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肠套叠PPT课件
![肠套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f3b0274693daef5ff73d28.png)
诊断(Diagnosis)
1. 根据肠套叠四大主要症状:
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 、肠样肿 块。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诊断
2.辅助检查:
B超: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为均
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的肠壁回声),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
圆。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
谢谢大家 !
祝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病理(Pathology)
内,极少数可逆行。
小肠型
常见病理型
回盲型
回结型
多见占70%—80%
分型
结肠型
复杂性或复套型
常见为回回结型 占10%—15%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病理改变:
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水肿。坏死穿孔。
脂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 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 靠近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 碍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内筒多较中筒薄。
非手术治疗
我科目前采用空气 灌肠复位法,成功 率达95%。
鞘部收缩
肠 颈部压迫 套 叠 过度膨胀
血循环 障碍
小动脉 受压
套入部 时间 肠管充 血水肿
鞘部肠 管呈小 块缺血 性坏死
发黑 坏死
穿孔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婴儿肠套叠 (2岁以内)
儿童肠套叠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 呕吐
腹部肿块
婴儿肠套叠
(多为原发性)
果浆样血便 肛门指检 全身状况
小儿急性肠套叠PPT课件
![小儿急性肠套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9ff207ad51f01dc381f1dd.png)
*
1
*定义 *发病率 *病因 *病理及分型 *临床表现 *诊断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
2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
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
3
*1岁以内多见,占60%-65%,以4-10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逐年减
28
29
30
31
32
33
*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臭气、粘液血便和黄色粪水。 *病儿安静,不再阵发性哭闹及呕吐。 *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有包块。必要时行B超检查。 *碳剂试验:口服0.5-1g活性碳,于6-8小时后排便时出现。
* * 空灌复位率可达95%以上,并发症为肠穿孔
*盲复发 复位后行腹部X线检查,了解复位是否成功及膈下有无游离气
盲肠粗,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
叠。
*3、病毒感染 腺病毒、轮状病毒
*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食物、炎症、腹泻、细菌刺激,
肠道痉挛,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
*5、遗传因素 家族发病史
5
*三层:外筒、中筒、内筒
*
6
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相一致。
*鞘层肠管痉挛 套入部肠管循环障碍 静脉回流受阻
多在用力排便和增加腹压时发生。
*肠套叠:肛门口与脱出肠管之间有一条沟,手指通过此沟可深入
直肠内。
*
22
*非手术疗法 空气灌肠复位、钡灌肠复位、B超下水压灌肠复
位。空气灌肠应用最为普遍,近年来,B超检测下水压灌肠复位 疗法也收到良好效果。
*适应症 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状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
1
*定义 *发病率 *病因 *病理及分型 *临床表现 *诊断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
2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
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
3
*1岁以内多见,占60%-65%,以4-10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逐年减
28
29
30
31
32
33
*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臭气、粘液血便和黄色粪水。 *病儿安静,不再阵发性哭闹及呕吐。 *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有包块。必要时行B超检查。 *碳剂试验:口服0.5-1g活性碳,于6-8小时后排便时出现。
* * 空灌复位率可达95%以上,并发症为肠穿孔
*盲复发 复位后行腹部X线检查,了解复位是否成功及膈下有无游离气
盲肠粗,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
叠。
*3、病毒感染 腺病毒、轮状病毒
*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食物、炎症、腹泻、细菌刺激,
肠道痉挛,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
*5、遗传因素 家族发病史
5
*三层:外筒、中筒、内筒
*
6
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相一致。
*鞘层肠管痉挛 套入部肠管循环障碍 静脉回流受阻
多在用力排便和增加腹压时发生。
*肠套叠:肛门口与脱出肠管之间有一条沟,手指通过此沟可深入
直肠内。
*
22
*非手术疗法 空气灌肠复位、钡灌肠复位、B超下水压灌肠复
位。空气灌肠应用最为普遍,近年来,B超检测下水压灌肠复位 疗法也收到良好效果。
*适应症 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状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
小儿肠套叠ppt课件
![小儿肠套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e5d581e009581b6ad9eb0b.png)
14
诊断治疗
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 2、肠切除肠吻合 术
1
腹部超声:可见同 心圆或靶环征,呈 “套筒”征。
诊断治疗
2
X线
15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 应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 医生,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
阴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 上,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12
诊断
2.辅助检查:
CT表现: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而表现现为一肠系膜
3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因为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一岁以内多见,占 60%—65%,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 率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婴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2-3:1。 且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可能与 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病毒感染有关,夏冬次之,秋季较少见。
