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竹琴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大竹,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一个以竹子生产和加工闻名的地方。

在大竹,民间乐器制作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千年。

大竹民间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精美的工艺闻名于世,如大竹笛、竹笛、竹酒罐、竹洞等。

大竹笛是当地一种传统的竹制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

大竹笛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选材、削制、打磨和装配四个步骤。

要选用质地细腻、纹理均匀的竹子作为材料。

然后,根据制作笛子的尺寸要求,将竹子削制成指定的形状和大小。

接着,要对竹子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没有毛刺和凹凸不平。

将吹孔、音孔等零部件装配到竹子上,制成成品。

在制作的还要注重对竹子本身的音质特点进行挖掘和调整,以确保乐器的音色优美。

大竹笛使用优质的大竹制作,其音色圆润悦耳,被誉为“竹韵悠扬”。

竹笛是大竹地区的一种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独特。

竹笛的制作流程包括:选竹、烘干、修理、掏孔、打磨、上色和装配等步骤。

要选用品质上乘的大竹竹子,经过烘干处理,使其更加坚硬和耐用。

然后,对竹子进行修理,使其表面光滑,没有裂痕和瑕疵。

接下来,要根据设计要求,在竹子上掏出吹孔、音孔等零部件。

然后,对竹子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根据需要进行上色,然后将各个部件装配成品。

竹笛制作的关键在于对竹子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音质的调试和捏合,因此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离不开热爱音乐的工匠们的努力。

由于受到时代进步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大竹民间乐器的制作技艺曾一度面临衰落的危机。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大竹民间乐器的制作技艺得到了重视和传承。

很多传统工艺大师和技艺传承人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也有不少年轻人加入到大竹民间乐器制作的行列,他们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还加入了新的创新和发展,使大竹民间乐器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外,现代科技也为大竹民间乐器的制作和传承提供了许多便利。

三峡库区川东竹琴调查报告 - 中国大学生在线

三峡库区川东竹琴调查报告 - 中国大学生在线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竹琴调查报告海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404000)摘要:川东竹琴是三峡库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有数百年的历史,已经被评审列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东竹琴文化遗产蕴含重要的历史、艺术、人文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重庆;川东竹琴;文化遗产;渝东万州,商属梁州,周归巴国,现为重庆。

万州文化,历史悠久,穿越古今,由其醉人的当属川东竹琴。

川东竹琴是渝东地区民间说唱艺术的缩影,它起源于清嘉庆年间。

川东竹琴创始人王道合,他出生于清嘉庆元年,13岁在万州北山观入道,系道家人氏,21岁始创川东竹琴,至今已有九代弟子三百余人。

竹琴,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为群众所熟悉,据老艺人传言,它源于河南,清初在四川的一些水陆码头和城镇中出现了道士的竹琴演唱,唱的是“玄门调”、“南音调”,内容多为二十四孝之类。

[1](p743)川东竹琴自形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川东竹琴板式严格规范,唱腔优美和谐,独特动听,雅俗共赏,是中国说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种。

一、竹琴的历史川东竹琴相传,竹琴创始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据说一日夜间,张果老在竹林纳凉,忽听“咚咚咚”的声音,张老立即取来一节竹子蒙上筒口,随意敲打,便觉悦耳。

在电影电视《八仙过海》剧中,只要有张果老的形象,就可见到他身背竹琴的镜头。

有唱词为证:“一根竹儿青悠悠,长在深山老林头,果老仙制琴原本贵重,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

”二、精细的制作工艺竹琴的道具分为两种:竹琴、简版。

竹琴的制作:(1)琴筒,钓鱼慈竹产于四川大竹和金沙江,竹子长成后蓬起很高,前面的尖尖插入水中故名钓鱼竹。

竹子必须是三年以上的节稀垂直、无节最佳,无伤害,无虫害,有时为了选一根上好的竹琴材料,还必须雇用专人看护,从生长到成熟要经历三年的过程。

取材后,第一步是裁枝,决定长短,长短是根据内空直径而定,细则短,粗则长,怎样取长短是有一定比例的,一般是从40mm-55mm之间,最佳音色是53mm-55mm之间,长为96.5mm-97mm,取材后的第一道工序是用防虫的药水蒸煮后通风晾干。

四川竹琴中和调“杨调”艺术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四川竹琴中和调“杨调”艺术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四川竹琴中和调“杨调”艺术传承与发展之我见作者:谢赤非来源:《曲艺》2019年第05期四川竹琴,是江浙一带的渔鼓传入四川后发展而成的曲种,以一人用渔鼓、简板自打自唱,文本以韵文、散文交替。

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由单一的唱腔逐渐演化为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

一、竹琴的沿革与流派史料清代嘉庆元年,道人怀抱渔鼓演唱俗曲进入四川境内宣传道义,因手持竹简板、竹筒传道,这种表演得名“道筒”。

随后,善男信女也加入弘扬道义之列,“道筒”便流入民间,民间说道艺人由此诞生。

因简板发音近“哧”,竹筒发音近“嗙”,故被川人称之为“哧嗙嗙”“打竹琴”“唱竹琴”。

直至民国初期,道情才被叫作“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是多人分角色坐唱,艺人多是盲人,所以沒有表演,但讲究的是韵味。

