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的护理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酗酒等。 了解近期有无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等。 了解有无慢性炎症、溃疡等疾病史,如经久不愈的窦道
和溃疡可因长期局部刺激而发生癌变,胃癌与萎缩性胃 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有关;有无病毒、细菌、寄生 虫感染史。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观察病人所处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是否有致癌物暴露,
【分类与分期】
③交界性肿瘤:临床还有少数肿瘤在形态上属良性,但常 呈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可出现转移,生物学 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为交界性肿瘤,如腮 腺混合瘤。也有的肿瘤虽为良性,但显示出恶性生物学行 为,如颅内良性肿瘤伴颅内高压。
【分类与分期】
2.分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正确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为国 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
癌、肠癌、乳腺癌,在农村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 食管癌、肠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了解。多年来通过流行病学的 调查及实验与临床观察,发现环境因素与行为对人类恶 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约80%以上的恶性肿瘤 与环境因素有关。
• 环境因素可分为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机体的内在因素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护理评估】
2.全身表现: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常出现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贫 血、低热、乏力、消瘦等,发展至全身衰竭时可表现为 恶病质,尤其消化道肿瘤可较早出现恶病质。某些部位 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而引起全身性 改变,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高血压,甲状旁腺腺瘤 引起骨质改变,颅内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定 位症状等。
【病理生理】
• 细胞学上良性肿瘤近似正常细胞,少有核分裂象。恶性 肿瘤则有去分化或不典型增生(间变),表现为浸润性 生长并伴转移。
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 三个阶段。从病理形态上看癌前期上皮增生明显,伴有不 典型增生;原位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系未突破基底膜的 早期癌。浸润癌则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 坏和侵蚀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
2.影像学检查:X线、B超、造影、放射性核素、CT、MRI 等各种检查方法可明确有无肿块,明确肿块部位、形态和 大小等性状,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性质的判断。 3.内镜检查:应用金属或纤维光导的内镜可直接观察空腔 脏器、胸腔、腹腔及纵隔等部位的病变,同时可取活体组 织作病理学检查,并能对小的病变进行治疗,如息肉作摘 除治疗;还可向输尿管、胆总管或胰管插入导管作X线造 影。常用的有食管镜、胃镜、结肠镜、直肠镜、支气管镜、 腹腔镜、膀胱镜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2.内在因素: ①遗传因素:与癌症的关系虽无直接证据,但有遗传倾向 性,如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 ②内分泌因素:较明确的是雌激素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催乳素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生长激素具有促癌作用。 ③免疫因素:具有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患恶性肿瘤, 如艾滋病病人易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 制者,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护理评估】
5.放射性核素检查:显示脏器内的占位性病变。 6.手术探查:适用于高度怀疑又难确诊的恶性肿瘤,诊断 和治疗同时进行。 (四)心理-社会状况: 1.认知程度:评估病人对疾病诱因、常见症状、拟采取的 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化疗、放 疗、介入治疗、疾病预后及康复知识的认知及配合程度。
【护理评估】
(4)基因或基因产物检查:基因诊断主要利用了核酸中 碱基排列具有极其严格的特异序列的特征,根据检测样 品中有无特定序列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 因,从而作出诊断。基因检测敏感而特异,常早于临床 症状出现之前,因可对手术切缘组织进行检测,如阳性 则易复发,有助于评估预后。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4.病理学检查:为目前确定肿瘤的最直接而可靠的依据, 包括细胞学与组织学两部分。 (1)细胞学检查包括胸水、腹水、尿液沉渣及痰液与阴 道涂片检查;食管拉网、胃黏膜洗脱液、宫颈刮片及内镜 下肿瘤表面刷脱细胞检查;细针穿刺抽取肿瘤细胞进行涂 片染色检查。 (2)组织学检查则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性质等, 通过钳取活检、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然后进行石蜡切片 或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活组织检查有可能促使恶性肿瘤扩 散,应在术前短期内或术中进行。
第九章 肿瘤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肿瘤病人围术期的护理和三级预防措施。 2.熟悉肿瘤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 3.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分类和分期。 4.熟练掌握肿瘤的护理评估方法,能运用肿瘤护理的知识 对肿瘤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概述
• 概念:肿瘤是机体细胞在不 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 下,产生过度增殖或异常分 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护理评估】
