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教学反思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3. 实际生活中的卫星运行时间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提问:什么是卫星?卫星是如何围绕地球运行的?(3)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2)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3)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应用(1)出示实例:我国发射的某颗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时间为90分钟,求该卫星的平均运行速度。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3)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5.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计算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2024年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3单元 乘法卫星运行时间 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
(教材第30~31页)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估算和笔算。
难点:掌握乘法竖式的算理。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
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10圈、2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们可以计算吗?指名让学生口算汇报。
114×2=228(分)114×10=1140(分)114×20=2280(分)师:说一说“114×10”“114×20”,你们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借助时事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分)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算114×21=()?要求: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预测: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
生1:我是把114看作100,100×21=2100(分),所以114×21≈2100,比2100多。
生2:我是把21看作20,114×20=2280(分),所以114×21≈2280,比2280多。
生3:我是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分),所以114×21≈2200,比2200多。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本章教材主要教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一般笔算方法。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教学中出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的笔算乘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
第二部分是介绍乘法的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先安排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较深刻的印象,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学乘法知识。
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
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第三部分是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遇到大数的运算时,需要借助计算器来计算,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交流等活动,体会计算器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方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学生在前三年研究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因此列出竖式,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同时,让学生尝试、思考末尾有的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和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执教: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杨玉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33—34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需要114分,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的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补充,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估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积的范围。
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拆分连乘、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弄清算理。
课后的试一试,出现了乘法笔算中的多种情况,如乘法中需要进位的、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情况,这样的编排旨在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不必作为例题讲解,只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练习中还注重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提升。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会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估算,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
2、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三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熟练掌握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讨论、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索的经验,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有运用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①能结合具体情况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②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和交流,渗透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2. 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3. 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卫星发射和运行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卫星运行时间是指卫星从发射升空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2)讲解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根据卫星的轨道半径、速度等参数,运用公式计算卫星运行时间。
(3)举例说明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
3. 实践应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知识,计算一颗卫星的运行时间。
2. 收集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了解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卫星运行时间》反思李静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李静《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
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这节课可以说是单纯的计算课,枯燥无味少不了,而且书中出示的主题图情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生对于卫星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为了顺利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在课前进行简单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对卫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备课时我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从我们经常看到的夜空入手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情境中,在合适的机会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信息从而导入新课。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我提出绕地球2圈,5圈,100圈需要多少分钟时,学生都能回答出要用乘法,并且能很快算出答案。
但是当提出“绕地球21圈时要多少分?”的问题时,学生遇到了新问题,我启发他们扩大思路,学生用已知来解决未知,学生至少想到了3种方法,也体现出了算法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
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
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总的说来,上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索——鼓励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最后的巩固练习我的设计也比较有层次,涉及到了竖式运算中会遇到了一些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第1课《卫星运行时间》是一节重要的数学课,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估算和乘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估算方法,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估算的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估算;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4.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估算的方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加减法知识,但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让学生回顾加减法的知识,例如:23+34=?,56-23=?等。
2.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要计算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的乘积,你们会怎么做?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1)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一架飞机飞行了1000公里,速度是每小时800公里,那么这架飞机需要飞行多长时间?(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先估算一下这架飞机需要飞行多长时间,然后再用精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3)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估算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将1000公里除以800公里每小时,得到1.25小时,然后再用精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4)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例如:估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快地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然后再用精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一颗卫星每小时绕地球转一圈,那么一天需要绕多少圈?(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先将一天的小时数(24小时)乘以卫星每小时绕地球转的圈数(1圈),然后再进行计算。
第三单元 卫星运行时间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件、视频、卫星运行时间相关数据。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提出问题: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卫星运行时间。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卫星运行轨迹,探讨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卫星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长度÷ 卫星速度。
(3)讲解卫星轨道长度和卫星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获取相关数据。
3. 实践应用(1)出示题目:计算我国某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要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5. 课后作业(1)计算一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并注明数据来源。
(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介绍在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有一道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数学问题。