4
病 因(Etiology)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
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
诊断治疗
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 2、肠切除肠吻合 术
1
腹部超声:可见同 心圆或靶环征,呈 “套筒”征。
诊断治疗
2
X线
15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 应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 医生,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
阴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 上,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12
诊断
2.辅助检查:
CT表现: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而表现现为一肠系膜
3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因为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一岁以内多见,占 60%—65%,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 率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婴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2-3:1。 且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可能与 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病毒感染有关,夏冬次之,秋季较少见。
4
病 因(Etiology)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
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PPT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8779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f.png)
Biblioteka 小儿肠套叠合并症肠坏死
重度肠套叠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可能需要切除受累肠段。
肠道穿孔
套叠部位肠壁破裂,导致胃肠 内容物外泄到腹腔,需紧急手 术处理。
肠道梗阻
由于肠道套叠引起的大肠梗阻 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小儿肠套叠预后
预后因素 年龄 诊断时间 套叠程度
影响 婴幼儿生理特征易导致套叠,预后相对较差。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严重套叠可能导致肠壁坏死,预后较差。
小儿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PPT
在本次PPT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症状与体征、诊断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合并症以及预后等内容。
小儿肠套叠病因解释
引起因素多样
肠胃感染、肠道肿瘤、结肠炎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肠壁肿瘤常见
儿童患有肠道肿瘤,如息肉或淋巴瘤,易引发肠套叠。
憩室可能原因
肠道憩室可能是小儿肠套叠的潜在原因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
小儿肠套叠症状与体征
1 剧烈腹痛
腹痛发作性加剧,婴幼儿可表现为持续性哭闹。
2 恶心呕吐
常伴有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胃液、胆汁、食物残渣等。
3 便血与腹泻
部分患儿可出现带血便或便血,伴有腹泻症状。
小儿肠套叠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儿腹部,寻找异常肿块或套叠的特征。
2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明确套叠肠段和扩张肠段等情况。
3
血液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儿的炎症指标和电解质情况。
小儿肠套叠治疗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无明显并发症的病例, 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气体灌肠 等。
重度肠套叠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可能需要切除受累肠段。
肠道穿孔
套叠部位肠壁破裂,导致胃肠 内容物外泄到腹腔,需紧急手 术处理。
肠道梗阻
由于肠道套叠引起的大肠梗阻 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小儿肠套叠预后
预后因素 年龄 诊断时间 套叠程度
影响 婴幼儿生理特征易导致套叠,预后相对较差。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严重套叠可能导致肠壁坏死,预后较差。
小儿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PPT
在本次PPT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症状与体征、诊断方法、 治疗、手术治疗、合并症以及预后等内容。
小儿肠套叠病因解释
引起因素多样
肠胃感染、肠道肿瘤、结肠炎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肠壁肿瘤常见
儿童患有肠道肿瘤,如息肉或淋巴瘤,易引发肠套叠。
憩室可能原因
肠道憩室可能是小儿肠套叠的潜在原因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
小儿肠套叠症状与体征
1 剧烈腹痛
腹痛发作性加剧,婴幼儿可表现为持续性哭闹。
2 恶心呕吐
常伴有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胃液、胆汁、食物残渣等。
3 便血与腹泻
部分患儿可出现带血便或便血,伴有腹泻症状。
小儿肠套叠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儿腹部,寻找异常肿块或套叠的特征。
2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明确套叠肠段和扩张肠段等情况。
3
血液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儿的炎症指标和电解质情况。
小儿肠套叠治疗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无明显并发症的病例, 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气体灌肠 等。
肠套叠PPT课件
![肠套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93e162f61fb7360b4c65e9.png)
关于B超下水压灌肠和透视下空气灌肠, 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手段, 确 诊率均为100% ,其操作相对复杂, 且与单纯B超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不 宜被直接使用。
精品课件
15
鉴别诊断
1. 细菌性痢疾 2. 蛔虫肠梗阻 3. 过敏性紫癜 4. 直肠脱垂 5. 其他
精品课件
16
细菌性痢疾
多见于婴儿,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和不剧 烈的腹痛,同时粪便带血,其特点是多见于夏 天,提问升高较快,在早期即可达到39℃,大 便次数频繁,含有大量粘液及脓血,粪便检查 见到脓细胞成堆和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偶 尔菌痢可引起肠套叠,这两种疾病可同时存在 或肠套叠继发与菌痢之后。
精品课件
4
病理分型
精品课件
5
类型
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
