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变态心理学(第二节)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1-4 zal

• 无明显外因,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
题,应怀疑其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2015/10/25
36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2015/10/25
37
• 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
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 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 碍和治疗。
上服从正态分布。 •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其偏离 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通常以心理测验为工具。(SCL-90)
2015/10/25
27
统计学标准由于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 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缺 陷: • 智力超常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一般不 会认为是病态。 •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 (应激) • 心理测量的内容会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 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
性不适。
2015/10/25
42
⒈感觉过敏
• 是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 即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如声、光的刺激以及 躯体上的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性增高。
• 多见于神经症、感染后的虚弱状态患者。
2015/10/25
43
⒉感觉减退
• 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2015/10/25
28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 • 病人的内省经验,比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 虑、抑郁或不明原因的不舒适感,觉得不 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 • 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比如观察者把被观察 者的行为与以往的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 观察者的心理正常与否做出判断。 这种判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变态心理学第一、二节课件

变态心理学第一、二节课件

二、行为主义的理论

行为主义模式以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学 习理论来说明病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即所谓 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 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 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 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 条件作用加以矫正。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 恐怖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 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 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精神异常被看作是一种疾病状态,躯体和行为的 异常改变组成其症状,根据特别的症状组合即可 作出疾病诊断。克雷佩林根据大量临床观察经验, 按照医学模式对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理加以分类, 建立了精神疾病现代分类系统的雏型。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

心理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 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 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 固恋及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 致心理变态。

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 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其后,不少学者 相继撰写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70年 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 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 得了较大的进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异常与正常的 对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即揭示心 理现象对于大脑的依赖关系,以及对于客观现实 的依赖关系。

变态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包括实验心理学的基 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为 普通心理学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提炼新的研究课 题,从而充实、丰富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2

变态心理学2

19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寻求完美,做事循规蹈矩,刻板固执,缺少灵活性,创新性和效率为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

患者对人对自己都过去严格,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十全十美,但又优柔寡断,缺乏自信。

因过度注意细节或反复核对而忽视全局,延误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使他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

20 焦虑性人格障碍以懦弱胆怯,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和对负性评价过分敏感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患者过于扩大潜在危险,以达到回避某些活动,回避社交场合的母的、他们缺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勇气,担心自己会被人指责或拒绝。

为确保自己的安全,他们通常限制自己参加某些活动,除非这个活动自己肯定会收到欢迎。

21分裂症1 概述:又称精神分裂症,是多脑区(额叶,颞叶,丘脑,小脑等)病变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2 病因和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2神经生化研究○3社会心理因素○4影像学研究○5其他研究3 临床症状:分裂症的基本症状为知,情,意的不协调症候群和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症状,及内向症,附加症状为幻觉,妄想和行为意志障碍。

4临床分型1偏执型:(临床特点)常伴有言语性幻听,其中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嫉妒妄想多见,情感和行为受妄想和幻觉的支配,患者可初相恐惧,发怒,谩骂,伤人,自杀等。

本型起病呈急性和慢性,病程可呈发作性,精神活动衰退很慢,部分病人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少数人能完全缓解,部分病人以后转成慢性,如能及时治疗,大多能参加工作,日常生活能自理。

2青春型:本型多在青春期起病,有较明显的思维联想障碍,情绪不稳,伴有幼稚愚蠢的行为,可出现作态和性色彩行为,思维零乱,可出现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有短时间不固定的妄想,内容荒谬离奇,情感肤浅,喜怒无常,时而痴笑,时而发怒,变化莫测。

患者本能欲望亢进,不拘场合作猥亵行为,可有意向倒错,吃脏东西,甚至吃大小便。

变态心理学2

变态心理学2

幻嗅
患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 患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往往产生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 的情绪体验,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起,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如是单一出现的幻 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源沐观心
幻触
也称皮肤与粘膜幻觉。 也称皮肤与粘膜幻觉。 见于精神分裂症 器质性精神病 癔症。 癔症。
源沐观心
思维形式障
1)思维奔逸,多见于躁狂症 )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多见于抑郁症 )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 )思维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 发育迟缓 4)思维散漫,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散漫, 5)思维破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破裂, 6)病理性赘述,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病理性赘述,见于癫痫、 7)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 )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 状 8)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 )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 9)思维化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化声,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 )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 源沐观心 状
源沐观心
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 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注 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特点。 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特点。 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的对象鲜明和清晰。 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的对象鲜明和清晰。注意过程与感知 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 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 注意有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注意有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为 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主动注意为对既定目标的注意, 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主动注意为对既定目标的注意, 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 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被动注意也称 不随意注意,它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它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 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 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

