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症状鉴别诊断

症状鉴别诊断
盗汗
罕见于肺结核、结核病、传染病前期、植物神经功用紊乱等
头痛
罕见于感冒、发热性疾病、鼻窦炎、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高血压病、神经安康、贫血、神经官能症、颈椎病、脑血管不测、脑动脉硬化症、头部外伤、脑瘤等
眩晕
罕见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神经安康、美尼尔氏综合症、颈椎病、脑血管粥样硬化、晕车病、头部外伤、脑萎缩等
罕见于 食道癌、胆道蛔虫症、胰腺炎、胰癌、幽门梗阻、胃癌、急慢性肝炎、肝脓疡、肝肿大、肝硬化、肝癌、脾脓大、胆囊癌、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肠梗阻、肠息肉、肠癌、膀胱癌、卵巢囊肿、子宫癌等
泄泻
〔腹泻〕
罕见于 急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症、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神经官能症、肠结核、痢疾、肠癌等
症状鉴别诊断
〔白色病名,提示有详细的治疗方案〕
发热
罕见于感冒、盛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肺结胲、急性心肌炎、盛行性乙型脑炎、盛行性脑膜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甲亢、疟疾、癌症等
抽搐
自汗
罕见于急性热病或前期、类风湿病、甲亢、植物神经功用紊乱
气喘
罕见于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疡、肺不张、肺结核、肺气肿、肺癌、气胸、呼吸衰竭、肺心病、中毒病等
咳血
罕见于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疡、再生阻碍性贫血等
胸痛
罕见于 急性肺炎、肺脓疡、肺结核、胸膜炎、百日咳、肺癌、冠心病、食管裂孔疝、心绞痛、肺部损伤、食道炎、食道癌等
震颤
(颤症 颤振)
罕见于 震颤麻木、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癔病性昏厥、煤气中毒、电击伤、抗肉体病、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白血病、血小板增加症、盛行性传染病、肝硬化、巨脾症、外伤等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病例书写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需要准确描述病人的症状、体征,同时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疾病的原因。

下面是两个病例的描述和鉴别诊断,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病例一: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发热、咳嗽已两周。

发热范围在38℃-39℃之间,咳嗽症状较为严重,伴有痰液咳出,咳嗽胸闷,无呼吸困难。

查体发现双肺有湿啰音,心肺听诊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化验结果显示乙型链球菌阴性。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怀疑以下几种疾病: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流感等。

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如下:1.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是急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常伴有痰液咳出和胸闷。

但急性支气管炎不一定会伴有发热,体征可以有双肺湿啰音。

化验结果中乙型链球菌阴性排除了这个可能性。

2. 肺炎:发热和咳嗽是肺炎的常见症状,咳嗽时咳出的痰液通常黄色或绿色。

双肺湿啰音是肺炎的典型体征,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与炎症反应相关。

肺炎的可能性较大,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3. 肺结核:肺结核患者常伴有慢性咳嗽、痰液咯血、体重减轻等症状。

双肺湿啰音可能出现在痰液潴留的情况下。

但血常规中乙型链球菌阴性排除了这个可能性。

4. 流感:流感常伴有高热、咳嗽、咽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但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

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和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

鉴别诊断结果:根据病史、体征和化验结果,初步怀疑该患者为肺炎。

但为了确认诊断,建议进行胸部X光检查和痰液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肺炎和可能的病原体。

病例二:患者女性,65岁,主诉腹痛、腹部胀气已一周。

腹痛呈持续性,经常伴随恶心、呕吐,没有排便困难,也没有发热症状。

腹部实质积水征阳性,肠鸣音减弱,血常规和腹部彩超未发现异常。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怀疑以下几种疾病:急性胃肠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

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如下:1. 急性胃肠炎:腹痛、恶心、呕吐是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症状。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常见症状的初步鉴别诊断

常见症状的初步鉴别诊断

安源区五陂镇卫生院常见症状的初步鉴别诊断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

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

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

泌尿系彩超及X 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全科医学(医学高级):常见症状鉴别诊断测试题三

全科医学(医学高级):常见症状鉴别诊断测试题三

全科医学(医学高级):常见症状鉴别诊断测试题三1、单项选择题常表现为慢性腹痛的疾病为()。

A.胆囊结石B.急性胆囊炎C.急性胰腺炎D.结核性腹膜炎E.异位妊娠破裂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腹腔内脏器及腹膜(江南博哥)的慢性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慢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结核性腹膜炎等可引起慢性腹痛。