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
回结型: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到数十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一
段,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盲肠和阑尾一般并不套入。
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形成
一种回回结型复套。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小儿外科
精品课件
1
概述
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好发年龄: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
4-10个月婴儿最多见 好发季节:春、秋两季 男孩相对于女孩多见
精品课件
2
定义
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 入临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
精品课件
3
发病原因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 发性。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增大: 不少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与病毒感染有关,有人认为在 原发性肠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明显的器质性原 因,这与肠道病毒感染的特点相吻合。 ②饮食规律改变和刺激: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规律处于较 大变化时期,饮食规律改变或添加辅食不当,易发生肠蠕 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③局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易激惹,发生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疾病变牵带肠 壁而引起的肠套叠,发病率约2% ~5%。
精品课件
15
鉴别诊断
1. 细菌性痢疾 2. 蛔虫肠梗阻 3. 过敏性紫癜 4. 直肠脱垂 5. 其他
精品课件
16
细菌性痢疾
多见于婴儿,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和不剧 烈的腹痛,同时粪便带血,其特点是多见于夏 天,提问升高较快,在早期即可达到39℃,大 便次数频繁,含有大量粘液及脓血,粪便检查 见到脓细胞成堆和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偶 尔菌痢可引起肠套叠,这两种疾病可同时存在 或肠套叠继发与菌痢之后。
精品课件
4
病理分型
精品课件
5
类型
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
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
回结型: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到数十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一
段,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盲肠和阑尾一般并不套入。
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形成
一种回回结型复套。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小儿外科
精品课件
1
概述
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好发年龄: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
4-10个月婴儿最多见 好发季节:春、秋两季 男孩相对于女孩多见
精品课件
2
定义
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 入临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
精品课件
3
发病原因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 发性。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增大: 不少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与病毒感染有关,有人认为在 原发性肠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明显的器质性原 因,这与肠道病毒感染的特点相吻合。 ②饮食规律改变和刺激: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规律处于较 大变化时期,饮食规律改变或添加辅食不当,易发生肠蠕 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③局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易激惹,发生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疾病变牵带肠 壁而引起的肠套叠,发病率约2% ~5%。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儿科学精品课件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儿科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e884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1.png)
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肠道发育异常、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03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腹痛
肠套叠患儿常出现突然的剧烈 腹痛,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
哭闹,难以安抚。
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患儿可能出 现呕吐,初为乳汁或食物残渣
,后可含胆汁。
血便
约85%的患儿在发病后6-12 小时出现血便,呈红色果酱样
复发风险
长期影响
肠套叠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家长需密切关 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及时治疗和恢复良好的患儿一般不会留下 长期影响,但也有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肠道 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问题。
THANK YOU
。
腹部肿块
部分患儿在右上腹肋缘下可触 及腊肠样肿块,质地中等偏硬
。
诊断方法
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是诊断肠套叠的首选 方法,可发现套叠部位及肿块
。
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到肠梗阻或肠 穿孔的征象,但确诊率较低。
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是肠套叠的常用诊断 方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 ,观察套叠部位及肿块。
剖腹探查
对于诊断困难的患儿,剖腹探 查是一种直接的诊断方法,可
肠套叠的分类
原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原因不明,可能与肠道蠕动 节律紊乱有关。
继发性肠套叠
由于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 、肠肿瘤等,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肠套叠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
肠套叠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较高, 约为1.5%-5%。
季节分布
肠套叠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年龄分布
