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
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
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
.主观我与客观我。
“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
社会心理学学习提纲sd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概 述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质的学科,这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虽然社会学家不能象心理学家那样理直气壮地把社会心理学看作是自己学科的分支,但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确是与社会学有密切关系。
1.社会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贡献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交融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共同的研究课题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侧重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F.H.奥尔波特的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社会心理)和行为(社会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社会因素)所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主要代表是艾尔乌德。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这一取向的观点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社会心理学对象,更多地注意社会群体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现象。
时蓉华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水平研究 如: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社会态度与态度改变;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二)群体水平研究(三)大众水平研究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一般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二)伦理原则1.无损被研究者身心健康的原则(核心) 2.保护隐私原则 3.知情同意原则(三)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1.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2.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3.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档案研究(文献研究)4、心理测验法 5.相关研究法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一、社会心理发展1、社会化2、态度及其测量二、认知社会心理学1、社会知觉2、刻板印象与归因3、自我概念4、价值取向三、社会互动1、沟通2、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4、助人行为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和服从2、劝导与态度改变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三、迅速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与方法1.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1.2 人对事件的理解建构从何而来自尊取向: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为过去的行为辩护:粉刷匠的故事⌝社会认知取向:对准确性的需求⌝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908至1924年是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期。
⌝1908年麦独孤和1924年F•奥尔波特各出了一本《社会心理学》,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奥尔波特也被认为是实验社会心理学。
上世纪的40~6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的成长期。
期间最重要的理论是费斯廷格(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发展时期。
70年代初出现了归因(attribution)研究。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对其测量值或行为的印象加以记录。
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
但无法进行条件控制。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
用口头提问进行的叫访谈法或谈话法;用问卷的方式提问的,叫问卷法。
使用调查法的一个关键点是所调查的对象要有代表性。
―《文学周刊》的失败‖实验法⌝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都选用实验法,因为它能够使研究者从中得出因果关系。
研究者会将参与这随机分派到不同的情境中,并确保这些情境除了自变量之外,其他的条件一致。
第二讲社会知觉:我们如何理解他人1.非言语行为非言语交流是指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沟通。
面部表情、语调、手势、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目光的注视等等都是最常见的。
研究表明:有关我们内在状态的信息实际上经常由5种基本通道来表达: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动作、姿态和触摸。
2.归因: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他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就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1对应偏见——对性格原因的高估2.2当事人——旁观者效应2.3自利归因: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探照灯效应:我们倾向于相信我们的行为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被他人注意到并做出了评估,就像我们处于一盏探照灯。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
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
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2.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
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
3.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其成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第二,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
第三,责任扩散: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
4.叙述海德的态度转变均衡理论。
心理学提纲复习
心理学提纲复习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单选题:1: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也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P272:晕轮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P263:个人知觉线索:情绪: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情绪:愤怒、快乐、惊讶、恐惧、厌恶、悲伤。
非言语线索: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
超言语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停顿等等。
人们在说谎的时候,超言语的线索往往会使他的企图泄露出来。
P304: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
一)自我图式: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个体知觉的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行为反馈;(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
可能自我:将来可能或应该变成怎样的人。
能预想多个自我的人比只有一个自我的人能更好地面对挫折二)、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的心理状态: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P35 5:自尊的种类: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P37 6: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P377:自我表演: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作的显露。
P38 8:自我障碍: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纲要
