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训练题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

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D项不正确。

答案 B2.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解析从材料中“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废丞相、权分六部,与“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符,都主张废除宰相,加强君权,C正确。

“丞相者……共建庙宇”“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中书……刑房”此三者所述的都有丞相设置,与材料所述不符,A、B、D错误。

答案 C3.“(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

……虽创主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D.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解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趋向松弛”,A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程测试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程测试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程测试考点和方法: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变法改革和历史人物、治乱兴衰等基本内容。

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大的变法改革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掌握各朝代沿革更替演变的主要线索,把握每一阶段的特征。

2、重点掌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确立、巩固和高度强化的过程,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3、全面掌握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以其活动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是否符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为基本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历史人物。

4、充分认识生产的发展同古代政治的产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此掌握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规律。

5、注意将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同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史相互联系。

专题知识和网络要点:1、王朝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2、政治制度(1)禅让制(2)王位世袭制(3)分封制(4)中央集权制①形成:战国——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

②建立:秦朝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③巩固:西汉——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④完善:隋唐——隋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科举制完备起来。

⑤加强:北宋——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⑥发展:元朝——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⑦顶峰:明清——明: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采取八股取士;削藩。

清:设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大兴文字狱。

3、清明治世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康乾盛世。

4、重大战争和战役(1)秦灭六国战争(时间、结果、意义)(2)以少胜多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时间、交战双方、胜败原因归类、影响)(3)楚汉战争(时间、性质、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及历史启示)(4)铁木真统一蒙古的战争(5)清朝的平叛战争——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等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练习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练习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练习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3.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

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结论是( )汝南郡项县“项长之印”河间王刘辟疆“河间王玺”A.西汉继承秦朝的地方制度B.汉初分封同姓王C.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D.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4.汉武帝时的《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5.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兵权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是A.秦朝设立太尉B.唐朝设立三省 C.宋代设枢密院D.清代设军机处6.下列关于监察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专门负责监察 B.明朝时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关C.汉武帝时,中央派刺史监察地方,其是地方最高长官 D.北宋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7.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的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8.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着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测试练习题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测试练习题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测试练习题第1篇: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测试练习题1.明朝文学的主流是()a.散文b.杂剧c.诗词d.古典小说2.下列哪部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a.《红楼梦》b.《水浒传》c.《三国演义》d.《西游记》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成书于明朝中期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c.明朝末年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d.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歌颂了*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4.明朝著名剧作家及其最负盛名的.鞭挞封建礼教的作品是()a.关汉卿的《窦娥冤》b.李清照的《如梦令》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汤显祖的《牡丹亭》5.明朝绘画居于统治地位的是()a.山水.宗教画b.山水.花鸟画c.宗教.花鸟画d.民俗.花鸟画能力提升1.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a.诗b.词c.曲d.小说2.下面作品中,不属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是()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聊斋志异》d.《红楼梦》3.“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应是______________塑造的英雄人物所说的话()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4.下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a.长篇历史小说b.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c.长篇神话小说d.长篇爱情小说5.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这句话说明了()a.诗歌不再重要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人们应该去读一读知识空间《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浮出水面有媒体披露《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它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不朽杰作,而罗贯中充其量只能算是这集体中的一员而已。

据称,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代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是现在所见到的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所有刻本中的最早刻本。

高三(基础测试卷)古代政治文明

高三(基础测试卷)古代政治文明

高三(基础测试卷)古代政治文明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该制度带有奥秘颜色C.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有利于次第动摇2.〝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表达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 B.齐 C.燕 D.宋3.在中国现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严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现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结合点是A.禅让制 B.嫡长子承袭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4.有人说,权利一旦失掉了监视就会众多成灾。

在我国现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视。

以下官职中最早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枢密院5.读表一。

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表一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B.表达了权利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厉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6.«汉书»记载:〝〔战国时楚国将军庄蹻〕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众王滇……秦时尝破,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以下对这段史料的解读,错误的选项是A.〝西南夷〞为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域B.秦朝开拓〝五尺道〞增强与〝西南夷〞的联络C.秦在〝西南夷〞任命官吏归入中原一致政权幅员D.〝五尺道〞的开拓是岭南地域归属中央王朝管辖的末尾7.以下四图反映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陈列,正确的选项是A.③④①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8.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资料中的〝天之变局〞是指A.郡县制普遍树立 B.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君臣均出身低微 D.由世卿世禄制向察举制转变9.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如今那么不然了。

