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昆明的雨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以下是有关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的10篇相关内容分享。

旨在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昆明的雨,探索它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你们对昆明的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和新词:辟邪鲜腴篱笆格调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三、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

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一、课程概述《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影响的文学作品。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篇作品,使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掌握文学作品鉴赏方法,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影响;- 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昆明的雨》的作品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 《昆明的雨》作品分析-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结构分析- 作品主题探讨2.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 形象分析法- 情感分析法- 审美评价法3. 实践环节- 讨论:作品中的昆明雨特点及影响- 写作:以昆明雨为题材,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昆明的雨》的作品结构,探讨作品主题。

3.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讲解:讲解形象分析法、情感分析法和审美评价法的具体运用。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昆明雨特点及影响,并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等奖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等奖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以及雨水对昆明的影响;2.感受昆明的雨水文化,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文化;2.通过雨水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2.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昆明的雨水文化。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昆明的雨水?”2.展示一些昆明雨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昆明雨水的看法。

Step 2:学习昆明的气候特点(10分钟)1.给学生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包括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等。

2.引导学生讨论昆明特有的气候是否对农业、旅游等方面有影响,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Step 3:学习昆明的雨水文化(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与昆明雨水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中元节的送雨活动,过雨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在昆明人心中的地位和意义,并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

Step 4:进行观察活动(2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户外进行雨水观察活动。

2.提供观察工具,让学生观察雨水的颜色、味道、声音等,通过观察收集雨水相关的信息。

Step 5:整理观察结果(10分钟)1.让学生将观察到的雨水相关信息整理成小组报告或者个人作品。

2.鼓励学生运用创新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如图画、模型、诗歌等。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互动和交流。

2.通过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对于雨水的更深一步思考,如雨水的重要性、雨水的循环等。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水的摄影活动;2.让学生了解其他城市的雨水文化,并进行比较研究。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准确;2.评价学生分享和展示的内容是否丰富,以及表达的是否清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16昆明的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批注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凝练鲜活、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文风。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批注方法;品味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寻文眼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这是XXX对昆明的描述。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出这些问题的要点。

其中,“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在文章中两次反复,情感真挚而深沉,作者为什么想念?又是怎么表达出这份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自学全文。

二、读作批注请同学们先看自读要求。

1.自学质疑请标段落序号(全文共11段)。

2.默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特别要对写出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句段要多赏析批注。

根据导学提示做圈点批注。

3.合作分享:组内交流;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和追问。

根据学生发言提到相内容时,板书:景美味美情美境美。

三、读品风格我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雨后,街上的菌子破土而出,像小蘑菇似的,不仅在石板上生长,在泥地里也长得十分茂盛,有的还结出了小小的伞盖。

”你们会用哪些词来概括这种语言的特点?板书(生活化、口语化)。

我们再感受一下XXX的文字风格,也请同学们课外找来读一读。

四、摹写片断XXX先生善于在生活中有意观察和有心积累,重视从生活中吸收语言的营养,把人们日常聊天的大白话加以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我们来看看你们平时从生活中积累语言的能力,请按要求写片断,注意不要用方言词、网络词。

时间3分钟。

分享写作片断。

五、凑巧成篇选几个同学的文段凑成一篇文章,可能吗?让我们来试试。

齐读P87面“文章信笔所至……昆明雨季”。

这段话提醒我们,可以以一个想法或情感为中心,寻找相关的景物和事物,将它们组合成文章。

这是本周的写作练要求。

虽然这种方法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只要你认真去做,一定会有效果。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一、课程背景《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的文章。

本课程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深入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雨季对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增强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雨季时长及降雨对当地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

2.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降雨量、雨季时间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

3. 案例讨论:以昆明为例,讨论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灌溉、旅游业发展等。

4. 延伸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雨季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内容,阐述降雨特点及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雨季对昆明地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以昆明为例,分析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具体影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文章:《昆明的雨》2. 课件:包含文章内容、降雨特点、雨季影响等信息的课件。

3. 延伸阅读材料:关于我国其他地区雨季特点及影响的文献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新闻报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案例

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案例

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背景昆明,作为中国的“春城”,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教学的宝贵资源。

