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是构建温病学的基本范畴

合集下载

温病卫气营血学说

温病卫气营血学说

• 具體說,衛分證病位最淺,屬表證,病情 最輕,持續時間也短,治療容易。 • 氣分證病位進了一層,屬裏證,病情較衛 分證為重;雖然證情較複雜,熱邪逗留時 間較長,但正氣尚盛,抗邪力強,治療及 時每可戰而勝之,使疾病好轉痊癒。
•營分證與血分證,病位最深,病情危重, 熱邪步步深入,正氣節節衰退,若處理失 時,正氣不能敵邪,往往險證蜂起,危及 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營分與血分證雖有淺深之 分,但有時營分證的嚴重程度亦不比血分 證輕,如熱入營分涉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熱 閉心包證,其嚴重程度就不亞於一般血分 證。
• 關於痙厥動風之證,也有不同情況。 • 熱盛而動風者,可以在血分證階段出現, 也可以出現於氣營兩燔階段。 • 在氣營兩燔時正氣尚足,往往熱退風即定, 痙厥自止。在血分時正氣漸衰,熱邪深錮, 動風持續時間可能較長。 • 而虛風內動者,則多在恢復期陰液耗傷太 甚時才會產生,其來勢雖無實風猛烈但每 難速愈。
• 陰虛與陽虛之證,多在溫病恢復期出現, 此時正雖虛而邪已退,故病情尚較單純。 而亡陰與亡陽之證,則是氣陰衰竭,陽氣 欲脫的危候,生命垂危,急救措施,刻兩個主 要證候類型,多見於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的初期或後期。 •病機在營,治療以清營泄熱為主。但營分 之熱,多從氣分傳入,故在其初入營分之 時,猶可外透,使其轉出氣分而解。 •熱在營分不宜過用寒滯之藥,所以葉天士 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這是從病理 機轉方面提出對病在營分的治療原則。
(三)邪在營分證
•營即營氣,運行於脈中,為血液中具有營 養作用的主要成分,故常與血合稱為「營 血」。具有「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 營養全身重要臟器的功能。 •營分證分由氣分證傳變而來,也可因表邪 乘虛內陷而成。臨床表現有發熱夜甚,口 乾不甚渴飲,斑疹隱現,煩燥或神昏,舌 紅絳,脈細數等。其中以神志改變及舌質 紅絳為熱邪入營的主要依據。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卫气营血辩证,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因此卫气血营辩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1.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2.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3.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的类别,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和治疗护理是否恰当。

4.确定治疗原则:邪在卫分,宜汗解,驱邪外出;邪在气分,宜清热生津,既不能汗解,又忌用营血分药,不致引邪入阴,热入营分,用清营透热法;邪在血分,宜用凉血散血。

第一节卫分证治卫分病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

由于发病季节,病邪性质以及人体反应性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

常见的有:一、风温表证(多见于流感、流脑等病的早期)。

主证具有卫分病的特征,但发热重而恶寒轻,并有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辩证多发于春、冬两季,由于风温外邪侵肺卫而发病。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最新】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最新】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杨进教授)一、《温热论》有关卫气营血理论的论述《温热论》中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

同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在指导着临床。

全篇论及卫气营血的有 17 条,约占全文 46% ,可见叶氏对该理论的重视。

卫气营血理论的建立,使温病的辨证论治自成体系,与伤寒的六经辨证有明显的不同。

而且这一理论能提纲挚领、执简驭繁,与临床实际较为贴近,因而在实际运用中价值较大。

【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以上阐述了肺心与卫气营血的关系:叶氏提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由于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一身之气,与卫气相通,卫行脉外,有卫外功能;心主一身之血,营行脉中,营气通于心。

肺与心同处于上焦,与卫气营血的生成、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从生理上分析肺心与卫气营血的关系。

思考:卫气营血与心肺关系的理解:不可认为卫、气的病变只与肺有关,而营、血的病变只与心有关。

例如,脾胃为人身的生化之源,与气的形成、输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脾胃气分的病变也很常见;又如脾胃主肌肉,亦与卫气相通,如陈平伯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也提出湿热病起于脾胃,初起也可见“湿遏卫阳之表证”,并认为:“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可见并非只有肺经才有卫分。

我们习惯上常把肺卫并称,所以容易误解为只有肺才与卫分有关。

同样,营血分的病变与肝、肾等脏也有密切的生理与病理上的关系,也不能误解为营血分病变仅与心有关。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卫气营血辩证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代表着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