明清历史试题及答案

明清历史试题及答案

明清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A. 朱元璋B. 朱棣C. 朱允炆D. 朱高炽答案:A2.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是谁?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顺治D. 康熙答案:C3. 明朝的“永乐大典”是在哪位皇帝时期编纂的?A. 朱元璋B. 朱棣C. 朱高炽D. 朱瞻基答案:B二、填空题1. 明朝的都城最初设在_________,后来迁都至北京。

答案:南京2. 清朝的“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和_________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答案:乾隆3. 明朝的“东厂”是_________设立的特务机构。

答案:明成祖朱棣三、简答题1. 简述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的“海禁”政策是指明朝政府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和控制海上贸易,实行的一系列限制民间海上贸易的政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但也保护了沿海地区的安全,减少了倭寇的侵扰。

2. 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是什么?其意义何在?答案:“摊丁入亩”制度是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一项赋税改革措施,即将人丁税摊入田亩之中,以田亩为征税单位。

这一制度简化了税收征收方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朝的“靖难之役”及其对明朝历史的影响。

答案: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的一场内战,由燕王朱棣发动,反对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这场战争最终以朱棣的胜利告终,他登基成为明成祖,开启了永乐盛世。

靖难之役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皇位继承,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论述清朝的“文字狱”及其对清朝社会的影响。

答案:文字狱是指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对言论、文字进行审查和打压的一种手段。

这种政策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恐惧和言论的不自由,严重阻碍了社会思想的自由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文字狱也使得清朝社会的政治氛围变得紧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

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基础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下图印章叙述正确的有①图片是锦衣卫的印章②它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③它的出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④直接对丞相负责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A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

2.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2.D 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

A、B、C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D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

根据材料理解,正确答案为D。

3.“读书人,最不济,背时丈,烂如泥。

……三句玻题,两句承题……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明朝八股取士 B.清朝文字狱C.秦朝焚书坑儒 D.西汉察举制3.A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答卷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规定,内容从四书五经中选取,故可知A项为正确答案。

4.明朝中叶时“民当农时,方将举趾,朝为轿夫矣,日中为扛夫矣,暮为灯夫矣。

三夫之候劳而未止,而又为纤夫矣——如此民奔走之不暇,何暇耕乎?”为改变此现象,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A.两税法B.募役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4.C 材料的有效信息为明朝中叶“民当轿夫打夫灯夫纤夫”说明农民负担的各种杂税多,为改变名目繁多的徭役杂税实行一条鞭法。

5.明清时期,“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商品经济发展C.八股取士D.理学的兴起与发展5.B 题意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商人地位提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答案 B 清朝时,汉人与满人权力并不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汉人的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这并非材料主旨,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

2.(2019某某某某模拟)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答案 C 依据材料中“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清朝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选C项。

3.(2018某某某某模拟)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答案 D 根据材料中“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可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之前就已有地方监察体制,例如西汉的刺史,宋代的通判,所以说“开启”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察院设于明洪武十五年,是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的,主要监督地方官员,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皇权加强,而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这一官职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剖析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剖析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选择题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明清时期测试题

明清时期测试题

明清时期测试题时间:60分钟分数: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0.5分,共计10分。

