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实践报告

合集下载

《物体的浮与沉》实验反思教学案例

《物体的浮与沉》实验反思教学案例

物体的浮与沉实验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而一些物体则会沉下去。

这是因为物体的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物体会沉下去,密度小的物体则会浮起来。

在科学教育中,我们经常使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现象。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物体浮于沉的原理,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这种原理。

实验材料1.砧板2.塑料勺子3.钢勺子4.玻璃小球5.一盆水实验步骤1.将砧板放在水平的台面上,并将水盆放在砧板上。

2.在水中放入玻璃小球,观察它是否会浮起来。

3.将塑料勺子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会浮起来。

4.将钢勺子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会浮起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玻璃小球是会浮起来的,而塑料勺子也会浮起来,而钢勺子则是沉到了水底。

这是因为在水中,物体受到了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时,它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大,会浮于水面上。

而当物体密度大于水时,它受到的重力会比浮力大,从而会沉到水底。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体浮于沉的原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这种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原理。

不过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实验器材和水的温度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同时,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现象,而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实验。

教学案例在实验后,教师可以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讲解,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

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物体的密度是如何影响浮沉的。

同时,在进行讲解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船只如何浮起来,以及航空器上空气动力学的应用等领域。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次实验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与重力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究并理解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浮力与重力的概念介绍。

(2)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实验。

(3)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浮力与重力的概念。

(2)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4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讲解浮力与重力的概念。

Step 2: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Step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Step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Step 5: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评价2.1 评价目标:(1)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浮力与重力的概念。

(2)学生能理解并解释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3)学生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浮力与重力概念的理解。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关系的掌握。

(3)课后作业,检验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成功之处:(1)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仔细,对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将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2 教学不足之处:(1)在讲解浮力与重力概念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2)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改进措施4.1 针对教学不足之处,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4.2 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实验操作培训,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4.3 增加课后辅导时间,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定稿)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定稿)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定稿)第一篇: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定稿)《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

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

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一、教材地位以浮力为教学中心,分四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步,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浮力;第二步,学生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第三步,教师参与总结梳理讲授问题,确定条件是什么;第四步,运用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二、教学模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探究法”,并贯穿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教学。

教师启发引导,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科学猜想、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原因、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提高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

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三、本节课的优点四、本节课的不足1、学生上课最关心老师能否发现他们不懂的问题,最想老师给他们机会说出他们不懂得问题。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8篇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8篇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8篇对于教案,信任老师们在教学中已经很是熟识了,在教同学涯中少不了要制定教案的,范文社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8篇,信任肯定会对你有所关心。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篇1设计意图幼儿以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总停留在“听大人说”的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切身的体验。

通过亲自制作“菊花酒”,幼儿在观看、探究中体验传统节日,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意义更加深刻。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菊花酒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2、能合作加工制作菊花酒,了解酒文化。

3、通过熟悉、沟通并制作菊花酒,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菊花酒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难点:合作加工制作菊花酒。

活动预备1、制作菊花酒的ppt课件。

2、用料:菊花、糯米、酒、生地黄、当归、枸杞,煎煮好半成品的一份。

3、已制作好的菊花酒、空酒坛、稻草和布块。

4、各类酒一小瓶(白酒、黄酒、红酒等)、白开水、白醋。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出示各种酒水,请幼儿利用感官辨别出菊花酒。

1、老师介绍预备的物品。

师:小伴侣这些杯子里分别装了不同的液体,有白开水、白醋还有酒,你们能辨别出哪些里面装的是酒吗?2、请幼儿找出装着酒的杯子。

3、引导幼儿从装酒的杯子中辨别出菊花酒。

二、探究部分。

出示菊花酒,幼儿观看菊花酒。

1、闻一闻,感知菊花酒闻起来是香香的。

2、说一说,菊花酒和其它的酒有哪些不同?(幼儿:菊花的香味、颜色是淡黄色等)3、讲一讲,喝菊花酒的风俗。

(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其次年酿制的,放至其次年九月九饮用,传奇喝了这种酒能够延年益寿,从医学视点看,菊花酒能够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三、介绍制作菊花酒的各种材料。

