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

合集下载

China词源新探

China词源新探

China词源新探作者:蒋婧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20期摘要:China一词,既可指代中国,亦可指代瓷器。

不少人认为,瓷器一意与中国景德镇(古称昌南镇Changnan)有着很大关系,因此西方称瓷器以及中国为China。

这个说法被很多中国人接受,并且在初级英语教育中普及。

然而关于China一词却另有真相。

关键词:China;瓷器;锦;荆一、瓷器的双关历史上有一系列的关于中国的称代词,比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 (拓跋),Kitai(契丹)等等,其中,Cina出现得最早,它和现在的China实属一词,多次在古印度公元前10到3世纪前期间到史书中出现。

比如《摩诃婆罗多》,《风神往事书》,《摩奴法点》,《梵卵往事书》,以及《罗摩衍那》。

但是中国瓷器的外销开始于唐朝晚期,宋元两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繁荣,直到明代郑和的“海上瓷器之路”才达到巅峰(何志标,吕锡鹏,2012)。

由此看来,Cina/China的出现远远早于瓷器的产生,含义另有所指。

二、关于Cina来源的解读在对Cina(同sin, chin)一词的深推细敲中,有三个字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们分别是秦,锦(丝绸),荆。

(一)秦“秦”目前是最受学术界承认的观点。

不少学者认为,秦纵横捭阖,收归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它的威名也通过亚欧大陆传到了西方世界,各国皆以秦指代这个东方大国。

《大唐西域记》卷五中提到,一位叫鸠摩罗的国王曾问玄奘:“摩诃至那国”,玄奘回答道:“至那者,前王之国号。

大唐者,我君之国称。

”(胡振东,2005)。

但是这一说法经不住细考。

其一,根据之前提过的古印度文献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400年,古印度就称同一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夏商文明国都为Cina,意为智巧。

而且在《旧约.以赛亚书》(公元前8到7世纪)也提到“这些从希尼(Cina)国而来的人”。

这些史书中Cina一词出现的时候,作为封国的秦都还没有出现,又怎么可能是被西方诸国用来指代中国的秦王朝呢?(二)锦早在关于黄帝元妃嫘祖的传说故事里,就有关于“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的说法。

“China”一词的由来-7页word资料

“China”一词的由来-7页word资料

“China”一词的由来一引言在英语里中国的译名是China,但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词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目前经常见到的几种说法是:“瓷”“秦”“茶”“丝”“粳”和来自苗语等。

有学者提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

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以上两种观点是最为常见的说法,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china一词是先有中国还是先有瓷器含意之争,但也有学者并不认可以上任何一种说法。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周启澄教授。

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 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

[1]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就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译音。

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 (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粳)了。

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对于Cina的考证认为,“支那”可能为古苗语。

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

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的“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

“中国”一词的由来,它有五种含义,十三种别称,你都知道吗?

“中国”一词的由来,它有五种含义,十三种别称,你都知道吗?

“中国”一词的由来,它有五种含义,十三种别称,你都知道吗?在周代的文献里,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疆域。

三指中原地区。

四指国内。

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而把北朝叫做“索虏”;北朝也自称中国,反过来把南朝骂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处于对立状态,所以他们都自称中国,且彼此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的说,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的中国范围,而且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如:汉朝的国号为汉、唐朝的国号是唐。

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与外国签订卖国条约时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新中国建立后,从此“中国”一词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而且,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当然,鉴于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它还有很多别称。

(一)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中《孟子荀卿列传》,而且其中提到过战国时的邹衍的言论。

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是赤县,或叫做神州。

(二)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之意。

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另一种说法是:周朝人喜欢红色的艳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代华夏省略而来。

(三)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为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解上说,诸朱既(四)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国家叫中国。

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中囊括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

