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刻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明白得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缘故3、把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明白得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明白得人口数量增长在时刻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明白得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缘故。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现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运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刻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如何样的呢?什么缘故会如此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刻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第一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样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刻,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点(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学案全集(vip专享)
课题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 很高出生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A、农业革命以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业革命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家之间的差异1、构成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分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传统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现代型现代社会时期(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第四步: 变式训练例: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 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巴西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1、图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 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第二阶段的是( )A. ② B .③ C . ① D .④ 2、四个国家中, 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 A .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模式现代型传统型原始型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例: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据此回答4~5题.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 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 因此, 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尝试练习: B C变式训练:(1)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严重(2)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3)C当堂检测: C A C B B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重点: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难点: 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该城市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 )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 、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往往起着作用.3.其他因素: 如政治、文化因素, 其中政策、社会变革、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天津高考)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 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 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 .老龄人口增多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 .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 该城市 ( )A .商业用地减少B .居住用地扩大C .交通用地减少D .工业用地扩大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七步: 当堂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2011·合肥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2011·诸城模拟)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尤其是山东人,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 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 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5~6题.5.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东人多地少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力低下④关东地广人稀, 沃野千里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学案汇总尝试练习: D B变式训练: A B当堂检测: CDDADD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难点: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11·天津六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A .约15~16亿B .15.1~16.6亿C .约8~9亿D .约14~15亿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 环境承载力实质: 环境能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适合养活多少人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的影响.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的和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3)谋求措施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1·潍坊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完成(1)~(2)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 000、10 000、6 000、4 500,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11·南京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尝试练习: C变式训练: D C 当堂检测: C D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8、 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9、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0、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重、难点: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浙江高考)读图, 完成(1)~(2)题.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 正确的选项是( )A .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 .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 .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 .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 应分别布局在(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 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 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和 .②商业区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形状: 主要为点状或中心商务区(CBD): 特殊的商业区, 可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③工业区特点: 其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之间有很强的 .分布: 靠近河流、、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与 ,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模式、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 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09·上海高考)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 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回答3~4题.3.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a>b>c B.a<b<cC.a=b>c D.a>b=c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5.(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B 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什么?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尝试练习: D A变式训练: C B当堂检测: C B A B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 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 需位于城市外缘; 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 历史原因.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汇总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全册)精品教案汇总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 )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 )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 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 ,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 ,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 ,那学习人文地理 ,我们就先从人讲起 ,这节课 ,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 -5 ,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 )自主学习 (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________有关 . (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 ,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 ,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 ,总结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 ,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 (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开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 ,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 )小组讨论 (8′ )1、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2、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3、开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的原因及措施 .(四 )展示交流 (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 ,防止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 ,另外 ,尽量保证时机均等 ,每个小组一节课就答复一次问题为好 ,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 ,但要向其提议把时机让给其他还没有答复以下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 ,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根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 ,还不能解决的 ,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 ,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措施(1 )兴旺国|家: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 )开展中|国|家:方案生育 .(五 )拓展练习 (5′ )以以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四国中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B、②C、③D、④2、和德国 (人口负增长 )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 )A、①B、②C、③D、④(六 )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 .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 ,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3、理解我国实行方案生育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上节课我们讲到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一个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就使得该地区的人口模式会发生变化 .这节课学习人口模式 .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 ,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和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主要特征:、、 ,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1 )原始 (低增长型 ) 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分布区: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主要特征:高、迅速下降 ,高 ,人口急剧增长 .(2 )传统 (加速增长型 ) 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开展 ,食物供给稳定增长 ,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人口明显下降 .主要分布区:兴旺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一些国|家目前处于该阶段主要特征:、、 ,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3 )现代 (低速增长型 ) 形成原因:科技开展 ,推动社会进步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 .