2、单选男性,40岁,持续高热2周,咳脓痰,有臭味,胸片见右中肺野大片阴影,中间有不规则空洞及液平,血象:WBC20×109/L,中性86%,最可能的诊断是().A.空洞性肺结核B.肺癌C.肺脓肿D.大叶性肺炎E.肺囊肿正确答案:C3、单选出现柏油样便时,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结肠癌B.直肠癌C.十二肠球部溃疡D.内痔E.肠结核正确答案:C4、单选完全性阻塞黄疸大便颜色是().A.黄色B.黑色C.鲜红色D.陶土色E.暗红色正确答案:D5、多选下列对水肿的描述,正确的是().A.药物性水肿与水钠潴留有关B.丝虫病水肿常因淋巴回流受阻引起C.水肿伴肝大者可为心源性水肿D.心源性水肿主要因为低蛋白血症E.黏液性水肿系全身性水肿正确答案:B, C, E6、单选以下哪一种组织不是头痛的痛敏结构()。

A.头皮B.硬脑膜C.头部肌肉D.头部血管E.脑皮质正确答案:E7、单选常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疾病有().A.胆总管狭窄B.病毒性肝炎C.肝内泥沙样结石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E.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能引起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败血症、肝癌、钩端螺旋体病等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

8、单选男性,50岁,10天前发冷、发热,T39.5℃,右胸痛、咳嗽,咳脓痰,臭味,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先做哪项检查()。

A.肺CT检查B.肺放射性核素扫描C.胸部X线正侧位片D.纤维支气管镜检查E.痰细菌学及细胞学检查正确答案:C9、单选风心病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伴随的胸痛与下述哪一项有关()。

临床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要点

临床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要点

急性咳嗽
慢性咳嗽
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 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咳嗽较轻 但持续时间较长。
多见于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程较短, 咳嗽较剧的症状。
急性腹痛
02
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等,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短。
慢性腹痛
03
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疼痛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
检查患者心、肺、腹部等重要器官, 以发现异常体征和鉴别诊断线索。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等,以了解身体状况和评 估病情。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血液检查
血常规、生化、免疫等检 测,以了解全身状况和评 估病情。
尿液检查
尿常规、尿沉渣等检测, 以了解泌尿系统情况。
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潜血等检测, 以了解消化系统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胸部X线、腹部平片、骨骼 X线等,以发现异常病变和 鉴别诊断线索。
CT检查
头颅CT、胸部CT、腹部 CT等,以更清晰地显示病 变部位和性质。
MRI检查
全身MRI,以更全面地了 解病变部位和性质。
03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要点
发热
01
02
03
04
感染性发热
多有畏寒、寒战,常见于肺炎 、泌尿系感染等,白细胞升高
症状的识别与评估
识别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了解 其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或病因。
评估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结合其他 检查结果(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发热
定义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通常以腋下温度超过 37℃为标准。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1. 发热症状描述:诱因,发热,最高体温,热型,持续时间,是否需药物干预,有无畏寒、寒战,有无皮疹,有无关节痛,有无午后潮热盗汗,有无体重明显减轻,有无口腔溃疡,有无脱发,有无咳嗽咳痰,有无解稀烂便。

2. 发热体征描述: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

3. 水肿症状描述:诱因,对称性,晨轻暮重,颜面还是双下肢凹陷性浮肿,逐渐弥漫到全身,有无特殊食物药物进食史,有无解泡沫尿,有无解肉眼血尿,有无尿少,无腹胀及解浓茶样尿,无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与月经周期无关、无体重明显减轻,无多食消瘦4. 水肿体征描述:HR,R,甲状腺体征,有无发绀、黄疸、肝颈静脉回流征,心界、肝肿大、心跳缓慢,双下肢对称性轻/中/重度凹陷性浮肿。

5. 血尿症状描述:诱因,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具体尿色尿量,有无血凝块,是否为全程血尿、间歇性还是持续性,有无尿量改变,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有无发热、腰痛,有无皮疹、泡沫尿、关节痛,有无其他部位出血。

有无药物过敏史、结核病史、肝肾疾病史、泌尿系统疾病史、出血性疾病史等。

6. 血尿体征描述:肾区叩痛、水肿、肾肿块、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

7. 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描述:诱因,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排尿频率、尿量、夜尿次数,尿急程度,有无尿失禁,尿痛部位、性质、程度、出现时间,与体位活动有无关系,加重缓解因素,有无发热、盗汗,有无尿色改变、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有无多饮多尿、口渴,有无腰痛、腹痛、放射痛等。

