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_徐弘君
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王新明;杨静;肖林;吴永振;刘宪夫;邢鹏昌;徐弘君【期刊名称】《生物产业技术》【年(卷),期】2018(0)3【摘要】Chronic diseases are the major diseases that affect human health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ere is a poten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stinal microbio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by repairing intestinal microbiome are reviewed.%慢性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肠道微生物被发现与慢性疾病的发病、发展有潜在的联系.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的认识、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通过修复肠道微生物来改善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总页数】7页(P87-93)【作者】王新明;杨静;肖林;吴永振;刘宪夫;邢鹏昌;徐弘君【作者单位】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龙力中医发展学会,禹城 251200;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 2512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昆虫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家蚕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J], 周洪英;孙波;吴洪丽;胡兴明;郝瑜;叶建美2.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 [J], 贾淑利; 董碧蓉3.母亲肠道微生物向胎儿肠道传播的研究进展 [J], 齐宸;管滔;武晓旭;关怀4.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免疫的研究进展 [J], 钟奇祺;张海波;幸清凤;关玮琨;廖晓鹏;黎力之;郭冬生5.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J], 崔霞;刘晓芳;武金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失调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肠道菌群失调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作者:巫婷玉周芳月许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31期摘要正常肠道菌群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免疫调节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机体多种生理活动紊乱,可能诱发和促进一些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肠道菌群失调帕金森病结肠癌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抗生素的使用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参与了肠道菌群失调,其不仅可引起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还可能会引起一些相关性疾病。
本文根据近几年有关的最新研究,对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起的疾病进行阐述。
1介导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当机体长期摄入酒精后,酒精及其代谢物通过引起肠道菌群数量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促使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位移入体循环,诱导肝脏促炎症细胞因子聚集,引发炎症加速肝损伤。
目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通过服用抗生素、膳食纤维、益生菌改善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已经初见成效。
2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 -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形成路易小体。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引起或加剧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促进体内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使 -突触核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引起多巴胺神经元破坏或死亡,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
3诱导肥胖发生发展肥胖人群肠道微生态的破坏可诱导肥胖,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不同。
正常人群生理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的数目、种类及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而肥胖人群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Turnbaugh 等对不同胖瘦程度的双胞胎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发现双胞胎中肥胖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
4与结肠癌发生发展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结肠癌人群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构成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会释放大量的细菌毒素,诱发结肠炎等炎性肠病,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会引起非致病性细菌的转位,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稳态,使其向致癌相关的免疫反应转变,进而诱导结肠癌的发生。
一吃水果就拉肚子当心肠易激综合征
一吃水果就拉肚子当心肠易激综合征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1期主任医师王雯夏雨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福州 350025)29岁的徐虹最近有些郁闷。
这一年多来,她突然对爱吃的水果“过敏”了。
香蕉、西红柿、榴莲等等,只要一吃就拉肚子。
到医院做了胃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却没检查出什么来。
肠道菌群紊乱“惹祸”以前,徐虹肠胃都很正常。
然而一年多前她生了孩子之后,肠胃似乎就变了样,拉肚子的次数变多了。
尤其是对香蕉、榴莲、西红柿等以往常吃的水果,稍微吃一点就会感到腹胀,还不停放屁,到厕所就是一通拉肚子。
一开始她以为自己是肠胃炎,但是吃了药也没有好转。
她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胃肠镜、结肠等一系列的检查,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问题。
徐虹在朋友指点下来到我院,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和体检,怀疑她可能是患了“肠易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暂时的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数据显示,我国有高达16%的人被肠易激综合征困扰,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且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多见。
除了腹痛、腹胀的典型症状,患者便秘和腹泻经常交替存在。
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厌食、胃烧灼感、恶心、呕吐、心悸、头痛等症状。
