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太阳病(课堂PPT)

伤寒论太阳病(课堂PPT)

.
32
思考:
•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比较。(从主症、病机、治法、药 物组成四个方面)
.
33
4.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
蓄水证是外邪随太阳经脉入里,影响气化功能, 导致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形成的。
成因 太阳病治不得法,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 化功能。 太阳之气抗邪于表,饮水过多,水液内流,抑 制膀胱气化功能。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气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
发热 脉浮
.
9
(1)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2)
太阳中风证的提纲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风邪袭表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
发热
卫阳被伤+风性疏泄
汗出
卫阳被伤+腠理疏松
恶风
邪在表+营阴伤
脉浮缓
.
10
(1)太阳中风证
.
28
麻黄汤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
29
麻黄汤证
.
41
5.结胸证
结胸证是邪气入内和有形痰水结于胸膈和脘腹, 以胸腹部胀满疼痛,尤其是腹部按之硬满,疼痛, 甚则拒按,脉沉或滑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成因 因误下邪热内陷;或未经误下,邪热内入;或 水饮寒邪内结,或血与热结,络脉被阻。
分类 热实结胸、水结胸、痰热结胸、小结胸、寒实 结胸、血结胸。

2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一节概论、纲要

2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一节概论、纲要
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紧脉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阳气郁闭 发热 卫阳被遏 恶寒
伤寒表实证
营阴郁滞 体痛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思考: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 异同点?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
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误用辛温之药解表
风温
邪热内盛,充斥内外
结合所学《方剂学》《中药学》 知识思考温病、风温如何进行治
疗?
汗出、身重、多眠、言 语不利等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三、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误用下法
津液内竭
阴竭于内,阳亢于外
二便不利,热证迭起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自学)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 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 愈。(8)
思考如果太阳正 常生理功能受到 抑制可能会出现
哪些问题?
5 内应少阴,表里互通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正邪相争于太阳 经证、腑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太阳经证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2) 太阳伤寒――邪遏卫阳,营阴郁滞――无汗 脉浮紧――表实证
(3)表郁轻证――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热多 寒少如疟状――表郁轻证
(2)、太阳病里证 • 气分证-五苓散证 • 血分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3)、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兼证――病机重心不变,兼见 次要症候,但亦是病理改变的一个方 面,不容忽视。
③表郁轻证可兼见里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太阳病变证 -变证最多是太阳病最大的特点
(1)“表邪传里必先胸” --与无形之邪相结则为虚烦 --与有形痰水互结则为结胸误伤脾胃之 气,升降失司――现“心下痞”诸证
(2)太阳水不化气,而有水停诸证。太阳之邪遍 涉诸经可见热证,虚寒诸证。
5、太阳病类似证 --不属太阳病,因某些证候类似,列此以资鉴别
(1)风湿证 (2) 十枣汤证 (3)瓜蒂散证
三、治则
(1)太阳病本证(辛温发汗) 表实――峻汗――麻黄汤 表虚――觧肌(发汗)――桂枝汤 表郁轻证――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
四、太阳病的传变

太阳病
阳明 少阳
内陷--三阴(尤以少阴为多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头 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病理
太阳病的概念: 为外感病的初期。 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 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病位:在表。 病性:属阳属实。
(二)病理
(二)病理
1、太阳病的病因:风寒外袭
《素问·评热病论》:“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2、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是太阳病的基本矛盾。因为太阳主皮 肤而统营卫,故营卫失调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
(二)病理
二.证侯分类
1、太阳病本证: 太阳表证 太阳里证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课件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课件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热尚动有肝图风治,之水机不,涵木。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别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形状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热 汗出脉浮缓 恶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那么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病位在心肺〕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提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3.必需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病症 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根据脉证,判别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以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能否传变,那么需以脉证为根据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高,怕 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人体肌表受邪,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称为太阳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而言。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按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下行至足。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循臂至肩,前行人缺盆,下行络心属小肠;其分支上循面颊,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脉从头至足,循行路线最长,覆盖面积最大,故可主一身之表。

足太阳经行于背,而督脉亦行于背,两脉连于风府,交于百会。

背为阳,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太阳得督脉阳气之资,故阳气充感,而能卫护体表。

《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正是指此而言。

足太阳经外居体表,内属于膀胱之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下焦,内藏津液,与肾互为表里。