1、老师介绍各种材料,幼儿观看并争论:这些材料是怎样制作成菊花酒?(1)逐一介绍各种材料:菊花、糯米、酒、生地黄、当归、枸杞。

(2)老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索。

师:请小伴侣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菊花酒?(幼:把菊花瓣摘下来,放到酒里面、将全部东西洗洁净都放到酒里面。

高中物理竞赛《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

高中物理竞赛《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所需设备:
牙膏壳、水、大烧杯、潜艇模型、测力计、量筒、配重物、小物块若干、可乐瓶、浮沉子、气球、课件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准备一些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小塑料块、橡皮泥等,把这些小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放手,它们分别会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
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物体的浮与沉》是八年级物理(下)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继《浮力》之后的第五节,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如何计算等知识。但是学生头脑中普遍存在一个“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就连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中也是这样描述的,“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是本节课教学需要克服的一个主要障碍。组织好“怎样使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活动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生思考、提出方案】
【学生思考、提出方案】
【分析探究结果】
上浮的物体最后将漂浮在液面上,G物=F浮。

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7篇

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7篇

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7篇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篇1“从不同位置察看物体”是在直观认得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加添的一个内容。

察看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身总结、沟通察看物体的感受,并依据自身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

这样躲避了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 、本单元紧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

2 、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紧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得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得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察看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让学生察看、想象,发表自身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认得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察看物体的前提。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引导,引导学生渐渐认得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美妙设问,让学生在察看中产生怀疑,在怀疑中形成感受。

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但认得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察看的位置决议着察看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但是由于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挥霍了时间。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八班级物理教学反思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篇2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料子进行模仿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基于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料子进行模仿而打开的,让学生经过了一个提出问题——察看、试验——分析归纳——沟通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的探究过程。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讨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珍惜实验工具,爱护实验设备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关系。

2. 物体沉浮的实验方法和探究过程。

难点:1.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关系: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

b.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关系。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规律。

3. 应用浮力的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4.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浮力的概念和物体沉浮的规律。

2. 调查生活中利用浮力原理的设备,了解浮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部分环节仍需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感受浮力”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有多种方法,感知浮力的存在。

本课是“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本课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体现在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同样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
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的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完整。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浮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物体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因素。

《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

《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

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引言物体的浮与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但是对于这个现象的本质原理大多数人都没有过深入的探究。

在这次物理课上,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有关物体的浮与沉的讲解,通过实验和演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过程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一个船放在水中,水平面将船切成两半,上下两部分体积相等,设上半部分体积为V,下半部分体积为V0,则上下两部分的浮力相等,即$$ F_B = \\rho g V = \\rho g V_0 $$这里F B代表浮力,$\\rho$ 代表水的密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

接下来,老师通过实际演示来说明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或沉的条件。

他首先拿出一个石头,问我们这个石头在水中会浮还是沉,大多数同学回答是沉的,因为石头比水密度大。

然后老师在桶里倒满水,将石头轻轻地放在水面上,石头果然沉了下去。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个球体,这次问我们球体在水中会浮还是沉,大多数同学回答是浮的,因为球体比水轻。

老师将球体轻轻地放在水中,球体果然浮在水面上。

接下来,老师将一块木板放入水中,木板开端在水面以下,另一端在水面上方,与我们普遍的观念相反。

老师解释说,木板能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小,但它不会完全浮在水面上,而是会漂浮在水下的位置。

这是因为木板自身重力和浮力相等,即F g=F B这里F g代表木板的重力,与卷积传感器有关。

木板的重力大小与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力加速度等因素有关。

接着,老师将一枚铁块放在水中,铁块很快就掉入水底。

老师提示我们,为了方便,可以用水的密度命名单位,即1克/立方厘米。

于是,我们可以算出铁块的密度近似为7.8克/立方厘米,而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

铁块的质量为500克,所以它的体积为 $500/7.8 \\approx 64$ 立方厘米。

可以发现,铁块的体积比一般的物体要小得多,这是因为铁是一种重金属,相同质量下其密度比一般物质要大。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大小计算、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现象。

