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澳大利亚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关于教学环节的思考都直接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感受澳大利亚因地制宜适应、改造、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智慧中初步认知人地协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探究中反思人类改造与利用行为的利弊,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整体气氛活跃,小组探究积极深入,但环节四中学生理解澳大利亚牧羊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方法的应用时课堂反应明显变慢,部分学生存在理解不到位现象。

通过假设“如果澳大利亚牧羊业仅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任意发展,会给生态产生哪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影响,同时加深人地协调观重要性的认知。

教学设计前后多次修改,目的在于使区域认知、人地理协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更深入的渗透,也为后期世界区域地理教学开展做出借鉴指导。

通过总结得出几点反思:反思一:如何钻研教材,挖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材包含了完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学科素养,寓学科素养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地理教材内容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但教材编写时,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由于学习情境控制,课堂的生成捕捉不及时。

因此,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图文材料,增强课堂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本节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点到为止。

但教师须在备课环节中要始终将学科素养主线贯穿其中,将纲领性内容充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以逐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应用区域认知基本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

反思二: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活动中进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可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绘图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材内容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就决定了绘图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案.doc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案.doc

第一十二节大洋洲——澳大利亚【学习目标】学习札记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读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

3.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4.说明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学习过程】活动一:认识大洋洲的地理位置1.在图中描绘出南回归线、40°S、120°E、150°E、日界线。

2.在地图中查找大洋洲周围大洲、大洋、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等地理事物。

教学建议、2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强调日界线在此处的弯曲,全球变暖对太平洋小岛的威胁。

3.读图说明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该问题有一定难度,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来完成。

大洋洲地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非洲相望。

大洋洲在世界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散布于大洋上的一万多个岛屿,其中夏威夷群岛的火奴鲁鲁港和关岛处在太平洋上联系亚、非、南北美洲航线的枢纽位置。

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大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因此在国际交通的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问题探究:材料1: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雪龙船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后,经过14天、4800海里的航行,于2011年11月18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

次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口前往南极,预计11月底可到达南极。

“从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到南极中山站这一航段对整个考察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要穿越西风带,将在浮冰区航行。

”船长说,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最新的海冰资料,选择最佳路径,尽可能早抵达南极中山站,为后续的冰上卸货赢得更多的时间。

思考:为什么中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要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停留一天?补充能源、淡水、食物等物资材料2:据记载,新西兰每年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下习题《同步学案》上对应的本节课的练习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大致了解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比如,地理位置特征要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方面来分析,地形特征要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等四方面来分析。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同时紧密结合我校开展的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既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澳大利亚》教学效果分析我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关于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结合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联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澳大利亚的浅地理位置。

导入新课,形象生动,和学生生活普相结合,在教学一开始就“点击”到学生的兴Σ奋点,导入效果好。

2、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妥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3、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利用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和动物和谐相处,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⒕理念。

4、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际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可以做谌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较微好。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区域地理《澳大利亚》。