2.心理反应: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包括疾病诊断的心理 承受能力,对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心理反应。 3.经济和社会支持状况:评估家庭对病人手术、化疗、放 疗的经济承受能力;家属对本病及其治疗方法、预后的认 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家属与病人的关系和态度;病人 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处理原则】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外界因素:
①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质的长期 接触史,如亚硝胺类与食管癌、胃 癌和肝癌有关;烷化剂(有机农药、 硫芥等)可致肺癌及造血器官肿瘤;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煤焦油、沥 青等)与皮肤癌、肺癌有关;氨基 偶氮类化合物染料易诱发膀胱癌、 肝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②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可致皮肤癌、白血病;紫外线可 引起皮肤癌;石棉纤维与肺癌有关;滑石粉与胃癌有关。 ③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 巴瘤相关;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 肝癌有关。另外,真菌、寄生虫亦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如 华支睾吸虫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日本血吸虫与大肠癌的发 生有关等。
• 良性肿瘤应完整手术切除,临界性肿瘤必须彻底手术切 除,否则极易复发或恶性病变。恶性肿瘤常伴浸润与转 移,可根据病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 疫治疗、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及心理 治疗等综合疗法。
• I期以手术治疗为主;II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原发肿瘤 切除或放疗,必须包括转移灶的治疗,辅以有效的全身 化疗;III期采取综合治疗,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 疗;IV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治疗。
【护理评估】
(3)梗阻:肿瘤膨胀后造成空腔脏器阻塞,可发生绞痛 及相应的梗阻表现。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大肠癌 可致肠梗阻。胰头癌可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黄疸。支气管 癌可引起肺不张等。
(4)溃疡:晚期常有溃疡、出血、感染,破坏所在器官 的功能和结构。体表或空腔脏器的肿瘤生长迅速,可因 供血不足而继发坏死或感染而溃烂。恶性肿瘤常呈菜花 状或肿瘤表面溃疡,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护理评估】
(5)出血: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发生Biblioteka Baidu织破溃或血管破 裂可有出血。上消化道肿瘤可有呕血或黑便。下消化道 肿瘤可有血便或黏液血便。泌尿道肿瘤可见血尿。肺癌 可有咯血或血痰。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 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6)转移症状:恶性肿瘤通过直接蔓延、血行或淋巴转 移和种植性转移。当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可有区域淋巴 结肿大。若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可有相应表现,如骨转移 可有疼痛、病理性骨折等,肺转移可有咳嗽、胸痛等。
【病理生理】
3.转移: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浸润生长,而且因 细胞间黏附力小,易脱落向远处扩散,形成转移。 ①直接蔓延: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如 直肠癌侵及骨盆壁。 ②淋巴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也可出现“跳 跃式”转移,此外,还可发生 皮肤真皮淋巴管转移,有些可 形成卫星结节。
恶病质
【护理评估】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及大便常规检查,其阳性结果并
非是恶性的特异性标志,但该类检查阳性结果常可提供 诊断线索。如恶性肿瘤病人常可伴血沉加快;泌尿系统 肿瘤病人可见血尿;胃癌病人可伴贫血及大便隐血;大 肠肿瘤病人可有黏液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
【护理评估】
2.血清学检查:用生化方法测定人体内由肿瘤细胞产生的, 分布在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的肿瘤标记物,如酶、 激素、糖蛋白和代谢产物,可间接了解肿瘤的情况。大 多数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和动态观察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 鉴别、判断疗效和预后、提示治疗后是否复发和转移。 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有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 氢酸。
• 新生物一旦形成后,不因病 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 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 织与器官。
概述
• 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与恶性。随着疾病谱的 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位 居我国男性死因的第二位,女性死因的第三位。
• 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死亡约140余万。 • 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城市依次为肺癌、胃癌、肝
【护理评估】
(3)免疫学检查:近年来肿瘤的诊断 主要采用胚胎抗原、相关抗原和病毒 抗原来检查自体内肿瘤。常用的肿瘤 免疫学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对 肝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 前列腺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均有 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也存在一 定的假阳性。
【病理生理】
