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2.出示课件中澳大利亚的位置(教师运用图片演
示)
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北部地
区,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
海陆位置:北部是阿拉弗拉海,东部是太平
洋,西部和南部是印度洋
出示练习:
位于()半球,处在()和()之间,
由()、()、和()组成,是世界上独占
一个大陆的国家,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过渡:通过位置决定特征导入下一个问题
2、地形
3、气候
澳大利亚气候特点、植被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其形
成原因
4、植被
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地形和气候,分析大洋洲的
植被情况
3.运用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和植物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探究共同来完成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简要介绍其特点。

2)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学生观察澳大利亚位
置,然后归纳总结,通
过一个小练习进行巩固
学生:南太平洋印度
洋澳大利亚大陆附近
的岛屿
3.学生自己先看书,填
出主要地形区,并且归
纳地形特征
4.掌握并分析澳大利亚
气候分布及成因,小组
讨论非地带性气候的成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
学生自己看书和本页地
图,先自学完成1和4
题,然后小组合作来完
成2和3
运用图片利于学生记忆,
同时进行讲练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探
究精神和协作学习的精
神来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
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及已
有知识,积极思考,发挥
集体作用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
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探
究精神和协作学习的精
神来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
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
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

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大洋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图片、视频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大洋洲的知识。

利用《大洋洲地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

对于大洋洲的地形,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洲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在分析完地形之后,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当地的气候进行分析,并找出非地带性气候分布的地区和成因,以提高学生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环节详略得当,完成了授课任务。

在对大洋洲地理位置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分析,读图,自己讲解,提高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利用填图,让学生掌握大洋洲的地形,并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加深效果。

在讲解本节课重难点“大洋洲气候的成因与影响”时,注重学生对实践的探究,辅助以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整理,最后阐述观点并且记忆。

总得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开阔
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用多样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做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材分析
本课题授课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国家地理,在此前的区域地理教学中已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图表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初中的地理学习中已经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1.图示大陆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 .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C .从南、北两端向中部递减 D.从北、东、南向中西部递减
2.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的地点有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3.形成③和⑤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 .热量差异
B .水分差异
C .地形差异
D .人类活动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国各地区气候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温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雨林气候
C.③热带沙漠气候
D.⑤温带海洋性气候
读下图,回答5~7题。

5.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6.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
干燥”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7.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
降水量情况中,与P 地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完成8~9题
甲 乙
130º 150º 20º 15º ①②③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跨南北半球,乙地跨东西半球 B、两地都位于南太平洋
C、两地东部都受所在海域暖流的影响 D、两地的自然景观较为相似
9.①②③④地的海水温度的排序是 10. A B C. D. 11 A. C.12A 、风海流 13.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处的地下水类型是 ,储存该地下水
的地质构造是 。

(2)流经①处的洋流为 (暖、寒)流,受这
一洋流的影响,②处的气候更加 (干燥、
湿润)。

(3)同纬度海域①与海域④相比较,盐度较大的
是 ,原因是受 (暖、寒)流影响。

(4)⑤区域为小麦—牧羊带,其农业地域类型是
农业,也属于 (粗放、密集)型农业。

(5)②、③两地的降水、植被、动物和土壤有显著
不同,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如果洋流④减弱,③处的气候、植被等将受到影响,这种“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

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

处于基础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让我们走出学科本位主义的涡漩,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课改实践的摸索中,勇敢地迈出你每一次教法尝试的第一步,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① a —b 段剖面图 a
b A 28°S ② ④ ③ ⑤
含水层 隔水
层 农业带
洋 流
1、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人本性”贯彻始终。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本课通过运用电脑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和快乐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2、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环保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

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通过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文意识。

3、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本节课教学过程从多媒体视频及图片的观看,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当然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缺点,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成因的时候,给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没有充分讨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这些我记录下来,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注意。

课标分析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由此推断出该地区的人文环境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开发政策。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它的首都。

2.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大自流盆地,并简单说明其成因。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说出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工矿业、养羊业。

5.初步学会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

6.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的理解。

本课标准要求以某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且由此推出人文环境,从而将自然和人文结合到一起,因地制宜的发展该地经济,并且对于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条标准涉及到工矿业的发展,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环境问题的产生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比如水土流失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人为原因却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中不要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孤立地讲述,应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以及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及时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