台上唱腔宛转悠扬,台下摇头晃脑闭目欣赏。

竹琴按演唱风格分为“扬琴调”(“坝调”或“成都派”)和“中河调”(“川东派”)两大派。

在旧社会的成都,家喻户晓的“竹琴圣手”便是“扬琴调”贾派竹琴开创者“贾瞎子”贾树三。

他将扬琴唱腔引进竹琴,嫁接、融汇,并按唱本内容和人物性格逐一予以充实、润色,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气的新派竹琴——“扬琴调”。

贾瞎子的第三代传人80多岁的盲人张永贵饮誉四川曲坛,被视为当代“扬琴调”的正宗代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可惜,张老先生于2019年3月15日逝世,“扬琴调”竹琴后继乏人。

“中和调”竹情分为两支,一支是重庆的“川东竹琴”,另一支便是荣昌竹琴。

其艺人杨庆文1946年,将“中和调”竹情带到成都,延续至今。

2008年两支“中和调”竹琴同时被入送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和调”竹琴常见的演出形式是一人坐唱。

演唱者时而模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不同于竹琴的诸多盲人演唱者,杨庆文是一个健全人。

三峡民俗演出节目收集

三峡民俗演出节目收集

《川东竹琴》——川东竹琴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介绍了竹琴的制作过程、川东竹琴说唱表演的基本特点、川东竹琴表演艺术的传承情况。

认为要将川东竹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则应对其表演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度的改革。

传说,竹琴为张果老所创。

张果老为“八仙”之一。

一日夜间,他在竹林纳凉,忽听“咚咚咚”的声音,即取来一节竹筒,蒙上筒口,随意敲打,便觉悦耳。

影视剧中,张果老总是身背竹琴。

有首歌唱道:“一根竹儿青悠悠,长在深山老林头,果老仙制琴原本贵重,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

”《五峰民歌》——包含民间歌曲和歌谣两大部分,二者难以绝然区分,只是咏唱者和采录者的侧重点不同:民间歌曲重在用曲调歌唱,歌谣则是用入韵的文词叙述某一事物。

五峰境内流传的民歌浩如烟海,曾被业内人士称为“山歌之乡”。

20世纪70年代,采花曾多次举办大型赛歌会。

新民歌《红日照在东山上》以清新优美的旋律唱出了土家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一片深情,上世纪60年代在省内外广为流传。

县文化馆已搜集整理民歌资料1300余首,其中150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

五峰《民间歌谣》(24.9万字,胡德生主编)和五峰《民间歌曲》(25.5万字,胡浩主编)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甘宁鼓乐》——州区甘宁镇位于长江北岸,距万州主城25公里,拥有“亚洲第一瀑布”,也拥有千年传响的甘宁鼓乐。

2011年7月,甘宁镇因“甘宁鼓乐”入选首批68个“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

因三国名将甘宁而得名甘宁鼓乐这一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起源于东汉年间。

土家民俗:《哭嫁歌》——地宝土家婚俗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女方在烧完“告宗祖文”后,便开始哭嫁。

哭嫁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

流行的有“从小父母养育恩,长大难报父母情。

今日离乡背井去,何日才报父母恩。

”、“穿婆家衣,受婆家欺;端婆家碗,受婆家管。

”等歌词。

《土家山歌》、《红苕歌》——山歌是土家人民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衍化与完善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种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的。

即将逝去的艺术——竹琴

即将逝去的艺术——竹琴

即将逝去的艺术——竹琴“太阳出山来耶,红遍天耶……”肩背竹琴,手握简板,随着自编的节奏,敲琴打板,简单古朴的竹琴老人唐荣基再次出现在了成都新华公园。

据他自己回忆,在这里传唱竹琴已经有10几个年头了。

竹琴本名道情,形制与竹筒琴相近。

琴体用两端带有竹节的大龙竹制作,筒长50厘米~60厘米、外径8厘米~10厘米。

竹琴是四川独有的一种地方乐器,据现有资料来看,道情拥有“竹琴”的异称,当系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载李生春《丹崖元夜春灯谣》有“又有一对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便是对竹琴最早的记载。

源于道情的四川竹琴,传世的传统曲目有300余支。

1949年以后,随着省、市、县各级曲艺演出团体的相继成立,道情开始由书馆进入正规的剧场舞台。

新的演唱题材和新的演出场所,使四川竹琴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除传统的坐唱外,还有站唱加走唱,并借助身体、四肢、面部表情等辅助形式,增加了竹琴的艺术表现力。

在唱腔和伴奏方面,也有所革新,增添了时代气息和民乐队伴奏等形式,使古老的道情艺术获得了新生。

而今年87岁高龄的唐老则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仍在演绎这一曲种的老艺人之一。

唐老回忆说,他10余岁时就会“打”竹琴,但后来放下了。

1992年,为了不让这一传统艺术失传,唐老突发奇想把丢了几十年的“打竹琴”技艺“捡”了回来。

他自己创作了数十首曲子,每当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在公园等处免费唱给过往的路人。

渐渐地,苦守着竹琴的他成了非物质文化绝迹遗产的代表人物。

摩挲着竹琴。

唐老先生若有所思的说:“打琴赚不了钱,好多人都不打了,年轻人又不学……”唐老感慨地说,竹琴看似简单,其实中间大有学问,它要求艺人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竹琴打得好的,能让听众为曲目内容而悲、而喜、而激动。

