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经恩师穆彰阿改名后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祖籍衡阳的曾家世代以农为生,几百年来一直忙于耕作,从来没有人去读书求取功名。
但是到了晚清时,这个家族却出了一个大人物,他就是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
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清廷封为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的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其家境并不是很富裕,在当时仅相当于一个中小地主的水平。
据曾国藩自己回忆,他小的时候也干过放牛、砍柴之类的杂活。
曾国藩的祖父名玉屏,字星冈,父亲名麟书,字竹亭。
据史料记载,曾玉屏年少时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为乡里人所耻笑,后得人劝诫,方才浪子回头。
精明干练的曾玉屏十分善于经营,曾家产业也在他的治理下不断扩展。
在地方上,曾玉屏为人刚直,言论非凡,对乡里的公益事业尤为热心。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是既害怕又尊敬。
不过,尽管曾玉屏作为当地的乡绅,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由于早年弃学,他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顶多是粗通文墨而已。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曾玉屏自然深以为耻。
为此,他痛感没有功名的遗憾,于是转而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自己的长子曾麟书身上,“穷年磨砺,期于有成”。
但可惜的是,曾麟书读书虽然很用功,无奈悟性不高,先后赶考17次,总是落地而归。
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43年的曾麟书才勉强考上一个秀才。
曾麟书本人也自知仕进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希望曾家子弟能够考取个功名来光宗耀祖,完成祖辈们的心愿。
这样,曾国藩作为曾麟书的长子,曾家的长孙,自然被寄予厚望。
童年的曾国藩自懵懂时便开始接受父辈们的启蒙教育,他从六岁时即开始上学,最初取名子城,字居武。
在七岁(虚岁为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屡试不中,为维持生计,曾麟书便开馆授徒,从此,曾国藩便在其父所执教的私塾——“利见斋”中读书。
从日后曾国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曾麟书对儿子督责甚严:“晨夕讲授指划,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
想当官先得有个好名字,没有就尽早改
想当官先得有个好名字,没有就尽早改中国有句老话:“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名字的重视程度。
据说大清时有一天,权倾朝野的穆彰阿召见他的新弟子曾国藩谈论国事。
在与曾国藩讨论国事以后,又接着切磋古玩字画。
穆彰阿仔细观察曾国藩,他步履稳重、举止端庄,忽然发觉曾国藩不是一般的人才,于是就进一步了解曾国藩的身世。
穆彰阿问起曾国藩的名字是谁取的,曾国藩说是祖父给取得。
穆彰阿叹息了片刻说:“‘子城’这个名字虽好但是未免小气点儿。
假若你不在意的话,老夫替你改个大气些的名字如何?”曾国藩“扑通”一声跪下说:“请恩师赐予。
”穆彰阿说:“你现在贵为翰林,我朝宰辅之臣大多出于此处。
望你切莫以一名士才子自限,而要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老夫斟酌再三,建议你改名为国藩,取做国家藩篱之意。
你意下如何?”曾国藩是求之不得,立刻回答道:“谢恩师赏赐。
学生从即日起改名曾国藩!”现实生活中人的名字固然具有一定的寓意,其实它只不过就是一个标记而已。
人名的好与坏并不能和这个人的水平乃至人品的高低划上等号。
但是,曾国藩的老师穆彰阿为什么如此看重名字,竟然因为曾国藩原来的名字不够大气而叹息,最终执意要为学生起一个好名字,实在是耐人寻味。
原来事出有因,假若曾国藩不改原来的土名字,穆彰阿的这个得意门生将永无出头之日。
虽然当时的科举选士制度是一种非常科学、公平的干部选拔制度,但是到了清朝道光之后,这种制度出现了走调变味的倾向,这不仅体现在刻板的“八股取士”上面,更体现在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破坏科举考试的“才学第一”的选拔原则,在本来应该是很严肃、很公正的科举考试中,加进了一些人为的很不科学,甚至是非常荒唐的因素,从而严重削弱了科举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之声。
例如,“以名字的吉利与否取士”就是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
道光二年恩科殿试,最后产生的状元是安徽天长县的戴兰芬。
