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0d8e24a8956bec0875e35e.png)
.
《花与剑》 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 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
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与 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 母题 不同于荒谬剧的剧作家企图通过 “符号”式的人物把人“抽象 化”’,马森意在“把抽象的人 再赋予具体的脚色的特征”。
.
(1902─1987,祖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名治华,笔名秋郎),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49年赴 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谈徐志 摩》、《雅舍小品续集》、《看 云集》、《槐园梦忆》、《梁实 秋杂记》、《雅舍小品》(4集) 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 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
(1922—1997,江西南昌 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 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 学者型剧作家。
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 《碾玉观音》、《红鼻子》、 《重新开始》
姚一苇
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 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 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 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 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 对政态从浮厉、躁动趋于 宁静平和。他说古道今,谈 人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 人生,不为时尚所左右,节 制情感,发掘理趣,体现出 一种清雅通脱的艺术品格。
《雅舍小品》的这一精神特 征贯穿于他后来一系列的作 品之中。
.
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它描摹了形形色色的 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 的人生情趣。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
.
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 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
《花与剑》 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 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
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与 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 母题 不同于荒谬剧的剧作家企图通过 “符号”式的人物把人“抽象 化”’,马森意在“把抽象的人 再赋予具体的脚色的特征”。
.
(1902─1987,祖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名治华,笔名秋郎),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49年赴 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谈徐志 摩》、《雅舍小品续集》、《看 云集》、《槐园梦忆》、《梁实 秋杂记》、《雅舍小品》(4集) 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 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
(1922—1997,江西南昌 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 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 学者型剧作家。
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 《碾玉观音》、《红鼻子》、 《重新开始》
姚一苇
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 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 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 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 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 对政态从浮厉、躁动趋于 宁静平和。他说古道今,谈 人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 人生,不为时尚所左右,节 制情感,发掘理趣,体现出 一种清雅通脱的艺术品格。
《雅舍小品》的这一精神特 征贯穿于他后来一系列的作 品之中。
.
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它描摹了形形色色的 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 的人生情趣。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
.
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 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e489aaf121dd36a32d82d0.png)
2、田汉剧作的艺术特色 田汉的剧作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情画意:
① 以诗入剧。 ② 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发展的轨迹 五四新文学运动让“个人的发见”成为中国现 代散文的骄傲。但是,随着文学主潮迅速的政治 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抒个人之情,表个人 之志的现代抒情散文便开始面临边缘化的威胁。 30年代成为杂文的年代,40年代对报告文学(主 要是战地通讯)情有独钟。及至50年代,即“新 中国散文”开始的年代,散文有了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抒情散文、通讯报告、杂文 杂感、人物传记、以及文艺短论等在内,范围极 为宽泛,狭义的散文则主要指抒情散文。前27年 里,散文界风行的散文概念基本指的是广义的散 文。
追求(闻捷)
你不擦胭脂的脸,/比成熟的苹果鲜艳;/一双 动人的眼睛,/像沙漠当中的清泉。你赶羊群去吃草, /我骑马追到山前;/你吆羊群去饮水,/我骑马跟到 河边。我是一个勇敢的猎人,/保护你的羊群平安,/ 你问我另有什么愿望?/请看看我的两只眼。 你要我别在人前缠你,/除非当初未曾相见, / 去年的劳动模范会上,/你就把我的心搅乱;你要 我别在人前夸你,/除非舌头不能动弹,/你光荣的劳 动事迹,/为什么不该传遍草原? 你纵然把羊群吆到天边,/我也要抓住云彩去赶: /你纵然把羊群赶到海角,/我也会踩着波浪去撵。你 脸上装出对我冷淡,/心里却盼我留在你身边;/我固 执地追求着你呵,/直到你答应我的那一天。