社会在进步,什么都在改变。

新花样,新名词,新的娱乐方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淡化。

年龄上的代沟跟生活内容的丰富,或许会让人去看看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的名胜古迹,却鲜有人再来问津向竹琴这样的精神食粮。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四川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代表着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川剧:川剧是中国四大戏曲之一,起源于四川,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化妆而著名。

川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有高腔、胡腔、弹腔、昆腔等,而其表演风格则以豪放、激情、热情为特色。

2. 蜀绣:蜀绣是中国著名的刺绣之一,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蜀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刺绣手法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3. 四川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以竹子为乐器的民间音乐,流传于四川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竹琴音色清脆悦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4. 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是一种流传于四川川江流域的民间音乐,是川江船工在工作时唱的一种号子。

川江号子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绵竹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起源于四川绵竹。

绵竹木版年画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和寓意深刻的图案而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实践探究——川东竹琴课程实践探索中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实践探究——川东竹琴课程实践探索中的思考
3 在 开设竹 琴课程 中的探 索与 实践 开设 竹琴课程 与学校教育 相结合对 川东竹琴 的传承 和保护 具有很大 的优势 , 我校为此做 了一系列 的探索 和实践 。 3 . 1 师资培训

为了保障竹琴课程的有效实施 , 我们专 门邀请教传承人积极 开发竹琴教学 资源 , 编订 了《 竹琴声 声》 的校本教材 , 为竹琴教学 提供 了宝贵 的文字 资料 。内容上 严格 遵循竹 琴 “ 一打、 二讲 、 三 唱” 的特点 , 按照打 、 讲、 唱 的步骤 , 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 。通过 学 习, 让 学生领 略家乡 曲艺 的独特魅力 , 让家 乡特有 的非物质文 化 遗产再放光彩 。 3 . 3 安排实践 川东竹 琴来源 于地方 , 为 了让其 更好服务 于地方 , 我校将 竹 琴艺术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中 , 让其归属 于地方 。首先 让学生 走进社 区 , 调查了解川 东竹琴 的历史 和现状 , 激发 学生保护传 承 意识 。其次坚持 校内与校外 紧密结合 , 创造机 会 , 组织师 生参 加 各类演 出 , 培养其表演 才能 , 挖掘 自身 潜能 。最后 鼓励师 生在模 仿 的基础上 , 创作 自己的节 目, 不断丰富竹琴文化 。 3 . 4 具体实施 首 先是建设 好校 园广播 站 、 宣传栏等 校园文化载 体 , 营造浓 厚 的川东竹琴艺术 氛围 , 让学 生了解学 习内容背后所包含 的人文 思想 , 为竹琴 的传承 营造 良好 的氛围。 其次利用 开发好 的校 本教材 注重竹琴教学 的有效 实施 。每 周在开设 年级 由专任教师组织教学 。在每学期 的期末评 价 中, 让 学生 以表演 节 目的方式检查学 习情况 , 并作为评 比优秀学生 的重 要 依据 , 同时按 照从普及到 提高 的方式 , 及 时发现优 秀学生并重 点 培训 , 做 到传 承有人 。 最后加 大川东竹 琴的宣传 。学校师生 用川东竹 琴外 出参加 演出, 树立川东 竹琴 和学校一体的意识形象 , 让校 内外达成 “ 传承 保 护竹琴” 的共 识。 4 开设竹 琴课程带给学校的变化 我校 开设竹琴课 程后 , 老师 的课 余生活 多彩 了, 孩子们 的校 园生活丰富 了。师生 既能获得 书本知识之外 的经验与感受 , 又能 亲 自动手体验家 乡特 有曲艺的魅力 。 总之 , 我 校作为一 所 以竹琴 教学为特色 的农村学 校 , 旨在通 过教师 引导学生 学习竹琴的打 、 讲、 唱 的技法 , 达到学生对 当地原 有 民间艺术 的了解 、 再 现和传 承 , 引导学生在 广泛 的文化情 境 中 以宽容 的心态 看待 区域 文化 的变迁 。这种尝试 在 当今 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 的热潮下 , 有其必须 承担 的责任和意义 。