《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纲要一、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本科)学员。
二、复习要求学员应当系统深入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明确其主线是研究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研究人际行为、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
掌握社会心理学所包括的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文化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充分认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学员特别要重视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形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能力,妥善地处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充分运用科学理论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
同学们进行期末复习时,应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课程网页上的辅导资料,网上直播课辅导进行学习;重点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际应用操作内容占总考核内容的45%,同学们在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实际分析能力。
另外本课程将依照课程特点还必须注意复习方法。
1、以文字教材为主,即主教材和学习辅导书为主。
把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网上辅导和各地电大教师的辅导课结合起来。
面授辅导要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结合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复习,特别注意加强案例训练,培养学员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2、必须注意复习方法和作答技巧。
全面系统熟练掌握教材理论,抓住重点,难点,对每一个概念、理论体系都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才能在开卷考试中正常发挥。
三、命题原则1、考试命题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主要考核内容在文字教材内容范围内,少数内容将涉及专业课程网页中的课外辅导材料,案例部分将参考课外题例,但以教材理论观点作为分析依据。
2、考试内容覆盖教材各章,并能突出重点,试题各部分题量比重大体是: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占40%,体会运用40%,案例分析占15%,课外辅导内容5%。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与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行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与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态度变化是其典型。
“登门槛”效应表示一个曾遵从过小要求的人在将来很可能会遵从更多的大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下至上分为以下七个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第一阶段是孕育时期,又称哲学思辨期或社会哲学阶段,时间为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经验描绘期或社会经验阶段,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标志为1908年出版的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分别是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第三阶段确立时期,又称实证分析期或社会分析阶段,时间为20世纪初至今。
特征a. 描述→实证;b.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c. 理论→应用;d. 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e. 普遍论→特殊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有(1)受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儿童易受暗示,因为他们知识经验少;同理,另一方面年龄越小越不会被暗示;年龄越大,暗示镇痛效果越大;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2)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意志与个性倾向性。
(3)当时的情景。
(4)暗示者的影响力:同样一句话,出自有社会地位的人比普通人更有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段论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段论是指人历经一生的社会化进程分为以下八个阶段——A.婴儿期(0~1.5岁),主要是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B.儿童期(1.5~3岁), 主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C.学龄初期(3~5岁), 主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D.学龄期(6~12岁), 主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E.青春期(12~18岁),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F.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G.成年期(25~65岁),主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H.成熟期(65岁以后),主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特里普力特
莫德
瑟斯顿谢里夫
莫里诺勒温
二战后社心的特征
研究遵循的原则
研究主要方法
问卷设计原则
研究领域拓宽涉及方方面面;
开展应用社心的研究;
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小理论”解释与预测
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避免身心伤害)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类别和数量,内部信息,减少负面影响,隐藏身份)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与调节功能
满足个体的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压力
避免窘境
情境因素
情绪因素
出生顺序
社会动机: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儿童成就动机要注意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侵犯的构成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认知者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影响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自尊=成功\抱负(成功+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印象形成的效应
信息整合模式
印象管理策略
行为原因的分类
归因原则
首因效应(最初
近因效应(最新
光环效应(以偏概全)
刻板印象(适应)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按社会常模管理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收效快,标准化程度高)
档案法:干扰小,比较研究,跨度较长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总总结复习计划
《社会意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说旁观者效应:现场旁观者的数目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响的可能性。
当旁观者的数目增添时,任何一个旁观者供给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便他们采纳反响,反响的时间也延伸了。
认知不协调:一种不快乐的内部状态,当个体察觉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性欲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快乐状态。
归因:确立他人行为的原由,从而认识他人稳固特质和性格偏向的过程。
行为者——察看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形原由,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由的偏向。
5.成见:对于某个特定社会集体中的成员持否认态度。
服从:直接向他人提出恳求的社会影响。
从众: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切合即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
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不过是因为想帮助有困难的的人的梦想而激发的。
利他行为(主义):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
10基本归因错误(对应成见):在解说他人行为原由时,过高预计性格作用的偏向。