3.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木筏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现象。

2. 探究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探讨浮力的产生原因。

3. 浮力的计算: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4. 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总结浮沉条件。

5.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浮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在讲解物体浮沉条件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重力的关系。

4. 实际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自身重力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与物体沉浮的规律。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或沉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

3. 实验一: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4. 实验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重力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6.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浮与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浮与沉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测量、记录数据、合理使用实验仪器等。

4. 生活实例应用: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如举例说明浮与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清晰性等。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1【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引入新课:1.浮力的计算(1)称重法:F浮= __________。

(2)阿基米德原理:F浮=__________。

2.影响浮力的因素:(1)__________;(2)__________。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探究1】物体的浮沉条件:1、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浮沉观察: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运动情况,了解物体的浮与沉究竟取决于什么?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或悬浮。

即:(1) 漂浮→ F浮________G (2) 上浮→ F浮________G(3) 悬浮→ F浮________G (4) 下沉→ F浮________G问题: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导的方法总结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吗?(1) 漂浮→ ρ液__________ρ物(2) 上浮→ ρ液__________ρ物(3) 悬浮→ ρ液__________ρ物 (4) 下沉→ ρ液__________ρ物观察下面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铁钉、蜡块、小石头、木头。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探究2】浮沉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P179-180)⑴ 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

把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密度计始终是__________状态,密度计工作原理: F浮__________G⑵ 盐水选种: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饱满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

《物体的浮与沉》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与思考

《物体的浮与沉》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3-06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班级中学生的层次也不尽相同,用同一目标、同一要求、同一任务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存在差异性的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转换到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本身也存在着从理念到实践操作的适应过程。

鉴于此,我们认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应当考虑到学生差异性的现实,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与进步。

一、《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片段1.实验导入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现在我把它浸没在水中松开手,它会怎么运动?(下沉)如果我把一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开手,它会怎么运动呢?(上浮,最终漂浮)那么,是什么力影响物体的沉与浮呢?(重力、浮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2.实验的探究过程(1)探究物体下沉的条件①猜想大家猜一猜下沉的硬币受到的浮力和重力有什么关系呢?(浮力小于重力)②创造一个下沉的物体现有小空瓶、重物、量筒、细线和水,怎样来创造一个下沉的物体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上台演示)③测两个力我们要测哪两个力?怎么测呢?(重力和浮力)重力用什么来测?(弹簧测力计)浮力怎么测,能直接测吗?大家思考:只利用量筒和水怎么来测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怎么计算浮力的?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有没有学过怎么测V排的?(不能。

根据F浮=ρ水gV排,先测V排。

用量筒和水测,V排=V2-V1,那么浮力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④实验步骤有谁能说出这个实验的步骤吗?(学生说出这个实验的步骤:a.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b.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c.把小瓶放入量筒中,小瓶下沉,记下水面的位置V2;d.由公式F浮=ρ水g (V2-V1)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e.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⑤实验表格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表格记录数据。

老师板书,让学生补充表格里的内容,并让学生动手和自己一起画。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铁块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安全用品:防护眼镜、手套等。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步骤、时间和学生反馈等详细信息,以便更好地参考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气球等,引发学生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讲解浮沉条件: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即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原理的含义。

5. 实验验证:进行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测量浮力,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6. 应用拓展:讨论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讲解浮沉条件: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即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原理的含义。

5. 实验验证:进行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测量浮力,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浮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浮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浮力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浮力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现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浮力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企业交流、参观实验室等方式,深入了解浮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我国浮力技术的研究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

二、实践目的1. 了解浮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2. 掌握浮力技术的原理、分类和发展趋势。

3.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为我国浮力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1)参观浮力技术应用工程现场:我们先后参观了海洋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等领域的浮力技术应用现场,了解了浮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2)考察浮力设备生产企业:实地参观了浮力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线,了解了浮力设备的制造工艺、质量控制和市场销售情况。

2. 企业交流(1)与浮力技术专家座谈:我们邀请了浮力技术领域的专家,就浮力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座谈。

