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特征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
4 、自我概念 。 即对 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如将 自己视为权威或指导
者) 。
系, 正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 真实地反映员工的综合工作表现。 对工作绩
效好 的 员工及 时 奖励 , 高 员工 的工作 积极 性 . 工 作绩 效不 够理 想 的员 提 对于
5 特质。 、 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 如善于倾 听意见 、 做事谨慎、 持 之以恒等等) 。 6 动机。 、 那些决定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 如总想控制影响别 人 , 想让 别人 理 解 接纳 自己) 总 ,
中图分类 号 :F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0 — 0 7 2 0 0 — 0 . 1 21 9 4 6 ( 01 ) 8 1 8 0 0
1、 胜 任 特 征 、 胜 任 特 征 模 型 的 定 义
“ 胜任 特 征”由戴 维 一麦克米 兰 教授 于 17 年首 次提 出 , 93 也称 胜 任 素
质, 是指那些能带来高效或杰出工作绩效的潜在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
19 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93 即胜任特征是指” 能将某一工作( 或组织、 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 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 、 特质、自我形象、 态度或价值观、 某领域知识、 认知或行为
戴维— 克米兰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法而提出来的行为事件访谈法 。 麦 它通过让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关键事例 , 包括正面和负面 事件各两到三项。 然后让他们详细地描述事件的起因、 过程、 结果以及事件 所涉 及的 范 围及影 响 的层面 等 , 还要 求描 述 当时 想法 , 结 失败 或成 功 的 并总 原因。 然后 , 对访谈内容进行 内容分析 , 来确定访谈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 征。 通过对比担任某一任务角色的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胜任 特征差异 , 从而建立该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 追踪研究还发现. 在所有 新聘任的管理人具中, 达到胜任特征标准要求的表现出色者的人数大大多于 没有达到胜任特征标准要求的人数。
胜任特征的概念
一、胜任特征的概念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其基本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层面。
1、知识,即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心理学专业知识。
2、技能,即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或从事某一活动的熟练程度,如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
3、自我概念,即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
4、特质,即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某典型的行为方式,如爱冒险。
5、动机,即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如想获得名誉。
其中,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征是比较容易观察的、较为表层的个人特征,而自我认知、特征、动机等属于个体比较隐藏、深层次的部分。
根据麦克里兰博士的观点,胜任力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测量。
他指出,根据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胜任特征可以分为两类:普通胜任特征与特殊胜任特征。
普通胜任特征是指从事工作必要的条件(如知识和技能),但它不能区分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特殊胜任特征是指能够把普通员工与优秀员工区分开的素质,它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衡量。
Spencer夫妇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2】,见图1-1。
根据这个模型,个体特征犹如一座浮在水中的冰山,其中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容易观察和评价,是外显胜任力,是胜任工作和产出工作绩效的基本保证。
这部分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不能区分优秀者和普通者绩效的特征,因而显著性和被识别性较强,通用性弱。
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潜藏于水面之下,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这部分不易被感知且难以被培养,必须有具体的行为特征才能推测处理,但它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主要内在原因。
该模型的提出直接推动了胜任特征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很多学者开始探索建立企业各种职位的胜任特征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师胜任特征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角色和职责,推动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02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角色与 职责
角色定位
战略伙伴
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确保人 力资源策略与整体业务战略相
一致。
业务伙伴
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人力资源管理师作为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其职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职业吸引力和社会 地位。
目的与意义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师胜任特征模型,可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人 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绩效管理
03
掌握绩效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
实施。
04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专业能 力
招聘与选拔
制定招聘计划和策略
根据组织需求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 有效的招聘计划和策略。
筛选简历和面试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筛选应聘者的简 历和进行面试,确保选拔到合适的人 才。
评估候选人
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技能、 能力和潜力等方面,确保选拔到最合 适的人才。
能够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带领团队有效执行。
激励与辅导
激发员工的潜力,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提高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
团队建设
培养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绩效。
团队合作
尊重与信任
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贡献,建立互信的合 作关系。
分工与协作
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协作。
共享成功与失败
共同分享工作成果和责任,形成良好的合作 氛围。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摘要】:新知识经济条件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阐述了胜任力的概念并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人员选拔、薪酬体制、绩效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想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需要企业走战略性发展的道路,需要企业充分利用好组织中的”集体智慧”和”人力资本”。
而在当前企业管理中,工作内容的知识化趋势,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趋向,以及职责边界模糊化的转变,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难题和更高的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胜任力模型理论的提出,为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视角。