这个状元就是因为皇帝喜欢好听名字的缘故产生的,不是凭借真才实学夺魁的“状元”。
曾国藩成功利用了穆彰阿,被皇上御笔亲点榜眼,其方法别人学不会
曾国藩成功利用了穆彰阿,被皇上御笔亲点榜眼,其方法别人学不会曾国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拜在穆彰阿的门下。
拜会完各位考试官,最后当然要拜主考官,这是规矩。
曾国藩和诸位进士一起,选了个日子,一同去礼部衙门拜见主考官穆彰阿。
这一次,他虽然仍穿着破旧的衣衫,却没有带书去。
进去后,和诸位进士一起,向穆彰阿行门生之礼。
凡事适可而止,已经烧了三把火,要是再过于狂妄,势必引起同僚们的极度反感,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树大招风,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尽管曾国藩没有做任何引人注目的事,可穆彰阿早就注意到了他,还特地叫人让他上前来问话:“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曾国藩一副很实诚的样子:“回大人,学生原来叫曾子诚,为了避大人的讳,现已改名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氏,祖上世代为农,父亲乃壬辰年的秀才……”他不待穆彰阿再问,已经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家庭情况,说了个清清楚楚:祖父尚在,他有妻儿,是四世同堂之家。
穆彰阿捻须听着曾国藩的回答,不住地点头:此人外貌实诚,说话也实诚,是个实在人,值得信任啊!行过师生之礼,从今往后,曾国藩和那些新科进士们一样,都是穆彰阿的门生了。
从穆彰阿对他的态度上,他已经感觉到了与众不同,这就已经够了。
令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穆彰阿不仅仅对他刮目相看,而是异常钟爱了,钟爱到什么程度?其实曾国藩在朝考中的成绩已经出来了,列一等第三名,皇榜都已经张贴了,穆彰阿觉得还不够,拿着曾国藩的文章进宫去见道光皇帝,在道光皇帝跟前,将曾国藩的诗文大大称赞了-番,什么此文章通明事理,文辞优秀之类的美誉之话,说了一大堆。
道光皇帝问起曾国藩改名之事,穆彰阿回答说:是为了尊敬长辈,体现恭顺之心,足见此人心中之厚道。
接着,穆彰阿又针对道光皇帝极重天伦的特点,特别解释了曾国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一一应俱全,堪称有福之家。
道光皇帝粗略浏览了一遍普国藩作的诗文,觉得清明通达,虽不是一等一的佳作,但也属不错了,何况穆彰阿这么极力推崇,大臣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用朱笔将名字划为第二名。
曾国藩的四大耻辱
曾国藩的四大耻辱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
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
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的作画风格由方正刻板变为圆通世故,大刚若柔,大智若愚,由此与官场大体相安,成就了底定东南的大业。
这番变化,得益于一生中的几次大挫折。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以至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齿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
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己卯年九江败后,赧颜走人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
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
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
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
(“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由学台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
佾生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佾生”资格也算是小有收获,值得祝贺。
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
回到家塾“利见斋”,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教育下形成的文笔思路藩篱,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
曾国藩五次受辱炼成官场“老油条”
曾国藩五次受辱炼成官场“老油条”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30期曾国藩弹劾江西官员江西巡抚陈启迈后,江西官员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