本案例以昆明市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为例,通过一堂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掌握与“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3. 教学内容3.1 文本选择选择与“昆明的雨”主题相关的文本,如《昆明的历史与文化》、《昆明的雨季》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3.2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3.3 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的雨季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 阅读:学生分组阅读选定的文本,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以及与“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 写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昆明的雨”的短文。

- 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写作和展示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昆明的雨”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案例以昆明的雨为主题,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昆明的美丽和独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昆明这座城市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昆明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昆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对课文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明,感受昆明的美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昆明风景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昆明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对昆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昆明的雨,缠绵而细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案

《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案

《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案标题:昆明的雨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参观实地探索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资源。

2.实地参观昆明的雨水存储设施。

3.小组合作讨论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策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昆明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昆明被称为“春城”。

2.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地参观(30分钟)1.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雨水存储设施,例如水塔或下水道。

2.借助实地观察,向学生介绍昆明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方式。

3.让学生留意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雨水存储设施的特点和作用。

三、合作小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策略。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雨水收集设施的改进和创新。

b.雨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策略。

c.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对于昆明的未来发展的影响。

3.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建议。

四、总结(20分钟)1.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讨论结果和建议,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2.总结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昆明的未来发展对于雨水管理的需求。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利用雨水资源。

四、教学反思:通过实地参观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昆明的雨水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6 昆明的雨-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6 昆明的雨-一等奖

第一课时课前诵读。

写雨诗句。

说说各句分别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水波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内容,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4、合作探究: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一、了解作者,解决生字词。

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文下注释1补充屏显:1939-1946年,作者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和建设中学任教,在此生活看7年,结识了夫人施松卿。

视昆明为第二故乡,有多篇写昆明的散文。

其文平淡质朴,选材凡人小事,抒写乡情民俗,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

2、字词积累屏显正音:菌()子黄焖()鸡绿釉()篱()笆密匝()深褐补充解词: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无可方比: 没有可以比得上的。

张目结舌: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

2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3雨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三、探究问题1、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开篇却写给宁坤的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文中正面写雨的内容不多,反倒用大量笔墨来写其他的景、物、人、事,你怎么理解这种的写法屏显:春之精神写不出,朱自清以草花风雨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汪曾祺以景物人事写之。

3、总结提升。

结合文本理解“形散”“神聚”的内涵,感知散文的特点。

屏显“阅读提示”(板书本课重点:散文的“形散神聚”)四、课堂练习第(2)段和第(11)段,作者两次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方法指导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答题时,由于第(2)段和第(11)段在文章中的段落位置不同,所以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内容上,段中的语段,一般都是点明文章中心,抒发情感;在结构上,往往都是引出下文。

段尾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内容上,一般都是深化主题,在结构上,结束全文,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昆明的雨》教研课的一等奖优质课程

《昆明的雨》教研课的一等奖优质课程

《昆明的雨》教研课的一等奖优质课程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昆明的雨》这首诗歌,帮助学生了解昆明的季节特点和雨水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昆明的雨》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昆明季节特点和雨水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诗歌朗读与理解:- 教师朗读《昆明的雨》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阅读理解与讨论:- 学生阅读《昆明的雨》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 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活动与展示:-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昆明的季节特点和雨水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意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读和讨论活动的程度。

- 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准确。

- 学生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内容。

2. 作业评价:- 学生对《昆明的雨》诗歌的阅读理解题目回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学生对昆明季节特点和雨水影响的讨论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昆明的雨》诗歌文本。

2.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昆明的雨》这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昆明的季节特点和雨水的影响。

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诗歌朗读、阅读理解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诗歌意义,并加深对昆明的了解。

评估方式既包括课堂表现,又包括作业评价,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研究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因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情感表达的讲解和训练。

同时,我还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汪曾祺写景散文的特点;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品味文章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3.了解对诗意人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寻美悟情,品味语言。

难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生活态度。

一、轻吟浅诵感知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清时好,山空多雨时也怪。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一说,两首诗中雨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二、披文入情寻雨美1、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③汪老把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寄托在哪呢?2、活动一:吟诗填词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了。

