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分析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摘要:简要介绍场所和场所精神的理解。
分析林璎作品越战纪念碑的场所营造和场所体验。
对其场所精神进行总结。
结合林璎其他作品解读纪念性空间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纪念性空间1引言林璎女士《交界线》一书中提到“身体在运动中的体验是建筑的重要部分”[1],这和斯蒂文·霍尔强调对建筑的体验和感知是类似的,最终将反映到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上。
这种立足于建筑与场地本质的建筑现象学设计理论在斯蒂文·霍尔的建筑实践中大量出现。
基于这一线索,证明林璎的作品也立足于现象学理论基础,追求空间本质意义,进而凸显出不可替代的场所精神,她的作品总是让观者叹服于她对于氛围的营造。
通过对其成名作越战纪念碑和其他作品的分析,在实例中体会场所和场所精神。
2场所与场所精神2.1 场所的理解场所的定义,不仅包含了构成空间的实体,也包含了精神方面的特征。
空间实体构成了场所的外在布局方式,可以从触觉、听觉、嗅觉等直观体会到;场所的精神特征是它制造出的独有的场所氛围,由具有形状、材质、光影、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基于以往人们自身体验所产生的思维联想共同构成。
《说文解字》中也将场解释为“祭祀道也”,可见在我国的早期文化中,对场所的定义就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含义。
2.2 场所精神的理解场所精神的概念在1979年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是建筑现象学说的核心。
事实上,东方哲学中早有对场所精神的表达,例如贯穿中国建筑史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交融,强调营造意境。
诺伯格·舒尔茨将场所精神的产生归结为对外的方向感和对内的认同感。
方向感强调的是明确自己与场所的关系,使自己不至于在场所中迷失,例如城市建设。
认同感则是人对场所的心理适应和情感依附,产生原因可以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信仰记忆等等,例如人对城市的依赖感。
场所精神对于建筑的意义,是让它不再是一个空间,穿插的体块,而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能给人提供特定氛围的精神场所。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3.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林璎设计手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5.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 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 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 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 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6.越战纪念碑上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 阵亡战士姓名没有依照惯常的做 法,按字母顺序来排列。而是首 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第一个 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 后依照时间顺序将阵亡战士的名 字自上而下一个一个的刻写在东 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 墙完全的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 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 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 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 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 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 拉开有合上。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是20世纪最具有震撼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让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越战纪念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在表达悼念和纪念的传达深刻的历史教育,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严重性和和平的珍贵。
下面将就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展开阐述。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尊重生命。
越战是一场具有极大人道主义意义的战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丧生,家庭破碎,生灵涂炭。
设计者应当通过纪念碑的形式、材料、构建方式等方面体现对这段历史的敬意,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之情。
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对越战期间的各方人民的尊重,呼吁和平与理解,削减对战争的美化或歪曲。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苦难,传递反战和和平的主题。
设计者可以通过建筑布局、雕塑造型、图文信息等方式,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以此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把和平的理念融入设计中,让人们深刻认识战争的灾难性,珍惜和平,倡导对话和合作,向世人传递反战、反暴力、爱与和平的理念。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融入越战时期的历史元素与文化符号。
设计者可以在纪念碑的布局、装饰、文字、雕塑等方面融入越战当时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通过这些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越战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这场战争对越南和美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增进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引导观众积极反思和传递和平的力量。
设计者可以通过文字、音像资料、互动式展示等方式,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战争的意义和后果,唤起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和珍惜。
设计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使纪念碑更具互动性和教育性,让观众能够深刻理解和认识越战这段历史,感受到和平的伟大,激发对和平的向往和责任感。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当尊重历史、传递和平、融入文化、引导反思,使其成为一个展现历史真实、反映人性悲剧、引领和平向往的纪念性建筑。
越战纪念碑剖析
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 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 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 部宽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 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 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 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 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 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 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 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 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 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 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 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纪念碑的逻辑(及年代)起点不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 的两端,而是两面墙的交汇处。因此当任何一个人从 纪念碑的一端开始,他实际上都是从名单的一半看起。 名单自两面墙的交汇处开始,从右面墙的顶端残忍的 一个接一个连续下去,一块接一块,直到这面墙东边 指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个顶点。名字的序列在指向林 肯纪念堂的西顶点继续开始,并在左面墙的底部终止。 因此,纪念碑的中心既是名单的起点也是名单的终点。
尺度
纪念碑总体成V字形,从纪念碑的结构上看,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而简洁的造型,整 个V字形墙体由黑色花岗岩砌成,长约152 米,中轴深约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岩 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 体向两端逐渐缩小,最后消失于地面,纪 念碑呈现出完全对称的V字形。
越战纪念碑上亡者姓名的排列
越战纪念广场
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它的走向分别 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 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 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6.空间关系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 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 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 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 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 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 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纪念园的性质
性质:越战纪念园是为了纪念 参加越南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 而建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开放 型的公园。公园中最具特色是 由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 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作者:刘宫佐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内创作的作品反映了现代大众人群对于个体心理索取或者社会诉求的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正朝着多元化、呼吁时代鲜明记忆的方向而不断发展着。
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于林肯纪念堂几百米处的宪法小树林里,两端分别延伸至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用黑色的花岗岩石砌成长 500 英尺的“v”字形碑墙,按照阵亡日期为顺序镌刻逝者姓名,用于纪念越战中阵亡的美军士兵。
与传统的纪念碑不同,它本应该拔地而起,雄伟挺立,而设计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它陷入地下,渐渐的使它向中心升高。
这一碑林的建立立刻就引发热议,但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却不失为是人们表现情感并与之发生共鸣的典范之作,最终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首先;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它实际上更是一个由公共性所构成的行为和观念空间。