中既“中国”,华即华夏族的简称。

唐代韩渥诗中曾写道,“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从此点看出,此时的中国人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古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古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5. 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保守、落后。现在“西内逊”这个词的意义已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二指“中国人”。
6.Cathe(契丹),俄语称中国为“契丹”。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
1.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 “丝来的地方”。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并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
2.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欧洲人后来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3.Chi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因为,中hinoiserie(中国风):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创造出新形象,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中国”是河南人爱说“中”说出来的

“中国”是河南人爱说“中”说出来的

“中国”是河南人爱说“中”说出来的刘明成(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中国”一词最早是在“何尊”中发现,“何尊”是西周早期何姓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器,现藏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其内底铭文记载了成王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下属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阳,即“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为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就是说最迟成王时期,西周王朝已经称今洛阳一代为“中国”。

后来也有《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

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东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

《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病!”“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

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

“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

“中国”一词的含义,国人一般认为是指西周王朝所辖领土,即天下中心——今河南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西方学者则把中国理解为“中央王国”,但依吾一孔之见,“中原地区”、“中央王国”并非“中国”的本意,“中国”之本意应从河南人爱说的“中”字中去寻找。

中国一词的来历

中国一词的来历

中国一词的来历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3-7 09:22中国zhōng guó各个历史时间段对中华民族所居住的所有区域总称。

目前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

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

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

《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

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

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

China和Sino都表示中国,来历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China和Sino都表示中国,来历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China和Sino都表示中国,来历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渊源吗?关于英文China的来历,一直以来有N种说法。

1、比较流行也最容易理解的说法来源于瓷器china一词。

在英语中,把china中的字母c变成大写就是中国China,c字母小写就是瓷器china,因为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国,听上去很有道理。

但凭此就说中国一词来源于瓷器,这种说法似乎牵强。

其实瓷器在英语里的规范说法是porcelain,瓷器的前身是陶器pottery,陶器胎质疏松容易渗水,而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改用更致密的胎体,然后表面施釉后烧制出来的器皿。

这种工艺东汉以后才出现,而国外称呼中国显然不是东汉以后才有,因此这种说法看上去有道理,但经不住推敲。

有人说中国在商代就有了瓷器,但那只是在泥胎里加上一些磨碎了的长石或加细沙,这只是增加了硬度的陶器,而且表面没有施釉,还是解决不了表面渗水的问题,工艺改良了的陶器远远不能称之为瓷器。

而且商代以前,难道外国就没有对中国的称呼吗?2、还有一种说法也比较流行,China与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Chin”有关。

英文中“秦”音译成Chin,加上a,就是秦人居住的国家。

但问题又来了,秦强大的时候把中国叫China,那么秦弱小的时候,古代外国人称中国又是什么呢?3、有一种说法比较新颖也更有说服力,认为China来源于中国的丝绸。

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曾在2002年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

他认为,按照欧洲语言的演变历史,在古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远古“丝绸之路”来到欧洲,于是希腊语中出现了“丝”这一词汇“seres”,而希腊人称呼中国也是“Seres丝国”。

古罗马的拉丁文则继承了古希腊文字,根据自己的发音作了稍微的改动,罗马的拉丁文中“Sinae”意思是“丝国”说的就是中国,罗马人称呼中国人“Serica”丝国人,罗马人把长安称为Serica metropolis,丝绸之都。

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

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

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虽然王朝政权各不相同,甚至都是通过武力推翻前朝,但还是都称自己为“中国”。

到底“中国”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追溯起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原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

此文作者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非常年幼,由周公摄政。

由此推断,《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

可见,“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国”。

分别为:1、《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及“中国”四次,具体是:(1)“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安抚中国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国,以为民杰”,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满足人民的心愿“。

(3)“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让人民宣泄心中的烦忧”。

(4)“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使国家没有凶残事情发生”。

2、《诗经-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国”一次,具体是:“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意指“哀痛中国,发生如此多荒灾”。

3、《诗经-大雅-荡》中提及“中国”二次,具体是:(1)“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意指“你这个殷商的国君,你在中国作恶”。

(2)“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意指“你在中国激起众人愤怒,连国外的其它族类也不能忍受”。