肠套叠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 其中6-12个月为发病高峰期。
03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腹痛
肠套叠患儿常出现突然的剧烈 腹痛,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
哭闹,难以安抚。
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患儿可能出 现呕吐,初为乳汁或食物残渣
,后可含胆汁。
血便
约85%的患儿在发病后6-12 小时出现血便,呈红色果酱样
复发风险
长期影响
肠套叠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家长需密切关 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及时治疗和恢复良好的患儿一般不会留下 长期影响,但也有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肠道 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问题。
THANK YOU
。
腹部肿块
部分患儿在右上腹肋缘下可触 及腊肠样肿块,质地中等偏硬
。
诊断方法
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是诊断肠套叠的首选 方法,可发现套叠部位及肿块
。
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到肠梗阻或肠 穿孔的征象,但确诊率较低。
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是肠套叠的常用诊断 方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 ,观察套叠部位及肿块。
剖腹探查
对于诊断困难的患儿,剖腹探 查是一种直接的诊断方法,可
肠套叠的分类
原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原因不明,可能与肠道蠕动 节律紊乱有关。
继发性肠套叠
由于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 、肠肿瘤等,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肠套叠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
肠套叠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较高, 约为1.5%-5%。
季节分布
肠套叠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年龄分布
肠套叠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 其中6-12个月为发病高峰期。
肠套叠.PPT演示课件
![肠套叠.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303ed5c77da26924c5b067.png)
便血: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 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 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 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 现肠套叠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 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分 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 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 合术。
病因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 及增加乳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会 盲瓣过渡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病毒感染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近端套入远
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 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 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 现肠套叠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 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分 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 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 合术。
病因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 及增加乳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会 盲瓣过渡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病毒感染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近端套入远
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 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科普讲座PPT
![小儿肠套叠科普讲座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6e52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a.png)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紧急情况
若出现腹部肿胀、休克等危急症状,需立即就医 。
这些可能是肠道缺血或穿孔的征兆。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关注肠道健康 。
特别是有过肠套叠病史的儿童,定期复查尤为重 要。
如何诊断肠套叠?
如何诊断肠套叠?
临床评估
小儿肠套叠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肠套叠是什么? 2. 谁容易得肠套叠?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诊断肠套叠? 5. 治疗肠套叠的方法有哪些?
肠套叠是什么?
肠套叠是什么?
定义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部分滑入另一部分,造成肠 道阻塞。
这种情况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6个月到2岁 的儿童。
谁容易得肠套叠?
相关疾病
肠套叠可能与腺病毒、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疾 病相关。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可以降低肠套叠的发生率。
谁容易得肠套叠?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定期体检,关注儿童的健 康状况。
特别是有家族史的儿童,应提高警惕。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如果儿童出现剧烈腹痛、持续呕吐或血便,应尽 快就医。
肠套叠是什么?
发生机制
肠道的运动或某些病理因素导致肠道部分滑入邻 近肠道。
可能与肠道内肿块、感染等因素相关。
肠套叠是什么?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血便等。
症状可能会间歇性出现,家长需注意儿童的状态 变化。
谁容易得肠套叠?
谁容易得肠套叠?
高危人群
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幼儿,男性多于女性。 遗传因素、肠道发育不良等也是潜在风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紧急情况
若出现腹部肿胀、休克等危急症状,需立即就医 。
这些可能是肠道缺血或穿孔的征兆。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关注肠道健康 。
特别是有过肠套叠病史的儿童,定期复查尤为重 要。
如何诊断肠套叠?
如何诊断肠套叠?
