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境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章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章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文章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意境、表达手法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意境《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作者在游山玩水之后,意犹未尽时,进入禅院内继续寻觅心灵的宁静与慰藉的情景。

全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山水与禅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追求的渴望与无尽的向往之情。

二、表达手法1. 自然描写诗中描绘了山水胜景,通过对山寺、禅院的细腻描绘,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比如“空濛无物亦自宽”、“白云生处有人家”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氛围。

2. 对比手法诗中以山寺与禅院为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山寺作为外在的存在,象征浮华尘世;而禅院则代表内心的净土,具有超脱尘俗、追求心灵宁静之意。

这种对比愈发突出了禅院具有的独特魅力。

3. 借景抒怀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借景抒怀,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间浮华的回避。

诗句“破山寺后禅院,夕阳西下”,通过景物与时光的流转,营造出岁月静好、心境安宁的美好意境。

三、艺术特点1. 感慨抒发《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景抒发作者对于内心寻求宁静的期待与向往。

通过对禅境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感慨。

诗句“万径人踪灭,不学无人传”,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归零、超越尘世的渴望。

2. 音乐性诗作运用了平仄和韵律等手法,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这种音乐性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生动,增强了诗中情感的冲击力。

整首诗折中韵,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使得诗人的思绪似乎自然而然地流淌下来。

3. 内容丰富诗中通过对山寺、禅院和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于生活、人生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实现了内容的丰富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四、结尾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作为一首杰出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境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与心灵自由的追求。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古寺”点明出游的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 对这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 幽雅和宁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 运用了以静衬静,以动衬静 的表现手法, 营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 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以动衬静, 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 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 各种声响。“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中心:
诗人抓住„„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塑造了一个„„的境界。
中心:
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 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唐时赐额 “破山兴福寺”。
写作背景
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 山水,游览名山古刹。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 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 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 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 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词语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lài)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 )音。
常建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今陕 西西安)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 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 字相酬。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 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1、学生看图片。
2、了解作者情况。
3、自读写作背景。
自学
展示
解疑合探
5–10分钟
1、依据时间、字句数、内容这三个标准对本首诗分类。
2、读一读:
①听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②自己练读。
③齐读。
3、译一译。
①指名学生分联翻译。
②出示参考译文。
4、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4、给古诗分类,并复习律诗的特点。
1、背诵、默写古诗。
2、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写环境幽静(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③写美丽的山水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___,____。
④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14、背诵、默写古诗。
15、指名学生填空。
教学心得
④尾联: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2、依据格式总结本诗的中心。
9、分联赏析诗句。
10、掌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掌握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13、填空,小结中心。
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8–10分钟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了解作者: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深切体会诗词意境.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吧。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教学设想: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整体感知。

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古诗-赏析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184页⑤)(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范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寺庙已然一迹不留,仅有半亩方壶存。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常建所作,写的是他在游览破山寺时留下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破山寺背后的禅修文化,以及禅修文化对于常建与其他诗人的影响。

这首诗的重点之一在于描写破山寺后的禅院,一亩大小的方壶上种满了月光下的白菊,而墙角则摆放着几枝梅花,清冷如昨夜的霜。

这里面充满了禅修文化的内涵,如白菊代表的是禅修者的孤寂和清寂心态,而梅花则象征著优雅和洒脱的生活境界。

这样的比喻使读者更好地进入到常建的禅修世界中,强调了禅修文化对于常建的影响,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禅修文化的内涵。

文章中的用词则很好地展现了常建的诗心和禅境。

如半亩方壶,采菊东篱下,琴挑南渡,这些都展现了常建的幽默和调侃,又不失诗心之美。

可以说,这首诗的氛围、情感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现,都离不开用词的精准和运用的恰当。

总的来说,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以诗歌之美、文化之准,展现了他自身的禅修经验,在阐释禅宗文化精髓和提升诗歌艺术层次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范文二:破山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刹,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代著名诗人常建所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一眼看上去,这首诗非常短小精悍,但内涵极丰富,其中的人文和历史背景都值得我们探究。

首先,在这首诗中,破山寺是非常重要的背景。

破山寺位于洛阳东北约25公里处的赵村乡境内,座落在群山之间,十分幽静。

自从建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考验,屹立至今。

这里早在近千年前便是禅宗全盛期的圣地,曾经正式香火极盛,所有佛教门派都曾在此兴盛过,所以登山望月、探幽寻幸的人络绎不绝。

常建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一种璀璨灿烂的背景下诞生。

其次,这首诗中包含了禅宗精神和文学内涵。

禅宗宣扬“无为而治”,“本来无物,何必坚着”。

常建在诗中则写到“破山寺后禅院,寺庙已然一迹不留,仅有半亩方壶存”,表达了放下一切尘世万物,专注于自我的禅修。

七年级下册一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范厚强

七年级下册一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范厚强

中心思想
通过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抒发了作者忧国忧 民的情怀。
坼 戎 轩 泗
[chè] [róng] [xuān] [sì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拓展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 湖赠张丞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 仲淹《岳阳楼记 》 以“浮”字灵动地描述出岳阳楼江景的磅礴 和优美。有点名了地理位置,对仗工整的句子是: 吴楚东南坼 ,___________ 乾坤日夜浮 。 ____________
默写易错字总结
以声对比映衬以声衬静的写法的句子是 禅房花木深。 。 曲径通幽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歌大意
从前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 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如此广阔,把东南之地分为 吴、楚两部分,天地都好像日夜飘浮在湖面上。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 家。北方的边关战事又起,我依着栏杆(想象着 过南家愁)禁不住泪流满面。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天星二中 范厚强
古诗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歌大意 清晨走进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 的树林。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那是被 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色美景使小鸟欢悦, 潭水的倒映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干净。各种声响 此时全都沉寂,只剩下寺院里的钟磬之声,在空 中回荡。
中心思想
诗中描绘了古寺禅院幽深寂静的美好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诗人脱俗的心境和追求隐逸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在寺院中游历的心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示了禅意的韵味。