一、胜任力概念及内涵最早提出胜任力概念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他在1973年的《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指出用智力测验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因此他提出以胜任力作为评价的依据。
胜任力(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任职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特征由上至下可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技能、知识、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
我们可以把胜任特征描述为一座浮在水中的冰山(如图1),水上部分代表表层显性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是一种看得见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及工作结果中所表现出来。
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特征
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特征1.卓越的沟通能力:人力资源经理负责与员工和管理层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传达组织政策、规定和目标。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倾听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2.强大的人际关系能力:人力资源经理需要处理员工之间的冲突和问题,协调和解决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能够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工作关系,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员工满意度。
3.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经理需要对组织的运营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数据和信息分析研究,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他们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问题和机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4.策略思维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经理需要能够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和计划,与组织的长期目标和发展计划相一致。
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提出针对员工发展、激励和保留的创新方法,并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不断改进。
5.坚定的道德和职业操守:人力资源经理作为组织的代表,需要遵守道德和职业规范,保护员工的权益并维护组织的声誉。
他们应该以正直和诚信为原则,处理敏感问题,维护公正和公平的工作环境。
6.强大的组织和计划能力:人力资源经理负责管理和监督组织中的员工和资源,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计划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有效地安排工作和资源,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并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和变化。
除了上述特征,人力资源经理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技能和知识,如法律法规、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培训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一个胜任力强的人力资源经理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为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组织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成功要素,从而提升人力资源决策的针对性和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确定优秀绩效标准胜任力模型通常被用来确定优秀绩效的标准。
通过分析高绩效员工的行为特征和发展需求,组织可以明确优秀绩效的构成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胜任力模型。
这种模型不仅为招聘、选拔和培训员工提供了明确的参考标准,也为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提供了依据。
二、识别员工核心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有效地识别员工的核心能力。
通过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估,组织可以了解每个员工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弥补传统考核不足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往往只关注员工的工作结果,而忽视其工作过程和投入程度。
而胜任力模型关注的是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这使得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
通过将胜任力模型引入考核体系,组织能够更好地评估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四、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胜任力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科学和合理的依据。
例如,在晋升选拔时,组织可以根据员工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决策,这有助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时,胜任力模型的分析结果也可以作为参考,帮助组织更好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五、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通过应用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绩效表现,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同时,这也有助于组织明确自身的绩效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
例如,某公司通过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成功地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该公司在评估员工绩效时,不仅关注其工作成果,还对其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什么是胜任力模型 (2)1.2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3)2. 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 (4)2.1 任务分析和职责描述 (5)2.2 胜任力识别和定义 (6)2.3 胜任力水平的设定 (7)2.4 模型的验证和完善 (9)3. 胜任力模型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应用 (10)3.1 招聘和入职 (11)3.1.1 职位描述的优化 (12)3.1.2 招聘宣传的针对性 (14)3.1.3 面试问题的构建和评估 (15)3.2 培训和发展 (16)3.2.1 培训内容的确定 (17)3.2.2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 (18)3.2.3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19)3.3 绩效管理 (20)3.3.1 绩效目标的设定和评估 (22)3.3.2 绩效反馈机制的建立 (23)3.3.3 薪酬和晋升机制的制定 (24)3.4 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 (25)3.4.1 人才配置和调配 (27)3.4.2 团队建设和合作机制 (28)4. 胜任力模型在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29)4.1 案例一 (30)4.2 案例二 (31)4.3 案例三 (33)5. 结论与展望 (35)5.1 胜任力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 (36)5.2 未来发展趋势 (37)1. 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探讨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我们将定义胜任力模型,并解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通过实例说明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进而分析其在招聘、选拔、培训与发展等多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还探讨了胜任力模型与战略匹配的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模型持续适应组织环境和行业变化。
