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女性主义电视批评Convertor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批评策略之反思

女性主义批评策略之反思

内容提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了诸多困境。

但是以往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反思大多只限于梳理源流和进行分类,我认为仅仅分析源与流,不挖掘其停滞不前陷于困境的深层次的内在动因,于女性主义是少所补益的。

‘女性主义在其批评活动中采用了三大策略,分别是各取所需策略、内部颠覆策略和话语批判策略。

…~一‘…各取所需策略导致女性主义由表层的不同派别分歧到内部争论到深层悖论,成为矛盾的大杂烩、悖论的合成体;内部颠覆策略导致女性主义陷一一一一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和一个内在的逻辑怪圈;话语批判策略,倒鼍了语言和现实位置,过高地估计了语言批判的功用和价值,过于远离了现实的土壤,舍本逐末,以至于使女性主义变成了一种具有极端超前性和实验性的批评。

由此可见,理论不能与社会现实、政治脱节,必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现实应是第一位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策略矛盾悖论话语五ABSTRACT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hasmadearemarkableachievementandhasmetmanydifficultiesinitsdevelopments,butmostofthepastreflectiOnSofthistheoryarelimitedinsourceandcourse0rclassification.IthinkitisnotbeneficialtofeminiSilltoanalvzeonlytheoriginanddevelopmentwithoutexploringtheinternalreasonsforitsdroppinginthepredicamentandbeingatastandstill.Initcriticalactivities,feminismemploysthreemaintactics:respectivelyabsorbingquintessence,internalsubversionanddiscoursecriticism.Thefirsttacticresultsinfeminismdeveloping:fromdiffeFentsuperficialdivergencetointernaldebatetoprofoundparadox,andthereforeitturnsabighotchpotchofcontradictionandacomplexofparadox:internalsubversionleadsfeminismintoapredicamentotuslng1tssharpestspeartoattackitsmostsolidshield”andintoaninternallogicalmonstroustrap:discoursecriticisminvertsthepositionoflanguageandreality,andexcessivelyestimatesfunctionandvalueoflinguisticcriticism.Withoutr。

第十六章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PPT.Convertor

第十六章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PPT.Convertor

第十五章女性主义电视批评女性,究竟在电视中扮演什么角色?理论基点:女性在公共领域里男性的不平等引申:女性在电视节目中没有受到公正对待一、起源女性主义电视批评起步晚。

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是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的结果。

二、经典文本解读经典文本解读之一:《大众媒介对妇女采取的符号灭绝》盖耶•塔奇曼说:‚如果性别角色的刻板描述已经过时,媒介也许正在为年轻人特别是女孩提供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在表现这种虚构世界的理想时,电视媒介主要采取两种策略:1、“反映假说”(reflection hypothesis)。

在反映假说看来,大众媒介反映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

2、对职业女性采取“符号灭绝”(symbolic annihilation)。

“那些被描绘的职业女性遭到谴责。

其他女性被轻视:她们被符号化为像孩子似的需要保护的装饰物或被摒弃到家庭的保护性限制中。

总之,女性遭到符号灭绝。

”❀女性“符号灭绝”包括三种情形:女性角色的缺席职业女性遭到谴责女性形象被轻视。

经典文本解读之二:《霸权过程中的阶级与性别:女性理解电视现实和认同电视人物中的阶级差别》安德烈•普雷斯在文中主要比较了美国工人阶级妇女和中产阶级妇女收看电视娱乐节目的不同方式,并专门比较了这两个群体对电视人物的认同类型,以及这两个群体的成员在判定电视内容为‚现实的‛的方式上的差别。