有无结核病史、出血性疾病史、盆腔疾病史,与年龄、性别、月经周期有无关系。

8. 尿频、尿急、尿痛体征描述:腹胀、腹部包块、肋脊角叩击痛、腰背痛等。

9. 无尿、少尿、多尿症状描述:诱因,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尿量、尿色、排尿频率,夜尿次数,有无解肉眼血尿、泡沫尿,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有无发热、腰痛,有无皮疹、关节痛,有无心悸、呼吸困难、胸闷,有无腹痛、腹胀,有无水肿、口渴,有无消瘦、纳差、怕热,有无多饮多食等。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言在临床医学中,诊断是医生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判断和确定的过程。

不同的疾病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因此,对于常见症状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症状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的思路。

一、发热诊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体温超过37.5摄氏度被视为发热。

对于发热患者的诊断,通常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一些辅助检查来进行判断。

1.病史:询问患者的发热史、病程、伴随症状和体征,以及既往有无慢性疾病等。

2.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心肺腹部等部位。

3.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培养等检查。

鉴别诊断发热是非常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进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常见的发热的鉴别诊断包括:1.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搜集和相关检查可以确定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

2.肿瘤性疾病:一些肿瘤可以引起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一般需要通过血液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进行确诊。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随发热。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4.药物性疾病: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发热,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通过查看病历和停药试验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针对不同的鉴别诊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检查,以确定最终的诊断。

二、咳嗽诊断咳嗽是一种通过呼吸道排出异物和刺激物的一种防御反射,也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对于咳嗽患者的诊断,需要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1.病史:询问咳嗽的性质、病程、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包括对呼吸道、肺部进行观察和听诊,检查是否有局部异常体征。

3.辅助检查:可进行胸部X射线、肺功能测试、血气分析等检查。

鉴别诊断咳嗽可以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来确定具体原因。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一、引言:重要性和背景说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是儿科医生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明确儿童患者的症状,并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提供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方案至关重要。

然而,在儿科疾病中,症状表现多样,复杂度高,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二、儿童常见症状的分类1. 呼吸系统症状2. 消化系统症状3. 神经系统症状4. 心血管系统症状5. 皮肤和黏膜症状6. 泌尿系统症状7. 其他系统症状三、儿童常见疾病与症状的对应关系1. 上呼吸道感染与发热、咳嗽、鼻塞的关系2. 腹泻与腹痛、呕吐的关系3. 癫痫与抽搐、意识障碍的关系4. 先天性心脏病与心悸、呼吸困难的关系5. 扁桃体炎与咽痛、吞咽困难的关系6. 肾盂肾炎与尿频、尿急的关系四、儿科症状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个人史、家族史、孕期史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儿童的各系统器官,包括外观、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心肺、腹部等。

3. 实验室检查:根据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4. 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X线、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5. 诊断与治疗: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儿童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常见症状的分类和与疾病的对应关系,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为儿科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依据。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也需要特别关注,以避免对正常生理变化的误诊。

六、总结与回顾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是儿科医生必备的重要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常见症状的分类和与疾病的对应关系,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儿科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从而为患儿提供最佳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临床常见症状及鉴别诊断