卫分证病在表,与肺卫有关,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主要表现,治以辛凉解表法。

气分证病在里,与胸膈、肺、胃、肠、脾、胆有关。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而恶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泻下法。

营分证病位主要在心包与心,以发热夜甚,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要表现。

治以清营透热,开窍清心。

因抽搐常与神昏并见,故列入营分证内,治疗以凉肝熄风法。

血分证是温热病重阶段,与心肝肾有关。

以出血、耗阴精为主要病变特点。

常见为气血两燔、血分实热证及热伤阴虚证。

气血两燔为气分与血分热毒并炽,以壮热,烦躁,舌绛苔黄,发斑及吐血、衄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分实热证以营分证存在,尚有出血证、舌质绛为主要临床表现。

热伤阴虚者,以低热暮甚,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神疲欲寐,耳聋,舌光红绛,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气血两燔治以清气凉血;血热出血者治以凉血散血;阴虚者治以滋阴养血法。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卫气营血辩证,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因此卫气血营辩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温病学说的核自内容。

本标准主要依据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整理而成,参考了与温病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用以明确叶天士所论卫气营血各阶段病症的辨证要点、证候特征、诊治与用药,为可归属于温病的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理论指引。

卫分证的辨证标准1.卫分证本证的辨证标准(l)新病。

(2)犯肺证:①卫表证:症见发热、恶风恶风寒、头胀、脉如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等。

②呼吸系统证:症见咳嗽、喉痒、呛咳/咳不爽、失音、咽痛等。

2.卫分证本证的特点①以表热证为主,不似伤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脉数/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舌边尖红等。

②易伤津:症见咽干、舌干、喉间痒、咳不爽等。

③病程短,多在1一3日以内。

3.卫分证挟证的辨证标准挟证指病邪中挟有风、湿等病邪。

(1)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

(2)常见的两个挟证的辨证标准①卫分证挟风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②卫分证挟湿证: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胀、首如裹、咽痛、身痛、胸闷、咳嗽、苔白腻等.4.卫分证兼证的辨证标准兼证指具有兼夹证,兼夹证的发生可以是宿疾新感,可以是特殊体质,也可以是本证发展所致。

①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②兼证的辨证标准:胃热兼卫分证:症见无汗恶寒、齿若光燥如石。

5.卫分证转归①向气分证发展,最为常见。

可以转化为气分证,或卫气合病;②逆传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甚或昏聩不语、肢厥、舌蹇等;③向愈6一些传染性疾病卫分证的辨证标准①符合卫分证辨证标准;②不同传染病的特殊表现:发热、畏寒、头痛/头昏、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声嘶、喷嚏、咳嗽、目赤、流泪、畏光、乏力、面赤、尊麻疹、腹痛、腰痛、眼眶痛、弱视。

卫气营血基本病理及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基本病理及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基本病理及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在中医学里有二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是指生理机能来说,它代表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是指温热病的病变过程来说,它代表温热病的病势深浅的四个阶段。

证候分析:病因病机:多因气分邪热传入营分而成,或由卫分证直接传入营分而成,称为“逆传心包”;亦有营阴素亏,初感温热之邪盛,来势凶猛,发病急骤,起病即见营分证者。

四、血分证定义:指温病邪热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1958年资料5 论温病中的“营卫气血”与“三焦”

