内化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4.主观认同5.自我奖赏第四章社会角色“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
所谓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色。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的分类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4从社会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5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生理差异:人体、基因、性激素心理差异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男性的侵犯性、支配性、自信心强于女性;而女性的交际能力强于男性智能方面:智力无明显差异;运动、空间、数学方面男性强于女性语言、知觉速度、艺术和音乐能力方面女性强于男性你心目中的男女两性形象讨论1:“超级女声”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吗?讨论2:你心目中的异性形象是怎样的?讨论3 :你对角色定位的理解如何?1. 第五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念1.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使社会心理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的是实验方法引入。
一百多年前,特里普莱特对骑自行车的问题只进行了少量的局部实验,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心理学体系。
一般认为,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二章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若收益大于代价或与代价持平,相互作用则能够维持;若收益小于代价或者无收益,相互作用就难以维持。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会产生气愤。
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局限:难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贪得无厌;无法解释大公无私者和人类父辈对子代做出的巨大牺牲。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也不像社会学习理论那样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的行为看成是被简单实惠驱动。
2、认知失调理论: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条件:⑴、逻辑的违背;⑵、文化价值的冲突;⑶、观念层次的冲突;⑷、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知失调的程度:⑴、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得重要性成正比;⑵、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表现的学科。
它涵盖从个体行为到团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探究人类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归属感、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达成合作和互惠,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行为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通常会在一定的认同感推动下进入相应的群体行为状态,从而产生某些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与自我价值、群体标准以及行为目标相协调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群体行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信仰、意识形态在群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群体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和如何发生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通常包括了群体压力、社会认同、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它们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社会影响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
通过研究社会影响,人们可以了解到单个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和其他个体的行为产生关联,并添强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了解。
三、群体协作和合作群体协作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群体协作和合作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互惠、精神特征、情感等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如何进行群体协作、合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群体协作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人们的感受、思考和意见等方面。
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研究方向除了上述三个方向,社会心理学科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向。
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个方向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自我概念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人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彼此对彼此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个体指的是单个人,群体指的是由多个人组成的集体。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与思维,以及人际互动对个体的影响。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评价。
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选择、编码和处理社会信息。
3.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指的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态度和信念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直接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实现。
社会影响研究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4.群体心理动力群体心理动力指的是群体中个体的集体行为和情绪状态。
它涉及了群体中的互动、合作和冲突等现象。
群体心理动力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是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和调控的。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控制变量,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法能够探索因果关系,但其结果可能受到实验环境和样本的限制。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问卷、面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研究者可以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来了解社会心理现象的普遍性和变异性。
调查法能够收集大量的数据,但其结果可能受到被试者主观回答和样本的选择偏差。
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并记录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互动过程。
观察法能够提供真实且细致的数据,但其结果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和样本的选择偏差。
4.实地研究法实地研究法是指研究者进入实际社会环境进行研究。
通过观察和深入访谈等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实地研究法能够提供丰富的定性数据,但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和样本的选择偏差。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
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曾经被看做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倾向,而今作为心理学的分支科学而存在。
目前来看,心理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心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社会-社会心理学。
但是在少数场合,社会心理学一词则被理解为心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合。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与心理过程。
虽然社会心理
学的定义有所不同,但该领域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维持和破坏人际关系。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爱情、友谊、群体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动等。
2. 分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类在不同的群
体中的行为。
他们研究的问题包括隶属感、群体合作、领导力以及人
们对不同群体的偏见或歧视等。
3. 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如何被社会中的其他人、社会结构和
文化等方面所影响。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权威、顺从、社会对个体行
为的期望以及对于少数群体的态度等。
4. 自我与个人认识。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自我和其他人、
自尊心的形成和变化、本质主义以及关于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信念
等问题。
5. 教育和健康等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还直接
应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例如教育领域中的团队合作、教学效果
评价等,以及健康领域中的心理干预、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之,社会心理学尝试解释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模型,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思考、感受、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个体和集体的各种行为、情感和认知。
1.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早期的心理学家如威廉·詹姆斯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开始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开始作为独立的学科被正式建立。
在20世纪的中后期,社会心理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学派,包括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情感和认知。
它关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互动,包括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偏见和歧视、交往技巧等。
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调查、观察等。
实验方法常用于研究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等问题;调查方法常用于研究群体行为、社会态度等问题;观察方法常用于研究群体互动、个体表现等问题。
4.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如在商业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企业推广产品、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改善服务质量等;在政治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态度、改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进步等。
5.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重点可能会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科学。
它探索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并研究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自我概念、认知失调、归因理论和集体行为等。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感受。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自我认知、自尊和自我效能等。