)1、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A沙俄侵略者B英国殖民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2、戚继光抗倭主要在哪些省份?A江苏、山东、浙江B江苏、浙江、福建C山东、福建、广东D浙江、福建、广东3、军机处设立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4、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是在那个皇帝在位时期?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5、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的皇帝是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6、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是A顺治帝B康熙帝C乾隆帝D雍正帝7、从明朝初期废除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表明:A专制统治日益衰弱B民主监督得到发展C建立限制皇权的有效机制D皇权日益加强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1684年清政府就设置了台湾府,当时台湾府隶属于A 江苏省B浙江省C福建省D广东省9、郭沫若同志有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对联中的一代英雄指的是:A岳飞B戚继光C渥巴锡D郑成功10、下列人物中不是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A郑成功B岳飞C渥巴锡D戚继光11、元朝和清朝前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其中在那一个方面有所不同?A实行行省制度管理地方B对西藏进行有效管理C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台湾D抗击西方殖民者侵略取得胜利1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②清朝设置台湾府③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国澳门④清军进入台湾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13、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贸易后来又关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广州B泉州C宁波D南京14、明朝时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上放映的是A封建的生产关系B奴隶制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15、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资治通鉴》16、下列著作中属于医学类一组的是:①《伤寒杂病论》②《齐民要术》③《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A①②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7、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的小说是:A《牡丹亭》B《红楼梦》C《水浒传》D《三国演义》1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19、下列作品根据文学主流先后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窦娥冤》②《望庐山瀑布》③《念奴娇赤壁怀古》④《红楼梦》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④③②①20、《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书中唐僧历尽艰辛去的“西天”是指: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明清时期测试题1、从1405年开始,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题及答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题及答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题及答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
 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新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l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B.八股取士的实施C.厂卫机构的设立D.严酷的文字狱
 5.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B.③④。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A. 伊犁将军B. 宣政院 C. 驻藏大臣 D. 乌里雅苏台将军2.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 郑和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鉴真3.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并取名为《The Monkey King》(猴王)。

文中空格处应填写 ( )A. 《三国演义》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A. B. C.D.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A. 削弱了儒学地位B.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 损害了国家统一 D. 引发了文字狱6.《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地点是()A. 雅克萨B. 北京 C. 尼布楚 D. 俄国7.一位史学家说,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

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

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城B. 玄奘西行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8.对西藏喇嘛教首领班禅进行册封的清朝皇帝是()A. 顺治皇帝B. 康熙皇帝 C. 乾隆皇帝 D. 雍正皇帝9.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A. 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 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 “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10.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A. 防止建文帝复辟B. 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C. 发展北方经济D. 增强与少数民族关系11.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三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A. 京城B. 宫城 C. 皇城 D. 外城12.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1.(2019·河北邯郸联考)“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明代品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选官趋向严格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答案】 D【解析】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所以六部最高长官品级被提升为正二品,故答案为D项。

2.(2019·河南重点中学联考)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这反映出内阁()A.是皇权执行机构B.其阁员位卑权重C.有助于合理决策D.是中枢决策机构【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所以其不是皇权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阁的职能,没有涉及阁员是否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有助于皇帝合理决策,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衡阳联考)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

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朝实行官员回避制度和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故A项正确。

这些措施有利于预防腐败,不能说是防止了官员的腐败,排除B项;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开始形成独立体系,排除C项;明代监察制度与人才选拔公正无关,排除D项。

4.(2018·北京西城期末)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中心。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测试题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测试题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命题人:霍保军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的政治:1、建立: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措施:①中央:A废丞相,权分,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最终解决。

B设与兵部相互制约。

②地方:废,权分,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③法制:以为基础,颁行,充分体现君主的意志。

④特务统治: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⑤思想专制::钳制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影响:①有利于粉碎叛乱,抵制外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②表明日益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

3、靖难之役:(1)原因:建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2)经过:燕王在北平起兵,1402年攻破京师。

(3)结果:1402年朱棣即帝位,次年改元,改北平为北京。

4、营建北京:年,北京城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

(二)清朝的政治:1、统一:(1)条件:①满洲的兴起:A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迅速壮大;1616年在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迁都。

B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改族名,庙号太宗。

②明末农民战争:大顺政权年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2)经过:①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以吴三桂为先导,打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迁都北京。

②剿杀农民起义军:与北方地主、官僚相勾结,镇压农民军。

③基本统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清军陆续灭掉的小朝廷,基本上统一中国。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A增设军机处:①背景:清初,承明制设置六部,保留,皇权受到限制。

②设立:时设立,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职责:跪受笔录,传达。

④影响:标志着我国发展到顶峰。

B大兴文字狱:①目的:加强,压制反清思想,加强。

②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③评价:禁锢了,摧残了,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明清的经济:(一)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

2、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专题0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 含解析 精品

专题0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 含解析 精品

【知识精测】(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 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 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答案】A【解析】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因此不再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故排除BCD两个选项。

