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2021/3/10
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2.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名堂图》 )(晋?— —早于《甲乙经》:由上书与《内经》类编而 成)——腧穴专著?有穴有图?惜已轶失:内容 散见《甲乙经》。
3. 《脉经》(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的脉学专 著:充实了兪募穴理论,记载了6个兪募穴可灸 百壮。
8
2021/3/10
气功
古称“导引”、 按跷、行气。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气蓄丹田” “小周天” “大周天”
9
2021/3/10
5、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 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战国以前
1. 《脉法》(马王堆汉墓)——主要论述脉法, 提及灸法及所灸部位,但无穴名。
2. 《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提及灸 法及所灸经脉(“灸太阴”及部位(“久足 中指”),已初步形成腧穴概念。
6
2021/3/10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பைடு நூலகம்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7
2021/3/10
针刺感应现象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 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 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 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 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4. 《肘后方》(晋-葛洪)——对腧穴定位方法有贡 献;详述、倡导灸法,最早记载隔物灸,并将灸 法用于治疗急症,如疟疾。
5.《刘涓子鬼遗方》(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 的外科学专著:重视脏腑兪穴理论,对俞穴定位 的准确性略有贡献。
14
2021/3/10
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6. 《皇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约610年)——开 创循经考穴先河:将经脉、腧穴按气血流注次序 排列,对完善经穴理论有贡献。
2. 《伤寒论》(张仲景-东汉末年)——创立了六经 辩证理论,并首先将经络理论应用到内科领域; 提出了刺灸原则:“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12
2021/3/10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 魏(220~265)晋(265~420)南北朝 420~589 隋(581~618)唐(618~907)
1. 《甲乙经》(晋-皇甫谧-约成书259年)——对针 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二次系统总结:全面论述了经 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走向规律、循行 路线、发病特点等; 载穴共349,并对全身腧 穴的排列顺序经行了整理:头面躯干以部划线排 列,四肢以三阴三阳分经排列; 全面论述穴名、 别名、定位、取法、功能、主治、归经、与何经 交会、针刺深浅、刺灸方法及禁忌等; 首载郄穴、 交会穴,补充特定穴; 总结大量临床经验;隋唐 前后传至日本(562年)朝鲜。
经络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 串上下的径路。
3
2021/3/10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
4
2021/3/10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1.经络——论述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与 脏腑的关系及在诊断、治疗上的作用;论述了标 本、根节、气街、四海理论;
2.腧穴——论述了腧穴的命名、定位、取穴方法;载 穴160(有说162);论述了骨度分寸定位法; 提出了特定穴;为腧穴分经奠定了基础:“脉气 所发”。
3.刺灸治疗——论述了针具、刺法及腧穴主治。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循行规律,了解奇经八脉中其他六经循行特点。 6、掌握经络的生理作用,熟悉经络学说的应用。 7、了解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11
2021/3/10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三.西汉(前205~25)东汉(25~220)
1. 《难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首次提 出了“奇经八脉”概念,及其对十二经脉气血的 “溢蓄”作用,并对其循行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充实了十五络脉理论(阴络:阴跷之络;阳络: 阳跷之络); 首载八会穴(名称、主治),补充 了募、原、五输穴; 提出“补母泻子”法。
15
2021/3/10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宋(960 ~1279)元(1206~1368)
明(1368~1644)清(1616~1911)
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惟一-1026年)— —首创直观教学法:1027年首铸针灸模具:“铜 人”两尊,并用于针灸教学和考试,对针灸教学 贡献巨大;首创腧穴总概念;广泛收集腧穴文献, 统一名称,确定位置,订正讹误,详栽腧穴功能、 主治、刺灸方法等,并在重要腧穴下收载历代名 医针灸治验案例,绘十二经腧穴分布图谱;载穴 354:新增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 (腰阳关)5穴。该书为匡缪正误的法定针灸书, 由官方颁行全国。
7. 《千金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 逾于此”;“輗軏相济,羽翼交飞”。
(《千金要方》652年、《千金翼方》约660年唐-孙思邈-581~682年)—首创同身寸:“以病 人指寸量之”;首提阿是穴:对后世奇穴发展有 贡献;首绘彩穴图:依据甄权等新撰的《名堂图》 重新编绘了《名堂经图》三幅:仰人图(正面) 282穴,背人图(背面)194穴,侧人图174穴, 并以“五色作之”;重腧穴命名;述经络循行。
1
2021/3/10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2
2021/3/10
(一)经络学总论
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3. 《脉书-十一脉》(马王堆汉墓)——该书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穴著作,主要论述了十 二经脉中的十一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缺如) 的循行分布、所主病候。
10
2021/3/10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皇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与扛鼎之作:对 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