甚至他的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
加之咸丰处处提防,也让他寒心。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九弟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
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
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
此前他已经考过五次秀才,都名落孙山。
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
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
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
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
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
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很快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道光年间的大清王朝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鸦片战争让臣民备受打击。
曾国藩郁怀如焚,他虽然身为副部级官员,但想要登高一呼,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没有任何可能。
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让曾国藩感觉喘不过气来。
曾国藩是怎样发迹的
曾国藩是怎样发迹的清代中叶,出了一个显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风云人物,此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那关于曾国藩的发迹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曾国藩发迹曾国藩在道光末年中进士,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高足,被授以"检讨"官职。
一天,穆彰阿对他说:"明日上朝,我决定正式向皇帝推荐你,你要有个准备,把四书五经多加背诵,皇上或许要试你的才学。
"曾国藩听了受宠若惊,躬身作揖说:"多谢恩师栽培,晚生自当珍惜这个机遇,绝不负恩师重望。
"第二天,穆彰阿上朝向咸丰皇帝保奏了自己的这个得意门生,请求皇上重用。
咸丰皇帝听了,问道:"你说这个门生才堪重用,不知他有什么超人才能。
"这一问倒把穆彰阿问住了,惶急中他脱口而出:"曾国藩的超人才能么,是善于留神,过目不忘。
"咸丰皇帝听了也没有说什么,穆彰阿便告退了。
穆彰阿回到府中,心里十分懊丧,怪自己刚才只说了那么两句不痛不痒的话,没把曾国藩的才能张扬一番,白白地将大好机会错过了。
谁知咸丰皇帝在相国走后,却一直琢磨着他那两句话,心想,此人真要是有那样的超人之处,是应该予以重用的,于是咸丰决定先试试曾国藩的才华。
两天后,咸丰皇帝命太监传旨给穆彰阿,让曾国藩初一卯时在中和殿候见。
穆彰阿大喜过望,忙叫来曾国藩,把这事告诉了他,并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好好准备,以应付皇上的测试。
曾国藩信誓旦旦,表示决不辜负恩师厚望。
初一这日天未亮,曾国藩即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去了皇宫,随太监来到中和殿。
太监命他等着候见,便关上殿门走了。
曾国藩环顾大殿,见殿内金碧辉煌,气氛肃穆。
他不敢坐,挺直身子站着,竖起两只耳朵谛听门外动静。
可是,等了很久很久,仍未见太监前来,他心里惶恐起来,不知道是凶是吉。
后来,他站得腰也酸了,便在大殿上左走右踱,这才见到大殿四壁挂着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由于心神不定,他也无心细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精心整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个人概况姓名: 个动,之一。
8岁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
精心整理
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作文,曾国藩改号涤生改名国藩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他的名字是其老师穆彰阿改的,国藩,意即国家之番商也。
曾国蒲,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曾公,貌不惊人,但毅力超群。
在我所学印象中,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办团练,整湘军,处心积虑剿灭了太平天国。
后经学习,才知灭太平天国只是他一生中的一个片断,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仍暇不掩玉。