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如遗传、肠胃轻度炎症、因刺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紊乱等。
询问得知,小徐生完孩子后因为炎症做过输液治疗。
“很可能是使用了抗生素,一些肠道内的细菌被杀死了,导致了肠道菌群紊乱”。
接诊医生对小徐说,每个人的胃肠道内都存在着大量的菌群,种类都不一样,但由于外界的刺激,可能会导致某些菌增多或减少。
而一旦某些菌变少,就可能导致特定食物中的成分无法分解。
比如患者吃的香蕉中,高渗透压物质无法分解,就会出现胀气、腹泻等情况。
益生元≠益生菌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有些人经过慢慢调整,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了,可以不用就诊。
但不少人无法自我修复,就需要从外界补充,缺啥菌补啥菌。
但是菌类品种很多,有的时候未必“一击即中”。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许多医学专家的关注。
肠道微生物是一组生存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它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与否,决定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同时也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及全身疾病相关联。
下面着重讨论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归纳总结肠道微生物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一、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炎症性疾病疾病病理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对于一些肠道疼痛、腹泻、胃肠胀气等消化道疾病,长期药品治疗也会破坏肠道微生物平衡,增加患病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紊乱是炎症性肠病(IBD)和炎症性肠病(IBS)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BD(炎症性肠道疾病)是指一组以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不同于瘢痕组织增生的肠结核和结肠癌症等,IBD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见于青年、中年人,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IB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表现出严重的优势菌群与劣势菌群失衡,即肠道菌群总体繁殖率下降,Bacteroides和普通肠杆菌等菌落减少,而Streptococcus、Enterococcus、Pseudomonas和Proteus等菌群增多。
失衡导致肠道菌落、代谢功能和毒素的分泌增加,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加剧炎症反应,继而加重肠病。
治疗IBD,以药物治疗为主,如5-氨基水杨酸、抗胃酸药、胃肠动力和排便促进药等,短期有效性较好,但慢性炎症持续,很少彻底治愈。
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法是IBD治疗的一个新思路。
可通过给予益生菌或菌群移植等措施,增加或替换失衡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并时期缓解疾病。
二、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功能性疾病近年来,肠道疾病多发病,几乎成为健康人士中的一种常见的情况。
肠道功能性疾病(FGIDs)在人群中很常见。
肠道功能紊乱不同于炎症状态,比如肠胃不适和胃痉挛都难以直观证明是否出现炎症或其他临床异常。
微生物在肠道中对人类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学术论坛
2 0 1 5 年2 月 ・ 2 1 1・
微生物在肠道中对人类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徐 颢 溪
( 安徽职业技术 学院化 学工程 系,安徽合肥
2 3 0 0 0 中的定植及 生存 为人类机体 的消化 与吸收、新城代谢和 免疫反应等 生命 活动带来重要影响 。本 文对肠道 中微 生物的构成 、分 类、个性 化 以及对人 类机体 生命 活动的影响进行 了总结和概述 。持 续对 肠道 内 微 生物的研 究,可 为人类机体 的正 常生命 活动的支持及 有关病 症的调控提供 了参考及思路 。 关键词 : 肠道 内微 生物 ;双歧杆 茵 ;营养 ; 病原体
。
类 以及数量通 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 约一千八 百个 的微 生物 属, 肠道微生物在通常情况下概括为三种类 型。第一种是肠道 其 数 量 为 成 人 的 人体 内细 胞 总 数 的 十 倍 以上 , 约为十万亿个 [ 1 】 。 生长优势微生物类群 , 长期定植于肠道 内部 , 为专性厌氧 型 ( 拟 在肠道 寄居 的长期进化过程中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在绝大 多 杆 菌、消化 链球 菌和 双歧 杆菌 等 ) 。因其对 N H3以及 H 2 S等 数微生物和 宿主之间渐渐 出现 ,首先特异性微生物可 以从宿主 气体在肠道 内生成产生 阻碍或对肠道运动产 生刺激等 作用 ,而 方获得 固定的生存场所及持续 的营养物质 ,其次宿主肠道正常 促使肠道对营养物质 的进行正 常的消化 吸收,令 免疫 系统的防 作用 的保 持、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 的稳定 、基 因转录表达及调 御功能加强 ,故称为生理性益生菌 : 第 二种 是肠道 内非生长优 控等都 与寄居微生物相关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由于饮食结 势 的微生物类群 ,在正常条件 下对宿主 没有 毒害作用 ,但 在某 构 原 因令 肠 道 微 生 物 的 种 类 及 数 目的变 化 会 诱 导 某 些 慢 性 疾 病 些 特 殊 情 况 下 ,会 对 宿 主 产 生 毒 害 租 用 , 具 备致 病 性 , 其 主 要 如快速 衰老、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肠炎及某些癌症发生 为兼性 厌氧型 ( 肠道 链球 菌以及肠道单杆 菌 ) ,故称之为 条件 【 2 ] 约 占8 0 % 的 中 国人 口 的死 亡 原 因 大 多 是 由于 慢 性 疾 病 ,而 性致病菌 : 而第三种则为 暂居 型病 原菌,如 沙门 氏菌、霍 乱弧 且 随着 时代 发展 ,其 比例 出现年轻化及迅速升高 的状态 。 菌等 ,其为肠道 内的主要致病源 ,当其 数 目较低 时,致病 效力
预防肠道“黄牌”保持健康“肠寿”
预防肠道 演牌”保持健康“肠寿”文/中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杜时雨 住院医师陈 朔图片提供/站酷海洛右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老年亘人群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
由于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 特点不同,人们往往对心脑血管系 统具有较强的预防保健意识.而 对肠道疾病的预防重视不足.殊不知正常的肠道功能对人体维持 正常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
尤其 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肠道的各项生理功能趋于衰退,不仅容易 发生肠道功能障碍.还可能诱发其他器官系统相关疾病,因此保持肠道健康十分重要。
中老年人群的肠道特点及疾 病易感性与青壮年时期相比.中老年人肠道的各方面功能逐渐衰退。
具 体表现为:①消化吸收方面.肠道 分泌消化液减少,分泌的消化酶活 性下降;②肠道动力方面.肠管的 张力和蠕动减弱,肠道神经反射减弱;③排便方面.直肠敏感性下降.参与排便的肌肉张力减低;④肠道 屏障方面,肠黏膜变薄.肠黏膜通 透性增加。
在以上肠道功能衰退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饮食不健康、少运动.药物、精神压力等风险因素.就会发生肠道功能失调、肠道慢性炎症.其产生的细菌毒素及炎 症因子会进一步诱发消化尤、血管、 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肿瘤等相关疾病。
肠道出示的六大“黄牌”当肠道健康受到威胁时,人体 往往会表现出相应的消化道症状,提示我们的肠道出了问题。
如果出 现下列"黄牌"表现.就要开始警惕肠道疾病了建议去医院做进一 步检查。
1.食欲减退食欲减退可能是肠道的消化 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所致.比如肠道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萎缩等病变, 胃肠运动异常等。