这三首诗均是创作于周朝周历王时代,作者分别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历王时代的两位重臣,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劝谏周历王爱护“中国”,善待人民。

《诗经》这三首诗再一次验证,三千年前西周时代就开始使用“中国”。

【说文解字】中国为何叫中国“中国”二字铭文出自陕西

【说文解字】中国为何叫中国“中国”二字铭文出自陕西

【说文解字】中国为何叫中国“中国”二字铭文出自陕西守中,既是得道。

得道,既是得中和之气。

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这就是我的祖国,她的名字叫中国!上学时曾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叫中国”?先生愕然,曰:“你这孩子,中国就叫中国,就好比人的名字,只是称谓而已”。

后来又请教大学教授,其多数曰:“因华夏文明形成于中原腹地,故名中国”,也有人说:“先祖有天圆地方之说,以为华夏处在大地中央,因而得名”。

面对上述解释,余总觉含糊。

后来长大,查阅大量史料方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陕西鸡贾村出土之三千年前的“何尊”。

其铭文写到:“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则迁告于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辞民……”。

其次《大雅·民劳》中也有“惠此中国”一句。

到了东周战国诸子书中,中国一词已屡见不鲜。

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是在周后。

《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诗经·大雅》里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记载。

在中国史上,中国和华夏只是区域文明之泛称。

由于各朝有自己国号,一直没有用中国一词来代表国家或政府之命名。

直到近代辛亥革命成功,以中华民国立名,才广泛简称为之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圆地方中州为最”。

祖先何以在此立国?有何凭据言此处便是大地中心?随着对祖国历史逐步了解,渐渐在人文地理和宇宙现象启发下,笔者对“中国”这一称谓有了进一步之认识。

今分几方面整理成文,仅供参考。

1用天时来解释众所周知,春夏秋冬又称四季。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为自然。

而这种寒热温凉,刚好应合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生物特性。

这在祖先看来,两仪四象中之两仪既是阴阳,阴阳又代表天地。

四象就少阴、少阳、太阴、太阳。

“中国”和“中华”的由来和区别

“中国”和“中华”的由来和区别

“中国”和“中华”的由来和区别“中国”和“中华”作为古老的名词与概念,它们的范围、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延续与演化过程。

据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一词,出现在周成王时青铜器《何尊》铭文上。

其言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这里的“中国”,一般认为指的是京师成周洛邑,也代指天命拥有王权的“天下”之核心。

类似含义的“中国”,在《尚书》《诗经》等经书中常可见到。

历史上的“中国”,最初之义为“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之王畿;后来又用来指称“中原”,引申为中原王朝。

其近义词有“中土”“中州“中夏”等,经常与“四夷”相对使用,指称“诸夏”即华夏族及其活动的地域。

晚周以来,“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内涵。

作为历史上王朝国家通称的“中国”用法,开始形成于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最早开始将“中国”作为“自古至汉”历朝历代共有的历时性名称,因为在他看来,此前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都是“黄帝子孙”,而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乃是一系相连的王朝国家传承序列,概括此一历史,需要有一个能够超越各具体朝代的贯通称谓,而“中国”也就成了他的自然之选。

而“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时期,最初用于天文方面,乃是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组成。

“中华”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天文志》。

该志载《天文经星·中宫》之言曰:“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阳门也第二星日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将,其北,西太阳门也;第二星日次将,其北,中华西门也…”以“中华”命名宫城的中间之门,两旁之门分别以太阳、太阴名之,这在中国是很古老的习惯。

中华”一词产生后,又逐渐具有了“中国、中原文化和汉族、文明族群等内涵。

中华民族其实在上古称为华夏。

因为古代建国的中心在今陕西甘肃一带,那里有著名的山叫作华山,有著名的水叫作夏水,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作华夏。