认识范围由大到小,既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对比了差异性。

《澳大利亚》属于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该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并能延伸拓展,提升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澳大利亚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二、1.看如图回答,关于澳大利亚的叙述正确的是()A.濒临三大洋,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B.气候炎热湿润,森林面积广布,农牧业发达C.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D. D.首都堪培拉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2.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牧产品是()A.羊毛和棉花B.牛肉和小麦C.羊毛和小麦D.奶制品、牛肉和小麦3.关于澳大利亚叙述,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位于北半球B.澳大利亚是一个岛国,位于印度洋上C.澳大利亚靠近南极洲,气候寒冷D.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经济发达4.从图中的纬度位置看,澳大利亚主要位于()A.热带和北温带B.热带和南温带C.北温带和北寒带D.南温带和南寒带5.读图,回答16-18题:图中字母B所在位置的主要地形类型是()A.高原B.盆地C.平原D.山地6.下列动物中,属于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是()A. B. C. D.7.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是()A.美国B.澳大利亚C.印度D.俄罗斯8.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A.美国B.俄罗斯C.日本D.澳大利亚9.下面哪个不是澳大利亚中部适宜发展养羊业的有利条件()A.平原面积广大B.牧草优良C.铁矿资源丰富D.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10.下列动物属于澳大利亚独有的一组是()A.大食蚁兽、巨嘴鸟B.斑马、长颈鹿C.大象、金丝猴D.袋鼠、针鼹11.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位于()A.加拿大B.马来西亚C.澳大利亚D.印度尼西亚12.下列动物中属于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是()A.鸵鸟B.河马C.袋鼠D.卷尾猴13.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最新公布2015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澳大利亚城市墨尔本第5次蝉联榜首.结合图20,墨尔本位于澳大利亚的()A.东北沿海B.中部内陆C.东南沿海D.西北沿海14.图为各洲重要的山脉,根据图中信息,回答25--26题.对图①~④中地理事物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所在国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和城市多分布在该山以东B.②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C.③山脉是美洲最高大的山脉D.④国居民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15.目前,澳大利亚新的支柱产业是()A.农牧业B.服务业C.机械制造业D.采矿业16.下列有关澳大利亚叙述,错误的是()A.以白种人为主的国家B.通用英语的国家C.气候炎热干燥的国家D.人口稠密的国家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17.澳大利亚房屋的阳台多建在______ 方,和我们这里正好相反,因为位于______ 半球.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如图右上角的动物是______ ,澳大利亚动物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的原因是______ .(2)澳大利亚由于养羊众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70%的羊只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混合经营地带,原因是______ .(3)澳大利亚由于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 ______ 的国家”.(4)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地区,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______ .A.日本B.印度C.巴西D.美国.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澳大利亚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1925年起,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同时苍蝇蔓延,成为澳大利亚牧区的一大公害.后来从中国引进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运到地下,既消除了牛粪又肥沃了土壤,还控制了苍蝇,使澳大利亚草原又呈现出勃勃生机.(1)澳大利亚最早的经济支柱是______ .(2)澳大利亚的草原属于______ 气候.(3)澳大利亚畜牧业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0.读某国“矿产及工业分布阁”和“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得知,该国位于南北半球的______ 半球,是世界上矿产品的出口国,被称为“ ______ 的国家”.(2)从乙图中得知,该国的气候呈现______ 状,该国国徽上的动物是______ 和______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曲阜一中陈士猛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贯穿给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指出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岛屿和国家。

(2)学生能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3)学生能够掌握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发展特点和分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地形、洋流的关系。

(2)澳大利亚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地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悉尼歌剧院、大堡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①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大洋洲的位置,明确其经纬度范围和海陆位置。

②介绍大洋洲的主要岛屿,如新西兰的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等,以及主要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如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等。

②气候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分析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气候形成的原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③河流介绍澳大利亚主要的河流,如墨累河、达令河等,了解其水文特征。

(3)澳大利亚的农牧业①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主要的农牧业区分布。

②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的有利条件,如气候适宜、土地广阔、水源丰富等。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二地理学案——《澳大利亚》班级:姓名:考纲要求:不同尺度区域(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澳大利亚位置和范围;②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③能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①通过从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的成因,学会分析特殊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②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发达的原因,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的区位的方法。

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

重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分析。

难点: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时间8分钟一、填图绘图(1)描绘出:120°E、150°E经线和南回归线。

(2)填出: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墨累河。

二、位置与范围(1)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南回归线和_______穿过本区中部。

(2)海陆位置:东临甲_______,西临乙______;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澳大利亚大陆、_____________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三、自然环境1.地形与河流:(1)地形特点①总体特点: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②分布(2)河湖分布:C_______为全国最大的河流,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______;D________为全国地势最低处。

3.气候与植被4.特有动物:_____、考拉、鸸鹋、鸭嘴兽。

三、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和城市(1)主要分布:集中在__________地区。

(2)人口增长特点:目前人口增长缓慢。

(3)主要城市:首都为堪培拉,悉尼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2.发达的经济(1)发达的农牧业①优势条件:地广人稀,草场和可耕地多;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

②地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_____、羊毛输出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发达的工矿业①优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铁矿主要集中在_________,海运便利。

【高中地理】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大洋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动中学习了大洋洲——澳大利亚,掌握了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与成因,通过测评反馈(后测)这个环节就能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较好。