不过食欲减退的原因很多也可因药物.精神或其他脏器疾病引起。
2恶心、呕吐肠道功能运动异常或者发生 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时.常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腹痛肠道急性炎症、梗阻.穿孔以 及肠系膜血管病变导致肠缺血等情况下.均可出现急性腹痛。
而肠 道肿瘤或慢性炎症则常有持续性腹痛。
1腹泻急性腹泻多与肠道细菌感染、 细菌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损伤肠8・2020.4**点请佬道黏膜有关。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那就是肠道微生态。
这个微小世界中的微生物群体,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可能就会接踵而至。
肠道微生态,简单来说,就是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惊人。
它们与我们的身体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相对稳定,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多种益处。
首先,肠道微生物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们能够分解一些我们自身无法消化的食物成分,如膳食纤维,将其转化为有益的代谢产物,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
其次,它们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和活化,增强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侵袭。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参与了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合成和代谢,比如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等。
但是,当各种因素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时,问题就来了。
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这种失衡呢?饮食不均衡是一个常见的原因。
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加工食品,而缺乏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可能会打乱肠道微生物的平衡。
长期使用抗生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影响有益菌群,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也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比如,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当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衡时,有害菌可能过度生长,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引发肠道炎症反应。
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肥胖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失衡的肠道微生物可能影响能量代谢和脂肪储存,导致体重增加。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也和肠道微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与肠道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与肠道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徐弘君;王新明;肖林;覃树林【期刊名称】《生物产业技术》【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57-60)【作者】徐弘君;王新明;肖林;覃树林【作者单位】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 山东省功能糖工程研究中心,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 山东省功能糖工程研究中心,禹城 251200【正文语种】中文徐弘君,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态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肠道微生态制剂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曾经被长期忽视的人体微生物组特别是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多种疾病相关联,深刻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临床研究,包括体重、糖尿病、免疫系统、肠道疾病、代谢疾病、炎症、心脏病、大脑神经系统等等,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库”,但由于大部分的肠道细菌难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对肠道菌群的进一步研究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已解决了不可培养微生物研究的难题,使得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禹城市人民医院、山东龙力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以连载的形式,主要从基础研究(肠道微生物的角色)、临床(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微生物制剂与药物联用)、产业(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等方面展开,对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解读。
H O O P E R L V, L I T T M A N D R,MACPHERSON A J.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icrobiotaand the immune system. Science,2012,336:1268-1273.2 参考文献ECKBURG P B,BIK E M,BERNSTEIN C N,et al. Diversity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Science,2005,308(5728):1635-1638.3 参考文献MARTENS E C,CHIANG H C,GORDON J I. Mucosal glycan foraging enhances fitness and transmission of a saccharolytic human gut bacterial symbiont. Cell Host & Microbe,2008,4(5):447-457.4 参考文献COMSTOCK E. Importance of glycans to the host-bacteroides mutualism in the mammalian intestine. Cell Host & Microbe, 2009, 5(6):522-526.5 参考文献LEY R E, PETERSON D A, Gordon J I.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forces shaping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human intestine. Cell,2006, 124(4):837-848.6 参考文献JOHANSSON M E, LARSSON J M,HANSSON G C. The two mucus layersof colon are organized by the MUC2 mucin, whereas the outer layer is a legislator of host-microbial intera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 108 Suppl 1(11):4659-4665.7 参考文献刘少凌,陈运彬,杨杰. 肠道益生菌对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影响.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6):380-382.人类的消化道负责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取营养,分泌消化液将食物分解为可以吸收的物质,食物由口腔经胃、小肠到达结肠时剩余一些机体不可消化吸收的非淀粉多糖,这些物质最终可以被结肠中的微生物分解代谢。