China,丝国,成都

China,丝国,成都

CHINA,丝国,古蜀国刘兴诗形形色色的“CHINA”观我们都是CHINESE,我们的祖国是CHINA。

CHINA是什么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最流行的说法,认为和“秦”有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威名远扬,所以外人就称中国为“秦”。

“CHINA”中的“CHI”,就是“秦”的对音。

另外一种流行说法,以为这个词出自“瓷器”。

中国瓷器四海扬名,英语中干脆将中国称为CHINA。

北宋真宗以前,中国瓷都景德镇位于昌江以南,曾经叫做昌南,发音就和CHINA十分相近,可以作为一个证据。

最早把CHINA这个名字介绍给欧洲的是马可波罗,联系当时的瓷器,一点也不奇怪。

除了上述两个最流行的说法,还有许多形形色色不同的解释。

有人以为CHINA源于“茶叶”,“CHI”,就是“茶”的转音。

中国是茶叶发源的地方,在外国人眼睛里,就顺理成章叫做CHINA了。

还有人认为“CHI”是“荆”,CHINA就是古时南方大国荆楚。

这个词最早见于古印度,必定和当时强大的楚国有关。

古时候一些高僧也提出独特见解。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以“印度通”的身份,认为CHINA一词并不神秘,就是“礼义之邦”的意思。

《辞源》引另一个唐代高僧义净说。

这是西土对中国的随便称呼,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翻译名义集》中,高僧法云说,CHINA就是“文物国”,乃是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的意思。

“CHINA”名词由来和探讨讨论一个名词不可随心所欲牵强附会,必须溯本求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CHINA这个名词最早是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已经没有问题了。

在古印度文献中,CHINA 又曾经写作CINA。

产生二者差别的原因在于印度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读音自然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也不奇怪。

CHINA和CINA最早见于古印度的一些典籍,依次排列如下:《摩诃婆罗多》(始于公元前10世纪初),《风神往事书》(公元前4-5世纪),《梵卵往事书》、《摩奴法典》(公元前4世纪),《鱼往事书》(公元前3-4世纪),《罗摩衍那》(公元前3世纪)等。

CHINA叫法或源于“秦”,外国学者提出全新解释,中国学者称胡扯

CHINA叫法或源于“秦”,外国学者提出全新解释,中国学者称胡扯

CHINA叫法或源于“秦”,外国学者提出全新解释,中国学者称胡扯CHINA来源于“秦”,还是“日南”、“滇国”?本文作者倪方六CHINA,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叫法(初学英语时,我曾用汉字注音“采衣娜”,估计不少网友当年学英语时都这么干过)。

其实,在古代不同语言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叫法并不相同,且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差异。

(竞技场上的古罗马人)如前面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提到的:“支那(Cina)”、“秦(Cyn)”、“赛里丝(Serice)”、“契丹(Khitiy )”、“秦尼”(Sinae)、“秦尼策”(Tznitza)、“秦尼斯达”(Tzinista)、“秦那斯坦”(Zhinastan)、“西尼姆”(Sininm)、“哲那斯坦”(Jenasdan)……都是古代老外对中国的叫法这些叫法是怎么来的?做为中国人,这是必须弄懂的一个问题。

(宁夏固原出土的波斯银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一直到现代,中外学术界对CHINA的来历都存在争议,观点不一。

基本上,对外国人嘴里对中国的不同称呼,学术上有两派看法,一是“地理说”,一是“物产说”。

所谓“地理说”,认为古代老外对中国的叫法源于中国某一古国名或古地名,而“地理说”则认为源于中国独有物产。

(先秦时中国版图上列国)本文先说一下“地理说”,”物产说“以后再交代。

“地理说”最主流的观点认为,“支那”源于中国的秦,其中又有东周时的“秦国”和嬴政统一的“秦朝”两种观点(注,此“秦”与中国古籍中称东罗马帝国之“大秦”无关)。

(秦始皇嬴政画像)其中以“秦国说”的解释较为合理,我是这样认为的。

民国时江苏泗阳籍历史学家张星烺先生,即持秦国之观点。

他认为,是东周时期立国于中国西部的嬴姓秦国,在公元前七世纪秦穆公时已开始强大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连环画)此时的秦国威震四方,影响西域、西南,远扬印度,由此印度人知道了“秦”,所以公元前三四世纪时,印度梵文中最早出现Cīna (支那)并不意外。