1958年资料5 论温病中的“营卫气血”与“三焦”
从病势的重心来看,卫分作用于人体的最外;气分在卫分之里;营分又在气分之里;血分更在营分之里。
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证候,在临床上常常是相互传变,病势由表入里的可以由卫分证候传变为气分证候,再变为营分证候,再变为血分证候。由里达表的则与此 相反。一般地说,新感温病都由卫分开始,渐次内传。但这四个类型的证候,在临床上常混合的出现或不规则的传变,有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仍未清除的,有热势瀰漫酿咸气营两燔的,尤其是进入血分以后,大多数仍兼挟着营分证状,也有不经营分迳由卫分、气分证候转变而为血分证候(新感触发伏邪者常可见到)。如果是伏邪外发的温病,有初起即现营分或血分证状的,有初起即现气分证状的,亦有反复传变的。由新感触发伏邪的温病,还又可以卫分、血分证状并见。总的说,证候的传变,标示着病势恶化与轻减的转归。换句话说,病势恶化与轻减的机转就是传变。它的传变程序,一般是由气(包括气分、卫分)传至血(包括血分、营分)或由血传至气。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它是根据病势恶化与轻减的程度和速度决定卫、气、营、血传变的程序,而不是根据卫、气、营、血传变的程序决定病势恶化与轻减的程度和速度。根据这个准则,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温病的传变,并不一概都是顺次地由卫传气传营传血;或是由血传营传气传卫的,而是根据机体内外环境的条件的变化决定疾病传变的选择性。我们如果合理地改变机体内外环境的条件,就能够引导疾病向着对机体有利的方向传变,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3)血耗阴亏之证:温病传入血分阴亏血耗,津枯而生虚热者,最易动风作痉,急宜投以甘润育阴(亦称滋阴,如加减复脉汤、阿胶地黄汤之类)以益少阴之精。若少阴精枯,不能荣筋养肝,以致厥阴风动而见手指蠕动,心中檐檐大动甚则心中痛或神倦瘛疭者,急宜于甘润育阴之中加入镇攝与介属潜阳之品(如救逆汤、三甲复脉汤、大 小定风珠之类)以安心神、滋肾水、平肝熄风。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 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如何理解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

如何理解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

如何理解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
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需凉血散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卫汗之可也,是指温邪在表当用辛凉解表,而不是辛温发汗之法,叶天士所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就是这种治法的体现,所谓“辛凉轻剂”即为桑菊饮之类。

但如属湿邪在表,当灵活使用芳香化湿之剂。

到气才可清气,是指表邪已解,里热已炽,其治疗应以清气透邪为主,如胃经热盛,熏蒸于气分,当给予辛寒清气之品透热外达,若邪气没有到达气分,是表邪未解,当用辛凉解表,大忌辛温消散。

若早投寒滞之品,则使表邪冰伏,邪不透达,若早投苦寒沉降之剂,不仅遏邪内闭而致病情加重,且有“引邪内陷”之弊。

故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但清气法只是针对气分无形邪热所致病证的治法之一,不代表全部的气分证治法。

透气转气是叶天士为邪热入营分所立的一种治法,即在清泄营分邪热和滋养营阴的同时,配伍辛凉轻透之品,使营分之邪能转出气分而解,如在应用犀牛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黄、牡丹皮清泄营分邪
热的同时,配伍金银花、连翘,可以达到透热转气的作用。

凉血散血,是指凉血养阴、活血散瘀,适应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离经为瘀,阴血耗损证的治疗,该治法具有清、养、散三个方面的作用。

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牛角(水牛角代替)、牡丹皮等,因血热不除,血不归经,故凉血之品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如生地黄,因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药如赤芍等,因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止凉血之品寒遏血行。

温病学填空名解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河间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的说法。

2.温病学发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概括起来:源于-,发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治疗上强调-(五)填空题1.立新法,制新方2.薛生白,王孟英3.内经,伤寒论4.湿温,热病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又称戾气,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五)填空题1.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根据发病的早迟和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和-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根据发病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和-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天行:指流行,也叫时气、时行。

4.新感温病:感受当令之罪,感而即发的温病。

温病学知识点新

温病学知识点新

《温病学》知识点绪论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专门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一定认识,理论朴素,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此期特点:理法方药有重大发展,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基础。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灵活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别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创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阐明温病发生发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基本形成的标志。

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贡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

倡导温病三焦辨证纲领,规范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经验,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怡《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新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新体系。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温病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温病隶属于伤寒。

()参考答案:错2.明清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参考答案:对3.温病的病名首见于:()参考答案:《黄帝内经》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叶天士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参考答案:《温疫论》6.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王安道8.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参考答案:朱肱9.《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参考答案:避其毒气;正气存内10.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参考答案: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参考答案:错2.《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参考答案:对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参考答案:伤阴的程度4.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参考答案:春温5.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参考答案:都具有传染性6.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参考答案:生产水平7.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参考答案:四时主气8.温疫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发病急骤;可以引起大流行;病情多较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9.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参考答案:风温;暑温;春温;秋燥10.温病的命名可根据:()参考答案:四时主气;发病季节;病候的临床特点11.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参考答案:大头瘟;烂喉痧12.温病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因是外感温邪;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三章测试1.“始上焦,终下焦”是温病的发展规律。

