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合集下载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

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背景及其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王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

3.学会鉴赏古诗文的方法,掌握节奏、韵律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如下:•《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文本鉴赏•讲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 文本讲解: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深层次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音乐课堂 & 群体表演:为学生播放古琴和筝曲,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在诗歌学习中增加美感成分。

•小组合作 & 个人写作: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下个人感悟。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阶段•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世界氛围中。

•带领学生提前理解诗歌背景,探讨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唐代的影响。

2. 主体阶段1. 学习诗歌•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文本鉴赏,让学生有从原文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后给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对王维的艺术风格进行讲解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了解,找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艺术追求。

3. 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对《送元二使安西》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景寂感怀的内涵。

•学生个人写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然后撰写自己的文学鉴赏。

3. 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分享本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文的题目,鼓励学生在家持续思考和加深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我对竞赛篇目的熟练把握性方面的提升。

备课时仔细审视了历年的赛题,反复推敲了相应的考点,制定了详细的教案和应对策略,学生上课情况反映良好,诗歌学习也更加容易深入。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读唐代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描写唐代使者出使西域的古诗。

诗中表达了对远行使者的叮嘱、对西域的向往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古诗进行解读。

首先,诗歌的开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营造了一个清新宜人的氛围。

渭城朝雨浥轻尘,描述了出行时柔和的雨水洗去了尘埃,给人以舒适和清新的感觉。

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住宿的地方绿柳成荫,给人一种安逸的感受。

这种描绘方式把人们的情绪和环境融为一体,使读者在一开始就进入了诗歌的世界。

接着,诗人在第二、第三句“送君之涉瀼西望,水如天色笼晴川。

”中展示了对使者出行的关切和希望。

瀼西是陕西渭源县的古称,是使者过去的出发地。

水如天色笼晴川,形容水面上的景色宛如天空一般开阔,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这里的描写凸显了诗人对使者的期待,并希望他能够成功地到达西域。

在第四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中,诗人描绘了西域的辽阔宽广之美。

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西域的山原广阔无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川泽纡其骇瞩,描绘了西域的湖泊源流纵横交错,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样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西域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西域地势的向往。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峨嵋卧久碧云深,温泉水滑洗凝脂。

”描写了西域的名山峨嵋和温泉之美。

峨嵋卧久碧云深,形容峨嵋山躺卧在云中,给人以神秘感;温泉水滑洗凝脂,描绘了温泉的清澈透明,洗去了肌肤的污垢。

这样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域的山水之中。

最后,诗歌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形成诗歌的结尾。

通过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使者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也是诗歌的高潮部分,通过“寒梅著花未”,表达了对国家的荣誉和使者任务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通过描绘使者的出行情景、西域的壮丽景色、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展示了作者对远行者的希望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表达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非常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诗文可以如此教学——听戴老师课有感

古诗文可以如此教学——听戴老师课有感

古诗⽂可以如此教学——听戴⽼师课有感诗是中国浩瀚⽂化星空中璀璨夺⽬的⼀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化与汉语⾔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质最完美的呈现。

 然⽽,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学⽣的⾯前,如何让⼩学⽣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化的熏陶,却让我们的语⽂⽼师陷⼊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

怎么教学古诗,成了当前⼩学语⽂教学领域⼀个不⼤不⼩的难题。

前不久在⽹上搜索到窦桂梅⽼师的《游园不值》和《清平乐村居》不由得眼前⼀亮,原来枯燥呆板的古诗词教学可以这么的活泼有趣,⾃然如清泉般流进学⽣的⼼窝;古诗词的解读可以这么有声有⾊,让学⽣捕捉得诗中的画,诗中的歌;吟诵可以这么动静结合,意蕴悠长,直拨学⽣的⼼弦感受得到诗中的苦与乐。

窦教师的⼀举⼿⼀投⾜之间诗意阑珊,置⾝于她的课堂,仿佛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在⽥园,在村舍看古代的⽂⼈墨客吟诗对赋,情到深处,且吟且唱,醉到痴迷处⼿舞⾜蹈。

感觉那⼀瞬间的窦⽼师就是从远古⾛来的⾟弃疾,李清照......⼀位集众多诗⼈特质于⼀体的当代智者。

所以在听戴建荣⽼师的《送元⼆使安西》时,对于他的吟唱教学法并没有太多的惊喜,佩服的是他对于这种教学法运⽤的潇洒⾃如,⽆论是⽂本的解读,课堂的驾驭,意境的渲染,还是潇洒⾃如的教学风格如⾏云流⽔般⾃然酣畅,收放⾃如,都让⼈深深地感到他特级教师的光环是那么的耀眼。

