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_《古代神话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论语》六则》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⑤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⑧也! 于予与⑨何诛⑩?”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1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子在齐(12)闻(13)韶(14),三月不知肉味(15),曰:“不图(16)为(17)乐(18)之至于斯(19)也。
”(《述而》)子曰:“饭(20)疏食(21),饮水,曲肱(2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见本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①有(yòu):同“又”,“十有五”即“十五”。
②立:有自立、成立等意思,引申为说话做事有独立见解,能立足于社会。
③知天命:简言之,谓之“知礼”;细言之,则是指对社会变化和人生道路的应变能力很强。
④耳顺:听人谈话能明辨是非,能听逆耳之言。
⑤从:随。
⑥逾(yú):超越。
⑦矩:规矩。
⑧杇(wū):通“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
⑨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
⑩诛:责备。
(11)邑:古代庶民聚居之所。
(12)齐:齐国。
(13)闻:听到。
(14)韶:传说帝舜时代的音乐名。
(15)不知肉味:指身心得到了调和而消除了物欲。
(16)图:预料、料到。
(17)为:演奏和欣赏。
(18)乐:音乐。
(19)斯:这样。
(20)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21)疏食:即粗粮。
(22)曲肱(gōng):即弯着胳膊。
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能分辨真假,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ppt课件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 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 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 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 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 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 影响极大。
(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 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 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 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 入困境。”
(四)
孔子说:“知道它比 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 上以它为乐。”
(五)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 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 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 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 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论语》六则
作者简介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 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 牧)。50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 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 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历史著作。
而
(连词)
本课虚词总结
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
表顺承: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
表修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7.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风 范”,那 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 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8.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 事。②学须有友。③个人修养。 9.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的句子是什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文中阐述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的句子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原文及习题
《论语》六则【重点品析】1.《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3.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甲生: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乙生: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丙生: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丁生: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文言知识】(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古义异义词(3)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可耻”。
)(4)特殊句式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课外知识补充】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
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全书约为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为政》《八俏》《里仁》《公冶长》《雍也》《达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论语六则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作业:默写全文
作业: 摘抄 有关于 学习的 中外格 言警句, 在班上 交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
哪些句子是教导人的态度? 人不知而不愠
哪些句子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诲人不倦
讨论交流:本文中有很多语句现在已凝固 为成语流传下来了,你能说说有哪些成语吗?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择善而从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延伸: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 你认为是学习方法重 要还是学习态度重要? 为什么? 你是在学习方法上做 得不够,还是学习态 度上做得不够呢?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 在今后的学习上有什 么打算呢?
第五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默: 暗暗,私下 而: 表修饰,“地” )记,记住 识:(zhì 之: 它,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厌: 满足 诲: (huì )教导 倦: 厌倦,失去耐心
翻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 学习而不知足,教导别人而不 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第六则
首开私人讲学之》, 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 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 ----《论语》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们之间的相互谈论,真实地 反映出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全书几乎无所不谈,涉及众多方面。 南宋时,朱熹把 《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合 称“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 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 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问乎!一以贯之,以止于至善。
”
子曰:“颜回之智,公绰之不欺,鲁婴之勇,可谓四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成其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读书有三到:谓必读,以识其常;贵言中,以明其理;弗读,以明其不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可知,不可知,非离乎其言”。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止步”。
子曰:“相志不忘,则久也;安淳则久,经世之不息也。
”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子曰:“行有不得已,则以其子之言为之,弗辱也。
”
子曰:“当仁,不论于国;不当仁,不论于家。
”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取?归乎!”