他做人已到了炉火纯青地步,凭他的《曾国蒲家书》就名留青史了。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另三人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之一,并且善始善终,历史上能有几人?那些位极人臣者,要么居功自傲,功高盖主而不自知;要么阴险狡诈,踩着别人肩膀上去后再致人于死地;要么凭勤凭刚混上去,老无所有、老无所依;而曾国蒲,是历史上少之又少功成名就、官场游刃有余并流芳后世的封建王朝名曾国蒲的史学功底甚厚,道学、儒学融通,他的静字功夫了得:养心静体,收啬生气而又宁静致远,即先把自己的心安顿好,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克敌制胜;血诚做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失;谦谨载福,做人厚道会带来一生的福气;多言多败,谨防被自己的嘴坏了形像,惹起祸端;历久不衰,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因时变通,宽利严礼,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和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捏分寸;善退善进、体恤之念、多选替手、浑含应之、守寒素、慎嗜欲等等,无不是曾国蒲血泪凝聚之成果。
嘲哈密瓜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
………………………………………………………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哈密回王额贝都拉摆脱了准噶尔的控制,坚决站在了大清王朝的 一方,这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并将其敕封为扎萨克达尔汗,准其世袭罔替永守边疆。哈密国王 额贝都拉为了感谢康熙皇帝的封赏,曾亲自带着手下众臣,携带大量的本地土产前去京城觐见。 在其携带的大量朝贡物品中,就有不少产自哈密地区的哈密瓜,当然此时还不能叫做哈密瓜,我 们只能称它为甜瓜。到达京城时,哈密国王额贝都拉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自己挑选的这些 甜瓜居然坏了一大半。幸好还有一些已经熟透的好瓜,他赶忙将这些好瓜挑出,将其献给了康熙 皇帝。康熙皇帝尝过甜瓜后,只觉口味甘甜如蜜,便为其赐名哈密瓜,并下旨昭告哈密国王,这 些哈密瓜可以做为日后朝贡品之列,直送京城。
• 咸丰七年(1857年),湖南补行壬子(咸丰二年)乙卯(咸丰五年)两科乡试,他中第五名 举人,获学政张金镛赏识,一时颇负时誉。曾周旋于湘军将领间,受曾国藩厚待,但只为清客 不受事。
• 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赴京师应礼部会试,落第,应肃顺聘,在其家任教读,甚受礼 遇。不久辞去。十一年“祺祥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诛,他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 被杀辨解。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清末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诗》对哈密瓜的品质特征做了如下描述:“圆而长,两头微锐,皮 多,或间青花成条,隐若有瓣,按之甚软,剖则去瓤食肉,多桔红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 间,爽而不腻,惟止渴较逊。”
• 清康熙年间,鄯善王每年给哈密王进贡的瓜,一直是鄯善东湖甜瓜,由于东湖产的甜瓜香甜甘 淳,风味十分独特,人见人夸,时间长了,人们便称鄯善东湖瓜为瓜中之王。
从曾国藩家训遗嘱看一个家族的兴衰
从曾国藩家训遗嘱看一个家族的兴衰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
让我们品悟其人生智慧、教育思想。
他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年轻时的曾国藩,巧妙贿赂穆彰阿,左宗棠自愧不如
年轻时的曾国藩,巧妙贿赂穆彰阿,左宗棠自愧不如曾国藩能平步青云,除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外,和他巴结高官密不可分。
如果没人推荐,在皇帝面前说好话,曾国藩也不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曾国藩的家庭并不宽裕,在清朝腐败的官场中,要想通过送银两的方式谋取官位,对他来说,显然不现实。
智慧的人,永远有用不完的方法。
曾国藩虽然没有太多银两,但绝对不坐以待毙。
他送礼的手段,充分展示了他的智商,连左宗棠都自愧不如。
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大人物叫穆彰阿,官居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九门提督。
是道光皇帝面前的红人,也是当朝官员中权势最大的人物。
这样的人,无论举荐谁,都会得到重用。
如何才能得到穆彰阿的举荐呢?当曾国藩三十多岁,还在翰林院坐冷板凳时,将公关的对象就放到了穆彰阿身上。