猜想他⼀定是窦⽼师的得意弟⼦。

但今天,我却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景仰,因为我搜到了这样⼀段⽂字:“说起戴建荣,早在⼏个⽉前的《⼩学语⽂教师》(第三期)中见过。

⼀个叫朱⽂君的以《嗟叹之 咏歌之 舞蹈之》为标题在杂志的第⼀篇介绍了他的教学。

另外从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中也有提及,并推崇这是真正的古诗教学。

说起这种古诗教学法,却是第⼀次在“温州之春”诗意课堂展⽰课上见识过。

那次展⽰的是窦桂梅⽼师教《游园不值》,她让学⽣这么读。

起初还以为她⾃⼰创的,觉得这种读法新鲜。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从语文学科的特殊教学内容来看,语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

中华文明月内涵深厚,诸子百家灿若星辰。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提升人文素养的优良载体。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古诗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一】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

这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采用讲故事的方法组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

教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导入: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

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

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

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惊跑了鱼才不理他的。

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

)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一首短诗把它描写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

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兴奋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2.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诗歌是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作者的生活年代不同、心情不同,所写诗歌的内容、风格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题目也是如此。

因此,向学生讲清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站在诗人角度去分析诗歌、阅读诗歌,可以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表达主体去体验诗歌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

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

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

因为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

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

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

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

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

新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

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有感

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有感

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有感读完这节课的实录,很欣赏方智范教授的中高段古诗文教学方法。

有很多值
得我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开课让孩子背诵一些学过的送别诗,很容易让孩子进入角色。

2、开课解题的方法深入透彻。

从“鹤”“之”的理解连词成句:谁在哪里送谁去哪里?让孩子一下明白了,并在脑海中初步留下了黄鹤楼下两位老朋友道别的一幅画面。

3、可能老师教学的对象朗读能力强或者孩子的预习到位,第一遍就能读出“韵味”了。

在接下来的“感情诵读”中,老师如鱼得水,指导得更加到位,孩子读得更有“韵味”。

4、老师注重了古诗文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归纳。

“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

非常好。

”为今后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5、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扮演角色分明,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反思:这两首古诗在四年级教学,如今我教学的是二年级,现在我该为将来学习古诗文做些什么呢?反复思考之后我认同低年级“读好诗文”的教学建议:
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教师要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注意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高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3、注意语调。

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4、注意节奏。

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

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风格独特的古诗教学听戴建荣老师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风格独特的古诗教学听戴建荣老师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风格独特的古诗教学——听戴建荣老师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有感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戴建荣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戴老师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中,采用“读—唱—吟”三步曲,引导学生咀嚼和体悟诗句的情味,在反复吟唱与融情想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他独具匠心,教风新颖,把“读”放在首要地位,指导学生说出节奏,唱出韵律、吟出诗味。

把第一、二句借助课件展现塞外苍凉的景象,把学生引入边疆荒漠,感悟诗人身临其境与朋友别离的凄惨、依恋、难割难舍之情,为理解第三、四句作好扎扎实实的铺垫。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戴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教学“劝君更进一杯酒”一句,自问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它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让学生读中去品味,唱中去思索,吟中去感悟,品出了无奈,品出了悲伤,品出了离开朋友的伤心!在通过对“酒”的多元解读后,进而劝慰老朋友:请再喝下一杯离别的酒吧,是杯友谊的酒,是杯连心的酒,是杯祝福的酒啊!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试想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很难生成,当平面的诗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像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进入情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

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喷涌而出,一泄千里,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一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福。

总之,戴老师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读—唱—吟”三步曲,以情感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

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

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

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解读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唐代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诗中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人南征之旅的祝福之情。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凄凉的意境,传递了作者深情厚意和衷心的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五律绝句的诗作。

全诗共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五个字。

这种短小精练的句子结构,有助于凸显出情感的浓度和张力。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款待和送别时的难舍之情。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通过“渭城”和“朝雨”这两个具体的形象,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浓烈的离别情愫。