普雷斯说:‚工人阶级妇女更可能注意到电视所描绘的中产阶级的物质世界,并断定这个世界代表了现实世界。

相比较而言,中产阶级妇女更有可能从个人方面来认同电视人物及其问题,特别是那些与家庭有关的、处于家庭背景下的人物。

‛经典文本解读之三:《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与电视剧种》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肥皂剧的论著,肥皂剧这种连续性的叙事结构很大程度上与家庭主妇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相吻合,这有利于观看者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屏幕中的文本叙事结合起来,使观看行为具有某种独特的‚仪式‛性质。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literary criticism informed by feminist theory, or by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more broadly. Its history has been broad and varied, from classic works of nineteenth-century women authors such as George Eliot and Margaret Fuller to cutting-edge theoretical work in women's studies and gender studies by "third-wave" authors. In the most general and simple term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efore the 1970s—in the first and second waves of feminism—was concerned with the politics of women's authorship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s condition within literature, this includes the depiction of fictional female characters. In addition feminist criticism was further concerned with the exclusion of women from the literary canon, and Lois Tyson suggests this is because the views of women authors are often not considered to be universal ones.[citation needed]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complex conceptions of gender and subjectivity and third-wave feminism,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taken a variety of new routes, namely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FrankfurtSchool's critical theory. It has considered gender in the terms of Freudian and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s part of the d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relations of power, and as a concrete political investment.[1]It has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queer studies. The more traditionally central feminist concern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olitics of women's lives has continue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criticism. More specifically, modern feminist criticism deals with those issues related to the patriarchal programming within key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education, politics and the work force.Lisa Tuttle has defined feminist theory as asking "new questions of old texts." She cites the goals of feminist criticism as: (1) To develop and uncover a female tradition of writing, (2) to interpret symbolism of women's writing so that it will not be lost or ignored by the male point of view, (3) to rediscover old texts, (4) to analyze women writers and their writings from a female perspective, (5) to resist sexism in literature, and (6)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the sexual politics of language and style.[2]Feminist literary critics[edit]Rebecca West's work on women's suffrage from approximately 1910, can be trac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feminist criticism movement. In addition to West's work,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from 1929 is an integral text to the movement. Prominent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s include Isobel Armstrong, Nancy Armstrong, Barbara Bowen, Jennifer DeVere Brody, Laura Brown, Margaret Anne Doody, Eva Figes,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Annette Kolodny, Anne McClintock, Anne K. Mellor, Nancy K. Miller, Toril Moi, Felicity Nussbaum, Eve Kosofsky Sedgwick, Hortense Spillers, Gayatri Spivak, Irene Tayler, Marina Warner.History of feminist criticism[edit]Feminists of the 1960s saw it as vital to combat the subservient and often negative images of women in literature to offer women a more equal stance in society.[3] Feminists argued that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were seen to provide ‗role models‘ to men and women as to what constituted ‗acceptable‘versions of the ‗feminine‘. Analysis‘of images of women in literature unearthed such stereotypes as the ‗virgin and the whore‘; ‗angel and the devil‘; ‗the mother‘; ‗the submissive wife and the dominant wife‘; ‗the bitch‘; ‗the seductress‘; ‗the sex object‘ (possibly as man‘s prey); ‗the old maid‘; ‗the bluestocking‘; ‗the castrating woman‘; ‗the pioneer woman‘; and ‗the victim‘.[4]Throughout the 1970s, the major role of feminist criticism was to expose the cultural ‗mind-set‘within society which perpetrated sexual inequality.[5] This argument however, that literature reflected ‗deep-seated prejudices‘towards women, making them out to be ‗passive and dependent‘, after a time seemed to be having an unintended effect. It appeared that the ‗woman-as-victim‘approach in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ant findings of these stereotypes was, in fact, ‗naturalizing women‘s position‘, and was having a ‗depressive‘effect in society. Thus, rather that elevat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society, this approach was degrading it.[6] This brought about a change of ‗mood‘ within 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1980s, resulting in a number of debates,disagreements and varied positions within feminist criticism.Feminists no longer sought to emphasize the negative depiction of women within literature, but to find acceptable, positive affirmations for both women readers and women writers. This shift from ‗androtexts‘(books by men) to ‗gynotexts‘, as described by Elaine Showalter,[7]gave rise to the Female Aesthetic: the question of ‗What it really feels like to be woman‘, expressing a unique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a feminine tradition in literature.[8] But this approach called for an ‗authentic sense of what femininity feels like‘, thus narrowing the scope of feminist criticism to a preference for literature that was a source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women in reality, over literature that was considered ‗aesthetic‘. This implied an expectation that books would depict women as an oppressed group –an expectation that came to be judged as unsophisticated and naïve. This demot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role models in literature, with some feminists and women writers feeling excludedby the surreality of the Female Aesthetic.[9]Thes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feminist criticism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 ‗Anglo-American‘ version of feminism, and are greatly at odds with what is now considered ‗recent‘critical theory: that of the French-derived, post-structuralist and psychoanalytic version of feminist criticism.[10]Post-war feminist criticism, through trying to elevate the position of women to a more egalitarian one within society, had not necessarily displaced the negative and projective images of the feminine by shifting focus from an attack of the male versions of the world to the woman writer and female world [11]and thus had to re-evaluate their position on feminist criticism. Gender Theory,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women‘s writing differs from that of men‘s - a form of language that is innately feminine, or the possibility of different feminine and masculine style‘s of writing, thus has become the central hypotheses of feminist criticism.[12] The idea of gender difference within writing has created such categories within feminist criticism as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and ‗lesbian / gaycriticism‘.[13]女权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巴将19世纪的英国文学概括为女性"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黄金时代".19世纪的英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大多都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其中勃朗特三姐妹笔下的反传统家庭的小说彻底地颠覆了父权制的统治,解构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构建了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为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莫定了基础.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解释为女权主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它是跟妇女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到19世纪末出现了第一次的妇女解放运动.此时的妇女运动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争取政治权利.而在20世纪到来之后,全球性的解放已经开始出现,在20世纪60到70年代产生了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此次运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美国,其目标是要消除男女之间的差别.<<第二性>>(波伏娃)即产生于这一时期。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2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前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