川东竹琴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川东竹琴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艺术品类首推“评弹”。评弹以江南吴音系方言演出,其语言特色 本就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同铿锵有力、一板一眼的京韵大鼓的 伴奏形态相比,评弹则是以柔美见长。琵琶、三弦所营造出的“大 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江南情景加上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深受 人民群众喜爱。
与上述之“京韵大鼓”及“苏州评弹”相较,川东竹琴却是 另有一番韵味——它的调式、唱段优美动听,特色明显,表演时讲 究“一打二讲三唱”,将巴人骨子里的那种坚毅、勤劳、洒脱、耿 直的民族性—地方性的气质特点以高度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得淋漓 尽致。在演唱时,气息(气韵)作为原动力支撑着说唱人的吐字发 音,特别强调表演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气场。其鲜活的内容配以 川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发言,在轻松与诙谐之中也展现川渝民众积极 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与人为善的道德追求。
104
◎ 舞蹈理论
黄河之声 2018年第5期 总第506期
浅谈幼儿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的启蒙作用
沈琬茹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99)
摘 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而律动教学则是舞蹈教育的基础。 本文从律动教学的概念入手,对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的启蒙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给出了幼儿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的 方法,教师可以在舞蹈教育中让幼儿随着音乐律动,注重幼儿创造力和节奏感的培养,并合理进行幼儿律动舞蹈的编 排,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舞蹈素养。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律动教学
作为重庆市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品种, 川东竹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价值 艺术形态的发生发展同历史变迁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有着 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民间说唱艺术渊源悠长(最早的史料证据可追 溯到千年前的汉朝“击鼓说唱俑”),同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唱 腔、乐器相结合,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说唱艺术表演流派和种类。 从其唱词的内容、服饰与化妆、演出的场地、同欣赏者交流互动的 形式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整个三峡库区社会—历史变化的清晰脉 络。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体现了民众思想上的进步与社会化的发展进 程,更对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等社会人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历 史借鉴意义。 2.艺术价值 在中国传统曲艺品类中,说唱一脉源远流长——在北方,以 京韵大鼓为代表,称为“北派”。它从“中华国粹”的京剧表演艺 术中汲取精华,吸纳其唱腔、运气、吐字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 在现场表演中,表演者的小到眼神、表情,大到身段、仪态,都透 露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气度。同时,在脚本选择上,多以经典小 说、民间故事、市井人生为主,表演场地多设在茶馆、剧场中,雅 俗共赏的艺术品味使其拥有不衰的群众基础。在南方,代表的说唱

以琴演绎 用情传承

以琴演绎 用情传承

以琴演绎用情传承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1年第01期羅大春LUO DACHUN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竹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乐推广大使,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遗办事处主任,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戏剧、曲艺专委会秘书长,四川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罗大春大师工作室”创始人。

先后拜师杨庆文、邹忠新、周游、李月秋等已故曲艺大师学习四川竹琴、金钱板、相声、清音,1980年曾与清音大师李月秋合作录制唱片。

四川竹琴起源于唐代,原是道教在民间劝善传道的乐器,后又在唱词中加入了英雄传记、历史故事等内容,曾在巴蜀地区广为流传,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曲艺中的一块玉璞”。

改革开放以后,这门“老腔老调”的曲艺艺术变得余音渐稀。

如今,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过竹琴,其实在影视剧《八仙过海》中张果老背上背的那个竹筒,名字就叫竹琴,也叫竹筒琴。

在仙人张果老手里,他是武器,也是乐器。

2008年,四川竹琴由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联合申报后,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四川曲艺种类之一,四川竹琴属说唱类别。

唱腔回旋婉转,且一人多角,表现出不同的人物。

演唱时不用乐队配合伴奏。

演员左臂横抱渔鼓,手握简板击节,右手四指拍击渔鼓,或轮指、或并指、或弹指等,发出不同的声响,来配合演唱。

早年间,盲艺人、老艺人们在茶馆演唱时,多为坐唱,随意性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改为了站唱,根据剧情的需要,在舞台上调度,并使用身段、面部表情来加强对角色的塑造。

在四川曲艺界,有着“全褂子”美誉的罗大春先生,是四川竹琴的代表性传承人,其艺术成就在四川乃至全国曲艺界也是有口皆碑。

博采众长的罗大春先生,竹琴师承“杨派竹琴”创始人杨庆文,金钱板师承“邹派祖师”邹忠新,相声受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游亲炙,清音得国宝级大师李月秋亲传并长期同台合作。

先生唱过金钱板、清音、京剧等,也说过相声,演过小品、双簧,但最终他选择了在演绎上更“拿手”的四川竹琴,并孜孜不辍的始终致力于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大竹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大竹是中国的民间音乐之乡,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传统。

在大竹,有着许多珍贵的民间乐器传统,诸如笙、箫、竹笛等。

这些音乐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为大竹人民所传承和喜爱。

大竹的民间乐器制作历史悠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从清代开始,大竹的民间乐器便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制作民间乐器在当时是一种传统手工艺,需要经过数十道复杂而又繁琐的工序,历时数月甚至数年。

但即便是如此,人们仍十分热爱制作民间乐器这一传统手工艺。

每一件精细的乐器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在大竹,制作民间乐器的材料多半采用竹子,因为竹子是大竹地区的特产。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竹子能够被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民间乐器,如笛子、笙、箫等。

在传统制作中,竹材的选择、插管、改叶、头部和整体的打磨等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心设计与细致制作。

民间乐器的传承是大竹人文传统中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

大竹的民间乐器活动分布广泛,常见于庆祝节日、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场合。

每年都有着各种与民间乐器有关的活动,如大竹民间音乐节、竹乐维艺术展览等等。

而这些民间音乐表演与展览一直是本地人们喜爱的重要文化活动。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竹的民间乐器传承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现代时代背景下,大竹的民间乐器也正在发生变化和创新。

传统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被改进和发展,更加精美的新式民间乐器不断涌现。

从历史传承到现代创新,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大竹的民间乐器传承与制作,代表着一种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

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将传统文化寄托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中。

这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是中国四川省大竹县的传统乐器,主要包括竹笛、芦笙、还箫、竹琴等
多种不同类型的乐器。