③血行转移: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 骨骼及脑部的微血管床,造成转移,如腹内肿瘤可经门静 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④种植性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 移,如肝癌种植转移至盆腔。
【分类与分期】
1.分类: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肿瘤分为良性 与恶性两大类。 ①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如纤维瘤、脂肪瘤。无浸 润和转移能力,良性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 性生长、速度缓慢,色泽和质地接近相应的正常组织。瘤 细胞分化成熟,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小,少有核分裂象。 彻底切除后少有复发。对机体危害小。但长在重要部位可 威胁生命,部分良性肿瘤可恶性变。
【分类与分期】
②恶性肿瘤:包括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者)、肉瘤(来源 于间叶组织者)及胚胎性母细胞瘤等,少数恶性肿瘤仍沿 用传统名称“瘤”或“病”,如恶性细胞瘤、白血病等。 恶性肿瘤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通常无包膜,边界不清, 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破坏性生长,生长速度快。瘤细胞分化 不成熟,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对机体危害大;病人常因 肿瘤复发、转移而死亡。恶性肿瘤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又 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未分化癌。
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再根据 肿块大小、浸润程度在字母后标以数字0~4,表示肿瘤 的发展程度。1代表小,4代表大;有远处转移为M1,无 为M0。临床无法判断肿瘤体积时则以Tx表示。根据TNM的 不同组合,临床将之分为I、II、III、IV期。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病人有无不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
【病理生理】
2.肿瘤细胞的分化:依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其恶 性程度和预后也不一。恶性肿瘤细胞分为高分化、中分化 和低分化(或未分化)三类,或称I、II、III级。高分化 (I级)细胞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未分化(III级)细 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中分化(II级)的 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分化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 后密切相关。
如长期从事炼钢、染料、橡胶、塑料等工作,有无化学 物质的长期接触史等。 了解病人饮食、营养情况及个人生活习惯、特殊嗜好, 如是否进食霉变食物、腌制品等。 了解病人癌前病史及家族病史。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1.局部表现: (1)肿块:常是体表或浅在肿瘤的首要症状。肿瘤的症
状,依性质不同,其硬度及活动度不同。位于深部或内 脏的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周围组织受压或空腔脏器 梗阻症状。 (2)疼痛:良性肿瘤除直接压迫神经干外,一般无疼痛。 恶性肿瘤晚期侵犯神经,疼痛比较明显,可出现局部刺 痛、跳痛、隐痛、烧灼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尤以 夜间为重。
和溃疡可因长期局部刺激而发生癌变,胃癌与萎缩性胃 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有关;有无病毒、细菌、寄生 虫感染史。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观察病人所处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是否有致癌物暴露,
【分类与分期】
③交界性肿瘤:临床还有少数肿瘤在形态上属良性,但常 呈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可出现转移,生物学 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为交界性肿瘤,如腮 腺混合瘤。也有的肿瘤虽为良性,但显示出恶性生物学行 为,如颅内良性肿瘤伴颅内高压。
【分类与分期】
2.分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正确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为国 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
癌、肠癌、乳腺癌,在农村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 食管癌、肠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了解。多年来通过流行病学的 调查及实验与临床观察,发现环境因素与行为对人类恶 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约80%以上的恶性肿瘤 与环境因素有关。
• 环境因素可分为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机体的内在因素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护理评估】
2.全身表现: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常出现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贫 血、低热、乏力、消瘦等,发展至全身衰竭时可表现为 恶病质,尤其消化道肿瘤可较早出现恶病质。某些部位 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而引起全身性 改变,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高血压,甲状旁腺腺瘤 引起骨质改变,颅内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定 位症状等。
【病理生理】
• 细胞学上良性肿瘤近似正常细胞,少有核分裂象。恶性 肿瘤则有去分化或不典型增生(间变),表现为浸润性 生长并伴转移。
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 三个阶段。从病理形态上看癌前期上皮增生明显,伴有不 典型增生;原位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系未突破基底膜的 早期癌。浸润癌则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 坏和侵蚀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