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

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学会看:1、父\男权叙事话语。

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

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文化批评)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

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

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一、“女性主义”概念:Feminism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女人眼中的女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女人眼中的女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女人眼中的女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引言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真实再现了奴隶的悲惨境遇,揭示了奴隶制的罪行,旨在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从而最终废除奴隶制。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先后通过立法宣布废除奴隶制,推动了美国废奴运动的开展。

但是,美国国会在1850年却通过《逃亡奴隶法》,明令禁止白人给予逃亡黑人任何帮助,这激起了美国废奴主义者的强烈不满。

作为对这部法律的回应,对蓄奴制深恶痛绝的斯托夫人开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创作。

斯托夫人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想特点去书写这部揭示奴隶制的罪恶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对美国奴隶制的终结也意义非凡,这部作品还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然而这部作品虽然深受读者欢迎,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在文学评论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男性批评家们以他们男性的视角来阅读解释女性作家的作品,并以男性的标准来衡量女性作品绝对是有失偏颇的。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被压迫、被忽视地位,她们的各种观点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迫成为沉默的他者。

女性要想逐步改变被奴役和压制的现实状况,只有改变自身的“失语”状态,发出自己的声音,身为女性的斯托夫人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让更多人通过她去了解黑奴的悲惨遭遇、去重视她的废奴思想,听到她的对解放黑奴的呼喊。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在男性霸权社会中,深感身份焦虑的女性作家是在压抑和反压抑中进行创作,她们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双声话语的特点。