临床评估
小儿肠套叠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肠套叠是什么? 2. 谁容易得肠套叠?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诊断肠套叠? 5. 治疗肠套叠的方法有哪些?
肠套叠是什么?
肠套叠是什么?
定义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部分滑入另一部分,造成肠 道阻塞。
这种情况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6个月到2岁 的儿童。
谁容易得肠套叠?
相关疾病
肠套叠可能与腺病毒、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疾 病相关。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可以降低肠套叠的发生率。
谁容易得肠套叠?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定期体检,关注儿童的健 康状况。
特别是有家族史的儿童,应提高警惕。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如果儿童出现剧烈腹痛、持续呕吐或血便,应尽 快就医。
肠套叠是什么?
发生机制
肠道的运动或某些病理因素导致肠道部分滑入邻 近肠道。
可能与肠道内肿块、感染等因素相关。
肠套叠是什么?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血便等。
症状可能会间歇性出现,家长需注意儿童的状态 变化。
谁容易得肠套叠?
谁容易得肠套叠?
高危人群
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幼儿,男性多于女性。 遗传因素、肠道发育不良等也是潜在风险。
小儿肠套叠ppt课件
![小儿肠套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be0e44f18583d0496459da.png)
2、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及腹部包块情况。 成功复位后患儿可表现为安静入睡、呕吐消失、不再哭闹,如患儿再次 出现烦躁、哭闹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防止复套。
3、饮食指导:复位成功10小时候可实验性给水,患儿无呕吐可进少量流 食,而后进低纤维易消化饮食,如进食后再发生呕吐,立即暂停饮食、 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再行决定何时给予患儿饮食。
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cT
:
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靠近 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套 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内筒多较中筒薄。
学习交流PPT
13
非手术治疗
我科目前采用空气 灌肠复位法,成功 率达95%以上。
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便血 、 腊肠样肿块。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学习交流PPT
10
诊断
2.辅助检查:
B超: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为均
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的肠壁回声),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圆。
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
而在纵断面上侧呈“假肾征”。
学习交流PPT
16
谢谢大家 !
祝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学习交流PPT
17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阴
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上, 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学习交流PPT
12
诊断
2.辅助检查:
3、饮食指导:复位成功10小时候可实验性给水,患儿无呕吐可进少量流 食,而后进低纤维易消化饮食,如进食后再发生呕吐,立即暂停饮食、 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再行决定何时给予患儿饮食。
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cT
:
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靠近 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套 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内筒多较中筒薄。
学习交流PPT
13
非手术治疗
我科目前采用空气 灌肠复位法,成功 率达95%以上。
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便血 、 腊肠样肿块。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学习交流PPT
10
诊断
2.辅助检查:
B超: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为均
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的肠壁回声),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圆。
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
而在纵断面上侧呈“假肾征”。
学习交流PPT
16
谢谢大家 !