临床常见症状及鉴别诊断

第一节发热一、概述(一)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二)正常生理变异:❑正常体温36~37℃,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4 ℃❑生理变异24小时波动<1 ℃下午高于早晨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月经前及妊娠期青壮年高于老年人高温环境(三)发热分度(口温)低热 37.3 ℃ ~38 ℃中等度热 38.1 ℃ ~39.0 ℃高热 39.1 ℃ ~41.0 ℃超高热>41 ℃(四)发热分类⏹急性发热:病程<2-3周⏹长期发热: >38℃ >2-3周⏹长期低热: 37.4-38℃ >4周(五)热型⏹稽留热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弛张热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可达20C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严重化脓性感染⏹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无热期可持续数日,如此反复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回归热⏹波状热⏹不规则热二、发热的原因及机制(一)致热原性发热1、致热原定义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分类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刺激物(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N、TNF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内生致热原作用方式:前列腺素、cAMP、Na+/Ca2+比值2、发热的基本环节(二)非致热原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甲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皮肤病、心衰三、病因四、伴随症状及体征1、寒战:疟疾、败血症、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感染性胆管炎2、咳嗽、咳痰、气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菌痢、急性胃肠炎4、头疼、呕吐昏迷或惊厥: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型疟疾、中暑5、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泌尿性感染、肾盂肾炎、结石肿瘤6、关节痛、皮疹:风湿热、SLE、多发性肌炎、皮肌炎7、肝脾淋巴结肿大:白血病、淋巴瘤、恶组;传染病:布氏杆菌感染;恶性肿瘤8、出血: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败血症五、鉴别诊断(一)热度与热程1、急性发热:起病急、病程短;绝大多数为感染引起;病毒是主要病原体;非感染者仅占少病毒感染特点: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除外)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2、不明原因发热(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定义: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1周内不能确诊病因:感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最终诊断不明1)全身性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1周梯形上升、2-3周稽留热、4周驰张下降稽留高热、缓脉腹痛、腹泻玫瑰疹、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血骨髓培养可确诊结核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发热:午后低热、长期发热、热型多样不典型结核常见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不要过分依赖X线胸片,否则易漏诊)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缓,病程长,绝大多数均有发热、寒战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发热一周以上应考虑可变性心脏杂音、海鸥鸣、Osler结节,皮肤出现瘀点栓塞现象有近7%~28%的病例血中不能培养出细菌,长期用药者以金葡菌多见血培养阳性+心脏彩超探查赘生物及心脏瓣膜损害情况有助诊断必要时应作厌氧菌及L型细菌培养2)局部感染:肝脓肿、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腹腔内脓肿胆道感染常有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等,进食(尤其是油腻食物)后易诱发或加剧黄疸并非其必备表现影像学检查(B超最常用)往往提示胆道有慢性炎症或结石肝脓肿不典型病例:早期肝区疼痛可缺如或晚至起病3个月后出现,往往经影像学检查而证实膈下脓肿以右侧居多病人常感患侧上腹有搏动性疼痛,胸廓运动时加剧并可向同侧肩部放射有时可出现膈肌刺激征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叩击痛与水肿结合影像学检查或穿刺可明确诊断3)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其它恶性实体瘤:肺癌、肾癌、结肠癌肿瘤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不甚明显以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肾上腺瘤、肝脏肿瘤及肠道肿瘤较常见大多实体性肿瘤出现发热病程较晚,热度也较低恶性组织细胞病病情较恶性淋巴瘤更凶险,平均病程2~4个月高热、外周三系进行性减少、出血倾向、肝脾肿大(脾大尤为明显)及明显的恶液质为特点确诊依赖多部位反复骨髓穿刺活检,查到恶性组织细胞4)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成人Still病、药物热、其它(诊断往往依赖病人特征性的关节、皮肤或血管损害表现,并结合相应的免疫学检查)SLE长期的非感染性发热两个器官或多个器官受累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或溶血性贫血21-40岁女性患者多见发热伴皮疹、关节痛、面部蝶形红斑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全身可有发热、关节痛、体重减轻、雷诺现象诊断条件(具备下述4条件为PM,伴典型皮疹为DM)典型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肌酶谱升高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肌活检异常成人Still病好发于年轻人,16-35岁女性多见,成年后有自愈倾向临床表现与败血症极为相似,症状无特异性一般以发热伴多形性皮疹(多为点状)为常见表现,可有顽固而剧烈的咽痛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诊断应慎重,为排他性诊断*成人Still病诊断标准(符合5项条件含2项主要条件,排除其它疾病)主要指标:发热≥39℃,并持续1周以上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典型皮疹白细胞≥10×109/L次要指标: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或)脾大肝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阴性药物热常见药物:抗生素、磺胺类、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对氨水杨酸、苯妥英钠等任何药物都可以引起发热,包括那些曾长期使用或以前曾使用过而未出现过问题的药物人体在过敏条件下,对许多平时不过敏的物质也易产生过敏反应*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一般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热型无特殊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病程后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到中度增多一般停药后24~72小时热退,但退热时间与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有关在严密观察下停药常常是鉴别药物热的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那些长期使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的病人【不同年龄组FUO病因特点】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不明原因的发热: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为淋巴瘤;最常见的实体瘤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全身性细菌感染是结核病3、长期低热定义:体温37.4~38℃,持续4周以上长期低热者如伴有血沉明显增快,一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核、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等可能(二)热型与疾病⏹稽留热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鉴别诊断名词解释

鉴别诊断名词解释

一、鉴别诊断定义
鉴别诊断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过程。

鉴别诊断是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有助于确定病因、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方案和决策。

二、病因鉴别诊断
病因鉴别诊断是指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判断病因并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