浅议肠道菌群失调所引发得心血管疾病
浅议肠道菌群失调所引发得心血管疾病血管这个贯穿我们全身的“生命之河”,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
但你知道吗?在我们的肠道里,住着一群微生物,它们正悄悄地影响着血管的健康。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肠道菌群吧,它们可是栖息于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族群,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
它们不仅是协助我们消化食物的得力助手,还是调节我们身体新陈代谢、免疫功能的关键因素。
这几年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肠道菌群的神秘面纱,他们发现,肠道菌群的平衡状况与我们的血管健康紧密相连。
血管内皮细胞,是覆于血管内壁的一层细胞,其职责在于维系血管的正常功能,如调节血压、预防血栓形成等。
一旦这些细胞受损,便可能致使血管功能发生紊乱,继而引致心血管疾病。
而肠道菌群失衡,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一个关键要素。
一、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血管内皮损伤1、肠道菌群丰度改变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当外界环境改变或内在平衡遭到破坏时,其种类、数量、分布等均可发生改变。
肠道菌群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存在双向交互途径,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某些特定菌群对血管内皮有较大影响,大肠杆菌可以抑制内皮依赖性舒张和一氧化氮 NO 的产生,对内皮舒张功能具有一定影响。
另外,肠道菌群与内皮功能相关研究中,大肠杆菌作为诱导内皮炎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常用干预因素及致病因子,存在大肠杆菌-脓毒血症-内皮功能障碍的密切联系。
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菌群炎症产物增多,通过促炎机制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性,随着高血压病程进展,肠道菌群失调危害血管内皮,从而破坏其正常功能。
因此,菌群丰度改变带来的促炎机制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加剧血管功能障碍。
2、肠道菌群屏障受损肠道屏障由黏液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微生物屏障等组成。
其中,微生物屏障由肠道菌群构成。
研究发现,微生物屏障受损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密切,肠道菌群失衡使得肠屏障受损及肠道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内毒素进入血液,造成机体低度炎症状态,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
腹泻竟跟抑郁症有关系!快看看你是什么情况
腹泻竟跟抑郁症有关系!快看看你是什么情况腹泻竟跟抑郁症有关系!快看看你是什么情况来自:admin888 15小时前 |阅读原文腹泻竟跟抑郁症有关系!不是所有的闹肚子都是因为吃得不干净。
夏天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但有些肠道疾病可能与天气炎热、食物变质没有太大关系,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就是肠易激综合征。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在街上走着突然觉得肚子疼,就想立刻冲进卫生间?考试马上开始了,你一定要上厕所?这段时间情绪不高,一生气就会出现排便困难的问题?如果有这些问题,还没查出胃肠有器质性的病变,那很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晓红说,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病症,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在10%至15%左右;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则更高,约为10%至30%。
孙晓红说,肠易激综合征确切的致病机制现阶段还不明确,主要包括胃肠道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微生态、心理因素及饮食因素等。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但就医率却相当低。
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往往认为自己只是“偶感不适”,随意服用一些消化类药物,甚至随便服用抗生素。
如果一个人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但排便后症状改善;紧张或焦虑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同时伴有粪便外观改变;这些情况如果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最近3个月内每月是否至少发生3次,基本可以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
孙晓红说建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情绪状态,有些患者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或抑郁药。
三碗粥搞定你的腹泻难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的药物对于我们的身体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现在小编就告诉大家几款治疗腹泻的养生粥,让大家轻松告别腹泻。
1扁豆薏米粥薏米50克,白扁豆30克,大米50克。
煮粥食用,特别适用于湿阻腹泻。
2山药大枣粥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肠道微生物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对宿主疾病的调控作用
肠道微生物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对宿主疾病的调控作用王泓鸥;董四君【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7(012)003【摘要】宿主肠道内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与其健康状况直接相关,这些微生物是人和动物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同时也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分析建立肠道微生物、相关疾病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以及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针对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先天和获得性免疫、胃肠道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然后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所致健康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加深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并为环境毒理学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总页数】10页(P110-119)【作者】王泓鸥;董四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相关文献】1.人体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J], 李康2.浅析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通过肠道—脑轴对宿主的影响 [J], 王淑玲; 冷静; 王后福; 盖叶顶; 矣国; 李鹏飞; 杨仁辉; 周荣康; 杨振; 成潇3.miRNAs参与肠道微生物和宿主免疫互作的调控 [J], 孙倩; 王琪; 王敬; 黄金秀4.性激素介导的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J], 张浏莲5.环境相对于宿主遗传在塑造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过程中起到更加主导性的作用 [J], 刘斐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生元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
