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夫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分析PPT课件
《知行合一王阳明2 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
05 物——阳明心学的方 法...
06
第6章 此心光明,内 圣外王
目录
07 第7章 王阳明心学的 命运
09 第9章 后记
第8章 附录:《大
08 学》——阳明心学的 源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 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 懂的完整体系。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本书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 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知行合一王阳明2 四句话读懂阳 明心学》
PPT书籍导
本
目录
01 第1章 序篇:四句 教——阳明心学的天 机与...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
02 体——阳明心学的世 界...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
03 动——阳明学的人生 观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
04 知——阳明心学的价 值...
第1章 序篇:四句教——阳明 心学的天机与...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 明心学的世界...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 明学的人生观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 明心学的价值...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 明心学的方法...
第6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第7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
第8章 附录:《大学》——阳 明心学的源泉
第9章 后记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王阳明ppt
知行关系详解❖ 何谓王阳明“行”?致良知——道德实践,将固有良知发动,发用。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做两件,固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 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226条》狠斗私字一 闪念。依着良知去察识监督。
❖ 注:后人批评阳明“销行于知”,王门后学之流弊,此处阳明已经有所 担心。
❖ “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 ,”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 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 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 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 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 而不达之处,……求理于吾心 ,此 圣门知 、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意,心之所发,“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 旨”。(同上)
结论一、王阳明的行,包括意识活动。
知行关系详解
❖ 何谓王阳明的“行”? “凡所谓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 “致吾心之良知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既是行”。
(3)朱熹的知行观,“知先行后说”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五》“事事须理会知道了,方做得行得”。强 调道德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王阳明 全三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4
第四回 刘养正拼 死打胜仗, 王守仁谈 笑破宁...
05
第五回 要亲征天 子乘国乱, 装糊涂正 德下江...
06
第六回 三番抗旨 要救百姓, 一席良知 劝服太...
01
第七回 江彬似虎 强夺民女, 蒋瑶如羊 跪拜奸...
02
第八回 占南昌折 辱按察使, 设毒计密 捕冀元...
03
第九回 丧天良江 彬杀百姓, 用诚意守 仁抚京...
06
第十八回 知行合一 人人是友, 将心换心 处处...
王阳明2:知行合一
01
第一回 进书院先 生讲圣学, 讨五恶阳 明遭暗...
02
第二回 动机心阉 党起内讧, 得升迁守 仁赴庐...
03
第三回 治穷县太 尊受劳苦, 罢苛税书 生弃仕...
04
第四回 乱糟糟宁 夏平叛乱, 急火火张 永捉权...
06
第六回 救孤女宜 畹收甜杏, 为专情守 仁逃新...
01
第七回 李郎中冒 死参国舅, 弘治帝决 心除宦...
02
第八回 王守仁初 结甘泉子, 李梦阳暴 打张鹤...
03
第九回 真龙宾天 饕餮窃据, 麒麟失位 虎豹横...
04
第十回 众口一词 请诛奸佞, 出尔反尔 祸乱朝...
05
第十一回 败朝局阁 老遇罢黜, 护正气守 仁熬...
06
第十二回 为忠直王 华割亲情, 喊冤枉戴 铣寻...
01
第十三回 弱女子忍 羞求阁老, 李东阳定 计救...
02
第十四回 恓惶惶守 仁离京师, 恶狠狠杀 手劫...
03
第十五回 落难人偏 又遭海难, 囹圄士挣 破囹...