(2)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前17年及“文革”时期最为盛行 的一种诗歌形态。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60年代 成为主流诗体。代表诗人石方禹、贺敬之、郭小川。其 特点如下: ①政治抒情诗多把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作为书写对 象,将热烈的感情与政治理念的诠释结合起来,高度重 视“人民”之情、“时代”之情的抒发。 ②其主人公形象往往是以阶级和时代代言者的姿态出现的 “大我”,兼有“战士”与“诗人”的双重品格。 ③政论色彩浓烈,激情澎湃,联想丰富,节奏铿锵,在其 上升期具有鼓荡人心,振聋发聩的表达效果。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0b84b2fdd36a32d73758113.png)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https://img.taocdn.com/s3/m/f7f6cf0331b765ce04081464.png)
二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盛,年 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 志大,心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我爱 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走千 山,涉万水,登不上你的殿堂。过大海,越重洋,饮不到你 的酒浆。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 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我游历过半个地球,从东方到西 方。地球的阔大幅员,引起我的惊奇和赞赏。可谁能知道: 宇宙里有多少星星,是地球的姊妹行!谁曾晓得:天空中有 多少陆地,能够充作人类的家乡!远方的星星呵,你看得见 地球吗?--一片迷茫!远方的陆地呵,你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吗?--怎能想象!生命是珍贵的,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我 写下成册的诗章;可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又有多少机缘,向 星空了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 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呵, 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 于是我带着惆怅的心情,走向北京 的心脏---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时宜地流 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爱这个时 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爱敞开全部心扉、 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欣赏
一 今夜呀,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向星空了望。明天哟, 一个紧要任务,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我能退缩吗?只有迈 开阔步,踏万里重洋;我能叫嚷困难吗?只有挺直腰身,承 担千斤重量。心房呵。不许你这般激荡!----此刻呵,最该是 我沉着镇定的时光。而星空,却是异样的安详。夜深了,风 息了,雷雨逃往他乡。云飞了,雾散了,月亮躲在远方。天 海平平,不起浪,四围静静,但星空是壮丽的,雄厚而明朗。 穹窿呵,深又广,在那神秘的世界里, 好象竖立着层层神 秘的殿堂。大气呵,浓又香,在那奇妙的海洋中,仿佛流荡 着奇妙的酒浆。星星呵,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 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 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 寿无疆!你看过多少次:冰河解冻,火山喷浆!你赏过多少 回:白杨吐绿,柳絮飞霜!在那遥远的高处,在那不可思议 的地方,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 时间对于你, 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28336c7e21af45b307a876.png)
(二)非凡的艺术成就(详见教材P57-59页) 1.独特的艺术构思: ①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 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 ②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
“以小见大”。
2.新颖的结构形式: ①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②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 。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50-60年代散文
一、概述
(一) 散文的概念 广义:诗歌以外的文类
狭义:抒情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背景 1.散文的审美功能收缩,功利观念升值;
2.自我意识淡化,群体意识增强;
“第四种剧本”即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
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1958-1962年,出现历史剧的热潮 。 3.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4.戏剧理论的探索
三大 戏剧 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梅兰芳
此时期报告文学的共同特点是:
时代感、新闻性,歌颂性的题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杂文 命运多舛,但也有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是1956年 第二次是1962年5月后
3.艺术性散文 建国初受到挤压,此后有过两次复苏: 第一次是1956-1957年上半年
1956年发表《香山红叶》,标志着创作
进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诗化型散文的文
第三章-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第三章-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797d92be1e650e53ea994b.png)
这是她的小主人, 她给人看着孩子。 一个是那样黑, 黑得象紫檀木; 一个是那样白, 白得象棉絮。 一个多么舒服, 却在不住地哭; 一个多么可怜, 却要唱欢乐的歌。
.
16
《维也纳》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象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象一架坏了的钢琴,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象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星星不能只有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象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
19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评价
1.成就 反映时代精神,充满激情。 新题材的开掘,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的思想。
(以牺牲和限制为代价) 对新诗形式的发展:民族化、大众化、歌谣体
等。 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
.
20
2.“单一性” 与政治联系紧密。 对诗人艺术个性的抹杀。“小我”-“大我” 诗歌理论上的偏失。重视民族化、大众化,
忽视诗歌艺术的多样性。重视外形式和格律, 忽视主体思想。假大空现象严重。
9
二、诗人个案研究
(一)何其芳现象
1.何其芳的道路 2.颂歌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3.犹疑 ——《回答》
.
