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8972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b.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其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关注焦点,更是社会伦理、教育及法律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犯罪类型多样化,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到网络诈骗、暴力伤害等;其次,犯罪手段智能化,未成年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团伙化倾向明显,部分未成年人因相互之间的心理需求或社会关系形成团伙,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这些新特点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复杂。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我国刑法还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作了特殊规定,强调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年龄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来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二是心理和认知能力标准,即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三是行为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行为及其后果来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立法。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2. 加强教育。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3. 严格司法。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afef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5.png)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了留守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
这些留守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往往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近年来,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原因及影响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参考。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及现状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的未成年人。
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管,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据统计,近年来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和现状表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关爱和监管,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正确的教育引导。
此外,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也是导致孩子犯罪的重要原因。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关爱措施。
同时,学校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部分不良风气和价值观的传播,以及网络信息的泛滥,都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留在孩子身边,给予孩子有效的关爱和监管。
同时,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3a3f6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b.png)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一)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个体实施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涉及的罪名和犯罪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特点1. 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逐渐降低,低龄犯罪现象增多。
2. 团伙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支持、共同作案。
3. 暴力化: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化,对受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三、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界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罚。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仍存在一定难度。
(二)法律规定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2. 处罚措施不当: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往往过分强调惩罚,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矫治。
3. 执法不严:由于执法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执法不严、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1.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 完善预防和矫治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二)强化司法实践1. 严格执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eecc6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0.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未成年人犯罪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成因、法律解释、社会背景,并对现行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进行研究与讨论。
本篇研究报告的目的是提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加科学、合理的法律对策,以实现社会公正与未成年人权益的双重保护。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法律制度、保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法定年龄的少年儿童实施的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尚未成熟,其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易受影响等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解释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认定通常依据的是年龄标准和行为标准。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采取“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原则。
这意味着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罚标准相较成年人有所不同,更为注重其改造和保护。
同时,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实行不同的刑罚方式和幅度,如低龄或未达到完全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不被判处监禁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争议与挑战尽管法律为未成年人犯罪者提供了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认定和量刑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需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水平和个体差异。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成年人的信息接触能力加强,其对不良行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使其更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法行为。
这无疑加大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难度和挑战。
五、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改进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建立更为细致的未成年人犯罪认定标准,充分考虑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确保法律条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综述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77cf9cf998fcc22bcd10d86.png)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15年春XXXXXXXX(本科) XXXX 学号:XXXXXXXXXXXXX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当关注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注重对未成年犯罪人利益的保护。
调查时间:2016年9月XX日—XX日调查地点:XXXXXXXXXXXXXX调查对象:在校学生、教师、个例调查方式:谈话、访问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并且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作案人员的65%;进入21世纪,全国每年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有15万人之多,其中中学生占一半。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立法进行调查,有着十分现实的重大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尚未成年的人,而不以生理或心理上的成熟程度为依据。
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己满16周岁的人原则上可以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类型调查(一)立法模式上完全是分散式立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国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在普通刑法典之外专设单行少年刑法,如德国和日本;二是在普通刑法典之中设专编、专章或专节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如瑞士、俄罗斯、越南;三是在普通刑法典中分散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相关规范,如意大利。
我国采取的是一种分散式的立法模式。
其中,有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从宽处罚以及非刑罚处置措施的规定,都是采取合并成专门一条的方式规定在刑法典的“犯罪”部分。
而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的规定则是采取专条或者专款的方式规定在刑法典的“刑罚”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这种立法模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毕竟新中国的刑事立法起步比较晚,尚不具备在刑法典之外专设未成年人刑法典的条件,而且由于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条文较少,因而没有设专节的必要。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50c514a8114431b90dd86e.png)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即对于年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我国才负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1.作案主体低龄化趋势犯罪低龄化是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征,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5.7 岁,许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犯罪当中,他们经常性地实施盗窃行为,甚至与其他成年或未成年人一起实施抢劫、伤害和杀人。
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一般是从10-12 岁开始就有不良行为,个别8 岁就有偷窃行为,13-14 岁就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14-17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阶段。
“危险的14 岁”现象是指许多未成年人已经知道十四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出现了14 岁前疯狂作案的现象。
