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又名“十二原”。
(三)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 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四)背俞穴
1.含义: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为“背俞 穴”,以脏腑名称给各自的背腧穴命名
2)十二经别络: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分出,
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别络从鸠尾分出散于腹部。
督脉:别络从长强分出散于头背。
2020/10/29
脾之大络:从大包布于胸胁。 17
经络腧穴学总论
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十二经脉在表里的联系 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脉联系
(四)十二经别
含义:十二经脉“离、入、出、合”别 行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特点:有具体循行路线;无直属的脏腑;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除任督二脉无所属的穴位
2020/10/29
16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 十五络脉
概念: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部的任
脉、督脉各一条络脉,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 络脉。
特点:1)分布体表,属经脉在体表的连属部分。
主要内容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灸方法等。
第一节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的含义、经络系统组成和分布。 2.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3.熟悉经络的临床应用。 4.了解经络系统形成和发展,历代的代表著作。
八会穴
(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 气聚会的8个腧穴。

经络腧穴学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学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总论概述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原意是“纵丝”,直行主线之意;又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分布较深,是经络的主干。

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较经脉细小,为其分支。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2.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经气(脉气、神气、真气、正气)1)泛指在经脉中运行的“气”,亦即指经脉的主要功能。

2)即经络之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包括原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十二经别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络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络脉浮络孙络《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1、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2、命名据阴阳、脏腑、手足而定。

1)阴阳:阴太阴(阴气最盛)——阳明(阳气最盛)阳少阴(阴气次之)——太阳(阳气次之)厥阴(阴气最少)——少阳(阳气最少)2)手足:手为阳,足为阴3)脏腑:⑴脏为阴①心、肺、心包为阴中之阳(位居横膈以上);肺为阳中之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包居其次②脾、肾、肝为阴中之阴(位居横膈以下);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⑵腑再分阴阳,据与脏表里关系作对应划分3、体表分布规律1)四肢部太阴——前——阳明内侧(阴经)厥阴——中——少阳外侧(阳经)少阴——后——太阳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八寸有交叉,内踝上八寸以下形成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间,足少阴肾经在后的特殊情况。

2)头面部阳经上行头面阳明经——面、额部太阳经——头顶、后头、面颊部少阳经——头侧部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部。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有效应用
许多人已经发现了经络腧穴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
穴位
特定的身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
2
经络
是人体内经气之流注液之道,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桥梁。
3
特点
经络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传递信息的系统,具有全身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特点。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论、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心理
内对中医的渐趋重视,经络腧穴
中体现。
学等方面均有不断的突破。
学的今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总结与展望
1
全面总览 ⚡️
课件详细阐述了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文
化,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2
新时代
在当前大环境下,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对中医古老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并与现代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为经络
腧穴理论提供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之间正反馈形成相
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形成人体调节与恢
复的完整机制。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
中药
按摩 ♀️
经络腧穴学重要的应用方向
中药理论中提到的“药到经脉,
利用手法按摩经络腧穴可改
之一,可调节气血、神经、
科研相结合。
3
展望未来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经络腧穴学的中医技术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
活中。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
课件
随着中医的普及和世界的认可,经络腧穴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课件
将为您带来系统全面而易懂的经络腧穴学知识。
经络腧穴学的概述
历史悠久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头 及头顶。
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
(3)体表分布有规律 颈项部:以面部为前描述,前正中 线为任脉,从前向后两侧依次为足 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 经、足太阳膀胱经,至后正中线为 督脉。
躯干部:
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
(3)体表分布有规律
手三阴经在胸腋部的分布是手 太阴经在上胸部外侧,手厥阴 经在乳旁,手少阴经在腋下。
经外奇穴:不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特点:特定名称、固定位置、特殊治 疗作用。
阿是穴:以压痛点或敏感反应点作为腧穴。特点: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名称。
腧穴的命名
主要以腧穴位置、腧穴性能、中医学基础理论为依据;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名称或相关部位的特点而命名如:腕骨、乳根、脊中 根据腧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作用而命名如:听会、风门、肺俞 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基础理论命名如:阳陵泉、少商、志室 根据腧穴的位置如:前顶、承泣、内关
十二皮部
(1)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 在体表的区域,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 (2)分布: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 (3)作用: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 病应候。
经络的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经络系统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 筋骨等组织器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保持协调和统一。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络不但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且有阻遏血液溢出脉外的 功能。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针灸等治法激发了经络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功能,从而 使正气得复,外邪得泄,病证好转,机体得以康复。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具有传导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及 调整脏腑虚实的作用。