曾国藩虽然从内心看不起穆彰阿拉帮结派的行为,但在当时的官场中,除了巴结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满人高官外,别无他法。
曾国藩满腔治国之才要想得到施展,唯一的捷径就是走穆彰阿的后门。
穆彰阿是曾国藩会试时的主考官、大总裁和阅卷大臣,按照当时的礼数,有师生之情。
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要诚心孝敬,定能得到他的帮助。
曾国藩一边想着如何接近穆彰阿,一边开始筹备礼物。
穆彰阿有权有势,能缺什么呢?经过广泛收集信息后,曾国藩终于找到了公关的突破口:穆彰阿喜欢收藏,尤其是字画。
在所有的字画中,最喜欢唐伯虎的画。
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到古玩书画店里逛逛,希望能找到几件真品,孝敬一下穆彰阿。
三十三岁那年,曾国藩被道光皇帝派往四川主持乡试,得到差旅费等各项开支一千两银子,这对靠老家资助和借钱度日的曾国藩来说,是一笔巨款了。
他决定买几件宝贝。
到了四川成都后,曾国藩工作之余,就开始到一些古玩店里东看看,西瞧瞧。
没想到,还真找到了好东西。
在一家隐蔽的古玩店里,曾国藩发现了一把小竹扇。
破旧的扇面上,一只小虾在草丛中十分清晰。
扇面上的字体和画,一下子就把曾国藩吸引了。
曾国藩的送礼绝活,一次送礼,终身受益
曾国藩的送礼绝活,一次送礼,终身受益曾国藩受到同僚恶意诽谤打击罢官后,没想到军机大臣穆彰阿在道光皇帝面前死力推荐,曾国藩一下子连升四级。
为了感谢穆彰阿的知遇之恩,曾国藩决定给恩师送一件礼物。
可礼物太轻,穆彰阿根本看不上眼,太重,自己都靠借高利贷过日子,又能送什么呢?左思右想后,曾国藩决定将自己珍藏很久的两件古物送给恩师。
送别人礼物,就要送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一次礼,就要让对方终身记住,而自己终身受益。
01穆彰阿权倾天下,巴结的人很多,即使曾国藩身为他的门生,如果不是因为懂古玩鉴定,要想见到这位一品宰辅,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曾国藩还没有升为翰林院侍讲时,也想到过给穆彰阿送点礼物,贿赂一下。
可当时觉得这样的目的太过于明显,做事谨慎的曾国藩怕落人口实,被人骂是买来的官而脸上无光。
再说自己当时也不知道穆彰阿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可现在不一样了,自己并没有通过送礼而被升为五品京官。
虽然穆彰阿推荐自己并不明显,可明眼人都知道,是自己恩师的功劳。
作为弟子,无论如何也应该表示一下。
曾国藩知道穆彰阿不缺房子不缺银子更不缺美女,唯一的爱好是收藏古玩字画。
曾国藩决定将自己收藏的两件真迹送给穆彰阿。
02穷困潦倒的曾国藩居然还有古玩字画?可他为什么不拿去换成银子,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呢?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他宁愿借高利贷,也不会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卖了,可见其对宝物的爱惜之情。
可现在为了答谢恩师,居然要将其送人,又可见曾国藩视宝物为粪土。
曾国藩的这两件宝物,非同寻常。
一件是西晋时期著名文人、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
此件作品虽然是陆机用秃笔随意写在麻纸上,风格比较质朴,也很平淡,但用笔随意委婉,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另外一件宝物则为北宋丞相蔡京的斗方。
此件宝物是蔡京晚年时期的作品,字体飘逸典雅,深得曾国藩喜爱。
这两件宝物,是曾国藩考中进士,回湖南老家拜谢恩师时,翰宝斋齐掌柜所赠。
齐掌柜是曾国藩在长沙求学时的古玩鉴定师傅,曾国藩的很多鉴定技巧,都为其所授。
重臣股肱张丞实
重臣股肱张丞实┃傅敏清代咸丰年间,约1852年,在礼部任左侍郎之职的曾国藩丁忧在乡,为母守孝。
忽一日接皇旨,让他帮办湖南团练,强化地方武装。
曾国藩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创立了湘军,从此,拉开了湘军与太平军长达十余年的战事。
这十余年间正是曾国藩个人智慧、才华淋漓尽致发挥展示的阶段,也是他政治生涯、仕途人生中最鼎盛的黄金时期。
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至1872年去世,期间又处理了两件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大事:一是负责督办处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二是创中国公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之先河。
1851年~1872年,在曾国藩二十余年的仕途人生中,一位与他同朝为官的林县籍人张丞实,一直相伴左右,成为曾工作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为朝廷分忧,到曾国藩家乡任职张丞实,原名张鸿逵,林州任村镇人。
祖上以经营山货、布料杂货等商贸起家,祖父张镇川在世时行善积德、造福乡里,曾出资修建林虑山虹梯关、花园梯、小西天、达驮岭等险要山路,打通林县通向山西等地的“丝绸之路”,其善举义行在当地颇有盛誉。
