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合集下载

儿科中医-川崎病

儿科中医-川崎病
清气凉营,解毒化瘀 清瘟败毒饮加减
气阴两伤
养阴清热,益气活 血沙参麦冬汤加减
1、卫气同病
证候 发病急骤,持续高热,微恶风,口渴喜饮,目赤咽红,手掌足底潮红, 面部、躯干皮疹显现,颈部臖核肿大,或伴咳嗽,舌质红,舌苔薄,脉浮数。 辨证 本病虽有表证,但较短暂,迅即入里化热,炽于气分,内迫营血。在 辨证中除了发热外,目赤咽红,皮疹,手掌足底潮红,颈部臖核均为温热邪 毒入里之象。 本证以起病急,发热高,持续久,且迅即传入气分证为特征。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 银翘散加减(《温病调辨》)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青黛、薄荷、牛蒡子、玄参、鲜芦根等。 热势较高者用白虎汤直清气分大热;颈部臖核肿大加浙贝母、僵蚕、夏枯草化痰 散结;手足掌底潮红加生地、黄芩、牡丹皮凉血化瘀;口渴唇干加麦冬、天花粉清热 护津。
2、气营两燔
证候 壮热不退,昼轻夜重,咽红目赤,唇干赤裂,烦躁不宁,或有嗜睡,肌 肤斑疹,或颈部臖核,手足硬肿,随即蜕皮,舌红绛,状如草莓,舌苔薄黄。 辨证 此时是本病的极期。气营两燔,温热邪毒内传,与气血相搏,渐入营 血,临床上出现瘀热相结及伤阴的表现。有壮热不退,咽红目赤,唇干赤裂 之气分大热表现,同时又有身热夜重,肌肤斑疹,手足硬肿,草莓舌之热入 营血表现。 本证以壮热持续,肌肤斑疹,手足硬肿,草莓舌为特征。 治法 清气凉营,解毒化瘀。

热毒炽盛治以清气凉营解毒,苦寒清透;后期阴虚津伤,则养阴清热,佐以


解毒,甘寒柔润。同时,本病易于形成瘀血,早期即应注意活血化瘀,但不

可用破瘀之品,以免耗血动血。温毒之邪多从火化,最易伤阴,因此在治疗
中应分阶段滋养胃津,顾护心阴,不可辛散太过。
分证论治
卫气同病

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川崎病,是在1967年时第一次被一位日本的儿童医生所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原因是什幺,极有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

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的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发病时,幼儿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8~39度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但精神较好,食欲也只是略微下降。

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中粘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两眼充血、发红,但没有脓。

手脚又红又肿,油光晶亮的,也有整个膝部和手脚发红的,一两个星期后体温下降时,脚尖开始出现脱皮,脖子上多个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可能会引起各种心肌炎和血管炎等疾病,差不多25~35%的患者心脏会受到影响,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成动脉瘤。

川崎病几乎全都能痊愈,只是偶尔有少数病人可突然死亡。

川崎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发烧常常会被认为是喉咙发炎或感冒。

如果宝宝连续5天发高烧就必须引起注意。

出现红色的疹子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麻疹,但川崎病不会像麻疹一样咳嗽、打喷嚏,如果已作过预防接种,就不可能是麻疹。

心脏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心脏有没有受到牵连,以及冠状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等。

此外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血小板增多、血沉积加快、白血球增多、贫血等。

川崎病在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医生确定是川崎病后,如发病后的9天内能及时使用阿斯匹林的话,宝宝很快就会退烧,大约一个星期时就会痊愈,而且患上动脉扩张的几率不到5%,如果治疗的太迟,动脉扩张的几率为25%。

同时配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也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但有时宝宝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发烧、出红疹等,必须在医生的监护下才能使用。

实际上,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

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

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川崎病的护理常规

川崎病的护理常规

川崎病的护理常规【定义】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

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

【护理常规】(一)、心理护理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

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发热护理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

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

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即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镇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即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三)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粘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的损害。

本病婴幼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二)健康指导
1.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

2.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并降温。

3.饮食指导: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生、硬的食物。

鼓励患儿多饮水。

4.加强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衣被质地软而清洁;
(2)剪短指甲,防止抓伤;
(3)切忌强行撕脱皮肤;
(4)保持大便通畅,每次便后清洁臀部。

