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绪论绪论第一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地科学。
领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识记:1、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2、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2)社会的教育;(3)封建社会的教育;(4)资本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六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六、教学1.教学、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定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工作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关系: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得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
2.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学思行统一(2)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3)夸美纽斯: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4)赫尔巴特:明了、联系、系统、方法,标志教学过程理论形成(5)杜威,从做中学(6)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7)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8)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与结构。
◆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双边性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六章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六章”,希望每个考生都能认真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多看看书,熟悉每一个知识考点,取得好成绩。
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的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站!1、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特点:自然性与社会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2、人的身心发展:人从出生到成长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人的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人的心的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真善美等社会性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素质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为标志。
3、遗传素质: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等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4、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性和生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劳动和自我意识上。
5、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重要出发点。
教育培养人,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在重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因为人的自然性是客观存在物,忽视人的自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依据,但是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就会犯“遗传决定论”的错误。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上)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上)题库一、选择题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3.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4.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8.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9.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10.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11.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生的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材料和()。
A.熟悉教材B.分析教材C.巩固知识D.理解教材13.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1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重要知识点
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概述一、小学教学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领导性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1)所学知识及内容本身具有吸引性(2)要强调学生的活动(3)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1)感知材料(2)理解材料,形成科学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我国小学教育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此原则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2、直观性原则(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和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3、启发性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4、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5、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简到繁6、因材施教原则(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8、量力性原则(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集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10、实践活动法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2、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1)综合性(2)灵活性(3)创造性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模式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级授课制1、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2、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面对全班同学,强调的是同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3、班级授课制的辅导形式(1)个别辅导(2)现场教学4、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三)分组教学外部分组、内部分组(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五)特朗普制二、教学模式(一)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程序教学模式3、发现学习教学模式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5、范例教学模式(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示范-模范教学模式6、目标-导控教学模式第五节课堂教学的实施一、教学实施环节1、备课备课主要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设计教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中介;2、教育影响桥梁;3、学生是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p2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第四部分: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第二章教师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二、与学生和谐相处: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第二部分: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一)预见能力(二)传导能力(三)控制能力第三部分: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第四部分: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复杂性(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学生和师生关系第一部分: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第二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洛克曼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部分: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学记》(先秦):孔子弟子整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知新2、《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学记》晚了400多年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2、《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1776~1841)1806年出版,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旧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传统教育的代表教育学的作用:1、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2、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赏能力;3、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 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二)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错误: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
经典 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全套资料
山东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育学内部辅导材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
2.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包括。
3.西欧中世纪早期对普通平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及传授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叫。
4.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5.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6.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7.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8.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9.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对学说,开辞后代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之先河的教育家是1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11.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12.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13.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14.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1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16.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17.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将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8.1919年建立的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19.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20.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2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通过立法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是在2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23.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24.《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时间是2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26、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_______等社会活动。
27、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______。
最新[其他资格考试]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六章PPT课件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 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 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 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 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 展。
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
4、课程理论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教学大纲的构成
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 规定教学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 材选编原则;教学法的建议等。
本文部分:系统安排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 课题、要目、章节;教学要点、时数;练 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 其他教学活动时数等。
教科书设计
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 动指导书、各种视听教材
以学术为中心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知 识体系的逻辑结构
课程不应仅帮助学生适 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建 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 社会文化
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 度等为基础
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 课程设计的基础;掌握 学科的目的就是要学生 学会学习;脱离学科结 构的孤立的知识是没有 什么价值的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 和教育研究机构编订;二级课程;适应本地区需 要
学校(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 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 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 发的多样性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性;选修课、 特色课
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进行分类:【08填空】பைடு நூலகம்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 供的可能
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中,为什么知识总体中的某些部分 能够进入学校课程,而另外部分却不能进入学校课程? 决定因素是什么?知识依据何种标准被“阶层化”?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
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
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 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
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
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今天××的书被撕破了,她很心痛,但如果撕 书的同学承认错误,表示改正,她会原谅他的。 我们大家也很欢迎,还要表扬他诚实、勇敢 呢!”话音刚落,一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 从两位老师教育行为和结果的对比中,你发现 了什么?原班主任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二、智育
• 1.智育及其功能
• (1)智力与智育的含义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孙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一、德育 • 二、智育 • 三、体育 • 四、美育
第一节 德育
•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 1.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 狭义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道德、思
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从属于广义的政 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中涉及 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 ④实际锻炼
• 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
•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 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 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
• 教师应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
✓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 工作;
• 课堂上一位实习老师听到一个女生说: “不知谁把我的书撕破了”。实习老师当 即高声问:“谁把××的书撕破了?”连 问几声,无人回答,老师生气了,更大声 地说:“谁把别人的东西撕破了,还不肯 承认,这是什么行为?快自己承认。”全 班你看我,我看你,还是没人做声。老师 更大声了:“如果自己不承认,等我查出 来就要加重处分!”