这些乐器制作精细,音质清脆悠扬,是大竹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传承方面,大竹民间乐器传承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百年前。

大竹地区本来就是一个
民风淳朴的地方,而民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大竹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昔日,在
山乡村落中,民间常常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围坐在一起共同演奏音乐,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些活动让乐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制作方面,大竹民间乐器的制作则是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经历一个繁琐的制作过程。

首先,要选择好材料。

竹笛和芦笙通常选用箴竹或者是洋箴竹,而其他乐器则选择适合乐
器制作的木材。

其次,要进行雕刻,按照规定的制作标准,雕刻出乐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如何进行雕刻是一个很考验手工技艺和经验的过程。

第三,需要对乐器进行调音和组装,
以确保音质和演奏效果。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长,制作成品往往供需不平衡,
市场上较为抢手。

今天的大竹民间乐器在传承和制作方面依旧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虽然在新科技不断改
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现代社会下,大竹民间乐器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其价值和意义依
旧不可忽视。

保护传承大竹民间乐器,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人们
的文化生活和认识。

胡冯:人生如花,淡者最香

胡冯:人生如花,淡者最香

文 / 谭春艳 黄珊珊胡冯人生如花,淡者最香〔摘要〕胡冯,国家二级演员,川东竹琴的重庆市级传承人。

多年来,她一直站在舞台上展演四川竹琴。

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在社区、学校默默地从事竹琴传承的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声乐技巧与传统竹琴演唱的融合。

〔关键词〕四川竹琴;传承;坚守乐世界|Y I NY U E S H IJI E己独特的风格。

胡冯从小就喜欢唱歌,因经常参加市里的歌咏比赛,当时在学校里小有名气。

那时候生活条件差,没有太多的乐器,好在胡冯的启蒙老师喜欢拉小提琴,上课的时候就用小提琴给旋律,让胡冯跟着从十几岁进曲艺团起,胡冯身兼多职,既要表演四川竹琴、四川扬琴、四川盘子、独唱、小合唱,还需要承担主持等颠簸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演出场地。

农村经常停电,有些地方根本就不通电,有时就用货车的前置灯将场地照亮了进行演出。

每次去工厂演出,除了表演节目、排戏,演员职售票的工作,在公路的街沿边,砖头压着节目单用毛笔写广告,通常是八分钱、一毛钱一张票,从下午一点追忆往昔开始卖票直到五点,钱物快速清算交接好后,又开始化妆参加演出,日复一日,不知不觉间十几年的时光过去了。

日子虽苦,但也甜。

当年万县市财政每年要给万县曲艺团拨款,要求团里每年要完成100至200场次的演出。

因此,为了达到考核标准,团里所有人一年里将近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外地演出。

曲艺团建立之初,条件艰苦,演出的设施设备基本上没有,有的也是年久失修的,所以,每次演出的部分收益总会用来添置团里的设备、维修场地、更换服装等,当时的曲艺团在万县最热闹的地方有个小舞台,是逛街的人的必经之路,经过大家的积极参与打造,短短几年时间,曲艺团在当地名声渐起,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胡冯自诩是个“笨鸟”,但她坚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因此,对于华国秀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要求,胡冯都能脚踏实地认真完成,自己没办法解决的技术技巧也会再三请教,直至完全明白为止。

那时曲艺团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模式,21岁的胡冯幸运地来到成都跟随扬琴名家刘松柏、杨奎本学习四川扬琴。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作者:李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等使其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更濒临消失的危险。

随着非遗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

我校将川东竹琴作为地方非遗特色纳入了学校教育并成立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它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非遗传承川东竹琴学校特色教育【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53-0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在各方面的关注和行动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等使其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更濒临消失的危险。

随着非遗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

川东竹琴,俗称“尺磅磅”,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它在重庆万州一代流传甚广,可以说是我们万州的地方曲艺文化,更是被列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校自2012年开始将川东竹琴作为特色项目纳入了学校教育并成立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它的传承与创新。

一、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在传承非遗精华的同时,要适当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经过两年多的尝试,我们有了一些点滴做法。

1.传承方式的创新(1)传统的川东竹琴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传承,传承方式单一,而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是竹琴濒临失传的原因之一。

我校打破传统的传承形式,以聘请竹琴传承人培训教师,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传承方式彻底地改变了川东竹琴的传统传承形式,这样就拓宽了竹琴传承的范围。

(2)在全校普及学习竹琴的基础上,我们将竹琴传承转化为课堂教学并设计竹琴教学模式,更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既扩宽了竹琴的传承方式又进行了竹琴的宣传。

为保证传承质量更是成立了竹琴兴趣班,挑选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进行专业训练。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

大竹民间乐器的传承与制作大竹民间乐器是指中国四川省大竹县农村地区出产、使用的传统民间乐器。

它们通常由农民自己制作,具有浓郁的四川民间乐器的特色和本土文化的风格。

大竹县的民间乐器数量较多,品种繁多,有箜篌、锣鼓、呜呜、方块铜铃、洛阳铲、麻花锤、老虎铃、手摇铃、唢呐等等,许多乐器已经在四川省以及中国各地的国际演出上得到了普及。

大竹民间乐器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乐器的制作材料包括竹子、枫木、红木、玫瑰木等,制作技艺也相当精湛。