04
第十六回 人进鬼域 事事似鬼, 心在牢笼 处处...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ppt课件.ppt
? 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方面的作为,因而被称 12 为“真三不朽”。
王阳明其人
? 儒家四圣: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 公认达到三不朽标准,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
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 出之于庸人,不敢以为非也。道是天下之公道,学 是天下之公学,非孔子、朱子可得而私也。
? “吾心”为判断准则,知行合一,知行为一事,知 而不行非真知(如孝),行而不知为不明(南辕北辙)。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
? 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
? 50岁,正德十六年( 1521年),始揭“致良知”之教。
王阳明其人
? 55岁时,1526年,王守仁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
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
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目,于是抓捕了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
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
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
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
8
王阳明其人
? 正德十二年( 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 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 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 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 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 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 讨伐浰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 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知行合一王守仁ppt课件
刚柔
江彬就又来找麻烦了,他决定派一个锦衣卫 去杭州要人。 但是碍于面子,他还是给了点钱——五两银 子。 “我怕阁下来去辛苦,特备薄礼(确实够薄 ),没想到阁下竟如此廉洁,居然分文不取 !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用处,就是会写文章, 今后必定为阁下写一篇文章,让天下所有的 人都知道阁下的高Βιβλιοθήκη 亮节!” 这个故事就是“知行合一”。
伍文定十分镇定,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逃 跑。朱宸濠当即命令全军总攻
伍文定的退却是一个圈套。
五百伏兵从后面发动突然袭击。
上千士兵埋伏在敌军两翼
事后战果合计,叛军阵亡两千余人。
25
策略
王守仁善用兵法,诡计多端,在那个时代,他的智慧几 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意志坚定、心如止水,无法收买 也决不妥协,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弱点的人。
22
佛脚
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 用民兵,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就算不能打仗,呐喊两 句口号也是好的。
七八万人,都头/衙役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我军龟缩不出,示弱于叛军, 使其主力出击,然后看准时机,一举围歼,必取全胜!
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大人会有那个出名的评价——“狡诈专兵 ”
书院
官宦出身、前途光明的王守仁终于落到了 他人生的最低谷,坚持,还是退却?
王守仁卷起了袖子,要想长住在这里,必 须修一所房子。
手语: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 他们世间的道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 ,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 贤。
贬官
哲学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个只会整日空想漫 谈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
王阳明ppt课件
书法传承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但他的 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 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与儒释道的关系
儒家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心性本无间,通过内心的修 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佛教影响
王阳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主张通过静坐冥想、 参禅悟道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价值
王阳明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 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书法特点
书法价值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独特 ,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展现出 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收藏价值,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和艺术瑰宝。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真理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需要 向外去寻找。人们只需要通过内省和反思,就可以发现心中的理,从而掌握世界 的真理。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总结词
王阳明主张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 认知。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认知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付诸实 践。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达到认知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 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主张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
王阳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王阳明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他主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王阳明大传 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上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王阳明大传 知行合一 的心学智慧 上卷 》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名人学者评王阳明
02
中文版序一 阳明精神 的虔诚践行者
03Βιβλιοθήκη 中文版序二 他山之石, 攻吾之玉
04
中文版序三 用一生演 绎阳明心学
05 上卷
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 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提笔撰写此书,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作者在 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 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 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 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
名人学者评王阳明
中文版序一 阳明精神的虔诚 践行者
中文版序二 他山之石,攻吾 之玉
中文版序三 用一生演绎阳明 心学
上卷
01
序章 圣 哲王阳明
02
第一章 阳明降世
03
第二章 阳明先祖
04
第三章 不羁少年
06
第五章 圣学之道
05
第四章 五溺时代
第七章 龙场悟 道
第六章 倡导圣 学
第八章 龙场教 化
谢谢观看
