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复习提纲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复习提纲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北宋的建立:______年______(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______(东京)。

(相关典故:“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2.北宋的局部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减弱;造成冗官、冗费。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影响:财政支出大,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导致宋朝积贫积弱。

四、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在位皇帝: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经济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官僚特权,增加国家赋税收入);____________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上:____________(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5.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启示: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等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二、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以“和”为主重要事件:1、北宋与辽:_________统治时,宰相_______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__________”内容:辽退兵,宋给辽________。

2、宋夏和议宋夏议和:元昊向宋_________,宋给西夏_________;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和议抗金名将_______在_______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政权更迭示意图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灭金——元灭南宋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1、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二)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辽和战──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岳飞抗金:(1)抗金成果:郾城大捷(2)岳飞遇害: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知识体系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内容提要】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一)儒学的复兴1.背景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2.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3.主要思想①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

③道德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

④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4.理学的影响①“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②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③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1)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2)特点: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岁币”;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金朝(1115-1234)“猛安谋克”(兵农合一)制度;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一)北宋(960年——1127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 措施: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 重文轻武的影响: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习提纲(川教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习提纲(川教版)精编版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知识要点1. 各族政权简表2.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北宋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1004年,辽与北宋发生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

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30万“岁币”)。

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

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5.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同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今河南境内)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141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每年给金50万“岁币”),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随堂练习1. 默写:各族政权简表2. 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发动“__________”,建立北宋。

北宋基本结束了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______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__________”。

1038年,_____族首领_____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______年,北宋与西夏议和。

______年,南宋与金议和。

人们常用“流芳千古”来形容南宋爱国将领______。

3. 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几个和约。

答:积极:这些和议的达成,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方的发展。

消极: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宋的负担。

———————————————————————————————————————————答:积极:消极:4.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提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内容提要】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是中国历史由中古向近古转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

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最终源于漠北的蒙古族迅速崛起,半个世纪内先后灭掉西夏与金,之后建立元朝,再次实现中国统一。

为巩固统一,政治上中央与地方分别实施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经济上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民族关系上设立专门机构宣政院处理宗教与西藏事务;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时空定位】【知识体系】一、辽与西夏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

先后依附于唐时期的大贺氏联盟、后突厥、回纥。

(2)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

耶律德光统治时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改国号为辽。

(3)巩固措施:A.阿保机提倡农业,垦艺荒田,接受农耕生活;B.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C.政治上采取“藩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事务。

2.辽宋的和战:(1)“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辽军南征逼近东京,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士气大振,辽宋议和。

和议内容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

(2)意义: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贸易兴旺;加强民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3.西夏的建立(1)建国: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党项族为羌族的一支,唐中以来活跃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唐末形成藩镇割据。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复习提纲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复习提纲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1.辽(916-1125年)——契丹族
①政权建立: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黑龙江阿城)。

②制度:南北面官制(特点:因俗而治);四时捺钵制。

③灭亡:1125年,被金所灭。

2.西夏(1038-1227年)——党项族
元昊,定都兴庆府(宁夏银川)。

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1115-1234)——女真族
①政权建立: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

②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

③制度:实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

④灭亡:1234年,被蒙古所灭。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①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北京)。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③措施
a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b实行行省制度;c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d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宣政院(管理吐蕃);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西域);澎湖巡检司(台湾)。

★行省制
目的:便于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影响:①行省制度极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④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不同民族的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即开封)。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②调换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2、加强君主专制: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三、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巩固统治。

2、表现: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继续重文轻武,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

——措施: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作用: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即营造了读书风气,提高了社会文化素养,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也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P29地图)政权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 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北宋 960年汉族赵匡胤东京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和1、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背景: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临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内容: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着和平局面。

2、宋夏议和,订立和约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1115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金灭辽,再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占东京,北宋灭亡)二、南宋的建立(P39地图)北宋灭亡后,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宋朝经济发展原因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

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

(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

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下)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下)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下)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地位:(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2.在地方(1)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在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外设置了10个行省(也可称“行中书省”)。

行省之下,设置了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2)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Tip: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西藏:元朝设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直接统辖西藏地区。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Tip:元朝统一的意义:(1)结束长期分裂,为以后统一打下基础。

(2)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

(3)行省制度的确立和对边疆起地区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荣的是大相国寺。

3.瓦子、勾栏(1)瓦子和勾栏出现的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级不断增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3)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