乐器的形制则因地制宜,有些以一根竹段为主,有些以两根竹段夹制,还有的则用纸盒、竹箱等为壳,中间镶嵌铜片、铜铃等。

不仅如此,大竹民间乐器制作者还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乐器形象化为金龙、彩凤、鲤鱼、龟蛇、白虎等,从而丰富了乐器的文化内涵。

大竹民间乐器传承的重要性备受重视。

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乐器的音质和表现力,而竹制乐器正是如此。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许多年轻的四川人和大竹人将它们的创造和传承放在了一个新的层面:视频分享网站上。

他们不仅将乐器制作的过程公之于众,还介绍了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文化背景,使得这些传统乐器可以触达更多的人群和舞台。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大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

四川省大竹县政府举办了多次传统文化节和民间艺人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专业乐手前来参加。

此外,大竹的许多学校和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地推广这些传统文化项目。

总之,大竹民间乐器是四川文化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在历史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代音乐和文化传承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众,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文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口述史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口述史

以口述实录的形式,于 2018 年 8 月 25 日赴武侯祠博物馆对付兵进行采访,以尝试寻找他们那个年代关于四川
曲艺、四川竹琴的记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J826;K825 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1004 - 342 2021 01 - 123 - 06
好,我还是读过书的,我当年是在四川音乐学院学习
受访者:付兵
过作曲的,黄虎威就是我的老师。西方的理论是可以
采写者:张强
的,五线谱、音阶调式,包括旋法等。他们有他们的特
点,但我们自己民间的东西也十分宝贵。工尺谱是我
张强(以下简称“张”):付老师,您好,多久开始 们自己最早的记谱方式,用的就是工、尺等字去记写
收稿日期:2020 - 10 - 13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规划项目“口述史与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以四川竹琴为 例”(项目编号:MJ18B - 11)。 作者简介:张强(1985 - ),女,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肖杨新(1983 - ),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 学院讲师。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长 3 尺,直径 2 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 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 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因 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筒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 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 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 (1796 年)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 渐增多。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 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 世纪 30 年代号 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 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 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分化

大竹竹琴非遗调研报告

大竹竹琴非遗调研报告

大竹竹琴非遗调研报告大竹竹琴非遗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大竹竹琴是中国四川省大竹县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竹竹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竹竹琴的传统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以及相关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了解大竹竹琴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特点。

2. 实地调研:前往大竹县采访当地的竹琴制作师傅和演奏家,亲自体验竹琴的制作和演奏过程。

3. 访谈调研: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大竹竹琴的认识和传承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大竹竹琴的制作工艺:(1) 竹材选择:采用当地生长的竹子,如冬竹、秋竹等。

(2) 切割和打磨:对竹子进行切割和打磨,使其具有合适的形状和尺寸。

(3) 竹筒制作:将竹子切割成合适的长度,清理内部杂质,制作成竹筒。

(4) 弦线安装:在竹筒上安装琴弦,使其能够发出音乐声音。

2. 大竹竹琴的演奏技巧:(1) 指法:使用手指按压琴弦,演奏不同的音符。

(2) 拨弦:用另一根竹子或羊角拨弄琴弦,产生音乐声音。

(3) 音调调节:通过调整琴弦的紧度和松度来调节音调高低。

3. 大竹竹琴的保护和传承情况:(1) 保护:大竹县政府重视大竹竹琴的保护工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2) 传承:大竹县设立了竹琴培训班,培养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竹琴技艺。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大竹竹琴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竹竹琴这一非遗,有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保护工作:加大对大竹竹琴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同时,加强对大竹竹琴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加强传承培训:加强对大竹竹琴传统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的培训,培养更多的竹琴制作师傅和演奏家,推动大竹竹琴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相关机构和团体的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地方竹琴的保护和传承经验,共同推动大竹竹琴的传统和创新发展。

《传承非遗艺术传播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进高职院校传承教学实施探讨

《传承非遗艺术传播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进高职院校传承教学实施探讨

《传承非遗艺术传播优秀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进高职院校传承教学实施探讨发布时间:2021-12-28T03:31:29.5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2期作者:谭小峰肖明艳[导读]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璀璨夺目,源远流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谭小峰肖明艳重庆市万州区青少年宫 404000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04000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璀璨夺目,源远流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是三峡本土最具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据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说唱结合,音韵和谐,底蕴浑厚,雅俗共赏。

四川竹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全国“曲艺之乡”重庆市万州区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掀起了一股股宣传推广的热潮。

2019年9月,四川竹琴的传承教学活动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有效开展。

通过团队建设、系统研究和教学实践,让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了解学习四川竹琴的表演技法,领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扩大了传播和弘扬的根基,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坚定了文化自信,取得了一定成效。

根据两年来的探究和实践情况,结合校本教材的创编工作,本人对四川竹琴传承教学实施做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教师团队与课程设置在非遗传承教学中,授课教师非常关键,既要求高深的业务水平,也要有深厚的文化涵养,还要热爱学生,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的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含理论研究、竹琴技法教学、曲目创编、节目排练、宣传推广、社会实践等内容,时间为3年,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各32节课,共96节课,288课时。