渭城是今天的西安,由此可知,诗中的情景发生在古代的西北边疆地区。

诗人描述的“朝雨”使人联想到离别时刻的阴沉和悲伤。

而“浥轻尘”一词则展现了元二南征的决心和使命感。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行人们暂时下榻的客舍。

作者用“青青柳色新”来形容客舍周围的绿树,由此可以想像出一个清凉幽静的环境。

这种繁花似锦的景象,与前句的离别意境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送别的苦楚。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作者对友人的劝告。

在离别时,诗人希望友人能尽兴地饮酒,尽情地享受此刻。

这句话的后半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友人南征后,他在远方将会面临孤独的境遇。

通过这样的劝告,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祝福之情。

最后一句“照顾灵台遗晚照”,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诗人将友人的离别比喻为夕阳西下,暗示了他即将踏上的险峻之途。

而“灵台”则暗指天堂,即使在远离家乡的异乡,友人也会受到天神的祝福和保佑。

整首诗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手法,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展现出来。

尽管《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宋玉,但其内容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诗中所呈现的环境、氛围和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无法言表的哀伤。

综上所述,《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充满离别情感的诗作。

通过精妙的描写和富含意象的语言,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和祝福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范文一:《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西域的风土人情《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唐朝派遣的使者元二到安西地区考察的情形。

这首诗通过对西域的描绘,展现了远离中原的异域景观和多元文化,包括前所未见的荒漠、沙丘、松涛、楼船、肆意奔腾的千骑等,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而祥和的世界。

在我看来,《送元二使安西》的写作重点是以西域为背景,体现出唐朝追求和平、博爱的国家精神。

在关于风土人情方面,王之涣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让读者们能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西域的风光和人情。

这首诗的用词也十分丰富,例如“西山目”的山峦、被风刮得“瘦马”、洛阳城外的“蝉鸣”、天上的“涯月”等。

这些词语既描绘出了独特的景色,又构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文化氛围。

当然,这些较为常规的描写方式并不能完全展现出西域的丰富内涵,但其深深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力,也为读者们留下了更多回味的余地。

范文二:《送元二使安西》令人思索的文化意义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唐代诗人王之涣述说了元二使往安西之路上所见所闻,是一首广为人知并且备受推崇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中不仅写了对西域的描绘,还体现了唐代人的开放、大胆、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质。

《送元二使安西》有多维度的文化意义,令我深思、感悟良多。

首先,《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开启了对文化差异的尊重。

这首诗所描写的西域风景绝不同于中原风土人情,但是王之涣和元二使并不将其当做“异类”看待。

相反,他们深入了解、包容、理解了其他文化。

如“行远千里,不问成败,进而有过者,从容于前”所体现的不图名,不求利的品德,可以从这个维度深入解读。

其次,《送元二使安西》反映了太宗李世民时代的外交政策。

唐太宗开展了往西域疆域的大规模军事征讨,并且向安西王朝派遣使节,争取一些外交空间,这也是从中国亲善环境的思路,防止外族欺负扰乱内部的文章所在。

《送元二使安西》表现了大唐帝国开拓游牧民族文化的一面,这里的“不问鸿绩,讵计功名?”有着勇气与创新的精神。

似平淡而实情深——《送元二使安西》文本研读

似平淡而实情深——《送元二使安西》文本研读

382019·6B·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远行很可能意味着长久的分离,甚至是生离死别。

因而,在古诗中,送别诗特别多。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认为是送别诗中的绝唱。

同样是送别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特色。

王维出生于有名望的家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多方面的修养,能诗、善画、精音律,可以说,凡文人士大夫该有的修养他都具备了。

他的母亲笃信佛教,王维受此影响也信佛。

这样的家世与修养,对王维以后做人、作诗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本文拟从诗人王维本身切入,略述《送元二使安西》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诗“韵”美、诗“画”美和诗“意”美。

一、诗“韵”美王维精通音律。

据说,他正是凭借一首《郁轮袍》而被赏识,高中进士。

而他获得的第一个官职就是“乐丞”,也就是朝廷的掌乐之官。

深谙音律的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比一般诗人更能准确、细致地感受和把握各种神奇美妙的音响,形成音乐美的艺术风格。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是如此,讲究抑扬顿挫。