祝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学习交流PPT
17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阴
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上, 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学习交流PPT
12
诊断
2.辅助检查:
小儿肠套叠-完整ppt课件
![小儿肠套叠-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116c71f524ccbff12184e4.png)
2、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及腹部包块情况。 成功复位后患儿可表现为安静入睡、呕吐消失、不再哭闹,如患儿再次 出现烦躁、哭闹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防止复套。
3、饮食指导:复位成功10小时候可实验性给水,患无呕吐可进少量流 食,而后进低纤维易消化饮食,如进食后再发生呕吐,立即暂停饮食、 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再行决定何时给予患儿饮食。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阴
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 上,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12
诊断
2.辅助检查:
CT表现: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而表现现为一肠系膜
脂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 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 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 靠近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内筒多较中筒薄。
13
非手术治疗 我科目前采用空气 灌肠复位法,成功 率达95%以上。
肠套叠
讲解人:陈涛
ppt课件完整
1
1
定义
2
分类
3
病因
4
分型
5
临床表现
6
诊断治疗
7
护理措施
2
目录
定义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
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引起的急性肠梗 阻的症状,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 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 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 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3、饮食指导:复位成功10小时候可实验性给水,患无呕吐可进少量流 食,而后进低纤维易消化饮食,如进食后再发生呕吐,立即暂停饮食、 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再行决定何时给予患儿饮食。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阴
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 上,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12
诊断
2.辅助检查:
CT表现: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而表现现为一肠系膜
脂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 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 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 靠近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内筒多较中筒薄。
13
非手术治疗 我科目前采用空气 灌肠复位法,成功 率达95%以上。
肠套叠
讲解人:陈涛
ppt课件完整
1
1
定义
2
分类
3
病因
4
分型
5
临床表现
6
诊断治疗
7
护理措施
2
目录
定义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
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引起的急性肠梗 阻的症状,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 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 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 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肠套叠ppt课件
![肠套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45c605b90d6c85ec3ac68c.png)
急性阵发性腹痛: 突然发生的剧烈阵发性腹痛,患儿阵法剧烈哭闹,尖叫
不安,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儿并不啼哭,表 现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玩喜如常,但不久后 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呕吐: 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初起较频繁,随后可减轻,吐
出物多为胃内容物。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到后期如发展 为完全性肠梗阻时,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 均应采取手术疗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 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现肠套叠 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 向近端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 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 甚至有部分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 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 肿瘤,息肉、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 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合术。
便血: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 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 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套叠构成
外筒: 外层为鞘 部
中筒: 中层为套 叠肠段的 折入部
内筒: 最内层为 套叠肠段 的返回部
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 为颈部
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套人肠段进人中筒
与内筒之间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 儿及成人,且慢性肠 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 发性套叠,因为发生 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不安,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儿并不啼哭,表 现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玩喜如常,但不久后 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呕吐: 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初起较频繁,随后可减轻,吐
出物多为胃内容物。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到后期如发展 为完全性肠梗阻时,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 均应采取手术疗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 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现肠套叠 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 向近端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 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 甚至有部分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 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 肿瘤,息肉、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 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合术。
便血: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 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 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套叠构成
外筒: 外层为鞘 部
中筒: 中层为套 叠肠段的 折入部
内筒: 最内层为 套叠肠段 的返回部
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 为颈部
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套人肠段进人中筒
与内筒之间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 儿及成人,且慢性肠 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 发性套叠,因为发生 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肠套叠概念(Definition)
由于肠蠕动紊乱或肠管局 部器质性病变导致一部分 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 管中,临床上出现肠梗阻 症状。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5
小儿外科好发年龄段的肠套叠是急 性、特发性的
小儿肠套叠是婴儿期常见急腹症, 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尤以4-10 个月婴儿为多
“母亲是唯一的目击者,如果母亲能马上怀疑是肠套叠, 婴儿就能得救……在所有疾病中,像这种早期诊断如此重要, 母亲责任如此重大的疾病几乎是没有的……”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3
小儿急性肠套叠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与病理类型 典型临床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小儿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宝宝成长日记
文丨梓嫣妈
11月11号,下午5点多的时候,梓嫣照例要吃我的奶小睡一 会儿,波澜就是这样突然涌起。
梓嫣吃着吃着,身体突然开始蜷曲,拱来拱去,也松掉了奶 头,紧接着放了两个屁,嘭的一声拉了一大陀稀便出来,跟平 时拉肚子的表现没有什么区别。于是我给她擦干净屁股准备继 续哄着睡觉,可这时她声嘶力竭地哭了起来。我抱在怀里哄也 好,拿奶头给她吃也好,都不管用,只是一个劲儿的哭!