现实情况是,很多四川竹琴的民间艺人和民间传承人都是年轻时跟着老一辈艺人口传身授学习的技艺,在竹琴的技法名称、板式腔体、谱例记录和演唱表演上就存在很多差异性,对四川竹琴这门非遗艺术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出现很多民间艺人能上台表演,但是理论基础薄弱,不能从众多的传统曲目中整理提炼出适合大学生群体接受和学习的教学内容体系,因而不适合进课堂进行传承教学活动。

四川竹琴美学意境

四川竹琴美学意境

四川竹琴,又称道琴或道情,是一种民间曲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四川地区,竹琴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川竹琴的美学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四川竹琴的音乐美。

竹琴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流畅。

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竹琴能够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内涵,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感。

其次,四川竹琴的表演美。

竹琴的表演者通过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生动的表演,将曲目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此外,四川竹琴的文学美。

竹琴的曲目多以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写,展现出曲目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

这些曲目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表现出四川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四川竹琴的艺术风格美。

竹琴的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创新。

通过运用现代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竹琴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气息。

总之,四川竹琴的美学意境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一种民
间曲艺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东竹琴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川东竹琴是重庆三峡库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入选为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东竹琴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人文与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探究了川东竹琴的历史与现状,并对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一、川东竹琴的历史渊源
川东竹琴是重庆市万州区(原四川省万县市)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据民间老艺人讲,竹琴源于河南,清初在四川的一些水陆码头和城镇中出现,由道士用竹琴演唱,曲调为“玄门调”、“南音调”,内容多为二十四孝之类。

[1](743)当时道士们的竹琴表演是作为劝学的说教,目的是宣传道教的教义。

关于万州川东竹琴有史可查的始祖是万州北山观的道士王道合,他生于清嘉庆元年,13岁入道,21(即1817年)岁创立了“川东竹琴”。

因其声音好听,始祖王道合称之为琴,并戏称为道琴,又因琴音近“畴”,简版音似“尺”,所以民间又称为“尺嗙嗙”。

早些年,竹琴在原万县市及周边县最为盛行,到20世纪初仍有不少竹琴艺人在茶馆酒肆坐堂卖艺。

民国初年,竹琴艺人刘宝山在万县行艺,被誉为“竹琴小教主”,能自编自唱,有《花月词》一首传世。

同时,涪陵的潘道人也来万县唱道情,曾教唱过《游庵》。

1907年,有名的竹琴艺术家、广安的孙海涛和尚,以其兄的身份在万县活动,被军阀杨森所斩,临刑时,在万县南门沙坝刑场上唱了一段《秦琼哭头》,情境慷慨激昂,在场观众无不流泪。

他的弟子黄云成后来也到万县演唱过竹琴。

1927年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竹琴大会以后,扩大了竹琴在万县市的影响,涌现了众多的玩友和专业艺人。

1930年春,在万县市西山路邓锡光茶馆成立“万县竹琴公会”,分东西城两处演唱,盛况空前。

1936年在西山路茶馆成立“万县竹琴业余俱乐部”,有会员五百人。

1938年,在万县市公瓦溪下排冯作然茶馆成立“万县
竹琴会”,挂牌演唱,设置二十多根竹琴,活动时间最长,茶馆于1944年被日寇飞机炸毁。

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竹琴在万县是一直盛行的,凡是有茶馆的地方都有竹琴艺人和业余爱好者光临,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二、川东竹琴的文化价值
(一)川东竹琴的制作工艺
川东竹琴主要乐器是一根长约三尺,直径约二寸粗的去节竹筒,无节为最佳。

琴筒须用钓鱼用的慈竹加工精制,一般根据竹子的粗细定音、定尺寸,竹粗略短,竹细略长。

一般长度约为750毫米,口径粗细在40~50毫米之间,筒的一端蒙上猪的小肠膜和猪的护心油皮,手指敲着肠皮能发出“磅磅磅”的声响,称为简板声。

另外,还有一对长约二尺五,宽约五分余的竹板,称为简板。

表演时,根据剧情节奏或疾或缓地敲打,而且要做到敲打自如,心到神到,这样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这种敲打的技巧有助于烘托环境和气氛,丰富了表演的内容。

(二)川东竹琴的艺术魅力
竹琴有“杨琴调”和“中河调”两大流派。

“川东竹琴”属“中河调”。

中河调是根据地域划分的,万州以上称“上河”,万州称“中河”。

表演形式大致分坐、站两种,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形式有自打自唱、对唱和表演唱,曲目丰富,唱调优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川东竹琴要求做好“一打二讲三唱”,曲牌分为九板十三腔;调腔方面又分为甜平、苦平和阴调。

[2](786)笔者在走访竹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潘光正老人时,老先生特地把九板十三腔依次为我们进行了表演,经过他的耐心讲解和演奏,我们总结出九板十三腔的不同演奏场合与方式。