不同疾病可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因此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从病因角度进行鉴别,以便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症状鉴别诊断
症状鉴别诊断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

在临床上,不同疾病的症状可能存在重叠或相似之处,因此医生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症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鉴别,以确定最可能的疾病。

疾病鉴别诊断是指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和检查结果,对不同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

疾病鉴别诊断对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判断病情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疾病鉴别诊断包括内科疾病与外科疾病、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等。

五、治疗方法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鉴别诊断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法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情况的疗法的过程。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因此,医生需要在充分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对治疗方法进行仔细比较和选择。

六、预后鉴别诊断
预后鉴别诊断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预后是指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者的康复情况,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对预后进行科学评估。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

目录分析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目录分析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医症状鉴别 诊断的实用手册,由姚梅龄教授亲自整理并撰写。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症 状鉴别诊断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极具参考价 值的书籍。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全书分为七大类别,包括通 身汗、局部汗出、无汗、其他种类异常汗出、异常汗质、异常汗色、汗气(嗅) 异常。每一类别下又细分为具体的病症和症状,如自汗、常自汗出、大汗、微 汗出、濈然汗解、汗出不彻、但头汗出、额上汗出、汗出剂腰而还、四肢不得 汗出、无汗、盗汗、先烦汗解、战汗解、郁冒汗出、目合则汗、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情志调节。饮食上要保持清淡、营养均 衡;运动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情志上要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过度劳累。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卫生习惯。”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学习手 册,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技巧。希望以上精彩摘录能够 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中医知识。
精彩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精彩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深入浅出、实用易懂的 中医学习手册,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下面就为大家摘录一 些精彩的段落和内容,供大家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以及如何将两者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医疗服务。其中一段精彩摘录如下:
“对于发热症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外 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表现为恶寒、 发热、头痛等症状;内伤发热多由气虚、血虚、阴虚等内伤所致,表现为低热、 乏力、盗汗等症状。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解表为主;内伤发热以调理脏腑功 能为主。”

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

准确诊断并进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及其鉴别诊断。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喉咙痛、咳嗽、头痛和发热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以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1. 体温检测: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

如果体温超过38摄氏度,通常可以判断为感冒。

2.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是否伴有鼻塞、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如果症状较轻并伴有发热,可能是普通感冒。

如果伴有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流感或其他严重疾病。

3. 医学检查: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感冒的病因。

这可以通过喉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检测来完成。

二、流感流感与普通感冒类似,但症状更严重。

通常表现为高热、剧烈咳嗽、寒战、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以下是流感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1. 体温检测: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

通常流感的体温超过39摄氏度。

2. 症状观察:流感的症状更为剧烈,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和严重的咳嗽。

此外,流感可能会导致全身不适,如肌肉疼痛和乏力。

3. 医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是否感染了流感病毒。

这通常通过喉拭子或鼻咽分泌物的实验室检测来完成。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特征是血糖浓度过高。

糖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 血糖测量:通过测量空腹血糖水平来诊断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毫摩尔/升,就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2. 糖耐量试验:在医生的监督下,患者饮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