5.粘膜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2~3次,口唇干裂者可涂护唇油。

(2)保持眼的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也可涂眼膏。

6.用药指导,告知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

疗效及注意事项。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减量。

7.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1次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密切随访。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PPT课件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PPT课件

02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 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糖皮质激素
用于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控 制病情发展。
免疫抑制剂
用于抑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减少组织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发热、关节疼痛等症 状。
抗凝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轻心脏 疾病风险。
手术治疗
01
02
03
冠状动脉搭桥术
用于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病 变,改善心肌供血。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有助 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
病发生。
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病 毒、细菌等,注意个人 卫生,勤洗手,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早发现潜在疾病,采取 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治
疗。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 应疫苗,预防感染性疾
提高公众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 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疾病的早期发 现和干预,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危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研究成果 的共享和转化,加速皮肤粘膜淋巴结 综合征治疗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 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动态
国内外研究团队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皮肤粘膜淋巴 结综合征的基因和分子机制。
针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旨在提高诊断 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PPT课件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PPT课件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PPT课件
6.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 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者,行冠脉造影,以 观察冠脉病变程度,指导治疗。
35
【诊断标准】(日本1984)
11
2.粘膜表现 (1) 结膜 充血
双侧球结膜非化脓性结膜炎——表现为结合膜充血, 个别甚至球结膜血管突起,热退后消失。
12
(1)结膜充血
13
2.粘膜表现
(2)口唇发红、干 燥、皲裂; (3) 舌 乳 头 突 起 、 杨梅舌; (4) 口 、 咽 粘 膜 充 血。
14
3.皮肤表现
(1)皮疹:发热 5天内躯干出现多 形性红色皮疹, 无水疱及结痂 。
22
4.颈淋巴结肿大
直径>1.5cm或更大 一过性颈淋巴结急性非化脓性肿胀
www.nsknet.or.jp/ ~katoh/MCLS.html
23
5.心脏损害
㈠心脏炎: 心肌炎 、心包炎 、心脏 瓣膜病变
㈡传导系统损害:心律失常 ㈢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扩张 、 冠
状动脉瘤
24
川崎病的心脏损害
33
【实验T—T变化;心 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 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4.胸部平片 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 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34
【实验室检查 】
5.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 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 可有冠状动脉异常-扩张、冠状动脉瘤、冠 状动脉狭窄。
着——引起以血管炎为主的反应。 (4)某些细菌的超抗原可能与致病有关。
7
2.免疫变化:
(1)CD4、吞噬细胞、B细胞活化; (2)皮肤和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活化; (3)多克隆B细胞激活—IgM、IgG、

川崎病病历

川崎病病历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 -- 血液学检查:WBC↑,中性粒细胞↑和核左移;轻度贫
血;血沉增快,急性期反应物(CRP)。为炎症活动指标
• --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 IgM↑,IgE↑;

(2)影像学检查
• -- 胸片:肺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影,心影可扩大。
•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最精确的方法
护理措施
• 2· 皮肤护理 •
• •
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清洗患儿皮肤, 剪短指甲,以免抓伤,衣服质地柔软,对半脱的 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防止出 血和继发感染。 3· 黏膜护理 (1)评估患儿口腔卫生习惯及进 食能力。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2)口 唇干裂者涂唇油,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涂擦。 (3)禁食辛辣坚硬的食物 4· 监测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脏损害的表 现,根据心血管损害的程度采取必要的措施。 5·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病例特点
• 1. 赵烁涵,患儿男,11月26天.主因发热5天,呕吐腹泻3天收入院 • 2. 表现为发热,病程5天,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伴双眼球结膜充血 • 3. 入院查体:双眼睑稍浮肿,结膜稍充血,口唇干红,舌乳头肿大
• • •
充血,肛周潮红,双手足稍肿胀,无脱皮 4. 血常规:WBC:12.7 *109/L N:80.3% CRP:31.9mg/L PLT:456 *109/L HGB:73g/L 入院后查心脏彩超:二尖瓣少量返流 入院第2天,加用免疫球蛋白静点,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口服,经治 疗患儿体温正常,结膜无充血,手足无硬肿。 入院后第5天,双食指末端出现脱皮,阿司匹林减至治疗量。监测血 常规 WBC10.5 *109/L ,N:36.1% CRP:1.0mg/L PLT:630 *109/L 心脏超声未见冠脉扩张。 出院随诊