太阳之气依赖于肾中阳气的资助,蒸化膀胱所藏之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行于其经,称为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具有温煦肌表、司汗孔之开合、防御外邪之功,《灵枢·营卫生会》“太阳主外”,《灵枢·本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腾理毫毛其应”,均系指太阳之气的卫外功能而言。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者,隶属于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出于下焦。

”卫气生化于肾中之元阳,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卫气首先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

卫气之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肥腾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之功,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

卫气虽出于下焦,但其功能的发挥,必依赖于中焦的资助,上焦的开发,其中重要的是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与输布,才能发挥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作用。

因此太阳主表与肺主表的作用是相互协调的,二者并不矛盾。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
表郁轻
之略重者
之略轻者பைடு நூலகம்
里热微
辛温轻剂
辛温微剂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麻桂各1/3
麻黄汤为前方之2/3 小剂石膏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2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水饮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8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素患喘息之人。
风寒迫肺
无宿疾——鼻鸣(肺气不利)
有宿疾——喘(肺寒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 内。”
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行气平喘 杏仁——苦温,止咳定喘 与35条麻黄汤之“无汗而喘”及63条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应 鉴别。
胸满 ——胸阳不振,阳郁不伸
微寒:脉微恶寒。
——阳气不足
去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加附子——借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胸阳不足所致胸满脉促,
温经复阳
去芍药之阴敛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阳虚漏汗不止,留芍药以酸收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13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7
小结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概述证 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概述证 PPT课件
从部位名为表气 从功能则为卫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2018/11/2 伤寒论 4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 腑、经脉功能综合体现?现试 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2018/11/2
伤寒论
5
(二)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 为一身之藩篱。
2018/11/2
伤寒论
6
1、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伤寒论 23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2018/11/2
伤寒论
24
风寒之邪,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2018/11/2
伤寒论
25