我们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并提供改进和优化胜任力模型的建议。
通过本文档,读者将能够理解胜任力模型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人才的有效管理和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1.1 什么是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是一种描述特定工作岗位或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性格特征的框架。
华为:胜任能力素质模型 及在人力资源各模块的应用
素质模型建立的过程
利用行为访问技术访问优秀研发员工。 将访问录音逐字逐句地转写成文字。 从中文本找出可供分析的资料。 对可分析的资料编码、归类、命名。 统计各素质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 将频率最高的几种素质分级,并给每个级别提供行为说明。
华为优秀研发员工的主要素质
为公司的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提供指导和参照。
采用行为访谈技术的缘由
传统的符号操作式智力测验不能预测学习成绩之外 的工作业绩。
标准化人格特质测验在工业情境中的有效性不好。 McClelland等提出的工作素质评估技术能够找出
与工作有关的知识、能力、技巧及其它素质。 这些素质是从工作行为中取得的,故能够推论到其
你会如何处理那些比较难于合作的人?(理论性问题) 你擅长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吗?(引导性问题) 作为项目主管,请告诉我一件你教导项目组中某位难
也常被称作群体管理、群体助长、冲突解决和激励他人等。
相关的研究发现
Robert Kelley和Janet Caplan对贝尔实验室中最杰出的10% 至15%的研究人员的特征进行研究。
这些人在IQ和性格特征上与其他研究者没有显著不同。 这些人会多花时间与在关键时刻可能有帮助的人建立关系。 此外,这些人善于人力的组织和协调、能领导众人达成共识、
与坚韧性关系密切的素质
成就导向 自信 学习能力 影响力
主动性
主动性的含义
个人在工作中不惜投入较多的精力。 提前预计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
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或创造新的机遇。 这种品质也被称为决断力、策略性的未来导向和前瞻性等。
主动性的表现
在不利的情形下没有怨言和恶意,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即便受到 他人的反对也会按照自己的意见和计划坚持将事情做下去。
通过胜任力模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通过以上实践案例可以看出,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具 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员工的能力水平,为绩效目标的设定提供 了科学依据。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也使得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公正,为员工的培训 和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从胜任力模型视角出发构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企业绩 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员工的能力状况, 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有益参考。
在新体系下,该公司首先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建立了领导力、技术、 市场营销等领域的胜任力模型库。然后,将新体系应用于招聘流程,通过对比模 型库筛选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和胜任力模型, 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高了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最后,为员工作出了基于 胜任力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然而,构建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 优化和完善。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和管理机制,以保障胜任力模型在 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经 理胜任力模型将会不断完善,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具有 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构建胜任力模型的目标、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筛选 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确定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指标、编写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收 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等步骤,为构建国内人力资 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提供参考。
2、评估员工能力:根据胜任力模型中的能力要求,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评 估,了解员工在各项能力素质上的表现,为制定个性化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方法提 供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胜任素质模型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胜任素质模型分析报告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人员素质模型分析与意见专业:工商管理班级:102021-2组长:李光耀组员:吴小倩邱悦王睿嫣吕鹏指导教师:金环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年3月31日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层胜任力素质模型分析与意见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公司在人力资源考核当中运用到胜任力素质模型分析,这就要求胜任力素质模型必须能推动战略的实现,以保证变革能够与组织与愿景、使命及企业目标结合起来。
开始运用胜任力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能力、态度与意识三个层次,也可以按功能分为通用胜任力、企业特有胜任力和职能特有胜任力三大类型。
通常用冰山模型(附件:1)描述胜任力的构成。
知识与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力特征,表露于水面之上,很容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属于能力、态度与意识类深层的胜任力特征,隐藏在水下,很难发掘与描述。
那些深藏的、内隐的特征往往是决定人们的工作行为及绩效结果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被称为“组织发展的优秀基因”——达到某一工作角色胜任力要求的人员在工作中更可能取得优秀的工作表现与绩效;反之,没有具备相应胜任力要求的员工绩效表现优异的可能性则较低。
从这个角度看,根据胜任力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可以保证组织人力资源发展的连续性和组织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而胜任力系统的建立可以使组织拥有普遍认同的描述绩效标准和期望的语言,加强个人行为和公司目标之间的联系,最终将促使团队和组织潜在能力的提升。
因此,对胜任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被视为企业的战略性武器。
据调查一个国家电力企业(国家电网)企业,由于本行业属于垄断行业,专业管理人员紧缺,比较适合采用内部人员提升为主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在此战略指引下,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完成中、高层人员的顺利培养和储备工作;此外,还需部分引入空降兵以弥补内部人才的不足。
但该公司以往只注重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工作所需的素质考察却较少,在员工的培养、保留和激励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人才培养与储备情况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人力资源管理)胜任特征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特点解析与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睁开,创新在工作活动和企业睁开中越来越重要,人员、职位、组织三者的般配关系越来越趋向动向化。