03第三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PPT课件

03第三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PPT课件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⑴发热:最早出现的症状,持续5~11天或更久(2周 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⑵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草莓舌。手足呈硬性 水肿,手掌和足底中期出现潮红,10天后在甲床皮肤 交界处出现特征性指趾端片状脱皮。 ⑶一过性颈淋巴结急性非化脓性肿胀。 ⑷发热1~4天躯干出现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⑸重症患儿可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胆囊积液、关节炎、 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瘫痪、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偶见肺梗塞、虹膜睫状体炎等。
中医儿科学
第十章 其他疾病 第二节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概述]
一、定义: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
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
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不明原因发热、
多形红斑、球结膜充血、草莓舌和颈淋巴结肿
大、手足硬肿为特征。
[概述]
二、发病情况 年龄: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3~1.5)︰1。 病程:多为 6 ~ 8 周,绝大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可以康复, 但有1%~2%死亡率。 死亡原因多为心肌炎、动脉瘤破裂及心肌梗塞,有些患儿 的心血管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温热邪毒,初犯于肺卫,蕴于肌腠,酿生发热。入里化火, 内入肺胃,阳热亢盛,炽于气分,熏蒸营血,动血耗血,见壮 热不退、皮肤斑疹、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充血等症; 热毒痰邪凝阻经络,臖核肿大疼痛;
热盛伤津,致口干、舌红、草莓舌;
热炽营血,血液凝滞,运行不畅,造成血瘀诸症; 病后热去,气虚阴津耗伤,疲乏少力,指趾皮肤脱皮。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6)实验室检查:
①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有
轻度贫血,血小板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 败血症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 猩红热 •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治疗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 控制炎症
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
• 抗血小板聚集
潘生丁、华法令
• 对症支持治疗
诊断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诊断标准
1、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 2、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
指趾端膜状脱屑 3、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 4、双侧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5、口唇潮红、皲裂,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 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川崎病的心血管病变
l 冠状动脉炎
l 血栓形成
l 心肌缺血或梗死
l 血管瘤
l 乳状肌功能失调-二尖瓣反流
l 心脏炎
l 充血性心力衰竭
注:伴上列6项中5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 如5项中不足4项,但超声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诊断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并发冠状动脉的高危因素
l 男孩 l 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3岁 l 发热持续2周以上 l 心脏扩大,有心律失常 l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 且持续不恢复;
无菌性脑膜炎 中枢、周围神经麻痹 精神、神经异常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

业务学习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护理

业务学习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护理

治疗要点
2.抗血小板凝聚 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 3.对症治疗 应用抗生素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持续时 可选择介入治疗,纠正心律失常。
护理问题/诊断
(1)体温过高 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有关 与小血管炎有关 (3)口腔黏膜受损 与小血管炎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脏受损(冠状动脉瘤) (5)家长焦虑 与家长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6)知识缺乏 患儿家属缺乏川崎病的预防及 相关护理知识
2. 免疫反应 机体对感染源的过敏 反应参与了发病机制,唯尚缺 乏确切依据。
3. 遗传因素等
病理
基本病理: 血管周围炎、 血管内膜炎或者全层血管 炎,涉及动脉、静脉和毛 细血管。以小型动脉为重, 好发于冠状动脉。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39~40℃,呈稽留热或驰张热, 持续1~2周,甚至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 呈向心性、多形性,常见的为斑丘疹、多型 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 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
护理措施
4.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 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常, 一旦发现立即进行心电监护, 根据心血管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5.心理支持 家长因患儿心血管受损及可能发生猝死而产生不安心理,应及 时向家长交代给予心理支持;根据病情患儿需定期做心电图、超 声心动图等. 应结合患儿年龄进行解释以取得配合;给患儿安排 一些床上娱乐,制订合理的活动与休息,多给其精神安慰,减 少各种不良刺激。 6.健康教育 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并给予心理支持。指导家长观察病情, 定期带儿复查,对于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密切随访。
治疗要点
1.控制炎症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已证实早期IVIG治疗可降低KD冠 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剂量2g/kg于10~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 宜于发病早期应用。 (2)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剂量30~80mg/(kg.d),分3~4次口服, 连续14天,以后减至3~5mg/(kg.d),顿服。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口 服不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仍是KD常规治疗。 (3)糖皮质激素:用于IVIG无反应性患儿的二线治疗。甲泼尼龙剂 量每日30mg/kg,于2~3小时输入,根据退热与否,连续用药1~3 天。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05
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川崎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
定期筛查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以便早 期发现和治疗。
改善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控制传播途径
针对川崎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 预防措施,如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 触感染源等。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 征川崎病
目录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护理 • 预防与控制
01
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 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 结缔组织,特别是全身血管。
特点
KD通常在儿童中发病,症状包括持续 高烧、皮、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 斑等。
04
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免疫球蛋白治疗
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有 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冠状动脉
病变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
作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 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减轻炎症
反应。
其他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开具 其他药物,如抗炎药、抗凝药等。
其他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心脏康复
针对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 适当的心脏康复训练,有助于恢 复心肺功能。
护理与康复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 心脏功能。
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整
保持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 性食物。