子曰:“飞鸟尽,兽类无惧;离心绝,成性难知。
”
子曰:“内省之,则知不足;观察之,则知困;知足不辱,知困不殆”。
子曰:“劳而不怨,受人之谤而不忿,喜而不狂,事人之过而不怒,可谓知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55岁时)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六艺】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的六则经文,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教导。
本文将分别解读《论语》中的六则经文,并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为政篇八佾: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中的“八佾”一节,旨在表达一种追求仁爱道德的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有志向的人,不会以个人生死来妨碍自己对仁的追求,而是愿意牺牲个人生命去实现仁的理念。
这句话非常强调仁和道德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时刻保持对善良的追求,即使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也不会动摇。
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体现了追求道德和伦理准则的精神。
二、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只有同时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增长见识,避免陷入误解和困境。
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是,单纯地学习而不思考,就像只听而不领悟一样,将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而只是思考而不进行学习,则容易陷入自我思考的主观臆断之中,缺乏客观的知识支撑。
因此,学习和思考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三、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了政治家应该怀有真诚仁爱的品质。
它告诉我们,虽然巧妙的言辞和美丽的外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但它们并不能代替真实的仁爱之心。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治家在处理政务和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保持真实和真诚的态度。
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实现善治和和谐的社会。
四、里仁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强调了高尚的品质与品行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女子和小人都是难以养育和培养的,如果与他们接近,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和麻烦。
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是,一个人的品质和品行决定了他的价值和影响力。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为大家分享了论语六则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六则原文及译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论语六则阅读答案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及赏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部分弟⼦⾔⾏的语录体⽂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则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原⽂及赏析篇1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赏析: 第⼀则是学习⽅法和个⼈修养,启发⼈们热爱学习,加强⾃律。
第⼆则是学习⽅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修养,强调⽆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向别⼈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法,学习态度,个⼈修养。
《论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法、学习态度及修⾝做⼈的⼗条语录。
这⼗则语录都是格⾔警句,每⼀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且⽂字也颇具特⾊,句式整齐,⾳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E-mail:Z@zhao。
com。
cn)目的要求一、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二、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要点难点一、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二、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写作背景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段落大意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
论语六则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并非孔子亲自编写。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孔老夫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就是指时间过得很快,如白驹过隙一样【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3.【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望采纳!谢谢!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以下是《论语》中的六则:
1.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第一)意为每天要反思自己,检
讨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二)意为人在
做事之前,需要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意为学习后适时
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仁》第一)意为有朋友从
远方来见自己,难免心中喜悦。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述而》第十
五)意为知道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去实践和执行。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第十七)意为不要对别人
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金科玉律。
《论语》六则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地复习,不也高 兴吗?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算得上是 是君子吗?
第一则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朗读
(二)
旧的,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理解、领会 做 了,表示完成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 要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五则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即 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第六则主要讲的是孔子终身学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取得 的学习效果。
课文一共六则,指出哪些是说学习方法, 哪些是说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第二则提出“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 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不解 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
却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 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在学业 上陷入困境。
第三则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 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 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 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 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第六则主要讲的是孔子终身学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
概括每则作者提出的观点:
第一则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第二则提出“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 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则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思要结 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论语六则
1、讲学习方法和态度, 、讲学习方法和态度, 启发人们热爱学习, 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 强自律。 强自律。
(二)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故:旧的,从前的。这里指学过 旧的,从前的。 的知识。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而:连词,表顺承。就、便。 连词,表顺承。 以为: 以为:“以(之)为”省略式, 省略式, 凭借(这个) “凭借(这个)做……” 矣:用在句末,相当于“了”。 用在句末,相当于“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 名赐,字子贡。 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 ),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yǔ), 谥(sh ì)号“文”。 ) 疑问代词。什么。 何:疑问代词。什么。 介词。凭着。 以:介词。凭着。 何以: 以何”的倒装, 何以: “以何”的倒装, 凭什么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 论语》 的书, 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 是儒家经典之一, 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也 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 文集。 文集。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 ----《论语》 《论语》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们之间的 相互谈论, 相互谈论,真实地反映出 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全书几乎无所不谈, 全书几乎无所不谈,涉及 众多方面。 众多方面。
(五)子曰:“默 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默:不说话,不作声。指不夸耀 不说话,不作声。 显示自己。 显示自己。 而: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 “地” 识:(zhì)记。 :( ) 之:代词:它,指学习所得的 代词: 东西。 东西。
连词,表顺连:并且。 而:连词,表顺连:并且。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 ----《论语》 《论语》