怎样有效地经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获取竞争优势,这是研究者与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来几年来,胜任力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供给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使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一、胜任力与胜任特点解析胜任力 (competency) 看法的产生能够追想到 20世纪 50年代 John Flanagan 的研究, Flanagan 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重点事件技术(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CIT) 。
诚然 Flanagan 当时没有提出胜任力的看法,但他确立了一种新的察看个体行为的方法 . 这种方法与传统人才测评中依赖智力测试和能力倾向测试的思路差异很大。
今后在重点事件技术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们将其睁开成为成立工作胜任力模型的一种路子。
胜任力看法在学术与管理领域引起人们的宽泛关注,源于美国学者 David C.McClelland ,l973 年公布的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该文从挑战传统的智力看法和人们对其信念出发提出了胜任力看法,试图据此找出以致那些绩效优秀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其他最显然特点。
该文公布此后,胜任力问题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好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平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特质 (McClelland ,1993) 。
有些研究者认为,胜任力是指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术、能力和知识等重点特点。
但这其实不意味着任何知识、技术、能力、价值观等都形成胜任力,胜任力也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组成胜任力的特点有三个重要特点: (1)与工作绩效有亲近的关系,甚至能够展望员工的未来工作绩效;(2) 与任务情况相联系,拥有动向性;(3) 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一般者。
岗位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近几十年来,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寻求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切入点和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国的企业界和理论蚧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20世纪中后期,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米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的研究成果,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曙光,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即对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外显特片到内隐特征综合评价的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对于人员担任某种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及其组合结构有明确的说明,也能成为从外显到内陷特征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尺度和依据,从而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前提。
岗位胜任特征是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
一、胜任特征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想成为工作团队中的领导);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如喜欢冒险);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如想获得权利、喜欢追求名誉)。
员工个体所具有的胜任特征有很多,但企业所需要的不定定是员工所有的胜任特征,企业会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组织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员工胜任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特征,为以此为标准来对员工进行挑选。
这就要运用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法提炼出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胜任特征,即员工最佳胜任特征能力。
A、个人的胜任力: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B、岗位工作要求: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C、组织环境:指个人在组织管理中可以做什么;交集部分是员工最有效的工作行为或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和职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需求,构建一套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特定岗位上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模型。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胜任特征:信息技术素养: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分析、云计算、大数据等,以便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创新思维: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敢于尝试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需求和管理问题。
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团队的协同合作,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领导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能够带领团队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以期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来优化和重塑其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文化和客户关系,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胜任力是指特定岗位或人群中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胜任素质特征的总和。
胜任力模型是由美国的麦克利兰教授提出,最早应用于人员的选拔,后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逐渐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中去。
本文主要针对胜任力模型在人员选拔、员工培训和绩效考核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1、人员选拔传统的人员选拔只注重对候选者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外显因素的考察,而忽略了对能力素质、价值观念、人格品质等深层次因素的考察。
这就可能导致选拔的人才与企业文化及岗位需求不符,从而增加企业人员配置的成本,影响选拔工作的效率。
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员选拔,在对候选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还根据公司要求对候选者的能力素质、工作动机等潜在因素进行了评价。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员选拔过程首先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企业文化特征明确选拔标准,然后依据选拔标准设计选拔题目,通过标准化的题目和选拔流程设计提高人员选拔的效率。
在此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不仅帮企业找到匹配的人选,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还可以向员工传递组织期望,引导员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定位,达到人岗匹配的目的。
2、员工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获得当前或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或技能。
培训的切入点应该是解决现有问题、满足未来需求。