• 学生:老师,陈小东没有按照你的方法做。他 没有通过菜单复制、剪切,按住鼠标胡乱在拖。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六章重点知识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六章重点知识面临教师资格证考试,许多考生都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复习,首先来看看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知识吧,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六章重点知识,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德育识记: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3、小学德育的任务:《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领会与应用: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2、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1)途径:a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b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c、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2)方法:a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e奖励与惩罚;第二节智育识记:1、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六章
1、教育内容:广义: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的总和2、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3、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雏形是:礼、乐、射、御、书、数近带学科课程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学科课程的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比较简约、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易于造成学科分离4、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如参观、实验等5、潜在课程:是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的,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学风、校风、校园的文化环境等6、七艺:古罗马时代的文化课程,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西方学科课程的原始形态,7、学科基本结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考试大%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9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具体归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10、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1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2、体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文字中13、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肌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六章第2页教师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六章第2页-教师资格考试第1页: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第2页:第二节教学过程ﻭ第二节教学过程ﻭ一、教学过程的概念ﻭ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的特点。
ﻭ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9世纪末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
ﻭ其主要观点为:(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ﻭ(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ﻭ学生个体的认识的特殊性袁现在:ﻭ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
有领导的认识ﻭ二、教学过程的特点(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智力相统一ﻭ1.掌握知识是智力的基础2。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两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识与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
ﻭ(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ﻭ2.学生思想的提高义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ﻭ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三、教学过程的结构ﻭ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
(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
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
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教育学资料
小学教育学教程第一节教育1、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借助与一定的媒介,通过受教育者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形成预期的品质,这就是教育活动的一般含义.2、教育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目的性、实践性、双边性、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多功能。
3、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4、教育的特点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生产性和社会性.我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有类似教育机构的建立,称之为“痒"。
人类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学1、什么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内容大致包括: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目的、方针和任务,教育的制度,教育内容(课程)、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育效果的检测和评定。
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要推二千多年前的《学记》,“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西方的教育发展:古希腊的教育家、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9世纪初德国的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提出了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
20世纪前期,我国的教育改革家、实践家、理论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
20世纪20年代,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开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学原理。
小学教育学教程的目标是:使自己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初步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际的能力。
小学教育学教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教学活动和教学实际四个部分。
教育的物质文明体现在: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学基础教育的特征: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
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
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
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
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
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
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
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助广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自己,度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咨询应该以预防问题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严重的行为障碍再去忙于矫治。
到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经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在学校咨询当中,指导的模式、治疗的模式和发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鉴,也有综合运用。