中国这两个字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这两个字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这两个字的由来是什么中国这个词,最早的一次是出现在周代的书本中,但是,在后来的漫长的几千年我国发展时间里,中国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固定,在每一个时代可能都有着他不同的意思含义,会随着时代的迁移,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对此,有多少人了解中国这两个字的由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二字的由来。

中国二字的由来在最早的时候,中国的范围所指的含义比较小,只代表一个国家的首都,或者是当朝天子所统治下的地域,领土。

在诗经中,中国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广义来讲,就是说是中央之国。

在古代的时候,当朝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他统治的地域的中央,他国都也大都设立在他统治的地域中央,天子所统领的王公大臣以及诸侯都会围绕着天子的领土。

这样可以保护天子的安全,也方便于管理各个地域。

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中国这个词是指带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地区的诸侯国,表达的意思是,和周边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不同,这里的文化比较发达,位置也处于天下的中心;在汉朝,汉族人建立的国家,大都会被称之为中国。

但是在少数民族当了皇帝以后,他们也喜欢成为中国,就比如元朝和清朝。

不过严格的来说,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代表着我国古代各王朝都没有把中国这个词作为正式的国名,比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又比如后来的唐宋元明清,清朝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所以在史记上面出现的中国两个字并不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

在正式我国解放之后,建国之后我国的名字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

中国这个词就代表着我国,可以说,这个词陪着我们国家兴衰,陪伴着我国成长。

这就是中国这两个字的历史,中国这两个字的由来,也希望大家能懂我们国家称呼的含义。

17个有趣的汉字,说透为人处世1、愧“鬼”自心生,自然为“愧”。

2、值首先得站“直”,而后“人”才会“值”。

3、认识人之法在于不重“言”,而在“人”的内心。

4、朋同形同向,“月月”为伴,而后为“朋”。

5、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才能“赶”超他人。

china的来历

china的来历

china的来历目前关于中国的英文的来历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一:源于瓷器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

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

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

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

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说法二:源于秦朝《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说法三:源于丝绸在公元前五世纪,东方的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因此,有学者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先生。

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不仅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

“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

说法四:源于蒙古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

以匈奴疆域之庞大,影响之广,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

总的来看,语言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同属于通古斯语。

因此,“Cina”一词的含义应该能够在今天的蒙古语中得到相应的解释。

在蒙古语中的读音可谓与“Cina”非常相象,读做“赤那”,意思为“狼”。

由于当时游牧民族强悍,以远播到欧洲。

可能以影响到对中国的称呼。

说法五:源于印度梵文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

“中国”一词原指“西安”或“洛阳”

“中国”一词原指“西安”或“洛阳”

“中国”一词原指“西安”或“洛阳”“中国”一词最早见于3000年之前的《诗经》中,那时的“国”意为“都城”、“京畿”,专指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镐京和东周的雒邑,即今日的西安和洛阳。

《诗经》里的“中国”都是“国中”的倒序,意为“都城之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洛阳城里”。

尔后“中国”引申指整个周王朝统治的天下,包括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诸侯国,再由此自然引申出今天“我国”的含义。

然而辞书普遍是这样解释的,“中国”是指位于中原的国家,其实这是谬解,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只有这种用法的时期。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知道“中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即使最权威的工具书都解释错了,以致以讹传讹,导致华夏儿女大都不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

就拿《词源》来说吧,它是这样解释“中国”一词的来源的: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

后成为我国的专称。

《礼·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上面这是最为流行的关于“中国”来源的说法,词典所给出的最早例子是《礼记》,而这部经典是汉代初年(约公元前一世纪)才成书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例子中的“中国”并不一定仅指黄河流域的华夏诸国。