《图解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的智慧》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卷上
卷中
卷下
徐爱【1】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0 1
钱德洪序
0 2
答顾东桥 书
0 3
答周道通 书
0 4
答陆原静 书(一)
0 6
答欧阳崇 一
0 5
答陆原静 书(二)
答罗整庵【1】 1
少宰书
答聂文蔚【1】 2
(一)
3 答聂文蔚(二)
【1】
4 训蒙大意示教
读刘伯颂等 【1】
5
教约
黄直【1】录
陈九川录
0 2
第十四章 利他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0 3
第十五章 平常心: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0 4
第十六章 谦卑心: 谦受益, 满招损
0 6
第十八章 淡定心: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0 5
第十七章 果敢心: 成事在谋, 谋事在断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 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 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 满山花开
有诚心,才能让 父母宽心
0 1
身外物不 奢恋
0 2
心安理得, 知足常乐
0 3
“财”是 静心的拦 路虎
0 4
养心在于 寡欲
0 6
淡泊以明 志,宁静 以致远
0 5
荣辱毁誉 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 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 纯
少一些机心,少 一些痛苦
财富是外形,心 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 少
礼让功劳,不露 锋芒得安身
方圆处世,克服 轻傲事事顺
勇而无谋是大忌
用兵之法,攻心 为上
应时而变,兵贵 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 而化
王明夫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PPT精选文档
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日俄战争,东乡平八郎全歼俄国 太平洋舰队,一举将日本推上了世界强国的高峰)
乾隆皇帝书写御碑:命世真才。
蒋介石:余所重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 之变也。蒋介石官邸所在“草山”,更名为阳明山。蒋介石最喜欢读传习录, 作为其“终生的精神食粮。”
7
幼年时期: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11岁父亲 中状元,随父寓居京师。 青年时期:15岁时有经略四方之志。词章盛名, 组建诗社,驰骋文坛;关心边境安危,精究兵 法。17岁与诸氏南昌完婚。 18岁时,拜访娄一斋,以为“圣人必可学而 至”,立志成圣贤。格竹七日病倒,对朱子格 物之说产生怀疑,徘徊于佛老、悦慕仙家修炼 之术。 21岁乡试中举。两次会试不第(世以不得第为耻, 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99年(28岁),中进士,任职工部。 29岁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游九华山,出入佛寺 道观。 1502年31岁,告病回余姚,筑阳明洞,行导引 术,曾起“离家远遁”之念,因挂念祖母和父 亲,未成行。 33岁,主考山东乡试。9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2
课前秀:知&行
苏东坡一看,觉得受了羞辱,怒不可遏,气急败坏。急忙过江,赶到庐山 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
佛印早已吩咐小和尚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 忍受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闯佛印禅师的方丈室。
方丈室的门掩着,苏东坡正要推门而入,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 端正地写着: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872年曾国藩去世,故交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奇PPT课件
听闻小王子达延汗攻入甘州,守将战死,两度“上疏”, 要兵出战。
第二讲 神奇少年 另类青年
另类实践:“格竹子”,格出病来
另类婚姻:“逃跑”的新郎
另类状元:22岁作《来科状元赋》
另类干部:28岁中进士,曾在工部、刑部、 兵部任职。挺身斗虎。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引言 王阳明生平简介 神奇少年 另类青年 挺身斗虎 龙场悟道 临危受命 深山剿匪 只身平叛 攻心奇谋 良知之学 此心光明 启示与总结
第二讲 神奇少年 另类青年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 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 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 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
不费兵卒、不伤一人,致使动用四省之兵,十万之众,花费 多年的混乱局面,不到一年平定。
遣散四省军队,麻痹八寨,留湖广土兵。
密令芦苏和王受集结军力;
严格实行十家牌法;
统一号令,突然袭击。 不请而战,将几十年的广西匪患彻底扫平,为当地
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 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 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 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 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 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第六讲 良知之学 此心光明
王阳明墓,浙江绍兴,高村。 葬礼简单,冷清。 直到1567年(隆庆元年),众人多次要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RED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王喝道,这和尚终 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 即开视对语。问其家,对曰:“有母在。”问:“ 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爱亲 本性谕之,僧泣涕谢。弃钵经,回奉母。
19
RED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 ,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 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 ,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 ,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之后,更无 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 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 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阳明心学要旨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1
RED
圣贤像赞·崇祯版
2
RED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 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 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 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4
RED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5
RED
王阳明思想学说.ppt
2、“知”与“行”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问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见好色”与“好好色”是同时发生的,不是先立个“好色” 之心再去问好,在见好色的同时,好恶显现。“行”与“知” 的关系不是静态的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的逻辑关系,而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和谐统一的关系。
善人还是众人甚至强盗,都是一样的。 ? “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强盗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王守仁
(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3) ? 王阳明还指出,众人和圣人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像尧孔孟等人之所以会成为圣人,并非是因
四、致良知
壹·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 贰· (二)“良知”的内涵 叁· (三)“致”的内涵
心学
肆· (四)“良知”和“致良知”的关系
伍· (五)“致良知”的途径