它符合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公共性”。
从建设之初,美国国会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征集方案,鼓励社会公众群体广泛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设计和使用,使他们能以自己的切实感受来表达,最后采用了来之耶鲁大学建筑专业21 岁的华裔学生林璎的设计方案。
其次:建造位置的选择是公共领域空间与私人领域融合的表现,在位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的中心公园建设,直接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界线消失。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定领域在中世纪中期的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
统治阶层从等级制度中走出来发展为公共权力,劳动阶层在城市企业和某些乡村阶层中扎根而发展成为“市民社会”。
人们热衷于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艺术问题。
越战纪念碑静静的坐落在小树林中,每当闲暇之余,总会有目光聚集于此,面向全面公众开放。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越战纪念碑以其独特的“V”字形构造,与周围的绿树草地相协调,形成一种安静深沉的的场景,通体黑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相呼应,旨在呼吁民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是一座旨在纪念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和其他战争受害者的纪念碑。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考虑到历史和情感的复杂性,对于这样一段曾经引起深刻分歧和伤痛的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设计这座纪念碑。
设计理念应该强调和平与和解。
越南战争给美国和越南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众生活中。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呼吁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
这可以通过纪念碑的整体形状来表现,比如采用和谐的曲线和结构,来传达出和平与和解的理念。
设计理念应该尊重所有参与者。
越战纪念碑应该不仅仅是美国军人的纪念碑,还应该尊重所有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伤害和影响的人们,包括越南军民和其他相关国家的人。
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所有参与者的感受,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尊重不同的历史记忆和观点。
设计理念应该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
无论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军人,还是在战争中丧生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该能够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思,这可以通过雕塑、景观和陈列等方式来实现。
设计理念还应该具有纪念和教育的功能。
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逝者,还应该有向公众宣传历史和反思战争的功能。
设计理念可以包括一些展示越战历史和相关信息的空间,为观众提供一个学习、思考和纪念的场所。
设计理念还应该考虑到纪念碑的长期保存和维护。
作为一座纪念碑,它需要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为后人所铭记。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固性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确保纪念碑能够持久而不朽。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以和平、尊重、纪念和教育为核心,通过设计来表达对历史和逝者的追忆,以及对和平和未来的祈愿。
这样一座纪念碑将成为人们缅怀历史、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场所,传承着永恒的价值观念。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
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
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到过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
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
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
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
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
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份,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
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
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
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
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
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
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
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份,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
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
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
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部分,曾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苦难。
在战争结束后,社会为了铭记那些为和平而献出生命的人们,建立了许多纪念碑来纪念和反思战争的意义。
这些纪念碑的存在代表着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和平,并努力避免重蹈战争的覆辙。
本文将探讨纪念与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首先,纪念碑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可以将历史事件永久化。
它们向后世传递战争的真实面貌,让人们了解并思考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无论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碑”,还是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纪念碑都以雄伟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着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悲剧。
通过触摸和凝视这些纪念碑,人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而引发对和平的尊重和渴望。
其次,纪念碑是对战争牺牲者的纪念与致敬。
它们不仅以个人、部队或民族的名义来表达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敬意,同时也是家人和后代了解其亲人所经历的战争的窗口。
纪念碑提醒着人们勿忘战争的悲剧,珍惜和平和生命的可贵。
通过纪念碑,战争变成了一个家族的故事,让后代体会到战争对整个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此外,纪念碑也有助于宣传和平的重要性。
它们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宣示着该地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纽约市的“自由女神像”和日本广岛市的“原爆圆顶”都是对和平的呼声。
纪念碑的存在使人们在走过它们时,会不自觉地想到和平,联想到那些曾经为和平而战的人们。
通过这种宣传,人们的心灵得到了触动,对和平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并愿意为维护和平努力。
另外,纪念碑还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展示战争的真实面貌,警示人们要警惕战争的可怕和破坏力。
纪念碑传递着教育的信息,让人们认识到战争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损失,激发人们努力保护和平的动力。
纪念碑使人们不断反思战争的目的与后果,引导人们思考战争中的人性问题,并希望通过纪念碑的存在来研究,预防战争的发生。
越战纪念碑
1982年,21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 年 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 1441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她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 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 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 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 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两墙相交处 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3米高 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 米高, 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 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 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 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 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最激烈的反对意 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 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 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 个月后 个月后, 下。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7个月后,即1982 月纪念碑建成。 年10月纪念碑建成。碑面上镌刻着 月纪念碑建成 碑面上镌刻着58132个美军越战阵 个美军越战阵 亡者的名字。 亡者的名字。