课后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反思教材与教学资源的运用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让教材在教学中起到该有的作用,另外我补充了澳大利亚的气候成因、人口与城市分布成因等知识,落实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反思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是按“336”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分为自主学习、测评反馈(前测)、释疑拓展、测评反馈(后测)、归纳总结、云端补救等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提供任务单,注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任务,制作微视频,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的自然与人文情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达到对本节课重要知识有初步了解的目的。

测评反馈(前测)环节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迅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释疑拓展环节通过合作探究-实时交流-释疑提升,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探究任务中,进行深入探究交流。

测评反馈(后测)环节教师提供检测,反馈矫正,精选并改编能体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的习题。

学生接受检测,纠偏补缺。

限时完成现场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成效。

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课中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拓展提升。

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云端补救环节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资源,学生补救学习,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还可通过q群或云端补救平台进行补救。

该教学设计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念;提供实时学习诊断,有利于因材施教;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全体学生,体现教育公平。

三、反思课堂驾驭情况反馈总体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对自己的语言、教态、板书满意,能把积极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次活动作出适时反馈,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及时纠正,比如“热带沙漠性气候”“东西高,中间低”“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南流向北”等等,所以我认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很棒。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下学期第7周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下学期第7周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包括面积、岛屿、海域分布等。
2. 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
3. 澳大利亚的资源分布,如矿产、农业、水资源等。
4. 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如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服务业等。
5. 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如城市分布、民族构成、文化传统等。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澳大利亚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澳大利亚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澳大利亚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强调大洋洲与澳大利亚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地理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澳大利亚国情介绍:提供关于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澳大利亚。
(2)澳大利亚自然景观图片:收集澳大利亚著名自然பைடு நூலகம்观的图片,如大堡礁、乌鲁鲁等,让学生欣赏澳大利亚的自然美景。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下学期第7周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及其主要国家澳大利亚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大洋洲的基本知识,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包括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了解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其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和形成原因。

5、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其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大洋洲概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澳大利亚概述: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基本地理特征,并完成相应的学案。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交流:让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地图,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地理特征的理解。

6、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互动情况等。

2、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学案完成情况、小组展示情况等。

3、作业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包括完成情况、正确率等。

掌握东亚地区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以及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日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导入: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东亚和日本的了解情况,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知识梳理:通过多媒体展示东亚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东亚和日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高中地理下学期第八周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下学期第八周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澳大利亚的气候及植被
1、总体特征
地势平坦,三大地形纵列分布
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一般海拔在800—1000米以上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地形起伏和缓
2、大自流盆地自流井成因:
1、地质构造为向斜构造
2、地下水为承压水
3、井口低于承压水位
【学生活动】井水为什么不易作为灌溉水源?
地下水补给来自东部山地降水,在岩石中流过,矿化度高不宜灌溉,可作为牲畜饮水。
认真听讲,思考问题
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
农业
1、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2、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因素:
地形平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有固定产销
3、混合农场(小麦和牧草)
(1)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
(2)显著优点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1、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回归线到30°N,副高控制面积大(位置,气压带风带)
2、东部有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西海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掌握并能解释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及成因
水文
1、墨累河
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气候);
2、北艾尔湖:湖面
低于海平面16米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世界地理 第7章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世界地理 第7章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第七章大洋洲与澳大利亚[考纲要求]识记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大洋洲的组成,掌握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学会分析大洋洲地形和洋流对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居民分布;了解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知识讲解]一、大洋洲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 120ºE -180º-160ºW, 20°N-40°S相对位置: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南:南极洲北:亚洲意义:船舶、飞机来往淡水、燃料、食物供应站;海底电缆交汇处。

2.范围与国家:大陆:澳洲大陆岛屿: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多为大陆岛太平洋上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多为珊瑚岛。

夏威夷群岛为火山岛国家:澳大利亚(堪培拉),新西兰(惠灵顿)二、澳大利亚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120ºE ,150ºE,23.5°S2.范围: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岛屿、东北部的珊瑚礁(大堡礁)3.地形:东部:大分水岭(海拔800-1000米)中部:平原(海拔小于200米):河流少,地下水丰富;中部地处大自流盆地(世界最大)西部:低矮高原区(海拔200-1000米)4.气候:气候呈半环状分布,受地形影响大,水汽难以进入内陆地区,沙漠气候广布。