“中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诗经》已经广泛使用。

根据《说文解字》,“国”是一个形声字,外边的方框表示“城郭”,繁体字里边原来是“或”,指示这个字的读音。

“国”的最早意思就是都城、京畿,专门指周王朝的国都,“中国”的本来语序应该为“国中”,就是“都城之中”的意思。

例如: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毛詩·大雅·民勞》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

——《毛詩·大雅·桑柔》按:炰烋,傲慢。

上古时代的语序跟今天的不完全一样,比如《左传》中的“城濮之战”今天则应该说成“濮城之战”。

《诗经》里“中”的使用顺序也与现代汉语的相反,比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中国称为China是谁命名的?又是谁把China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称为China是谁命名的?又是谁把China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称为China是谁命名的?又是谁把China传播到世界各地
的?
有史料可查:葡萄牙人,根据东南亚国家对中国Cina发音,转读成China,随后把中国命名为China并附转写和转音带回欧洲,但这只是口传。

China真正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世人面前,是1655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写的巜中国新地與图》序言中,采用葡萄牙人转写China命名为中国,首次引用并指出China一词的渊源与秦朝Chin有关。

此书在欧洲广为流传,各国普遍确认China为中国。

但发音各异,有叫釆依娜的,有叫西奈的,有叫细纳的,唯独英国发音恰依那,并为大多数英语国家釆用,这是殖民扩张的文化影响,看来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算数,这还真是有道理啊。

官方确认China为中国,始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英文:China,从此以后,中国之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英文China,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hina”的真正渊源是“秦”

“China”的真正渊源是“秦”

“China”的真正渊源是“秦”
因为“China”在英语中又有“瓷器”的意思,所以有人以为因为中国盛产瓷器,西方人才以China称“中国”。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准确,China真正的渊源是“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当时西、北部游牧民族就称中国为“秦”。

进入汉朝以后,西域诸国依然称中国为“秦”,《汉书·西域传》中称汉人为“秦人”。

这种称呼,是沿袭了以前的称法。

汉武帝时,又连续发动对匈奴的进攻。

霍去病曾率军出塞二千余里,这次战役迫使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

东汉时,北匈奴被打败,逃往西域;紧接着又被逐出西域,其残部迁往中亚。

随着匈奴人的西迁,特别是随着四、五世纪匈奴人大规模进入印度次大陆、欧洲大陆,西方逐渐沿用了匈奴人称中国为“秦”的称法,
叫“China,即“秦”的音变。

相对来说,瓷器作为中国的特产而被世界所认识时间要晚得多。

瓷器远销欧洲最早始于唐代。

但此时西方人已经从进入欧洲大陆的匈奴人那儿知道了东方有一个叫China的大国,所以他们就以China来称这种来自中国的精美物品。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首先有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东方农业文明之邦—秦帝国,再有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大国中国(China),最后才有欧洲人喜爱的精美物品—瓷器(China)。

“秦”才是China真正的源。

关于“中国”称呼的起源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关于“中国”称呼的起源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关于“中国”称呼的起源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我们的祖国,我们被称作“中国”这个名称,究竟是从哪里起源的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武王的“中国心”“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铸成于西周初叶的著名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

铭文记录周成王追溯他父亲武王的话说:“余其宅兹中国”,且让我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

周武王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但至少这个名称在周成王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流行了。

这里的“中国”是指今天的洛阳及其邻近地区,大体上与后来把那一带视为“土中”,也就是“天下中心”是一个意思。

这是“中国”的第一层含义。

“中国”的演变历史中国的第二层涵义是指以黄河中下游平原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大略包括今天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但是这个意义上的“中国”要靠做概念的减法推演出来。

什么叫概念上的减法呢?就是我们看古人把哪些地区不算在“中国”的范围内,通过减掉这些地区,反推出当时古人认为的“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范围。