建成后的“越战墙”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 建成后的“越战墙”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越战 就隐身在这个土坡之后, 墙”就隐身在这个土坡之后,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避开闹市的喧嚣 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 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凭吊者可以从镜子一般的墙面上看到 死去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和自己哀痛的脸。 死去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和自己哀痛的脸。无数美国人在她设计 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 越战墙”于是成了美国人的“哭墙” 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越战墙”于是成了美国人的“哭墙”。 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 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他们在怀 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 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他们看到在光 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面上那些逝者的名字的缝隙中映照出的自 己面庞, 己面庞,他们痛苦自己的亲人再也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享受这充沛 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 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 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 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想到战争夺走 的实在太多。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 的实在太多。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 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林璎的设计区别于传统,与其说是越战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区别于传统,与其说是越战纪念碑,不如说是 生命纪念碑” 当年轻的生命化身为一个个名字, “生命纪念碑”。当年轻的生命化身为一个个名字,排满整面大 理石碑,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冲击力。 理石碑,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不禁反思生命与死 亡。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凝聚人们对越南战争的反思和祈愿,以及对那段历史时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越战是20世纪中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不仅影响了越南和美国,也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建筑、雕塑、景观等多种元素,向人们展示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怀念,同时提供一个让人们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战争受害者的怀念和尊重。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适当的雕塑和建筑元素,来表达对战争中牺牲者和受难者的哀思和怀念。
可以通过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氛围等手段,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逝者的无尽怀念和悼念之情。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也需要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布置一些有意义的文字和图案,来传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富有艺术感的雕塑和装饰元素,来表达对和平、和谐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体现出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教训的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关于越战历史的展板和资料,来向人们展示那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和装饰元素,来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的深刻意义。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促进人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供人们献花和悼念的地方,让人们能够更直接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可以设置一些供人们休憩和思考的座椅和观景台,让人们能够在这里安静地反思和思考。
还可以设置一些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来举办一些有关越战历史和和平主题的文化活动,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共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尊重和怀念战争受害者、追求和平、铭记历史和教训、促进情感表达和交流为核心,通过建筑、雕塑、文化活动等多种元素,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林达: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丁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
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
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过到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
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
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著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
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不锈钢的散兵线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
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
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
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
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
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
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
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
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
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分,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
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
林璎--越战纪念碑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 好像是地球被(战争) 砍了一刀,留下了这 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 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 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 消失。
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
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
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 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 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 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 切的联系。
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
都被人精心收集。
尤其是每年的5月30日,美国 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 都要举行仪式,怀念那些捐躯 疆场的将士。这天,在越南战
争纪念碑前举行仪式已经成为
惯例。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 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 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 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 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 深沉的思索。
美国越战
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是为了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的美国战士的英勇牺牲。
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Monument),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地标,为纪念美国首任
总统乔治· 华盛顿而建造。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
谢谢观看
界之间(再次会面)。”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
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
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 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 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 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 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 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 “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 愈合那些伤口。”
基于社会心理学对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
基于社会心理学对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08-31T01:41:55.61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2期作者:王璐张严[导读] 随着20世纪以来战争和灾难的频发,纪念空间大量出现,它常以纪念者的身体与纪念和记忆相互关联,与个体密切相关。
王璐张严大连工业大学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战争和灾难的频发,纪念空间大量出现,它常以纪念者的身体与纪念和记忆相互关联,与个体密切相关。
纪念空间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体现,是城市居民“群体记忆”的物化。
当人们走入它,感受到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渴望,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越战纪念碑进行案例分析,希望对案例有一个全新角度的阐释。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林樱;越战纪念碑;景观设计分析林樱的《越战纪念碑》坐落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占地巨大的公园里,两堵黑色的花岗岩墙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V字形,中间最高,再向两边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变低,使得纪念碑看上去仿佛是向地底下沉。
镌刻在墙上的57930个男性和8个女性的名字是战争中的阵亡者(其中包含个别失踪者),所有的名字都按阵亡的时间自右边的高墙向外排列,再从左边的墙的最远处开始向中心延伸。
这种纯粹的时间序列在纪念碑的作品中是史无前例的做法。
而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们在设计时首先注重的则是主题、立意、特点,往往忽略了人们最需要的实用和心理需求。
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满足公众的各项行为和心理需要,更加人性化的作品时,就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公众对纪念性场所的各项生理和心理需求,进一步作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纪念场所的设计。
1.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
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