父亲张耀先不仅子承父业,一边做生意一边做善事,还在学业上取得廪生的功名。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张丞实不忘祖训,刻苦求学,十五岁时就考中县学秀才,到县学进一步深造。
说来也是命运弄人,当年在乡学里的佼佼者张丞实,到县学后仍然与李柏鸾、程瑞祥、李清等在学业上表现优秀,李柏鸾、李清等1818年中举,张丞实在1822年才考中举人,其时已是道光二年。
而在后来的数次官考中,他们屡考不中。
时任知县看中他们的才学,趁朝廷请修《林县志》的机会,请他们来编修志书。
完成志书修编后,林县知县竭力向朝廷举荐。
经多方考察,张丞实、李伯鸾等终得朝廷使用,张丞实被任命为五品工部郎中,时年已近五旬,从事业上说,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积累丰满、阅历丰富之时,绝对会给朝廷出一份厚力。
1850年,曾国藩任吏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官位高于张丞实。
也正是这一时期,张丞实与曾国藩才有了接触。
《曾国藩》|比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遇见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曾国藩》|比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遇见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作者|九月小江人生两大幸事:一是遇见自己的贵人,二是成为别人的贵人!曾国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小觑的人物,他是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且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最后全身而退。
比起和他一道的几个人比起来,曾国藩绝对是资质平庸之辈,但这并不证明资质平庸之人就不能做出绝伦的事业。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资质平平甚至又笨又慢,但是就是这样的他却成就了一番事业,创立了湘军,镇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晚清朝廷,功高震主。
01比贼笨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
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
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
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
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
贼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02天分低曾国藩的进京赶考之路可谓历经波折,曾国藩十四岁进京赶考,前前后后一共考了八次,直到37岁才中了秀才。
16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考秀才。
第一次,曾国藩意料之中的落榜。
他老爹安慰他,你才考一次,不要灰心。
第二次,又落榜。
他老爹说,事不过三。
第三次,再落榜。
第四次,照样落榜。
第五次,运气好像来了。
曾国藩的试卷虽然被考官评为“文理太浅”,不过还算说得过去,朝廷发布发布公告,曾国藩获得佾生资格。
第六次,曾国藩再次落榜。
直到第七次,曾国藩才考试中秀才入围……03人生除了自己要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跟对人,做对事。
曾国藩老师穆彰阿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老师穆彰阿的为官之道曾国藩的老师穆彰阿是清末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
这个满族老官僚历仕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长于逢迎,精于吏道,善于结党,自有一套别样的为官之道。
透过穆彰阿的为官之道,我们大略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吏治的种种可悲与积弊……1、权倾天下穆彰阿(1782—1856),满洲镶蓝旗人,出身于官僚世家。
嘉庆十年,穆彰阿中进士,这在普遍不学无术的满洲贵族中并不多见,故授翰林院庶吉士。
由于穆彰阿根正苗红,加之本人吏道高超,很快便在仕途中青云直上,特别是道光帝对他极其倚重。
道光七年,穆彰阿进入军机处。
10年后升任首席军机大臣,权倾天下。
这时的穆彰阿才55岁。
终道光一朝,穆彰阿“恩眷不衰”,是道光帝最信任的首辅大臣。
利用自己的权势,穆彰阿通过举荐、提拔等方式,广纳门生,培养亲信,扩大势力。
《清史稿》称他“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
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