降水从北、东、南向内陆递减。

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5.河湖:墨累-达令河:发源于大分水岭西侧,流入印度洋艾尔湖:位于大自流盆地,又季节性河流汇入6.资源:铁、猛、铝土资源丰富,被称为“坐在矿车上国家”,生物资源中鸭嘴兽、袋鼠、鸸鹋等特有物种分布7.人口:多白色人种(英国移民后裔),主要语言为英语。

人口密度较小,多分布东南部沿海地区8.经济: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混合农业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墨累达令盆地(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澳大利亚》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澳大利亚》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澳大利亚》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澳大利亚》是一本极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它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和反思两个方面来探讨《澳大利亚》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们首先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澳大利亚。

通过讲解澳大利亚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国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阅读《澳大利亚》这本书,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加对这个国家的全面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反复阅读书中的内容,配合地图、图片等教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用心感受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与情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澳大利亚社会的风土人情。

通过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增强对这个国家的感性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书中人物与故事情节的理解,提高对澳大利亚社会的认识水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澳大利亚》这本书,开展一些有关澳大利亚的文化交流活动。

可以邀请一些澳大利亚的教育专家或者留学生来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来自澳大利亚的文化风情,增加学生的感知体验。

还可以通过观看澳大利亚的电影、音乐、美术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澳大利亚的文化内涵,并提高对这个国家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澳大利亚相关的任务型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澳大利亚的旅游海报,用英语写一篇游记或者进行一场英语演讲,展示他们学习澳大利亚相关知识的成果。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比如到动植物园、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并写下感想和体会。

通过这些任务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澳大利亚的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6讲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地理组教案背景: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区域地理第二章第6讲,也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惟一占有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

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区域极具完整性,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教材共包括四部分内容:“澳大利亚的概况”、“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这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六个国家之后再来学习,对学生巩固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人地关系,起着总结归纳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题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国家地理,在此前的分国教学中已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图表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并逐步的像高中地理靠拢,最终全面应付高考。

考纲展示:1.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气候的分布与成因。

2.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生产特点及其地区分布。

教学目标:1.会描述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特点、分布特点并会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掌握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地区分布;理解其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1、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特点、分布特点并会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澳大利亚农牧业、工矿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地区分布;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节课自主学习: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低矮平坦的成因是什么?1.位置和范围(1)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南回归线和130°E穿过本区中部。

(2)海陆位置:东临甲__________,西临乙__________;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高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新人教版

高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 新人教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知道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

思考题1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和北美洲的三大地形区有何差异?2.知道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并能够从纬度、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思考题2澳大利亚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能够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的原因。

思考题3 澳大利亚为何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称号?其混合农业有何优势?4.知道大洋洲岛屿形成的原因。

思考题4 为什么大洋洲的岛屿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请描述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并说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问题2:澳大利亚铁路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

问题3:澳大利亚的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问题4:澳大利亚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问题5: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具有哪些优点?三、目标检测某游轮2002年6月15日6时从澳大利亚悉尼港(34°S,151°E)出发,驶向目的地智利海港瓦尔帕莱索(33°S,72°W),据此回答1-3题。

1.整个航程行驶方向()A.先东北,后东南B.东南方向C.先东南,后东北D.西南方向2.整个航程中,几乎迎着日出方向航行的是()A.前段B.中段 C.后段 D.全程3.整个航程中,利用价值最大的海流是()A .东澳大利亚暖流B .西风漂流C .南赤道暖流D .秘鲁寒流读大洋州局部图,回答4-5题:4、下面岛屿中,地跨亚洲和大洋洲两大洲的是( )A 、A 岛B 、B 岛C 、C 岛D 、D 岛5、甲地区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水草丰美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A 、①②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城市: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高中区域地理专题探究教学设计------以澳大利亚为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位置、范围,读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1、学会利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持续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一系列地图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条件;3、运用地图和资料,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教学内容分析】高考山东卷地理考试说明中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努力加强高初中地理内容的整合与融合,以澳大利亚这一具体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高中地理内容来分析和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的本质特性。

【教学活动】. 导入:提前3分钟播放,用唯美的图片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澳大利亚这一古老神秘又现代发达的国家,进入主题。

同时阐明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明确澳大利亚的位置特征,运用整体性的思维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理解澳大利亚自然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示教学目标:1、准确描述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

