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沉与浮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本(精选3篇)
沉与浮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本(精选3篇)一、说教材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
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
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我做了如下准备: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
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
最新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5篇)
最新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5篇)科学沉与浮教案及反思篇一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
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
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通用8篇)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通用8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的说课稿《沉与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篇1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领域《沉与浮》。
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活动准备、说教法、说活动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观念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实践对象。
幼儿天生爱好玩水。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
通过经验交流。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结果。
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学习意识,学会了用多种实验方式来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根据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来促进幼儿实验认识、操作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培养每个幼儿都乐于动手,乐于探索的兴趣。
特制定以下几个目标。
1.初步感知水的浮力能把物体向上托。
2.发展发散思维和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并学习记录实验的结果。
3.乐于和同伴交流经验,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提供丰富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亲自动手操作实践。
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四张桌子放一个注入水的大水盆,以及积木、泡沫、纽扣、橡皮泥、玻璃珠、木珠、皮球、小石子、铁钉、塑料瓶、乒乓球、树叶、海绵、羽毛及各种纸。
2.记录材料:标有下沉上浮标记的记录卡、笔。
四、说教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验操作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
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能主动、自愿参与而成为活动的主人。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体的沉与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幼儿尝试、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示例文章篇一:《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物理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漂在水面上,像小船悠悠荡荡,而有的东西却会一下子沉到水底,比如沉甸甸的石头?这背后可藏着大秘密呢!先来说说物体的浮沉条件吧。
其实就像我们在班级里评选优秀学生有标准一样,物体浮沉也有它的“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那它就会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向上浮起来,这难道不神奇吗?相反,如果浮力小于重力,那它就只能无奈地沉下去啦,就好像我们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一样。
要是浮力和重力相等呢,那它就会在水里静止不动,就像我们有时候发呆,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一样。
那这些条件在生活中有啥用呢?嘿,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轮船,大家都见过轮船吧?那么大的一艘船,为什么能在水面上稳稳地航行呢?这就是利用了浮力大于重力的原理呀!轮船的肚子是空的,这样排开的水就多,受到的浮力也就大啦,不就能漂起来了嘛!这就好比我们背着大大的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难跑快,但是对于轮船来说,“肚子”里装的东西越多,反而越能浮在水面上,神奇不?再看看潜水艇,它一会儿能潜入水底,一会儿又能浮出水面,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啊,潜水艇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可以控制自身的重力。
当它想下潜的时候,就往里面加水,让重力大于浮力,它就乖乖地沉下去了;当它想上浮的时候,就把水排出去,让浮力大于重力,它就又能欢快地浮起来啦!这就像我们玩跷跷板,重的那头下去,轻的那头上来,是不是很有趣?还有气球,充满氢气的气球能飞上天,不就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嘛!同学们,通过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我们是不是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呀?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好多好多生活中的现象,这多有意思啊!所以说,物理真的是一门神奇又实用的学科,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能发现更多的奥秘!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希望能让大家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示例文章篇二:哎呀,老师和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好好说一说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你们有没有玩过那种把东西扔到水里,看看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游戏呀?这其实就和咱们今天要讲的知识有关呢!先来说说物体为啥会浮起来或者沉下去吧。
沉与浮说课稿
沉与浮说课稿一、说教材《沉与浮》是中学物理课程中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文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浮力原理,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船舶设计、救生设备等。
主要内容围绕阿基米德原理展开,探讨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包括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体积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等。
(1)作用与地位:作为基础物理知识,沉与浮原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内容:1.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 物体浮沉条件: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3.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体积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浮沉条件。
2. 学会运用浮沉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浮力计算。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
(2)难点:1. 实验操作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2. 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突破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浮沉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沉下去,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浮起来。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如下:一、浮沉条件:1.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浮沉的基本原理,它表明浮沉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除液体体积的重量,可以用公式Fb=ρfgV来表示,其中ρf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为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
2. 密度关系: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会浮出液体。
二、应用:1. 浮体测密:利用浮体的浮沉原理可以通过测量浮体在液体中浸入或浮出的深度来推算液体的密度。
常见的浮体测密器有密度计、露点计等。
2. 潜水艇的浮沉控制:潜水艇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深度。
通过控制艇内的水箱充水或排水,改变潜水艇的总体积,从而改变潜水艇的密度,实现浮沉控制。
3. 气球的浮空:气球内充满气体后,气球的平均密度小于周围的空气密度,因此气球会浮起来。
气球可以利用浮沉原理来实现浮空。
4. 船只的浮沉控制:船只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在船只内部布置大量空腔,使得船只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实现浮起来。
通过控制船只的结构设计和累加物体在船只内的布置方式,可以控制船只的浮沉状态。
5. 漏斗的灌注:在实验室中,灌注液体时,可以利用漏斗的浮沉性质,使得漏斗颈部的液体流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避免溅出或液体过快灌注。
6. 鱼类的浮沉控制:鱼类可以通过控制体内的气体囊来调节自己的浮沉状态。
当鱼类需要下潜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排空来增加自身的密度;当鱼类需要上浮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充气来减小自身的密度。
以上是关于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的说明。
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应用,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以及控制物体的浮沉具有重要意义。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
