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3.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5.自身调节 auto regulation:指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7.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8.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9.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mv。

10.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1.入胞endocytosis: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12.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13.兴奋性excitability: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名词解释1

生理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单纯扩散:一小部分溶于脂质的低分子量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净移动现象叫做单纯弥散。

影响单纯弥散的因素有膜通透性和浓度梯度。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的跨膜被动转运方式叫做易化扩散。

易化弥散的特点是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跨越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叫做动作电位。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兴奋性下降到接近于零,此时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

这个极短暂的时期叫做绝对不应期。

极化:在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这种分极状态,叫做极化。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组织的兴奋性就逐渐恢复,但比须用比原来阈刺激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因为此期的兴奋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有部分Na+处于失活状态,因此叫做相对不应期。

内环境:通常将细胞外液叫做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存的外环境。

血浆和血清: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乘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叫做血浆;血液凝固后,血快逐渐收缩,析出的透明液体叫做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其次是血清中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含量高于血浆。

碱储:当组织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入血时,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就与之作用,而生成较弱的碳酸和中性盐,使酸度降低,血液的酸碱度得以恢复正常。

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称为碱储。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两心房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当心房舒张开始时,两心室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接着心房心室同时舒张一段时间后,两心房收缩,即开始下一个周期。

[[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窦性节律:心脏自律组织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因此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中英文对照第一章绪论1.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调节(paracrine regulation):指激素等化学物质经组织液扩散,改变临近细胞活动的调节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6.前馈(feed-forward):指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它能使输出变量在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就能得到纠正。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7. 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上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成为经载体易化扩散。

8. 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离子或水依靠膜上通道蛋白的介导,顺电化学驱动力或依靠渗透压差的跨膜转运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9.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 gated ion channel) :受膜电位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

10.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 gated ion channel) :由化学物质(激素、递质等)控制离子通道的开闭,又称配体门控通道。

11.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 gated ion channel):由机械因素控制离子通道的开闭。

12.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得过程称为兴奋.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得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就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得刺激强度与时间得总与。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得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得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得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与各种液体成分得相对恒定状态.9.神经调节:就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调节方式,就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得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就是指体内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就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得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就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得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就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得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就是指通过后天学习与训练而形成得反射,数量无限,就是一种高级得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得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得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得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得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得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得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得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就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得膜蛋白.2.载体:就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得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得得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得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单纯扩散——机体内有很多一部分小分子物质既可溶于水又可溶解于脂质,这些物质便可以由膜的高浓度一侧直接通过脂类细胞膜进入低浓度一侧,称为单纯扩散。

6、易化扩散——机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形式。

8、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时受到刺激,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11、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13、阈电位——将能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4、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15、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16、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17、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8、后负荷——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

19、兴奋-收缩耦联——指把肌纤维动作电位与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本文将解释生理学第二章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

正文:第一大点:细胞膜1. 细胞膜是位于细胞外部和内部环境之间的一个薄层结构。

2.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3. 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传递信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 细胞膜具有半透性,能选择性地通过溶解度、电荷、分子大小等因素控制物质的进出。

第二大点:膜蛋白1. 膜蛋白是嵌入到细胞膜中的一类蛋白质。

2. 膜蛋白可以分为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等不同类型。

3. 通道蛋白能够媒介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4. 载体蛋白能够促进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5. 受体蛋白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传递信号并产生生物效应。

第三大点:细胞外液1. 细胞外液是细胞膜外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和间质液组成。

2. 细胞外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等。

3. 细胞外液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电解质平衡和细胞外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大点:细胞内液1. 细胞内液是细胞膜内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器溶液和细胞质组成。

2. 细胞内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和溶解物质,如钾离子、葡萄糖等。

3. 细胞内液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代谢平衡和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五大点:渗透压1.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造成的渗透力。

2. 渗透压可引起水分子的净流动,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流动。

3. 渗透压能够调节细胞的体积和维持细胞内溶液浓度的平衡。

总结:本文对生理学第二章中的名词进行了解释。

细胞膜、膜蛋白、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渗透压是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物质传递和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和研究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1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1绪论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

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慢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保持外界环境尽可能接近于自然状态、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观察的一种实验方法。

急性动物实验:在麻醉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术暴露出所要研究的体内器官进行直接观察;或将动物的某一器官取出来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进行观察的动物实验。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吞噬:固体物质被细胞摄入的过程。

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

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5.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8.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9.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0.正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镶嵌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3.异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4.主动转运:耗能,膜蛋白质协助,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5.入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使大分子物质及异物进入细胞内,6.出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7.钠钾泵: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8.化学通道: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9.电压通道: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0.机械通道:11.反应:12.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13.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14.超常期:不应期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15.低常期;以单一刺激使兴奋后出现的一次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就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得能力、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得时间与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得不断变化着得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得周围环境就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得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与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得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与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得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得调节有多种不同得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与免疫调节、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就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得一种调节方式,它就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得、神经系统最基本得调节方式就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得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reflex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得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得功能活动进行调节得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就是指细胞与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与体液因素得一种调节方式。

它就是由于细胞与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得过程。

例如心肌得自身调节与肾血流量得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就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得变化,调节机体得生理活动与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得调节方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3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5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7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向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被动转运:本身不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11主动转运:是消耗能量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12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P)13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P)14极化:人们通常把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5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16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7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字解释1、最大摄氧量: 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2、有氧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3、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4、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5、运动性疲劳: 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6、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7、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8、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9、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10、准备活动: 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大学生理学名词解释[1]

大学生理学名词解释[1]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反射:由神经系统参与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负反馈: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来活动的相反方向变化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作用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来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称为正反馈。

极化:在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成为复极化。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并非不是全无反应,不过反应非常微小,不能形成峰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向远处传播。

这样的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兴奋:细胞或组织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收缩耦联:在细胞动作电位与后来机械收缩活动之间有一个过程将两者相连起来,这个机制就是兴奋—收缩耦联。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等张收缩: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抵消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张力不再增加。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自动节律性。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急速上升,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心舒末期动脉血压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把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成为中心静脉压。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相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反向改变。

3.极化:是指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4.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电位:细胞在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必须去极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膜上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打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把肌膜电兴奋与肌丝机械行连接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6.红细胞沉淀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

8.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或沉淀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清:血液或血浆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9.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1.异长自生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12.外周静脉压:机体各器官的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和有心房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13.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14.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用力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5.用力呼气量:尽力吸气后,再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测定第1s、2s、3s末呼出的气体量,计算其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83%、96%和99%。

能反映肺通气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时间肺活量: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测定第1、2、3,秒时呼出的气体占总肺活量的百分比,为时间肺活量。

它是一种动态指标。

16.肺牵张反射:指由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萎陷引起吸气的反射性呼吸运动变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骨骼肌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17.小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与慢波:小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BER):小肠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因为称为慢波。

慢波可以决定小肠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18.胃的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部平滑肌的舒张。

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9.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0.排泄: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体内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运送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125ml/min。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年人约为19%。

22.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到饱和,尿中即开始出现葡萄糖,这一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23.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2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2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使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去极化。


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6.突触后易化(简称易化):突触后膜静息电位负值减小,但未达到阈电位的现象。

27.脊髓休克:指动物或人因外伤致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时,横断面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去大脑强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直立动物为伸肌、倒立动物(如美洲猴)为屈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28.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29.下丘脑调节肽: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30.激素:由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

激素的允许作用:指某些激素本身对某些器官或细胞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但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却可以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