2.作案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未成年人作案性质趋于恶性化。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加上近年来影视出版作品中大肆渲染暴力因素,因此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时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3.犯罪类型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等。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型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两大类,而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危害后果严重的六个罪名尤其集中。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337f4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3.png)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合理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既保障其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法律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义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了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包括:犯罪主体的年轻化、犯罪类型的多样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等。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法律责任的界定模糊当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界定尚不完善,导致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尺度不统一。
(二)处罚措施不够科学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主要以矫正教育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矫治措施不科学、不人性化的现象。
此外,部分矫正措施缺乏长期效果,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三)司法保护机制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如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措施,使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司法程序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建议(一)明确法律责任界定应明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法律概念,确保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尺度统一。
同时,应加强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认定程序,确保其合法性。
(二)科学制定处罚措施在制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其身心特点,采取科学、人性的矫治措施。
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心理等部门的合作,确保矫治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表现良好的未成年人,可采取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措施,鼓励其积极改造。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f8be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2.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法律、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其背后的原因和刑事责任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未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儿童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其犯罪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冲动性和模仿性等特点。
从社会危害程度上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理论基础1. 刑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原则: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刑法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原则。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应充分考虑其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等因素,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2. 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其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发育程度等因素,可以将其分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和有限刑事责任能力等类型。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1. 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 犯罪情节的考量: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综合考虑其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对于初次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应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3. 量刑的特殊性: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还应注重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和帮教工作,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五、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现实问题及挑战1.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刑事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
预防未成年犯罪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预防未成年犯罪开题报告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ced51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a.png)
未成年犯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将探讨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相关内容。
首先,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都应该对其积极参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有力措施可以防止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其次,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家庭应该从小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尊重性别平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以此来强化其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同时应该建立早期干预机制,及时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征兆。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立法,提高法律执行效率,加大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力度。
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加强教育和帮助,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综上所述,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合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预防未成年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e33c5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5.png)
毕业论⽂综述-未成年⼈犯罪预防研究⽂献综述论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摘要] 未成年作为社会的未来,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和发展。
各国均很重视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犯罪的与⽇俱增,已经占据了刑事犯罪的重⼤⽐例。
未成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法学界多年的研究热点。
本⽂欲与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现状,包含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以及未成年犯罪后的补救措施等,将问题聚焦在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上,也就是从源头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以期可以对我国的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预防和补救措施起到⼀定的推动作⽤。
[关键词]未成年;刑事犯罪;犯罪预防;犯罪矫正未成年犯罪在不同的国家的法律⽂献中的界定和概念也具有稍许不同, 但在核⼼内容和根本精神上基本相同。
在我国未成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四周岁⾄未满⼆⼗五周岁的⼈触犯了刑事法律⽽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为。
未成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公害之⼀,思及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各种学说、专著和理论应运⽽⽣,众说纷纭、莫衷⼀是,对于实践中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抑制也见效甚微,需要我们在此领域内更深更全⾯的进⾏探索。
[1]1研究概况随着社会各⽅⾯的发展,由未成年犯罪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已然成为学界乃⾄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间题。
我国法学理论⼯作者和实践⼯作者对未成年犯罪进⾏了⼴泛讨论和深⼊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专业论⽂,部分科研成果被⼴泛地转载,对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及对策的研究贡献了巨⼤的⼒量。
笔者主要通过查阅⼤量国家有关法律条⽂、相关的期刊及报纸,并在⽹上检索了了⼤量资料,以及⼀些专著来对我国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进⾏简单的述评。
关于⼀个学术的研究,⾸先要从研究主体上看,若研究主题都很专业并且具有相当的学术⽔平,那么该问题的研究⽔平也具有⼀定的层次。
关于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量主要由⾼校相关院系、社会科学院、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和其他关⼼未成年群体的组织和群众组成,其中理论界以⾼校居多,实践部门以检察机关参与热情较⾼。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44cd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d.png)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被迫留在农村或城市中独自生活或由其他亲属照顾的未成年人。
近年来,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现状及原因,提出预防和减少其犯罪的有效措施。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与现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我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统计,留守未成年人的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往往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其中,以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最为常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缺失或失能的问题。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监管;离异家庭则使孩子承受着家庭破裂的心理压力。
这些因素使得留守未成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进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和心理辅导。