由于她们不可能摆脱男权的禁锢,所以表面上,她们的作品语言和社会的、普遍的尤其是男性作家的声音是一致的。

伍尔夫说:“小说戏剧里的女人性质都是特别的,不是美到极点,就是丑的要命,不是好到无以复加,就是堕落不堪”。

[1]的确大多数文学作品里女性不是温柔、美丽、无私的“天使”,就是狠毒、丑陋、自私的“妖妇”,多是超出生活的艺术形象,都是以不同方式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尤其是男性作家们将他们的审美理想强加到女性身上,渴望以他们的方式去塑造女性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吸收改造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的象征理论,认为象 征秩序与父权制的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符号 学则产生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母亲、女性密切 相关。符号学不是取代象征秩序,而是藏匿于象 征语言内部,组成了语言的异质、分裂的层面, 颠覆并超越象征秩序,从而模糊了父权制男女二 元对立的界限而产生颠覆父权制社会的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
•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 二、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三、法国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四、批评与实践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 源
•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 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妇女的本质和 文化构成的探讨 • “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 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确定、以及我 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

•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
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人们说她 是神经质的,不可理解的,惶惑不安的, 满脑子奇思怪想的,更不用提她的语言, ‘她’说起话来没有中心,‘他’也难以 从中分辨出任何连贯的意义。”但这种非 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又有一种包容二元对 立的特征。因为,“一个人不能从另一个 中分开,我/你,我们总是复合在一起,这 怎么会出现一个统治另一个的情况呢?”
• 露丝伊瑞格瑞 • “女性谱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
类的身体已经被符码化地置于社会网络之 中,在文化中,并且被文化赋予意义,男 性被认为是雄健和有阳具(指创造力), 女性则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 学的结论,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 义。”
• 《他看女人的反射镜》: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
理性主义传统,在其中,女性被定一位非理性, 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他者,一个被阉割得不 完整的男人。 “女性谱系”,就是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阶段, 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而女儿也是对双性 同体的母亲认同的。目的要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 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 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 的客体。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在文学和批评活动中,妇女作家和读者一直受到 压抑。 亚里士多德说,女人之为女人是因为她缺少某种 特质。 托马斯·阿奎那称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英 国17世纪诗人邓恩将阿奎那的说法解释为:男人 以天神般的理智赋予杂乱无章的女性内容以明 晰的形式。
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 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 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 研究方法, 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 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 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 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从生物性别到社会性别
她们的结论促成这样一种思想在性别 研究中逐渐占据主流,即: 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必须 从生物决定论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性别差异源于简单的社会原因:“社 会对两性的训练是并且一直是不同的, 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因素,像兴趣和标 准等等。”
强调社会性别决定论的思想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存在主 义角度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指出女性是 反对男性在一个精神压迫的行为中对他 们自己进行定义的他者。 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观点,为当代 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性别(gender)成为性别研究的关 键词。
反对雌雄同体的思想, 反对以这种理论作为 实现女性解放的策略。
主张重新阐释“女性 气质”
理由在于:
由于父权制,分配给女性的那 些气质特点如温和、谦虚、同 情、怜悯、温柔、直觉、敏感、 无私等等,其实都被视为价值 不高的气质特点,因而不被重 视。
而分配给男性气质的那些特点 如决断、勇敢、进取、坚强、 理性或逻辑思考等等,却被视 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影视批评方法论11、女性主义批评

影视批评方法论11、女性主义批评

二 女性主义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它们着重提倡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 其基本观点是: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的自由。 首先,理性。代表向当时的权威质疑,要求女性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 其次,公正和机会均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缺乏 公平受教育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再次,反对传统哲学思想认为女性在理性上比男性低劣的观点,反对强调性别 的差异,强调两性在人的本质和理性上的相似。 2、代表人物 (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作《女权的辩护》 (1792),她提出两性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性平等的公民权、政治权利、受教 育权利以及男女两性的道德水准。这本书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 主义的著作之一。 (2)穆勒(John Stuart Mill),作品《女性的屈从地位》(1869),认为女性 的从属地位是早期历史野蛮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但坚持认为男女 在社会上应有不同的角色。很多批评穆勒的人认为他没有遵循自由主义原则。 (3)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 1949)出版, 作者指出男性将他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分析了女性是男 性的“他者”的处境。最早从性别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有关女性的若干理论问 题。
2、代表人物 (1)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她 认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而女性 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为了消除这种二元对立,西苏提出了以 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她就女性写作提出“描写躯体” 的口号,倡议用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女性写作还应有其独特的、区 别于男权文化的语言,这种反理性、无规范、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将 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 (2)露丝·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提出独 特的“女人谱系”和“女人腔”主张,对父权制社会所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 也做了尖锐的批评。她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从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义上, 女性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其“女人谱系”是指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 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 系上升为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沦为客体。“女人腔”则是指一种非理性的 女性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永远在滚动、变化中,意义不定、无中心、跳跃、 隐秘、模糊。 此外,女性主义还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和黑人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许多流派。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是70年代推动西方电影研究兴起的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批评话语之一。