刻板印象:对特定的社会集体里全部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色的信念。
它是一种认识框架,它对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拥有激烈的影响。
刻板威迫:被形成刻板印象的人对遇到刻板评论的一种忧愁。
自我看法: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示,由有组织的对于自己的信念和态度的会合构成。
自我保护成见(自我服务成见):一种把踊跃的结果归纳为内在原由,而把悲观的结果或事件归因为外在原由的偏向。
14登门槛战术(登门技术):先捏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捏出更大的,从而获取他人服从的方法。
15通情(移情、同理心):对他人情绪难过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和认知反响,移情包含能够感知他人感情状态,感觉通情,并全力解决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能够对小说中的任务以及现实中的受害者移情。
认知的小气鬼:人们在进行决议时,为了全力保留认知能量,老是想法采专心理捷径。
自我实现的预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知使自己变为现实。
代表性启迪:以眼前的刺激或事件与其余刺激和范围的相像程度作为决议基础的一种策略。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2019)一.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 角色引导机制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内在心理状态。
(角色采择:指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的行为情景中的状态,了解其期望与感情)2. 社会比较机制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3. 社会学习机制是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有重要作用,人们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由外部社会制约力量,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经验基础上获得的。
4. 亚社会认同机制也成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知己社会环境,又是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亚社会≠大社会,亚社会有自身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技能)三.自我:self ,指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或自我意识;Ego ,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罗杰斯: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
把对象自我和主体自我并列为自我概念的两个部分,并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
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四.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内在一致性2. 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尊=抱负成功,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单决定于获得多大成功,还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适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本科)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4)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8)1875德国谢夫勒提出社会心理学1908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13)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的个体,就是这个处在周围环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感到不仅单个人是研究的主体,几个人以至很多人合作在一起的群体,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13-15)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方法:任务明确、有计划、详尽记录、细致分析。
优点:现实性,简便易行缺点: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认识,对象易受影响。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优点:可控制性强,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好。
缺点:非自然性(或人为性)、非整体全部的观察。
调查法(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访谈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可收集到额外的信息。
缺点:费时。
问卷优点:经济省时,样本量大。
缺点:准确性偏差。
档案研究法(报道、档案、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优点:量大、信息多而隐密。
缺点:分析需要经验和技巧。
5、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6、社会心理学发展分哪几个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人性究竟是由本能还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19-20世纪欧洲: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认识生活的价值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 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 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 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
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
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p59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理学复习提纲社会⼼理学复习提纲第⼀章社会⼼理学及其发展1、社会⼼理学定义(奥尔波特):采⽤⼼理学⽅法,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存在的影响”(所谓⼼理学的社会⼼理学)社会学的社会⼼理学,采⽤社会学⽅法,“研究不同⽔平的交往,即个⼈与个⼈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之间、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盛华。
2、社会⼼理学的发展历程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时间跨度: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阶段特点:⽤权威思想解释社会⾏为权威思想家:亚⾥斯多德——⼈是社会性的动物;鲍德温——于1897年在其著作《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中⾸提“社会⼼理学”概念产⽣阶段(经验描述阶段)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阶段特点: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为代表⼈物及代表事件:拉扎鲁斯等创办的《民族⼼理学和语⾔学》杂志;1900年冯特出版⼗卷本《民族⼼理学》迅速发展阶段(实验化阶段)时间跨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今阶段特点:⽤实验研究结果解释社会⾏为代表⼈物:众多,如勒温场论、⽶尔格拉姆服从实验、阿希从众实验等等。
社会⼼理学独⽴的标志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 A. Ross )1908年出版的《社会⼼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理学(SSP,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英国⼼理学家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理学导论》——⼼理学取向的社会⼼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社会⼼理学的两种取向社会学取向: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理学取向:着重团体⽣活。
科学社会⼼理学诞⽣的标志奥尔波特(F.Allport)1924年出版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理学》著作,这成为科学社会⼼理学诞⽣的标志;奥尔波特也被称为科学或实验社会⼼理学的创始⼈。
社会⼼理学的最早⼀项实验——特⾥普莱特(N.Triplett,1879)有关单个⼈与群体条件下骑车效率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2.言语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情感、人际、调节功能
3.语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二)非言语符号系统:视—动符号系统、时—空组织系统、目光接触系统、辅助语
言系统
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