月复一月,总是忽上忽下,忽停忽停。

昆明的雨季是浓浓的绿色,明亮而饱满,让人动情。

门前倒挂的仙人掌,饱满浓绿,开着一朵金黄色的花。

雨季的木耳鲜嫩,院子里茂密的树叶映衬着房间的绿色。

听,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她的声音是娇娇。

看楼主母女的缅甸月桂让我心软。

下雨有时会让人有点想家。

我想念昆明的雨。

屏显:雨美,美在平常景物、凡人小事。

三、入文入境品语美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1:围绕以下美女,在小组中找出一位美女。

昆明的雨季。

雨季的仙人掌。

雨季的菌子。

雨季的果子。

雨季的花。

与友人小酌。

任务二: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

屏显:自主学习任务单。

读一下。

如果你擅长朗读,你可以津津有味地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品一品,如果你擅长批注,你可以品析词句,点评内容,提出问题。

问一问,如果你擅长思辨,你可以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

说一说,如果你巧于表达,你可以讲讲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故事。

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6【一等奖教学设计】

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学设计】6【一等奖教学设计】

16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本课生字词语。

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4.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1课时导入(问题导入):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2.交流背景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从昆明的雨来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为时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续,丰满却颇具柔情。

3.积累字词(1)注音八卦.(guà) 避邪.(xié) 菌.子(jūn)黄焖.鸡(mèn) 绿釉.(yòu) 篱笆..(lí ba)鸡(zōng) 炽.红(chì) 密匝.匝(zā)鲜腴.(yú) 苔痕..(tái hén) 暮.年(mù)(2)解释词语①避邪: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猜字谜,走进“雨”1出示字谜:(1)两人同离去,直到四点归——打一字。

(2)雪落横山——打一字2.拓展:含有“雨”的诗句对于雨,有人喜欢有人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汪曾祺曾写过《昆明的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二、听课文,感受“雨”——体会情感1.听读课文2.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喜爱3.请找出直接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

我想念昆明的雨。

4.关于抒情(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抒情。

(2)这种抒情方式叫什么?直接抒情,叫直抒胸臆。

(3)昆明的雨有何特点值得他喜爱呢?①昆明的雨季虽然长,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②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三、析课文,理解“雨”——把握中心1.作者仅仅喜爱昆明的雨吗?他还喜爱什么?各种菌子、雨季的果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雨季的花缅桂花、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看景、酒馆小酌。

菌子——味美————吃杨梅——味甜————吃缅桂花——味香————闻莲花池——景美————玩酒馆小酌——氛围美——喝2. 菌子——味美————吃杨梅——味甜————吃缅桂花——味香————闻生活莲花池——景美————玩酒馆小酌——氛围美——喝作者相念昆明的雨,实际上是想念昆明的生活。

板书:菌子————滋味美、景物美杨梅————滋味美、氛围美缅桂花———景物美、人情美酒馆小酌——氛围美、人情美四、读课文,品味“雨”——揣摩写法1.作者不直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对雨中的景物人事来表达,这种抒情方式,叫?间接抒情。

《昆明的雨》教研课一等奖的优秀课程

《昆明的雨》教研课一等奖的优秀课程

《昆明的雨》教研课一等奖的优秀课程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展示一份荣获教研课一等奖的优秀课程《昆明的雨》。

该课程以昆明市为背景,通过探索昆明的雨水资源和相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1. 课程概述- 通过图文资料和实地考察介绍昆明的雨水资源情况和相关环境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雨水资源。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雨水资源的重视。

-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内容- 雨水的形成与分布- 昆明的雨水资源现状- 雨水的利用与保护- 雨水与环境问题的关系4. 教学方法- 图文资料展示: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展示雨水资源和相关环境问题的情况。

-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昆明市的雨水收集设施和环境保护项目,亲身感受和了解。

-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雨水利用和保护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三、课程特色1. 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该课程既关注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通过直观的图文资料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感知环境问题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课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互相交流。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地考察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亲身参与雨水利用和环境保护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课程评价该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他们对雨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和实践能力,对雨水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总结《昆明的雨》教研课是一门优秀的课程,通过以昆明市为背景,探索雨水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