反过来,电影研究在当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和政治化的领域则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其能在学术领域里扎下根。

从这样一个结合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一方面在有关表象、观众、和性差异的理论辩论中是高度专业化的;一方面在文化的涉及面和影响又是非常广泛的。

它同时介入了批评和文化生产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

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

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电影研究的规则。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贡献是把性别问题引进了以前无视性别的“机器理论”和精神分析等批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和分析在影视文本中性别的建构。

性别被看作是文化的、而不是生物学的术语,并界定为通常联系或看作特别适于男性或女性的那些角色、属性、和活动的社会观念。

通过考察各种策略,如语言、人物、布景、叙事结构、摄影机的工作、笑声频道、和音乐声道,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评价影视文本如何保持或破坏现存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文化观念。

这些批评家还进一步考察一种和现存观念不同性别观念的建构,并讨论性别对待方式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在词汇和概念上受符号学、心理分析、语言学、社会学、和电影研究的影响。

在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包括:性别化的主体,窥淫癖、恋物癖、女性的、男性的、性别、以及程式化的性角色、父权制、发音、以及法规等。

性别的意识形态批评家会提出以下问题:观众被摄影机角度、剪辑、情节等暗示来认同的是什么样的视点、感情、和经验?女性是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从男性的视点被作为一个性对象加以展示)吗?男人被表现为窥淫癖快感的对象吗?这种视点是通过什么形式的和技术的策略传达的?对男人或女人、或两者,什么属性和态度被表现为是适当的?角色、价值、和情节是否保持或重建了关于性别的主流文化观念吗?如果存在话,文本鼓励何种对立的读解?女性主义的分类:社会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女性,激进主义女性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

女性主义批评 - 副本

女性主义批评 - 副本

二、女权主义批评现实背景与思想来源
发展
思想来源 现实背景
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首先归功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
扩大。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 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 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女权主义运动历尽三个浪 潮。
(二)现实背景:
1.女权主义的第一个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权(妇女解放)运动 目标:追求政治平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及精神解放。 局限: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 女性文学处于一种自在自为状态) 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Viginia Woolf) 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2.女权主义的第二个高潮: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 (也有观点认为持续到80年代) 标志:1963年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出版的《女性主义的神秘》 目标:强调性别差异与女性的独特性(关注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健康、 象征表征和内在情思);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男性权力。 运动基调:消除两性差别 代表人物: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 伊莱娜·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一、女权主义批评导论
3.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区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女权主义批评导论
4.何为女权主义批评?
a.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 b.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 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 识的内容; 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 究,批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c.女权主义批评关注文学活动与性别的关系,揭示了文学 活动受制于性别差异的事实。 d. 1970年,凯特▪米立特长达30万字的博士论文《性政治》的出 版,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正式形成。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2、法国派:

兴起:20世纪60世纪末的结构思潮 两大理论来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拉康对佛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的结构主义化 对语言及语义的生成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女性写作的 语言和文本是其研究的重热点 代表人物: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谈谈写作》,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学》、《诗的语言革命》
目 Contents 录
02
01
女性主义
理论与方法
03
04
女性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基本内容与批评特色
女性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欧 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 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 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3.理论的反思与视野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作品中塑造的虚假女性形象和性别歧视内容 由此批判现实社会的男女不平等。 揭示父权制这一观念 二、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