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
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曾国藩就是走穆彰阿的门子,方才在仕途上不断发迹、升迁。
2、通天有术穆彰阿最大的本事在于他通天有术,善于揣度、逢迎圣意。
史称穆彰阿与道光皇帝最“有水乳之合”,犹如道光帝肚子里的蛔虫,极善于揣摩道光帝的心理,并乘机施加自己的影响。
《清稗类钞》记载这样一件事,穆彰阿向道光帝推荐他的学生曾国藩,称其可堪大用。
于是道光帝下旨叫曾国藩进殿觐见,想搞一次面试。
可曾国藩进殿后,便被带到一处房间等候宣召,一直等到临下朝时,有太监来通知称皇上有事,今日不见了,明日再来。
曾国藩不解其中奥妙,连忙去向穆彰阿求教。
穆彰阿沉思片刻,马上明白了道光帝的用意,便问曾国藩道:“是否留意了房中摆设,特别是墙上的字画。
”尚未精通为官之道的曾国藩摇头说:“只等皇上召见,哪还注意那些。
”穆彰阿失望道:“机缘可惜。
”立刻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速去拿四百两银子交给某公公为谢礼,求他将宫中某处壁间悬挂字画上的文字抄录下来带回。
站在曾国藩背后的人,全因他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曾国藩的一生
站在曾国藩背后的人,全因他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湘乡县白杨坪人。
初名曾子城,被当时的大学士穆彰阿改名曾国藩,因为穆彰阿觉得子城这个名字太小气,“国藩”取的是“做国家藩篱栋梁”的意思,穆彰阿是曾国藩的坐师。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自己排名第一,人称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理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实际统帅。
曾国藩只不过出生在长沙乡下的一个小地主家庭,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当然离不开自己勤奋努力,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人,曾国藩或许只是我们不知道的一个小地主,这个人改变了曾国藩原有的生活轨道,这个人就是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
曾玉屏在当地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曾国藩的家族的兴旺,都要归功于他。
曾玉屏勤劳肯干,带领家里的长工开山凿土,整修田地,又亲自种菜中粮、喂鱼养猪,加之曾玉屏颇善经营,才一点一点的把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
但是曾玉屏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放浪不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
“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
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贷马徒行,自是终生未明而起。
”意思是曾玉屏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每日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骑着一匹好马,和一帮狐朋狗友出没于湘潭市的酒肆之间,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是放马追逐,就是睡觉睡到半天晌午。
有一天,曾玉屏正在酒楼里和一帮狐朋狗友纵酒高歌,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他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的指着他,对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千万别学这个人,他是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大爷,曾家迟早是要败在他手里!”曾玉屏听到后大受刺激,原本以为自己活得有模有样的,没想到大家背后是这样看自己的?他本来就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当即就卖了骏马,自己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到乡下家里。
穆彰阿与曾国藩是什么关系穆彰阿的故事
穆彰阿与曾国藩是什么关系穆彰阿的故事穆彰阿郭佳·穆彰阿是道光帝的宠臣,他历任要职,善于揣摩上意,朝中门生、党羽众多,所以颇有权倾朝野的意思。
当时,咸丰帝对他这种行为就很厌恶了,一即为就将他革职,病死后也没有赐予他任何头衔。
穆彰阿与曾国藩是什么关系>穆彰阿是曾国藩的老师,在官场上处处提拔他,所以两人也算得上是莫逆之交。
>穆彰阿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但是在嘉庆帝在位期间他的官场之路并不顺畅,还成为了一个世故圆滑,溜须拍马的老“官油子”,直至道光帝即位后,他的官运才亨通了起来,平步青云到了一朝宰相的位置。
