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1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7课《昆明的雨》教案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技巧时可能感到困惑;
-教师应通过图示、示例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
举例: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昆明雨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最后抒发感情。这种结构有助于突出主题,使文章层次分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雨给予你们特殊情感体验的情况?”(如:在雨中玩耍、听雨声入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作者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故乡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或大自然的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写作练习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需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上得到更多指导。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朗读诗歌《昆明的雨》2.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昆明的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难点:1.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2.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图片展示昆明的风景,引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
2. 老师引导学生联想、回忆有关昆明的雨的情景。
二、呈现(10分钟)1. 老师展示诗歌《昆明的雨》全文,并让学生跟读诗歌。
2. 老师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理解。
三、感知(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随机选取几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教师进行对话。
四、学习(2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类似手法。
2. 随堂小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写一首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短诗。
五、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自己的短诗展示给全班。
2. 学生互评,评选出最好的诗句,并解释为什么觉得这句好。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复习诗歌《昆明的雨》的歌词和意境,并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感受。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去昆明旅游,亲身体验昆明的雨,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2. 让学生创作更多类似的诗句,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昆明的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昆明的雨》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欣赏。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昆明雨季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
学生对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结合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通过自然现象感悟生活,表达个人情感。
作者简介:汪曾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其细腻的文笔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著称。
《昆明的雨》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昆明的雨》课文PPT课件,包含汪曾祺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昆明雨季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昆明雨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雨季”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昆明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昆明雨季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昆明的雨》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昆明雨季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淅沥”、“氤氲”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感官描写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运用圈点批注法,寻觅昆明雨景中最有味道的画面,并绘制成一张“昆明雨景"明信片。
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淡而有味”的文字。
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想念和喜爱之情。
2.通过仿写,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展示学生之前绘制代表扬州特点的画,设置情境,请学生帮忙。
我有一位外国朋友,热爱生活,最爱旅游。
他想去昆明,无奈疫情下暂时去不了,如果让你画一幅能体现昆明的画,你会选择画什么麻烦大家给推荐一下。
(预设)生:选择昆明的美食“过桥米线"、昆明的滇池、石林……汪曾祺先生也给朋友画了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你们知道他画了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汪老先生画了什么。
PPT展示课文第一段文字,学生齐读。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汪曾祺先生选择了画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和几朵青头菌、牛肝菌。
也正是这样的一幅画牵动了汪曾祺对昆明的一缕情思,并写下了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汪曾祺的脚步,漫步昆明雨中,去发现和感受昆明雨的美,绘制昆明明信片。
二、雨中漫步,渐入雨境【学生活动】1. 经过小组的自主学习,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态度。
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
(2)我想念昆明的雨。
(11)朗读指导:表达“想念"之情要读的舒缓一些。
2.昆明的雨”有什么值得想念的地方作者所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圈点出本文围绕“昆明的雨",写了那些内容预设: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白兰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八年级语文《昆明的雨》 (1)优秀教案
我们的一次文化之旅——自读汪曾祺《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尧卓玉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
四种不同类型的散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和体会散文类型特点,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要求学生把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作为抓手和重点,引导学生“学文识类〞。
二、学情分析:绝大局部学生根底较差,没有主动阅读习惯,阅读积累较少,文学素养较低。
学习本篇文章,培养一种阅读兴趣,指导一种阅读散文方法,养成阅读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2.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学习拼图法教学课时:第2课时六、教学步骤:1. 揭示课题:创设情境:角色的转变,“我是一名游客,想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于是介绍了一名文化使和提供一张文化名片作为向导,让我自游其中。
〞2. 预习反应:〔1〕思考:根据课前预习课文,在这次文化旅行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和事?〔2〕圈点出你认为最有味道的语句,并在课文中相应语句旁做好批注。
〔3〕课堂分享:展示要求:A. 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相关语句;B.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C. 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法,交流预习中的疑惑,并采用学习拼图法,达成共识后展示。
〕3. 品味体悟:〔1〕昆明的味儿就在雨季中的景、人、物上,于平凡中表达“淡中有味儿〞。