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即皇权空前强大的体现。

故答案为A2.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

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

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 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 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答案】C3.《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4.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

材料中的现象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内阁首辅地位升高,这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是权力的制衡,故CD 项错误。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含解析〕新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含解析〕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太庙和社稷坛分别象征着〔〕A. 祖先和国土B. 国土和祖先C. 上帝和祖先D. 国土和皇帝2.〔2022·荆门〕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派鉴真东渡日本B. 派郑成功驱逐荷夷 C. 派张骞通西域 D. 派郑和出使西洋 3.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初国力强盛 B. 海上交通兴旺 C. 指南针的应用D. 造船技术高超4.“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A. 唐太宗B. 元世祖C. 明成祖D. 明太祖 5.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开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唐本草》6.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根本原因是〔〕 A.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B. 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 西方国家开展迅速 D. 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7.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胜利的战役是〔〕A. 台州战役B. 雅克萨战役C. 尼布楚战役D. 乌兰布通战役 8.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的科学家是〔〕A. 贾思勰B. 李时珍C. 宋应星D. 徐光启9.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A. 卫温 B. 郑和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0.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C. 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1.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选择题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与“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明清。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题干观点相反。

5.(2013年辽宁省本溪一中、庄河高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试题24题)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③表达分封制下的世世相袭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C【解析】明朝皇帝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名中偏旁中五行相生说表达的是对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的祈盼。

题中没有相关信息反映分封制和“朱”姓的地位。

6.(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4题)“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

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

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

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 B.枢密使是皇帝心腹之臣C.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 D.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答案】D【解析】考察唐宋以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材料来看主要阐明了唐宋时候的官职的设置情况。

据信息“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充分反映出为限制相权,君主采取了各种措施。

故反映出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故答案为D。

7.(2013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中三年级三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1题)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

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答案】C【解析】考查对明朝废丞相的理解。

材料的意思是:从明朝开始就没有善治,也就是君主专制强化,原因是因为明太祖废丞相的缘故,所以反过来说明丞相制度对君主权力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

故选C。

8.(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适应性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3题)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图5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商代还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故排除含②选项。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集权观,故B正确。

9.(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适应性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5题)下列统治机构,始设于清康熙帝时期的是A.台湾府B.军机处 C.云南行省D.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军机处是雍正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创建于清崇德二年,云南行省是在元朝,清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

10.(2013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3题)“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A.唐朝户部尚书B.宋朝三司使 C.宋朝转运使 D.明朝布政使【答案】B【解析】考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五代”,以及“盐铁、度支、户部”,即可知为宋三司使。

11.(2013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6题)康熙会典中记载“四十九旗自王而降,岁时必有至阙下者。

使之分年相待以免其劳顿,给之稼粟以恤其匮乏,临莅之体,与拂循之仁交近矣。

”清设立与此相应的机构有A.台湾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答案】C【解析】考查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反映少数民族首领每年觐见皇帝,朝廷的接待,由此相关的机构是理藩院。

12.(2013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题)下列制度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三省六部制④行省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

13.(2013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题)“铁券”(图1)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图1 《金石档案·明代铁券》邮票【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君主专制和“免死牌”的理解。

“免死牌”是封建特权的重要体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是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不会危及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②③正确,④不正确;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①的说法不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B。

14.(2013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二模文科综合试题历史24题)《续文献通考》中对中国某一朝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有这样一句评论:“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后世分别作为吏都、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的别称)之征,而独冢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

”其评论的是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根据《周礼》,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

从材料信息看,这段史料介绍了皇权加强和六部职权的定位。

“天子之威福无下移”,反映了皇帝专权;“隐然周世六官之征”,反映了六部各司一职,分治其事,使中央政府内部不可能出现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

据此可知,这段史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5.(2013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答案】D【解析】本题选自2011年海南高考卷。

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C。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本题选D项。

16.(安徽省宿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

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

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故选B。

17.(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职责仅为“跪受笔录,上承下达”,无专断、决策等权力,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正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

18.(山西省太原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A.中央集权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答案】D【解析】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中国古代的君主为加强君主专制往往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正如材料“用一人……而又用一”、“行一事……而又设一事”,结果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却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