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理念、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本课的设计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

以角色扮演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理论,通过小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灌输式”教学。

二、说教材【地位】教材前四章已经介绍了地球的概况,以及详细学习了大气、水、地表形态等多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本节作为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最后一章的第一节,与本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结合,并互相对比,是对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升。

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为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为《地理2》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是人地关系的转接点,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地理1》的重要部分。

【学习内容】本节主要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特征——整体性,包括其成因、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作用,教材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统一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前面两个部分都是在为第三个部分做铺垫。

案例分析是本节学习的重要部分。

首先利用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与生物循环过程这一案例,帮助学生对地理要素包括什么、它们之间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做一个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体性概念的理解;其次,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片以及藏羚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案例分析更形象生动;最后,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地貌景观变化和东北森林环境变化来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统一演化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并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及教材分析】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也会相互影响。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

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实践,也需要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内容解读】【方法技巧】1、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如下表所示.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来进行【“案例”探究】案例1:(课本85页)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案例2:(课本第87页)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本“案例主要通过水土流失的分析,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如下:案例3:(课本第88页)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本“案例”以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为例,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东北林区的环境效益及森林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下图所示。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

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本节的关键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

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绘制并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发展观,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一)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授法,小组讨论学习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情本节课所授高一15班学生是高一普通班,虽已具备相关地理基础知识,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还是较差。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清晰自然展示黄土高原的历史与现状图片,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要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演化的具体缘由,首先要了解地理要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我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和处理: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和第四章的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为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做了准备。

⒉教学重、难点:本课题相关课标要求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建立全球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本课题的重点;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难点,通过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突破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通过举例说明平衡功能。

⒊教学内容安排:本课题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本课题的有关知识传授;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侧重于知识迁移。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

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绘制并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⒊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发展观,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和学法引导⒈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们学校具有综合高中高一年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环境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尤其是理性认识较为薄弱。

针对我校学生状况我采用了成功教育理论,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效果也不错。

⒉学法引导: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析,引导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小组合作学习②探究学习法: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与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本节课以新课程三个基本理念为指导对课堂进行创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案

第五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案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解析1 结合实例明白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差不多内涵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主干知识的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 地理环境由-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要紧成分是- 、、和氨。

一样认为,大气中的氧要紧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2 生产功能(1)概念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生产功能要紧依靠于。

(2)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

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3)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的功能。

3平稳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各个要素的进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截了当阻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和。

四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 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差不多的特点.O 2 CO 2 2 和 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位置、 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4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 类型和 类型。

相应的- 、 、和- 共同形成了有一定 呈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5 受太阳辐射从 向 递减的阻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必修一人教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必修一人教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必修一人教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目的:知识和技术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看法,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足考虑各地理因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浑身” 。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剖析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剖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兼顾考虑。

教课要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由。

2、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拥有一致性。

4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教课难点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定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地区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之外的地域为大海;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域;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概的纬度。

【教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虑议论:(以幻灯片的形式体现)( 1)依据方才假定的散布情况,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生活在”什么天气区内。

(可察看世界天气种类图)(2)你所在的天气区有什么特色?原由?(3)描绘一下你在的地域自然环境系统因素有哪些?因素间关系怎样?(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世界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因素?(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5)经过剖析环境系统因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不论全世界仍是局部地域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因素构成的互相联系、限制、浸透的整体)【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经过以上的剖析我们能够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并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同,或有时地在空间上联合起来,而是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限制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讲课文档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讲课文档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十页,共25页。
互动探究区
(1) 结 合 材 料 分 析 该 湖 泊 面 积 的 变 化 特 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40 多年前,甲图中 A 城市曾经是咸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
本 课
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 2 万吨,但是从上世纪
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和洪涝灾害增多。

课 时
第(2)题,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植被的破
栏 目
坏。

答案 (1)D (2)B

第十七页,共25页。
互动探究区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十八页,共25页。
自我检测区
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

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


发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遭毁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第十六页,共25页。
互动探究区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从图中
可以看出,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林地面积减少,这会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课 件
第一页,共25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本 课
2.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案例研究作业:
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和现状。运用GIS等工具,结合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治理方案。
3.论文式作业:
围绕“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学生明确论文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随后,提出问题:“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强调自然环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学会运用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整体性原理:详细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该原理。
-案例分析:运用GIS等工具,让学生参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初中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岩石、生物、陆地水、气候、土壤、地貌等内容。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习他们呢所构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就顺理成章了,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和分析喀斯特地貌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种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情景创设与多媒体演示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演示山地景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妙,引发他们对整体性原理的思考。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整合】人教版必修一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整合】人教版必修一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

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课课件

生物 土壤 大气

头脑风暴
构成自然地理环 境的要素
采用头脑风暴的 形式,鼓励学生 主动思考,探索 发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结合材料、自主探究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探究二】
问题1:在理想状态下,生物圈2号内的各个地理要素是 孤立存在的吗? 活动:回忆自然界的水循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 的关键词(可自由增加或删减),将各个要素利用线条 和文字联系起来,呈现在一幅概念地图
由科学史上著名 的实验“生物圈2 号”的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关注真 实事件背后的地 理规律,带着问 题学习本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结合材料、自主探究
【探究一】
根据案例信息,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来设计生物圈2号, 你会放入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昆虫 土壤
粮食种子
归纳 氧气 淡水、海水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课标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教材内容特点
难点
➢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重点
➢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倾向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探究二】
问题2:水要素如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作 用?——以广州自然景观的形成为例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好的概念图,思考问题
①结合生活体验,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决实际问题,提 高学习动机
广州年降雨 量约为1720 毫米,属湿 润区

人教版必修1 地理: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地理: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整体性功能”是本节的难点,“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总结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五大要素引入,我们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气候、水、地表形态等等地理要素,这些地理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承转)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们可以从几张图片来分析下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相关内容和“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思考:①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哪些过程来实现,其结果如何?②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各有何影响、发挥着哪些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讲解、分析)板书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其结果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公开课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公开课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整体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各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理解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3.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领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4.理解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5.分析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整体性的表现【教学难点】:各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换【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本校实际拍摄的一张春景图,引出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写过的一篇文章《春》。

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让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刚刚提到的东风、山、水、小草、土壤,分别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要素呢?【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场景引入,结合大家熟悉的文章,让学生感觉亲切,并促使思维的预热。

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将导入与课本联系起来,从而自然的引出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这五大要素。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山为何朗润起来?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因为东风来了,降水增多,万物复苏)。

师引导得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接下来,由教师展示图片、文字等材料,由学生分析,并得出气候对水文、土壤、地貌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

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还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四、说学法
学生原有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地理方法简单;但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
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3、理论与实际要
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

说课活动也不例外。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

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2、针对性强大。

3、准备充分。

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