益生元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张茜;杨海军;苏度;徐弘君【摘要】慢性病的井喷趋势已经引起国家的干预和重视.慢性病可防可治,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常有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及伴有其他肠道菌群减少或增多.增殖患者体内益生菌数量可以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状态.益生元具有增殖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理功能,通过选择服用益生元类产品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状况.【期刊名称】《生物产业技术》【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益生元;慢性病;肠道微生物;低聚木糖【作者】张茜;杨海军;苏度;徐弘君【作者单位】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禹城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禹城 251200【正文语种】中文2017年2月我国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指出,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
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慢性病的井喷趋势已经引起国家的干预和重视。
国外数据显示[1],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人们会开始关注健康,而我国2016年人均GDP为8865美元,防病甚于治病的概念亟待推广。
慢性病可防可治,由于大多数慢性病与患者的个人观念及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
慢性病发病具有长期性、潜伏性、顽固性、整体性,人首先是肠胃出现亚健康状态或发病,然后逐渐影响到全身[3]。
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肠道微⽣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肠道微⽣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徐弘君1覃树林2,3王新明2,3肖林2
【期刊名称】⽣物产业技术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5
徐弘君,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致⼒于肠道微⽣态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肠道微⽣态制剂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研究。
E-mail:sdxuhj@/doc/5db6219e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9.html
肖林,⾼级⼯程师,主要从事⽣物质开发及利⽤,功能性⾷品开发等。
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等奖1项、⼭东省技术发明⼀等奖1项、参与研究成果中获得授权专利45项。
E-mail:xiaolin@/doc/5db6219e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9.html
肠道微⽣态失调会导致⼈体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许多疾病的发⽣。
许多研究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章综述了肠道微⽣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益⽣菌与其他微⽣态制剂在消化道肿瘤及其他消化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早在1920年,德国学者A.Scheunert在研究肠道菌群时就提出把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称为微⽣态失调,包括肠道菌之间的失调、肠道菌与宿主的失调、肠道菌和宿主的统⼀体与外环境的失调。
1962年,Haenel提出⼀个健康的、⾃然发⽣的、可以再度组成微群落的状态遭到破坏或紊乱就是微⽣态失调。
他指出微⽣物与其宿主及微⽣物之间微⽣态平衡与微⽣态失调是可逆的,可以相互转化1。
肠道微生态在克罗恩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治疗前景
肠道微生态在克罗恩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治疗前景楼俪泓;曾悦;王兴鹏【摘要】克罗恩病(CD)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其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多因素所致。
肠道微生态与 CD 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多项证据表明 CD 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道微生态改变与 CD 发生相关,调节肠道微生态对 CD 有治疗作用。
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 CD 发病的关系以及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rohn’s disease(CD)are not fully clear,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mmunologic disorder,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re consider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CD. In recent yea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C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Several studies confirmed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in CD patients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rmal person. The change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D,and modul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D.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CD and the therapeutic prospect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CD.【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6(021)002【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炎症性肠病;Crohn 病;治疗【作者】楼俪泓;曾悦;王兴鹏【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 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rohn’s disease (CD) are not fully clear, 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mmunologic disorder,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 tion an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re consider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 ogenic mechanism of CD.