(2)与企业工程师交流:与企业工程师就浮力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3. 实验室参观(1)参观高校浮力实验室:我们参观了多所高校的浮力实验室,了解了浮力技术的教学和科研情况。

(2)参观企业研发中心:参观了企业研发中心,了解了浮力技术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1. 了解浮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企业交流,我们了解到浮力技术在海洋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在节能减排、提高工程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 掌握浮力技术的原理、分类和发展趋势:通过与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交流,我们掌握了浮力技术的原理、分类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3. 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为我国浮力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根据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浮力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我国浮力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概念,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教学内容:(1)浮力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阿基米德原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浮力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5.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讲解浮力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讨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阿基米德原理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浮力计算的原理。

(5)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浮力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浮力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协作精神有所提高。

2. 教学亮点:(1)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浮力计算公式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公式的应用。

(2)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氛围。

(3)在实验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教案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2)物体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3)实际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

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科学:沉与浮》这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沉浮的条件及其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现象,并掌握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理解阿基米德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与运用、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

教学重点:浮力原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沉浮实验器材、电子秤、计算器等。

学具:记录本、笔、尺子、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演示浮力现象,如木块、石头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定律。

解释物体沉浮的条件,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进行物体沉浮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浮力原理2. 阿基米德定律3. 物体沉浮条件4.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沉浮条件。

2. 答案: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和物体沉浮条件,但实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验数据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物体的浮与沉》是八年级物理(下)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继《浮力》之后的第五节,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如何计算等知识。

但是学生头脑中普遍存在一个“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就连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中也是这样描述的,“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是本节课教学需要克服的一个主要障碍。

组织好“怎样使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活动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克服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

在简短的新课引入之后,我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沉在清水里的鸡蛋,然后开始往清水里倒浓盐水,让学生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结果学生很惊奇地发现:沉在水底的鸡蛋居然开始逐渐脱离烧杯的底部,升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悬浮了起来;接下来我继续往烧杯里倒浓盐水,结果鸡蛋继续上浮,并缓缓地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漂浮在液面。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重力一定时,改变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这为后面要进行的受力分析打下了伏笔。

一、实践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为了顺利地突破难点,我将装有适量细沙的塑料小瓶浸没在水中,瓶子悬浮在水中某一深度;往瓶子里加入少许沙子后再浸没在水中,结果瓶子下沉到水底;把瓶子里的沙倒出一部分后再浸没在水中,结果瓶子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又可以感受到:当浮力一定时,改变重力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以上两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浮沉不是只取决于物体受到重力这一个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对比关系,从而使学生摆脱头脑中之前“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树立“重力和浮力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共同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的科学认识。

突破了思维的瓶颈后,学生学习的热忱被激发了,他们一起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物体浮沉的条件是“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来说,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最后通过习题练习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二、收获与体会
在本课的实施中,学生在课前分析了许多浮沉现象,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及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展示交流自己寻找的浮沉现象,各组学生在小组内也能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力争能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结合已有的力与运动的初步知识,能不同程度地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在应用得出的浮沉条件进行现象分析时,多数学生能应用浮沉条件对一般的浮沉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反映出对浮沉条件中“浸没”类条件的理解较好;在对原理进行分析时多数学生未能一次性得出正确的分析,反映出了对浮沉条件中“漂浮”情况的观察、理解不够透彻;
通过对课前预设的学生对“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的认识比较难矫正的应对策略的分析发现:本课的实施中较好地营造了探究环境,较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交流欲望等探究热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体验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过程中应重结果、更重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解释”等基本学习理念及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动手、观察、分析、归纳、演绎等基本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与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培养科学素养。

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在经历一次好玩的活动,而是要对科学思想能有收获,所以通过实验得到浮沉条件后,让学生观察潜水艇的浮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知识的应用使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由于学生长期以来重学科知识,轻学科能力及学科思想方法,所以也感到了在思维品质方面的一些不足。

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反思却不能停止,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何真正得到提升,也许有很多的感悟存在内心,但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习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应试教育的影响会使我们忽略了这一点,让学以致用不要成为一句空话是每一个科学老师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