陆· (((六)“致良知”思想的价值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
? “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 第一,不满意程朱的格物功夫之言说。 ? 阳明十八岁时过广信渴见娄谅,被告之朱熹的格物之学,回去后便专研朱熹的格物
(四)“心”与物的关系
首先,王阳明认识到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下) 。 这里,王阳明并不简单的取消花的存在,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花归到人的心中。
其次,王阳明所谓的“物”是指与“吾心”相关联着的“事”,否则,所指涉的“物”既 无价值又无意义。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传习录书王纯甫》)。 王阳明认为“心”是充满自盈的,万物之理可以直接到人的内心去寻求,无须借助外物, 这样便达到了“吾理”与“吾心”的统一,而不像朱熹那样“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以 “看花”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心( 认知) 须与万物相联系,强调通过亲身接触、躬行 实践,被改造的物质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掌握,而这些活动必须由社 会的主体人来完成。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ppt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ppt 英文版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Wang Yangming (1472-1529) w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known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ccording to Wang Yangming, true knowledge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action, and action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knowledge. In other words,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inseparable and must be unified in order to achieve moral self-cultivation.In his famous work "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Wang Yangm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self-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He believed that true knowledge comes from within, and that one must constantly examin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actions in order to align them with moral principles.In my recent presentation 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 discussed how this philosophy can be applied to modern life. By understanding that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interconnected, we can strive to live a more ethical and fulfilling life. Through self-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we can cultivate our moral character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In conclusi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serves as a timeless guide for moral self-cultivation. By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aligning our thoughts with our actions, we can strive to live a more authentic and virtuous life.中文版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的一位哲学家,以其发展的知行合一观而闻名。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RED
•物是心所派生。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 在心。” •《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 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10
RED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 自觉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②如何破功利之见,就在于如何达到先天良知。 •“使天下人皆知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传习录》 )
11
RED
•(三)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 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RED
•④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规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 于它没有与吾心融为一体。 •案例: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 •案例:法律对官员饮食的规定。 •案例:八荣八耻。 •⑤普遍之理只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规范主体的行 为。
8
RED
•总结: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 •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体的内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体。 •(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2、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生活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制约作 用。
16
RED
•(2)1498年,27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 心持惶惑。” •王阳明读朱熹上宋光宗疏里面的一段话:“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 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于是,调整自己的读书之法,但是结果却是 “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能融合为一。”旧疾复发 •两次思索朱熹的学说,都不得其解而致病,于是决心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
知行合一课件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12页。
(优选)知行合一课件
第二页,共12页。
知:知道,知识,认识
行:做到,做好,实践
第三页,共12页。
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 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 ,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就是认 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 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 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 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 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第七页,共12页。
“知” “行”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 。
第八页,共12页。
“知” “行”名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陶行知
第九页,共12页。
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
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
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
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
第四页,共12页。
知道,但是不去做!
态度问题
想做,却做不好!