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 al microecology and C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Several studies confi rmed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in CD patients was different from th at in normal person. The change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D, and modul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D.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 tinal microecology and CD and the therapeutic prospect of intestinal micro ec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CD.Key words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Intestinal Bacterial Flor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rohn Disease;Therapy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肠道微生物失衡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失衡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刘冰;朱君娜
【期刊名称】《医学检验与临床》
【年(卷),期】2022(33)2
【摘要】目的:分析肠道微生物失衡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64例MS患者作为MS组,并取同期28例单纯性肥胖为肥胖组,比较2组肠道微生物菌构成情况,分析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病影响因素。
结果:MS组与肥胖组在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上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肠道双歧杆菌、球形梭菌及乳酸杆菌数显著少于肥胖组(P<0.05);肠球菌、大肠杆菌数显著多于肥胖组
(P<0.05);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非益生菌为MS发病危险因素(P<0.05),益生菌为MS发病保护因素(P<0.05)。
结论:MS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为益生菌明显减少、非益生菌明显增多,其数量失衡为MS发病重要影响因素。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刘冰;朱君娜
【作者单位】许昌市魏都区疾病预防中心检测中心;许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代谢综合征(2)代谢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间的关系(续1)
2.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3.肠道微生物稳态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4.肠道微生态失衡在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5.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韩彩云;柳越冬;贾瀚泽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4
【摘要】功能性便秘属于慢性胃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费时费力、次数减少和便后不爽。
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变伴随着功能便秘全球发病率逐年递增,增加了内分泌、心血管、肛肠及精神疾病患病的风险,并降低患者食欲、生活质量,影响工作效率及心理健康。
肠道微生态失衡在FC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治疗FC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对于改善便秘相关症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用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及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FC的研究热点。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韩彩云;柳越冬;贾瀚泽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肛肠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5
【相关文献】
1.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2.功能性便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其微生态治疗研究进展
3.基于肠道微生态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4.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及微生态治疗的研究进展
5.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肝硬化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楼俪泓;靖大道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年(卷),期】2005(10)4
【摘要】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其中常见的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菌血症、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
其致病菌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
肝硬化患者长期存在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可导致肠道细菌上移并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菌群易位:肝硬化时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细菌的清除功能下降.
【总页数】3页(P243-245)
【作者】楼俪泓;靖大道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加味大承气汤灌肠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J], 张锐;林琳;鲁召欣;韩洁;李正光;邱志鹏;赵海蓉
2.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肝脏疾病的致命要害? [J], 朱
欣彦;匡大鹏;杨文卓
3.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内毒素水平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 [J], 王志勇
4.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内毒素及肝功能的临床研究 [J], 孟玉丽;张红旭;王斌
5.探讨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内毒素水平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J], 海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失调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任汐;杨学军;熊青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7(057)024