2.影像学检查:X线、B超、造影、放射性核素、CT、MRI 等各种检查方法可明确有无肿块,明确肿块部位、形态和 大小等性状,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性质的判断。 3.内镜检查:应用金属或纤维光导的内镜可直接观察空腔 脏器、胸腔、腹腔及纵隔等部位的病变,同时可取活体组 织作病理学检查,并能对小的病变进行治疗,如息肉作摘 除治疗;还可向输尿管、胆总管或胰管插入导管作X线造 影。常用的有食管镜、胃镜、结肠镜、直肠镜、支气管镜、 腹腔镜、膀胱镜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2.内在因素: ①遗传因素:与癌症的关系虽无直接证据,但有遗传倾向 性,如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 ②内分泌因素:较明确的是雌激素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催乳素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生长激素具有促癌作用。 ③免疫因素:具有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患恶性肿瘤, 如艾滋病病人易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 制者,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护理评估】
5.放射性核素检查:显示脏器内的占位性病变。 6.手术探查:适用于高度怀疑又难确诊的恶性肿瘤,诊断 和治疗同时进行。 (四)心理-社会状况: 1.认知程度:评估病人对疾病诱因、常见症状、拟采取的 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化疗、放 疗、介入治疗、疾病预后及康复知识的认知及配合程度。
【护理评估】
(4)基因或基因产物检查:基因诊断主要利用了核酸中 碱基排列具有极其严格的特异序列的特征,根据检测样 品中有无特定序列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 因,从而作出诊断。基因检测敏感而特异,常早于临床 症状出现之前,因可对手术切缘组织进行检测,如阳性 则易复发,有助于评估预后。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4.病理学检查:为目前确定肿瘤的最直接而可靠的依据, 包括细胞学与组织学两部分。 (1)细胞学检查包括胸水、腹水、尿液沉渣及痰液与阴 道涂片检查;食管拉网、胃黏膜洗脱液、宫颈刮片及内镜 下肿瘤表面刷脱细胞检查;细针穿刺抽取肿瘤细胞进行涂 片染色检查。 (2)组织学检查则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性质等, 通过钳取活检、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然后进行石蜡切片 或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活组织检查有可能促使恶性肿瘤扩 散,应在术前短期内或术中进行。
第九章 肿瘤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肿瘤病人围术期的护理和三级预防措施。 2.熟悉肿瘤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 3.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分类和分期。 4.熟练掌握肿瘤的护理评估方法,能运用肿瘤护理的知识 对肿瘤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概述
• 概念:肿瘤是机体细胞在不 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 下,产生过度增殖或异常分 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护理评估】
2.心理反应: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包括疾病诊断的心理 承受能力,对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心理反应。 3.经济和社会支持状况:评估家庭对病人手术、化疗、放 疗的经济承受能力;家属对本病及其治疗方法、预后的认 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家属与病人的关系和态度;病人 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处理原则】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外界因素:
①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质的长期 接触史,如亚硝胺类与食管癌、胃 癌和肝癌有关;烷化剂(有机农药、 硫芥等)可致肺癌及造血器官肿瘤;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煤焦油、沥 青等)与皮肤癌、肺癌有关;氨基 偶氮类化合物染料易诱发膀胱癌、 肝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②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可致皮肤癌、白血病;紫外线可 引起皮肤癌;石棉纤维与肺癌有关;滑石粉与胃癌有关。 ③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 巴瘤相关;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 肝癌有关。另外,真菌、寄生虫亦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如 华支睾吸虫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日本血吸虫与大肠癌的发 生有关等。
• 良性肿瘤应完整手术切除,临界性肿瘤必须彻底手术切 除,否则极易复发或恶性病变。恶性肿瘤常伴浸润与转 移,可根据病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 疫治疗、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及心理 治疗等综合疗法。
• I期以手术治疗为主;II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原发肿瘤 切除或放疗,必须包括转移灶的治疗,辅以有效的全身 化疗;III期采取综合治疗,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 疗;IV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治疗。
【护理评估】
(3)梗阻:肿瘤膨胀后造成空腔脏器阻塞,可发生绞痛 及相应的梗阻表现。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大肠癌 可致肠梗阻。胰头癌可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黄疸。支气管 癌可引起肺不张等。
(4)溃疡:晚期常有溃疡、出血、感染,破坏所在器官 的功能和结构。体表或空腔脏器的肿瘤生长迅速,可因 供血不足而继发坏死或感染而溃烂。恶性肿瘤常呈菜花 状或肿瘤表面溃疡,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护理评估】
(5)出血: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发生Biblioteka Baidu织破溃或血管破 裂可有出血。上消化道肿瘤可有呕血或黑便。下消化道 肿瘤可有血便或黏液血便。泌尿道肿瘤可见血尿。肺癌 可有咯血或血痰。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 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6)转移症状:恶性肿瘤通过直接蔓延、血行或淋巴转 移和种植性转移。当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可有区域淋巴 结肿大。若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可有相应表现,如骨转移 可有疼痛、病理性骨折等,肺转移可有咳嗽、胸痛等。