课程特色在于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质量课程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质量课程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质量课程1. 课程背景《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雨季景观的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和解读这篇课文,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学内容3.1 课文分析-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昆明的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2 语言技巧训练- 通过课文示例,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3 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 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4.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 课程评价-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 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关注其对课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6. 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昆明的雨》,掌握其中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6 昆明的雨-市赛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6 昆明的雨-市赛一等奖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与雨相关歌曲导入,让同学们谈谈心中的雨季是怎样的。

(二)、课文内容1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文章,并思考本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2 以上的景与物有何特点,他们和雨又有什么关系呢从中可看出雨的特点是怎样的(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2.昆明雨的特点之一是“使人动情”仅仅因为景美、有吃的吗(请小组讨论后回答)3 作者通过回忆昆明的雨和相关事物,表达了其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小组合作试着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五)、写一写课文中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那么富宁的雨是怎样的呢三、板书设计昆明的雨长————想念————口语不气闷————喜爱————自然明亮————感激————平淡丰满————赞美————清新使人动情————浓绿民风、人情、生活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6 昆明的雨-“江南联赛”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6 昆明的雨-“江南联赛”一等奖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苏州外国语学校李瑞【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语文新教材选入的一篇新课文,具有纯粹文学的特质,对学生捕捉生活美点、挖掘写作素材、把握作家风格、透析背景韵致具有阅读典范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雨季不陌生,但对如何从侧面角度表现雨的滋润温暖特点,如何挖掘生活表象背后的深意却处于懵懂状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学习作者文质兼美的笔法。

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通过把握重点语段和挖掘关键信息来逐层深入体悟作者情感。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对联大的感念,对精神家园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衬托写法,了解作者写作风格,深悟西南联大对文学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雨,是作家钟爱的传情之物,闯进每个人心中,下的大小却不一样。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名家雨段,重温那别样的情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几朵浮云,仗着雷雨的势力,把一天底星月都扫尽了。

树枝拚命地扭来扭去,但是无法躲避风的爪子。

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雨夜》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一声回答。

像地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

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雨愈下愈大。

——《围城》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昆明的雨》品味写作风格,我们可以判断这分别是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汪曾祺的作品。

这篇文章似乎和其他几篇风格不太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看起来不急不烈的《昆明的雨》。

一、初见——一词一句笔悠扬1、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昆明的雨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声调。

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不仅是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3.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5.探究:可见,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有关的记忆。

那么,作者仅仅只是记叙这些而已吗?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只是单纯的记叙描写,在文中,作者在开头与结尾都很明确地表达了“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的一系列描述中,寄托着对昆明的雨的至深想念。

6.请你结合上述探究分析再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

第三部分(6-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与诗情。

第五部分(11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探究一: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你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

探究二: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分析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本文的情感把握宜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富有情味的句子,引导朗读。

(1)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昆明雨水之多。

(2)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有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共同特点:多。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

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3)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

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怎样的苗族女孩子?为什么要写苗族女孩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娇美的苗族女孩子。

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喜爱之情。

(5)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目标导学三: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1.探究:根据本文结构分析可知,作者所叙的景、事、物十分多,这样描写是否有点杂呢?倘若文中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话,这篇文章是否会失去其整体性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种怀旧与珍视的情愫贯穿全文,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因此,文章中所叙景、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而是围绕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作者的情感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寓于字里行间,因此,即使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来点明主旨,这主旨仍然能从全文见出,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

2.散文写作中常有“形乱神不乱”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

我们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三、板书设计昆明的雨⎩⎪⎨⎪⎧⎭⎪⎬⎪⎫雨的特点雨中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教案设计力图使学生不局限于对昆明的雨的特征关注,而是在朗第五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五单元)卓越成就与科学探索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diàn jí nìshú yá lùzhóu mù chāi yìhèng mán chuò2、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

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3、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4、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5、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6、优秀品质: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合作探究案1、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2、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3、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4、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①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②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③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④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

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

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2、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3、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检测案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

2、高兴、自豪以及对儿子的重视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

4、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

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

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

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的精神。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