10
(二)郭小川现象(参考教材第五章 第三节)
1.郭小川的道路
2.郭小川的犹疑
a、1955-56,《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 民》等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
b、1957-60,探索时期。《一个和八个》、 《白雪的赞歌》(1957)、《望星空》 (1959)。形式的创新。内容多个人化情感 和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受到严厉批评。
50—70年代戏剧散文
![50—70年代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27abed4693daef5ef73dae.png)
一、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新 变
二、散文的三度活跃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来。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
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第三,抒情性散文的兴起。
60年代散文在情致、格调上相对走向了舒缓与 平淡。当饱涨的激情一定程度得到缓和,“干 预”的冲动和尝试也被遏制之后,散文家们开 始比较普遍地注重文体形式的经营,形成了 “诗化”与“知识性”两种散文模式。
.
在50、6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 生产,处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
“第四种剧本” 在 1956-1957的短暂时段里, 与其他诸多文艺样式的“异动”相一致,戏剧 界也涌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干预生活的潮流。
主要有杨履方的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 野的五幕剧《同甘共苦》、海默的四幕剧《洞 箫横吹》,还有赵寻的《还乡记》、鲁彦周的 《归来》、王少燕的《葡萄烂了》等。
C 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 《茶馆》“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
四、 “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号召, 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 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内展开。出现了 一批与社教运动相配合的戏剧,戏剧史上称为 “社会主义教育剧”或“反修防修剧”。
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 期文学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的受挫,是 具有深层联系的。
《关汉卿》 (1958年),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北京人艺演出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采用“六经注我” 的办法,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主 要不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而是一位刚正 不阿、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008fdcba0d4a7303763a1e.png)
一、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50年代前期)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 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 规范“松动”期间,戏剧 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 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 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 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 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 剧本” 。
的团泊洼,位于
.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
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 要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 桦、李瑛、邵燕祥、流沙河等。
◦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了诗歌艺术的种种异样探索。
.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漫卷,为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 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 帜与方向。
.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 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 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50年代前期)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 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 规范“松动”期间,戏剧 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 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 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 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 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 剧本” 。
的团泊洼,位于
.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
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 要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 桦、李瑛、邵燕祥、流沙河等。
◦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了诗歌艺术的种种异样探索。
.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漫卷,为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 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 帜与方向。
.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 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 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a3411db7360b4c2e3f645c.png)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2、当代话剧的变革
3、当代歌剧的发展: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
话剧,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 结合,如《白毛女》;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 歌剧。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
1、老舍和《茶馆》(1957年创作)
《茶馆》构思独特。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
和国第一代杰出的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 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 作期。
《深深的山谷》
建国后:《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
60年代:《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
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 “文革”期间:《团泊洼的秋天》、《祝寿》、 《秋歌》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诗体的几个特点
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回延安》
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自己的“楼梯体” :
《放声歌唱》 “凹凸体” :《雷锋之歌》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抒情诗代表诗人
1、郭沫若:《新华颂》、
《毛主席的旗帜迎风飘扬》、《百花集》、
《百花齐放》、《骆驼集》等诗集。这些诗 歌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具有标语口号的倾向。 《新华颂》是献给新生政权的第一声歌唱。
郭沫若解放后诗歌欣赏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2098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00.png)