2、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特点。

能够从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候成因。

3、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及成因。

4、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一.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和范围(1)位置:主要位于15°S与35°S之间,及120°E与150°E之间,南回归线和130°E穿过本区中部。

东临,西临_________ ;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2)范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丙_______________ (大陆岛)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2、地形(1)图中代码所代表地形单元?(2)澳大利亚陆地最低点?(3)总结地形特征:①东中西三大地形区;②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③东西高,中间低;④地势起伏和缓。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澳大利亚》课后反思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澳大利亚》课后反思
我的反思到此结束,恳请评委老师指责指正!感谢!
4、评价
对小组合作各组的总体表现应当赐予评价,可以让师生评价完善一些。
5、反馈练习
课堂应敏捷设计练习,多打算几道题,在课堂推动快的状况下可以多练,慢的时候可以少练,精练,但不能不练,很缺憾在时间没有安排好的状况下课堂设计好的题没有时间做。
在不断努力追究完备的过程中总是会留下一些缺憾,这也是我今后接着努力的动力。
2、课后小结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有课后小结的,但上课时应时间关系,没来及说,说明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精准。
3、课前打算
备课不仅要备课堂,还要备课前课后,课前应当试一试教具运用是否顺当,也应当想到水写笔有没有墨水,够不够,特殊是在公开课中,可以努力避开一些不利的突发状况出现,不应在这方面奢侈时间,加大惊慌心情。
二、课后重建
总论:再次讲这堂课时,在学情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再丰富案例,激发学习爱好。多激励学生,在如何培育学生的自信方面再做一些功课。不断积累教学阅历,提升自身教学机灵和课堂应变实力。时间安排再精准一些。
下面我对本堂课进行重新建构:
导入和情景激疑
导入:视频澳大利亚美景。
地理位置的讲解可以干脆运用数字地球。
第十七讲 澳大利亚 课后反思
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这次优质课竞赛的评委老师这么多天来的辛苦付出,以及感谢这次教学竞赛过程中赐予我希望和帮助的同事和前辈们。
本节公开课我所讲的内容是《澳大利亚》。下面我将从优缺点分析,课后重建,总体收获以及今后的设想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优缺点分析
(一)可取之处
四、对今后地理课堂的设想和思索:
我有一个设想,我想新时代的地理课堂应当不再是只从课本中找答案,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3D虚拟技术,实现3D投影,让地球就在你眼前,进行动态模拟,可以直观真实的理解地球的运动,而不是机械的背公式,等高线地形图的3D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数字化的山川河流的改变,讲到区域可以身临其境的走进去,城市的街区,人口的密度等都可视化,还可以应用于水库大坝,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环流等。3D虚拟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空间思维,生动的体验地理学科,学生也可以自己操作,依据自主学习须要对角度、位置等参数进行自行调整,这样在学习地理学问的同时,激发学生更深化开放式的探究地理科学。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直接导入:在世界地图上,澳大利亚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汪洋上,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被南回归线穿过,被两个大洋包围。

说起澳大利亚,它也有着浓重的殖民色彩,它曾经是英属殖民地,我们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国旗图案上就能看出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课件展示两国国旗)关于这段历史,同学们可以登录Baidu网站,通过搜索关键词“澳大利亚的殖民统治”来了解这段历史。

(这样突破了课堂局限性,给学生构建起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同时锻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件展示国徽图片:观察:澳大利亚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同学们认识他们吗?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

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

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

(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

4.探讨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板书)试用大陆漂移的假说,分析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而南极生物很少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

5.说到澳大利亚的动物,不得不提澳大利亚的羊。

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现在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之一。

因为羊特别多,因此称澳大利亚为(板书)。

其实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并没有羊,这些羊都是殖民者随船带来的移民羊,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上澳大利亚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绵羊数量迅速增加,经过不断改良培育成的美利奴新种细毛羊,产毛量高、毛质细长柔软。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认知主要是在初中学习的内容,对于澳大利亚有一定的认识,比如澳大利亚的称谓“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等,但是由于学习的时间与现在相隔比较久,所以对于很多内容,如:澳大利亚气候的成因、混合农业的优势掌握不够。

效果分析1.创设“探究型”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

“探究型”课堂模式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

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发了地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3.锻炼了自学能力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