菲勒斯中心主义就是通过绝对地肯定男性的价值,从而维 持其社会特权的一种态度。

反思:现在的社会是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
女权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 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 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 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女权主义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此外,黑人和 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富了女权主义批

理论与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的形成不仅有现实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也有 其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自身的思想渊源。 一、初现端倪 继承了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 伍尔夫和法国的波伏娃是备受瞩目的开拓者。

女性主义批评 (1)

女性主义批评 (1)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解析: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chang)一筹莫展,屈 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 耐人玩味。
焦点一: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焦点二:女性应该受教育 焦点三:女性就业问题 其它目标
但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 变,女性文学处于一种自在自为状态

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也 有观点认为持续到80年代


目标: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男性权力。 运动基调:消除两性差别

四、女权主义批评的思想先驱
英国作家伍尔夫和法国作家波伏娃是西 方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

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女 权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 《一间自己的屋子》。 在书中,她一方面指责男 性将女性视为次等公民, 并牢牢掌握着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学大权,另一方 面,强调女作家应有“一 间自己的屋子”应争取独 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七、女性主义批评的简评
女权主义批评从性别的角度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 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同时女权主义批评由于与女性文学、 女性世界有天然的亲和力以及它向女性经验的倾斜,打 开了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女性世界。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建构上存在有理论上的悖 论,如企图超越所有的男性理论,然它又必须把自己置 于男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2、女性阅读与写作

女性视角 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它包括一套与 男性作家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

六、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范围
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

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在2O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

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

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

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

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

《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

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

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

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

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女性主义电视批评女性,究竟在电视中扮演什么角色?理论基点:女性在公共领域里男性的不平等引申:女性在电视节目中没有受到公正对待一、起源女性主义电视批评起步晚。

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是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的结果。

二、经典文本解读经典文本解读之一:《大众媒介对妇女采取的符号灭绝》盖耶•塔奇曼说:‚如果性别角色的刻板描述已经过时,媒介也许正在为年轻人特别是女孩提供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在表现这种虚构世界的理想时,电视媒介主要采取两种策略:1、“反映假说”(reflection hypothesis)。

在反映假说看来,大众媒介反映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

2、对职业女性采取“符号灭绝”(symbolic annihilation)。

“那些被描绘的职业女性遭到谴责。

其他女性被轻视:她们被符号化为像孩子似的需要保护的装饰物或被摒弃到家庭的保护性限制中。

总之,女性遭到符号灭绝。

”❀女性“符号灭绝”包括三种情形:女性角色的缺席职业女性遭到谴责女性形象被轻视。

经典文本解读之二:《霸权过程中的阶级与性别:女性理解电视现实和认同电视人物中的阶级差别》安德烈•普雷斯在文中主要比较了美国工人阶级妇女和中产阶级妇女收看电视娱乐节目的不同方式,并专门比较了这两个群体对电视人物的认同类型,以及这两个群体的成员在判定电视内容为‚现实的‛的方式上的差别。

普雷斯说:‚工人阶级妇女更可能注意到电视所描绘的中产阶级的物质世界,并断定这个世界代表了现实世界。

相比较而言,中产阶级妇女更有可能从个人方面来认同电视人物及其问题,特别是那些与家庭有关的、处于家庭背景下的人物。

‛经典文本解读之三:《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与电视剧种》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肥皂剧的论著,肥皂剧这种连续性的叙事结构很大程度上与家庭主妇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相吻合,这有利于观看者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屏幕中的文本叙事结合起来,使观看行为具有某种独特的‚仪式‛性质。

同时,这种近似于‚生活流‛的播放过程也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把肥皂剧看成是真实生活的模拟和再现。