能力问题
第五页,共12页。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 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 行,而是冥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自己反复吟哦,非常得意。他于是差人把诗送去给佛印看, 他想:禅师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加赞赏,甚至拍案叫绝。
佛印看后,不作任何评论,仅在诗笺上写了二个字:“放屁”。然 后让人带回给苏东坡。
二、王阳明生平
二、王阳明生平
1506年35岁,抗疏救忠良,得罪宦官刘瑾,遭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随后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至钱塘,避刘瑾刺客,入武夷山,后 回浙江一带。 37岁,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龙场。在龙场三年(1508-1510), 动心忍性,深悟心即理。是为著名的龙场悟道。 随后,讲学龙冈书院和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此时为讲学早期。 1510年开始39-44岁,返仕途,先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南京刑部 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41岁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 京太仆寺少卿。 这一时期,为讲学中期,王阳明所到之处兴起“心学热”、门人云集 (北京大兴隆寺、滁州东林书院、金陵夫子庙)。正德九年(1514)43 岁,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 1516年45岁,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含湖广的郴州府、广 东的韶州府),剿匪平乱。是为事功第一高峰 。赣州建立系列书院,门 人云集。1518年47岁,门人薛侃初刻《传习录》,刻印于江西虔州,共 三卷。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对话书信汇集。
中国5000年历史,堪称“三立”圣人者(立德、立功、立言)仅二个半人:一个 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中国5000年历史,文人用兵如神者仅三人也: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
明穆宗对王阳明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 略。
王士祯(清初诗宗,主盟诗坛)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 皆居绝顶。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20150419
课前秀:知&行
佛印是宋朝高僧,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 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 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
有一次,苏东坡突然开悟,诗兴乍来,做了一首赞佛的好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看到这两句,立刻就警觉了,羞愧难当。放个“屁”就能把你苏 东坡“吹”过江来,何谈什么八风吹不动?
针对苏东坡的羞愧难当,作一个字点评:悟而不行,羞死活该。
意味: 1、 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悟到了、说得出、写精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 要的是真修实行,仅仅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精彩动人、心里面貌似明 白,而不去实践和实做,就叫“不行”。 2、懂得,是一重境界;做到,是另一重境界。得到,是做到的结果而已。 想得到吗,先要做到!
八、人生启迪
特别声明
本次讲课和课件文字,意在为同学们勾画出一个“王阳明全景图” 的轮廓,作为学习和研究阳明心学的入门课、启蒙课。
所以,本人未在学术严谨性上作讲究,也无意传递心学体认和修 为上的境界深浅。
一、王阳明地位
王阳明(1472-1529),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阳明心学创始人,号称才兼文武、奇智大勇。
课前秀:知&行
苏东坡一看,觉得受了羞辱,怒不可遏,气急败坏。急忙过江,赶到庐山 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
佛印早已吩咐小和尚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 忍受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闯佛印禅师的方丈室。
方丈室的门掩着,苏东坡正要推门而入,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 端正地写着: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872年曾国藩去世,故交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章太炎: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能力的事业家······乃至维新 诸位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一、王阳明地位
幼年时期: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11岁父亲 中状元,随父寓居京师。 青年时期:15岁时有经略四方之志。词章盛名, 组建诗社,驰骋文坛;关心边境安危,精究兵 法。17岁与诸氏南昌完婚。 18岁时,拜访娄一斋,以为“圣人必可学而 至”,立志成圣贤。格竹七日病倒,对朱子格 物之说产生怀疑,徘徊于佛老、悦慕仙家修炼 之术。 21岁乡试中举。两次会试不第(世以不得第为耻, 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99年(28岁),中进士,任职工部。 29岁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游九华山,出入佛寺 道观。 1502年31岁,告病回余姚,筑阳明洞,行导引 术,曾起“离家远遁”之念,因挂念祖母和父 亲,未成行。 33岁,主考山东乡试。9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禅宗:北秀 VS.南能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心学的修为上,今天在座,谁是“神 秀”、谁是“慧能”?谁是“弘忍”?
怎样修炼心学 VS. 怎样搞明白王阳明
目录
一、王阳明地位 二、王阳明生平 三、王阳明文学 四、王阳明军事 五、王阳明哲学 六、王阳明讲学 七、王阳明气质
梁启超: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日俄战争,东乡平八郎全歼俄国 太平洋舰队,一举将日本推上了世界强国的高峰)
乾隆皇帝书写御碑:命世真才。
蒋介石:余所重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 之变也。蒋介石官邸所在“草山”,更名为阳明山。蒋介石最喜欢读Leabharlann 习录, 作为其“终生的精神食粮。”
陶行知:原名陶文俊,敬慕王阳明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 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认为 “行是 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次改名为陶行知。
杜维明: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明夫: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一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