从《伤寒论》和温病学看卫气营血的内涵

从《伤寒论》和温病学看卫气营血的内涵

从《伤寒论》和温病学看卫气营血的内涵梅晓萍;张淑英;郭选贤【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08(040)001【摘要】《内经》认为,营卫之气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皆根于下焦,源于中焦,布于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在《内经》中,从语法上讲,营与血、卫与气彼此互文,营即血。

卫即气。

营卫是《内经》用阴阳哲理解释人体气血循环中体用问题的一种假设。

气血运行是否正常.是营卫和与不和的基础。

营卫和与不和.也直接反映着气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这就是营卫学说的基本理论。

卫气营血理论在《内经》后期得到了不断的应用和发展,笔者试通过分析卫气营血在《伤寒论》和温病学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内涵。

【总页数】2页(P19-20)【作者】梅晓萍;张淑英;郭选贤【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医院,甘肃金昌,737100;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金昌,737100;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8【相关文献】1.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 [J], 李相玉;赵岩松;宋乃光;蔡念宁2.《温病学》关于"卫气营血辨证"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J], 靳红微;王振瑞3.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在兽医临床上的运用 [J], 张履忠4.叶天士《温热论》奠定温病学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指导现代临床 [J], 刘宁;赵进喜;贾海忠;刘果;梁腾霄;刘轶凡5.从《伤寒论》第6条看张仲景对温病学的贡献 [J], 李金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病机学说--外感热病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外感热病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外感热病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卫气营血病机的概念一、卫气营血的含义在温病学中,卫气营血是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概称,是指温病病机演变从卫分开始,而传入气分,渐次深入营分、血分,由表人里,由浅入深的四个病理阶段。

二、卫气营血病机的含义卫气营血病机是温病卫气营血病变的机制。

卫气营血病机的一般规律一、卫分病机 1.卫分病机的含义:卫分病机是温病初起,温邪侵入人体肌表,肺卫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属卫气营血病理演变过程的表浅阶段。

2.卫分病机的一般规律:卫分病机的特点为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其病变性质为热,属表,其病在肺。

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

(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卫分病机的演变有两种趋势:其一,感邪轻微,正气未衰,病情轻浅,易于治愈。

其二,感邪较重,正气已衰,温邪从卫分入于气分,或由卫分径直入于营分甚或血分。

二、气分病机气分病机的含义:气分病机是温邪由卫入里,正邪相争,里热亢盛,耗伤津液的病理变化。

气分病机的特点为里热炽盛,津液耗伤,其病变性质为热为实,其病在里,涉及肺、胃、脾、肝、胆、大肠、胸膈、膜原等。

气分证的病变较为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而又未传入营分、血分,均属气分证范围,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数而有力等为其共同临床特征。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苍术汤,竹叶石膏汤)气分病机的发展趋势为:其一,邪盛正亦盛,治疗及时正确,使邪祛而病在气分而愈。

其二,正不敌邪,温邪可从气分而深入营分、血分。

其三,邪气渐衰,阴液大伤,而致正虚邪少,俟正气得复而病向愈。

三、营分病机营分病机的含义:营分病机是指温热邪气侵入气分与血分之间,营热阴伤,扰于心神,热窜血络的病理变化。

营分病机的特点为营热阴液,扰神窜络,其病变性质为热,或为温热或为湿热;为实或虚实夹杂。

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气营血是构建温病学的基本范畴
发表时间:2018-07-09T14:11:22.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作者:曹晶1 窦莉2
[导读] 古人的温病学构建体系最基本核心范畴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其强调温病辨证学。

(1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江苏南京 210029)
(2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温病学主要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治、预防的临床学科。

中国温病学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并具备严谨的逻辑体系,其中温病学构建时卫气营血尤为关键,故本次对卫气营血是构建温病学的基本范畴作探讨。

【关键词】温病学;卫气营血;范畴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338-01 古人的温病学构建体系最基本核心范畴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其强调温病辨证学、治疗预防学,但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其基本范畴时,则温病学脱离了本质特色,所构建内容缺乏特色与针对性[1]。

