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本-中医学基础 第三章 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三)辨证三焦:
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 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 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 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 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 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 词。
第四 节 奇恒之府
(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 利—开合失常—遗尿、尿 失禁、尿 少 、小便不利。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六、三焦(决渎之官)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分布于胸腔中的一个大腑,
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 腑”。
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 水液。
脏同盛同衰。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 脑
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髓 汇聚而成。
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 皆属于脑”。
人脑重约1300~1500g,占全身重 量的 2~5%左右。
2、 生理功能:
( 1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
1、受盛化物:
小肠具在接受由胃下传的 食 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 进一步消化的作用。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变化、消化、吸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 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
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 “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 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 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 归于膀胱。
(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 用,排泄于小肠, 以助饮食物的 消化。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dd03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01.png)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学基础》教材第三章“藏象学说”,详细内容包括: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 掌握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提高中医诊断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为实际诊疗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难点: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藏象学说。
2. 新课内容:讲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1)藏象学说基本概念:介绍藏象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详细讲解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五脏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分析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 例题讲解: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如何运用藏象学说进行诊断和治疗。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藏象学说2. 内容:1)基本概念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4)临床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分析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举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2. 答案:1)藏象学说是指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3)例如:心肝火旺,可导致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脾肺气虚,可导致食欲不振、乏力、气短等症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病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心与肺: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1) 肺主气,心主血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与脾: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心主血,脾生血 (2)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心与肝:生理—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1)心主血,肝藏血
(2)心主神志,肝调情志
*人以胃气为本
*胃主通降
*胃喜润而恶燥
(一)解剖形态 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通大肠。 形态:纡曲回环叠积的管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小肠的化物功能
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主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
(一)解剖形态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 无与匹配,称“孤府”。 (二)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 *运行水谷:三焦有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感谢 您的观看
(一)解剖形态 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形圆而下尖,形似倒垂未开莲蕊,有心包护卫于外。
(二)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血——心能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
主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 心具有统率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笔记第三章藏象1--4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笔记第三章藏象1--4部分1.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二字,首载《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的。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①不与水谷直接接触(非腑)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非腑非脏)③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非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这里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即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 藏象学说的形成①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②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④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⑤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
因此,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的名称相同,但在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不完全相同。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
3. 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 生命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血热扰心,可见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在志为喜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但喜乐过度可伤心,而见心-神涣散,神 狂乱等病症。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 输布到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胸闷、心悸、唇舌-青紫。-主治节一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在体合皮-在华为毛-肺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润泽,抵御外邪能力强;若肺气虚皮毛失于温-养和滋 ,则憔悴枯槁,且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由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外邪侵犯皮毛,常易影响及肺的功能,而见发 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卫不宣之证。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中医认为人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 有机整体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3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用。(3方面-若肺气失宣,则呼吸不利、胸闷、咳漱、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嗽等。
藏象学说-第三章-藏象-心-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生理机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 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 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 拳头。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代。 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 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气血阴阳均不足,偏于心气虚 ,阴阳失 调。 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王某,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厥逆,脉沉迟弦 紧。诊为 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蒌 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一剂药痛减,三剂药痛止,此后加 减调理而愈)