4.宋元杂剧地位:宋元时期戏剧演出的主要形式。

5.传统节日: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二、宋词概况:词在唐朝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提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内容提要】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宋代人口过亿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作物熟制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

农业效益增加也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作物熟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矿冶业: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2.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3.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5.城市的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6.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三、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移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两宋时期(一)北宋(960 年一一1127 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措施:a.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重文轻武的影响:a.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3.宋朝的治国策略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的影响是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 分割地方权力。

6、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8、《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9、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实现了中华各民“再次统一”。

10、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度。

11、隋朝和元朝的相似之处是:都完成全国的统一,都进行了制度创新(科举制、行省制度)12、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

13、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元昊建立西夏;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1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讲的是岳飞抗金的故事。

15、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元朝设立的宣政院。

16、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对海外贸易态度),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措施)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

“史学两司马”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和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史书)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其代表人物是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17、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达到了古代辉煌的顶点,当时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宋朝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18、古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印刷术:利于文化传播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填空式提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填空式提纲

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宋朝的农业①一年两熟的稻麦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__________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_______的发展。

(2)辽夏金元的农业:_______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1)宋朝的________有重要改进。

①宋朝出现了以___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_______和_______。

③宋元时期的瓷器大量_______,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_____________。

(2)________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①北宋____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朝商业的繁荣(1)_________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官方设置_____进行互市交易,_________也相当活跃。

2.货币量的增加(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_______。

(2)_______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的繁荣(1)___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______、_____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_______、______、明州等。

4.城市的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政权分立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重大事件辽契丹族916耶律阿保机上京澶渊之盟北宋汉族960赵匡胤汴京(开封)陈桥兵变西夏党项族1038元昊兴庆宋夏和议金女真族1115完颜阿骨打会宁岳飞抗金南宋汉族1127赵构临安靖康之变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农业1、引进占城稻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手工业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商业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4、外贸范围广思想控制: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文化科技:文化成果: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科技成果: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提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提纲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2)经济作物:①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②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元代黄道婆),推动纺织业的发展。

(3)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一亿。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

毕昇活字印刷术(4)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1)贸易:①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②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2)货币:①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3)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4)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城市:①出现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及元代杭州、元大都;②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特点:①突破坊市空间;②突破时间限制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3.从两汉到宋元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陆路;唐——海陆并举;宋元——海路。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眼于加强友好往来。

(3)海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西方商人给中国带来宗教;中国四大发明等科技也相继西传。

(东学西传)(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

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

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

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2.元朝建立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

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

统编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复习提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统编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复习提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江南社会发展的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发展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第一组:都市贸易的繁荣:(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①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②街道和宅巷之内可以开设店铺;③经商时间不在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④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

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

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

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

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

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③宋夏和议:宋夏和约:1044年,宋夏订和约,夏对宋称臣,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___银、绢、茶叶等“________”,重新开放边疆_________。

作用: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_________边境地区的发展。

5 辽、西夏封建化:辽西夏统治者推行汉法,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迁移_________北上,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宋金南北对峙
1.金政权建立:1115年,________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_____政权,定都会宁。

2. 金灭辽,灭北宋。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_____________ ”。

3. 南宋建立:1127年,_____(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____,史称“南宋”。

4. 宋金对峙:
①郾城大战。

1140年,______率宋军取得郾城大战的胜利。

有效遏制了金的掠夺战争,使______地区相对稳定。

②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和议,_____对_____称臣,割地,送交_____,形成__________局面。

5.金的封建化:金在政治、经济、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并将女真人迁至_______地区,促进民族融合。

1 含义:经济重心从______流域转移到_______流域。

2 经过:①东晋南朝:江南开发(南北均衡)②唐末、五代:江南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经济重心南方完成“苏湖熟,天下足”说明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 表现:①农业:优良品种__________推广,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先进插秧工具________在南方使用。

②手工业:a采煤业:____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b冶铸业:_______质量、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________水平。

c制瓷业: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中国因此被誉为______。

d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_______________意识。

③商业:a城镇出现:宋代________周围和_______交通要道出现大量的_______。

b纸币的出现:______前期,_______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

c海外贸易繁荣:_________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设______,“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______很广;南宋时期,_____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4 特点: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繁荣
相对唐朝的进步:城市突破了市坊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外贸发达。

②中外经济交流频繁,由海陆并举到海路为主
原因:a政府鼓励,政策支持;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c科技进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少数民族崛起,陆路交通阻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