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
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我做了如下准备: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沉和浮说课稿
沉和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沉和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沉和浮》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对常见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浮力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思维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如物体的重量、体积、材料等。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描述和记录。
(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的科学现象。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尊重实验结果,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体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水艇、轮船等。
(2)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掌握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液体中能否浮起来或沉下去的原因。
2.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训练和提高观察能力。
3.合作和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4.总结和归纳实验结论,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工具:含水的透明玻璃容器、不同大小的物体(如纸片、木块、塑料球等)、清水、盐、砂。
2.课件或PPT:介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
3.教师准备:熟悉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和实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今天的授课主题“浮与沉”,引导学生围绕“浮与沉”展开讨论,例如:“你们小时候玩过什么关于浮与沉的游戏?”、“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哪些物体能浮起来,哪些物体是沉下去的?”、“你们是否知道,浮与沉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2. 实验环节(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配一个含水的透明玻璃容器。
2.将清水倒入容器中,观察水面,确定容器大小为何。
3.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入容器中,观察物体是否浮起、沉下或留在水中间。
4.给水中加入一些盐或砂,再次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有何变化。
5.每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3. 总结环节(15分钟)1.总结实验中的观察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展示课件或PPT,介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是否会浮起或沉下去的规律。
4.总结今天学习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实验经验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中,我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原理和规律,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自主发现问题,有的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初步掌握物理原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个性化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沉和浮说课稿
沉和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沉和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沉和浮》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以及影响沉浮的因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物体的沉浮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为后续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奠定基础。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如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改变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来观察其沉浮的变化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沉浮现象的原因还缺乏科学的理解。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年龄阶段,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和实验,经历探究物体沉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判断物体的沉浮。
(2)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变。
2、教学难点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变的原因。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与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浮与沉》是教材版本年级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通过对物体在液体中浮与沉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影响物体浮与沉的因素。
教材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先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浮与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其中的科学原理还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知道浮力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沉与浮幼儿园说课稿范文
沉与浮幼儿园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沉与浮》是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教材中的一部分。
它是在幼儿已经学习了物体的重量以及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沉与浮》,幼儿能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性质和浮力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幼儿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沉与浮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判断物体的沉浮性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沉与浮的概念,通过观察判断物体的沉浮性质。
难点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分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幼儿科学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示范引导法;学法是:亲身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和教具,例如: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水缸、漂浮和沉没的物体图片等,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课堂开始,我会与幼儿们展开一段对话,询问他们是否见过沉与浮的现象。
接着,我会通过举例子引发幼儿的思考,比如:“为什么石头会沉下去,而小树叶会浮在水面上呢?”通过与幼儿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出今天的课题:沉与浮。
环节二、观察实验,体验沉与浮。
在观察实验环节,我会向幼儿们展示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并引导他们用手触摸和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情况。
通过观察实验,幼儿们能够亲身感受沉与浮的现象,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性质和浮力的作用。
环节三、分类比较,总结规律。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与幼儿们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和比较。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浮与沉》说课稿1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幼儿园老师的XX号考生。
我今日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状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打算、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长六个方面绽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好玩的试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出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试验的爱好,激发幼儿探究欲。
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化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爱好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
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出现象。
实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与沉与浮试验,感受试验带来的欢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出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状况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
接下来我将对幼儿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起先发展,活泼好动,好仿照,求知欲强,喜爱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详细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供应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洁常见的材料,进行好玩的科学嬉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