诗歌的抑扬顿挫主要通过平仄来表现。

《送元二使安西》的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诗歌有文法结构和诵读节奏。

文法结构即根据诗意分析所得的语法结构。

诵读节奏则是自古以来养成的吟诵习惯,被历代诗人所接受,形成的一种固定格式。

一般而言,七言诗的诵读节奏为“四、三”,细分为“二、二、二、一”。

有时文法结构和诵读节似平淡⽽实情深——《送元二使安西》文本研读熊 妹奏是不一致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的诵读节奏是“渭城-朝雨-浥轻-尘”,而按照文法结构,则其停顿应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诵读时须按照声音节奏读,而不能按照文法结构读。

《送元二使安西》首句中每一个节奏都是一平一仄,读来声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第二句则是双平双仄,错落而又连绵,比如“客舍”“青青”。

三四句中每一个对应字的平仄都是相对的,形成反差,于反差中见出诗的韵律美妙而跳跃。

“劝君更尽一杯酒”五个仄声,应读得短暂而快速,令人想到王维劝酒的频繁急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解析唐代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描写别离和思念的诗歌。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索其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

首先,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明确了主题和背景。

元二指的是元稹,当时他担任使节前往安西(指西域地区)的任务。

这首诗即是王之涣送别元稹的作品。

其次,诗的整体结构为七言绝句,每一句包含两个平仄音节,遵循了平仄对仗的规律。

这种结构在唐代诗坛上非常常见,能够使读者在朗诵时感受到和谐的韵律美。

诗的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起到了景物描写的作用。

渭城是作者所在的地方,朝雨浥轻尘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清晨的雨水洗去了尘埃,给大地带来了一片清新的景象。

通过这种景物描写,诗歌打开了全文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后两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作者对元稹的送别之情。

初夏的季节,客舍周围的柳树绿意盎然,新绿与青翠相间,映衬出别离时的悲伤与寂寞。

最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则是表达了作者的劝慰与安慰之意,鼓励元稹放下思念,尽情享受当下。

接下来的两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应知东路有逢君”则是揭示了元稹的出使之行。

阳关是指西域地区的边关,没有旧识和熟人的陪伴,孤身一人踏上了远行的旅途。

诗人在这里暗示着元稹在西域地区的艰难境遇,以及对重逢的期待与祝愿。

最后两句“遥山一带峰如削,料峭春风吹酒醒”则是为元稹描述了途中的美景,以及春风的让人清醒的感觉。

遥山峰削如刀削,给人以壮丽与独特的美感。

而春风吹拂,带来了一种愉悦和欢快,让人从思念的沉重中解脱出来。

通过这首诗,王之涣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别离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许。

同时,从选材到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使得这首诗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富有感情和艺术表现力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表达了别离的痛楚和对未来的期望,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共鸣。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吟咏的经典之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篇一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

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

教学水到渠成。

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

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

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

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

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诵。

《送元二使安西》的离别之情、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

《送元二使安西》的离别之情、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

《送元二使安西》的离别之情、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极富情感的送别诗。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伤感,也体现了对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首先,从离别之情的角度来看,王维在这首诗中以朴素、自然、真情的语言,表现了与朋友元二分别的离愁别绪。

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表达了朋友间深深的情谊和离别的悲伤。

诗人与元二共饮一杯酒,希望这杯酒能减轻彼此的离愁,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现了对于未来再难相见的无奈与忧虑。

其次,从自然风光的角度来看,王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阳关外春天的景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两句诗描绘了清晨的细雨将道路上的尘土洗净,客舍周围的柳树在雨后显得更加青翠欲滴的景象。

这种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最后,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是对朋友分别的劝慰,也是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像元二不得不去安西一样。

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达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失去。

尽管
这些哲理是痛苦的,但它们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与身边的人共度的每一刻。

总的来说,《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描绘离别、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诗。

它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王维的多重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范文《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范文读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我深有感触。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只是短短四句诗,却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歌词及别席离筵的绝唱。

“渭城朝雨邑轻尘”。

点出渭城晨雨湿润了路上的浮尘。

一切寂静,无声,湿润的空气让人感到微寒。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感而发,是很自然的了。