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

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型”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培养自己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了思维能力5.课后得到及时总结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志是什么? 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标志又是什么? 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新课学习新课学习2.出示课件中澳大利亚的位置(教师运用图片演示)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北部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位置:北部是阿拉弗拉海,东部是太平洋,西部和南部是印度洋出示练习:位于()半球,处在()和()之间,由()、()、和()组成,是世界上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过渡:通过位置决定特征导入下一个问题2、地形3、气候澳大利亚气候特点、植被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4、植被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地形和气候,分析大洋洲的植被情况3.运用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和植物要求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探究共同来完成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简要介绍其特点。

2)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学生观察澳大利亚位置,然后归纳总结,通过一个小练习进行巩固学生:南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附近的岛屿3.学生自己先看书,填出主要地形区,并且归纳地形特征4.掌握并分析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及成因,小组讨论非地带性气候的成因学生观看学生回答学生自己看书和本页地图,先自学完成1和4题,然后小组合作来完成2和3运用图片利于学生记忆,同时进行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协作学习的精神来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及已有知识,积极思考,发挥集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协作学习的精神来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

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大洋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图片、视频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大洋洲的知识。

利用《大洋洲地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

对于大洋洲的地形,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洲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在分析完地形之后,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当地的气候进行分析,并找出非地带性气候分布的地区和成因,以提高学生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环节详略得当,完成了授课任务。

在对大洋洲地理位置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分析,读图,自己讲解,提高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利用填图,让学生掌握大洋洲的地形,并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加深效果。

在讲解本节课重难点“大洋洲气候的成因与影响”时,注重学生对实践的探究,辅助以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整理,最后阐述观点并且记忆。

总得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用多样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做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材分析本课题授课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国家地理,在此前的区域地理教学中已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图表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初中的地理学习中已经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1.图示大陆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 )A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B .从西南向东北递减C .从南、北两端向中部递减 D.从北、东、南向中西部递减2.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的地点有 (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②④⑤D.①③⑤3.形成③和⑤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差异B .水分差异C .地形差异D .人类活动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国各地区气候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温带季风气候B.②热带雨林气候C.③热带沙漠气候D.⑤温带海洋性气候读下图,回答5~7题。

5.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TB.QC.RD.S6.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A.TB.QC.RD.S7.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 地相符的是( )A.①B.②C.③D.④读下图,完成8~9题甲 乙130º 150º 20º 15º ①②③④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跨南北半球,乙地跨东西半球 B、两地都位于南太平洋C、两地东部都受所在海域暖流的影响 D、两地的自然景观较为相似9.①②③④地的海水温度的排序是 10. A B C. D. 11 A. C.12A 、风海流 13.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处的地下水类型是 ,储存该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是 。

(2)流经①处的洋流为 (暖、寒)流,受这一洋流的影响,②处的气候更加 (干燥、湿润)。

(3)同纬度海域①与海域④相比较,盐度较大的是 ,原因是受 (暖、寒)流影响。

(4)⑤区域为小麦—牧羊带,其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也属于 (粗放、密集)型农业。

(5)②、③两地的降水、植被、动物和土壤有显著不同,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如果洋流④减弱,③处的气候、植被等将受到影响,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

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

处于基础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让我们走出学科本位主义的涡漩,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课改实践的摸索中,勇敢地迈出你每一次教法尝试的第一步,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① a —b 段剖面图 ab A 28°S ② ④ ③ ⑤含水层 隔水层 农业带洋 流1、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人本性”贯彻始终。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本课通过运用电脑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和快乐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2、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环保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

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通过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文意识。

3、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本节课教学过程从多媒体视频及图片的观看,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当然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缺点,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成因的时候,给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没有充分讨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这些我记录下来,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注意。

课标分析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由此推断出该地区的人文环境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开发政策。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它的首都。

2.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大自流盆地,并简单说明其成因。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说出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工矿业、养羊业。

5.初步学会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

6.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的理解。

本课标准要求以某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且由此推出人文环境,从而将自然和人文结合到一起,因地制宜的发展该地经济,并且对于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条标准涉及到工矿业的发展,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环境问题的产生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比如水土流失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人为原因却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中不要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孤立地讲述,应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以及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及时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