【摘要】肠道菌群是定植在人体消化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集合,数量众多,种类复杂,直接影响代谢调节、肠道食物吸收、体内营养组分结构等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影响能量代谢、介导慢性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等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诱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但是,肠道菌群失调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任汐;杨学军;熊青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口570208;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口570208;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口57020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肠道菌群失调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张宁;李菲;李玲;高海霞
2.炎症和自噬及其交互作用在胰岛素抵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杨丽娜;曹媛
3.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王丹;胡久叶
4.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J], 舒新红;范红莉;冯晶;李萍
5.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郑书臣;赵启韬;桑晓宇;姜晶晶;荀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0625我是大医生视频和笔记:王化虹,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穿孔
20150625我是大医生视频和笔记:王化虹,肠道菌群失调,肠
道穿孔
人体能存在重达4斤以上的细菌,他们共同组成隐秘的器官,如果好细菌、坏细菌互相平衡,和谐共生,身体就会健康;如果菌群失调则会导致多种严重疾病的发生,肾脏危及生命。
图:人体的细菌有多少
人体的细菌主要集中在肠道,如果这些细菌离开肠道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姜维导致多种致命疾病。
菌群失调对身体的影响:大脑炎、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胃癌、胃炎等等。
肠道穿孔会导致细菌移位引发疾病,如腹膜炎,这种移位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
错误的饮食会导致肠道粘膜受损。
按揉肚子预防肠梗阻:在肚脐上方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肚子50次,再用同样的掌法按在肚脐上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最后用力按住肚脐下方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
图:按揉肚子预防肠梗阻
按揉肚子预防肠梗阻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揉动,而是按住让皮肤自己旋转另外不宜饭后马上进行,而是饭后半小时再做。
刚做完手术、经期、孕妇、腹部突然剧烈疼痛的人不适宜自己按摩腹部。
20150625我是大医生视频和笔记:王化虹,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穿孔
我是大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1920年,德国学者A.Scheunert 在研究肠道菌群时就提出把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包括肠道菌之间的失调、肠道菌与宿主的失调、肠道菌和宿主的统一体与外环境的失调。
1962年,Haenel 提出一个健康的、自然发生的、可以再度组成微群落的状态遭到破坏或紊乱就是微生态失调。
他指出微生物与其宿主及微生物之间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是可逆的,可以相互转化1。
1 肠道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可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或是疾病导致的结果,或是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的结局。
微生态失调是细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徐弘君1 覃树林2,3 王新明2,3 肖 林2(1 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 251200;2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3 山东省功能糖工程研究中心,禹城 251200)doi:10.3969/j.issn.1674-0319.2016.06.008菌、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生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微生态失调症的病原体不只是细菌,但下文主要介绍细菌性微生态失调,故称菌群失调症。
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菌群出现紊乱,导致菌群和宿主间形成的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造成的不健康症状被称为肠道失调症。
引起微生态和菌群失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人体内部因素(内因)和外部因素(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下降(胃酸减少、肠蠕动缓慢、胆汁分泌异常、黏液分泌量下降或成分改变和胃肠道手术等)和免疫失调,外因主要包括抗菌药物、医疗措施和外环境改变等。
徐弘君,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态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肠道微生态制剂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E-mail:sdxuhj@作者简介肖林,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质开发及利用,功能性食品开发等。
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参与研究成果中获得授权专利45项。
E-mail:xiaolin@通讯作者简介肠道微生态失调会导致人体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许多疾病的发生。
许多研究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益生菌与其他微生态制剂在消化道肿瘤及其他消化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讲座2 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疾病肠道微生态失调症的病种很多,因为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影响这个非常敏感、一直在变动并保持动态平衡的正常菌群系统的质和量,所以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症很常见,并可以导致下列疾病。
2.1 腹泻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排便频率大于平日、粪便稀、含水高,含有不消化物或脓血。
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一般慢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有关。
2.1.1 婴幼儿腹泻婴幼儿腹泻是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婴幼儿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常见的病因如下。
①发育因素。
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新生儿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缺乏拮抗作用。
②感染因素。
③消化功能因素。
因饮食因素和喂养不当,气候骤变和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腹泻。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主要是调整和限制饮食,减少胃肠道负担;控制肠道内外感染,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婴幼儿腹泻时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疗效,值得推荐。
2.1.2 慢性腹泻尽管慢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为主)在慢性腹泻中占很大比例,但在临床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找不到病原菌。