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 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
(1)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 地;
(2)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2018/11/2
伤寒论
7
2、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1)从经脉循行部位;源自(2)从经脉循行特点; (3)太阳为六经之首, 统营卫主表。
2018/11/2 伤寒论 8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 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 是有区别的。
2018/11/2 伤寒论 26
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 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 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 风寒外束、营卫失调的病机及 其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 提纲证。
2018/11/2 伤寒论 27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感外邪,多表现为太阳 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指初病太阳的脉象(浮脉)
——仍为太阳病
为不传
——邪有入里化热之征 ——邪气入里,胃气失和 ——阳热内盛,扰动心神
为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
【原文】(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愈。
(针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
【原文】(9)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
【词解】
①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②从巳至未上:是9时至15时之内。
【提要】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论太阳邪气欲 解的时间。
【释义】 •太阳病欲解时
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从巳至未上
再逆促命期
【释 义】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卫闭营郁 辛温发汗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风热外袭 脉数 。
辛凉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误治后的变证
【释 义】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壅于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证候类型
(一)太阳病本证 1. 太阳中风证 主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自汗出,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太阳伤寒证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骨节疼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表郁轻证 主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等。 病机:表证日久,邪郁不解。
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肌肤失煦。
寒邪束表,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
风寒外束,卫郁不宣,影响胃失和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脉阴阳俱紧
此指浮紧,浮为邪气在表,紧为 寒邪所致。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6)
【原文】(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名风温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③,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 不利,直视失溲⑤。若被火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⑦。 时瘛疭⑧,若火熏之⑨。一逆⑩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太阳病变证 指太阳病失治、误治而发生性质改变的证候。 占太阳篇大部分篇幅。 (三)太阳病类似证 指疾病早期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表现的病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五、治法
太阳病本证以辛温发汗解表为治疗总则。 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表郁轻证 :轻散外邪,小发其汗。
【提要】 论述太阳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
解】
• ①温病:病名,外感病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证。 属广义伤寒之一。
• ②风温: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的变证,非温病 学中的风温病。
• ③脉阴阳俱浮:指寸关尺三部脉俱浮盛有力,为邪 热内盛有余之象。
• ④多眠睡:指热盛所致的昏睡状态。
( 治当辛凉甘寒,清热育阴,切忌攻下、火疗等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①误下变证:
小便不利 直视 失溲
误下重伤津液,化源枯竭。 津伤热炽,精气不能上注于目。 热盛神昏,关门不固。
以上诸症反映了风温误下,致热愈炽而津愈伤, 真阴枯竭之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②误火变证 发黄
如惊痫,时瘛疭若 火熏之 预后: 一逆尚引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2、对疾病愈期的预测:
➢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阳成数为七。 阴成数为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1)
四、辨寒热真假 【原文】(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①,寒有 骨髓②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 骨髓也。 【词解】
①皮肤:言其表浅,指在外。 ②骨髓:代表深层,指在里。
【提要】
指出外感病阴阳两大辨证总纲。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1、判断外感病的阴阳属性:
➢病 ➢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指六经病证。
正气充盛,正邪相争。 (多见于三阳病,以发热 为特点,病情呈亢奋状态。)
正气不足,抗邪无力。 (多见于三阴病,不发热而 恶寒显著,病情呈抑制状态。)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概说
一、概念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太阳,出现以恶寒发热、
头项强痛、脉浮等为主症的疾病。
二、生理
太阳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人体之 藩篱,具有抵御外邪侵犯之功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三、病机
太阳病是由外邪侵袭肌表,卫外不固, 营卫不和;或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邪 交争所致。
太阳病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六、传变
传阳明。 太阳病 传少阳。
传三阴(与少阴关系尤为密切)。
第一节 太阳病提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提要
一、太阳病提纲【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①而恶寒② 。
【词解】 ①头项强痛:头痛而项部拘急牵引强硬不舒之状。 ②恶 寒:即怕冷。
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抗邪,当 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一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2)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 为中风②。
【词解】 ①脉缓:指脉象松弛、宽缓。 ②中风:指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太阳中风证。
【提要】太阳中风证脉症提纲。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⑤失溲:指二便失禁。
• ⑥被火:指误用灸、熏、熨、温针等火法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
解】
• ⑦惊痫:指不自主的惊惕及全身抽搐。 • ⑧瘛疭:即四肢抽搐。 • ⑨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病人的皮肤
色泽晦暗枯黄。 • ⑩逆:错误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1、太阳温病的主要特点:
•发热 •口渴 •不恶寒
【词解】
①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期已经结束。 ②欲作再经:指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明之势。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述太阳病经尽自愈的机理及预防 传经之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 —据《内经》“七日巨阳病 衰,头痛少愈”而来。
以行其经尽故也 —指邪气在太阳由盛到衰。 太阳病
欲作再经 —邪有欲传阳明之势。 针足阳明 —使经气畅通,邪气不得内传。
正邪相争。 邪热灼伤津液。 当为微恶寒,风热邪伤卫
病机:外感温热之邪,邪犯肺卫,致热邪伤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
证名 病因 中风 风寒 伤寒 风寒 温病 风热
主症


病机 治法
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营卫不调 汗出、脉缓。ຫໍສະໝຸດ 解肌祛风恶寒 脉浮
恶寒发热皆重、头痛、 无汗、脉紧。
【释义】
发热 ——风寒袭表,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 主 汗出 ——卫不外固,营不内守。 证 恶风 ——卫阳不固,腠理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 ——汗出营弱,脉气不充。 (以上主要脉症中,当以汗出、脉浮缓为要点, 揭示了本证的病机实质。)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卫不外固,营不内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4)(5)
五、辨传变与欲解时 【原文】(4)(5)
【原文】 伤寒一日①,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
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③者,为传也。 【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 阳明少阳证不见 脉数急 颇欲吐 躁烦
【提要】 指出辨寒热真假的要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身大热 反欲得近衣 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
热在皮肤(外有假热) 寒在骨髓(内有真寒) 真寒假热证
寒在皮肤(外有假寒) 热在骨髓(内有真热)
真热假寒证。
(本条根据病人的喜恶之情,以辨寒热的真假,这 里仅示人一端,临证必须结合全部脉症,仔细推敲, 方得无误。)
【原文】(3)
【原文】(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 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 【词解】
①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部脉均呈紧象。 ②伤寒:指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太阳伤寒证。 【提要】太阳伤寒证脉证提纲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 义】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恶寒
体痛
风寒袭表,卫阳及时达表抗邪。 卫阳郁闭较重,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9时至15时,阳气最盛,人体 阳气得天 时之助,奋力抗邪, 病邪最易解 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0) 【原文】(10)
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