而诗人的朋友即将离其而去,起程远行,诗人的伤感更可想而知了。

读后,不禁为这样的写景托情的手法叫绝。

在送别朋友之前交代了周围的环境,情景交融,恰到好处。

“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也是以景写情。

诗人特意交代送别地点是客栈,一种失落、伤感的情慷油然而生。

平日送客,多在自家,而诗人送客,却是在自己借住的客栈。

这表示诗人也是远游人,远游人送远游人,那一份愁苦,那一份忧虑,在诗人心中就像江水一样不可遏止,像薄云一样漂流天际。

古有折柳送别的形式,这里特意点出“柳色”,也是有用意的。

为写景而写景,多半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情景结合,水乳交融,这样的作品才有它深刻的含义,也才能经久不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诗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朋友举杯,为的是多留住他一会儿。

然而,他们终究是要别离的。

人难留,情难尽,这一句把诗人依依不舍的感情推向顶峰。

惆怅如此凝重,情怀如此深沉。

我深深地感受到:写景叙事融人真情,才能打动人;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诗人做到了这一点。

“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我看来,全诗最令人感觉沉重悲9的便是这一句了。

诗人的朋友将奔波远方。

古代交通不便,一分开,自然是生离死别的伤感。

这句诗既表现了朋友日后生活的孤独,也道出诗人自己无限的牵挂。

同时自己亦为游子,面对同样流落异乡的现实,更有不尽的感慨在其中吧?全诗感情细腻,令人回味无穷,说它是千古绝唱,果真名不虚传!。

《送元二使安西》听课有感_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听课有感_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听课有感_送元二使安西》摘要:《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送别诗,戴老师引领学生这句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情感,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场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送别诗戴老师执教课坚持以人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独特感情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情景还历历目我觉得他上课特是朴实、扎实、朴实风格说戴老师课朴实是因他课不搞表面不搞形式主义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步骤都精心雕刻他不会因赶而放弃某次知道学生机会也不会因只重视结而忽略了教学程比如说引导学生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课题光是题、题就花了十五分钟直到每学生能正确题止回想我平教学程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师这却做得非常他花这么长是有道理因诗题对首诗说就比是龙眼睛戴老师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教学风格二、扎实程戴老师上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理念始终让贯穿着整教学程感受王维优美精湛语言和对朋友依依不舍情;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唱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舞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劝酒词劝君更进杯酒凝离别情美酒杯酒生情更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真挚感情戴老师引领学生这句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情感他是这样启发提问身友你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听音乐交流戴老师又悲伤地告诉几年王维就世了应该怎么?千言万语化作薄酒杯切尽不言吧举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杯酒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情喝杯够吗?那我们再喝杯你还喝出什么滋味?学生起回答有痛苦有难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杯干了它再喝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送送元二呀是再喝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程吧已数不清这是几杯酒了这浓浓愁情别绪笼罩着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场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呀喝呀已不能表达诗人感情了就让我们唱吧学生跟着老师合着《阳关三叠》曲调动容动心吟唱起是多么和谐课堂氛围呀戴老师引导学生这首诗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而是引导体会诗人情感程激发学生欲望有滋有味朗吟诵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他把这首古诗情感细腻描写感人场面生动地再现我们眼前让我们目光穿越空隧道仿佛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泪满衣襟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戴老师娴熟地驾驭课堂扎实功底以及灵活教学机智总这趟无锡行让我亲眼目睹了古诗词魅力更加深刻地了到古诗词所表达古今相通人性──情今古诗词教学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语言感悟和情感熏陶下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

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

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

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

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

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

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

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其次,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
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做了这么多的铺设之后,我觉得学生的情绪应该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应该能体会诗人与元二之间那种浓浓的离别愁绪。

所以,我设计了自认为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部分------将王维与元二离别时的对话写下来。

确实,学生写得很好。

在巡视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写的话很符合当时的场面,甚至有的学生写出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细节,我非常满意。

于是,我找了几个我认为写得很不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写的话。

谁知道,在这个环节却出了很大的问题。

我叫起来的第一个学生,居然是笑着读出来的。

而后面的学生更是笑得读都读不出来。

我发火了,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后来,我又重新进行了情感渲染,在我的补救下,有学生在读自己的话时,带着哭音,甚至有两个女生读完后趴在桌上哭起来了。

这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

其实他们犯这样的错,我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点着急,过程进行得有点快,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完全被我调动起来;也或许,是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以至于学生感到有点可笑。

其实,在学生反复读这一句时,已经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笑了,但当时我没有在意,也没有及时补救。

所以,就出现后面的这种局面了。

这给了我一个警示,以后不管上什么课,都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每一节课都不出现今天的这种错误。

在上课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总之,以后我会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