即使采取针对消除痢疾杆菌的措施也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这样的病例可能不是慢性痢疾,而是“原因不明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
在诊断肠道微生态失调性腹泻时,应尽量确定引起微生态失调的原因,以便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根据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可将肠道微生态失调性腹泻分类如下。
①症状性菌群失调。
各种慢性病、各类消化道外科手术以及某些肠道解剖学方面的异常均能导致肠菌群的失调。
②感染性菌群失调。
各种肠道或非肠道的急慢性传染病均能引起肠菌群的失调。
在感染消失后,有的失调可自然消失,有的则长期遗留。
③药物性菌群失调。
抗生素类药物最易引起肠菌群失调,抗生素主要是用于治疗感染,其次是预防性应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正常菌群的影响很明显。
④食物性菌群失调。
由于偏食、营养缺乏、暴饮暴食及食用生冷腐败的食物均有可能引起菌群失调。
⑤原因不明性菌群失调。
理论上菌群失调总有诱因,但实际上并非都能找到,只能定为原因不明性菌群失调。
1 参考文献徐弘君, 程少博.肠寿——肠道健康新生活.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37-54.2 参考文献贾翼.乳酸杆菌对5-F U腹腔注射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0[2016-11-16]. /KCMS/ 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 &filename=2010151263.nh&dbname=CMFD2010 &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 EcwSlJHSldTTEYzU3EyU1pjMlB5K0JYRXZCd WI5dEM4VERjcmVqdz0=$9A4hF_YAuvQ5obgV 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 w!!&v=MzA5OThNMUZyQ1VSTHllWnVkcEZ5 M2hVcnJJVjEyNkhySzlIOVBLckpFYlBJUjhlWD FMdXhZUzdEaDFUM3FUclc=.3 参考文献徐弘君, 何山林, 王学敬.低聚木糖在慢性肝炎伴肠道功能紊乱中的应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 12(6):365-366.4 参考文献URONIS J M, MÜHLBAUER M, RUBINAS T C, et al. Modula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lters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susceptibility. PLoS One, 2009, 4(6):e6026.5 参考文献沙素梅, 吴开春.肠道微生态与大肠肿瘤. 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4(5):402-404.目前慢性腹泻的治疗应尽早去除病因。
由细菌引起者,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止泻药、解痉药及镇静药等对症治疗亦属必要。
同时可以利用生态制剂在肠内繁殖,抑制病菌生长,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调,从而治愈腹泻。
2.2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100余年前,Richard Pfeiffer首次报道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毒物质,并将其称为内毒素。
内毒素是一类具有高度活性的分子,对机体具有广泛的两相(有益或有害)生物学作用。
自出生起,人类就接受细菌内毒素(特别是肠道正常菌)的感染,并处于“共生”状态。
内毒素在人体中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但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大量的内毒素将释放到人体血液中,轻者发生内毒素血症,重者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内毒素休克。
肠道菌群中有大量的厌氧菌和少量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会分泌内毒素,因此,肠道具有阻止肠道菌和内毒素移位到其他组织的功能。
若肠道屏障功能下降,肠道内的有害菌和内毒素会向肠外其他组织迁移,这个过程被称为内毒素移位。
而有些内毒素血症患者不伴有革兰阴性菌感染,其内毒素源于肠道内毒素池的移位,称之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脏是清除体内内毒素的主要脏器,可以将内毒素灭活解毒。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将减退;或因自发性、手术后肝内侧支循环,内毒素绕过肝脏未经灭活解毒就涌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2。
肠道微生态平衡状态下,菌群中专性厌氧菌占主导,这些菌与肠上皮细胞紧密黏结,减少了有致病作用的肠道菌及内毒素与肠黏膜接触机会,形成屏障。
但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使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数量大幅减少,导致革兰氏阴性杆菌突破黏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
这是引起肠道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肝病病人伴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有报道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肝炎伴肠道功能紊乱收到良好的效果3。
2.3 消化道肿瘤环境因素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联系,其中细菌可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胃肠道直接与外界相通,易受细菌的影响。
当外界细菌侵入胃肠道后,其毒素及代谢产物对胃肠道黏膜造成直接损伤,或通过分解、合成各种化合物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进而诱发肿瘤。
消化道还寄居大量的正常菌群,当与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后,条件致病菌表现出致病性,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宿主机体6 参考文献C A S T E L L A R I N M,WA R R E N R L,FREEMAN J D, et al.Fusobacterium nucleatum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human colorectalcarcinoma.Genome Research, 2012, 22(2):299-306.7 参考文献M C C O Y A N,A R AúJ O-PéR E Z F,AZCáRATE-PERiL A, et al. Fusobacterium is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adenomas. PLoS One,2013, 8(1):e53653.8 参考文献GIANOTTI L, MORELLI L, GALBIA TI F, et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on perioperative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s in colorectal cancerpatient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2):167-175.9 参考文献徐弘君, 何山林, 王学敏等. 低聚木糖在慢性肝炎伴肠道功能紊乱中的应用的统计信息分析. 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 2004.10 参考文献徐弘君, 程少博, 张达荣等. 低聚木糖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100例临床观察. 山东医药, 2004,44(8):48.讲座梭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且在结直肠癌发生的最早期数量就有了明显的变化5~7。
有些外源性物质经消化道菌群代谢后所产生的DNA毒性物质可引起黏膜细胞DNA损伤,并启动癌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