本文将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文学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诗歌结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律诗,它共有四句共十六个字,每句分别为四个字。

四句平行排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

整首诗的句子结构简洁明了,节奏鲜明,给人以清爽而有力的感觉。

这种紧凑的结构使得诗歌表达的内容具有凝练的特点,突出了主题的纯粹性。

意境描绘诗歌以“破山寺后禅院”为题,便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这个特殊的场景。

在描写上,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从“少室山寺后”开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营造独特的禅意氛围。

他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残雪残月”、“繁花盛开”的景象,通过减少修饰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意象更为真切,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禅意的韵味《题破山寺后禅院》整首诗所表达的禅意,体现在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上。

在诗中,作者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禅修过程相结合,将外在的景色与内在的思想感受相互融合。

通过描绘山寺的环境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诗歌表达了禅修的境界。

这种禅意的韵味,使得人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舒畅。

文学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在艺术层面上也体现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特点。

首先,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描写和景物描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绪。

其次,作者运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诗句结构,使得整首诗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加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美感。

最后,诗歌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例如对比,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独特的结构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作者在寺院中游历时的心境和感受。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禅意的诠释,使得整首诗表达出一种深入内心的宁静和舒畅。

苏教版七(下)古诗鉴赏

苏教版七(下)古诗鉴赏

七(下)古诗鉴赏复习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深幽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地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诗意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2.这首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课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型
欣赏
课时
1学习ຫໍສະໝຸດ 目标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赏析教学参考书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赏析教学参考书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书下简评】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中间四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教学用书赏析】诗人清晨步入古寺,从曲折的小径来到幽静的禅院。

这里花木掩映,美丽的山色使鸟儿欢悦。

静静的潭影使人杂念顿消。

除了钟磬的余音,一切归于寂静。

于是心有所感,吟成此诗,其题之壁上。

诗中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实地观察所得。

同样的风景,给人的感受不会相同,这与游客的阅历、处境、心情等自身因素有关。

常建是进士出身,但是仕途颇不如意,只在江苏盱眙做过一任县尉,高才而无位,后来便隐居于湖北武昌的西山。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内心如止水,万事皆空。

万事皆空。

所以说,中间四句既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不是因为他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没有常建那样忘却尘俗的情怀。

诗的最后两句也颇值得玩味。

表面看来。

“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

假如周围一片喧嚣。

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

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作者】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鉴赏以静衬静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鉴赏以静衬静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鉴赏以静衬静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真是让人一看就沉下心来。

说实话,咱们要分析这首诗,就得从一个“静”字开始说起。

你看看,诗里的那种清静,简直让人一下就进入了那个禅院的世界。

别看这首诗短,背后藏了不少东西,尤其是“静”这个字,真的是藏得妙,几乎成了整首诗的灵魂。

其实啊,这首诗就是杜甫在破山寺后面看到的景象,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远离喧嚣,走进宁静”的感觉。

你看他在诗中写“无可奈何花落去”,这里不只是写风景,还在说生活中的无常。

要知道,杜甫的诗向来深沉,他从来不轻易就拿情感去抒发,而是通过景物、环境把心里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

你看他在这首诗中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静”来让你感受到那种不说话却又满是情绪的状态。

细品这首诗,真是“一静胜百言”。

比如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不是直接去描写花的凋零,而是让花在一种无奈的气氛中自然消失。

你看那花在风中摇曳,没做任何挣扎,好像它知道自己终究会有一天“落去”。

这种“静”,仿佛是让时间慢下来,让我们可以在这片刻的宁静中,看到更多的细节,体会到生活的无常与安然。

而且啊,诗中的“破山寺后禅院”,其实也给了我们一种超然的意境。

说它“破”,其实并不是真的破烂,而是那种“破而不坏”的感觉。

寺院看似破旧,但它的存在却是那么安静、那么坚韧。

它不需要任何华丽的外表,就这么简单、平静地屹立在那里,仿佛是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安静得让人心灵都得到了抚慰。

就像有时候咱们觉得,心里一团乱,反倒是那些平凡的、简简单单的事物,最能让人放下烦恼,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再说了,你有没有注意到,整首诗看似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描写,却偏偏给人一种极其安静、极其深远的感觉。

这种“静”,不仅仅是外界的景色,更是一种内心的沉淀。

在那个充满禅意的环境中,杜甫似乎想告诉我们:越是静下来,越能感受到事物的真实和深远。

那种静,不是沉闷的死气沉沉,而是一种充满生气的平静,像是时间凝固了,所有的烦恼、痛苦,都被这份静谧一扫而空。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20xx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20xx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20xx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

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讲授法;3. 问答法。

【教具准备】PPT、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

题:意思是写。

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

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新授(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课文。

(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

4、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竹径通幽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