反复阵发性呕吐
初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含胆汁,晚期可有带粪臭的 肠内容物。 消化系统失调,是肠道叠套带来的恶果,故表现为呕吐。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3
肠套叠的四大典型症状
果酱样血便
血便是肠道感染的表现,肠叠套6个小时后,绝大部分小 儿会排便,此时粪便会有血,稀薄,呈现胶冻样,如同果 酱的颜色。少部分患儿没有,只是肛门处会有血渍。 肠叠套导致了肠粘膜受损,因其嵌入致使供血不足,肠粘 膜缺血、坏死、脱落,与粪便混合在一起。 果酱样大便是肠套叠典型且重要的临床表现
一般是近端肠管顺行套入远端肠管,远端肠管逆行套入近
端罕见。
外层
黏膜面
简单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
中层 内层
浆膜面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9
病理改变与类型 (Pthological Changes&Types)
回盲型 回结型 回回结型 小肠型 结节型 多发型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肠套叠患儿95%以上有腹痛,80%有呕吐,95%自然排出或肛门指诊发现血便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4
肠套叠的四大典型症状
腊肠样包块
出现在右上腹,是回盲部上升套入升结肠或横结肠的结果 严重者在左腹可触及肿块,甚至套叠肿块从肛门脱出 伴随包块出现的是右下腹空虚感(Dance 征)
病情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48小时 后没有纠正,毒素吸收,全身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出现嗜睡、精神萎靡、高热、严重脱水、甚至死亡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套叠的发病率 越低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6
病1.饮因食改(C变auses of disease)
肠套叠发生的月龄正是婴幼儿添加辅食或断奶之际,婴 幼儿肠道不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可导致肠痉挛和肠蠕 动异常,从而导致肠套叠。
2.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游离度大,约90%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 达1㎝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刺激后易 引起水肿、肥厚,蠕动时易牵拉肠管形成肠套叠。
5.其他
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黏膜下血肿是导致肠套叠的 病因
肠道炎性病变,如肠炎、菌痢等腹泻导致肠蠕动增加 肠寄生虫及其毒素的刺激产生肠痉挛,肠蠕动功能节律紊
乱引起肠套叠 儿童手术后的小肠套叠可以发生在腹部和胸腔手术后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8
病理改变与类型 (Pthological Changes&Types)
X线 B超 CT检查
如果鉴别困难,腹腔镜探查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 疗手段。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6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稀钡剂或空气灌肠可见“杯口状”阴影或“弹簧” 阴影(钡剂或空气在套叠顶部受阻)
立位腹部平片可有低位肠梗阻表现 右半结肠充满气体或大便可排除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0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1
肠套叠的四大典型症状
阵发性哭闹 呕吐 果酱样血便 腹部腊肠样包块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2
肠套叠的四大典型症状
阵发性哭闹
每隔10-15分钟突发阵发性腹痛,表现为突发阵发性哭闹, 拒食,四肢屈曲乱动,几分钟后安静,患儿可入睡。 肠蠕动是套叠的助力,它会牵动肠管的移动,会产生疼 痛感。蠕动波结束后,便会停止哭闹。
3.病毒感染
患儿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先兆,病毒感染后末端回肠黏膜 下淋巴结增生是导致肠套叠的主要原因。肠道病毒包括 轮状病毒、腺病毒等。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7
病因(Causes of disease)
4.促胃液素增高
多项研究表明,急性肠套叠患儿的血清促胃液素值显著高 于正常儿。它是一种胃肠动力的促进因子,是肠套叠发生 的内分泌因素
哭了大概两三分钟,我继续把奶头给她,这次她平静了,挂 着眼泪继续吃起来。但没几分钟,她又突然像哪儿痛似的大哭 起来,这次哭得比上次还要厉害,两只小手在空中用力地抓啊 抓,一边哭一边看着我,好像是在向我求救… …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2
宝宝成长日记
文丨梓嫣妈
这时我突然想到,日本育儿专家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 里的一段话让她记忆犹新:“平常一直很健康的宝宝会突然 哪儿痛似的大哭,平时一抱起来或喂喂奶的宝宝,此刻怎么 哄也没有用,看起来肚子痛得非常厉害,大概3-4分钟后安 静下来,过一会儿又开始哭叫,周而复始,直到开始吐奶和 便血。”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5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肠套叠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询问病史。
果酱样大便往往在病程晚期才出现,小儿外科医师应当在 出现晚期病理改变前得出诊断。
影像学检查对诊断非常有帮助,出现典型影像特 征即可得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