问题描述如下:地面、卫星路径分别是两个同心圆,卫星以恒速一定方向绕地球运动,请问卫星每天能看到地面多长时间?这道问题考察了学生对圆形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求解这个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反思1. 知识串联不够明确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这道题目与圆形运动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清楚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解题思路。
老师可以先讲解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问题中涉及的圆形运动知识,最后再解决问题。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效率。
2. 案例分析不够丰富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来解释这道问题。
可以引入实际的卫星运行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数据来理解问题。
这样可以使问题更加具体、形象化,增加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3. 知识点拓展不够充分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提出更多的拓展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形运动的相关知识。
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卫星运行速度、轨道高度等因素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影响。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三、教学改进建议1. 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可以通过提出更多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形运动相关知识解决该问题,如何利用实际数据分析问题等。
2. 多样化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目标回顾《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不仅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更强调对计算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探索,以及对计算结果实际意义的解释。
二、教学过程反思1. 情境导入的有效性我通过展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画,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后,我提出问题:“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多少时间?”这个情境导入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算法多样化的探索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如竖式计算、分步计算等。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学生对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4. 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习题,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
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较多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尤其是乘法口诀和竖式计算的规范性。
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让他们在计算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验算。
2. 部分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
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情境导入、学生主体性发挥、算法多样化探索以及练习设计层次性等方面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这些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_5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
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这节课可以说是单纯的计算课,枯燥无味少不了,而且书中出示的主题图情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生对于卫星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通过课前了解我发现学生对卫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备课时我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资料,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情境中,在合适的机会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信息从而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
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
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
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
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
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
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东街小学岳祯《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课。
一节课往往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而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2.教材分析:本课是以“卫星运行时间”为情境的两三位数的乘法。
编者设计了估算和多种算法的交流。
估算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而多种算法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考、交流、分享的平台。
3.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经历,对多种算法的理解及竖式计算的学习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课堂中,我逐步将目标分解,设置了不同活动以实现目标。
一、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三、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
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
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教学犹如旅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小学毛明霞此次讲课,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工作如同一次旅行,相同的地方相同的风景,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再去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
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这节课可以说是单纯的计算课。
我总结计算课这一课型的学法是:1.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2.介绍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3.整理优化算法,体现竖式算法的优越性;4.练习巩固竖式的算法。
同时,我还总结出了计算课应该注意讲清算理,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但这节课上完,并不觉得满意。
虽然每个步骤都涉及到了,但是在细节方面不够深入细致。
例如:在对估算的处理上,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估算,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并没有强调估算与精确计算的联系,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而估算教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非常重要的途径。
首先,通过对数与量的估算可使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数与量的大小与多少,以增强符号感和亲和感。
其次,通过估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提高用数学的能力。
估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本领等长远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此,必须引起我们每个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认真扎实地搞好估算教学。
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卫星运行时间(两. 三位数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在交流估算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确定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通过与笔算结果的对比感受到估算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教具准备直尺.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 圈.10 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旧知铺垫(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5 圈. 10圈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2.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 (分)(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比2000分多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2280+114=2394解决方法2: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解决方法3:1 1 4× 2 1----------1 1 4……114×12 2 8 ……114×20-------------2 3 9 4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3.试一试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312×54②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 3. 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六. 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
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
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小精灵儿童网站]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1_、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_在"_交换律"_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_交换律"_"_是什么"_,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_怎么办"_和"_如何解决问题"_。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_做数学"_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_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_,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_ 2_、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_(1_)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_(2_)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_生活现象"_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_7_(3_)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_圣经"_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并不是按原教材在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四节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_3_、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_在"_教学要求"_中,增加了"_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_的内容;在"_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中,专门把"_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_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_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_,"_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_。
_(1_)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探究欲望。
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_变与不变"_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又达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中。