【病理生理】
3.转移: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浸润生长,而且因 细胞间黏附力小,易脱落向远处扩散,形成转移。 ①直接蔓延: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如 直肠癌侵及骨盆壁。 ②淋巴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也可出现“跳 跃式”转移,此外,还可发生 皮肤真皮淋巴管转移,有些可 形成卫星结节。
恶病质
【护理评估】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及大便常规检查,其阳性结果并
非是恶性的特异性标志,但该类检查阳性结果常可提供 诊断线索。如恶性肿瘤病人常可伴血沉加快;泌尿系统 肿瘤病人可见血尿;胃癌病人可伴贫血及大便隐血;大 肠肿瘤病人可有黏液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
【护理评估】
2.血清学检查:用生化方法测定人体内由肿瘤细胞产生的, 分布在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的肿瘤标记物,如酶、 激素、糖蛋白和代谢产物,可间接了解肿瘤的情况。大 多数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和动态观察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 鉴别、判断疗效和预后、提示治疗后是否复发和转移。 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有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 氢酸。
• 新生物一旦形成后,不因病 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 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 织与器官。
概述
• 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与恶性。随着疾病谱的 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位 居我国男性死因的第二位,女性死因的第三位。
• 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死亡约140余万。 • 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城市依次为肺癌、胃癌、肝
【护理评估】
(3)免疫学检查:近年来肿瘤的诊断 主要采用胚胎抗原、相关抗原和病毒 抗原来检查自体内肿瘤。常用的肿瘤 免疫学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对 肝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 前列腺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均有 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也存在一 定的假阳性。
【病理生理】
③血行转移: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 骨骼及脑部的微血管床,造成转移,如腹内肿瘤可经门静 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④种植性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 移,如肝癌种植转移至盆腔。
【分类与分期】
1.分类: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肿瘤分为良性 与恶性两大类。 ①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如纤维瘤、脂肪瘤。无浸 润和转移能力,良性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 性生长、速度缓慢,色泽和质地接近相应的正常组织。瘤 细胞分化成熟,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小,少有核分裂象。 彻底切除后少有复发。对机体危害小。但长在重要部位可 威胁生命,部分良性肿瘤可恶性变。
【分类与分期】
②恶性肿瘤:包括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者)、肉瘤(来源 于间叶组织者)及胚胎性母细胞瘤等,少数恶性肿瘤仍沿 用传统名称“瘤”或“病”,如恶性细胞瘤、白血病等。 恶性肿瘤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通常无包膜,边界不清, 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破坏性生长,生长速度快。瘤细胞分化 不成熟,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对机体危害大;病人常因 肿瘤复发、转移而死亡。恶性肿瘤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又 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未分化癌。
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再根据 肿块大小、浸润程度在字母后标以数字0~4,表示肿瘤 的发展程度。1代表小,4代表大;有远处转移为M1,无 为M0。临床无法判断肿瘤体积时则以Tx表示。根据TNM的 不同组合,临床将之分为I、II、III、IV期。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病人有无不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
【病理生理】
2.肿瘤细胞的分化:依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其恶 性程度和预后也不一。恶性肿瘤细胞分为高分化、中分化 和低分化(或未分化)三类,或称I、II、III级。高分化 (I级)细胞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未分化(III级)细 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中分化(II级)的 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分化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 后密切相关。
如长期从事炼钢、染料、橡胶、塑料等工作,有无化学 物质的长期接触史等。 了解病人饮食、营养情况及个人生活习惯、特殊嗜好, 如是否进食霉变食物、腌制品等。 了解病人癌前病史及家族病史。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1.局部表现: (1)肿块:常是体表或浅在肿瘤的首要症状。肿瘤的症
状,依性质不同,其硬度及活动度不同。位于深部或内 脏的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周围组织受压或空腔脏器 梗阻症状。 (2)疼痛:良性肿瘤除直接压迫神经干外,一般无疼痛。 恶性肿瘤晚期侵犯神经,疼痛比较明显,可出现局部刺 痛、跳痛、隐痛、烧灼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尤以 夜间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