木,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梁实秋的散文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 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美好与哲理,给人以宁 静与启迪。如《雅舍小品》系列文章,通过对雅 舍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
悟与热爱。
散文的影响与发展
对读者审美的影响
对后续创作的启迪
文化传承的意义
现代散文以其丰富的类型与深刻的内涵,对读者 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拓宽了读者的阅 读视野,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品味,促进了文学素
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舆论基础。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推广白话文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这一运动推动了文学语言的现代化,为现
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工具。
代表性作家
鲁迅及其《狂人日记》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短 篇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现代文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独特魅力。
随笔的随意与深刻
随笔以其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而著称,强调作 者随感而发,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独特见解。 如周作人的《苦雨》,以雨为引,探讨人生苦 短与淡然处之的生活哲学,展现了随笔的深刻
与随意并存的魅力。
杂文的社会批判
杂文以短小精悍、针砭时弊为特点,通过对社 会现象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展现作者的思想深 度与社会责任感。如鲁迅的《热风》,以其犀 利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是杂
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在现代诗歌中,城市与乡村的对比成为了 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不同的视角 和手法,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貌和 生活方式,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实。
爱情与革命的诗篇
爱情与革命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诗 人们以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歌颂了 爱情的甜蜜与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 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梁实秋的散文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 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美好与哲理,给人以宁 静与启迪。如《雅舍小品》系列文章,通过对雅 舍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
悟与热爱。
散文的影响与发展
对读者审美的影响
对后续创作的启迪
文化传承的意义
现代散文以其丰富的类型与深刻的内涵,对读者 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拓宽了读者的阅 读视野,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品味,促进了文学素
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舆论基础。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推广白话文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这一运动推动了文学语言的现代化,为现
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工具。
代表性作家
鲁迅及其《狂人日记》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短 篇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现代文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独特魅力。
随笔的随意与深刻
随笔以其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而著称,强调作 者随感而发,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独特见解。 如周作人的《苦雨》,以雨为引,探讨人生苦 短与淡然处之的生活哲学,展现了随笔的深刻
与随意并存的魅力。
杂文的社会批判
杂文以短小精悍、针砭时弊为特点,通过对社 会现象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展现作者的思想深 度与社会责任感。如鲁迅的《热风》,以其犀 利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是杂
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在现代诗歌中,城市与乡村的对比成为了 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不同的视角 和手法,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貌和 生活方式,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实。
爱情与革命的诗篇
爱情与革命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诗 人们以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歌颂了 爱情的甜蜜与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 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50—70年代诗歌(课堂PPT)
![50—70年代诗歌(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e3e8a2fab069dc502201e0.png)
.
5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要有郭 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桦、李瑛、 邵燕祥、流沙河等。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里诗歌艺术的种种探索。
.
6
二、从颂歌到战歌:政治抒 情诗的浪潮
情感的理念化和集体性,是当代抒情诗最突出最普遍 的特点。
2
一、诗人处境与诗坛的重组
其一,是从国统区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郭沫若、 臧克家、冯至、卞之琳、袁水拍、力扬等,以及七月 派诗人和后来被称作九叶诗派的成员们。
其二,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创作并成名,后来转入 解放区,进而再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 和何其芳等。
.
4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影响的诗人,主要 有李季、阮竟章、张志民等。
在宏大历史场景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面前,解放区诗 人主要以农村文化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传达 方式以及情感状态,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但他们有 限的文化视野和素养,以及相对单一的主体精神空间, 决定了他们的调整是仓促的、力不从心的。
“政治抒情诗”与中国当代历史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 应和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宣言,《新华 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国旗》(艾青)、 《我的感谢》(冯至)等,率先开启了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伟大的新时代的浪潮。
7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有 两类:
11
1963年,郭小川(右2)、贺敬之(右3)等访问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
12
郭小川很快不满意于《致青年公民》那样“现成的流行 的政治语言的翻版”式的诗创作,他渴望能写出“新颖 而独特”的“作者的创见” 。
5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要有郭 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桦、李瑛、 邵燕祥、流沙河等。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里诗歌艺术的种种探索。
.
6
二、从颂歌到战歌:政治抒 情诗的浪潮
情感的理念化和集体性,是当代抒情诗最突出最普遍 的特点。
2
一、诗人处境与诗坛的重组
其一,是从国统区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郭沫若、 臧克家、冯至、卞之琳、袁水拍、力扬等,以及七月 派诗人和后来被称作九叶诗派的成员们。
其二,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创作并成名,后来转入 解放区,进而再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 和何其芳等。
.