九板:一字板、二流板、三板、数板、倒板、摇板、剁板、彩板、赶板(含抢板).
一字板:4/4节奏主要用于舒慢、平稳场景剧情的描述。

二流板:2/4节奏比一字板稍快,用于表达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的变化。

三板:1/4节奏,节奏较快,主要表现于激烈的战争场面。

数板:琴筒与简板同击,表现一种欢快、灰谐、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

倒板:场景沧桑,人物内心凄凉。

摇板:紧打慢唱,人物内心世界活跃。

剁板;又称开场结尾板,同于开场、结尾剧情转换时的一种特殊打法。

彩板:轻快明亮,表现人物相对激烈的情绪。

根据情节的转换而定。

赶板:又称抢板,比三节奏更快,能够表达强烈的情绪及激烈的战争场面。

十三腔分别是“吼”、“喊”、“谈”、“笑”、“喜”、“怒”、“哀”、“乐”、“生”、“旦”、“净”、“末”、“丑”。

竹琴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不但能一人表演,也可与琵琶、三弦、杨琴、大胡、高胡、二胡等民乐混合演出。

竹琴唱词空间很大,可根据唱本演唱,也可现场编演,唱山河、唱祖国、唱人间悲欢离合、唱时代新貌等,内容广泛,比较生动。

唱词结构为7字句、10字句,由散文和韵文交互组成。

[3](275)川东竹琴自形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第一,道具简单,轻便,表演者可多可少;
第二,不择场合,婚丧嫁娶、田间地头、院落、茶馆、酒楼、舞台均可表演;
第三,唱腔韵味浓郁、独特动听,唱词讲究押韵、对仗、排比,字数统一:
第四,可单独表演,也可与其民乐一起混合演出。

(三)川东竹琴的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
艺人们传说竹琴为张果老始创,但王道合对竹琴的改造应是史实。

1921年朱德在万县停留期间,军阀杨森为了想挽留朱德在其军中任旅长,常常请他去万县阅江楼听竹琴,朱德也由此对竹琴产生了兴趣。

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与香港凤凰卫视先后将竹琴专题片向全国播放,并赞叹川东竹琴是“气绝大观”、“四川奇葩”。

2.艺术价值
中国常见的说唱艺术有相声、评弹、快书、快板、金钱板等,而川东竹琴却另有一番韵味,它的调式、唱段优美动听,特色明显。

川东竹琴保存的传统剧目相当丰富,据笔者调查,至少有三百余段,其中大部分保留在万州区琴友及民间艺人手中,以取自三国演义的段子较多,他们将之视如珍宝,保存完善。

如《赤壁鏖兵》、《华容放曹》、《月下盘貂》、《打猎汲水》、《窦公送子》、《船舟借伞》、《水漫金山》、《仕林祭塔》、《湘子度妻》、《庄子戏妻》、《辩琴结义》、《伯牙抚琴》、《碎琴哭墓》等,这些剧目文笔较好,结构严谨,语言完整,描写细致,对某些人物的刻划,如诈降的阚泽、单骑救主的赵云,华容道的曹操,秦香莲闯宫中的香莲等,都比较生动,体现出极高的曲艺艺术价值。

3.人文价值
由于竹琴的唱调动听,唱词优美,且大多唱的是著名历史人物。

如《华荣挡曹》、《元和闹街》、《宋江杀惜》、《昭君出塞》、《华子良传奇》、《双枪老太婆》等,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8年,周恩来到万县市视察,曾观看川东竹琴表演。

自1980年至1992年,艺人们创作演出的曲目,获得地区级以上奖励的有3O多个。

[4](993)
4.实用价值
抢救川东竹琴,对促进三峡库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艺术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三、川东竹琴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一)川东竹琴的现状
通过笔者对华国秀、潘光正、张可宪等老艺人的走访,笔者发现川东竹琴所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1.生存空间变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对竹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竹琴的观众越来越少。

如今,婚丧嫁娶等场合的表演多为民间乐队,茶馆亦被麻将、扑克占领,竹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后继乏人
资深艺人均已年迈,或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致使很多绝技难以得到传承。

3.状况濒危
政府对竹琴艺术的投入较少,无法招聘有志之士的加入;多数青年对“竹琴”了解甚少,爱好者甚微。

(二)川东竹琴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和政府领导、老艺人的讨论,初步设计出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保护和传承川东竹琴的方法。

1.静态保护
(1)完善档案。

做好川东竹琴民间优秀曲目的搜集、摄像和整理工作,实现博物馆化。

(2)理论研究。

开展理论创新研究工作,力争在观众喜爱的基础上,通过老调形式推出新曲目。

(3)技法研究。

展开对于竹琴优秀曲目、唱段、演唱技法的研究,并出版专辑。

2.动态保护
(1)成立组织。

组建川东竹琴学会,组织民间老艺人开展学习与总结活动。

(2)组建基地。

组建川东竹琴培训基地,招收20~30名有志青年,进行学习。

(3)演出活动。

选择几个“川东竹琴”演唱点,定时定点进行演出。

(4)发动群众。

在相关社区、学校成立业余竹琴演奏队,扩大竹琴的社会基础。

(5)扩大影响。

在万州策划每年一次的“川东竹琴”艺术节,扩大
竹琴在市民中的影响。

(6)冲出万州。

跻身各类大型文艺比赛、演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竹琴在国内的影响。

重庆市三峡曲艺团申报的《四川竹琴》,已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川东竹琴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Z].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2]柏世友、柳定祥等.三峡文化大辞典[Z].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四川省万县市文化局编纂.万县地区文化艺术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魏光和、于官六.万县市志[Z].重庆:重庆出版社,2O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