学校咨询也越来越强调学生所处独特环境的影响,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如跨文化咨询成为关注的热点。
美国是世界上心理咨询待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学校咨询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从根本上看,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这就决定学校咨询的任务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
(一)干预与矫正1.缺陷矫正。
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
2.早期干预。
面向少数学生进行,他们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可能演变为严重的障碍。
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
(二)预防与发展1.问题预防。
对于部分学生群体来说,目前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某些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有可能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出现问题。
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将来问题的能力。
2.发展指导。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
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适应和发展的任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三)预防与干预的平衡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咨询开展起来的地方,干预和矫治的任务比较容易受重视和强调。
但现在西方国家相当强调学校咨询工作应当在干预和预防之间取得平衡。
我国一开始也许可以更偏重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但今后也应当逐渐增强咨询服务方面的专业力量。
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干预和矫治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完成的。
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通信咨询等。
最主要的是在咨询室进行的面对面的咨询。
(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主要通过课程辅导的方式进行,常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提任顾问或间接咨询(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五)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第二节咨询一、咨询的目标和原则★★★(一)咨询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由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咨询者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实际上如果来访学生对咨询者产生过度的依赖,往往是咨询失败的表现。
(二)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咨询活动能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来访学生对咨询人员的信任和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者的关怀和信任,是他愿意继续参加咨询并进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根本前提。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首先,学生应当是自愿前来寻求咨询帮助,强制性地迫使学生接受咨询,是很难取得效果的。
此外,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者都应当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帮助他自己判断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而避免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给学生,单方面给学生指令等;另外,在学生提出中断咨询时,即使咨询者认为还有必要继续,也不宜强行要求,而应当冷静分析学生希望中断咨询的原因,以平等建议的方式,提出自己认为应当继续咨询活动的理由,或推荐其他的咨询者,最后让学生自己作出决定。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
二、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咨询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学生之间的会谈来完成的。
咨询会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当中澄清来访学生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
咨询过程一般包括以下阶段:(一)建立咨访关系与来访的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的任务,是贯穿咨询会谈始终的。
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好资访关系是核心任务。
咨询者应当努力营造温暖亲切、安全可靠的心理氛围,而其关键在于用心倾听。
咨询者的基本素质就是愿听和会听,倾听可以说是咨询会谈的灵魂。
(二)澄清和评估问题重点任务是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加以澄清作出评估。
会谈是澄清问题的主要途径,咨询者应当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问。
在会谈开始,应注意多用开放式提问,以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信息。
其次,咨询者要善于进行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查,可以对来访学生的问题有基本的判断。
首先应注意辨别是否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如果是,就应当及时转送有关医疗机构。
一般学生的主要问题往往集中在:与同学或家长关系紧张、学习方面的困难、经常出现某些受到批评的行为、消极情绪长期持续、突发事件造成感情创伤等等。
(三)确定改变的目标即通过咨询应当使来访学生在哪些方面产生积极的改变,对目标的确定,要由咨访双方共同参与,尤其要充分听取来访学生自己的意见,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认同的目标和计划才能产生效果。
(四)促成改变的实现目标确立后,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即采取各种咨询技术与措施,影响来访学生向着目标产生积极改变。
一般要注意的方面:首先,要继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把在咨询环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
此外,这一阶段也要对咨询过程本身经常评估,看看咨询方法和措施是否能有效地推进目标,下一步需要如何调整等等。
(五)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当咨询会谈目的基本达到,可以考虑如何顺利地结束咨询。
在会谈结束以后,通常要追踪咨询的效果。
三、主要咨询方法介绍咨询的方法大致划分为以提供情感支持为主的,以帮助建立合理的思考方式为主的和以帮助规划和实现行为目标为主的方法。
(一)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认为: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
当咨询者能够给当事人以支持和温暖时,他就能够在情绪上充分地宣泄,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比较现实地环境中令人不快的事实,同时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开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咨询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让来访学生愿意倾诉和宣泄的氛围,使他感受到尊重与支持。
1.鼓励表达。
为了使来访学生的情感得到疏导,咨询者要用各种方式鼓励来访学生充分表达对引起情绪困扰的事件的感受。
2.深入共感。
当鼓励来访学生表达感受的同时,咨询者也要传达出自己在分担来访学生的感受。
当咨询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过程当中,就意味着他能够感同身受地进入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心情,体会到对方看待事物的角度,这时就产生了共感。
共感的特点是咨询者觉得好像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一样。
3.身体放松。
方法有呼吸调整法、肌肉深度放松法和冥想法等等。
(二) 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认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咨询者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
1.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普提出的系统脱敏技术,先是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方面。
它首先教会患者某种自我放松的技术,然后帮助患者把焦虑和引起焦虑的刺激划分成严重程度不同的等级,再引导患者逐步地学习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当患者开始能够做到对严重程度较低的刺激不再感到焦虑时,会得到肯定鼓励,然后再练习适应更严重的刺激,直到焦虑症完全消失。
在帮助学生塑造比较复杂的行为时,系统脱敏法的原理都可以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