中国的第三层涵义,把关中也包括进去了。

《史记》列举天下的八座名山,说它们“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位于关中的华山被列入“中国”之内,可见司马迁所说的中国,也就是距今大概2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所理解的中国,已经把北部中国的核心地区全部都包含在中间。

与此同时,“中国”又有了第四层含义,也就是用它来指以华北核心地区作为它的统治基础的中央王朝。

在后来,甚至也可以指在南方立国的中央王朝,比如说建都南京的东晋、建都杭州的南宋。

当“中国”被用来命名这样一个疆域范围时,它当然就经常会远远地超出汉地社会和汉文化所达到的边界。

“中国”的第五层含义,是随着汉语人群向华北以外地区的大规模迁徙流动而产生的。

它指的是在国家版图内,不断地向外拓展它的生存空间的那个主体人群,以及他们的文化,也就是汉语人群和汉文化的地域。

“中国”与汉族的关系万斯同主编的《明史》的稿本,在讲述云南各个土司辖区时概括说:“大抵诸夷风俗,与中国大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一词来源于老关中话“长安”
那么,为何China是中华、中国?一种观点认为,china一词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来源于老关中话中“长安”(古音作chángnǎn)。

也就是说,china是古长安的音译缩写。

中国长安与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四大王朝”。

关中曾是天府之国,长安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周秦汉唐“四大王朝”皆置国都于长安(今之大西安)。

如今,中国首都在北京,国际社会常以“北京”来指代中国。

汉唐盛世,万国来朝,各国以“长安”指代,当在情理之中。

也许,下面的观点,更接近事实真相,影响更为深远,也更具有说服力。

经过数代励精图治,秦国从商鞅变法中强势崛起,并以雷霆霹雳之势,纵横捭阖,驰骋千里,将韩、赵、魏、楚、燕、齐,置于秦的名下,铸造了华夏一统的万世基业。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由此,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大秦帝国的威名远播,可谓“使天下皆畏秦”。

特别是由东向西,沿着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秦之强、秦之威不胫而走,西方世界诸国皆谓东方大国为“秦”。

秦,古音作Chin。

China是在秦Chin后面加了一个字母a,用以表示地域。

比如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等,后面皆有一个字母a。

“秦”(chin)是中华、中国在西方世界固化了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华、中国永久的国际代名词。

也就是说,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华、中国(China)即是秦(Chin),秦(Chin)即是中华、中国(Chi-na)。

如今,中国大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将秦岭拼音作qinling,而中国台湾依然采用韦氏拼音法,将秦岭拼作ChinLing。

有资料进一步指出,chin(秦)是英语中华、中国及各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名称的原形。

清代外交家薛福成曾任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大臣。

在《出使四国日记》中薛福成写道:英语称“中国”为“采依那”,法语为“细纳”,意大利语为“期纳”,德语为“赫依纳”,拉丁语为“西奈”。

这些叫法及其意义,都是“秦(chin)”的不同音译。

这一观点,可与1986年出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相互印证。

最近,研读美国马立博著《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扛鼎之作。

在书中,马立博确信:“秦汉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如此重要,英文中‘China’即来源于秦(发音Chin),而后的中国人则自称为‘汉’(人)”。

中国人自称为“汉”(人)而不自称为“秦”(人),盖因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过于信奉法制、推崇武功的秦政贴上了“暴政”的标签,甚至称其为“暴秦”。

于是,秦受诟病,遭贬损,直至被嫉恨。

但这似乎并没有减损秦(chin)获得的国际影响力。

在周秦汉唐“四大王朝”中,秦帝国享国时间最短。

然而,大秦帝国以其举世无双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中刻画出极为深邃的印记。

大秦之前,中国原本是一个“诸侯国分立的世界”。

大秦帝国实行郡县制,彻底改变了诸侯国各自为政的分立状态。

大秦国祚区区15年,但后世继承了大秦开创的“天下一统”体制,继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
息的重要制度基础。

秦始皇兵马俑是“复活的军团”,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阿房宫更加绝代风华,美轮美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