川崎病

川崎病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
• 口服阿司匹林观察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
口服阿司匹林观察
• 给阿司匹林肠溶制剂且饭后服药,亦可将 其溶解于少量温水中饮服。对婴幼儿磨碎 溶解后服用,如有呕吐应准确估算药量, 重新补吃,保证药物剂量。观察有无胃肠 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颜色、性质及量; 有无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如哮喘、头痛、 头晕、耳鸣等症状,反应严重者应及时通 知医师处理。
治疗
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 1、丙种球蛋白 • 2、阿司匹林 • 3、皮质激素 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疗, 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单用皮质激 素。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静脉输 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治疗
恢复期治疗
谢谢!
诊断标准
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
•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 • ②双侧结膜充血; • 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 • 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 膜状脱皮; • 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 • 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 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 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 关节疼痛或肿胀,咳嗽,流涕,腹痛,轻度黄疸 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急性期约20%病例 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 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 甲可见横沟纺。
病程分期特点
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 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 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 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 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 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 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 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最新】川畸病

【最新】川畸病

【最新】川畸病川畸病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畸富作首先报告,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血管炎、急性发热和皮疹。

80%发生于4岁以下的孩子,1岁左右发病最多。

本病之病因目前尚不大清楚,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最近认为逆转录病毒可能与本病有关。

临床症状(1)持续5天以上的发热,热型不规则,可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手足肿硬,手掌和足底潮红。

恢复期手指与足趾端脱皮。

(3)多形红斑样皮疹,无疱疹及结痂。

(4)双眼球结膜炎。

(5)口唇红、皲裂,草莓样舌,口咽部潮红。

(6)颈部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1)猩红热:多发生于冬春季,多有猩红热接触史。

发热数小时至1日出疹,皮疹密集呈线状,有环口苍白圈。

(2)多形性红斑:为水疱性红斑,皮损向周围扩大,有随愈随发的倾向。

治疗(1)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及并发症。

(2)首选阿司匹林。

(3)预防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

西药:潘生丁,肌苷,能量合剂,1-2个疗程,选择配合阿斯匹林和激素,继发感染用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中药:(1)丹参注射液4ml(相当丹参6g)加10%葡萄搪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

(2)用白虎汤随证加减:生石膏30-50g,知母6-10g,板蓝根15-30g,沙参20g,麦冬10g,葛根20g,淡竹叶6g,青蒿10g。

每日一剂煎水服,连服10-15剂为一疗程,用一疗程。

局部用药:口腔局部涂抹西瓜霜。

预后川畸病大部分预后良好,问题在于其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及其严重后果。

少数病例在急性期可以发生猝死,或遗留冠状动脉病变直至成年。

诊断指南川畸病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唇红破裂,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手足指关节肿大,手足硬性浮肿,恢复期甲床皮肤交界处有膜样脱皮,单核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增快,α2球蛋白增加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好发于4岁以下的儿童。