同时,学校周边环境复杂,易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使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城市中的一些不良文化、网络游戏等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家庭方面:父母应尽量留在孩子身边,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监管。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陪伴孩子,应委托有责任感、有爱的亲友或专业机构照顾孩子。
同时,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2. 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和照顾,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80347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3.png)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不仅是法律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认定和处罚,应区别于成年人。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义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在未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犯罪动机多样,往往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二是犯罪行为具有冲动性,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三是犯罪后果严重,对被害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认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满14周岁。
对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可以采取教育、训诫、责令家长管教等措施。
对于已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应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因素。
四、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处罚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以教育为主,通过教育引导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二是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等因素,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三是社会保护与个人发展并重的原则。
在保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
五、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存在的挑战与对策(一)存在的挑战1. 认定难: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其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2. 证据难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往往较为薄弱;3. 教育与惩罚的平衡问题:如何既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惩罚,又保证其能够顺利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f4034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5.png)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涉及到法律责任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一定年龄的青少年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二是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三是犯罪动机复杂,多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界定。
2. 处罚方式单一: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方式主要以刑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矫治措施,难以满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
3. 司法保护不足:在司法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如缺乏专门的审判机构、心理疏导等。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与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2. 多元化处罚方式:在处罚未成年人犯罪时,应采取多元化的矫治措施,如教育矫治、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以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3. 强化司法保护:建立健全专门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加强司法过程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4065ac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1.png)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针对未成年犯罪罪犯及其社会环境而进行的特殊社会工作。
它既包括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又包括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治和重新融入社会。
以下是关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文献综述。
1. 面向个案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少年罪犯的社会工作—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经验比较与启示》一书指出,面向个案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需要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明确为少年罪犯本人,通过心理疏导、家庭辅导、教育培训等形式,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减少再次犯罪的风险。
2. 面向家庭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从家庭出发——少年犯罪的根源与干预》,该书认为,犯罪行为是家庭功能失调的结果,因此,在家庭中进行干预是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家庭成员应该接受家庭教育帮助,从而提高教育素质及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夫妻及亲子关系,为少年罪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 面向社区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社区模式下的少年犯罪干预与重建研究》,该书强调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罪犯的社会再生。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通过面向社区的干预和重建,为少年罪犯提供自助、互助、互教、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的社会环境,减少社会隔离和排斥。
4. 强化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执行力《如何提高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执行力?》书中指出,增强司法机关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指引和支持,同时完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强化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法制化和标准化,可以提高其执行力,使其更有效地实施干预和重建工作。
总之,少年司法社会工作作为关注未成年人的特殊社会工作形式,在未成年犯罪预防和干预、罪犯教育和矫治、社会融入和重建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使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更加科学、全面和有效。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5cae7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a.png)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留在家乡,缺乏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
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趋势。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使孩子缺乏亲情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缺陷,如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导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文化等对留守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其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应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改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4. 提供支持与帮助: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35dcb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d.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加之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界定和追究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公正的实施,更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涉及范围广泛,从轻微的财产犯罪到严重的暴力犯罪都有所涉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低龄化趋势明显,二是个别案件的暴力程度较高,三是团伙作案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些特点表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从法律、教育、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犯罪者的量刑原则包括:从宽处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和量刑处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 法律界定模糊:当前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对于“情节严重”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
2. 司法实践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都存在一定困难。
3. 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社会教育缺失等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细化量刑标准,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教育矫正,平衡惩罚与教育的关系。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新版】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d972d003d8ce2f01662327.png)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
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
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
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
2、社区组织度模式。
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
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
3、流行模式。
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
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
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86166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b.p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通过综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特征及国内外关于此议题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界定与量刑标准,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与特征(一)背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特征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隐蔽性、模仿性、冲动性等特点。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对法律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因一时冲动而犯罪。
同时,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模仿他人的不良行为。