4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影响的诗人,主要 有李季、阮竟章、张志民等。
在宏大历史场景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面前,解放区诗 人主要以农村文化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传达 方式以及情感状态,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但他们有 限的文化视野和素养,以及相对单一的主体精神空间, 决定了他们的调整是仓促的、力不从心的。
“政治抒情诗”与中国当代历史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 应和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宣言,《新华 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国旗》(艾青)、 《我的感谢》(冯至)等,率先开启了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伟大的新时代的浪潮。
7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有 两类:
11
1963年,郭小川(右2)、贺敬之(右3)等访问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
12
郭小川很快不满意于《致青年公民》那样“现成的流行 的政治语言的翻版”式的诗创作,他渴望能写出“新颖 而独特”的“作者的创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12
三、秦牧的知识小品散文——“书林史话”
1、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借助丰富的知识,阐释作者某一思想、观 念成为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2、“形散”与“神聚”的结合——博而能 一 围绕一个话题,潇洒自如地展开天马行空 的联想和想象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伸 缩自如,让一切联想、叙事、一切材料时 时、处处都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5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6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5
7
1、如何表现作品主题?
(1)作品的主题: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性的歌颂性的主题)
(2)采用以下的方式表达主题: A.反描法:“黑到尽头终将亮”。剧本在三幕中倾力
描 写社会的黑暗,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黑暗, 借此表达黑暗即将消亡,光明就要来到。
B.侧面透露法:选择一个大茶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 个缩影,安排一些小人物在茶馆里活 动,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 历史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 社会”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3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曲 1、1949——1957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
8
2、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突破“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 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 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
以清末至国民党时期的历史为纵, 以三个时代的生活作横断面,形成纵 横交错的座标式结构
9
3、人物形象塑造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 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 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4、语言特点
(1)个性化
人物“开口就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 人
物形象的轮廓”。Leabharlann (2)幽默诙谐10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2、50年代中期:“第四种剧本”提倡忠实描写生活、 真正写人。 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3、1958——1962年:历史剧创作高潮出现。 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4、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对青年人进行革 命 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京剧《白蛇传》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2、1959——1976年:戏曲现代戏创作 50年代现代戏的编演: 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 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会演: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
4
二、话剧
1、建国初期:多幕剧和独幕剧在新旧社会对比中, 反映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面貌。 老舍《龙须沟》孙芋《妇女代表》鲁彦周《归来》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12
三、秦牧的知识小品散文——“书林史话”
1、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借助丰富的知识,阐释作者某一思想、观 念成为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2、“形散”与“神聚”的结合——博而能 一 围绕一个话题,潇洒自如地展开天马行空 的联想和想象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伸 缩自如,让一切联想、叙事、一切材料时 时、处处都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5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6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5
7
1、如何表现作品主题?
(1)作品的主题: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性的歌颂性的主题)
(2)采用以下的方式表达主题: A.反描法:“黑到尽头终将亮”。剧本在三幕中倾力
描 写社会的黑暗,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黑暗, 借此表达黑暗即将消亡,光明就要来到。
B.侧面透露法:选择一个大茶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 个缩影,安排一些小人物在茶馆里活 动,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 历史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 社会”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3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曲 1、1949——1957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
8
2、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突破“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 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 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
以清末至国民党时期的历史为纵, 以三个时代的生活作横断面,形成纵 横交错的座标式结构
9
3、人物形象塑造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 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 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4、语言特点
(1)个性化
人物“开口就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 人
物形象的轮廓”。Leabharlann (2)幽默诙谐10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2、50年代中期:“第四种剧本”提倡忠实描写生活、 真正写人。 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3、1958——1962年:历史剧创作高潮出现。 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4、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对青年人进行革 命 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京剧《白蛇传》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2、1959——1976年:戏曲现代戏创作 50年代现代戏的编演: 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 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会演: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
4
二、话剧
1、建国初期:多幕剧和独幕剧在新旧社会对比中, 反映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面貌。 老舍《龙须沟》孙芋《妇女代表》鲁彦周《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