根据本病的特点当属中医“温毒发疹”之范畴。

中医特点其病理变化具有两个特点:①病势传变迅速,发病急,卫分证候阶段极短,瞬间即见气营两燔之证;②伤阴明显,发病后很快出现舌绛少津,口唇干红破裂。

川崎病教学

川崎病教学

Email:xqek@
临床表现
新桥儿科热线网&新桥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网:
Email:xqek@
新桥儿科热线网&新桥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网:
Email:xqek@
4.粘膜表现:
(1)唇及口腔粘膜

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瘤、若心电图有心 肌缺血的表现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观察冠状 动脉病变程度、指导治疗。 多层螺旋CT: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血栓、钙化 优于超声心动图、可部分取代传统的冠状动脉造 影。

新桥儿科热线网&新桥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网:
Email:xqek@
congestion of ocular conjunctivae
Email:xqek@
新桥儿科热线网&新桥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网:
Email:xqek@
Usually unilateral with a node size of 1.5cm or greater in diameter 新桥儿科热线网&新桥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网:
川崎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 (Kawasaki Disease)
三台县人民医院医院儿科教研室 王琼
新桥儿科热线网&新桥儿童脑瘫康复中心网:
Email:xqek@
概 述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皮肤 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 病因尚未明确的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 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约为病后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 心率失常 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 肌梗死的表现 死亡原因: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 性休克甚至猝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中所示:川崎病的一些表现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诊断要件包括:(一)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二)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三)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四)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五)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六)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

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

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合并症包括:(一)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

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钙化引起心肌缺氧。

(二)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

(三)胆囊水肿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

(四)肠道假性阻塞。

(五)无菌性脑膜炎。

(六)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

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

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在治疗方面:如果没有引起心脏血管的并发症,川崎病并不会造成任何的后遗症,因此治疗的目的是在避免造成心脏血管的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

研究结果认为,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对于坏ザ朗褂冒⑺蛊チ郑 墒构谧炊 隽鲋 ⑸ 视?5-20% 降至5%。

恢复期改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来抑制血小板凝固。

病患若无冠状动脉异常,持续以低剂量阿斯匹林治疗6到8周即可停药。

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则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为止。

但并不是每位川崎病患者治疗方法都一样,须依疾病发展的时机而有所不同。

如果是在发病十天内,诊断确定是川崎病,立即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高剂量的阿斯匹林效果不错。

但若超过十天以上,则效果通常很差,甚至没有效果。

在治疗期间,心脏超音波的追踪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心脏超音波的检查可协助我们了解病人心脏血管的功能和异常的变化。

由于阿斯匹林可能与雷氏症候群有关,特别是同时感染到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病毒,可能造成急性的脑病变和肝脏病变,甚至导致病患死亡。

故近来在小儿科医界,多使用普拿疼等止痛解热剂来取代阿斯匹林。

但对于川崎病的预防治疗,阿斯匹林的使用是必须的,使用方法大多采低剂量。

因使用的剂量非常地低,几乎不会引发任何特殊的并发症。

但无论如何,川崎病患者若接触到已经感染到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时,则需停止使用阿斯匹林1~2周,而以另一抗血小板药物暂时取代。

川崎病的药物治疗除了阿斯匹林外,为避免大型冠状动脉瘤造成栓塞,可辅以使用抗凝血剂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长期追踪可依据其冠状动脉变化有不同之建议:(一)若病患无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或冠状动脉异常已消失,无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或限制活动。

只需由小儿科医师做不定期的追踪,并注意是否有复发的可能性。

川崎病患的复发机率约为3%。

(二)若合并轻度冠状动脉瘤,则需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斯匹林直到血管变化消失,并由小儿心脏科医师定期追踪,追踪检查以心电图及心脏超音波为主,有特殊必要才需做心导管检查。

不必限制一般活动,但剧烈运动时仍应小心。

(三)若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除需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抗凝血剂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之外,也需由小儿心脏科医师定期做心电图及心脏超音波的追踪检查。

如病患出现心绞痛、心肌缺氧表现时,则必须做心导管、核子医学等特殊检查。

平时需控制饮食,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

必须限制剧烈的活动。

必要时,需做外科冠状动脉绕道手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至于冠状动脉气球扩张术虽常使用于成人心脏科,但就目前而言,在婴幼儿期施行危险性仍高,必须谨慎考虑。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症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佐医生首先发现描述,故称为“川崎病”。