三、国内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一)国外立法与司法实践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
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刑事责任年龄、量刑标准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各国也注重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以实现再社会化。
(二)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我国在《刑法》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注重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再社会化权利。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界定与量刑标准(一)刑事责任的界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界定应当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能力、行为后果等因素。
在界定刑事责任时,应充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确保刑罚的适度性和公正性。
(二)量刑标准在量刑时,应综合考虑未成年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因素。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b088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d.png)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农村或其他地区的未成年人。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生活环境的恶劣、社会观念的偏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其解决对策。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1.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 生活环境恶劣留守未成年人往往生活在贫困、落后、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孩子们缺乏正常的社交环境和文化熏陶,容易产生孤独、无助、失落等情绪,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3. 社会观念偏颇社会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度不够,存在着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社会氛围使得留守未成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反抗等情绪,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化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多样化,包括盗窃、抢劫、杀人等各类犯罪行为。
其中,盗窃和抢劫等财产型犯罪较为常见。
2. 犯罪年龄低龄化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逐渐低龄化,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因缺乏教育和监管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3. 犯罪动机复杂化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复杂,有的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的是为了寻求刺激和快感,还有的是为了报复社会和他人。
四、解决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通过开展家长培训和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让孩子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熏陶。
2. 改善生活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增加文化娱乐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好的社交环境和文化熏陶。
3. 加强监管和惩治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监管和惩治,通过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治,让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
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
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
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
2、社区组织度模式。
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
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
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
3、流行模式。
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
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
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
而且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和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容易在社区中受同伴的攻击(sinclair等,1994)。
如果未成年人的活动无人监管,对这种攻击行为的容忍度更会增大。
4、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赫西认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
外在社会控制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等,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成为一种普遍现
象。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在控制,赫西则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与,参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
赫西认为,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就会缺少从事越轨行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惑,考虑和从事犯罪活动。
赫西通过对旧金山地区45-55名未成年人犯进行的调查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犯罪未成年人时常觉得无事可做,空闲时间很多。
另外,如果从事的不是传统活动,而是诸如抽烟、酗酒等活动,犯罪的可能性也会大为增加,可见,闲散未成年人的整日无所事事以及不合理的活动会导致犯罪行为。
如果未成年人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家庭和学校事务上,他们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将随之增加。
(2)赫西在社会控制中提出了“信仰”概念,它是指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制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
赫西认为“信仰”是依靠个人不断的努力和学习,随着个人社会化而形成,当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健康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就会有健全的“社会纽带”,就会强化个人自我控制能力,这时人们犯罪的原始本能就会获得控制和有效缓解,就不会犯罪。
否则,如果一个人内化不了健康的价值观,就会更容易从事犯罪活动。
二、国内学者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1、社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学者们大多从社区文化这一视角来分析社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如王一秀在《社区文化市场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中写到,社区文化通过文化传播的机制,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影响未成年人道德社会化的进程和价值取向,提出社区文化环境存在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问题,即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社区文化设施结构不合理、社区文化服务商业化倾向、社会文化服务场所缺乏有效的管理。
吴燕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
随着人、财、物流动的加快,特别是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媒体、网络、手机通讯工具等,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信息,加上现代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样、便捷、快速以及不易监控,大量垃圾信息也跟着充斥人们的视野和耳边。
这一切对于尚没有完成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来说,尤其已经具有某些社会化缺陷的未成年人来说,由于缺乏辨别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加上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因此,面对各种充满矛盾的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引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陈晓宏在《社区因素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防治》中分析
社区要素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影响时,认为社区内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和文化环境、社区内的社会风气、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和社区与家庭、学校之间的支持与联系都是社区中影响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因素,并且他还提出现代社会社区中所产生的社区解组问题,即社区经济状况恶化、社区政治资源匮乏、社区居民心理呈现危机、城市传统文化解构、社区生态条件变迁引起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多数学者都认为社区治安环境的混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何显兵在《论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系统》中写道,社区混乱往往导致社区内犯罪率高,社区风气差,居民生活缺乏安全感。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容易对社会产生消极认识,加入犯罪团伙,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能够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定良好向上的氛围,从而健康成长,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
国内的学者大多侧重从社区的某一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从社区功能角度看,李莉莎在《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工作中的功能》中认为正是由于社区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和沟通功能,才使得他能参与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系统工程中来,起到重要作用。
从社区教育角度看,刘少军在《整合社区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当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
区教育机制,实现社区、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针对城市新型社区的特点,陈小波在其所著的《社区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中写到,城市新型社区中存在着家庭监护空位现象,社区的管理职责不定、学校教育的有限作用,以及邻里照应的阙如等诸多不利因素,并提出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出有效对策来预防新型社区的未成年人犯罪。
朱文丽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中认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应该建立社区预防体系,加强综合治理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彼此配合,协调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国内既有的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学者们的研究多侧重从社区文化因素来分析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并多注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预防对策的探讨,而对有关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和体面;二是学者们多从犯罪学的角度来分析社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而运用社会学视角来探讨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因素实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