变态心理学02

变态心理学02

第二节: 第二节:多维综合模式
二、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因素 1、邪教和其他可怕的事情 害怕和恐惧是普遍存在的,在任何文化中 都会发生,但是我们害怕什么却在很大 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2、性别因素 特定的恐惧对象往往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第二节:多维综合模式
3、社会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 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多,交往的频率越高,他的预期寿命就 越长,相反,个体在测 量社会生活丰富性的社会指标上得分越低,他的预期寿命 就会越短。 4、社会病耻感 焦虑和抑郁被视为懦弱和卑怯,精神分裂被视为异常和疯 狂。 5、心理社会侏儒 虐待阻止了儿童正常的身心发育。
第一节: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 5、对存在主义疗法的评价 就人格和人格障碍而言我们很难对存在主义 疗法做出评价,因为该疗法主要是由一些哲 学观点组合而成的,而并非一套系统的科学 理论。但其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较好的贴近了 人格的日常概念。
第一节: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一、心理动力学派 2、焦虑及防御机制 焦虑是警告我们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所谓 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 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 继续它的协调功能。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 抑、投射、提袋、否认、升华。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第一节 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一、心理动力学派 3、性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假定个体一出生就有性欲,并会在 一生中经历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些 发展阶段中,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发展对人 的影响尤其深远。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非 精神病的心理障碍都是由潜伏的无意识冲突 引起的,他把这些障碍叫做神经症性失调。
变态心理学 第二章
对变态的认识和 理解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第一节 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 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 偏离了统计常模。 • 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 化பைடு நூலகம்俗的偏离。 • 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 破坏。 • 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 观念或行为。 • 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 上的不适体验。
•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 能的心理活动。它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 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
• • • •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非标准化的区分
变态心理学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 功能:
–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 发展。 –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 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 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 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
•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 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 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 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 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 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 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其 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 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 常的判断。 • 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 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 境。

变态心理学(2)

变态心理学(2)
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范向阳制作
14
知觉障碍
第 三 节
常 见 异 常 心 理 症 状
• 错觉 刺激:有物
反应:歪曲事实 特征: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 幻觉 刺激:无对象性 反应:有,甚至恐怖性 特征: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第 三 节
常 见 异 常 心 理 症 状
其他幻觉
(见书)
• 感知综合障碍
刺激:有
反应:感知变形Βιβλιοθήκη 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范向阳制作
注意、记忆、智能障碍
第 三 节
常 见 异 常 心 理 症 状
17
注意障碍(2种)
• 注意减弱
现象:兴奋性减弱,易倦
特征:程度上表现
• 注意狭窄
现象:注意范围显著缩小
特征:范围上表现
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范向阳制作
18
记忆障碍(5种)
第 三 节
常 见 异 常 心 理 症 状
特征:个别属性变形 如大小等
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范向阳制作
功能性幻想
幻觉分类
-----体验分
某器官处于功 能活动时产生
真性幻觉
清晰生动 引发相应行为反 应
假性幻觉
模糊不生动 生于患者主观 空间 不通过感官而 感受到
思维鸣响
听到自己思维 的内容
幻觉 分类 ---产生条 件分
心因性幻觉
强烈精神刺激 引发
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范向阳制作
16
思维内容障碍(12种)
第 三 节
常 见 异 常 心 理 症 状
• 妄想特点
自我卷入
自为参照系
所有的判断都是以 我为中心
看法
毫无根据, 违背逻辑
坚信不移, 不可纠正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2015ppt文档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2015ppt文档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性本能产生的动力被称作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 条件。(考题) 3.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4.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 良心、理想/ 至善至美原则)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 即“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 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有选择生存 方式与道路的自由,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 素。
– 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 社会),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与“自由选择”同在
–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 突造成的。
–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 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 刺激。这也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 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 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 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公元前400年—朴素唯物主义见解
• 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 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
• “疯狂”,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
• 宗教的极端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 • 心理异常被看作魔鬼附身,鞭打、火烧、金币、捆绑作为驱鬼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潜意识