【流行病学】自日本首例报道后,我国台湾和大陆也相继于1976年和1978年报道KD有关资。

近30年来,KD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做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就其发病规律、致病因素、最佳治疗和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研究发现,其具有如下流行病学特征:其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

最新资料显示,KD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从高到的排列依次为:日本(2002年151.2/10万)、韩国(2002年95.5/10万)、中国台湾地区(66/10万)和中国香港地区(39/10万),中国大陆和欧美尚无全国性的调查资料。

KD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季节、种族、环境因素和遗传特征,其年龄以5岁以下居多,约占84%-86%,10岁以上少见。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5-1.8:1。

四季均可发病,但不同的地区也不相同。

北京、上海以春夏交接之季为高发。

KD尽管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明显地遗传易感性。

本病再发率约为1%-3.0%。

冠状动脉病变是KD的主要并发症。

目前,本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KD的病因至今不清,可能与感染因素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与感染有关的直接证据。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KD的病因可能是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一种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因病因不清,故其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明确。

但目前比较认可的机制是急性期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导致的血管炎性损害。

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在KD发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通过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各种病原后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引起的特殊基因表达,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启动了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从而激活体内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造成内皮细胞和其它细胞损伤。

【病理改变】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性炎,累计多脏器的血管,包括心、肾、胃肠、皮肤、肺、肝、脾、生殖腺,唾液腺及脑等。

病变过程分为四期:(1)Ⅰ期(急性期):约1-2周,其特点为微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全层血管炎,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周围炎及心包炎。

(2)Ⅱ期(亚急性期):约2-4周,以中等动脉全层血管炎为主,冠状动脉最著,形成动脉瘤及血栓阻塞。

常受累的其它动脉有髂动脉、腋动脉、颈动脉及胸、腹部动脉。

此期微血管及心脏病变减轻。

(3)Ⅲ期(恢复早期):约4-7周,小血管及心脏病变消退,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4)Ⅳ期(恢复晚期):在7周以后可迁延数年,急性炎症消退,中等动脉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及瘢痕形成,仍可有动脉瘤。

晚期可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

川崎的临床和病理分期表分期病程日数临床表现病理改变Ⅰ期(急性期)≤10天发热、结膜充血,皮疹,口腔病变、淋巴结肿大。

急性冠状动脉周围炎及其他部位的动脉炎,全心炎,传导组织也可有炎变。

Ⅱ期(亚急性期)12-28天烦躁、脱皮、心脏表现(心包渗液、房室瓣返流、心衰,冠状动脉瘤形成)急性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有梗阻或血栓形成,心肌及心内膜病变缓解Ⅲ期(恢复早期)28-45天恢复正常或遗留的心脏特征冠状动脉亚急性炎变,动脉瘤,炎变逐渐消退。

Ⅳ期(恢复晚期)数月-数年同上瘢痂形成;冠状动脉钙化、狭窄和再通,心肌纤维化【临床表现】(一)主要表现:共有六项1.发热39-40℃,持续5天以上,呈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球结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为一过性,为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无疼痛、畏光表现。

3.唇及口腔表现口唇鲜红,皲裂,出血,口腔及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杨梅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第2周从甲床移行处膜状脱皮,重者指、趾脱落。

5.皮肤表现多型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以躯干部为主,会阴部明显。

肛周皮肤发红或脱皮。

6.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和一过性,坚硬有触痛,不伴红肿及波动感(二)心脏表现该病于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急梗塞的症状。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复期。

心急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呕吐、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胆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本病多呈自限性经过,一般于3-4周康复。

少数病例因严重心脏炎,乳头肌功能不全或瓣膜损伤,严重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栓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致心急梗塞或猝死。

病死率约0.5-1%。

【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急性期有轻度或中度贫,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

血小板多于病程2周升高,可达1000×109/L。

血沉明显增快。

CRP阳性。

血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增高;谷草转氨酶升高。

2.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及红、白细胞,系尿道炎引起。

3.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4.心电图早期是非特异性ST-T变化,P-R间期,Q-T间期延长。

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5.胸部平片可有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6.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冠状动脉狭窄。

一般认为,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值>0.3,提示有冠状动脉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