在此期间,穆彰阿曾多次主持了科举考试,所以他的门生广布天下,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穆彰阿曾国藩两人都是资质平庸、天赋不高之辈,相交起来就不存在才华高低的问题,而且在之后的朝堂上,两人的主张和见解基本相似,能够互帮互助,和平共处。
其次,就跟曾国藩的人品有关了。
穆彰阿初见曾国藩时就十分欣赏他的踏实和忠诚,就算资质上有所欠缺,在腐败的官场上也能有所作为。
而且最后曾国藩也没有辜负穆彰阿的一番恩情,在穆彰阿死后一直帮衬着没落的穆宅。
>穆彰阿的故事>顺德罗惇衍、泾阳张芾、昆明何桂清三人不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职翰林院。
张芾、何桂清见穆彰阿权势炙手可热,便依附于穆彰阿门下,只有罗惇衍年少气盛,不肯依附。
考评结束后,三人都被放差,罗惇衍去拜谢大学士潘世恩。
潘世恩得知罗惇衍没有去拜见穆彰阿,大惊失色道:“你没见穆中堂就先来见我,这下大好前程可完了。
”罗惇衍不信。
次日,宫中传旨:“罗惇衍年纪太轻,未可胜任,着毋庸前往,另派某去。
”清朝二百余年,已被放差却又收回成命者仅此一例。
其实,当时罗惇衍已经十九岁,在三人之中年纪最大。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曾国藩晋升诀窍:拍马屁背圣旨
曾国藩晋升诀窍:拍马屁背圣旨曾国藩是穆彰阿的得意高足。
某日,穆彰阿向咸丰皇帝保奏了自己的这个得意门生,请求皇上重用。
咸丰皇帝本就不喜欢穆彰阿,于是顺口问:“曾氏有何才能?”惶急中穆彰阿竟称:“曾氏才能是善于留神,过目不忘。
”两天后,咸皇帝命太监传旨,要求曾国藩于中和殿候见。
于是曾氏沐浴更衣,去往中和殿候驾。
可直到晌午时分,才有太监来告知:“皇上今天没空,让你明日再来。
”曾国藩怏怏不乐地走出皇宫,到穆府把情况禀告了恩师。
穆彰阿听了,沉思良久,询问:“大殿四壁挂着历代先皇的圣训,你记住了多少?”曾氏摇头,于是穆氏要求其在当晚必须把圣训全部背熟,并告诫说:“你的前途,全在此一举了!”曾国藩自是彻夜诵读,果然,次日一早,圣旨到,传曾国藩面见圣上。
咸丰皇帝见了他后,问道:“昨天在中和殿上,一定看见了所挂的诸先皇之圣训,你可曾留意那些圣训都说了些什么?”曾国藩跪奏,将圣训背诵如流。
几日后,圣旨下来,将曾国藩擢升为吏部侍郎。
光绪戊戌政变时,赵舒翘为刑部尚书。
维新派的“围园杀后”的计划泄露后,慈禧太后很是震怒,她召见赵舒翘,命严究六君子的罪责,赵舒翘回答:“此等无父无君之禽兽,杀无赦,不必问供。
”赵舒翘有门生与杨锐、刘光第为同乡,听闻朝廷要将六君子处决,大骇之下,进谒赵舒翘,请老师奏请分别审讯,但赵舒翘悍然说道:“你所说的是友谊,而我所执行的,是国法。
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
你赶快离开吧,处决他们的圣旨很快就下来了。
”某君恸哭而去,听说此事的人无一不说赵舒翘残忍。
庚子拳乱,赵舒翘一言丧邦,慈禧出逃到西安后,命左右拟旨,赐赵舒翘自尽。
旨拟就,呈慈禧阅,但因他事搁置未发。
数日之后,忽左右有人问赵舒翘如何处置。
慈禧怒而骂道:“此事还未办么?”当时天色正处傍晚时分,但慈禧还是命令随从速速宣旨,限当天晚上复命。
赵舒翘先服鸦片不死,服鹤顶血不死,吞金亦不死,受尽煎熬,就是不死。
等到半夜,有使者来催,不得已赵舒翘大呼“取汾酒来”,连饮数巨杯,还是无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经恩师穆彰阿改名后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导语: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清朝湖广行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创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清朝湖广行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学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的名字很多,如乳名(小名)“宽一”、“宽仔”、“宽伢子”,初名“子城(诚)”,字“伯涵(函)”,号“涤生”;因系山东嘉祥孔子主要门徒之一曾参曾子宗圣第70代孙(曾国藩家系从山东嘉祥先后迁至江西吉安、湖南茶陵、湖南衡阳唐福、湖南衡山白果、湖南湘乡荷叶塘),为传字辈,故又有一个本族的派名叫“曾传豫”;因系湖南湘乡人,故后人又称其“曾湘乡”;因先后镇压过太平天国、捻军,双手沾满无数人的鲜血(其实他本人是一个人都没杀过的,甚至可能连一只大点的动物都没宰过),而得了几个绰号叫“曾剃头”、“曾屠户”等;因死后朝廷谥号“文正”,故后人又称其“曾文正公”。
那么,“曾国藩”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他这个后来直到今天名气最响亮、知道的人最多的名字,却是很晚才确定的。
而在此之前,从出生开始,他只有乳名、初名、字、号、派名;据史料记载,直到道光十八年(1828),28岁的他在会试中第38名贡士,不久后又在殿试中三甲第42名同进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此时方改名为“国藩”。
据说,他的这个名字,还是他的恩师、贵人、清廷重臣穆彰阿给他取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