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一、知识储备A、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拟行路难其四》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语言之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2.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写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

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郭延凤传授目标:1、领会诗人思想情绪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要领鉴赏诗歌;3、学会用比拟要领比较诗歌的语言品格。

传授重难点:1、领会诗人思想情绪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要领鉴赏诗歌;3、学会用比拟要领比较诗歌的语言品格。

传授要领: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传授课时:一课时传授历程:一、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送给他的好朋友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杜甫用鲍参军来赞美李白,可见鲍参军在中国诗的身分,本日我们来欣赏鲍参军的《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艰难,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是“模拟、模仿”的意思。

二、知人论世:1、打开练习册看第11页“识作者”,迅速浏览,并找出用来形容鲍照的一个词语。

明确:出生寒微;鲍照出身寒门,有才华,因献诗被赏识,但都是低等官职。

“才秀人微,取湮今世”,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鲍照一生很不得志,究其原因是什么呢?2、看练习册第11页“探背景”,明白作者所处的大时代。

明确:士族门阀制度(拼爹的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出身论英雄,门第的高低决定一个别命运的贵贱。

而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便是鲍照悲剧的条件。

加之,鲍照本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建功立业、繁华高贵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要实现自己的代价,却受到了世俗的压制和阻碍,他的心中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门阀制度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鲍照的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怨愤不平化作《拟行路难》。

三、欣赏诗歌:1、连合课后第一题的诵读提示,请学生三读诗歌,个读、齐读,师师范。

一读,纠音(踯躅zhízhú);二读,把握感情基调(深沉、怨愤不息);三读,颔联中的“人生亦有命”,“命”是什么?作者看待“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认命还是不认命?明确:“命”指门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2、全诗突出一个什么字?全市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愁”;低沉、悲愤三、品味诗歌,合作探究1、诗歌开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比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诗歌中的“命”指的是什么?作者对于“命”有什么看法?门第决定命运;表面上认命了,实际是对步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系列一)

《拟行路难》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1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拟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全篇采用“比兴”手法,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天上云霞、人物情感等,来展现出作者思乡之情、壮志凌云的激情和拼搏奋斗的决心,是唐诗中的一件精品佳作。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之李白及其诗歌创作风貌。

2.通过分析《拟行路难》的篇章结构,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

3.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4.读懂《拟行路难》这篇唐诗,领略其深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 欣赏李白所作《将进酒》全篇,并对李白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第二步: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步: 讲述《拟行路难》的创作环境和意义,以及其中的比兴手法。

第四步: 分析《拟行路难》的篇章结构,为孩子们组织阅读提供指引。

第五步: 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负责该诗某一篇章部分的分析,让学生在与同伴间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进一步深化对诗歌艺术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以互动体验为主要特点的情境化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英语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领悟它传达的思想情感。

六、家庭作业1.阅读李白代表性的一首诗歌,对其进行分析。

2.在《拟行路难》的比兴手法中,挑选其中两三个进行分析,说明它们的意思。

3.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撰写一篇文章。

4.背诵《拟行路难》的某一段。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拟行路难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古诗词美的艺术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体验中,拓展自身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理解和运用比兴手法来研究诗歌,为学生今后的文化学习和应用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拟行路难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在教师帮助下,更加深入认识古代文学,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到古诗词艺术魅力的独特之处。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准备微课,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用互联网查阅陆游的相关知识,查阅《书愤》的相关知识。自主阅读,学习批注读书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微课、ind思维导图软件。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PPT、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作业及评价
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2
背诵本诗和李白《行路难》(其一)
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意,理解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词句,以意逆志,把握比兴手法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导入
了解鲍照的影响,激起学习兴趣
朗读杜甫《春日忆李白》,了解杜甫对鲍照诗歌的评价。
PPT映出
了解诗人其人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
诵读
体会感情
多人诵读,看谁读得最好
字准
有感情
理解诗句
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感情
用散文语言改写全诗,
抽查学生展示
参考见PPT
研读诗句
完成“探究案”1-5
小组讨论,简练表达,以备展示
展示
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并展示
PPT映出教师展示内容
探讨情感和主旨
完成“探究案”6-7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发言
参考见PPT
布置作业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2周星期三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本节课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学案设计

《拟行路难》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

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与态度:①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②了解鲍照在诗歌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

二、导读1、了解作者。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以“代”或“拟”字。

拟,摹仿。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3、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导思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2、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5、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6、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7、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四、导练【跟踪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 D.慷概歌谣风骨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南朝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当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zhu ó) ②踯躅..(zhí 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①⎩⎪⎨⎪⎧ 泻倾泻泄泄漏 ②⎩⎪⎨⎪⎧ 踯踯躅掷投掷 ③⎩⎪⎨⎪⎧ 酌酌酒灼灼热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倾、倒②举杯断绝..:停止③吞声踯躅..:徘徊不前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南朝文学家。

他的《拟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诗。

一、整体把握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2.名句默写。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1单元《拟行路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1单元《拟行路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拟行路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活动设计课前反馈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最新K12最新K1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
导入
交代学习目标,
指导阅读“知识短文”
读完以后要求学生主出要点
边读边划,掌握要点
朗读
感知
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把握总体的感情基调“愁”
感,悟
熟悉
背景
资料
通过查阅,熟悉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相关资料
学生查,记录
合作
探究
探究分析诗歌内容
愁什么?
为何愁?
愁结果?
何以解?
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诗句、背景逐个回答,发布
科目:授课时间:第1周星期3
单元(章节)课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三维目标
1、读懂诗歌感情;通过背景、手法分析感情;
2、掌握“比兴”手法,理解渲染的用意;
提炼的课题
把握感情的变化,能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情变化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目标
小组
探究
手法理解,比兴,渲染,衬托
1、引导回顾技巧的分析方法
2、紧紧围绕情感去理解
根据方法小组内进行探究,形成文字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本诗
拓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课后练习,预习《湘夫人》

高中语文1.3拟行路难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1.3拟行路难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3《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重点
理解把握诗歌内容
难点
体会诗人之愁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愁”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
3、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4、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解题;
3.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2)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拟行路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拟行路难》课程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结合注释疏通字面含义,弄懂诗歌内容。

1、2、在对诗歌字面疏通的基础上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过程,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3、结合诗歌一二句明确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重点: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赏析法和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鲍照的《拟行路难》。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二、预习检测1、试结合以前的诗歌学习,说说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教师在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赏析技巧2、学生阅读《赢在课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请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教师适时指导)教师着重提示:酌()踯躅()4、学生口头展示对诗句的字面疏通内容。

(2个同学发言)在学生口头展示对诗句的字面疏通内容的基础上,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展示驱动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师生互动点评,教师精讲点拨)驱动性问题一: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教师精讲点拨预设: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驱动性问题二:作者是如何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这种愁思与愤懑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诗人认命不认命?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学生活动过程预设:学生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向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预设:①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重点难点:
1、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_________朝文学家,擅长写_________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明确】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二、【自主研习】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 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明确】
1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我的疑问】
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疑惑呢?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寻求答案吧。

探究案【展示交流】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