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八册第四章《秋之韵》,详细内容为课文《昆明的雨》。
该课文以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亲身感受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风光,表达了对昆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内涵。
重点:掌握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检查: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3. 课文精讲:(1)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氛围和情感。
(2)细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生动语言和表达技巧。
(3)例句分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昆明的雨》2.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语言特点:生动描绘、情感丰富4.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昆明雨季特点: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雨势缓和、滋润万物。
(2)例句分析:如“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撒在马路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形态和动态,使读者感受到雨的细腻和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其他描绘雨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组织一次“我心中的家乡雨季”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家乡的雨季特色。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七单元《雨的四季》,具体内容为《昆明的雨》。
本文描述了昆明雨季的景色、氛围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详细描绘了雨中昆明的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品味文本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对昆明雨季的独特理解。
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中关于昆明雨季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b.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讨论文章中提到的昆明雨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雨的描写。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昆明的雨》2. 作者:杨绛3. 文章主题:昆明雨季的独特韵味4. 重点词语:缠绵、湿润、韵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以“家乡的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家乡的雨(示例)我的家乡位于江南水乡,雨是这里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雨中的家乡,别有一番韵味。
细雨如丝,缠绵悱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如同跳跃的音符,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
家乡的雨,滋润着大地,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我那颗热爱家乡的心。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雨的诗词、成语、谚语等,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感受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昆明雨景的技巧。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昆明雨景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昆明雨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昆明雨景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如描述雨中的景色、氛围和人物等。
4. 总结提升(1)总结课文结构和层次,归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昆明雨景的插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雨天生活的短文,可以参考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分析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欣赏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描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
3.讲解重点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会作者描绘昆明雨景的高妙之处。
4.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c.编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受。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如生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2.强调课文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等。
3.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仿写、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明雨景的精妙。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会总结、概括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df67f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1.png)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一、诗词激情导入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师:作者是?生:汪曾祺二、寻找感情线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三、明确写作载体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师:好,还有没有?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如“辟邪”“鲜腴”“菌子” 等。
(2)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3)学生能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背景材料,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2)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感悟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2.帮助学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让学生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汪曾祺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韵味。
2.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凡人小事,体会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
3.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描写“雨” 的诗文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
2.提问:这些诗文都描绘了雨的不同特点和情感,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汪曾祺写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作者笔下昆明的雨,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情趣呢?(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呢?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2. 领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描绘的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昆明的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找出课文中生字、新词,并尝试理解。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描绘的昆明雨季特点,讲解生字、新词。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自己家乡的雨季特点,并进行分享。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作者为何如此怀念昆明的雨,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主要内容:昆明雨季特点:湿润、清新、舒适作者情感:热爱、怀念3. 生字、新词:湿润、清新、怀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描绘出你心中的景象,并表达你的情感。
作业答案:1. 昆明雨季特点描述:昆明的雨季湿润、清新,让人感觉舒适宜人。
2. 季节描绘及情感表达:(示例)我喜欢春天。
春天里,万物复苏,阳光明媚。
走在田野间,看着绿油油的小草,闻着花香,心情愉悦。
春天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对这个季节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培养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分析昆明地区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课文通过描述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独特魅力。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昆明地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引出课文内容。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分析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进行案例分析。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明地区的降雨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当地居民、游客等,进行情景模拟。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和交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明地区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课文内容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二、检测预习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三、寻美点作者曾经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线:昆明的雨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资料链接: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
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3、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4、“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5、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昆明雨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
新课
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六月的雨》)听完之后提问:说起昆明大家有什么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汪曾祺眼中的《昆明的雨》
二、指导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义。
鲜腴:
孟夏:
方比:
扳尖:
密匝匝:
三、整体感知听课文配乐朗诵,请学生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研读课文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5、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6、交流探讨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
呢?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五、布置作业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节选)
提问8: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9: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
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
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