主要分布区:;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少数开展中|国|家如新加坡等 .三、小组讨论1、P7的活动题;2、说说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处于哪个模式阶段 .四、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2、老师讲解【当堂练习】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 ,以下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B、生产力开展水平的不同C、社会、经济的差异D、文化、环境的差异读右图 ,答复2 -4题:2、表示兴旺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4、假设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那么在人类社会历史开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5、人口增长模式中 ,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读某兴旺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 ,完成6 -7题阶段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 3.8 3.2 0.6② 3.5 2.4 1.1③ 2.9 1.2 1.7④ 1.3 1.0 0.36、该国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 )A、①B、②C、③D、④7、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 )A、① - -现代型B、② - -传统型C、③ - -原始型D、④ - -过渡型8、开展中|国|家与兴旺国|家比A、人口的出生率比兴旺国|家低B、人口的死亡率比兴旺国|家低C、人口的死亡率比兴旺国|家高D、婴儿的死亡率比兴旺国|家低9、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工业革|命以前 ,人口增长为 "低 -低 -低〞模式B、农业文明时期 ,人口增长为 "低 -低 -高〞模式C、产业革|命时期 ,人口增长为 "高 -低 -高〞模式D、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增长为 "高 -高 -低〞模式【课后反思】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 ,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 (国际、国内 )2、人口的迁移流向 (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二、教学过程设计(一 )课堂导入:(3′ )同学们都有去过旅游 ,那去别的地方旅游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 ?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探讨下人口迁移 ,下面 ,先了解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 ,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接下来 ,同学们根据课本P10 -13页的内容 ,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二 )自主学习 (12′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的增减和人口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 ,并且居住地改变达以上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没有明确的界定 )2、二战后人口迁移和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 ?3、人口迁移能不能发生 ,取决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________变化 (即客观因素 ) ,以及个人的__________变化 (即主观因素 )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________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但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每空0.5分 )课堂预设:第2题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 ,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拟差 ,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 ,其他三道题容易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 .(三 )小组讨论 (5′ )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 ? (3分 )课堂预设:此题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也是难点 ,具有较大讨论意义 ,可能同学们讨论时会忽略弊的一面 ,需适当提醒分析任何问题一般都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 .(四 )展示交流 (15′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时机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答复不够完整或答复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 )当堂训练 (5′ )判断以下案例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 (1 )每年7、8月份时候 ,田七都会去庐山避暑、度假 .(2 )2021年9月 ,家在惠州的|||王五入读了中山大学 ,并按要求把户口落在了学校的集体户口上 .(3 )年初 ,李四去上海出差了一个月 .(4 )自从2000年开始 ,张三就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打工 . (每题0.5分 )2、以下说法中 ,正确的选项是 ( ) (1分 )A、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环境是人口迁移的根底因素C、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D、从宏观上看 ,政府的经济布局不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六 )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课时 ) 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高|考考纲要求: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教学重点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 )课堂导入:(3′ )同学们 ,在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的选择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业地域的形成 .(二 )自主学习 (12′ )1、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科技水平、商品率、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2、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2、p45澳大利亚案例分析课堂预设: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 ,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拟差 ,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 .(三 )小组讨论 (5′ )(四 )展示交流 (15′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时机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答复不够完整或答复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 )当堂训练 (5′ )1、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 ,一般应建立 ( )A、工业原料基地B、商品粮基地C、商品棉基地D、农副食品基地2、20世纪90年代 ,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 ,原因有 ( )A、水源充足、土地辽阔B、光照强 ,热量丰富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D、劳动力资源丰富(六 )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教学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开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二、教学过程设计(一 )课堂导入:(3′ )工业的选择是将工厂定位 ,然后进行生产 ,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 ,企业的集聚那么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 )自主学习 (12′ )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是什么 ?2、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 ?3、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4、完成P63页的活动 .(三 )小组讨论 (5′ )(四 )展示交流 (15′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时机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答复不够完整或答复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 )当堂训练 (5′ )1、依靠钢铁工业而在其周围集聚的工业有 ( )A、纺纱厂B、造船厂C、食品厂D、电视机厂2、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 ( )A、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B、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最|||终获得规模效益C、但凡存在工业联系的工厂一定形成工业集聚D、新兴中小企业多以分散为主(六 )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设计(一 ) 知识和能力目标1.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3.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方法(二 )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自己的观点 ,学会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通过比照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的差异 ,分析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主要要讲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而人口合理容量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为什么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其意义是什么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2、难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 课程导入 ( 3′ )近几千年来 ,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 .据预测 ,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到达100亿以上 .地球只有一个 ,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那么 ,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 ?一个国|家或地区 ,又能容纳多少人口 ?多少人才是最|||适宜的数量呢 ?下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 -14的内容 ,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 )自主学习 ( 12′ )1.找出并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根据书本及生活实际 ,思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 ,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4.世|界各国应该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 )小组讨论 ( 8′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如何制约它 ? (正相关、负相关 )2、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四 )展示交流 ( 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 ,防止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 ,另外 ,尽量保证时机均等 ,每个小组一节课就答复一次问题为好 ,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 ,但要向其提议把时机让给其他还没有答复以下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 ,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根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 ,还不能解决的 ,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 ,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 )拓展练习 ( 5′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开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D.生活消费水平2.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拟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那么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B.10 000C.6 000D.4 500"最|||正确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第4~5题4.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5.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正确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正确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六 )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2、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和特点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教学难点:集聚效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3′ ):先展示几张城市的图片 .(过渡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 ,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 ,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自主学习 (12′ )阅读课本P18第1、2及P19第1段 ,完成填空:(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______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_________等 .2.城市功能区(1 )形成:(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阅读课本P19 -20内容 ,完成填空:(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城市中最|||为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 .随着住宅区的分化 ,出现了_______住宅区和_____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_________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___________分布 .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_____而形成的 ,主要分布在靠近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拟便捷的地带 .3、完成P19页的读图思考(课堂预设 )自主学习的内容都较为简单 ,学生根本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这里学生会比拟不确定的就是读图思考中的功能区命名之一 -科教文化区 ,这个学生会不知道怎么命名 .需注意引导 .