从而可以丰富幼儿阅历与相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爱好,充分敬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阅历和体验,敬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嬉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主动作用中得到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纲要》中指出:“老师应当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老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化,以互动开放探讨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纳试验嬉戏法为主,谈话法和视察法为辅来进行活动的开展,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学问,得到阅历。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关于物体在液体中浮与沉现象的探究,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浮与沉现象的研究,学生将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为后续学习浮力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浮与沉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力的概念、平衡状态等知识,对重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浮力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2、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学法(1)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浮与沉现象,如轮船在海面上航行、木块漂浮在水面上、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浮与沉。
幼儿园说课稿:《沉与浮》
幼儿园说课稿:《沉与浮》一、背景介绍本次讲述的故事是《沉与浮》。
该故事让幼儿了解物体沉和浮的原因,注意事物的轻重及密度,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能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密度和重量。
3.能够区别轻重和沉浮,从而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万物的特点。
4.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常见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东西会沉下去,有些东西会浮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2. 讲述故事讲述沉船的故事,以及人们如何使用救生衣来保护自己。
3. 观察实验老师将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状态,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4. 游戏互动将幼儿分为几组,每组选举出一个干部,带领其他学生进行游戏。
组内成员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吹气球的方式,让气球尽量悬浮在空中。
四、教学重点1.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状态,理解沉浮的原理。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品的密度和重量。
3.引导幼儿加强对自然界万物特点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故事讲述和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了解沉浮现象。
六、教学步骤1. 自然引入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的物品,询问他们是否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现象。
2. 讲述故事讲述沉船的故事,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自己。
3. 观察实验老师将一些物品放到水中,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状态,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4. 游戏互动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举一个干部,带领其他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吹气球,让气球尽量悬浮在空中。
5. 总结讲解老师通过幼儿们的实验和游戏互动来总结讲解,引导幼儿对沉浮的原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孩子们在探究沉浮现象的同时,通过观察实验、游戏互动等方式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和专注度。
虽然本次教学没有采用幻灯片、画板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但本身故事讲述和游戏互动就已经很生动有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冀军平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从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这一现象出发,要求学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和浮力两者的关系得出浮沉条件,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
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浮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
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能运用所学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3.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4.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
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沉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到结论);讨论法;归纳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说学法:
1.观察法:使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推理归纳法:使学生从物体上浮和下沉,推理得到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方法与条件。
四、教具
盛液筒、体积相同的塑料小球、清水、鸡蛋、潜艇、沉浮子、铁钉。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的军舰在海面上破浪前进的图片,启发他们思考“钢铁制造的很重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小小的一颗铁钉或者石子却要沉入水中”,创设情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2、探究新知
演示完实验1:将一个质量较轻的小球放入水中,它会上浮;将一个质量较
重的小球放入水中,它会下沉;通过这个实验。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浮沉,当浮力一定时,与重力的大小有关系。
演示实验2: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沉在清水里的鸡蛋,然后开始往清水里倒浓盐水。
让学生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结果学生很惊奇地发现:沉在水底的鸡蛋居然开始逐渐脱离烧杯的底部,升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悬浮了起来;接下来继续往烧杯里倒浓盐水,结果鸡蛋继续上浮,并缓缓地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漂浮在液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重力一定时,改变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这两个实验的设计的目的是: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浮沉不是只取决于物体受到重力这一个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对比关系,从而使学生摆脱头脑中之前“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树立“重力和浮力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共同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的科学认识。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来说,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应用巩固
演示潜水艇工作的方法。
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
热气球:介绍热气球通过改变浮力实现浮于沉
通过潜艇、轮船由东海驶入黄浦江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及工具的工作原理分析,让物理走近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物体如何实现浮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巩固教学的成果。
4.归纳总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
课堂检测(趁热打铁,当堂巩固,处理部分)
5.布置作业
然后布置作业。
对于这节课作业的布置,我有几层考虑:(1)要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2)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物理知识点,让他们感觉学有用途,提高学习积极性。
(3)能为下节课做一定准备。
6.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 当F浮<G物时,物体时下沉
(2) 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
(3) 当F浮=G物时,物体悬浮
(4)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2)轮船
(3)潜艇
(4)热气球
六、教学评价
本课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作图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得到物体浮沉与重力和浮力两者有关系后较好的作图与受力分析,就知道只要改变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之间关系即可改变物体的沉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入方面,我直接做两个简单直观的演示实验,展开讨论与分析,对于这节内容的针对性比较强,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最后通过潜艇、轮船、密度计等工作原理的分析和对应联系,进一步强化浮沉条件的应用,帮组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