但现今企业往往是沿用过去固有的培训体系或是根据公司领导的要求开展培训,这使得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由当事人自己提出课程申请,然后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的申请进行培训规划,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就像“患者自医”,对员工真正缺乏的、导致其绩效不佳的因素没有针对性。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是根据企业现阶段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进行设计,课程的针对性和体系化较强。
通过对员工的胜任能力评估,发现其素质水平与胜任力模型要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员工的培训发展计划,从而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
3、绩效考核胜任素质是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素质特征,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对员工业绩的考核,还应包含对员工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考核。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这也对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企业而言,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就要不断的引进优秀的人才。
由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以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胜任力模型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胜任力模型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随着市场不断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较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当企业应用胜任力模型时,企业要注重员工绩效考核,加强企业创新,对员工有充分的了解以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和价值,同时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胜任力模型概述胜任力模型注重从员工、岗位的角度来考虑,即让角色从事合适的岗位,给岗位分配合适的工作人员,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胜任力模型的行业差异明显,会根据各个行业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反映。
同时其也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精细化的方案。
各个企业的情况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所以在具体如何应用胜任力模型时也会不同。
同时,胜任力模型存在阶段性的特征。
企业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会发生改变,胜任力模型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一)应用于人才选拔。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即让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岗位。
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会注重考查应聘者的学历、技术等。
尽管这些特征会给企业提供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却忽视了应聘者的内在特征。
如应聘者的性格等。
在胜任力模型中,人才选拔会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企业现阶段的需求,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手段来考察应聘者。
考官在对应聘者进行考核时,要以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应聘者的业务能力和内在品质进行考核,同时结合特定岗位的特征,来选拔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任特征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工业工程网时间:2009-02-05 22:45来源:未知作者:网友点击: 5次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新在工作活动和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人员、职位、组织三者的匹配关系越来越趋向动态化。
如何有效地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获取竞争优势,这是研究者与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胜任力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新在工作活动和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人员、职位、组织三者的匹配关系越来越趋向动态化。
如何有效地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获取竞争优势,这是研究者与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胜任力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一、胜任力与胜任特征分析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John Flanagan的研究,Flanagan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CIT)。
虽然Flanagan当时没有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但他确立了一种新的考察个体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人才测评中依赖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的思路差异很大。
后来在关键事件技术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们将其发展成为建立工作胜任力模型的一种途径。
胜任力概念在学术与管理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源于美国学者David C.McClelland,l973年发表的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该文从挑战传统的智力概念和人们对其信念出发提出了胜任力概念,试图据此找出导致那些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异的最显著特征。
该文发表之后,胜任力问题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通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McClelland,1993)。
有些研究者认为,胜任力是指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关键特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等都形成胜任力,胜任力也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构成胜任力的特征有三个重要特性:(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的未来工作绩效;(2)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一般者。
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它们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但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
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近些年来,通过胜任特征分析(Competency Modeling),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多种胜任力模型。
例如,Spencer等人总结自己多年的研究之后认为,企业家的胜任力模型包括以下胜任特征:(1)成就:主动性、捕捉机遇、坚持性、信息搜寻、关注质量、守信、关注效率;(2)思维和问题解决:系统计划、问题解决;(3)个人成熟:自信、具有专长、自学;(4)影响:说服、运用影响策略;(5)指导和控制:果断、监控;(6)体贴他人:诚实、关注员工福利、关系建立、发展员工。
时勘、王继承等人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对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十项胜任特征:影响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能力、主动性、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和发展他人。
本文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探讨胜任特征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意义。
根据现有研究,我们认为,所谓胜任力,就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