蒙福德认为,肥皂剧的最大特征是暴露隐私,即对私人体验和情感进行公开曝光。

肥皂剧消磨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界限,通过叙事策略公私之间的界限常常被打破。

这种对私人领域的有效拆解是原始女性主义的姿态。

因此,当肥皂剧把常规的私人场合和私人关注从新定义为公共事务时,这些场合和关注不再具有任何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肥皂剧的另一特点是结局的开放性或者说是结局的缺席。

一些肥皂剧中设置了‚寻找生父‛的叙事结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新定义了家庭——母亲加孩子的母系家庭结构的原始范式,但寻父情结却体现了父权制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强调了父权制谱系是身份确认的权威依据。

与上述两篇经典文本相比,蒙福德关于肥皂剧的叙事研究——这种叙事集中于对家庭、个人、情感等私人因素,更接近于一种有关女性的媒介表述,因而更具有一种被称为‚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的特征。

经典文本解读之四:《女权主义文化电视批评——文化、理论与实践》❤布朗从三个方面梳理女权主义电视批评。

一、女权主义文化学的电视批判。

布朗把女权主义文化学的电视批判所使用的理论方法称作“抵抗理论”。

“抵抗理论由一系列讨论普通人和亚文化群体如何抵抗霸权或统治压力,并最终从政治、社会以及(或者)文化系统提供的东西中获得快乐(不考虑这种体系在其生活中的对立立场)的问题的著作构成。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女性主义学者们较好地运用了这一理论,她们关注的对象是工人阶级文化中看不到的其他人——女孩和女人们。

她们使用人种志的方法或从假设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其阅读行为的力量视角出发,重新研究了通常意义下关于媒介的假设。

二、女权主义实践和电视批评。

布朗说:“‘女性的’(feminine)和‘男性的’(masculine)这两个词常用来规定女人和男人的社会建构,与女人、男人的生物的、本能的和(或)天生的、遗传的特征相对应。

这并不是完全忽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生物差别,而是将生物差异甚至性别本身看作是通过话语长期建构形成的。

”❤女权主义实践研究采用两种方法1、主体授权。

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非定量的研究方法。

2、将受众看作是独特的群体。

受众可以根据阶级、性别、种族或其它各种变量来建构意义,也根据这些状况来建构文本。

三、受众/观众与女权主义批评。

受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阿尔都塞对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并且‚精神分析与阿尔都塞的‘欢呼’和‘改写’概念相结合,这暗示特定的受众立场(或主体的立场)是通过受众对文本为其创立的立场的认知来创立的。

‛受众研究的经典文本是马尔维的《视觉愉悦与叙事电影》。

马尔维将好莱坞电影叙事中的女性角色的作用归结于给观众提供视觉愉悦。

这种视觉愉悦主要是建立在形成系列的三个基本的“看”(Looks)之上的。

其一是摄像机的看(即所谓的前电影事件)。

虽然摄制技术是没有性别的,但电影摄制者一般都是男性,因而从根本上说是‚观淫癖‛的男性的看。

其二是电影叙事中的男性角色的看。

在这种看中,女性角色在影片叙事中直接被设定为男性角色的注视对象。

其三是观众的看。

观众摹拟或者认同前两种看的心理机制,使女性被看的身份塑造的过程最终得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复制了父权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权力结构。

❤女性自主表达的失语米罕认为:电影忽视了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她们的观念,感觉,抱负,渴望以及梦想。

现在已到了要讲述女性英雄故事的时代了——女性领导着家庭,企业,克服着恐惧,灵活机动。

如今需要寻找最佳的模式将女性互相之间以及女性与社会之间联系起来。

”李斌认为:迷人的美女,受害者。

“工作狂“(女性往往经营者一家非支配性的公司)顺从———————————————————————————————————————经典文本解读之五:《女性主义批评与电视》卡普兰首先从哲学的层面辨析了西方女性主义。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在哲学上有两种定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资产阶级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都属于本质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属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假定了一个关于女性的基本‘事实’,即父权制社会的持续的隐蔽性。

‛)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不隐讳性别的生物学基础,并且认为女性在本质上更富于人性。