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 率、调节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此功能是以 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为基础,“神乃形之主”,人 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 神、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
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心为君主之官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7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①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②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 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 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
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
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如:心 →小肠 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密切相关
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主神志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 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二、汗为心液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心气不足——自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14
药学本-中医学基础3藏象五脏

一、五脏
(二)肺
肺的位置 肺的意义 肺的生理功能 肺的系统联系
(二)肺
肺的位置
一、五脏
肺居胸腔内,横膈之上,覆
心之上以维护之,肺居于人 体脏腑最高位,犹如两叶下 垂,形如“华盖”,
肺的意义 “相傅之官”“气之本” 直接与外界相通,不耐寒热 , “肺为娇脏”
(二)肺
•
•
•
•
•
一、五脏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气宣发,布散卫气和精微,温养润泽皮毛
相互为用
皮毛主司汗孔开阖,调节肺的呼吸功能
皮毛是机体抵抗外邪的第一屏障,肺主皮毛,所以肺常与疾病发 病第一阶段(表证)有关
一、五脏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一)心
心的位置
一、五脏
心居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
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意义
“君主之官”“生之本”“五
脏六腑之大主”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一、五脏
心的系统联系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
1. 肺的生理功能—(2) 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
上布精微物质--于全身及皮毛
宣发卫气,控制汗液--外达肌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生成宗气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 肃的作用
下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滋养 向下输送浊液--下输膀胱 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洁净
一、五脏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 第三章 藏象(脏象)

肾
肾 藏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 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 病能力的生理作用。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 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主要依赖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包括“化”和“运”两个过程。 “化”
脾阳的温煦 饮食物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运”
全身
心肺
水谷 受纳 胃 腐熟 小肠 受盛化物 水谷精微 糟粕 脾 升清 “散精”
气血
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饮食物
消化吸收 转输
水谷精微
“后天之本”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纳——受纳、固摄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清气 (肺) 下归 防止呼吸表浅 肾 (摄纳)
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二)肾与“体华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在体合骨 2.肾其华在发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肾在志为恐 5.肾在液为唾 6.肾与冬季通应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藏象
五藏(脏) 六府(腑) 奇恒之府(腑)
藏─藏于体内的脏腑(内脏) 藏象
内脏的解剖形态
象─内脏表现于外的征象
内脏表现于体表的生理病理现象
•
中医的脏腑更倾向于人体某内脏机能活动表现的多种征象。
一、五脏
(一)心
2. 系统连属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气不足
易悲、时欲哭
心气实
心气涣散
狂、笑不休 轻则失眠
重则发狂
过度喜乐
“愁忧恐惧则伤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一、五脏
(一)心
2. 系统连属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体合脉:全身血脉统属于心
心气调节推动脉道的舒缩与通利
其华在面:荣润、光彩。
指心的气血盛衰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五脏系统;五脏与精神情志
2.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五脏活动受外界影响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察外知内、取类比象、整体观察
如:面色、神志、舌、脉反应心的功能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心、肝、脾、肺、肾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一、
五脏
(一)心
心的位置 心的意义 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系统联系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脏
概述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满而不能实。六腑 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 受盛和传化水谷
(一)心
心的位置
一、五脏
心居于胸腔之中,膈膜之上,
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意义
“君主之官”“生之本”“五
脏六腑之大主”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一、五脏
心的系统联系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
五窍:窍、孔窍、苗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心之功能失常
情志改变
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一、五脏
(一)心
1.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血脉
心气 全身
词解:
主:主持、管理 血:血液,脉中的内容物 脉:脉管、血液运行的道路
含义:即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 送营养的作用。 条件:需要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保证 内容:含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一)心
一、五脏
1.生理功能—(1) 心主血脉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A. 脉道 通利 心气 B. 充沛 血液 充盈 C. 血 脉
(一)心
①
一、五脏
1.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血 含义: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与全 身脏腑形体官窍。(总司血液运行和生成)
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者,神气也。” ----《灵枢.营卫生会》
一、五脏
(一)心
2. 系统连属(心与五体、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五志:喜、怒、忧(悲)、思、恐 ( 惊)——五种情志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条件:心气充沛--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之动力 作用: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
生理表现: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 力,节律整齐 病理表现:心气不足—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脉象 细弱无力
(一)心
②
一、五脏
1.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脉 含义: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条件:心气充沛—脉管有节律的舒缩 作用: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
一、五脏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含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
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一、五脏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病理方面:举例
腑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五脏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泻:宣泻、外泄 满:精气盈满 实:水谷充实
意义:指二者不同的运动特点。
第一节概述来自二、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 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五脏六腑的概念
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 了解奇恒之府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 熟悉脏与脏、脏与腑的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痫病大发作 (癫痫)
肝风挟痰上蒙心窍
心主宰脏腑形 窍功能失调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心)
四肢抽搐 (肝)
口吐涎沫 (脾)
口中如作 猪羊叫声 (肺)
二便失禁 (肾)
“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一、五脏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心主神志-----主宰心主血脉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象学说
概念:研究藏象的概念,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 然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意义: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对养生防病、疾病诊 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概述
“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 ----《素问· 六节藏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