胜任特征分析或胜任力分析(Competency Modeling)就是通过系统的工作胜任特征研究,对某一职位建立工作胜任力模型(Job Competency Model)的过程。
所以,有的学者把胜任特征分析称为胜任力特征分析;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我们更赞成使用前者。
综合现有研究,从绩效管理出发,我们认为胜任特征的系统分析需要全面考虑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境条件。
影响胜任力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它们表明人们可以或可能做什么。
与胜任力关联的行为特征是指在相似情境下能实现绩优效果的关键行为。
行为特征可以看作是在特定情境下一组个体特征的组合与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相似的情境下这种行为特征可能反复出现。
近些年来,在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中,行为特征量表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同时,胜任力是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不同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力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要求人所拥有的素质及其组合结构直接指向任务目标,这和传统的人职匹配的要求一致,而胜任力更突出内隐因素(如价值观、动机、态度、文化等)的匹配,即要求个体一方面能够满足特定工作和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个体的内在特质与组织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之间有一致性,符合组织发展的要求。
也就是说,传统的人与职位的匹配关注满足岗位当前需要的素质,而胜任力研究更加强调帮助组织达成当前目标及战略意图的潜能。
其次,群体气氛、组织文化、组织支持等环境因素能推动胜任力的表现与发展。
在一般情况下,员工只做那些他们认为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人的能力远远超出目前他们所做的范围,当员工在群体中受到启发和支持,对自我的看法发生改变,看到自身的更大潜能时,他们的表现会更好。
通过胜任特征分析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程序简要说来,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定义绩效标准。
可以采用指标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提炼出鉴别工作优秀的员工与工作一般的员工的绩效标准。
这些指标应有硬指标,如利润率、销售额等,还必须有软指标,如行为特征、态度、服务对象的评价等。
第二步,选取分析样本。
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绩效标准选择适量的表现优秀的样本和表现一般的样本,并以此作为对比样本。
第三步,获取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
有许多种方式,但一般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一般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访谈,获得关于过去事件的全面报告,然后通过独立的主题分析,对导致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整理归类,整合各自的结果,形成区分绩优者和一般者的关键行为。
第四步,建立胜任力模型。
对上述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两组样本的共性和差异特征,并根据存在区别的胜任特征构建胜任力模型。
第五步,验证胜任力模型。
可以选择另外两组样本重复上面的第三步和第四步,进行效度检验。
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效标对所得模型进行比较、评价。
二、胜任特征分析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胜任特征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新的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的发展。
下面重点讨论胜任特征分析在理论和技术上对职位分析、人员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的发展。
(一)职位分析传统的职位分析较为注重工作的组成要素,是一种岗位导向的分析方法。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变革的不断进行,传统的职位分析已经不能在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中发挥中心和基础的作用。
这样,如何使职位分析更加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是近年来学者和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职位分析的重大进展主要在于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职位分析的提出和应用。
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是以胜任力为基本框架,通过对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和组织环境与组织变量的两方面分析来确定岗位胜任要求和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一种人员导向的职位分析方法,具有更强的工作绩效预测性。
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要求把胜任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种新思路贯穿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中去,使“人员——职位——组织”匹配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途径。
随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越来越趋向于未来导向和战略导向,即按照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重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确认职务要求。
(二)人员招聘与选拔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胜任力的人员选拔,挑选的是具备胜任力和能够取得优异绩效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做这些工作的人。
因此,人——职匹配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匹配上,还必须重视内隐特征的匹配。
这样做的理由是,处于胜任特征结构表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而处于胜任特征结构底层的核心动机、人格特质等,则难于评估和改进,但对胜任力却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基本假设是:只有具有与企业哲学、企业使命一致的人格特质和动机的人,才可能与企业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可能被充分激励而具有持久的奋斗精神,才能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为过程中造就卓越的组织。
同时,在人员的选拔与配置中,为了做到人——职位——组织三者之间的匹配,仅仅考察工作胜任特征的共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给不同的岗位构建不同的工作胜任力模型(工作胜任特征的评价标准),明确特定的胜任力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重点在于设计哪些情境可以考察这些胜任因素,怎样的测验或面试设计才是有效的。
例如,赢得杜邦、柯达、通用电气等大客户的罗森布路斯国际旅游公司对应聘者要经过仔细挑选,寻找的是善于团队工作和富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人。
公司总裁罗森布路斯认为,与工作经验、过去的薪水和其他传统简历上所列的条目相比,应聘者的善良、同情心、热情更重要。
在该公司,应聘基层职位的求职者要经过3-4小时的面试。
对于高级职位,罗森布路斯邀请一个应聘销售总监的候选人及其太太和自己一起出去度假,“在假期的第三天,开始有结果了。
”他们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尽可能真实地发现求职者的个人特征,评价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工作所需要的关键胜任特征。
所以当这一行业的平均人员流动率高达45%—50%时,该公司的流动率只有6%,这也就不奇怪了。
可见,运用胜任力模型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人员招聘录用的质量,有利于降低人员流动率和管理成本,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员工培训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职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能。
组织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确定培训内容、培训设计和培训效能评价。
培训内容来源于组织当前或以后发展的潜在需要,依据职位分析中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重点内容是高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