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骚乱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 3.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国会大厦建于1793-1800年,与华盛顿的多栋重要建筑一样 ,亦未幸免于1814年英美战争的损毁。 • 战后重建之后,百年以来,国会大厦又进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内的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了今日的 格局。国会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 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 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 ,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 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 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
空间环境富有变化。在华盛
顿纪念碑西边与林肯纪念堂
之间有一矩形水池,映射着 纪念碑身和纪念堂的倩影, 加强了中心区的空间艺术效 果。中心区结合了西南方向 的波托马克河的自然景色, 恢弘壮观,空间舒展,环境 优美。
White House United States Capitol Lincoln Memorial Jefferson Memorial
华盛顿建立在轴的关系上
• 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 “独立”、“宪法”两条林荫 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 厦延伸到华盛顿纪念堂;第二 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 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 府。第三条从白宫总统府至华 盛顿纪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 状三角鼎立之势。其间有“联 邦三角”建筑群。
• 这三条主轴,构成的三角形为 城市布局的骨架,在其间的各 个细部又分为若干个小的三角 形,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 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物。
• 2.林肯纪念堂
•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它被 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 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 林肯而建。纪念 堂位于在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 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 相望,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 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
• 越战纪念碑摈弃了战争题材纪念碑惯常使用的传统元 素,诸如:战士雕像、旗帜、武器、英雄主义文字和 装饰性的构件,采用简洁而特殊的造型,巧妙而合理 的布局,反常却恰当的下沉,最终完成了思想性与艺 术性的智慧统一。这也许正是因为林璎特殊的文化背 景、成长经历,使她的设计不含功利色彩,没有定式 思维,在朴实无华中迸发出年轻人所特有的精彩火花 。
•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杰斐逊纪念堂
• 杰弗逊纪念堂坐落于美国华盛顿,为纪念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 杰斐逊而建。这座 纪念堂,按杰弗逊喜爱的罗马神殿式圆顶 建筑风格设计,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 理石建筑。大厅中央耸立着高近6米的杰弗 逊总统立身铜像。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 杰弗逊生前的话:“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 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 形式的暴政。”
7设计师是如何理解设计主题的?
•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 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 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 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 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 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 ,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 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 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 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 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 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 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摘自林璎自述)
•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 ,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 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 ,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 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 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 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 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 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如何理解“名字”这个设计要素的?
• 越战纪念碑按年表排列人名,纪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 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 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面光洁如镜,明可鉴 人,上面刻着58132名自1959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 失踪的或死去的美军士兵的名字,每个字母高1.34cm, 深0.09cm,碑体上的名字没有按惯例以字母排列为序, 而是采取士兵死亡的年代顺序,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 战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平滑如镜,闪烁生辉的巨型墙面和陷进墙面里密密麻麻 的名字,在视觉效果上也给人以无可抗拒的感染力,促使 每个参观者的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奇异的心理体验。
6.越战纪念碑上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 阵亡战士姓名没有依照惯常的做 法,按字母顺序来排列。而是首 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第一个 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 后依照时间顺序将阵亡战士的名 字自上而下一个一个的刻写在东 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 墙完全的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 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 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 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 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 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 拉开有合上。
• 林璎设计手稿
5.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 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 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 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 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
• 规划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使两者位于一条轴线上,把国 会这个立法机关放在了华盛顿地块的最高处,即高于波托 马克河约30米的琴金斯山山顶。然后,从国会山庄和白 宫向四面八方放射出许多道路,通往一系列的纪念碑、纪 念馆、重要建筑物和广场。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白 宫、国会、美国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均设在这 里。
作者介绍
• 林璎(Maya Ying Lin,可译为玛雅· 林 ,1959年10月5日-),著名的美籍华 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林徽因 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 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 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 尖子生, 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 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 ,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林璎 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 •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 ,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 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 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 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 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 下了基础。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 散文。”
构成关系
城市轴线 华盛顿的轴线由较长的东西向轴线和较短的南北向轴线组成 ,是典型的“拉 丁十字”结构。华盛顿中心区由一条约3.5km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及其周边 街区所构成,朗方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 ——国会大厦放在一处高于波 托马克河约30m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作为城市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 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 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亭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是对这组 空间轴线相交的恰当而必要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东边是大 草坪,与国会大厦遥相呼应,
9 从材料的角度解析设计
• 纪念碑的材质为黑色大理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象征 纯洁和高尚的白色大理石。林璎解释说,纪念碑坐北 朝南,太阳正好明晃晃地照着,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 会产生刺目的反光,那样会使人们难以看清纪念碑上 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