经络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的作用
生理方面
联系全身,
病理方面
经络是病邪 传导的通路, 如:

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
心火下移小肠; 胃火牙痛
经络的作用
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解释临床现象: 肝气郁结,出现两胁胀痛

指导治疗: “经气所至,主治所及” “面口合谷收”
十二经的命名
到手不到足,到足不到手 (1)手足:
(2)阴阳
三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阴行于内
三阳
阳行于外
(3)脏腑

属于本脏腑,主治本脏腑之病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十二正经
十二经的分布
十二经在身体的分布是左右对称的 十二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
手足三阳经
阳明在前 少阳居中 太阳在后 太阴在前 厥阴居中 少阴在后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循行
督脉:后正中线
任脉:前正中线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
不内联脏腑,无表里相配。
除任
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外,其余 六经无腧穴。 起调节溢蓄作用。象自然界的湖泊。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 络 总 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 行气血的通路,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 总称。
经络、腧 穴 模 式 图
水井
地 下 河
水井
地面 水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 部的任脉(身前)督脉(身后)各一条络脉, 及躯干侧脾之大络(身侧),总称十五络脉。

功用:
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躯干部的三络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2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7-28
(5)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是指与十
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其作用是约束骨骼,活 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 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 正常的体位姿势。
4、腧穴的作用 • 邻近作用
• 远道作用 • 整体作用
3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7-28
5、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 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包括在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 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部、 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 八会穴已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十二皮部:是指与十
28
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 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 步部位。具有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协 助诊断的作用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7-28
(二)腧穴学概述
1、腧穴
腧穴:人体脏腑经
络气血输注于躯体 外部的特殊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 和施行治法(针灸、 推拿)的刺激点。
11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7-28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枕项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1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7-28
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部位 头部 背腰 第一侧线 1.5寸(膀胱经)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传注病邪
(二)反映病侯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位归经 (三)指导临床治疗
第二章
腧穴总论
引言
腧穴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
殊部位。
腧穴又称穴位、穴道、穴等。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 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通 过阴阳表里、 手足同名经的 连接,从手大 阴肺经开始至 足厥阴肝经, 再复从肺经而 逐经相接,从 而构成了周而 复始、如环无 端的传注系统。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1、奇在循行——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 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 蹻脉共八条。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有固定位置和名称。 3. 分布于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能反映本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二、腧穴的分类
(二)奇穴 奇穴,是在十四经穴系统之外、具有固定名称、
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特点:
1.分布分散,有一名多穴现象。 2.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 3. 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较单
身背俞穴所在 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
Hale Waihona Puke 骨内侧线下行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
肝胆经循胁肋
(4) 颈部的分布规律
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 次为:
任脉, 足手阳明(胃、大肠) 足手少阳(胆、三焦) 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督脉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4) 络脉
概念:
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 部的任脉(身前)督脉(身后)各一条络脉, 及脾之大络(身侧),总称十五络脉。
功用:
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34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之络 手少阴心经之络 手厥阴心包经之络 足太阴脾经之络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之络 任脉之络 鸠尾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偏历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21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腹 足
22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D、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23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E、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学总论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源自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皮部
3.分布:《素问 · 皮部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 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 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 (见P10表1-3)
十二皮部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
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 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2 . 作用: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
3.特点(分布与相互关系):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①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1)外行部分 手三阴——胸
头部、躯干 足三阴——胸腹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理论沿革
①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②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巡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③十二经脉分布
手三阴在上肢内侧(拇指→小指):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手三阳在上肢外侧(拇指→小指):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足三阴从前到后(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足三阴从前到后(内踝上8寸以上):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第三节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①根结: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井穴
②标本:十二经脉之气弥散和集中的部位,标在上,本在下
③气街: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四处气街:头胸腹胫
④四海:脑—髓海膻中—气海胃—水谷之海冲脉—血海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十二经脉是主干,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是大的分支,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输布濡养的皮肤和筋肉区域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第五节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诊断——头痛部位
分经辩证——是主…所生病
循经取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药物归经——柴胡(少阳)。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天象地理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日月
承山
上星
日月
山谷
合谷
璇玑
星辰
太乙
大陵
丘陵
梁丘
天象地理
后溪
大小
支沟
气冲
交通
水道
少海
水流
要冲
关冲
曲池
内关
(二)人事物象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鱼际
梁门
鸠尾
2.本讲思 考题
1.腧穴发展大体 经过了什么样的 过程? 2.“腧”、 “输”、“俞” 的异同?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 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 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 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 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腧穴发展过程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 现和积累起来的,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无定位无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归 经阶段。
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 “节” 、 “会” 、 “空” 、 “气穴”
“气府” 、 “骨空”
《针灸甲乙经》 “孔穴” 《太平圣惠方》 “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腧穴”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足阳明胃经
◆ 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向外至下颌 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 盆。 ◆ 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线,距前正 中线4寸。 ◆ 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 ◆ 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 ◆ 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 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前缘外 2寸)。 ◆ 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行。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甚者可有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及
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
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3.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4.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脾胃为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还出夹口,还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至额颅。
足阳明胃经
循行方向:头──足 起止穴:承泣──厉兑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 眼、口、上齿、乳房。 注:阳明经均可治疗五官疾病。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异常, 临床表现有哪些?