三、小组讨论 (8′ )1、讨论三大功能区的区别 ,完成表格 . (3分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级|| |住宅区低级|| |住宅区(课堂预设 )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中 ,学生先简单核对自主学习的答案 ,之后重点讨论三大功能区的区别 ,这也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讨论的时候 ,教师可以参与某一小组指导或巡堂学生讨论情况 .四、展示交流 (12′ )这一环节 ,是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的成果 ,小组自觉答复以下问题 ,教师进行点评并反响精讲 .这里师生要共同解决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位置的区别 .五、当堂训练 (5′ )1.一般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文化区、交通区 B.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C.行政区、仓库区、娱乐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2.市商业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比重较大 ,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B.商业区的经济活动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C.影响商业区的营业额的直接原因是交通的便捷性D.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中 ,其中 ,低层主要是商业活动场所课后反思: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上下的主要因素;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 )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上下的主要因素;(2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 课程导入 (2′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 .这节课 ,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 -24 ,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 )自主学习 (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 ? (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 ,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根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 ,就是指________的上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 (7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上下的主要因素 ,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 ,完成读图思考题 . (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 ,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 ,说说除了地租外 ,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 ,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 )小组讨论 (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 )展示交流 (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 ,防止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 ,另外 ,尽量保证时机均等 ,每个小组一节课就答复一次问题为好 ,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 ,但要向其提议把时机让给其他还没有答复以下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 ,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根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 ,还不能解决的 ,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 ,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上下的影响因素(1 )交通的便捷程度;(2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 ,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 ,可能成为商业区;在AB段 ,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 ,可能成为住宅区;在BC段 ,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 ,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 )拓展练习 (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 ,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D 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2、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 "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 )A 历史因素的影响B 经济因素的影响C 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D 地理因素的影响(六 )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存在差异;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效劳范围的嵌套理论 ,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
模式3:地理必修2人教版:全册精品教案(50页)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超级资源(共15套58页)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 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 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 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 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 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举例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 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 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 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 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 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 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 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 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 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 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 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 商业区逐渐形成。
II商业区的分布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III中心商务区(CBD)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B住宅区城市的住宅区, 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 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 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环境优美较差配套公共设施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不齐全C工业区I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
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II布局: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 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 最基本的功能区。
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 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 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 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 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指明重点, 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态和不同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联系实际, 分析事例, 灵活运用。
4.1工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4.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5.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某一类型工业的主导性区位因素2、某些特殊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读图分析法五、课时安排计划 2 课时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如果现在请你建一座钢铁厂, 你需要投入什么?你将把这个厂建在何处?可见在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对众多的因素进行筛选, 如通过科学的预算, 或根据一些经济指标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以及专家的讨论、建议等。
我们这里通过计算的方法了解钢铁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如何考虑影响因素以及如何筛选众多因素, 确定主导因素?[讲授新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 工业发展的条件就是决定工业的区位因素。
这节课我们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
4.1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鞍钢的区位图》和《宝钢的区位图》, 请大家分析一下它们的主要区位因素。
从这两个工业区的情况看, 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条件是决定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同时也不难看出, 这两个地区的区位条件不相同。
那么, 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应当怎么办?2.在不同的优势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的工业部门虽然每一种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多种区位条件, 但不同的工业部门, 对各种区位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因此, 各种工业都应当选择最适合的地区去发展。
既然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 我们就可以将工业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的指向型、技术指向型五大类。
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 自己设计一个表格, 对比这五种工业的不同特点。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断变化的。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起这些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1.变化的表现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为:(l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而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2)一些发达国家, 交通运输条件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2.变化的主要原因引起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区位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 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因此, 除了上述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外, 还会有其他区位因素的影响。
1.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1)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 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如现在西部大开发, 给予西部一定的优惠政策, 有些人就会选择西部地区,(2)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 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 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4)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 政府的影响, 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常常可以看到, 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 但仍然留在那里, 这称为工业惯性。
2.环境保护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读《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工业在产出产品的同时, 也会产出各种废弃物, 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工业(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的选择时, 应充分考虑工业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 随着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 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 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 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 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是什么为这种变化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引起了世界工业地域的发展变化, 同时对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板书设计]4.1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2.在不同的优势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的工业部门五种不同指向型工业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l.变化的表现2.变化的主要原因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①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②国防的需要③个人偏好的影响④工业惯性的影响2.环境保护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练习]学生分五组分别讨论以下五个问题:(1)分析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受什么因素影响?(2)炼铝厂应选择在何处?(3)结合电器装配厂和制鞋厂的图片说明:为什么日本的一些电器装配生产转向东南亚或我国东南沿海?为什么我国大量出口鞋到美国, 美国本土生产较少?(4)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在区位选择上有哪些相似之处?(5)为什么北京从大庆运输石油在北京建立石化厂而不直接从大庆运输汽油3.1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