变态心理学2 ppt课件PPT资料35页

变态心理学2 ppt课件PPT资料35页
• 伴有整体活动水平的改变。 • 其他症状大多数继发于心境和整体活动
的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 病性症状。 • 大多数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病常常 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
一、躁狂发作
• 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语言动作 增多。
• 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 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
如果总分为3,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 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补充说明:对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 的情况才行。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 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 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 导致的精神障碍。
• 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 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 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 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第三单元 神经症
•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
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 苦并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 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许又 新)。
二、抑郁发作
• 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 减少和迟缓。
• 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 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 抑郁症。
三、双相障碍
•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 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 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二、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 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 分;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 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 列表述中符合“医学标准”的涵义( D ) • (A)将心理过程当做重要的分析点 • (B) 将心理问题与统计学标准联系起来 • (C) 将症状当做内省经验标准
• (D)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 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 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的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划分
心理正常
(非病)
心理异常
三原则
(病)
心理不健康
(心理问题)
一 般 心 理 问 题 严 重 心 理 问 题
神 经 症 性 心 理 问 题
神经症
各类精神障碍
自知力
• 【解析】根据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社会适应标 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 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 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 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 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 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B)
考题例举
• 3、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被观察者心 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这是以哪种标准 判断观察对象为心理异常 • A、医学标准 • B、统计学标准 • C、内省经验标准 • D、社会适应标准
考题例举
• 4、当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情时手舞足蹈, 欢快的向别人诉说内心的体验,我们称这 个人 • A、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性 • B、人格相对稳定性 • C、心理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 D、心理活动不协调性
•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 的 –人格的稳定性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标准 –无明显原因的出现 • 吝啬的人变得大方甚至挥金如土(躁狂?) • 热情好客者变得冷淡(抑郁?分裂?) • 且在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它发生改变 的原因
• 一个视钱如命的人突然变得挥金如土;很少 与人交往的人突然对所有的人都热情似火。 用下列哪个原则来判断的 (B)
–A.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B.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C.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D. 个体与群体结合的
• 来访者诉其老是听到有声音在议论他,说他 “坏事做绝了”,人到哪儿声音就跟到哪儿。 表示愤愤不平,时常对空与“声音”大声争 辩。对此你的判断是 (A) –A.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统一
–B. 情感和行为不一致
–C. 同一性意识受损
–D. 统一性意识受损
考题例举(多)
• 1、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 )。 • (A)内省经验标准 (B)社会适应标准 • (C)人格的稳定性 • (D)主客观相统一
考题例举(多)
• • • • • 2、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包括保障( (A)顺利地适应环境 (B)正常地人际交往 (C)正确地反映世界 (D)幸福地熟悉人生 ).
•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A )
• (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 (B) 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
• (C) 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 • (D) 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
• 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
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 CFra bibliotek)。•
• •
(A)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 的机能 –心理活动特点:形式或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 致 • 幻觉(听到或看到的客观不存在) •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 思维形式障碍(如强制性思维) –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
• 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 • “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有无“现实检验能力”
• 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性)原 则。
–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
–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 正常:遇到高兴的事(认知),产生愉快的情 绪(情),手舞足蹈(意志行为) • 异常:愉快的事(知),愉快的心情(情), 痛苦的表情及行为等 • 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 行为的不协调性
• 在临床上,可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 知力”作为( D ) • (A) 对自知力概念的错误认知
• (B) 现实自我的解体和丧失
• (C) 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
• (D) 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 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 C )。 (A)能否提供与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是( B )
• (A)医学标准 (B)伦理学标

• 准 (C)内省经验标准 (D)社会适应标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2.统计学标准 心理特征的测量显示为常态分布。
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
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
常”。
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判定,
偏离平均值程度越大越不正常。
• 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的含义是( A
)。
• (A)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
• (B)主观反映与客观世界相一致
• (C)在不同条件下精神面貌一致
• (D)人格的结构和特点相对稳定
• 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
则’的是( B )。

• • •
(A)“高级神经类型”的功能协调
(B)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C)各种情绪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一致 (D)意识活动和心理动力过程的一致
地生存发展
• (B)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

• (C)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
律性
• (D)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
•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包括保障( ABC )。
• (A)顺利地适应环境
• (B)正常地人际交往
• (C)正确地反映世界
• (D)幸福地享受人生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教授)
(医学、统计学、内省经验、社会适应)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峰教授) (三原则)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1.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心理现象或行为有相应的病理解剖或
病理生理变化,是划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根
据。 心理表现为疾病的症状,产生的原因 为脑功能失调。将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 客观: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
• 按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标准判断,下列哪项属于 异常心理活动(C) –A. 把天上的云彩想象成牛羊 –B. 在黑暗中把柱子当成了一个人 –C. 认为自己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 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 –D. 走在路上被楼上泼下的一盆水弄得暴跳 如雷
• 用“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 理的原则,包括( ABD )。 • (A) 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 (B)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 (C) 情感与理智协调原则 • (D)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
(B) 亚健康人群的内省经验
(C) 健康人群的内省经验 (D) 病人的内省经验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4.社会适应标准
*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
改造环境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
(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 根据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社会适应标准,正常 人的行为一般应该( ABC)。 • (A)符合社会准则 • (B)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 (C)遵守道德规范 • (D)能完成社会要求的各种活动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 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 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 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 律性。
• 下述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
功能( D )
• (A)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峰重点)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一个人声称能与神仙对话,这种情况背离
了下列哪项原则 (B)
–A.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B.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C.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D. 心身统一的原则
• (A) 医学标准
• (B) 伦理学标准 • (C) 内省经验标准化 • (D) 社会适应标准化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 郭念锋认为,应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 理学对人类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 • 根据“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 能”,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 与异常的依据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 下列描述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 涵( C )
• (A) 可以稳定地表达一个人的心境
• (B) 心理结构与人格类型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 (C) 人格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 • (D) “自我状态”与“自我理想”的协调关 系
(B)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获得确定正常
与异常的界限
(C)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D)位于平均值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3.内省经验标准
*病人的主观体验
(病人的内省经验)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