自我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判断和决策,也与集体认同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的构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例如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自我概念的信息。
二、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相互矛盾的认知之间产生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改变认知、评价或行为来减轻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调整,对人们的决策和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三、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
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时,通常会从内部或外部原因进行归因。
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征和能力,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
归因理论对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评价有重要意义。
四、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表现。
集体行为受到群体的规范和共享观念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决策的风险偏好和集体效应。
例如,集体行为中的交火射击效应指的是当个体在群体中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冒险的行为。
五、群体偏见群体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表现出偏见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偏见往往根植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并能够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理解群体偏见的心理机制对于减少歧视和改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六、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他人对个体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信息影响、规范影响和归属影响等方式产生。
例如,从众效应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明确情境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索了自我概念、认知失调、归因理论、集体行为、群体偏见和社会影响力等基本概念。
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指的是将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不断变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人心理、集体心理等,探讨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思考模式。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索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学问,并且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社会心理学关注人们如何感知、认识、评价和互动,以及社会上的角色、观感和群体力量是如何影响个人的决定和行动的。
社会心理学突出探究人类在大环境下表现出的行为和想法,以及在设定的社会情境下如何选择和行动。
它对集体和个体认识和分析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群体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在群体行为的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探寻人们集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动力,如抗议、暴动和革命等事件的发生。
它还研究了人们加入团体的动机和社会地位的作用,考察了集体决策、互动和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
2、社会认知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还在社会认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它探究了人们的观感和认知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处理从而引发的行动的。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关注到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分辨对立的,如何在社会语境下处理自我认同的矛盾。
3、情感和动机的研究情感和动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情感、情绪、情绪反应,以及它们对社会演变和个人生命的影响。
它还研究了人们的动机,如追求幸福、权力、成就、性、罪恶的感受等。
4、社会互动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社会互动的效应。
它分析人际互动、交流和使用非语言手段来传达个人信念、态度和情感时的各种情况。
同时,它也考虑了在社会互动中的群体和个体的权力、地位、身份和心态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加强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
2. 社会影响:探讨群体、社会规范和文化对个体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3. 人际关系: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关系建立,包括友谊、亲密关系、冲突等。
4. 群体行为:关注群体的形成、结构和动态,以及群体决策、合作和竞争等方面的行为。
5. 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如社会比较、社会焦虑和幸福感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调查、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家试图揭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并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子领域,其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涵盖了个体、社会和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又反过来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认知:个体是如何看待自己,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认同等方式来建构自我概念。
2. 社会认知: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信息,以及其对他人和自身行为的判断。
3.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集体中的行为受其他成员影响的机制和过程。
4. 群体行为:研究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以及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
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深入探讨个体、社会和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操纵变量,观察其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研究者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了解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以及相关的心理过程。
3. 观察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
观察研究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4. 长期跟踪研究:通过对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了解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政治、营销和人际关系等。
1. 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中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教室环境的设计或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性的,是对两人(或多人)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性联结。
社会态度是对待任何的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任何一种态度都具有完成某一行为趋向,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所以,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动力性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从众。
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这叫做去个性化。
服从与从众相似,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而服从是元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有时内心有不情愿的体验。
个体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客体部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及有关人格特质所持有的整合知觉与态度。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世界的认识,是对社会客体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图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要存在着一定的有组织的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即用来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也叫做图式。
认同: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念、信仰、行为准则和态度,并不自觉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过程。
移情:是指个体能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体验和推测他人的需要、动机和情感。
基本归因偏差:也称主要归因偏差,是指当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内在品质的作用。
投射测验法:是给予人们一定的刺激物,让人们据此进行联想,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人们的态度与个性。
社会角色:是假定的社会对具有某一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和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识后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完成社会对自己某一角色期待的行为。
角色偏差:是指个人在扮演某种角色时,偏离了社会所期待(价值、道德、法律、规范、
风俗、习惯等)的行为或与自我理想中的角色行为存在差距,亦称“角色差距”。
角色冲突:当一个角色扮演者同时处于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地位,并要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而引起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角色期望:任何一个社会,对于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定位置的人如何行动和怎样看待事物,都有一定的期望,即角色期望。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格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格或群体在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
生活空间:就是个体在特定时间所体验到的世界,它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暗示:是指采用有目的的、又不加以说明论证的方式,使他人无意识地、不自觉地理解和接受某些观点,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活动的过程。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里的愿望,是使人们聚集在一个群体里的情感,是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里的合力。
社会促进: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就被称为社会促进。
去个性化:群体成员失去自我意识,失去被别人评价的顾虑,失去个体感,而淹没在群体、群众之中就叫去个体化。
冒险迁移:人们在群体条件下作出的选择比个人单独作出的选择是更加冒险的,这种群体增强个人的冒险行为的倾向就叫做冒险迁移。
侵犯行为:有意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的行为。
互惠规范:也称回报规范,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是指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不仅应心存感激,也应该报答。
合作: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目标,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协同活动,促使有利于双方的结果得以实现的意向和行为。
印象整饰:是有意的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