本文就卫气营血为构建温病学基本范畴作分析,以期对临床实践中温病学构建提供参考。

1.卫气营血基本范畴概述
《黄帝内经》中先对卫气营血作描述,提示“卫”为水谷悍气,呈气慓疾滑利状况,致其不可入脉而发病于皮肤、分肉,并对肓膜造成熏而散于胸腹处。

《灵柩?本藏篇》中指出“卫气”以温分肉,并充斥于皮肤上,可见患者肥腠理、司关合,提示“卫”为人体内水谷化生物质,其运行在脉外以及分肉、肓膜与胸腹,起着保卫与捍卫的功能,此处充分体现了“卫”字意义[2];《灵柩?决气篇》中指出上焦开发而宣五谷味,致使其熏皮肤、充斥全身,并起着润泽毛发各项,如果雾露之灌溉,则为“气”,提示“气”亦与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等方面情况相关,其反映着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相关生理功能的活动,循环运行于人体全身内外,通常于人体内是起到激发以及推动、温煦、统摄与防御、气化等功能。

《黄帝内经》中将卫气营血归为“气”的范畴,提示客观物质存在及物质存在现象,据此追根寻底则可得其“气”范畴形成是基于古代哲学中“存在”的基本概念及范畴。

“气”范畴亦为《黄帝内经》中医理论构建基本范畴,其强调以“气”范畴解释自然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现象。

经上述分析可得:《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第一卫气营血为“气”的范畴,是与其范畴之内的概念,提示物质;第二卫气营血四者存在属性与存在位置不同的情况,提示卫气为“阳”,体现于表、浅、外,营血为阴时则体现于里、深、内;第三卫气营血则强调物质存在现象,提示四者均有其所属,并存在互相协调的关系,反映着人体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共同维持[3]。

2.卫气营血基本范畴发展
历史中医家对外感病的认识均受到《黄帝内经》中描述的卫气营血范畴,外感病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医家们得出外邪侵体是由外围至脏腑气血中,此时医家们基于《黄帝内经》中卫气营血为物质、部位的含义,提出了病理定位以及辨证施治内涵。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中提示风中於卫、呼气不入,热过於荣、吸而不出等情况与人体卫、荣、血等部位表现及病理均是不同,此时可见肺痈病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与病机传变,提示了卫气营血范畴内辨证含义的存在。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提出了新观点,强调六气均为火花,故此给出了诸多表里双解方剂;之后《卫生宝鉴》中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焦与气分、血分不同给药方式,此时提示卫气营血范畴下温病具有了治疗意义[4]。

发展至明代时,《温疫论》中指出疫邪留在气分解以战汗,留在血分中则解以发斑,对疫邪气分、血分特点与治疗原则作了阐述,此时《黄帝内经》中卫气营血范畴被充分延伸与变革,为温病学卫气营血范畴形成不可缺少的基础。

3.卫气营血范畴下温病学构建
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此时医家对前人的各方面温病理论及经验作了全面分析,取其精华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诸多著述。

医家对温病学的认识随之时代的变迁逐渐加深,其相关理论亦不断改革与完善,治疗方案的论述亦逐渐增多并丰富。

叶天士《温热论》的创立为现代温病学说主要辨证纲领,此时温病学已是独立的学科。

《温热论》中首篇便提出温邪上受先侵犯肺部,并逆转至心包;人体内肺部主气,属于“卫”,心则主血,属于“营”,其营卫气血辨证时虽可见与伤寒相同,但治疗方案则是差异很大。

此时温邪与肺部、卫、心-营血等方面情况已经联系起来,提示卫气营血范畴中可得温病病因,并能够反映出其邪气侵体途径以及涉及的脏腑,对其病机传变、辩证方法等内涵亦作了阐述。

由“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与“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描述可得,治疗时需凉血散血,通常可选择生地、丹参以及阿胶与赤芍等类中草药。

之后的《临证指南医案》汲取了前人的众多思想,并依据自身经验、体会编成了《温病条辨》,使得叶氏理论中温病学说得以继承、发扬;再经过《外感温病篇》、《温热经纬》等众多医家的不同角度论述与补充,温病卫气营血范畴得以确立[5]。

4.结语
祖国医学中温病学源自战国时期的《内经》,发展至秦汉晋唐时期时其皆属伤寒范围,经过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脱离伤寒藩篱,明清时期才总结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诊治方法,可见我国中医温病学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刻的理论思维。

本文从卫气营血基本范畴概述、卫气营血基本范畴发展、卫气营血范畴下温病学构建等方面作了探讨,以期为临床上温病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毅.清代考据学对温病学形成发展研究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张履忠.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在兽医临床上的运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03):59-61.
[3]屠燕捷,方肇勤,郭永洁,杨爱东.叶天士生平及其温病学术理论研究30年回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03):356-360+365.
[4]黄丹卉.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5]李斌,孙月.刍议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之形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8):121-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