如果血糖水平在饮用后超过11.1毫摩尔/升,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3. 尿糖检测: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糖含量来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尿液中出现糖,可能是糖尿病的征兆。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病,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以下是高血压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1. 血压测量:使用血压计来测量患者的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昏
耳鸣耳聋
常见于 低血压病、高血压病、贫血病、脑瘤、头部外伤、药物中毒、感冒、神经官能症等
鼻衄齿衄
常见于麻疹、牙龈岀血症、感冒、肺炎、高血压病、贫血、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瘢、急性病
毒性肝炎、门脉高压症、肝硬化腹水、鼻咽癌、岀血性脑血管病等
咳嗽
常见于 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哮喘、肺脓疡、肺炎、支气管扩张、肺不张、肺结核、 百日咳、肺癌、呼吸衰竭、肺心病、胸膜炎等
失眠
常见于 神经性失眠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精神病、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症、 贫血能症、神经性失眠、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脑动 脉粥样硬化症、脑部内伤等
嗜睡
常见于 神经性嗜睡症、肥胖病、癫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痴呆症、脑部内伤、脏器衰竭、脑外伤等
关节痛
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慢性迁延性关节炎、痛风、筋膜炎、 退行
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椎炎、颈椎综合症、腰椎骨质增生、关节脱位、骨损伤、关节外伤、骨结核等
瘫痪
常见于 岀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神经性进行 性肌萎缩、格林巴利综合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脑瘤、脑癌、面神经麻痹、 坐骨神经痛、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发性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癔病性昏厥、 梅毒、维生素B1缺乏病、脑神经性外伤等
气喘
常见于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疡、肺不张、肺结核、肺气肿、 肺癌、气胸、呼吸衰竭、肺心病、中毒病等
咳血
常见于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胸痛
常见于 急性肺炎、肺脓疡、肺结核、胸膜炎、百日咳、肺癌、冠心病、食管裂孔疝、心绞痛、肺部
损伤、食道炎、食道癌等
盗汗
常见于 肺结核、结核病、传染病后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头痛
常见于感冒、发热性疾病、鼻窦炎、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贫血、神经
官能症、颈椎病、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症、头部外伤、脑瘤等
眩晕
常见于 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症、 颈椎病、脑血管粥样硬化、晕车 病、头部内伤、脑萎缩等
黄疸
常见于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囊癌、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
腹痛
常见于 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穿孔、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阑尾炎、 膀胱炎、胆囊炎、胰腺炎、痢疾、肠梗阻、肠癌、腹膜炎、泌尿系炎、泌尿系结石、肾癌、胆道蛔虫 症、妊娠腹痛、痛经、急腹症等
腹水
心悸
常见于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 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神经官能症、肺心病、心脏衰竭、心律不齐、
呼吸衰竭、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甲亢、甲减、贫血、高血压病、低血压、高热等
心痛
常见于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心包炎等
呕吐
常见于 急性胃肠炎、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食管神经症、食道癌、幽门梗阻、幽门痉挛、 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急性病毒性肝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
尿血
常见于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下垂、膀胱炎、泌尿系结石、乳糜尿、膀胱癌、 肾癌、腰部外伤、血友病、药物损害等
尿浊
常见于孚L糜尿、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膀胱炎、前列腺肥大、肾结核、腹膜结核、膀胱癌、
膀胱癌、肾癌、腹部内伤等
水肿
常见于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心衰、 营养不良、妊娠水肿、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肾衰等

(红色病名,提示有详细的治疗方案)
发热
常见于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
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肺结胲、急性心肌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胆
囊炎、急性阑尾炎、甲亢、疟疾、癌症等
抽搐
自汗
常见于 急性热病或后期、类风湿病、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肠梗阻、胰腺炎、美尼尔氏综合症、妊娠呕吐、颅内压增高、脑部肿瘤等
呕血吐血
常见于 胃溃疡、胃炎、胃癌、食管癌、门脉高压症、肝硬化、肝癌、肾功能衰竭、血友病等
噎膈
常见于食道炎、食道裂孔疝、食道癌、食道憩室等
胃脘痛
常见于 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穿孔、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胆结石、胆道
蛔虫症、胰腺炎、胃癌、冠心病心绞痛等
常见于 肝硬化腹水、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肝结核、腹膜结核、肝癌、血吸虫病等
症积
(腹内包块)
常见于 食道癌、胆道蛔虫症、胰腺炎、胰癌、幽门梗阻、胃癌、急慢性肝炎、肝脓疡、肝肿大、肝 硬化、肝癌、脾脓大、胆囊癌、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肠梗阻、肠息肉、肠癌、膀胱癌、卵巢囊肿、 子宫癌等
泄泻
(腹泻)
常见于 急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症、消化不良、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 慢性胰腺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神经官能症、肠结核、痢疾、肠癌等
嘈杂
常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食道炎、胆囊炎等
脘痞
常见于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驰缓、胆囊炎、胰腺炎、幽门梗阻、幽
门痉挛、胃癌、肝炎、肝硬化等
胁痛
常见于 肝炎、肝癌、肝脓疡、肝硬化、肝结核、胆囊炎、胸膜炎、胁间神经痛、胃肠神经官能症、
肝脾肿大、胆道蛔虫症、胸胁外伤等
便秘
(便闭)
常见于 习惯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梗阻、热性病、贫血、痔疮、肠癌等
便血
常见于 痔疮、裂肛、痢疾、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肝硬化、过敏性紫癜、肠
息肉、肠梗阻、肠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
腰痛
常见于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脓疡、肾下垂、肾癌、急性腰扭伤、 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岀症、月经病等
震颤
(颤症颤振)
常见于 震颤麻痹、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癔病性昏厥、煤气中毒、电击伤、抗精神病药物等
紫斑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流行性传染
病、肝硬化、巨脾症、外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