《论语》六则的意思
《论语》六则的意思《论语六则》,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对于今天我们的学习与做人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以下,是《论语六则》的具体内容和意思,读者可以了解了解下。
论语六则背景简述《论语六则》,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文章中的“而”字使用较多,主要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
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篇一: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帅哥或美女请采纳打字很累o(∩_∩)o~~ (≥▽≤)/~【篇二: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第一则: 为人处事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补充词解释:而:连词.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而:连词.本段理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顽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补充词解释:吾:我.日:每天.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出主意.忠:忠诚.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故:旧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承,从而.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另外词解释: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重点字词解释:而:连词,表示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本段理解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第五则:学习态度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孔子说:“由,我教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重点字词解释: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相同贤:德才兼备的人焉:语气词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词解释: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焉:兼词“与之”,在那里.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词语解释: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仁: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补充词解释:凋:凋谢岁寒:在此指艰苦的环境岁,指时间.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告诉我们危难之际,才能见真英雄.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重点字词解释:一言:一句话.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篇三:概括论语6则的主要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_《古代神话六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学习原始人类不畏强暴、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是熟读成诵,(能背诵三则以上)。
3、是通过讲述和资料介绍,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是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则是要求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不读破句,语速得当,正确
流利。
2、理解六则神话的内容。
理解应包括对古汉语字词意义的识记,也包括对每则神话具体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1、扫除字词障碍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生动地讲述每则神话,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
3、理解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
1、在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预习提纲,指导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采用导读法和猜读法。
2、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时,应精要讲解,恰当点拨,则采用讲授法。
3、在突破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时,就采用朗读法。
4、在评价英雄人物时,给每个人以发言机会,则采用研讨法。
(二)、媒体设计:
利用现代媒体再现六则神话的情节或精彩画面,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神话的故事,课上交流。
2、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中初步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同时标出不懂不清之处。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神话资源更是丰富。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异常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便以为这些都是神力在起作用,于是便产生了天神、太阳神、水神、雷神等等。
这些描写神的故事被称之为神话。
这些神话不仅具有鼓舞人、激励人的巨大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借鉴了古代神话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
今天,我就带领你们穿越时间的隧道,一起探寻我们祖先足迹。
(解说: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神话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对神话进行解释,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知道神话的真正起源。
)
二、相互交流搜集到的神话故事
方法:1、用讲故事比赛的方式,以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参加。
要求:1、每组选派的代表每人只允许讲一则神话,不允许有重复。
2、讲者应做到吐字清楚,声情并茂,达到感染人的目的。
(解说:交流放在讲课之前,一方面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疏通文意以及分析神话人物作了准备。
)
三、研习课文
1、检查预习:写出每则神话中出现的生字的正确读音。
霆tíng髭zī髓suī抟tuán暇xiá颛zhuān
鸷zhì攫jún鳌áo噬shì鸠jiū喙huì
堙yīn鲧gūn嵩sōng
2、读文,整体把握每则神话的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放声朗读。
个读课文,纠正其错误发音。
(解说:这是读的能力训练。
熟读成诵是共同的达标要求,读,应贯彻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反复读文,以便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利于疏通文意。
)
3、疏通文意
分则标出每则神话中难词以及难句。
采用查古汉语词典比赛的方式,和词语猜测的方式,扫除字词障碍。
集体讨论难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给与解答。
(解说: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由于古今词义和语法的巨大差异,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我把扫除字词障碍列为难点。
我们应该看到,陌生与困难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少年来说,会引发出积极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就会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突破难点。
)
4、复述每则神话故事
利用现代媒体再现六则神话的情节或精彩画面,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再现神话的形象或意境,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解说:这是说的能力训练。
正确复述也是共同的达标要求,生动地讲述故事就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
5、评价人物:
首先对神话进行归类。
本文选编的六则神话
从内容上分:
1、有的是解释世界起源的,有《盘古》、《女娲》两篇。
2、有的是歌颂英勇不屈的英雄人物的,有《精卫》、《刑天》、《夸父》、《鲧禹》。
(解说:这样分类有利于学生从内容上把握故事。
)
从情节上分:
1、有的简单明了,如《夸父》、《刑天》、《精卫》。
2、有的跌宕起伏绘声绘色,如《盘古》、《女娲》。
(解说:这样分类有利于学生学习时不平均使用力量,合理分配时间。
)从学生对故事熟悉的程度上分:
1、有的是他们熟知的,如《盘古》、《女娲》,
2、有的是他们未闻或偶闻的,如《刑天》、《精卫》、《鲧禹》。
(解说:明乎此就会增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
其次,集体讨论人物形象。
人物要点:
1、盘古:是一个献身济世的英雄,他用他的整个身体诞生了一个新世界,是人类的老祖宗。
2、女娲:抟黄土造人,是人类的始祖,她上补苍天,下治洪水、除兽害,热情地拯救人类。
在女娲的身上,表现了原始人类乐观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3、精卫:是一个意志顽强,英勇不屈的形象,它是远古人民在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时百折不回的精神的象征。
4、刑天: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对至尊的否定,闪耀着顽强、坚韧的光芒。
5、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走的英雄,虽然失败了,却至死不忘为后人造福,是一种宁可牺牲
自我,也要为后继者开拓成功之路的英雄。
6、鲧禹: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他为了治平洪水,而触犯了上帝的权威,以至于被杀害。
他的儿子禹继承父志,战胜洪水,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解说:对故事以及人物进行评价,既培养说的能力,也培养初步的议的能力。
更主张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
四、小结:
通过学习《古代神话六则》,我们认识了抟土造人的女娲,意志顽强的精卫,勇于挑战权威的刑天等等。
原始人类不畏强暴、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积极态度,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去探寻新的人生。
五、答疑、布置作业
1、答疑
学生可能从知识上提出神话与传说以及与寓言的区别,从内容上可能提出神话与迷信的区别,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解答。
鼓励并引导学生扣紧课文的重点学会发问。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一一作答,贵在巧妙引导,既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使课堂失控。
2、布置作业
A、为了强化本课所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阅读《山海经》、《淮南子》等儿童版读物,并写读书笔记,课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B、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其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绘画、想象、雕塑、文字等再现某则神话的形象或意境。
(解说:作业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又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