(二)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肠鸣、腹胀、水肿、口渴、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无力
原络穴可配合应用,
称“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 法”
例:先肝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者为主)
—取肝经原穴太冲(主穴)
后胆病(后病者为客)
—取胆经络穴光明(客穴)
(四)俞穴 (首见于《灵枢》)
1.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十二俞穴。
2.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
一侧线上
3.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
多用于脏病 (从阳引阴)
(五)募穴 (首见于《素问》)
1.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十二募穴。
2.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 腑部位基本相一致,
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3.应用:治疗脏腑病变 多用于腑病 (从阴引阳)
《难经》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病治阳
俞穴分布在背部,属阳,为阴病行阳的位置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 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2.分布: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 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3.应用: 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 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 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2
经脉的命名
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 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 经)。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C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a
13
十二经脉的命名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 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 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a
27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a
28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a
3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脉络
意义
路径
网络
经络中的 地位
分布
主干部分 纵行的(直大深长)
深度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 浅短) 浅
数量
少,有一定数目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 具体数目
功能上
主导作用 ,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a
补充作用、纽带作 用起渗濡灌注气血 的作用
4
经络系统和经气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 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熟悉经络学说的形成。 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a
1
教学重点、难点
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a
2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 经脉和络脉。经络是“经”和“络”的 统称。“经”,即路径、主干,经脉是 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分 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a
16
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手太阴肺经(里) <——>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 足厥阴肝经(里)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 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a
5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 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 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a
6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㈠、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 的观察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 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 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 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a
9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 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 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 五络脉。
a
10
a
11
(一)十二经脉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a
24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a
2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a
26
教学重点、难点
1. 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a
14
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 即“太阴”、“少阴”、“厥阴”与 “阳明”、“少阳”、“太阳”。“三 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 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
a
15
★3、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 规律
A 在四肢的分布与脏腑的位置有关 B 在头部的分布规律 C 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中焦——>手太阴肺经 —— >(食指端交接)手 阳明大肠经 ——>(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 —— >(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 ——>(心中 交接)手少阴心经 ——>(手小指端交接)手 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 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 ——> (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交接)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交接)足 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 经——>(肺内交接) ——>手太阴肺经 ……
a
29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②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 整体性。 ③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 ④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a
7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a
8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a
17
5、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a
18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a
19
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
a
20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 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 4、有五行属性。 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
a
21
6、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a
22
特点
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 贯肝、入肺中,络心)。
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 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 共五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