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二)影响信息的因素
(三)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四)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
(一)地位障碍
(二)组织结构障碍
(三)文化障碍
(四)个性障碍
(五)社会心理障碍
六、人际沟通的功能
(一)协调作用:协调情感、协调动作
(二)保健作用
(三)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
一、人际沟通心理分析
(一)沟通动机
(二)对信息的选择
(三)对信息的理解
二、人际沟通动作分析(贝尔斯)
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按照沟通线路分类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二、按照沟通方式分类
(一)假相倚、非对称性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
(二)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四)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
(一)正式的沟通网络:轴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园型沟通、全渠道式沟通
(二)非正式的沟通网络:单线型、集束型、流言型
第十章侵犯和利他。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提纲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1 认识自己..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P2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3 认识社会P3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常识未必是正确的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反思:更广泛思路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和理论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社会学心理学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 如何查阅文献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生物理论P30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3 诱因理论P32理性决策论.....——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交换理论....: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需求满足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基本原则:分类,注意一些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5 角色理论P34第三章社会认知P36一、个人知觉1 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一印象....:最重要、最有力,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评价,力量,活动性整体印象....的形成: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个人知觉中的偏差..P38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不适用——P39正性偏差(慈悲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解释:极快乐原则,相似感2 个人知觉....的线索P41情绪:人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非言语线索:视觉线索超言语线索二、自我知觉P431 自我图式应该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自我概念的构建2 自我觉知公众自我,内在自我3 自尊:如何肯定赞扬自己P454 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美化;寻找和解释情境,以正是自我概念的过程5 自我表演: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6 自我障碍策略: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与其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P477 自我检控: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8 自证预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9 体像: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三、社会认知P491 分类与图式分类:自动并立即将之轨道某一类当中图式: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图示化处理:有助于快色而经济的处理大量信息2 社会认知法则P51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象征性法则(根据事物与某典型食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基础比例信息(不同成员的相对比例)锚定与调整法则(以某一数字为起点)3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社会认知与寂寞、焦虑、生理疾病(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疾病时的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四归因问题1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P54Heider的归因理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贯性理解,控制环境两个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Weiner的归因理论另一个维度:稳定与不稳定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抑郁型乐观型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一致性信息独特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对应推论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2 对自己..的归因P56对自己态度的归因、对自己动机的归因、对自己情绪的归因3 归因中的偏误..P58基本归因错误: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归因中的自利偏差:将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倾向于归于外部因素第四章社会行为61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环境:亚里士多德、华生遗传:买孤独、弗洛伊德2 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p62生物学理论:解释了人类情绪的发展,利他行为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3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P63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而不是共同性的家庭因素文化环境文化差异4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65遗传建构环境(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行为遗传学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P671 侵犯行为概述什么是侵犯行为(行为,可亲社会也可反社会,有侵犯性情绪)愤怒与侵犯行为对侵犯行为的学习2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体化行为,饮酒,3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利用惩罚、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侵犯的行为、替代性攻击与宣泄、示范非侵犯行为、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4 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影视暴力,性暴力,电子游戏与暴力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P771 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移情与利他主义2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P80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环境条件因素:天气条件、社区大小、环境中的噪声等等时间压力因素助人者...的特点: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心情、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求助者...