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父权制社会中主体性的建构过程,认为性别身份是被社会机制建构而成的。

一、历史学家所谓的“家庭的女性主义”;卡普兰说:资产阶级的女性主义研究“明确地主张女性要拥有对(男权)象征次序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其观念就是女性渴望平等的而不甘于遭受压迫。

”二、“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这种女性主义导致了一种依赖于内容分析的电视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电视作为一种明确的资本主义体制所占据的位置并且如何影响到女性形象的塑造。

强调对作为消费者的女性观众的研究,把她们的生产视为从电视的需要中所出现的一个过程...电视依赖于把广大观众建构成为商品则涉及到对女性形象的再生产要使其适应关于‘女性’优越的(和主导性的)概念,尤其是要使其成为能够满足某种经济需要的形象。

‛这种观点实际上主张把女人变成男人,菲勒斯中心的认同到反对。

三、激进的女性主义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反对男性象征次序。

它‚批评关注电视中对传统家庭描写并将其作为解决一切病症的方式,关注在大多数大众叙事中被强迫的异性爱的结合或者大众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婚姻形象的差异。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妇女要反对在阳性和阴性之间进行形而上的或生物学的二元划分,其目标是实现消弭性别差异的超然性——或至少要认可它们的文化结构。

‛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妇女要反对在阳性和阴性之间进行形而上的或生物学的二元划分,其目标是实现消弭性别差异的超然性——或至少要认可它们的文化结构。

‛五、“新女性主义”的电视研究“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关注音乐电视(MTV)、广告、新闻、体育节目、不断播放的天气预报等“系列化的”节目形式的研究。

新女性主义”电视批评不仅扩大了传统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的范围,而且确立了新的批评立场。

这种看从根子上说是“观淫癖”的。

摄像师多是男性,所以通常是“男性的”看。

由一段段连续镜头所组成的形象是为了便于使女性成为他们注视的对象。

3、观众的“看”。

被迫去认同摄影机的看基本内容1、女性人物明显少于男性2、刻画为较弱的性别3、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4、其活动倾向代表家庭5、受害者6、女性自主表达的失语米罕认为:“电影忽视了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她们的观念,感觉,抱负,渴望以及梦想。

现在已到了要讲述女性英雄故事的时代了。

”符号灭绝(Symbol annihilation)电视节目对妇女的符号表述表现出轻视、谴责、缺席,被符号化为孩子似的需要保护的装饰物。

7、使女性成为某种经济需要的产物。

工作型:处在工作压力下——女性经营公司,但是是某种非支配性职业她经营一家化妆小店她梦想做演员顺从型:侍侯男人,以男人为中心。

8、主张把女人变成男人。

反对“菲勒斯中心”菲勒斯中心菲勒斯中心主义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男权中心主义。

麦当娜几十年在西方世界屹立不倒,从一个流行乐手成长为一个艺术家,不管你承认与否,她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

胡野秋大众文化时代的到临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遇到的女性的文化消费自觉带动了大众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超女,杨丽娟追华,易中天上电视被骂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Ⅰ大众文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因参与而产生兴趣全民的文化事件权力选择的下移:短信投票大众文化跟商业紧密结合的产物,民俗文化则更加原生态超女把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暴露到极致电视台的收视率小女孩成功的世界移动公司中国人不够理智不用的群体事件娱乐的副产品大众文化以不断重复式的营销、生产让人依赖,以极低的门槛让你进去Ⅱ中国式的大片——电影当初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物、情节、人物的命运,现在变成视觉(色彩饱和)大场面感官刺激超过了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中国电影集体的简单化,我们不需要思考的隐忧大众文化需不需要经典大众文化有自我调节、自我再生的功能奥斯卡关注经典的东西Ⅲ学者上电视——到底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从总体而言学者上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孔子时代如果有电视未必会拒绝电视公共知识分子大众文化:谁来掌握话语权的文化花未全开月未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