景物之美、滋味之美、人情之美、气氛之美教师总结:〔略〕〔2〕思考:作者的情思在哪儿?结合开头和结尾“我想念昆明的雨〞写入一首诗中,慢慢体会作者在雨季的昆明那份情思。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并展示。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2. 领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描绘的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昆明的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找出课文中生字、新词,并尝试理解。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描绘的昆明雨季特点,讲解生字、新词。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自己家乡的雨季特点,并进行分享。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作者为何如此怀念昆明的雨,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主要内容:昆明雨季特点:湿润、清新、舒适作者情感:热爱、怀念3. 生字、新词:湿润、清新、怀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描绘出你心中的景象,并表达你的情感。
作业答案:1. 昆明雨季特点描述:昆明的雨季湿润、清新,让人感觉舒适宜人。
2. 季节描绘及情感表达:(示例)我喜欢春天。
春天里,万物复苏,阳光明媚。
走在田野间,看着绿油油的小草,闻着花香,心情愉悦。
春天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对这个季节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培养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分析昆明地区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课文通过描述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独特魅力。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昆明地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引出课文内容。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分析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进行案例分析。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明地区的降雨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当地居民、游客等,进行情景模拟。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和交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明地区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进行写作练习。
5.结合课文,了解并讨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6.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朗诵和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并欣赏作品中的美词佳句,提升文学素养。
-文章结构与主题: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围绕昆明雨季组织材料,表达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喜爱。这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关键。
-修辞手法: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文化背景感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感知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昆明的雨》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通过分析课文,大家能够主动发现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细腻之处,这表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理解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对于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分享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在介绍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昆明和其他地区雨季的图片和描述,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
-文章结构的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思路。
-文化背景的把握:学生对昆明及其雨季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突破方法: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课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昆明的雨》这篇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写作技巧的内化:如何将作者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体验过雨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比如,雨后的空气是否让你觉得清新,或是雨中的景象让你有何种特别的情绪?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中昆明的独特之美。
4.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昆明的雨》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 昆明的雨(第1课时)
昆明的雨(第1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梳理文章结构,初步感知课文的整体内容。
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新课导入看一眼昆明的山水,你会流连忘返;尝一口昆明的美食,你会啧啧称奇!这里确实是个绝美的地方,就连这里的雨也是神奇的,它能让一位大作家在离开这里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甚至让这位作家写出了一篇文章把昆明的雨推荐给大家。
今天,我们就从汪曾祺的视角,一睹这昆明的雨!一、知人论世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汪曾祺及其作品,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宁坤( ) 辟邪( ) 牛肝菌( )鲜腴( ) 气闷( ) 缅桂花( )八卦( ) 篱笆( ) 黄焖鸡( )吆喝( ) 绿釉( ) 密匝匝(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匝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绵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划分层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本文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文章开篇却要描述给宁坤的画?2.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3.第7段写“昆明菌子极多”,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菌子?这些菌子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4.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植物?5.第9段主要写缅桂花,为什么还要写房东和她的养女?6.作者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这种“情味”有怎样的内涵?7.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两次重复说“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两处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作者想念的仅仅是雨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昆明的雨》
教案名称:《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官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教学重点:散文的描写手法和感官体验。
散文中对昆明雨景的细致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感官描写和情感变化。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悟。