的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的影响第五章态度问题P87一、态度概述1 态度的定义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2 态度与行为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3 态度的心理功能P91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4 态度的测量P91直接测量: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间接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P931 态度形成与学习(联结、强化与模仿,服从、认同与内化)2 情感因素在态度行程中的作用来自于人们的价值观,也可能是基于感觉反应曝光效应:人们对其他人或食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3 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主观规范P954 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的理论P961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2 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决策后失调.........与认知失调、努力.....与认知失调、自由选择3 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P101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确认理论四、说服模型1 Hovland说服模型2 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认知反应理论P1023 Sears的说服模型:外部刺激、说服对象、说服(作用)过程和结果4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P104说服者...的因素: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程度说服信息....的因素:态度差距,恐惧感,呈现方式被说服者....的因素:人格特性、心情、卷入程度、免疫情况、个体差异、综合作用情境..因素:预先警告,分散注意五、偏见问题P1101 偏见概述偏见定义(刻板印象)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理论)2 偏见的影响与克服偏见的影响:对知觉、他人行为(自证预言)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直接接触P114第六章、人际关系P117一、人际吸引1 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人类的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为了克服寂寞....:情绪性寂寞,社会性寂寞——影响因素P1212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社会交换、连接原则3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P122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我确认理论,平衡理论),互补性,熟悉性(曝光效应),接近性二、亲密关系1 亲密关系概述亲密关系的定义、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亲密关系中的依恋2 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P129友谊关系、自我展露、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3 爱情爱情的定义和分类、对爱情的测量、文化与爱情、爱情行为与感受4 亲密关系的维持P136平等、归因、沟通、嫉妒5 亲密关系的终结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6 社会支持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P1401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关系的建立:拉或套关系、认或联关系、钻关系、袭关系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自我中心、讲人情、强调人际信任2 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P142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P146一、社会交换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2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交换结果评价方式公平交换3 社会交换理论的依据..囚徒困境,货运游戏4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1521 什么是社会影响2 社会影响理论他人的数量(社会心理学第二公理)、他人的重要性、他人的接近性3 社会影响的表现P154社会促进(他人存在,评价恐惧理论,分心冲突理论),社会携带,去个体化(社会传染)三、从众、顺从与服从P1591 从众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自主运动现象),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个人因素2 顺从P164定义与影响因素: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增加顺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门前技巧”,“折扣技巧”,“滚雪球”3 服从P166服从的定义与研究、服从的原因(规范性、信息性社会影响、其他原因)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P171一、团体概述1 团体团体定义、团体的心理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2 团体规范什么是团体规范,团体规范的作用(保持一致性、提供准则、惰性作用)3 团体凝聚力P174定义及影响因素、凝聚力的作用、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P1761 领导定义2 有关领导的理论(特质理论、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Fiedler权变领导模式、路径-目标理论、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3 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P183性别与领导方式、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P1851 团体沟通的特性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领导的主导作用2 团体沟通沟通的网络形态、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3 冲突解决P187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协商式沟通、利用中间人沟通四、团体决策P1911 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两类决策问题(智力问题、判断问题),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领导在决策中的影响2 团体极化团体极化的定义、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3 团体思维P195团体思维的定义、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4 团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具名群体即使、阶梯技术一、健康与心身疾病1 健康与心理健康2 健康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型3 心身疾病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P2051 生活事件2 对压力的知觉3 控制感4 自我效能P2105 习得性无助三、应对方式P2121 应付和应对方式面对、远离、自我控制、寻求支持、接受责任、逃避、有计划解决、积极回应2 性别..与应对方式接受挑战、逃跑反应3 人格..与应对方式乐观与悲观、A型人格与B型人格(易发怒与具有敌意、情绪压抑、失望感强烈、悲观与宿命)、压力易感性人格(行为倾向、期望与信念)4 积极的应对方式P217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积极的情绪和调整控制敞开心胸,倾吐心事寻求社会支持5 健康行为的塑造P219说服中的信息策略,利用认知失调改变不良行为,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风险意识,行为信念,自我效能)精品文档一、文化心理学概述1 文化与文化心理学特定的生活方式、历史概念、规范、结构、心理概念2 文化心理学的范畴..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3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4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文化与符号表征、文化与社会化、文化多元性的影响、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5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价值调查法——排序法、评价法、态度量表、行为场景法6 文化的维度..P232普遍主义对特殊主义、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P233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基本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服从,自我,社会行为)2 文化与自我.....P236独立型自我,依赖型自我3 文化与归因.....P239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4 文化与思维方式.......P24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P2461 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还与外来文化的入侵有关2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以家庭为主体的精品文档家族主义盛行;封闭性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近代化理论的思路,世界体系理论,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