教学准备:《昆明的雨》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昆明雨景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感官体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昆明雨景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昆明的雨》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韵律和情感。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描写手法、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感官体验:学生通过闭眼聆听雨声,记录自己的感受,尝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和触觉描述。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感官体验的描写,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述,模拟昆明雨中的不同场景,加深对感官体验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自然现象的感悟。
2. 感官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自然现象的感官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受。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如“辟邪”“鲜腴”“菌子” 等。
(2)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3)学生能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背景材料,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2)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感悟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2.帮助学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让学生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汪曾祺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韵味。
2.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凡人小事,体会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
3.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描写“雨” 的诗文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
2.提问:这些诗文都描绘了雨的不同特点和情感,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汪曾祺写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作者笔下昆明的雨,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情趣呢?(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呢?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阅读提示自读文章,运用阅读散文的方法,提高批注能力。
2、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作者“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
3、体会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散文风格,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当它落在朱自清的眼睛里,就有了《春》;当它落在刘湛秋的肩膀上,就有了《雨的四季》。
今天,这场雨落在了汪曾祺的心间,就有了《昆明的雨》。
二、方法指津《昆明的雨》是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学散文的方法来自读这篇文章。
第四单元,我们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我们该如何学散文呢?阅读散文,我们要品味个性化语言,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或深刻的人生感悟,并学会由一篇文章推及一类文章。
而对于自读课文,我们一般有两大助手:旁批和阅读提示。
它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我们在读书时应加以重视。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方法抓提示,利用提示写批注。
三、品读昆明的雨(一)本文虽然题为《昆明的雨》,却未用大量笔墨写雨,请你结合阅读提示,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小组开火车回答具体事物后总结:文章写了作者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
(二)自读7-10段,任选一处能体现雨季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或氛围美的句子做批注。
方法指津:圈点勾画法。
圈点勾画的内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批注可以从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描写角度、用词特点等方面入手,写出心得体会、个人见解。
预设:(1)牛肝菌写牛肝菌具体特点所用的四字介绍有讲究吗?调动了你的哪些感官的参与和享受?(口感、味觉、嗅觉)写牛肝菌的一句,标点用的很妙,老师试着改写了一句和它对比,同学们试着边读边感受,两者有什么区别?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虽然只是加了几个标点,滑,嫩,鲜,香,一字一顿,这种停顿重读的强调更能够突出牛肝菌的口感,让读者仿佛尝到了一样,唇齿留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活的情调:生活宁静、平淡、温馨。
3、温暖的人情:房东经常给房客送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心软软的”
五、拓展阅读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 ,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品味诗意
第二环节
浏览课文
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清幽、宁静、寂静,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今天就让我们在汪曾祺先生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缅桂花“密密的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昆明的雨如此丰满,滋润了一花一草一木,让它们各自呈现出独特的美丽。写景、物、人、事较多,看似杂乱,却围绕中心,形散而神聚。
三、默读课文,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例如:
①昆明美味:昆明的菌子极多——牛肝菌,滑、嫩、鲜、香;青头菌,浅绿色,格调高;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颜色黑红黑红,……一点都不酸。
②昆明人美: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娇娇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四、品读语言,体会风格
汪曾祺的语言淡而有味,回味无穷
(一)淡:1、白描手法,不加夸饰:①写景、写人用白描手法,简单点染,几乎不加修饰,如: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2、表达含蓄,内敛节制:仅有两处“我想念昆明的雨”,没有直露、强烈,而是含蓄、深沉表达思念之情。
且倒挂着也能开花。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初步感知风格
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找清楚前后对应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第三环节
体悟深情
第四环节
体会作者
语言风格
第五环节
推荐阅读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
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
“小”“小”“一碟”“半市斤”“绿釉”,清静优雅之所,和朋友闲谈静坐,充满了淡淡的诗情画意,酒不醉人人自醉。昆明的雨让景物清新淡雅,让人优雅淡然,生活宁静、平淡而温馨。这件事情发生在40年前,但作者却能记忆如此清晰,连酒店里的几只鸡的样貌和状态都记忆如此清晰、深刻,可见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留恋之情已经铭刻心底多年,从不曾忘记。
③昆明情调美:第10段,酒店小酌: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我们走不了,就这样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对比:我们来到最热闹的中央大街,有一家富丽堂皇的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鸡鸭鱼肉,又开了一坛30年的女儿红,倒在碗里,开始痛饮。
读课文句子,圈点勾画重点字词,品味情感
总结概括出语言风格,体会到并能找到对应句子
课外阅读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单位
姓名
课题
昆明的雨
课标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3.体会作者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评价任务:
1.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的雨合雨中相关景、事、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注重把握课文的抒情线索。3.既要体会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还要进一步理解文中展现的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第一环节
诗歌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